楞伽阿䟦多罗宝经疏卷中 之一。后分。 ○平笺。六地以上无心量处,即□性处。四缘一性,二共舍离。此时真性究竟净妙,而佛斥之犹为心量。 ○智笺圆镜。菩萨十地妙净之性,即是如来镜智像相。 施设世谛我,  彼则无实事。  诸阴阴施设, 无事亦复然。 此谓诸之□阴,亦是假名施设,并无实事。其无实事,与上所说亦复然也。 有四种平等。 四种平等,下文所谓相因无我修□者也。谓有为之相无常平等,有漏之因有苦平等,□□无常有苦之事,由相及因之所生也。然而悉皆无我平等,一切修修之者,人法亦平等也。是谓四。 相及因性生,  第三无我等,  第四修修者。 格。笺:初偈建颂,后偈释颂。此二偈乃上不生类。问:何不相续作隔离说?答:上变释者,连菩萨故;此建释者,连外凡故。如来巧说离合如是。 ○建颂。 ○平笺。世谛施设皆有我相,而虽有我,彼我无实。五阴施设亦无实事,犹世施设。问:世谛、五阴只是一法,何为二说?答:世谛云总,五阴云别。 ○释颂。 ○平笺。以四平等,见世五阴皆悉无事,平等一相。□平等者,能相所相平等,一也。能因所因平等,二也。□□□我平等,三也。修法修人平等,四也。□□□□。问:其义云何?答:性者云因,生者因事,性生二□,□□□因,因有生法,所因为性,是故性生共属因也。 ○智笺□□世阴无事,四种平等,即是如来平等性□□。 妄想习气转,  有种种心生,  境界于外现。 是世俗心量。 格笺分颂之二。 ○平笺。不知四等,故为无始。妄习所转,诸妄心生。三有境界,心外现相,惑着执持,是凡夫量。 ○智笺成作。 和合言一字,二妄想为三。 依咽喉唇舌齿齗颊辅。 分之一。平之二。析说。 ○平笺。言音生处盖有六焉:咽喉为一,唇二,舌三,齿四,齗五,颊辅为六。诸经所说其数不定,或有七处乃至六八。此经上说头𮌎喉鼻唇舌齗齿,与今所说亦多不同。详考韵书五音所生,谓牙齿唇舌喉□也。□□□□然十四音第十二处有腭声也。齗腭用□□□说趣,不入细音,不必及此。颊辅者,面颜也。□□□抵,非干韵处。然印度人文词衍裕,语势泛溢,或□此乎。诸经之中全说之者,或出头脑脐轮等也。而此诸处□□所触,今之数处只出口中。 因彼我言说妄想习气计着生。 分之一平之三因有二:一过,二现。 ○平笺。彼我言说,是为现在。妄想习气,是为过去。因与计着,通于二种。 是名为语。 分之一。结说。 ○智。笺成作诸相合生成作之智。 云何为义? 格笺分说之二。问说。 谓离一切妄想相、言说相。 分之二平说。 ○平笺妄想相者,云心法也。言说相者,云境法也。言真实义,离心境法。 ○智笺:观察一切妄想言说二相,离之即是观察妙智。 是名为义。 分之二,结说。 大慧!菩萨摩诃萨于如是义,独一静处闻思修慧。 格笺束说之一修 ○平笺。菩萨行人□□语义,一身静坐,三慧修习。问:何□独一?答:不就他求。曰:静处云何?曰:避喧閙故。曰:闻慧云何?曰:愽涉之故。曰:思慧云何?曰:精审之故。曰:修慧云何?曰:勤力之故。 自觉了(一)、向涅盘城(二)、习气身转变已(三)、自觉境界(四)、观地地中间胜进义相(五)。 束说之二进。 ○平笺。进相有五,如上所说。缘自觉者,不由它故。向涅盘者,趣向胜上。习身变者,得意生身。自觉境者,地上境界。观地义者,增进阶位。问:自觉了与自觉境界云何差别?答:自觉了者,□解位也。自觉境者,云证位也。曰:魏唐二译,此□□科,□□上章,优劣如何?曰:彼此无妨。然吾不见梵夹之叹,法法在焉。 是名菩萨摩诃萨善语义。 结说。 ○智。笺平等语义。束修平等性智。 复次,大慧!善语义菩萨摩诃萨,观语与义弗异非不异,观义与语亦复如是。 格笺交说。 ○平笺。善知语菩萨行人,以语观义,非一非义异。以义见语,亦非一异。交互融通,无碍净智。 若语异义者,则不因语辩义,而以语入义,如灯照色。 释说: ○平笺。若亦语义,而言别法,语不辩义,而能辩□□。语入义,语义二法,现是二物,而不相碍,故异不异。灯□□法,现是二物,二物相资,能成其用。以语入义,如灯照色,依言语灯,入离言义,灯色语义,交互妙喻。 ○智笺圆镜,语义交通,如灯照色,即是如来镜智像相。 复次,大慧!不生入灭自性涅盘,三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缘言说义计着,堕建立及诽谤,见异建立异妄想,如幻种种妄想现。 格笺简说之一。比说。 ○平笺。佛说真如自性等法,若依言义,取计着相,即堕建立诽谤恶见。虽非外魔,破坏佛法,为别建立,异妄想者。幻人形像,虽非真形,见者或生真形之想,是异妄想,异建立也。末世佛法,各□执封,岂非此章异妄想哉。愿诸学者,圭三复焉。问:心自性者,即是应三性乎?心字为何?答:心为五法,见魏唐译。 譬如种种幻。 谓不生不灭,心自性等。此乃又不可缘于言说之义,以计着取相。既堕□□□建立及诽谤之见,此计着者,乃是异建立,异妄想,乃如幻事,岂有实哉。 凡愚众生作异妄想,非圣贤也。 简说之二喻说。 ○平笺。种种□形,凡愚作想,言义计着,非圣贤事。 ○智笺。法界不生不灭,自性涅盘,即是如来净法界身。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彼言说妄想。 谓愚夫随言取义也。 建立于诸法,  以彼建立故,  死堕泥犁中。 泥犁,此云无喜乐,故梵语亦云捺洛迦。捺洛此云人,迦此云恶,以恶人生彼之故。□地狱之异名也。 ○格笺平颂。 ○平笺彼凡愚人,随言取义,建立异法。异建立罪,死堕地狱。 ○智笺成作。妄想建立,成所作智。 阴中无有我。 此句以喻言说中无义。如五蕴之中,何者是我? 阴非即是我。 此句喻言说,非即是义。如五蕴,岂即其阴为我者哉? 不如彼妄想。 谓此真实之义,非如彼之凡夫妄想建立也。 亦复非无我。 唯是离于有无建立耳,岂是无哉? ○格笺简颂。 ○平笺。外道计我,或离五阴,或即五阴,如来真我,不同外计。 ○智笺观察。计我真我,观察妙智。 一切悉有性,  如凡愚妄想。  若如彼所见, 一切即见谛。 一切悉有真实之性,如愚夫妄想分别言义以谓见性者,如此则一切凡愚皆应见其真谛。 ○格笺析颂之一。一切有性。 ○平笺。一切诸法皆有自性,犹如凡愚妄想自性。若诸凡夫如彼诸圣,离阴中外见妄想性,一切凡夫为见真谛。 ○智笺平等。凡夫见谛,诸法平等。 一切法无性,  净秽悉无有,  不实如彼见。 魏曰:染净亦应无,彼见无如是。 亦非无所有。 格笺析颂之二。一切无性。 ○平笺。诸法无性,净秽共无。彼凡夫人见四相变,知相不实,如幻圣相。虽如彼见,而非无法性幻相故。此之三偈,圣凡对颂,令知善法义相之故。 ○智笺圆镜无所有相。镜,智像相。 复次,大慧! 复科第十。智识诸相分第六十。承趣智□义,义识是语义。详说语义,故出智相。偈合诸智,有几种也。 智识相,今当说。 格笺举说。 若善分别智识相者,汝及诸菩萨则能通达智识之相,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䟦说。 ○智。笺法界智识。总说法界之智。 大慧!彼智有三种: 举说 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 名说。 云何世间智? 格笺分说之一。问说。 谓一切外道凡夫,计着有无。 分之一。凡外智分四句计相。 云何出世间智? 分之二问说。 谓一切声闻、缘觉,堕自共相希望计着。 圆觉所谓希望成道。 ○分之二。二乘智相,二相希计。 云何出世间上上智? 分之三。问说。 谓诸佛菩萨观无所有法,(一)、见不生不灭,(二)、离有无品,(三)、如来地人法无我。 分之三之一后得智。 ○平笺后得智有四焉,上四种说乃后得智,即是四智,配合如次。 