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文句记笺难卷第三
赤城沙门 有严 笺
疏𦝣枯化切应作髂腰骨也又苦瓦切。
褫脱衣貌褫又耻止切易讼卦云或锡之以[般/车]带终朝三褫之王肃云褫解也。
命根下并观心释如前疏释受胎之微形中云一念心起即为未来作业业即胎胎业无穷记云此名观心但随便耳但云从心即名观心其实此中仍带事释今亦尔耳。
疏不援援音院援也谓骨节不相援接。
经椽梠梠者桷也谓椽端连归木也。
七慢俱舍分别惑品疏云若不分别但以心高名慢由生起差别故成七种慢二过慢三过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下慢七邪慢所言慢者于下计自胜或与等计自同如此分别起心自高名慢于等计自胜名过慢上品计自胜名过过慢于五取阴分别计我及我所名我慢未至胜德计自己得名增上慢于多量胜计自小量劣名下慢实自无德计自有德名邪慢(已上正文)若今记中石崇崔卢等检新旧两疏并无此说斯是记主借事以此显耳然又俱舍七慢与今少别若我慢过慢邪慢增上慢彼此名同余者彼只云慢今云大慢若憍慢者俱舍无名此因文殊问经憍名而来也或开对二憍聪明憍对俱舍过过慢行善憍对俱舍下慢初文盛壮憍与我慢亦应云名异义同。
尚未谢于崔卢孔氏志怪云汉卢充范阳人住家西四十里有崔少府女墓充因猎逐麞忽见朱门官舍有人迎充见崔云近得公尊府君书为君娶吾小女故相邀耳将书示充乃充亡父手札崔乃命女妆饰于东厢引充相见成礼留三日临别谓充曰君妇有娠矣生男则当留之仍赠充衣衾令车送充充至家经三年三月临水戏忽见水上有二犊车乍沉乍浮既达于岸充视车中见崔氏与三岁儿共载其别车即崔少府女也抱男还充及诗一首金椀一枚俄而不见及儿长成后历任数郡今记主以历郡为贵。
蝍蛆上音即下子鱼切食蛇虫也尔雅云疾蔾蝍蛆郭璞注云形似蝗大腹长角能食蛇脑。
守宫颜师古注汉书云守宫虫名与蝘蜒一类耳术家云以器养之食以丹沙满七斤捣治万杵以点女人体终身不灭若有房室之事则灭矣言可以防闲淫逸故谓之守宫。
在泽为蝘蜒玉篇云在壁名蝘蜓在草名蜥蜴若尔泽应作它以在它之壁故也。
于树倒悬尾长五尺以鼻仰故雨则倒悬畏水入鼻故。
毒螫音释虫行毒也。
野干野通作躬子虗赋云腾远射干注云其形似猿能善缘木。
钝中利见思两惑若自分利钝则见利思钝若见惑十使自分利钝者如止观释五钝云是己法者爱非己法者瞋我解他不解生慢不识苦集为痴犹豫不决为疑辅行第九释云问八十八使中初果所断既为见惑何故此中有五十二思答此思依见见为根本但断于见根坏条枯若迷事思此中不摄故云是己法爱即指五见为己法也故今疏中将十使中贪等五见为钝是此意。
同类因相似俱舍疏云是同类法同类法为同类因如善五阴于善五阴为同类因有染污有无记于无记亦尔色是无记于五阴中四阴非色为同类因。
自部地旧疏释云自部有五种见苦所断乃至修道所灭地有九种欲界一四定四无色此中见苦所灭法于见苦所灭法中为同类因非于余法乃至修道所灭法亦尔若彼欲界法于欲界法为同类因初定地乃至第四定地于余地亦尔言自部者部亦类义有自部惑有他部惑如断欲惑不断色惑但名断自部惑又云于自地中但缘自部随眠如见苦所灭惑等不缘余部(已上旧疏)新疏云见苦见集见灭见道及修所断惑名为五部三界各五成十五部苦欲界望色无色界欲名自部色无色界名他部(已上新疏)俱舍五部只是见恩两惑。
前生疏云何者为同类因前已生善根于后生善根及与彼相应法于自部自界由同类因成因如此若过去于过去现在若过去现在于未来应说如此疏文甚广在旧疏第四须者捡取。
欲界定麤住细住之后或一两日或一两月心在定中觉身如云如影定法持心而心不动然而有身心之相未有支林功德是欲界定相。
未来定从欲界定后泯然虗豁不见欲界定中身首衣服牀铺犹如虗空冏冏安隐身是事障事障未来障去身空未来得发是未到定相。
六行观厌下苦麤障欣上胜妙出言苦麤等者欲界饥浊寒热刀杖故苦三十六物臭秽故麤山河石壁故障也上界禅定乐故胜身如镜像无质碍故妙又有神通石壁非障故出此说出次第禅门。
计有义等并因果不亡也。
或俱断常计断者长阿含云或计我身从父母生终归磨灭或计欲界诸天具足断灭或计色界乃至四空处具足断灭此名断见若常见者计一切众生现在涅盘或计五欲自恣得涅盘或计初二三四禅得涅盘此等并名常见。
上文云今此三界上应作下。
故前后文前指长者譬初后指信解品初也是则优归长者劣乃属生。
故不云多若证中已即能下应且约近成不可而云多番成也若曰数数唱灭非近出义也。
准例可知欲界为界五阴为舍。
欲界中不分利钝只云四面一时火起。
默然第六初禅二禅有五支林功德谓觉观喜乐一心则默然当第六也若二禅与三禅各但四支林功德则默然当第五。
性障未除定中不见牀榻卧具是性障除也若见有牀榻等因不得入初禅者名为性障。
恶兽敢时方名为尽色喻恶兽得色界禅性障乃尽。
此中例之不别(句绝)分出无色界中分外再出蜈蚣。
虽无蜈蚣色界但云恶兽毒虫而非无蜈蚣之瞋也。
理须分别上界无瞋约现行也若瞋通三界者约种子也声闻所断通惑瞋重菩萨所断别惑瞋轻。
生彼细想十种细烦恼一识受二识想三法行四意触五法思六欲入出定七法解脱八念三昧九心如法住十慧根慧力。
义之如遣信解品中释即遣傍人云初约教者理即法身智即报身由智故说智为能遣所依者理能遣如臣所依如王所遣者教故理正教傍此中是用下文之意正当智为能遣而以起教为所遣也。
亦具二释思之可知昔略发大心名为稚小后流浪生死为无知此事也又理性未有庄严功德名为稚小唯有即法性之无明此理也。
灭止妙离诸蕴尽故灭三灾息故止无八苦故妙无生死故离。
疏初一行超颂第四释大车应云释大车之由文略由字。
不许作四浊释旧云四浊障除如四达更除一浊如露𥃸。
行具一切法如布施一法施者名檀悭名破戒施名持戒割截无瞋名忍施而亡倦名进冤亲等施心无散乱名禅施心诣理入如实际名智余五度亦尔名互严也悭者苦集也檀能破悭是断苦集檀体照明道也檀达彼岸灭也又十二因缘是颠倒法檀能度之即无明灭乃至老死灭又悭是六道因施是四圣因既摄千界百界三千性相一切诸法而无所不摄。
亦可互论藏约六度论菩萨行能破六道到于彼岸故宽库约胜义根取境如狭若约调伏诸根满足六度具足诸法或库宽藏狭。
疏上合等赐有五五中但不合释等心今颂中又不颂等心与释等心。
无合释等心以长行偈颂各有开合似难见故为图。
长行
(一等心章)
(初合第四有车之由)
长行
(二等车章)
(二合第五广等心)
(三广大车)
(三合第一等心章)
开譬
(四大车由)
(四合第二等车)
合譬
(五广等心)
(五合广大车)
(六释广等心)
偈颂
(初颂有车之由)
(初合大车章门)
偈颂
(二颂广大车)
(二合等心章门)
开譬
(三颂等心章门)
(三合正广大车)
合譬
(四颂等车章门)
(四合有车之由)
华缨喻四摄神通以悦物。
以妙冠麤首楞严定冠于事禅。
一行如性德境名自行实余乘名自行权。
一法如心佛生各具十界各佛名实各九名权。
经具足一劫谓五无间也以彼狱寿一增减劫故此与俱舍同若慈恩大师云一劫者一中劫也命极至此展转者如般若经说谤大乘者此方地狱坏生于东方如是展转遍至十方狱尽还生此中地狱故今说如是展转已上慈恩义。
