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355
金光明经玄义科
双经沙门 明得排定
○金光明玄义科文分(二)初释题(二)初经义题目(金光)
二能说师号(天台)
二释文(二)初释序文(二)初总示法体(此金)
二别明教意(二)初叙说经意(二)初据理绝言(二)初约我辨(三)初明果人不能尽喻(太虗)
二明因位未能穷源(二)初约喻以智断斥(日轮)
二约法以因果定(诸佛)
三明凡小全迷所以(二)初小(况二)
二凡(凡夫)
二引文证(二)初大品(故大)
二大经(经言)
二赴缘可说(四)初明有缘须说(有因)
二明此说可尊(二)初列经五义(以金)
二结示可尊(故唯)
三明尊故诸圣护持(二)初极果护持(所以)
二大权宗奉(一切)
四明说故其益该博(诸有)
二叙宣通意(四)初圣者赞护(是以)
二凡师轨则(上圣)
三托义兴言(故托)
四称法求益(冀涓)
二释玄义(二)初列章科判(将释)
二依科解释(二)初总释(二)初生起(生起)
二拣别(二)初料简(三)初问起(简别)
二答通(答非)
三结示(五章)
二分别(二)初正分别(二)初约六种(别者)
二例余义(如此)
二约喻显(二)初立喻(今显)
二合六种(囊中)
二别释(五)初释名(二)初释别名(二)初定三五详略无妨(二别)
二约文义先后而释(二)初据文先释三字(二)初约教义释(二)初标列(令释)
二正释(五)初通别(二)初拣示通别(四)初泛明三通别(言通)
二拣二用教(且置)
三明教功能(夫理)
四正明教通别(若从)
二经题通别(二)初徧示诸部(二)初正用通别释题(二)初通(云何)
二别(二)初明别相(云何)
二结四悉(悦宜)
二喻显通别成教(譬如)
二的判此经(二)初释(从别)
二结(今经)
二翻译(二翻)
三譬喻释(二)初古师释(三)初数师(二)初叙(三譬)
二破(若大)
二地人(二)初叙(地人)
二破(若大)
三真谛(二)初叙(三)初标列(真谛)
二释(三)初释三身(譬三)
二释三德(次譬)
三释三位(次三)
三料拣(彼家)
二破(二)初总破(大师)
二别破(三)初举三失(一因)
二释三失(三)初因果不通(云何)
二乖圆别(乖圆)
三不称法性(四)初引净名破道前(不称)
二引华严破道中(又华)
三指别义破道后(道后)
四约圆总斥(当知)
三约喻斥(岂非)
二今师释(六)初举今异古(天台)
二据经斥局(何有)
三称法释题(当知)
四舍广从要(一切)
五列章(复为)
六正释(三)初标十数(二)初正标名数(言标)
二略示功能(二)初约逆顺生起显十法该括始终(二)初征(诸三)
二释(三)初略显示(此之)
二正生起(二)初约施教逆推理显由事(初从)
二约立行顺修即妄归真(若从)
三总结示(是为)
二约无量甚深明十法皆悉高广(三)初征起(甚深)
二解释(二)初约徧摄明无量(三)初明各具十法(无量)
二明各具一切(又皆)
三引经证结(经云)
二约竪穷明甚深(三)初约十法共论(甚深)
二约一法具九(又一)
三约各具六即(又一)
三结归(当知)
二释十相(四)初标(次释)
二结前生后(十名)
三劝须信解(若分)
四正释十相(二)初正解释(十)初三德(四)初标名略示(初明)
二约圆广释(二)初释三(法者)
二释德(三)初明法身四德(云何)
二明般若四德(般若)
三明解脱四德(解脱)
三引证体圆(大经)
四结前生后(若得)
二三宝(二)初约圆释义(云何)
二例余对喻(当知)
三三涅盘(二)初约圆释义(云何)
二例余对喻(当知)
四三身(二)初约圆释义(云何)
二例余对喻(当知)
五三大乘(二)初约圆释义(云何)