缘自得生。 分之三之二根本智。 ○平笺。是佛自觉圣智境界,言上四智依自觉生,此根本智即法界智。问:诸佛菩萨阶位敻别,智相如次,何得合耶?答:智有大小,智相是同。谓智相者,即是无相。以无相故,合而说之。曰:佛地中何说二无?我曰:法空细障,十地微有。至如来地,究竟净尽。故以断相属如来地,如来地中非有有空。上之离字,系下成读。 ○智笺成作,三智合并。成作之智曰:上智之中作五智合,今何却作?成所作智曰:一智具五,详见初卷。虑繁缕故,且于顺配。今此诸智,不易默过,适取刍狗,子却压之,当善语义,能照顾哉! 大慧,彼生灭者是识,不生灭者是智。 格笺束说之一。凡外。 ○平笺。上章单智,此章束并。葢智与识不是别物,若能分别,识即是智,其间只是不非异耳。生灭凡事,故为识也。若加不字,即是圣智,是凡夫上识智二法。 复次,堕相、无相及堕有、无种种相因是识,超有、无相是智。 束之二三乘。 ○平笺有无相者,谓自相也。有无种种相因者,谓共相也。二种堕相即是为识,才加超字即是真智,是乃二乘识智二法。相因者,是二乘之解优诸外,凡有无相外加因相也。 复次,长养相是识,非长养相是智。 束之三菩萨。 ○平笺长养相者,谓识事业,即第二卷习气长养藏识是也。乃加非字,即是真智,是乃菩萨识、智二法。 ○智。笺:观察识智,分别观察妙智。 复次,有三种智,谓知生灭、知自共相、知不生不灭。 格笺析说佛智。 ○平笺。生灭者,是凡夫外道。自共相者,二乘。不生不灭者,菩萨也。问:此等说已见上,恐重复答。此章佛智三个知字,谓佛知见。葢佛知见如相之故,于三种相消一知耳。 ○智笺平等。佛知见中三种平等。 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 格笺交说之一二乘。 ○平笺境界种种碍相者,是谓自共相。离自共相为无碍相,是佛二乘交对识智。 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 交之二。凡夫 ○平笺。三事合生,方便妄想,是凡夫事。除三乘已,大悲方便,自心性相,是如来事,是佛凡夫交对识智。 ○平笺和合生□,谓我及根尘三事和合相应而生,是识不藉缘生,不因境起,无碍相应,性自神解,名智。毗婆论及本事经亦言三事和合,乃是托胎中有之事,当以融会而观。 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 交之三菩萨。 ○平笺。菩萨十地,十地得智,是谓得相。如来地中无升进相,乃不得相,是佛菩萨交对智识。 自得圣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 交之四如来。 ○平笺。如来自证圣智境界,虽有应缘,非干出入,如水中月,纯智所作,本离念识。问:上束说之章,外凡二乘乃至菩萨,顺序列说。此章之中,二乘居初,何越次乎?答:凡夫二乘,阶次不定。小乘仪相,二乘居先。大乘阶位,只贵根机。若言根机,二乘定小,凡夫不定。不定之机,或近于大。此章之说,加佛种故,出大乘相,初出小相,后后渐大,是以二乘居最初也。 ○智笺圆镜。圣智境界,镜智之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采集业为识,  不采集为智,  观察一切法。 通达无所有,  逮得自在力,  是则名为慧。 格笺析颂之一。凡夫。 ○平笺。采集业者,上之所谓三事和合及生灭等。又上卷偈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采集不采,为智识之分者明矣。如是观察一切诸法,通达无相,得自在力,是则名为佛菩萨慧。问:智与慧有何异?答:以体曰智,以用曰慧。不采集智,起自在用,故名为慧。 ○智。笺成作采集之业。成作之智。 缚境界为心,  觉想生为智。 缚□妄想境界者,妄想心识也。能觉悟其妄想以解脱者,即此妄想心识变而生为智也。 无所有(无相)及胜(最胜境)  慧,则从是生。 析颂之二。二乘。 ○平笺缚境界者,上之所谓自共相及境界碍相。心犹言识,心意识时,心有识名。觉想生智,是二乘智。第二卷云声闻、缘觉涅盘者,觉自相、共相,乃至彼等于彼作涅盘觉者,乃此觉想也。无所有者,曰八地也。胜曰佛地,言二乘等回心转进至八佛地,平等慧生。 ○智笺观察。觉想生智,六识观察。 心意及与识,  远离思惟想,  得无思惟法。 佛子!非声闻。 谓若夫心意识,能远离思惟妄想,得无思想分别之法,即是佛子,非声闻也。 ○格笺析颂之三菩萨。 ○平笺。于心意识离思想法,不用断惑,即想无想,是真佛子,非二乘境。 ○智笺平等。心意识法违离思想,一切诸相平等一性。 寂静胜进忍,  如来清净智,  生于善胜义, 所行悉远离。 仁王经有五忍,谓一伏、二信、三顺、四无生、五寂静、十地。等觉及佛得寂静忍,是谓胜进之忍,乃如来净智也。而此佛之净智,从善胜义谛而生,诸心意识所行境界,悉皆远离。 ○格笺析颂之四佛。 ○平笺。仁王经中说五种忍,各有三等。下中上品地前但得伏忍三品,九地如次配次三忍,十地等觉及如来地得寂灭忍。此寂静忍,谓寂灭忍,故唐作寂灭忍。胜进者,唐作殊胜,言如来地殊胜清净寂灭忍智,是胜义谛之所生也。故一切思想所行皆离。佛地之中,识智一相,故只出智,不曰识也。 ○智笺圆镜。如来净智是圆镜智。 我有三种智,  圣开发真实,  于彼想思惟, 悉摄受诸性。 三智如长行所说,谓此是圣者开发真实义谛,故得名也。此之三智,于彼妄想分别之者,悉能摄受开示诸法。 ○格笺建颂。 ○平笺三种智者,析章三知。诸圣以此三知开发真实谛法,于彼凡夫妄想思惟悉能摄受,随说诸法。问:三种智何?答:知生灭者,道种智也。知自共相,道相智也。知不生灭,一切相智。 二乘不相应,  智离诸所有。 谓我此智离于诸所有境,超越二乘之行。 计着于自性,  从诸声闻生。 若夫计着自性,取于有无之相,此乃声闻。 ○格笺斥颂。 ○平笺。二乘小智只执离相,是故不能相应。佛智执离相故,计着自性。 超度诸心量,  如来智清净。 佛智则清净无垢,了达惟心。 ○格笺正颂。 ○平笺。若能超越妄计心量,则是如来清净圣智。 ○智。笺法界。佛清净智是法界智。 复次,大慧! 复科第十。外转变论分第六十一。承趣上世间智,一切外道计着有无。今此章云:一切外道因起有无,生转变论。是乃此分,所以次焉。偈合众生种种性,重说 外道有九种转变论。外道转变见生。 九种生灭转变者,谓我境转、心变,或心转、境变。 ○格笺举说。 所谓形处转变。 以形状不同为名。 相转变。 以五阴相生、住、异、灭等四种相,一念不住为名。 因转变。 谓无因之邪因,能生诸法,因灭果起为名。 成转变。 谓心生境,起能所相。 启之一自得。 ○平笺自得十一。上之所说总持印者,陀罗尼门善印所印。无方便行者,无功用智,无作妙用。譬如日月,运行照临,如意雨财,四大功利。问:地上菩萨,岂有妄见?答:微细妄想,地地智相。 于一切众生界,随其所应而为说法而引导之(一),悉令安住一切诸法如幻梦等(二),离有无品(三),及生灭妄想(四),异言说义(五),其身转胜(六)。 跂启之二。化他 ○平笺。化他有六,如上所说。离有无者曰智,生灭曰识。异言义者,诸不了义。身转胜者,随应得解,增进转依,四果、三贤及十地等。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如例。 佛告大慧:无量一切诸法,如所说义计着相续。 格笺总说。 ○平笺凡相续者,云念生也。若又念灭,是为解脱。于一切法随说着义,是相续相。 所谓相计着相续、缘计着相续。 名说之一。