疏烦恼为如来种此取境界性彼经云烦恼之俦为如来种俦者类义经列有身为种无明爱为种贪恚痴为种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七识处八邪九恼十不善六十二见等为种此并指烦恼境界以为了因种。
信解品 此品毕药草喻品并第七记
利根正见有信有解见真理者名为正见有信解者准俱舍初果钝根信行人者若入修道名为信解若初果利根法行人者若入修道名为见得然此信解在小乘耳。
若法执中见等声闻领时合入七地见等叠向见得与信解也法执及七地之言稍似难见有人云此举通教况斥三藏也以三藏但空生执未空法执此有门意也若通教者虽生法同时若以断见破生执得生空在八人见地断思破法执得法空在已办地已办第七地也如何犹在三藏初信心此况斥之意销文虽通义终迃阔今恐文误七或是初谓领时合入初地初地即初住也以记文自云今经已入初住故也读者更详之。
及述五佛言略意广述者经云佛以种种缘譬喻巧言说其心安如海我闻疑网断佛说过去世无量灭度佛安住方便中亦皆说是法现在未来佛其数无有量亦以诸方便演说如是法如今者世尊从生及出家得道转法轮亦以方便说。
说有法譬即前通别初周别名法说通则具三谓喻及因缘也中周别名譬说通亦具三谓法及因缘也下周别名因缘通亦具三谓法及譬。
豌豆用涅盘经语彼经云譬如豌豆干时刺终不入豌豆者即今所种粒圆作仓黄色似梧桐大食者甚美僧只律中毂数凡一十七种此其一也。
十六心名修道此乃萨婆多师义也诸师但云是见道耳初见理故名为见道更加功者是二果向将涉修道也当知初果一位得见修名。
亦应具对五味四教鹿苑用析空为慧命显为藏人方等用体空为慧命密为通人。
十六行对三空辅行云空三昧者以诸法从因缘生无作故空此三昧缘若下二行谓空无我也无相三昧者无男女一异等相缘灭下四行无作三昧者知一切法无相都无所作不作三有之业缘于十行谓苦下苦无常二行集道下各四行。
平等意趣摄论四意趣之一也。
门有入义经云门有二义谓入义出义若三界五阴为舍由迷色心即入它之门。
进退等中下疏云止领二乘不道人天是退所不及菩萨名上草小树大树而复不领是进所不及乃至横竪皆领所不及。
疏备轮诸道备轮之言下该三恶经云五十余年疏释谓是五道而记云不堕三恶者何今恐退大之后随福厚薄有墯不墯之异故也以退大人多是名字故下记云为论兔难须净六根准理退者多在五品前(已上正文)。
七种众生师子吼品中文也今引本经合喻来此使文旨可了经云如恒河边有七种人或为洗浴恐怖盗赋或为采华则入河中下合譬云有七种人畏烦恼赋发意欲度生死大河。
第一人者入水则没喻出家者剃发身披法服既出家已亲近恶友随顺其教听受邪法没生死河名一阐提等。
第二人者出已复没发意欲度生死大河断善根故没不能出所言出者亲近善友则得信心修习净戒受持读诵以根钝故复遇恶友不习身戒心慧听受邪法断诸善根没生死河等。
第三人者发意欲度生死大河断善根故于中沈没亲近善友得名为出信于如来是一切智人常恒不变为众生故说无上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非灭法僧亦尔以根利故坚住信慧心无退转故记云是内凡人也。
第四人者从河而出观瞻四方出入河中大略同上二三(云云)此第四人以根利故坚信慧心不退转四方者四沙门果。
第五人者以信心故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为众生故广宣流布心无退转即便前进前进者辟支佛也虽能自度不及众生是名为去。
第六人者从河出已即便前进遂到浅处即住不去不去者所谓菩萨欲为度脱诸众生故住观烦恼。
第七人者出河前进既前进已得到彼岸登大高山离诸怖畏多受安乐善男子彼岸者喻于如来受安乐者喻佛常住登高山者喻大涅盘。
他方准此他方亦指方便为余如今娑婆之所指也。
下舍下舍对子故喻慈悲今家舍依涅盘为佛实慧所托。
胜兼两处方便同居名两也下疏文云昔华严大品未曾说此声闻本是大乘之子记云昔教显露未说是则前立胜应之义义兼两处是也。
习方便者斥古谓生方便者无性。
从本立名若论出界必须四果若至四果只名罗汉岂又更存须陀等名言从本者盖超人也以从须陀洹顿断九地思惑不历二三果从此出界故云须陀洹人八万劫若至斯陀含顿断上八地思不历三果从此出界故云斯陀含六万劫那含准此义亦可了是则前三果出界者超人也至四果出界者次人也问若尔超者利根次者钝根何故超者劫长次者劫短答劫长短者乃敦逼权说耳岂有五人至彼土已一例四果而更分长短劫耶此难非矣。
不云别者不云通菩萨与二乘别者以断惑是同只言二乘自该菩萨也或恐写误应云不别云者更详。
禅生百八法界次第云若十八空自然明了以此空慧照诸禅定种种法门无染无着诸禅定者有漏无漏观练熏修等百八者首楞严三昧宝印三昧师子游步三昧等是诸三昧皆从达禅生。
智定各有自佗因名止观果名智定取自行照真名自化他照俗名他前文中云行藏理藏自行此行理名充化他名溢又宝智满名充权智用名溢。
如布衣所使如汉高祖起于布衣布衣者贱服也今以布衣喻前三教佛所使者三教之权法也若开权已三佛即圆佛是亦三教体外即体内是故得云共至贵位。
出入之名亦更互得不二而二即寂而照照体本寂是人也二而不二即照而寂寂体本照是出。
二三开合释签云幻有即俗空即是真不空是中但观名中空合在何谛若合在俗即如别教名含真入俗若合入真如别圆入通名含中入真又说者有事理论开合真中属理中受真名有中边论开合真俗属边真受俗称也。
以二对二不二是自行之实二是化他之权。
并现所居并皆显现在方便土。
以为臣佐圆四十心同佛覆实助引僮仆俱入圆中。
何关法身菩萨乃是指二乘耳。
以现说当以父子相失之譬说当于法华相值事。
举生领熟举相失之机生领相值之根熟。
前一行实今我亦如是安隐众生故等。
后一行权我以智慧力知众生性欲等。
况开六义安隐处不安隐处安隐法不安隐法种种对不种种。
自佗破已夫发心者若因佛故发他生计也非因佛故发自生计也心佛道交发者共也无因可知。
见生夺钝见执起时修惑且伏乃是钝修为见所夺。
从定名谛从慧名境又云以止缘于谛则一谛而三谛以观观于境则一境而三境记释云止为能缘谛为所系谛境名异本是一法又止观云一心三止见不思议谛一心三观知不思议境。
依正具如分别功德经云于虗空中天鼓自鸣又雨千种天衣垂诸璎珞徧九方等此依报也有诸菩萨乃至一生当得阿耨菩提等此正报也。
宝塔依报则三变土由正报则分身佛集及接诸大众皆在虗空。
神力依报者于时十方世界通达无碍如一佛土正报者诸佛弹指及謦咳声徧十方界。
十方之言五佛章中多云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十妙引诸证境妙者文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智妙者文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乃至利益妙者须臾闻之即得菩提何得谓法华不明常。
空无所有等言诸法实相之说空照所有安乐行文诸法实相方便品文疏释宝相互融似用华严涉入之意空无所有疏文不消。