二例余对喻(当知)
六三菩提(二)初约圆释义(云何)
二例余对喻(当知)
七三般若(二)初约圆释义(云何)
二例余对喻(当知)
八三佛性(二)初约圆释义(云何)
二例余对喻(当知)
九三识(二)初约圆释义(云何)
二例余对喻(当知)
十三道(三)初束十二支为三道(二)初正束(云何)
二释名(道名)
二约圆释即事而理(苦道)
三约体达例德对喻(当知)
二示融通(三)初劝解法圆融(若见)
二引诸经圆证(华严)
三设问答显益(问若)
三简十法(十)初简三德(三)初标(三料)
二正料简(二)初斥偏(三)初三藏(若指)
二通教(若指)
三别教(若如)
二显圆(今所)
三劝生圆解(若诸)
二简三宝(料简)
三简三涅盘(料简)
四简三身(二)初简偏(二)初明藏通但二无三(二)初三藏(料简)
二通教(二)初正明但二(若取)
二征释真身(问若)
二明别教虽三且异(若依)
二显圆(三)初明三身皆实(三)初正明体实(若言)
二引经类显(大至)
三取意结成(今取)
二明四句俱融(若复)
三明增减自在(二)初约义立身(二)初问(问三)
二答(二)初明义立无咎(答佛)
二明经意本通(下经)
二以身用譬(二)初问(问若)
二答(答若)
五简三大乘(料简)
六简三菩提(料简)
七简三般若(料简)
八简三佛性(料简)
九简三识(料简)
十简三道(料简)
四附文释○
五当体释○
二约观行释○
二约义重明二字○
二释通名○
二辨体○
三明宗○
四论用○
五判教相○
△三、譬喻释竟。
四附文释(二)初标(第四)
二释(三)初对前显胜(二)初总对上义辨(上来)
二别约四事辨(何者)
二正明附文(二)初委明所附文相(二)初通论诸品名事(始从)
二的示一部文相(三)初正示诸文(序品)
二明通三世(若信)
三结遍一经(一部)
二结示无量甚深(二)初正结示(一处)
二劝审思(而不)
三例同诸经(二)初例指事立名(又二)
二例以经名事(又诸)
○五当体释(二)初标(第五)
二释(二)初反常情立今正义(二)初叙古寄俗名真(有师)
二明今则真名俗(二)初对他略立(俗本)
二称理委示(二)初约义委示(何者)
二引教诚证(五)初引华严则真立俗(华严)
二引大经真具名实(大经)
三引大论随理立名(龙树)
四引净名事由理造(净名)
五举诚教劝物生信(经论)
二用今义立当体名(三)初明经从当体立名(今言)
二明人从所证立称(菩萨)
三问答科简人法(二)初核人(二)初以能仁立妨(若尔)
二约通别为酬(二)初明别称允同诸佛(释迦)
二辨通名皆具三法(三)初引一文明同具金之三义(故赞)
二引二文明同证性之三法(三身)
三引文定此经题非从譬立(故树)
二研法(二)初设执譬问(问旧)
二约双存答(二)初答双存(答非)
二被二根(若钝)
△初、约教义释竟。
○二约观行释(二)初标(次观)
二释(三)初设二问答示观心所以(二)初明解须行成故于心作观(二)初问起(何故)
二释出(二)初正释(上来)
二引证(净名)
二明心为行要故观必研心(二)初约简数观王问(问心)
二约心净法融答(二)初约离性先观内心(三)初约贵论金(答夫)
二约照论光(夫萤)
三约益论明(若心)
二约合修自融诸法(二)初徧融诸法迭显光明(又知)
二约显一性结成三法(得此)
二附十法明观心成行(二)初举上教义为所附之法(上约)
二明今观门为能显之行(十)初三道(二)初示观(二)初释(二)初通约三道明圆正观(二)初兼通数只于报障义立三道之境(今观)
二约圆乘即障显德以明妙观之功(心王)
二别约三道以空助道(三)初约假实观苦道(二)初约六分观假人(三)初举经文总标观法(如净)
二于观境穷逐假人(若头)