无对二种,谓凡夫也。 ○平笺。相计着者,诸相事法。缘计着者,诸缘理法。凡夫愚痴,于事理法,起计着故,妄念不断。又相计云,妄想自性。缘计着云,缘起自性。于此二法,计着不断。 性非性计着相续(一)。生不生妄想计着相续(二)。灭不灭妄想计着相续(三)。乘非乘妄想计着相续(四)。有为无为妄想计着相续(五)。 名说之二,有对五种,如上所说,谓二乘也。 ○平笺。性非性者,曰有无也。葢二乘人于自共相欠如实知,故生有对二种法计。又声闻、缘觉等名二乘者,不啻二种,动计二法,故云二乘。二计法者,于诸有相计着非相,是二法也。相缘二法,虽有非义,然不说者,凡愚性妄,单相缘生。若其非义,为有小慧。小慧二乘,凡夫无智,为设愚故,出单相也。 地地自相妄,想计着相续。 十地智相皆各有异,依其异相生妄计念。 自妄想无间,妄想计着相续。 于自证法生无别解。菩萨修人得二空智,于自它性生无别解,是亦妄想。何以故?本无自它,立自它性生无别想,岂非妄想? 有无品外道,依妄想计着相续。 有无外道依妄想者,依诸外道有无品见,生离有无之妄想念。 三乘一乘,无间妄想,计着相续。 名说之三对计,谓菩萨也。 ○平笺。三乘一乘,元无差别,生此觉想,是妄计念。上卷乃以三乘一乘配菩萨位,说到于此,如合符契。问:地上菩萨得二无我,何生计着?觉十地等觉,一分无明,是智细相,非烦恼想。曰:乘非乘,与三乘一乘,乘有异耶?曰:二乘菩萨,本有阶位,乘岂无异? ○智笺成作,诸计续相成作之智。 复次,大慧!此及余凡愚众生自妄想相续,以此相续故,凡愚妄想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有无相续相计着。 格笺牒说之。一、无对之牒。 ○平笺:此土余界诸愚众生,皆有自性妄想心念,是故凡夫妄念生起,犹蚕作茧,自作自。 计合 ○平笺。彼诸法中,菩萨见上本无缚解,自余凡圣不知实知,生缚解见。盖一切法就有无相,元无众生,是即生佛一相之义。生佛一相,有何缚解? ○智笺圆镜。 复次,大慧!愚夫有三相续,谓:贪、恚、痴及爱,未来有喜爱俱。以此相续故,有趣相续,彼相续者续五趣。大慧!相续断者,无有相续不相续相。 格笺合说之二,是无对合。 ○平笺。一切凡夫,本有三毒。有三毒故,生死相续。谓现在爱,生未来喜。喜生之时,爱亦俱生。喜爱续故,三有诸趣,五道相续。若三毒断,无续不续。问:何谓五趣,不言六道?答:诸经或说五道,或亦六道,只是同义,以修罗趣混畜生故。又四修罗,除地狱外,余四道等,各各分入。 ○智笺观,察。 ○谓有三毒,及爱乐之情。是故有后生身,喜爱与之俱也。以此相续之故,展转生于五道,相续不断。若能断之,何有相续不相续哉?本事经云:佛告苾刍:当知三因三缘,能感后有。云何为三?所谓无明未断故,爱未弃故,业未息故。由是因缘,能感后有。所以者何?业为良田,识为种子,爱为溉灌。无明、无智、无了、无见之所覆蔽,识便安住欲有、色有、无色有处。欲最为下,色为其中,无色为妙。由欲界业,感异熟果,正现在前,故可施设此为欲有。当于是时,业为良田,识为种子,爱为溉灌,识便安住下欲有处。若色界、无色界,感异熟果,亦复如是。 复次,大慧!三和合缘作方便计着,识相续无间生,方便计着则有相续。三和合缘识断见三解脱,一切相续不生。 格笺合说之三,是有对合。 ○平笺。一切众生,三缘合故,生方便计。因是妄识,续生无断。只此和合方便计着,乃是有趣相续根本。若无合缘,妄缘亦断。合识断故,得三解脱。是故诸续,亦无所生。问:方便计着云何?答:和合之缘,是名方便。合便成时,即生计着。曰:大慧之问,续脱二义,如来细说十一相续。解脱之义,何无细说?曰:相续之义,反即解脱。佛意含畜,故无名分。又牒合中,多说解脱。 ○智笺平等。 ○毗婆论:父母并中有(死有后,生有前)三事和合者,谓父母俱起淫贪,而共合会,母身调适无病。当于是时,所谓起贪,身心悦豫,故名调适。母腹清净,无风热痰,互增逼切,故名无病。母因秽恶,日月恒有血水流出,过多稀湿,不得成胎;太少干稠,亦不成胎。若此血水,不少不多,不干不湿,方得成胎,故名是时。于是中有,入胎之时,母最后血,余有一滴;父最后精,余有一滴,和合成就。由其中有,于父于母,爱恚二心,展转现起。若男中有,于母起爱,于父起恚,作如是念:若彼丈夫离此处者,我当与此女人交会。作是念已,颠倒想生,见彼丈夫远离此处,寻自见与女人和合。父母和合,精血出时,便谓父精是自所有。见已生喜,而便迷闷。以迷闷故,中有麤重。既麤重已,便入母胎,自见己身,在母右脇,向脊蹲坐。若女中有,于父起爱,于母起恚,亦复如是,在母左脇,向腹蹲坐。诸有情类,多起如是颠倒心已,而入母胎。唯除菩萨,将入胎时,于父父想,于母母想,虽能正知,起亲附爱,乘此爱力,便入母胎。问:中有何处入胎?答:中有无碍,随所乐处,而便入胎,必从生门,是所爱故。问:菩萨中有何处入胎?答:从右脇入。问:轮王独觉,何处入胎?答:轮王独觉,虽有福慧,非极增上,将入胎时,虽无倒想,亦起淫爱,故入胎位,必从生门。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不真实妄想,  是说相续相。  若知彼真实, 相续网则断。 格笺正颂。 ○平笺。不实妄想有相续相,若亦知彼第一真谛,相续念网即时断绝。 于诸性无知,  随言说摄受。  譬如彼蚕虫, 结网而自缠。  愚夫妄想缚,  相续不观察。 释颂。 ○平笺。一切凡夫于诸法性不如实知,随说取义,犹如蚕虫结茧自缠。愚夫妄缚,不能观察,自堕相续,亦复如是。问:长行之中,三续备有,今颂凡夫,何不颂余?答:凡夫一种相续根本,佛颂其本,余末准知,亦是如来巧说之一例也。 ○智笺法界。知彼真实法界净智。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云云)。 无清净烦恼、生死、涅盘,非我谓无性之过而堕空见。 然,大慧,如圣智有性自性、圣知、圣见、圣慧眼,如是性自性知。 然如圣智有性自性者,乃以圣知圣慧眼,乃能知而见也。佛意愚夫谓无即堕断见,谓有复堕常见,乃尔回互。 ○正说。 ○平笺。性自性者,圣智境界,圣知见及慧眼所见。性自性义,当如是□。 ○智笺。观察□圣□,见观□妙智。 大慧白佛言:若使如圣,以圣知、圣见、圣慧眼,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非如愚夫妄想。 大慧再欲设难,□且简以佛语,牒而承之后难。 ○格笺析难启之一之一。总牒。 ○平笺。上章佛说凡夫所见妄想自性,圣人所见是性自性。大慧启意,若如诸圣知见慧眼,非天肉眼之境界相,圣性自性当如是知,是实不同凡愚妄想。 世尊!云何愚夫离是妄想?不觉圣性事故。 大慧问:愚夫何能离是妄想?以不觉圣性事故。若如实觉知圣人境界,能离之也。 ○析难启之一之二。平启。 ○平笺。凡夫云何离此妄想,得圣知见,而□夫法,不觉圣事,是大慧总启标首。以下四节,就加析难。 世尊!彼亦非颠倒、非不颠倒。 析难启之二觉,妄异之一建。 ○平笺。彼凡夫见颠倒不倒,二共不立。 所以者何?谓不觉圣事性自性故,不见离有无相故。 析难启之二觉,妄异之二析。 ○平笺。圣人之事,知性自性,亦离有无二种□相。而诸凡夫欠此二法,是以凡夫诸妄想者不有定法。无定法,故不必颠倒,亦非不倒。葢非倒者,不觉圣事性自性也。非不倒者,是不见离有无相也。 ○凡夫本来不会圣人之事,此凡夫本分也,非其倒与不倒。 世尊!圣亦不如是见,如事妄想,不以自相境界为境界故。 析难启之二,觉妄异之三牒。 ○平笺。诸圣不作,如诸凡夫事想妄想。何以故?于自相境无境想故。