见佛常在等人此土不毁等事堂阁种种庄严众生种种游乐常在等者分别功德并寿量品文也人者则四信弟子五品人也此土不毁者唯玄文销云即本时三土也若大火所烧之时此土安隐荆溪云华严尽未来际即是此经常在灵山堂阁等者经云园林诸堂阁种种宝庄严宝树多华果众生所游乐迹门多用华严文中意。
孔目孔者众也谓众数之名目也如三周七喻并叙一代施权之意盖但算数耳。
行头行音卫如大商将财令他人四方作估者名为行头。
疏禀方便者乃至为民指藏通并是圆所用法耳。
指前四重出入息利四番释。
前唯在果等前方便土佛之自他而在果也今吏民执拂拂去惑尘以文势相连故云今通因。
东西驰走东西走戏。
进退二种于诸欲染贪着深故谓息化则退也若云无机则进也今依彼第二释故云不颂息化。
从亲以说法身为中为正。
夜摩天自在品升夜摩天品第十九又夜摩中偈赞品第二十而新经无自在天品或恐误宫中二字作自在或出旧经。
化菩萨答彼经乃是香积佛答今乃云化菩萨耳。
劳谦彼经之言也劳谦者易谦卦云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屈己先人自毕为劳耳。
疏不应兜率若约齐教始在道树知无大机云不应者鉴小照大其亦久矣。
半满不同古释菩提流支以鹿苑为半般若至涅盘为满。
随于形色以释十力等随三教佛释。
横十七句一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二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三大乘心四布施五戒六忍乃至第十七十善言横者疏释云直心等四教菩萨皆悉修之故名为横又一一菩萨备修十七句故名为横。
竪十三句一随其直心则能发行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三随其深心则意调伏乃至第十三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言竪者疏云直心是圆教中八直道得此直心能具万行故名发行直心是解发行是行解行相资到清凉池故名为竪等。
并开中间开恐是阙字耳以法喻二文各阙二味法说寝大施小之后不云二苏文意便至法华正直舍方便譬说舍机用车之后亦不云二苏即至法华各赐诸子等一大车以此校之是阙非开。
大小四意大四者一免难二索车三等赐大车四得车欢喜小四者一以三车拟宜二知子先心三欢三车四适子所愿。
法身地有远有近释签云法身地者自本地真因初地已来远鉴今日乃至未来大小众机故云我本行菩萨道等此指远也此前记云法身本意者若望十方无时不应今准此方未设化前乃至久远未结缘来并名法身地此指近也。
及化佗等三化佗权实自行权实自行化佗权实。
判命所属命应作今。
自行之语似于自他自他者即第三双也乃是自行权实合为实化他权实合为权若今疏中自行权实之智皆名为己者似同第三自行权实合为实若尔何名开合因释云俱有权实故双言之若或疏中只云自行权实之智皆名为己此名第二句则其义已显只由更有一句相连云如来化他权实之照皆名为权故烦释云似同第三。
准理合双应云照自行若权若实为己照化他若权若实为他以常途第三一双如是也今疏中虽是第三语似第二自行盖由文云照实为己也又何意语同第二自行故释云为对化他乃成第三自行化他也。
自行亦指化佗为佗疏中化他权实之照皆名为他此则自行相对中之权实也次云亦指为他者疏中照权为他之文也此探领之两他也。
虽禀小化虽禀者盖由经中他日已下洎乎一代五味之化并是探领法身之地久远照机当施大小之化。
应重云自方显第三应云探领自自他之权方乃义足则成化他第一自行第二自他第三。
并是对法身为他探领中圣人自等并非二乘所有。
他即二乘所用疏中化他之照名他又照权为他并是二乘所用向非二乘事者疏中自行权实之智名己及照实为己并是法身地事故向文云非耳。
三佗齐教领中一他及探领中云化佗权实之照名他又照权之他共有三他。
如释签引成论成论云如经云善来比丘随顺我法我则观喜此似有贪如语调达汝是痴人食人涕唾此似有瞋自言我是人中师子此似有慢等。
但有七缘尝检兴起行经而有孙陀利谤唯无乞食一缘耳具有十恼而与大论文相出没少异或恐所引经本各别今依经略笺不复如经中前后次第但依此次耳。
六年苦行昔有太史子名火鬘与护喜共相友善护喜劝令亲近迦叶如来火鬘曰此秃道人有何道哉因骂佛作秃道人故今生将欲成道故六年苦行受诸辛勤偿其报耳。
孙陀利谤昔有淫女名曰鹿相时有博戏人名曰净眼因于树下与相娱乐是时净眼见鹿相衣服珍妙乃杀之取衣而去是故今生受谤。
金锵佛一日乞食至里中见有破剅木长一尺二寸出在佛边佛知是宿缘踊身虗空乃至梵天锵亦随至佛从天下锵亦随下于是世尊展足锵从足入等(云云)宿缘者无数劫前有二贾客各带五百商人入海采宝后水灾忽至其第二贾客曾治舡讫所将商侣即便上舡其第一贾客索未有舡便与第二贾客争舡而以铁矛䂎第一贾客足便即命终第二客佛是也。
马麦往劫有国王名曰盘头请毗婆叶如来入宫供养时有比丘名曰弥勒以病不行即为请食因过梵至山其梵至山王见食香美便即妬害曰此秃沙门只应食马麦耳王诸僮侍皆云此等师王应食马麦以是残报佛及五百此丘食马麦九十日。
瑠璃杀释昔过去世毂贵饥馑时罗阅城外村中有池是时人民捕鱼食之是此池中而有两鱼一名为䴸二名多舌自相语曰我不相犯横被见杀愿我后世当应报此尔时罗阅林中采鱼人者今释种是其䴸鱼者毗楼勒王是多舌鱼者今毗楼勒王相师恶舌者是。
乞食空钵经中无文智论云佛于舍卫受岁竟到婆罗门城持钵乞食时国王乃出制限令国人不得与佛食是时民众并皆闭门于是如来空钵出城时一老使人持破瓦器盛潘淀汁出门弃之语佛曰今此弊食须者可取。
旃遮女谤昔世有二比丘一名无胜一名常欢喜国有长者妻名善端是二比丘往来其家其无胜比丘断诸漏尽具六神通其长者妻以四事供养生殷重心若供养常欢喜者心即微薄于是常欢喜便生嫉妬谤无胜者与善端通而以恩爱受供养耳(云云)常欢喜者佛是也善端者旃遮女是带盂起腹来至我前曰汝前与我通使我有身今当临月事须苏油帝释扇佛化为一鼠啮于盂带盂忽墯地。
调达推山昔有长者名须檀子名须摩提其父命终有异母弟名修耶舍须提念言若异母弟在者所有财产当须共分即便设计往耆闍山有所论议共至山已即推置崖底以石槌之即便命终时须檀者净饭王是须摩提者佛是修耶舍者提婆达多是。
寒风索衣兴起行不出他经未检。
双树背痛昔罗阅只国大节聚会有二力士一刹帝利二婆罗门时共相扑婆罗门谓刹帝利曰卿莫扑我我与卿财其刹帝利摩为屈伏二人俱受王赏其婆罗门无报恩意如是至三都不报功后又相仆刹帝利以右手捺头左手捉腰两足蹴之挫折腰骨如折甘蔗刹帝利者佛是婆罗门者调达是也然经中虽无乞食不得及寒风索衣两恼而更有五百罗汉被谤并骨节烦痛具则是十除罗汉是亦具九。
七觉在八正前止观第七云云何八正在七觉前此应三句分别一三十七品皆是有漏二皆无漏三亦有漏亦无漏如大论云正得初善有漏五阴善有漏五阴即是暖法之前尚于八正云何修耶初从师受法系心忆念名念处为求此法勤而行之名正勤一心中修名如意足(云云)当知道品皆是有漏(云云)婆沙云若修八正在七觉后亦得是有漏亦得是无漏何以故依八正入见道即是亦无漏又亦漏亦无漏即是对位意辅行释云世第一前亦是有漏见道已去亦是无漏。