三明治道助开圆理(如此)
二就五阴观实法(二)初结上人空(观身)
二例观实法(观色)
二约爱见观烦恼道(二)初简示身因之境(次观)
二正明体法之观(三)初举经文约句简判(二)初直举经文(净名)
二简非经意(二)初明虽有四句(四)初标列句法(应作)
二指示因果(云何)
三去取业惑(今且)
四约人对句(四果)
二明不随一相(如此)
二于惑境顺经修观(二)初推本不生(随一)
二结随一相(心尚)
三明治道助开圆理(二)初正明体法功成(随一)
二更明余观助道(既得)
三约动作观业道(三)初举经文总标观法(次观)
二于六作体本无为(二)初约行缘明观(观举)
二例余作亦尔(观行)
三明治道助开圆理(是为)
二结(是为)
二结位(夫有)
二观三识(三)初标观显理(次观)
二附法作观(三)初略示境观(谛观)
二广阵观相(二)初明一心三观(三)初空(何者)
二假(于此)
三中(识者)
二明双亡双照(二)初约义立(识于)
二引经证(故净)
三结成附法(以照)
三结法判位(是名)
三观三佛性(二)初标观显理(次观)
二附法作观(二)初约三观所显明佛性(三)初直约义立(观一)
二引经证成(三)初引净名病本明心即二谛(更引)
二引华严无差明心即佛性(华严)
三引般舟念佛明佛即三谛(二)初引法喻二文(又般)
二释皆成三谛(四)初释法文(皆是)
二释喻文(又以)
三明亡照(又释)
四显一心(常见)
三结法判位(观心)
二约六法境智明佛性(二)初正释(二)初约境智明佛性(复次)
二约六法明三因(二)初对显三因(今观)
二引证六法(故经)
二示意(观三)
四观三般若(三)初标(次观)
二释(三)初约圆标举(谛观)
二寄次别释(三)初假(一念)
二空(一切)
三中(双亡)
三依圆对智(二)初对智(如是)
二明圆(是三)
三结(是为)
五观三菩提(三)初标(次观)
二释(三)初约圆总举(谛观)
二寄次别释(三)初破假入空(何者)
二破空出假(即假)
三破边入中(空是)
三依圆对法(二)初明圆(说时)
二对法(一心)
三结(是为)
六观三大乘(三)初标(次观)
二释(三)初总立观法(谛观)
二约境明观(三)初明四运为境(何者)
二明三运为观(观一)
三明对失显得(若随)
三以观对乘(二)初约法对(即空)
二约人叹(三乘)
三结(是为)
七观三身(三)初标(次观)
二释(三)初立观显法(三)初明十相(谛观)
二辨难易(登难)
三结唯心(故知)
二约心明观(三)初空(若观)
二假(若即)
三中(二)初着二斥偏(如此)
二亡三显中(善观)
三以观对身(言即)
三结(是为)
八观三涅盘(三)初标(次观)
二释(三)初约报心观性净(谛观)
二约起心观圆净(若妄)
三约诸数观方便净(又以)
三结(是为)
九观三宝(三)初标(次观)
二释(三)初立观显法(谛观)
二附法明观(二)初约谛智及和就名共论三宝(三)初依经立名(何者)
二约义释相(三谛)
三结归宝义(三种)
二约修性及和克体各立三宝(三)初约性德三俱不觉(复次)
二约修德三俱是觉(知即)
三约相应三俱和合(即中)
三结法归题(即中)
三结(是为)
十观三德(三)初标(次观)
二释(三)初直列三观(谛观)
二约观明德(二)初正观德(二)初约圆示观(二)初示观(即空)
二明圆(虽言)
二寄佛明德(二)初明德从观立(诸佛)
二明德受藏名(一一)
二叹心境(二)初据经叹要(故净)
二例三无差(当知)
三结法归题(得此)
三结(此为)
三对斥邪空显观心功德○
○三对斥邪空显观心功德(三)初叙彼邪空(世间)
二以事对破(若逢)
三明今观德(我以)
○二约义重明二字(二)初标(今更)