此段之意,凡夫妄想本无定法,故凡夫见非倒不倒。圣人亦是不见事妄,犹如凡夫不觉圣事;不为境想,犹如凡夫不见离相。是以非倒不倒,圣凡是同,何故圣凡意妄有异? 世尊!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现。 析难启之三,圣凡同之一。建启。 ○平笺。彼□圣人性自性相,犹如凡夫妄想相现。 不说因无因故,谓堕性相见故。 析难启之三。圣凡同之二。析启。 ○平笺。圣性、自性,不说有因及无因故,犹如外道二因计也。又堕自性,堕性相见。 异境界非如彼,等如是无穷过。 谓彼圣人亦乃见有诸法性相,此乃即如凡愚妄执自性而现。而又佛不说有因无因之所以故,此乃堕于凡夫妄执诸法性相见故。谓此岂非圣人亦同凡夫之倒也。又曰:而且其余异境之人,各各所见不同,非一一如彼圣人等也。意谓若圣异凡,其理亦然。圣之与凡,彼视此倒,此视彼倒,孰为是耶?其谁于法如实了知真实性耶?佛乃先如是说,是有无穷过失也。 ○析难启之三,圣凡同之。三、斥启。 ○平笺。凡一切法诸境界相,不必如彼圣自性相。若言如圣自性,性相有无极失。问:异字何义?答:简上一类圣性自性。 世尊!不觉性自性相故。 析难启之,三圣凡同之。四牒启。 ○平笺。无穷过者,不如实知自性相故,亦是析种堕性见义。此段之意,如来所说性自性义,为同凡夫妄想性也。 世尊!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 析难启之四妄,却真之一承启。 ○平笺。上章已言性自性相,只是妄想,故实义者,妄想性生,非依自性,只是妄想,故自生也。 彼云何妄想非妄想,如实知妄想? 不觉知所有法相无自体相故,而且亦非因分别妄想始有体相而有诸法。且彼云何妄想与非妄想,及应知彼如实妄想? ○析难启之四。妄却真之二。析启 ○平笺。彼□圣人虽现妄想,非有妄想,而凡夫等不如实知妄□之相,故堕妄想,是以凡夫云何如实得知妄想,兼□圣人何故现妄而非妄想。 世尊,妄想异,自性相异。世尊,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 析难启之四。妄却真之三。析启 ○平笺。妄想自性别性自性,性自性相殊妄想性,此二种因本是别物,不似因者妄想性及自性相也。 彼云何各各不妄想? 妄想相之异相与自体相之异相,而此二种之因乃不相似,葢以妄想及自体相不相似也。彼乃何以各各不妄想? 而愚夫不如实知。 析难启之四妄,却真之四比启。 ○平笺。妄性真性,各因别物,依真非妄,依妄非真。若其本性,妄不必非,而彼圣人何故各各皆无妄想?亦何凡夫不如实知为妄想惑?依此而言,凡夫妄想,恐亦非妄。何以故?各各别因自性法故。 然为众生离妄想故,说如妄想相不如实有。 析难启之四妄,却真之五证启。 ○平笺:如来或说为令众生离妄想故,且说妄相为不实有,是以妄相不必本无。非本无故,妄相为真。此段之意,凡夫妄想却可为真。 ○而凡夫不如实知也。然佛谓为愚夫除妄想之故,为说真如之实然。而此说真如无,乃即妄想相不如实有也。 世尊!何故遮众生有无有见事自性计着? 析难启之五,空有违之一。举启。 ○平笺。如来何故嫌诸凡夫有无计着? 圣智所行境界计着,堕有见。 析难启之五。空有违之二。表启。 ○平笺。佛说圣智自觉境界,是堕有见。 说空法非性,而说圣智自性事。 何故乃遮众生有无之见,而复执着圣智所行实法境界,□令众生堕于有无见?何以故?以言诸法无相,而言圣智自性事。 ○析难启之五空有违之三征启。 ○平笺。如来多说空法非性,而又却说圣智自性诸有事法,是乃如来为作二说。此章之意,谓口说空行在有中也。 佛告大慧:非我说空法非性,亦不堕有见说圣智自性事。 格笺答说: ○平笺。如来说法,非空法无,亦非堕有,说圣智性。 然为令众生,离恐怖句故。 释说: ○平笺只为众生远离众生恐怖句故。问:离恐怖何?答:一切众夫着有见者,闻空生怖。着空见者,闻有亦怖。舍离二见,是离恐怖。 众生无始已来,计着性自性相,圣智事自性计着相,见说空法。大慧!我不说性自性相。 简说。 ○平笺。一切众生,无始世来,迷妄之故,执有圣智自性事相,是即真妄对惑之见。佛为遣之,且说空法。是故如来性自性说,不必实义。问:如来遣除性自性相,其义云何?答:性自性相,总有三种:一妄自性,二修自性,三证自性。妄自性者,三自性中妄想自性。修自性者,诸圣圣智知见分边。证自性者,下章所谓我住自得,自觉察住。此性自性,曰修自性。 ○智笺平等。我说空法不堕所见,即是如来平等性智。 大慧,但我住自得如实空法。 格笺正说之一。表说。 ○平笺如实曰有,空法曰无,自得者曰不有不无,是佛所住。 离惑乱相见,离自心现性非性见。 正说之二离。 ○平笺惑乱相者,妄想诸相,是心外相。自心现性非性见者,有无二见,是心内相,故曰自心。 得三解脱,如实印所印。 正说之三得。 ○平笺三解脱者,非空之空。如实印者,非有之有。 于性自性得缘自觉观察住,离有无事见相。 牒说 ○平笺。此性自性,曰证自性。自觉观察,曰自觉智。 ○智笺。圆镜于性自性自觉察住,即是如来镜智之相。 复次,大慧! 复科第十。不生如幻分第六十四。承趣上分终章。性非性见,是如来地所离之法。常住实相,是佛地相。诸法不生,似非性义。为甄别故,此分次焉。偈合世如虗空华重说。 一切法不生者,菩萨摩诃萨不应立是宗。 格笺建说。 ○平笺问:佛于上说诸法不生,谓不生者,如实玄谈,今何斥之?答:今此斥文,不斥不生,只斥建立。凡立宗者,皆是建立。才言建立,踪迹随之。楞伽一乘,最上奥诠,不留微朕,故斥立宗。 所以者何?谓宗一切性非性故。 释说之一无。 ○平笺一切性者,曰一切法非性,曰无于一切法宗非性义,是不生宗之计相也。 及彼因生相故。 释说之二有。 ○平笺。彼因者,是三五分论宗、因、喻等。葢建立法以宗、因、喻为生相,故堕有相也。 ○智笺成作有无。立宗成作之智。 ○不应建立诸法不生为宗。何故?诸法本不有也。及乎彼立其宗,因其宗则有生相也。 说一切法不生宗,彼宗则坏。 斥说。 ○平笺。若说一切法不生者,即其宗言,为自破坏。 彼宗一切法不生,彼宗坏者。 格笺析说之一。举说。 以宗有待而生故。 析之二相待。 ○平笺夫第一义,绝待者也。不生之宗,待生而立,故斥之也。 ○若说不生为宗,则是自破其宗。何故以立不生之宗,即是有待而方生也。 又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 析之三遍,无。 ○平笺不生之义,徧入诸法,诸法皆无,故斥之也。 不坏相不生故。 析之四。失正 ○平笺不坏相者,常住实相,言不生义。入诸法故,常住真如,不有所生。 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说则坏。 牒说 ○智笺观察诸法不生。此说宗坏,即是分别观察之智。 大慧,有无不生宗,彼宗入一切性有无相不可得。 格笺复说: ○平笺有无不生,犹言一切法不生也。彼宗即是有无不生,言不生宗若入诸法有无二相共不可得,如是恐堕乎空见也。 大慧,若使彼宗不生,一切性不生而立宗,如是彼宗坏。 斥说之一。牒说。 ○平笺。彼不生宗,于一切法立不生义,彼宗自破。 以有无性相不生故,不应立宗。 斥之二空 ○平笺。有无性相,共不生故,何宗之有?盖有无性相,诸法化仪,四法皆灭,彼宗不立。 五分论多过故。 斥之三过。 ○平笺。如立为宗,即用因、喻、合、结四者,与其宗为五分论,则多过矣。上空种者,破不生也。过因作种,破立宗也。五分论见上注。多过故者,宗有九过,因有十四,喻有十过,共三十三。宗九过者,现量相违,圣教相违,世间相违,比量相违,自语相违,相符不极成,能别不极成,所别不极成,俱别不极成。