是老死谁老死阿含云十二因缘从无明至老死若有人言是老死谁老死皆生邪见乃至无明亦复如是若说无谁老死当知虗妄是名生空若说无是老死当知虗妄是名法空。
大经中大乘治门乃至用常大经云有优婆塞受持五戒威仪具足名曰威德无垢称王深乐观察诸对治门所谓苦乐常无常净不净我无我实不实等常乐观察如是等法对治之门(云云)下记文云既是无垢称王所用亦不近也。
是五力位对位道品也暖位正勤顶位神足忍位五根世第一位五力故云耳。
疏入修慧暖位暖本思慧修入顶忍今云入修者多是入修位方便。
大论斥权论云首楞严经中有未发心与记有适发心与记他人尽知之云何二阿僧只不知作佛(云云)言不知者乃权说之故论斥之。
非谓全无若迦旃延及诸佛所计云三藏菩萨不断结为大论所斥者灼然是权也若据阿含三藏菩萨不妨自有实行者。
岂以会二古人谓法华只会二乘。
进退二释彼引大论大鹏之喻如大鹏鶵从一须弥至一顺弥若身坠地名死苦若未至地名死等若至地者谓四果更不发心名为死若未至地者谓初二三果有发心不发心之故曰进退。
无复前后若论前后须云苦法忍苦法智乃至道比忍道比智。
余三徧摄一切见惑消三百由旬用五下分为一百者但取贪瞋二分耳若身见等三本是见惑也以俱舍五下分是见思舍说故前疏中销二十年中以五下分五上分惑合譬是断思者是。
广如俱舍颂曰由二不超欲由三复还下摄门根故三或不欲发趣迷道及疑道能障趣解脱故唯说断三疏释云一身见二戒禁三疑四贪欲五瞋此五在欲界故名下分由二不超欲由三复还下者由贪瞋二不超欲界设有能超上生有顶由身见等三还生欲界故说贪瞋如守狱卒身见等三如防逻人有说言下分者谓下有情即异生也及取下界谓欲界也前三能障超下有情后二能令不超欲界故五皆得顺下分名问如诸预流断六烦恼云何经说但断三结答此有二师第一释者颂曰摄根门故三言摄门者谓身见在一门即苦门也戒禁取在二门谓苦道门也疑通四门谓四谛门也说断三种摄彼三门故说断三已说断六言摄根者谓边见依身见转见取依禁戒取转邪见依疑转故说断三种摄彼三根故说断三已说断六(云云)五上分者颂曰顺上分亦五色无色二贪掉举慢无明释曰一色贪二无色贪三色无色掉举四色无色慢五色无色无明由此五种能令有情不起上界故名上分以贪过最重故两界别论(已上正文)若五名义新疏不释今记云染彼颂云贪染即贪也无明是色无色痴慢是得禅者高举掉是者出禅者寻伺。
断少思惑此乃外道得禅者能断是名伏为断非约断论断也以必无先断思后断见者。
第四五合为一段前开科为五一舍父逃逝下名父子相失譬二父子相见譬三傍追二诱譬四从心相体信下委知家业譬此非领上近远乃追取方等大品意耳五付家业譬即法华也又第四第五共为一付财譬(云云)今此中意者以二诱是鹿苑中意若合第四入在第五者则大科中无方等般若文也。
索车文促鹿苑免难之后即便索车而经中不别云方等般若机情之异故云文促。
受行悟入前记云机会即受随闻转观即暖法去名行至世第一名悟初果名入以小例大亦应可知。
疏隔凡成圣隔应作革谓改革也。
现瑞表彰各别今经六瑞俱表开权彼经瑞者世尊二月十五日告灭疏云是表法也二月仲春仲者中也即表中道又十五日月满之时此表圆常也又佛集众一以声二以光洎至十方大众集已世尊收声与光皆从口入则表息照三障是故人天哭云圣慧日光从今永灭此又表无常也。
领解近远迹乖今经探领法身地垂化之意彼经只领五时一代之事如云从牛出乳乃至从熟苏出醍醐。
述成被根不等今经三根各有领解而如来各有述成彼经无此。
付嘱有下有此今经付嘱下方自有六万恒河沙菩萨各带六万恒沙眷属等于下方空中住彼经只此土流通耳。
佛定已起不得说者说应作证若如来从三昧起而多宝不得来此证者集经者何不先安品于未起定前况复疏云多宝来证。
民有多少民则机也如华严教二民多鹿苑教一民少余部准说。
资产所出或谛理为资产行位为所出或修行为资产圣位为所出。
具有二义玄文云若作寂场之华严此非次第今依法性论纯根菩萨三处入法界初般若二法华三涅盘般若入法界即是华严海空又华严时节长昔小机不入如聋今闻般若即能得入。
补处岂多无前三教之补处也。
鹿苑之后说戒善耶除见思粪正在鹿苑自此之后若都为出世者何十二年中为无事戒只说六句戒经十二年后广制戒法持戒者生天如何都判出世。
未改小途执罗汉果而无希取一飡之意是不游大迳也。
从二使来是密都将法华判为密教非矣。
教作即是探领文此文即是适愿也虽不合探领中适愿取上文齐教中除粪适愿兼之以由两适愿是同故。
故便言之前见相中云此或是王今此中有长者号以长者如王次便言之。
旁论授记入法界品未见彰灼有授记语但诸知识劝发菩萨心故得云旁。
券约券音劝释名云券绻也相约束缱[糸*(券-刀+力)]为恨中央破别之刻数此用铁作刻记物数也今国家赐功臣用此为誓名为铁券者是。
随修随赏住前加功名修八相作佛名赏。
已辨异竟前文云若住二乘位中转教名二十年二十语同各有所以。
疏上合有二长行合中有二初我等以三苦故至迷惑无知合两门无机次知乐小法合放舍。
疏无不舍及通泰长行中有下劣之心亦未能舍并渐有通泰。
经诸法空寂阴界入法悉灭无余。
无生无灭真理清净了无去来。
无大无小理性元同无三乘异。
名为习果以无牵生不名报果玄文云类如二乘之人无漏法起酬于习因得是习果也无漏损生非牵生义故不论报。
经得其果报此即报果也玄文云朗然大觉无上菩提名为习果报果者即大般涅盘涅盘即报果也。
别被是填愿中终中应作之。
疏五戒十善冷水洒面至遮贪欲热恩章安今文以贪欲入三恶为皆向人天为面至次文得一日价除见思寒热方是涅盘若前长行中疏云知有小善宜以灰断理水除见思热今得醒悟至四真谛方名为面问章安以入三恶为皆人天为面大师以人天为背涅盘为面两背有殊二面甚异所以者何答此乃迭论背面耳不可以两背名同而谓二面义一或约大乘释之以证真为背入中为面有何不可但经文次第当小化之首未合言之况复前记文云有向涅盘机故名为面非谓洒彼涅盘名面若然向涅盘机尚在人天。
物不答施于天地子不谢生于父母此二句本出魏志刘引用之魏有臣僚受曹操禄重欲收吴蜀以报国恩遂拜出师表云物不答施于天地子不谢于父母可以力报难用笔陈。
药草喻品
颠倒功德论云对治颠倒求诸功德增上慢心以求世间中诸烦恼染炽然而求人天有漏果报为说火宅喻今消颠倒功德者只是五戒十善及禅定等不出三毒四倒。
谓与如来乘等如云我等同入法性。
大乘上慢人论云大乘人一向决定增上慢心起如是意无别声闻辟支佛如是颠倒为说云雨譬今消大乘人者是三教菩萨也于小起慢耳。
取非大乘论云有功德人增上慢心闻佛说大乘法而取非大乘说轮王治今消有功德人者入位二乘。
无功德人论云无宝功德增上慢人于第一乘不曾修习诸善根本闻第一乘心中不取说毉师治今消无功德者未入位人。
理似不成七喻只是喻施权开权天亲论主所用法喻似如参差故记主次文示其大旨也。
不指大车边大车者中周显实之本意也若火宅但是三界圣人取机处耳。
正用领付之意穷子更有父子相失追诱等譬今论主且指般若法华领付意也。
今品云出生者他见一地所生便谓是从一出多之权也。
一不知同一地所生一雨所润。