二释(二)初约真谛解(真谛)
二明今师释(二)初明应具三义(三)初标名略示(今明)
二释出三义(帝则)
三引经证成(此经)
二依三义解释(二)初约教义释(二)初明十种三法皆具三义(将此)
二明十种经王皆能摄法(二)初标列(既得)
二释相(二)初正明摄三(三)初摄法门(初摄)
二摄众教(二)初摄诸部(第二)
二摄一切(此举)
三摄六位(二)初明十法本位(第三)
二明十法摄位(三道)
二明摄三意(所以)
二约观行释(二)初正释(二)初正约帝慧王明观(次观)
二会同金光明示位(观心)
二结意(若不)
△别名已竟。
○二释通名(次释)
○二辨体(二)初标列(第二)
二解释(三)初释名(二)初约字略示(释名)
二就义广释(二)初约二名总释(三)初标(何为)
二释(三)初一体二名(若依)
二简通从别(三)初约义简(法性)
二引文示(文云)
三据文结(故知)
三为四章主(二)初法(但是)
二喻(类众)
三结(故以)
二就三义别释(三)初应金名以礼义释(二)初直明字训(故书)
二会同体义(当知)
二应光名以底义释(三)初约字训立(复次)
二引文证成(释论)
三以今义结(此与)
三应明名以达义释(三)初约字训立(复次)
二引文证成(释论)
三以今义结(此与)
二引证(二)初具引四文(二引)
二结成一体(当达)
三料简(二)初问(三料)
二答(二)初正答(二)初明理非四句(答法)
二赴机须四说(虽非)
二结示(门乃)
○三明宗(二)初标(第三)
二释(二)初约义略明(三)初示字义(宗谓)
二定因果(二)初泛举他释(说者)
二寻究二经(今寻)
三正明宗(二)初的约果德(今此)
二释出所以(何者)
二附经委释(二)初明今师正释(二)初正释(二)初据经文立义释(二)初约佛寿对法性明宗(三)初明得果真体(更附)
二称体立能(二)初立义(法性)
二示文(四佛)
三约释疑明宗(二)初约疑明失(此见)
二约宗显得(若不)
二约报化对法性明宗(三)初明果有总别(二)初明余经别举智断(又说)
二明此经总于二三(今经)
二明宗体融妙(二)初约三身称性故互摄(果上)
二约二身即法故难思(若能)
三托疑者彰失(此不)
二约化事比况释(二)初立况(又如)
二结释(法性)
二显得(若见)
二简古师非义(二)初叙(旧用)
二斥(皆以)
○四论用(三)初标示通名(第四)
二正释此典(二)初示四名(灭恶)
二明经意(二)初明果智成由功德(夫一)
二示文旨力用铨次(三)初明忏赞两品(二)初明二行成果(三)初明二品先后(若是)
二明能成宗体(将此)
三明五义俱备(体题)
二明二品互具(但忏)
二明空品一文(空品)
三明已下诸文(四王)
三牒文结摄(摄此)
○五判教相(二)初标(第五)
二释(二)初破他异解(三)初破旧师判属不定(二)初叙(旧明)
二破(二)初破非五时次第(三)初举彼义定(是义)
二引鸯掘并(鸯掘)
三核成次第(若到)
二破非偏方不定(三)初举彼义定(若言)
二引方等破(陀罗)
三引众经破(又华)
二破一师判属法华(二)初叙(又一)
二破(是义)
三破真谛判在三月(二)初叙(真谛)
二破(二)初夺破(三)初总夺(是义)
二引经(法华)
三结破(诸经)
二纵破(二)初踪而核之(纵令)
二验其无据(若属)
二明今正判(二)初以文义定(二)初简异余时(今既)
二定属方等(二)初以文定(二)初引方等文(案下)
二引三乘文(方等)
二约义定(二)初明方等部元不局(而难)
二明列众文或未来(难者)
二以教味判(如此)
金光明经玄义科(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