因十四者,四不成,六不定,四相违也。喻十过者,同喻五,异喻五,如相宗解。 展转因异相故。 斥之四因。 ○平笺。有依无起,无因有起,展转因缘,诸相现生,是立宗过。 及为作故,不应立宗分。 斥之五作 ○平笺:建立宗义,是为作法。真谛无作,故破之也。 ○既是体性本不生,而于不生之上,重立不生之宗,此是展转因诸法体性不生,而与不生之宗异相也。及与立宗,即是有所作为也,故不应立。 谓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无自性,不应立宗。 牒说 ○平笺。诸法不生,有上诸过。如是牒词。一切诸法空无自性,是故菩萨不可立宗。问:一切法空及无自性,有何过耶?答:一切法空,是欠相也。法无自性,是欠性也。性相常住,是第一义。若欠性相,非圆成法。 ○智笺平等。有无不生,空无自性,即是如来平等性智。 大慧!然菩萨摩诃萨说一切法如幻梦。 格笺平说之一。建。 ○平笺。一切法者,不有不无,犹如幻梦,是菩萨也。 现不现相故。 但应为众生说如幻梦,以见而不见其相故也。 及见觉过故。 平之二析 ○平笺。幻梦之法,有而不有,故曰现而不现相也。有无二法,有恶见及妄觉二过。幻梦不实,离此二过。 当说一切法如幻梦性。 平之三牒说。 ○平笺。是故菩萨当说诸法如幻梦性。问:幻梦说法,恐乖常住。答:幻梦之相,实是虗伪。幻梦之性,未必虗妄。如来造语,如幻梦性。 除为愚夫离恐怖句故。大慧!愚夫堕有无见,莫令彼恐怖远离摩诃衍。 教说: ○平笺。愚痴凡夫闻如幻说或生怖恐,葢凡夫人着空有见,恐如幻说菩萨有说,莫令愚夫闻如幻说生恐怖故,远离大乘,盖如幻法无所着故。 ○智笺圆镜。菩萨说法,如幻梦想,即是如来镜智之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自性无说。 一切法无自体性相,亦无言说。 无事无相续。 亦无事亦无所依之心识相续。 彼愚夫妄想,  如死尸恶觉。 格笺斥颂。 ○平笺。四无之义,是不生说。愚夫妄计,着不生义,犹如死尸,是为恶觉。死尸二意:一曰无生,二曰无用。 ○智笺成作。四无合说成作之智。 一切法不生,  非彼外道宗,  至竟无所生。 性缘所成就。 所谓一切法不生者,非如彼外道立为不生之宗,诸法毕竟本不生也,乃从因缘所成耳。 ○简颂。 ○平笺。诸法不生,是佛妙说,非彼愚计外道宗说。佛说不生,毕竟无生。若有所生,只是自性因缘所成,是故虽生而不生也。 ○智。笺:观察性缘成法,观察妙智。 一切法不生,  慧者不作想,  彼宗因生故。 觉者悉除灭。 智慧之者,知一切法本来不生,不作有无妄想分别也。若如彼外道立为宗者,而岂知以因而生哉?若知非因不生,则建立之妄觉悉自灭坏。 ○格笺简颂。 ○平笺。佛说不生,有真智者,不为计想。只外道宗,相待因生,起恶见觉,悉归灭坏。 ○智笺平等。慧者不想,觉者悉灭。一切诸法,平等一性。 譬如瞖目视,  妄见垂发相,  计着性亦然。 愚夫邪妄想。 格笺喻颂 ○平笺:瞖目之人,妄见毛轮。愚夫妄想,计性非性。 施设于三有,  无有事自性。 三界有无生死诸法,唯是假名施设,无有实事。 施设事自性,  思惟起妄想。 而凡夫由其假施虗设,事上起为妄想。 ○合颂。 ○平笺。三界建立,无事自性。建立事性,思惟妄计。 ○智笺。圆镜垂发,计性三有,施设如来地中镜智像相。 相事设言教,  意乱极震掉,  佛子能超出。 远离诸妄想。 而其相其事,所设言教,乃以为实,为作受用,心意惑乱,极可震恐也。佛子!能超出之,是为远离妄想。 ○格笺平颂。 ○平笺。或相或事,言教施设。凡夫迷此,心意乱掉。佛子!菩萨超出相、事,故于建立远离诸妄。 ○智。笺成作相事,言教成作之智。 非水水想受,  斯从渴受生,  愚夫如是惑。 圣见则不然。 格笺喻颂 ○平笺。鹿见阳𦦨,元因渴想。若无渴想,亦无水见。凡闻不生,计着非性。本抱性见,故执非性。圣人不然,本无圣见,何有非性? ○智笺观察。渴爱愚惑,观察分别。 圣人见清净,  三脱三昧生,  远离于生死(作灭)。 游行无所畏。 圣人之见清净,故乃有三解脱。三昧而生,即离生死之处,游行于无所可畏之境也。可畏之境,即生死有无一异等法也。 ○格笺正颂。 ○平笺。诸圣所见纯净无垢,三解脱法从此而生,是故远离生灭诸法,游行三界,无所怖畏。三解脱亦名三三昧,三脱、三昧只是一法。 修行无所有,  亦无性非性,  性非性平等, 从是生圣果。 释颂。 ○平笺。菩萨修学无相境界,无性非性,有无平等,平等之故,能得佛果。 ○智笺平等。 云何性非性?  云何为平等? 佛乃自曰:且道何者是有无之法?何者是平等之事? 谓彼心不知,  内外极漂动。  若能坏彼者, 心则平等见。 彼之愚夫,心不了知开悟,则有有无等法,内外惑乱,无常漂动。若能灭除破坏彼之有无等法,则无复动乱,是为平等之心也。 ○格。笺释颂。 ○平笺欲解释,故发云何。问:凡夫云何于性非性得无所有及平等见?葢彼愚夫心不了法,内根外尘漂动颠倒,若坏妄想,心即平等。问:此偈何故有二四章?答:初四章者,颂不生也。后之四章,颂立宗也。而此偈意多破立宗,少破不生。 ○智。笺圆镜平等见相。镜,智之相。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 复科第十缘事,即智分第六十五承趣不生立宗,如来破之。如来本意斥建立也,此攀缘事及施设量亦是建立,是以相次有此分焉。葢不生法不应立宗,真智亦是不涉建立,二法相似鳞次。有以偈合诸智重说: 世尊!如世尊说:如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 格笺旧启之一。举启。 ○平笺。心缘诸境,不起分别。不分别故,是为真智。智慧不得,犹不分别。若有所知,只是假名施设建立。 施设所摄受非性,摄受亦非性。 旧启之二。释启 ○平笺。假名施设,能所二取,皆是无故。 以无摄故,智则不生,唯施设名耳。 旧启之。三牒启。 ○平笺。以无取故,真智不生。真智不生,即无分别。纵有了知,假名施设,非真智耳。 ○言佛常说,如攀缘观察境界,智慧不可得也。唯是假名施设之量建立。假名施设,无能取所取之法。以无所取故,智则不生,唯施设假名耳。 云何?世尊!为不觉性自相、共相异、不异故智不得耶? 析启之,一相似。 ○平笺性亦法也。言一切法自共二相,或异或同,不觉了故,智不生也。假令如以一粒米粟投多米粟,各相似故,同异不辨。 为自相、共相、种种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耶? 析之,二胜同。 ○平笺自共相性相隐蔽者,下相字平声读。隐蔽有二:一曰胜相,日光蔽月,月光蔽星,是等类也。二曰同相,水中盐味,色里胶青。(音清。)问:上之同异,与此同相,有何差别?答:上之同者,有体相似。此之同者,无体相似。 为山岩、石壁、地、水、火、风障故,智不得耶? 析之三障隔。 ○山石四大隔碍之类。 为极远极近故智不得耶? 析之四。遐迩 ○平笺极远之者,高山旷野诸草木等,不辨名件,只见青苍。极近之者,目之睫毛转近不见。 为老少盲冥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 析之,五根坏。 ○平笺老少诸根,过与不及。盲冥之人,诸根欠阙。 ○下则牒而难而问。 世尊!若不觉自共相异不异、智不得者,不应说智、应说无智,以有事不得故。 格笺征。启之一释。难之一征。 ○平笺。若以不觉为智不得,是乃不智。何以故?了别为智,今以自共诸相,有事不得觉知,岂为智耶?智不得者,无分别智,上下皆同。 