二不知异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生无生慧生谓三藏生灭之慧。
药草在今药之草或欠一字应云名药之草或多于三字应云药草在今故名药草。
言通意别语草木是言通润中草是意别。
言别意通别言二乘通开一切。
述其不及经云如来有无量功德乃至云汝等说不尽。
及以复宗经云汝等迦叶甚为希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
扶蔬蔬应作疎或作疏。
暐晔上羽鬼切下域輙切。
亦合证合应作引谓指我等今者真是声闻引证文也。
利益妙后彼云因缘所生法即空是中上草小树树等益即假是大树益即中是一实事益。
四药治见彼文四药者即四念处也前三教念处是权法治见圆教念处是实法治见若治思惑者四药亦三权一实准说可知。
权法少分前疏科经为四一又以他日是取意领先以权智久欲凝宜二见子憔悴是领久知方便是其玩好三脱妙着麤领久知欢三车四亲教子作是领久知适愿受行悟入当知权法有四若教作者但四中之少分耳又经中语诸作人是道品七科法也语诸作人是四念处亦七科之一耳非少是何。
具如前释他日前文云化他权实之照名他又照权为他引此以证法也。
引论破小慈恩引唯识论证二乘以无佛性。
前释尚总两处领权两处领实。
大意同前本迹同前本为智地迹为草木观心亦同前引即空是中上草等。
示迦叶之徧领迦叶如余八法界亦如也次云徧领一摄一切者是也下记中又云迦叶领已即摄一切以圆对徧即领教初阿后荼徧领无别。
验领有穷语未及他。
十界各各自有因果各具因果性虽名为横今辨七方便具了因种闻圆辨起故名为横下记中云一人身中尚具于十况不具七一人既尔多人亦然。
七人各七七者所具法也如声闻具缘觉菩萨法如下有上机之类若菩萨具缘觉声闻法者如上有下机之类也先后相望者声闻本法为先具菩萨法为后菩萨亦本法为先具声闻法为后余五各具及先后亦尔此亦名竪也若七人各一谓声闻小菩萨大亦名为竪此七单论。
七人传入七人入实传入则自浅之深入实则舍凡入中或舍偏入中下文云人有横竪者深浅则竪入实则横是也。
具对诸法一总名诸法二五乘七善三五时及佛能被之法故名诸也以诸法中各对一实一实即一地也一地总贯下文之一实故云耳。
疏攘彼受此攘汝阳切以手御物曰攘又揎袂出臂曰攘今谓推去彼而受此。
初有人初字似误写在此。
其理不成经意本以一地譬一实理古人缪以赖耶中含藏种子用譬一地故云其理不成。
对五阴世间初有人之初字合安于此句之上云初对五阴等。
而谢俗子谢者不可及义。
如玄文释法中彼引经云净名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华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谓心佛生三是差也心佛生一是无差也。
横竪例知即空故竪即假故横双照空假而横而竪双非空假非横非竪。
关中唯远生公见经中聚砂成佛道便谓聚砂不受人天之近报即远达佛道非矣。
中越三人藏教缘觉及通教二乘。
一者善体七方便善体是性故。
体性具存权即体内三千实性。
各对诸乘四倒三道障人天六蔽障菩萨四住障二乘五住障别圆人。
一药一病具对十界阿伽陀药有空假中所病理惑亦三惑异药病竪对十界可识。
习因报果二义各别山川本喻报果古用譬习因非矣。
疏约心论法法谓法尘也故记中约所缘以辨心本是一因缘六尘遂成六识若约法论心者若无六尘遂无六识。
洿字本是哀都切今记主为合用窊字遂作乌华切下注字并乌华切。
泾渭㶚浐澧涝并如字。
与彼阴入不即不离涅盘经中五阴神我谓之六法以六法与正缘了不即不离辅行云不即故非不离故是理具故是本迷故非。
间糅下女救切如今家第六义他移在第一又将山川溪谷中之土地合在三千中明此是杂糅。
经一切智地释论问曰一切智一切种智何异答有人言无差别有人言总相是一切智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
阴广质大圆佛中道之质大妙应十方而阴广。
阴狭质微权佛证真而质微但应六凡而阴狭。
无电无雷之雨藏通二佛所说之法。
无雨之云下疏中云应身不说法如须扇多及多宝佛以此云不含润故。
不须用华严中六天四域彼经婆竭罗龙王降雨六天四域形色不同他化如天香华化乐如詹卜兜率如摩尼宝夜摩如幢盖忉利如如意珠四天王如甘膳北俱卢如璎珞东胜身及西牛货并如薝卜南洲清净水彼喻菩萨中道无作妙用。
只借阿含为譬但用经律异相电师鬪及五事无雨为譬则已。
从所显能草木是所云雨是能草木既异云雨亦别。
以心所当之十心数中有定慧二。
习报因等诸论谓毗昙与成论等也论云今生烦恼起名习因成业即报因后生烦恼名习果若痛名报果若出世因果者如二乘人无漏法起酬于习因得是习果但无漏非牵生法故无报果。
彼六蔽度止观云檀发相者若于坐禅中忽见福田胜境三宝形像等皆是报果发相次都不见诸相但心中郁然欲行惠施供养三宝皆是习因发相乃是戒忍等(云云)次六蔽者若见三宝师僧父母形像憔悴或裸袒或寺宇空荒并是悭蔽果报相等。
三达宿命达过去天眼达未来漏尽达现在。
疏或时但合为五譬将第三合在世界土地密云譬中。
疏差别配如上说如山譬菩萨五阴谷譬人之五阴等。
放光照地狱大品云如来放光照地狱众生苦恼生齐六天又玄文中云苦除是果益生天是因益。
说方等经即婆薮仙事。
以此为例有漏无漏苦与乐例。
合无差别譬一相一味双合一地一雨
所谓下双释一地一雨
其有众生下合草木差别二初合众生不知
二所以者何者举能知人
一相一味下无差别意合一地一雨
其有众生下差别意合上草木
所以者何下释成两意
开合多少今此中境三因三果三乃是约位竪辨若约竪论横者境是法身中三因是般若中三果是解脱中三开为修六性三则多合为修二性一则少。
本有三道签云清浊虽即由缘而浊成本有指要云从来未悟故浊成本有。
并由迷中实相果地依正融通并由众生理本。
疏但不次第理应合地毕便释地今却双合双释。
释签第七彼云无明之与法性遍应众缘。
起住二门有人谓住是真如门起是生灭又有云住性起修是修性门今恐起门指前佛种从缘起疏释云无明为缘则有众生起正教为缘则有正觉起此起通染净也住门指前是法性法位疏释云缘有染净同以湿性为波故皆以如为位同以波为显性故皆以如为相此住亦通染净今此销释亦曲辨也或后来见起住二门别有所出则当去此。
疏句句例作差无差且如解脱者有差无差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无差即差也七种方便皆是一性此差即无差也乃至一离对七离一灭对七灭说差无差等。
通论理教具有三法一相则理性三法一味则教谈三法若以吾亦不久自住其中合云至于三德而云至种智者从智取境故。
此三从别类种中低头举手缘因种三乘解心了因种有心作佛正因种望彼性种三因体同显今类种三因从别。
若尔般若解脱等此唯问性类二法身也疑云若般若解脱有性有类二义不同斯亦可见未审性种法身与类种法身为同为异。
诸教诸界四教十界各辨性类难为具陈若四教辨略如记。
达分即为二解脱种达分者前五记云涅盘名解脱所修善根不住生死名之为达声闻三生支佛百劫解脱之分名为达分即有余无余二脱也。
隐显并别三德在缠名隐出缠名显三皆在性则并二从修有则别前已具笺。
相体性三既通始末种通性类既徧十界则相等三法合具事理且如四恶趣相者则远表不如意处体者摧折麤恶色心性者黑分自性难可改变乃至佛相即菩提相缘因为相也体者自性清净心正因为体性者智愿不失了因为性也此取玄文约十界事以辨若约理者相体性三只是三德始自地狱末至妙觉互融互摄如来能知。
亦应例知亦可以性类寄相等以说谓性相类相性体类体性性类性。
不必一念约事且辨果隔一念且辨因通。
或约三谛俗谛则差真谛无差中谛非差非无差也若约十界者九法界差佛果无差十界性同非差非无差。
对界为境多少不同四教明界如止观中藏通七八别圆九十又藏通菩萨或六或七或八九十未断惑故六入空故七八弘誓故九果满故十果头无人一切俱九以实形权一切七八开权显实一切俱十今以三慧寄界以说大略七八为少九十为多应说出之。
观体巧拙巧拙从喻大论云譬如用针药名为拙度用呪术者名为巧度亦如二度若用草筏名为拙度用方舟者名为巧度。
念等即能闻等以何法念即能闻何法思即能思何法修即能修当知以所闻为因念等及能闻以为所缘。
三境所闻所思所修。
境必从体得名因智故境。
体必从境立称因境故智。
防自陀计不因体故境不因境故体自生也因体故境因境故体他生也体境相资共生也非相资者无因生也。
及成所为分证体名。
有无量名涅盘经云犹如涅盘亦名无生亦名无出亦名无作亦名无为归依窟宅光明等。
如云多诸名字大经云解脱亦尔多诸名字遂说百句解脱。
光宅诸文皆破三只如玄义引光宅谓狭下短是也云菩萨伏惑未出三界是位下只伏四住是短等。
事理徧收事谓草水理谓地雨。
疏不如长行开譬如合次第长行开合参差偈文开合齐整。
新经乃至尚非自报斥唐译华严不善梵音谓若以遮那便同为一音则遮那是报也而不知遮那翻为徧一切处是法耳况他受用尚非自受岂可报是法身。
地上清凉清凉本是果报益耳如地狱八热得凉风之类是也若疏中除九十八种热恼合是中草益故记主指六根除见思热与清凉同故云亦且。
百谷杨泉云黍稷麻豆麦是为五谷每谷各二十种是为百谷。
进退两解三藏菩萨上草名进若木义可例于草分上中下是则小木者三藏菩萨也。
弃旧经论三藏菩萨四阶成道出婆沙通教十地三乘共行出大品五十二位出璎珞四十一位出华严旧译菩萨四种不同近人混为一。
不可二木唯在三只本喻通别菩萨耳用斥迷教者。
通别二解三草二木则别木开为三则通。
边际定力俱舍云徧顺至究竟谓从欲界入初禅次第至有顶复从有顶入无所有处得边际名具如前已笺。
论释义不正耳唯识论天亲造若言令分段身延至变易或弘论师及译论师释义不当非天亲𠧨。
住四位身若云三位则合人天若开人天并通别菩萨则四位。
余三已有彰灼明文人天云渐次修行通教云求无上乘别教云度诸众生皆不云最后身。
通别增长在昔调熟通增长今经开权别增长。
亦随诸教二种云雨三教果佛及因菩萨。
五百罗汉有七菩萨见解以不婆沙论乃五百罗汉所造七菩萨者本业璎珞经佛告文殊普贤法慧功德林金刚幢金刚藏善财童子汝见是众中敬首菩萨问三观法界诸佛自性清净道一菩萨所修三观法门不。
瑜伽尚别亦不可小乘位行而判释之。
开譬颂初已云汝等迦叶汝等迦叶本是长行复宗文也记云偈初耳。
先以日月譬用欢佛智经云譬如日月光明照于世间若作善若作不善若高处若下处若香若臭诸处平等光照无偏如是迦叶如来应正徧知一切智智心之光明于诸五道趣众生受生之中如其信解大乘缘觉乘声闻乘中为说正法平等而转如来智慧亦无增减。
佛以瓦器譬之譬如瓦器等和土泥而用作器或有盛沙糖器或盛酥器或盛乳酪器或盛恶粪器泥亦无异而物着其中随所受量器则种种别异施设如是迦叶此唯一乘所谓大乘无有二乘及以三乘慧命。
若觉体等若觉诸法体等涅盘彼亦唯一乘无有二三。
说生盲喻譬如生盲作如是言无有好恶等色可见亦无有日月星辰可见时有良医见彼生盲发于悲愍诣雪山顶观察采药或令盲者咀嚼或为针刺或与火灸或以药物相和饮食和而与之时彼生盲以方便相应故即时得眼见日月等。
譬诸凡夫生盲者即是六趣流转中住所有众生等(云云)经中又喻彼生盲人虽得眼开未断渴爱无五神通若得神通具诸功德五通净眼者即是菩萨如盲得眼即是声闻缘觉乘上所笺注并是略取笈多添品法华中文及至重颂文旨大同然经中先大乘次二乘与记少异。
授记品(此品毕持品并第八记)
业似先违昔得无漏业而不禀大化。
事似先违四摄同事故外现是声闻。
须除通释先违后顺三乘皆然内秘菩萨方是别意。
由不退位至不退行净名疏云见理方是不退位也住理不动能生众善喻之如地因中得理有向果之义故云行也若三藏菩萨不退者三只行行入暖顶忍即不退转地若约数论而以忍法三品分三不退若旁成论约四念处为位不退暖顶为行不退忍法为念不退若通教者从性地至六地皆位不退七地为行不退八地至九地念不退别圆可见以弥勒没实用权被诃。
有见须破能所未忘名菩提见思益云若有人计有得菩提而发愿者如是之人诸有所作皆为邪行金刚般若云若有我人众生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发阿耨菩提之心意云若有我人相者亦是菩提见。
所得记近藏通二教但断通惑尽而得成佛。
生染着心三教菩萨才得记已不知教权各生染着。
为显衍门以圆为衍。
衍门破小义兼三教法华妙席岂有方便及三教四门可破耶然既曰开权须开一代故对昔以说。
应言现未但是文略经云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众生从我闻法为阿耨菩提乃至云尔时所化众生者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此文兼现未。
疏首楞严有四种记密记者净名疏云有菩萨心行未熟若闻受记心则放逸也然又彼经通四教若发心等三者彼经云通等三教外凡为发心内凡为现前八人并见地为无生也。
己知他不知发心自誓等经云未获如来四无所畏发心自誓未广及人亦复未获善权方便(云云)自誓者如佛道无上誓愿成之类也既已自誓佛则记之但己自知之耳今恐于是凡位人也。
众人尽知己不知经云发心弘普广及众生得四无所畏发心旷大有善权方便教化众生此乃入圣位人也。
皆知者位在七地经云第七住地分别空观不计众生有染着想初发道心不生此念我后成佛度尔所众生不度尔所众生(云云)此一位人者如记中所示。
皆不知者未入七地经云未入七住不退转地虽有善权方便信乐三尊供养承事诸佛世尊然未得如来无着之行未能净佛国土教众生(云云)亦在凡位中也。
远者不觉经云善男子善女人受如来决远者得决近者不得如此人等弥勒身是何以故此善男女等诸根具足不舍如来无着之行是故受决远者自觉近者不觉(云云)经中云远者自觉疏云远者不觉或恐文误或经本异。
近者不觉经云善男子善女人受如来决近者觉知远者不见亦非众会所能测度如此等人在菩萨位未能演说诸贤圣行今师子膺菩萨是也众相具足不舍本法于无相法中不坏法性是故受决近者觉知远者不觉(云云)经疏近远语异准知。
近远俱觉经云善男子善女人众行具足行不思议无量佛事超生死海至无为岸乃至云徧于十方无量世界作不思议显佛功德今柔顺忍菩萨是也。