若复种种自共相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者,彼亦无智,非是智。 征启之二。释难之二之一。征启。 世尊!有尔𦦨故智生,非无性会尔𦦨,故名为智。 征启之二。释难之二之二。释启 ○平笺尔焰曰:境依境智生,非是无法解会境界,是名为智。如佛所说,以无分别为真智也。非无性句,为难而发。 若山岩石壁、地水火风、极远极近、老少盲冥、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应是无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征启之三。束难启。 ○平笺。此段之意,不辨境界,不可为智。初后有事,共曰境界。中间尔𦦨,亦是境界。梵汉异文,境义是同。智有二种,能智、所智。尔𦦨所智,故以□𦦨为境事也。 佛告大慧:不如是。 格笺斥说: 无智应是智,非非智。 正说。 ○平笺大慧之意,了境为智,殊不知也,是为邪智。如来之意,无分别智,是为真智。无分别故,无智是智;是智之故,非不智也。 ○不如汝之言也,无智者即是智,非是非智。 我不如是隐覆说。 释说: ○平笺。如来说趣,显露呈豁,不是隐藏。 ○智笺圆镜。无分别智,显豁不隐,即是如来镜智之相。 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 格笺牒说 觉自心现量有无有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 事即攀缘事也。智既不于事,则所知不生。 ○佛谓我不如汝说,以前境迭相隐之,故言智慧不得。我谓境界是假名施设建立,无实智慧也。觉诸法者,唯是自心现量,见诸外物有无。是故虽知,而于境界攀缘之事,智不可得。 ○平说。 ○平笺。佛说缘事智不得者,了一切法自心量故,有无外相知是心量,故于境事不为异相,心境一法不别生知。 不得故智于尔𦦨不生,顺三解脱智亦不得。 以不得之故,心识不行,智障及所知障不生,乃入三解脱门,智体亦忘。智体忘故,心行处灭,复有何法何事乎? ○释说: ○平笺。无分别智,不起境想,入三解脱,智体亦忘。 ○智笺平等。心境一相,顺三解脱,即是如来平等性智。 非妄想者,无始性非性虗伪习智,作如是知。 格笺简说 ○平笺:上说智相,非是无始以来有无妄想习气虗伪智之人所知也。 ○智。笺观察妄想习智,是观察智。 是知彼不知故,于外事处所相性无性妄想不断。 此非妄想。凡夫无始以来,计着有无虗伪戏论习气为智,作如是知,名为不知,乃于外事处所等妄想不断。 ○格笺承说。 ○平笺是知者,是上如是知。彼愚凡夫于伪习智不知非故,心外境界各各形相,计着有无,妄想不绝。 自心现量建立,说我、我所相,摄受计着,不觉自心现量,于智尔𦦨而起妄想。 平说。 ○平笺。如来建立自心量说,愚夫不知我、我所相,计着摄受,迷自心故,于智境法起妄分别。 妄想故,外性非性观察,不得依于断见。 牒说 ○平笺。妄分别故,外境界相有无,不得如实观察,妄计穷极,堕在断见。 ○智笺成作。外事所相,尔𦦨起妄,即是如来成作之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有诸攀缘事,  智慧不观察,  此无智非智。 是妄想者说。 有诸所缘境界之事,不能以智察之,而此无智,即是智也。言非智者,乃是妄想者之说也。 ○格笺总颂。 ○平笺。有攀缘事,智慧不察,是即真智。若此无智,而曰非智,是为妄说。 于不异相性。 无边诸法。 智慧不观察,  障碍及远近,  是名为邪智。 谓无边诸法障碍,及远近智不能见者,是名邪智。 ○分颂之一。 ○平笺不异相性颂。异不异,隐蔽二种。 老少诸根冥,  而智慧不生,  而实有尔𦦨。 是亦说邪智。 分颂之二颂,尔𦦨是为所。 我谓二种通,  宗通及言说,  说者授童蒙。 凡夫未悟,其犹童蒙以说示之耳。 宗为修行者。 修行者以悟为则,悟乃知其宗而通矣,实在于斯。 ○格笺束颂。 ○平笺:宗深说浅,童蒙修行,授为之异。问:童蒙何义?答:童子幼稚,蒙然无知。 ○智。笺:圆镜二通合,束镜智之相。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 复科第十。世论勿习分第六十七。承趣上分,说通真正妙句。外道世论,虗妄惑说,巧辩相似,真妄有异。为简别故,此分次焉。偈合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也。 世尊!如世尊一时说言:世间诸论! 世间诸论,魏唐皆曰卢伽耶陀,乃外道论师之宗也。 种种辩说,慎勿习近。若习近者,摄受贪欲。 贪欲者,世间财利也。 不摄受法。 格笺旧启 ○平笺。外道世论,不可习学,只取贪欲,不取正法。卢迦耶陀,外道一种,此云顺世,乃本外道缚摩路迦也。天台译云善论,亦云师破弟子。慈恩云:恶对治。若是顺世者,以其计执,随于世间之情计也。刘虬曰:犹如此上礼义名教,今详经文。世间诸论曰:诸外道 世尊!何故作如是说? 疑启 佛告大慧:世间言语种种句味,因缘譬喻采集庄严,诱引诳惑愚痴凡夫。 格笺总说。 ○平笺路伽耶等诸世间论,言句庄严,诳诱愚夫。 不入真实自通(一)。不觉一切法(二)。妄想颠倒堕于二边(三)。凡愚痴惑(四)。而自破坏(五)。诸趣相续不得解脱(六)。不能觉知自心现量(七)。不离外性自性妄想计着(八)。 析说八种,如上所说。 ○平笺真自通者,如实境界,自觉宗通。凡痴惑者,诳它凡夫,令受痴惑。自破坏者,自失正宗。离性着者,心外法境,执着不离。 是故世间言论种种辩说,不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诳惑迷乱。 牒说 ○智笺圆镜。世论苦味,种种庄严,如来地中,镜智之相。 大慧!释提桓因广解众论,自造声论。彼世论者,有一弟子持龙形像,诣释天宫建立论宗,要坏帝释千辐之轮:随我不如,断一一头以谢所屈。作是要已,即以释法摧伏帝释。释堕负处,即坏其车还来人间。 言:帝释乃是福智两足之者。广解诸论,复自造声论。时有外道论师一弟子,证世间通为千头龙,乃诣帝释天宫,建立论法曰:憍尸迦!我共汝说,与汝论义。若不如者,要受屈伏,令诸一切天人知见。我若胜时,当碎汝千辐之轮;我若不如,斩一一头以谢于汝。于是现作龙身以共论义,以其邪论乃能摧伏。帝释即于天众之前,击碎千辐轮车,还下人间。 ○格。笺证说: ○平笺众论,犹言诸世间法,要是约义。言帝释是大智慧人,造声论故,其才可知。路伽耶徒世通变身作千头龙,即上释宫,乞立论义。先作约言:我若得胜,摧破帝释千辐轮车;若我不胜,千头一一斩之谢屈。作是约已,以解释法摧天帝义。天帝负伏,即破其车,来归人间。智笺平等,帝释负堕。外论得胜,如来智中平等一性。 如是,大慧,世间言论因譬庄严,乃至畜生亦能以种种句味,惑彼诸天及阿修罗着生灭见,而况于人! 谓世间如是种种譬喻相应庄严,乃至能现畜生之形,以妙文词迷惑诸天及阿修罗,令其执着生灭等见,而况人哉?此是灼然之理。如苏、张之徒,专于游说,鲜有不被其回其心者。又如即今之人,被人巧言妙词,宛转以论谕之,靡有不被其惑者。盖孔子亦言之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信哉!况第一义耶? ○牒说。 ○平笺:外道变龙,故云畜生。问:惑天为然,何加修罗?答:天帝修罗战鬪之时,天帝乃驾千辐宝车,即得胜军。今闻车破,修罗懽喜,帝释忧恼,是乃惑天及阿修罗着生灭见。 