近远俱不觉经云善男子善女人受如来决近者不知远者不见如此等人众行未具未得善权方便虽复去离五欲之中未能备悉如来法藏今等行菩萨是也。
化道同故隐实示权。
此亦不然他人据论决定不与有人救之谓法华亦与记此亦缪救故云不然。
言根败者迦叶即其人也净名经迦叶闻不思议品已谓舍利弗言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现众色像非彼所见一切声闻闻是不思议解脱法门不能解了为若此也乃至云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一切声闻皆应号泣声震大千。
引之不足现于身土诱引众生犹尚以为法门未足。
如欢喜也如应作故。
破菩萨退为小恶对治中意似如方等中圆此亦不然如向文衍门破小意也。
疏此中授记亦用譬喻经云如从饥国来忽遇大王饍。
经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魔名杀者今经何故护法此须权行以释也萨遮尼犍经第二云南天竺国有大萨遮尼犍子与八十八千万尼犍子俱游行诸国教化众生(云云)又云佛告文殊师利我佛国土有诸外道尼揵子等皆是如来住持力故为欲示现不可思议方便境界何以故此诸外道等皆是住不思议解脱门故乃至不舍三宝教化众生今经魔等颇类于此。
化城喻品
非化作故至具众德大般涅盘体是三德故非化也无惑可破非御敌也权实体冥理性即也一谛三谛具众德也然疏从昔合记出今意。
通方义立机应合辨也若从名说先从机论后从能引。
在昔斥夺但云不堪净名斥云如龙象蹴踏非驴所堪等文是也。
是极是化实即权。
是极非化权即实。
幼稚等文前疏中云二万佛所教无上道大善微弱名为幼稚。
信解譬喻题通意别通权通实信解领四时则权领家业则实譬喻语三车则权与大车则实是知通说昔权别显今实。
药草化城题别意别说草为药语城是化意在于实。
陈如记后方领陈如领解云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乃至以无价宝珠系衣喻喻。
疏攒䏶攒在丸切恐非义应作钻。
疏两山是二谛立世阿毗昙云世尊说有大地狱名曰黑暗此中众生自举手眼不能见虽复日月具大威神光明不照彼邑诸佛出世大光徧照因此光明互得相见住在铁围外边名曰界外是寒地狱中间狭处八万由旬以彼此世界名一铁围名曰两山用表真俗修托事观。
疏请转满教经云为分别显示令得是智慧与华严谈佛慧同。
诸转半教东方偈云以大慈悲力度苦恼众生东南方偈云显示诸法相度苦恼众生以三藏教初厌苦故余两偈意并半教语。
请转对半明满经云击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即是方等改号四教胜进也。
请带半明满经云系甘露法皷度苦恼众生诸句大意同般若。
请废半明满经云我等志愿如来知见深心所念佛自证知与方便品云佛之知见是同。
色无色般色无色般虽各有多种略但三根且如色般则生般为上有行为中无行为下又若上流则全超为上半超为中徧没为下此色般也若无色般准俱舍云行无色有四谓生有行无行上流若生般乃至无行义分三根者准色般以说若无色天更分全超半超徧没者准三根义。
具如玄文七种二谛中说说开合意也玄云但点法性为真谛无明为俗谛于义即足但人心麤浅不觉其深更开拓则论七种二谛二二谛更开三种合二十一种二谛玄文广释谓但二谛则合七二谛则开七二谛则合二十一谛则开。
应约四教五味以明开显四种四谛以对四教如常所明五味者亦部中教有多少以判麤妙则三种四谛为麤醍醐开权一切俱妙。
疏宝云经三乘毗尼谛缘度各通三乘如宝云毗尼律法制身口亦通三乘。
具明所以六度一法二乘自行菩萨化他。
三脱对三念处止观云性念处是直缘谛理共念处是事理合修缘念处是徧缘一切境法后证果时成三种解脱罗汉谓慧俱无疑也如次以对三念处。
具足事定观练熏修。
经第四说法时如涅盘经云我初为五比丘辅法轮次为耶奢富那五比丘次为郁伽长者五十人次为频婆娑罗王无量人次为优楼频罗迦叶五百人次为那提迦叶等五百人次为舍利弗等二百五十人转轮彼佛二三四时与今佛小同。
十种六根六根各十加五眼之上加智眼光明眼出生死眼无碍眼一切智眼成十眼也余五例眼前已笺。
今遇王子从昔受称。
六十声闻修行凡六十劫初二十劫在资粮位第二二十劫在加行位第三二十劫方入见道位。
百劫支佛修行凡一百劫初二十劫声闻资粮第二二十劫声闻加行第三二十劫缘觉资粮第四二十劫缘觉加行第五二十劫方入圣位。
今光明经一生十地最胜王经生身菩萨有一生超登十地既有虎狼等难故彼经佛说神呪一十篇每一篇护一地等。
若指他佛为平等者如前古师谓弥陀来此土着弊垢衣呼为平等意趣。
横论土体与教相当以四教次第对四土则二二成横。
竪论约土用教多少净名疏云四教所化未断有为即是凡夫或断不尽即是圣人为此所化取于同居净秽诸土若四教所化断有为尽为此所化取有余土若别圆二教所化断有为尽见真中道无为未尽为此所化取果报土若圆教所化无为将尽为此所化取最光土政此乃以四三二一教下多上少用对四土成竪。
见三得法戒俱舍疏云且见道位见前三谛于一一谛各得法戒二种证净证三谛法缘彼起信有法证净道起之时无漏戒俱有戒证净。
见道兼佛僧疏云道是道谛也见道谛位兼得佛僧兼言谓显亦得于法及戒证净佛无学法是道谛摄缘彼起信名佛证净成声闻僧学无学法亦道谛摄缘彼起信名僧证净故唯道谛在佛僧也见道谛时若约现行唯有法戒二种证净言有佛僧者约得修说以于此时修得未来缘佛僧信故见道谛具四证净。
法谓三谛全菩萨独觉道疏云此所信法也谓若集灭全名法也于道谛中菩萨道及独觉道名法以菩萨与独觉唯有一人不成僧义名为法圣所受戒与现观俱故一切时无不亦得又解云此明法戒通见四谛也。
信戒二为体疏云出体也以所信别故名有四实体唯二三宝证净以信为体圣戒证净以戒为体故体但二耳。
四皆唯无漏疏云四种证净唯无漏法以有漏法非证净故问为依何义立证净名答证四谛理故名为证正信三宝及妙尸罗故名为净离不信垢信名为净离破戒垢戒名为净由证得净立证净名此四次第者信佛如良毉信法如良药信僧如看病者由信心净故发圣戒是故尸罗说为第四要具前信此戒现前如遇三缘病方除故。
得法界二界应作戒。
前释应方便譬喻品意以此二品并略二苏故方便品云以方便力故为比丘说此阿含也便即云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此法华也譬喻品云诸子闻说三车争出火宅乃至云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此鹿苑也即云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此法华也。
次释应信解品五味具足。
虽有略颂等文此释疑也既云三周等文各有长行偈颂何故法说于略开中更一长行偈颂故释云非正开显但属释迦章中即推世雄不可量乃至引之令得出文是。
虽云先智次教疏云于一切法下约教明开权显实如来观下约智明开权显实虽有此二但合在述成中共为一意。