是故,大慧,世间言论应当远离,以能招致苦生因故,慎勿亲近。 教说: ○平笺。招苦生因,轮回之本。 ○智笺观察诸天修罗着生灭见,如来地中观察妙智。 大慧,世论者,惟身觉境界而已。 但见现前此身见闻觉知境界,依世名字说诸邪法而已。 ○格笺平说。 ○平笺。身觉境者,心外妄觉现前诸相。问:外道亦岂不说心乎?答:外道说心,不如实见,妄计执着身相边事。 大慧,彼世论者乃有百千,但于后时后五十年,当破坏结集。 于后恶见乖离,邪众分成多部,破坏佛之自宗结集。 恶觉因见盛,故恶弟子受。 记说: ○平笺。路伽耶陀所造之论,有百千偈。如来灭后五十余年,彼外道等当坏自宗,结集经言,散成多部。葢彼外道恶觉计见,因执邪因,无有神足统领其论,愚陋弟子习受学故。犹如小乘,佛灭百年,五部十八乖离分析。 如是,大慧,世论破坏结集种种句味,因譬庄严说外道事,着自因缘无有自通。 牒说 ○平笺:彼世论者,破自经书,分为多部,作种种说,立外事法,有二种义:一着自因,二无自通。问:自因者何?答:自在天等诸邪因也。曰:自通者何?答:自悟宗通。 大慧,彼诸外道无自通论,于余世论广说无量百千事门,无有自适,亦不自知愚痴世论。 斥说。 ○平笺。一切外道无自悟法,故于世论妄计广说。百千事法无自通故,亦不能知我世论法是邪见宗。 ○智笺成作。世论者说,身觉境界,即是如来成作之智。 尔时,大慧白佛言: 复科第十。佛外说异分第六十八。承趣外道世论句味庄严,如来说计庄严是同,为简异故,此分次起。偈合同上。 世尊!若外道世论种种句味因譬庄严,无有自通自事计着者,世尊亦说世论,为种种异方诸来会众天、人、阿修罗,广说无量种种句味,亦非自通耶?亦入一切外道智慧言说数耶? 疑启 ○平笺。如来亦为说顺世法,为十方众广说句味,非自觉法可入外道言说数中。 佛告大慧:我不说世论亦无来去,唯说不来不去。 格笺答说: ○平笺。如来说法,虽有句味,不同世论外道。世论只说来去,如来只说不来不去。 大慧,来趣聚会生,去者散坏,不来不去者是不生不灭。我所说义,不堕世论妄想数中。 析说。 ○平笺。集法有生,是名为来。散法归坏,是名为去。是故去来惑堕生灭,亦落有为。如来所说不来去者,是不生灭,是故不堕世论数中。趣、聚、会之三字,皆是集之义。 所以者何?谓不计着外性非性自心现处,二边妄想所不能转,相境非性觉自心现,则自心现妄想不生。妄想不生者,空、无相、无作,入三解脱门,名为解脱。 释说: ○平笺。不生灭义,不堕世数。其亦有说,外法有无,无计着故。自心现相,能斫二取,不能转故。诸相境界,知非性故。于一切相,知自心现。即心现相,不起妄想。不妄想者,能入三脱。入三脱故,名为解脱。问:二乘亦入三解脱门,而如来说为妄想者,何异于此?答:三解脱者,通大小乘。此经说趣大乘相义,亦妄想分。麤细万品,彼此开遮,善思念之。 ○智笺圆镜。如来所说不生灭相,即是佛地镜智之相。 大慧,我念一时于一处住,有世论婆罗门来诣我所,不请空闲,便问我言:瞿昙,一切所作耶?我时答言:婆罗门,一切所作是初世论。彼复问言:一切非所作耶?我复报言:一切非所作是第二世论。彼复问言:一切常耶?一切无常耶?一切生耶?一切不生耶?我时报言:是六世论。大慧,彼复问我言:一切一耶?一切异耶?一切俱耶?一切不俱耶?一切因种种受生现耶?我时报言:是十一世论。大慧,彼复问言:一切无记耶?一切记耶?有我耶?无我耶?有此世耶?无此世耶?有他世耶?无他世耶?有解脱耶?无解脱耶?一切刹那耶?一切不刹那耶?虗空耶?非数灭耶?涅盘耶?瞿昙,作耶?非作耶?有中阴耶?无中阴耶?大慧,我时报言:婆罗门,如是说者悉是世论,非我所说是汝世论。 格笺旧说。 ○平笺世论三十。如来学之,不请不问,空闲间隙。夫客投主,欲有请问,侦其间隙,能通意绪,是通世仪。外道恶佛,虽有投谒,不问从容,不致礼词,故有不请空闲之文。第一、世论一切所作,犹言一切法为所作。第十一、言一切法者,依种种因,有受生乎?第二十二、刹那。第二十五、生灭。唐作非择灭,魏作非缘灭。二十七、八佛身生时,为作法乎?非作法乎?及智笺平等三十。世论平等一性。 我唯说无始虗伪妄想习气种种诸恶三有之因。 旧说之一之一。建设。 ○平笺。外说诸法有无二种,三十世论如上所引。佛说不尔,无始妄想习气因故,三有生起,唯说习因,不说二计。第一卷曰:报佛说自心现习气因,相续妄想自性计着因者是也。 不能觉知自心现量而生妄想,攀缘外性如外道法,我诸根义三合智生。 攀缘外性,是外道法。外道则谓我诸根、境、意、义,以三种和生,能生于知。 我不如是。 旧说之二之二斥说。 ○平笺。外道妄想,不知心量,攀缘外法,别有计立我及根、境三种合故。有智生者,非佛所说。问:三合智生,何异佛说?答:外道所立三合生智,是为妄智。何以故?若无三合,即是无知。知者,识也。佛说不然。首楞严云:圆明了知,不因心念。岂三和合之所拘乎? 婆罗门!我不说因,不说无因,惟说妄想摄所摄性施设缘起,非汝所及余堕受我相续者所能觉知。 佛乃嘱婆罗门曰:我不如是,我不说因,亦不说无因,唯说自心分别见有可取能取境界,假名建立缘起而生诸法,此非汝及其余堕于执受我见相续之所能知。 ○旧说之二之三简说。 ○平笺。如来不说因及无因,唯说妄想能所二□缘起之法,非诸外道相续我见计着所知。问:如来□言唯说习因,今何不说因无因耶?答:上习因与此因无因而有差别。因无因者,二边计法。习因者,是无计妄性。 大慧!涅盘虗空灭。 灭者,数灭,亦云缘灭。 非有三种,但数有三耳。 但有三数本无体性,何况而说作与非作? ○旧说之二之四牒说。 ○平笺:三无为法,本无体性,假分数相为三种耳。况作非作三十世论,岂有定数二边,妄计外道所立? ○智笺。观察因缘生法,观察妙智。 复次大慧!尔时世论婆罗门复问我言:痴爱业因故,有三有耶?为无因耶?我时报言:此二者亦是世论耳。彼复问言:一切性皆入自共相耶?我复报言:此亦世论。婆罗门!乃至意流妄计外尘皆是世论。 无明痴爱之业为因缘故,生三界及一切法。皆入自共相者,是二乘法。乃至但有心意意识流动,妄计外境,皆是尔之外道师世论也。 ○旧说之三。复说。 ○平笺。上章佛说妄想习因三有生法,此痴爱业因有三有,如来何斥为世论耶?答:是上所谓二边妄计妄性之异,佛外说异者,是之谓也。问:意流妄计外尘者何?答:意识流散,计着尘境。 ○智笺平等。 复次大慧!尔时世论婆罗门复问我言:颇有非世论者不?我是一切外道之宗,说种种句味因缘譬喻庄严。 外道谓种种句味庄严,皆是我法中□□。旧说之四之一。问: ○平笺颇,犹少也。不者,否也。外道意言,诸法少有不世论否。我外道宗,句味庄严,岂外此耶? 我复报言:婆罗门!有,非汝有者,非为、非宗、非说、非不说种种句味、非不因譬庄严。 旧说之四之二答。 ○平笺有者即有,只非外道所有之者,谓非作为,亦非立宗,非说者法,亦非不说种种句味,及非不因譬庄严也。 婆罗门言:何等为非世论、非非宗、非非说? 旧说之四之三。复问: ○平笺非非宗者,犹言非宗非不宗也。非非,说同上。 我时报言:婆罗门,有非世论,汝诸外道所不能知,以于外性不实妄想虗伪计着故。 旧说之四之四复答。 ○平笺有非世法,而非外道所能知也。何以故?于外法相妄计着故。 谓妄想不生,觉了有无自心现量,妄想不生,不受外尘,妄想永息,是名非世论。此是我法,非汝有也。 旧说四之五之一真。 ○平笺谓非世论,不生妄想。何故妄想而不生也?觉知有无诸法,皆是自心现量,是故妄想都是不生。不生妄故,不受六尘。不受尘故,妄想永息。非是世论,非汝有也。 婆罗门!略说彼识,若来、若去,若死、若生,若乐、若苦,若溺、若见,若触、若着种种相,若和合相续,若受(现相)、若因(过相)计着。婆罗门!如是比者,皆是汝等世论,非是我有。 旧说四之五之二,妄。 ○平笺。略而言之,彼妄心识,若或来去、死生、乐苦、溺见、触着、和合、受因、诸说着等,皆是世论,非如来有。溺者失识,见者错识,和合者是,取种种相,沉湎不绝。 ○智笺观察,真妄对析。观察,分别。 大慧!世论婆罗门作如是问,我如是答。彼即默然,不辞而退,思自通处,作是念言:沙门释子出于通外,说无生、无相、无因,觉自妄想现相,妄想不生。 旧说之五。 ○平笺不辞而退,与上不请空闲之文相应自通。处者,外道宗趣。外道念言:如来出于我自宗外,说三无法,觉诸现相为自心相,是故能说妄想不生。葢彼外道虽无契性,聪利之故,善知佛语。 大慧,此即是汝向所问:我何故说习近世论种种辩说,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合说。 ○平笺:外道无契,能言佛事,是乃大慧向前所问。所以者何?外论元是因譬庄严,佛说亦是因譬庄严。外道妄计,故为世论;佛说无妄,为非世论。佛举旧说,晓谕大慧,乐说辩才,有旨乎哉! ○智笺成作,新问旧说,合释谕告,即是如来成作之智。 大慧白佛言: 复科第十,摄受可否分第六十九,承趣如文,偈合同上。 世尊!摄受贪欲及法有何句义? 格笺问启 ○平笺大慧菩萨是法王子,难问往反,所谓知而故问者也。如来能知大慧之意,未来学者恐堕异解,是以世论亦或二乘,请问决择,深极离微□,起善哉,能为之叹。 ○但谓贪财及法,是何等句义?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乃能为未来众生,思惟谘问如是句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如例。 佛告大慧:所谓贪者,若取、若舍、若触、若味,系着外尘,堕二边见。 格笺分说之一。现。 ○平笺:贪字多义,魏作食,唐作财。然则此贪财,食一切世法贪也。取舍触味,是贪众相,故着六尘,亦堕二见。 复生苦阴,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诸患皆从爱起。 分之一之二,当。 ○平笺。四种贪心现今起故,即生未来五阴、十二因缘诸业,是皆贪爱所作法也。 斯由习近世论及世论者,我及诸佛说名为贪。 分之一之三。牒。 ○平笺。生死诸患,皆由习学外道典籍,依附外人,是故诸佛以贪为恶。 是名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分之一之四,结说。 ○智,笺成作取舍触味合成之智。 大慧,云何摄受法? 格笺分说之二之一。举□。 谓善觉知自心现量,见人无我及法无我相,妄想不生;善知上上地,离心、意、意识,一切诸佛智慧灌顶,具足摄受十无尽句,于一切法无开发自在,是名为法。 分之二之二法平,笺解如上卷。 所谓:不堕一切见、一切虗伪、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边。 分之二之三释说。 ○平笺:所谓法者,离五一切。问:虗伪妄想,云何差别?答:虗伪曰相,是为色法。妄想曰性,是为心法。 大慧,多有外道痴人堕于二边,若常、若断。非黠慧者受无边论,别起常见;外因坏,因缘非性,则起断见。 分之二之四。析说。 ○平笺上有一切二边之句,先出一种断常二见。诸余二边,准拟可知。谓外道人堕二边者,不为智者以无因生,即起常见。外相因缘坏无之时,即起断见。 大慧!我不见生、住、灭故说名为法。 分之二之五简说。 ○平笺。见生灭故,生计着者,名为外道。不见生灭,是为佛法。 大慧,是名贪欲及法。 总结: 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劝说。 ○智。笺:观察真正法,说观察妙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切世间论,  外道虗妄说,  妄见作所作, 彼则无自宗。 及诸异学,及六节摄长苦仙教授也。 世尊!所言涅盘者,为(当作以字)何等法名为涅盘,而诸外道各起妄想? 格笺问启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如诸外道妄想涅盘,非彼妄想随顺涅盘。 格笺斥说: ○平笺言:外道等妄想□盘,只彼妄想,非是随顺如来涅盘□。如外道分别妄想者,岂得为涅盘哉?涅盘则非是彼□妄想也。自有随顺涅盘之法,彼之妄想岂随顺哉?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如例。 佛告大慧:或有外道,阴、界、入灭,境界离欲。 格笺分说之一。举说小乘涅盘。 ○平笺。小乘涅盘总有二种:一、无余,二、有余。阴、界、入灭,曰无余也。境界离欲,曰有余也。 见法无常,心、心法品不生,不念去、来、现在境界。 分之一之二,析说之一有余。 ○平笺。有余之人,见阴等法念念无常,□厌离故,心数心法永使不生,亦不缘念三世境界。不念境故,虽对境界,已离欲法。 诸受阴尽。 分之一之二,析之二无余。 ○平笺无余之人受阴尽,故于十八界皆能灭除。 如灯火灭,如种子坏,妄想不生。 分之一之三喻说。 ○平笺。灯火灭者,譬无余也。种子坏者,譬有余也。如是二人,有何妄想?第二卷云:妄想不生,作涅盘觉。义与此合。问:灯灭何为无余喻耶?答:无余之人,身为灯盏,烦恼为性,爱苦为油,智慧为火,此四俱尽而为涅盘。曰:种坏何为有余?曰:有余之人,于苦身中能□惑业,犹如败种,有谷不牙。 斯等于此作涅盘想。 分之一之四,结说。 ○平笺斯等者,上二种。 大慧!非以见坏名为涅盘。 分之一之五斥说。 ○平笺。小乘二种计灭坏见以为涅盘,大涅盘法不如是也。 大慧!或以从方至方名为解脱。 分说之二。 ○平笺。以下外道是方论师。彼论师说:最初生方,从方生人,从人能生天地万物,天地人物灭没归方,名为涅盘。是故方师计万是常,为涅盘因。 境界想灭,犹如风止。 分说之三。 ○平笺风仙论师。彼论师说,风造万物,能坏万物,说风为常,是涅盘因。诸修行人,境想灭尽,譬如风息,是归于风,即入涅盘。 或复以觉所觉见坏,名为解脱。 分说之四围陀论师。 ○平笺:彼                          云𦘕色,喻中所无。二乘一义,建立、诽谤、六因、五法、成自性等,法中所无。此分专说妄想性者,为显即是成自性也。是义如来已见长行,恐钝机者或有不委,故至只夜多说成性,愿修行人见佛说趣向之,所谓佛微趣也,经宗趣也。 ○智笺圆镜,妄想种现清净圣境,即是如来镜像智相                         乘言,所谓上偈诸佛如来乘混菩萨也。所谓菩萨境界,非佛乘外别有者也。曰:法之为法,皆有建立。若无建立,何有乘名?曰:妙哉问乎!无建立处,是真乘也。何故?乘是居义,一者浑义。今此一乘,如来本住,浑然无二,真一大乘。曰:佛道趣机,无机欠悲。今论虽高,恐非应机。曰:痛哉!人之迷者久矣。如来本住,岂拒人到?只是毛凡,自生怖避。楞伽正典一乘本居八字打开,今                               知非境界也。 ○平笺。如来之意,攀缘事境,不生知觉,是即真实无分别智。离此之外,别有所知,是为邪智。 ○智笺、成作总分重颂,是成作智。                       卍云:原本系临济宗本山洛北大德寺第一世大祖正眼天应大现国师彻翁亨和尚笔写,现藏于该寺塔中正受院,诚为阖山重宝,唯惜不存全璧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