岂有大乘回向而齐小乘上忍因次以斥慈恩不明位次之非才闻初地见道二地修道便谓地前十住以齐小乘暖位十行齐顶十回向齐忍而不知论中初地见道二地修道妙觉无学道乃是借三藏浅深名位以名别教菩萨位耳。
顶法仍退何能徧游十行身通备知药病周游法界徧历五道具菩萨行岂齐小乘顶墯位耶。
忍无出观之文安能法界回向小乘忍位观上下八谛念念相续无出观时岂比回向十方化往回事向理普使群生登十地耶。
论中破外破小本论云悟者令外道众生生觉悟故入者令声闻小果入大菩提故是皆为一乘故。
七种生死至割二死于荒外七生死者一分段谓三界果报二流来谓迷真之初三反出谓背妄之始四方便谓入灭二乘五因缘谓初地已上六有后谓第十地七无后谓金刚心今破意者汝既自立七种生死释五百义何故舍二而但用方便及以因缘足于三界为五百耶如汝所释是宝渚之外更有有后及以无后舍而不用故名为割荒谓八荒亦四海之外亦荒服外已上并辅行文。
疏但取三种开为五百是开分段为三百足变易中间以为五百。
合反出流来向皆虽异真妄同源故且合论。
疏六地与二乘齐功记云共行又云非别知是通菩萨也且不可以玄文借别名通用别第六地齐二乘也然七已办地方通惑尽可齐其功今言六者八人见地同断见故合。
又以二乘功齐以应作与。
大经三文下疏云一至菩提心二至菩提心三至大涅盘门下释云菩提心是至因菩提涅盘是至果上智断二德。
界内外教若锉若引五人者三藏界内教也得记者圆妙界外教也涅盘权说五人锉在席者法华实谈得记引当机者。
牟尼说法蕴俱舍云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彼体语或名此色行蕴摄若一槩同是俱舍应摄华严九会。
五百阿罗汉俱舍婆沙并是五百罗汉所造亦应是华严经中法慧功德林金刚幢金刚藏四菩萨说住行向地同耶。
世品俱舍世品说成住坏空器世间等亦应是华严藏世界宝庄严同耶。
贤圣品明小乘七贤四圣及小菩萨。
定品明小四禅乃至边际定。
智品明十智等已上并俱舍品目用小大不类以斥一槩。
论入不入开三教权名入圆道本妙不入。
有依无依俱行旷路烦恼中有菩提通也名有依烦恼无菩提藏也名无依是知两教二乘名行旷路。
疏初业不愚于法初业谓四念处也在此位时知诸法空欲求作佛。
亦借二乘以判别位第九云众生如牛新生血乳未别声闻缘觉如酪菩萨之人如生熟酥诸佛世尊犹如醍醐。
皆云初发即是被接彼经云有菩萨初发心与萨婆若相应又云复有菩萨初发心即坐道场为如佛释签云初人元在通教乃至干慧亦得义云与萨婆若相应若成别圆纵入初地初住亦得通为初发心也乃至别教为游戏神通者以存教道让证属圆故也若入圆教借使住前亦得通名坐道场即是相似观行为如佛以此出被接意。
净名亦尔弹诃之时正当别接。
取小果者皆知真实彼经十仙一名闍提那乃至第十须䟦陀罗各执邪见佛皆开示俱为沙门故经中结益皆云得阿罗汉果等。
以文狭故不云二苏。
若不释此释应作识。
但非故恼但恼乱之非下种义。
疏执三教取理三乘教耳。
知见得不菩萨得二乘不。
能诠因果诠因教诠果教有为无为准此。
意亦如向唯为果作譬。
经又复无水草水澄渟以表定草差别以表慧二乘无定慧则三百难过菩萨无定慧则五百难过涅盘经云无水草者喻不修习菩提之道是也。
疏九次第定无渠流初禅次第定乃至灭受想次第定从一禅至一禅心心无间如水在渠流续不断故以为喻。
八解为浴池因修八背舍果证八解脱大论云背是净洁五欲舍是着心若发无漏慧能断三界结业即名解脱今昔欲舍故以浴池为喻。
五百弟子品
先标五百陈如记后即受五百记经云五百阿罗汉得受记已从此以标题也后一行半偈受七百记以五百在七百前故曰先标。
五百是数古人更立非数等句。
或助单半单满如璎珞经中西北方单半者经云演说此教开化一切人单满者经云使我国土清净无瑕此但单半单满无复施开。
六度互严彼云若无互严尚不成密况复理耶何者如檀无戒不结善道无忍辱感报卑陋无精进形质尪微无禅便成散善无智不生无常犹如富人余事并阙余五度准说。
乘戒各三品互相交络持上品戒则国无女人持中戒国集女人而无欲事持下品戒于人身中而有欲事若持上品戒好闻上品乘后以人天身于净土中唯闻圆实持上品戒好闻中乘后以人天身于净土中或闻通别持上品戒好闻下品乘后以人天身于净土中闻说若空中下二品乘戒各三准说。
十类众生十善各四谓自行十善教他行十善洎见作随喜成四十类。
大小缘别两初不同身子于大通佛所最初禀大故今初周先开佛慧若阿若憍陈如最初禀小今因缘周方受记别故记主云大通佛所初结大缘已前历诸味中并闻三教故知陈如禀小为初。
墯落二义前疏云一幼稚忆本戏处故墯落二都无识执物不牢故墯落初譬着五欲墯三涂二譬善弱谤大墯三涂文。
亦名智宝有二义脱一宝字应云亦名智宝宝有二义。
十种莹治二十一云如摩尼珠具足十事能出生一切一出大海中二巧匠加治三檀清沙四除垢乃至第十堕意雨宝。
亦唯在秽有作秽土消文且三周结缘之机又何甞在秽土耶今恐秽字误只是佛字迹中指大通为首上中二周结此。
经七佛进说云如儒礼七庙祖宗有愿故但七耳又说云长寿天寿长八万大劫若毗婆尸佛至释迦才九十一中劫耳以长寿天皆见故取言为易。
学无学人记品
如通序中疏云三藏中十八学人九种无学人通教至六地名学七地名无学别教中或就功用无功用记释云功用无功用即约地住前后今此品三教学无学圆机俱发故得记时正当圆教功用无功用学无学之位也。
若约观心者若通序疏中观心者文云正观中道不缘二边中间即是无学能如是观者是名无学。
法师品
单云忆持信受念持开可为二忆持乃单。
此别论下此应作次。
大经分九品前第四已笺。
如安乐行初释四行别分自他者三业修止观名自行誓愿安乐名化他又俱通自他自行修四法劝他修四法须四行中修止观者疏云若初心欲修圆行入浊弘经为浊所恼自行不立亦无化功。
中例可知前五后三既论通别后结品名当知四行亦应知是。
前判通别次从通四前别者三业自行誓愿化他化也从通者修四行者通名法师品。
故知自他亦有通别指前五四三中之自他而为今二法中之自他。
别论各别四人自行一人化他。
通论互通自轨化他俱称法师。
释出其意魔本着有若诸行人心有所着则为魔摄若能了达诸法性空则魔不得便谓魔界如佛界如等。
五行摄一切行且如戒圣行则摄大小乘戒定圣行则摄大小乘定慧圣行则摄四四谛之慧又天行摄一切理梵行摄一切慈悲病行摄一切灭恶婴儿行摄一切生善又摄七科谛境及七谛智等。
十乘十境横竪徧收十乘横竪者辅行云如不思议境穷实相底名竪包十法界名横发心上求名竪下化名横又上求下化名竪依境发誓名横安心彻理名竪六十四番名横破徧惑穷名竪诸门相望名横通至宝所名竪检校塞着名横道品至后名竪品品相望为横正助至后名竪法法相望为横次位至极名竪位位徧摄为横安忍进后为竪违顺相望为横无着入住为竪离似三法为横又总论者在一一位十自相望为横一一至极渐深为竪等十境横竪者横具横不具竪具竪不具例如发四禅至非想是竪具至不用处是竪不具发通明等是横具发七背是横不具又发初禅至四禅是竪具三禅来是竪不具又初禅九品是竪具八品来是竪不具又一品五支足是横具四支来是横不具例此可知辅行释云通明背舍名横法者以禅望禅名横又初禅中有根本味净等法名横言七背舍名横不具者灭受想中阙此一故(云云)欲略说者初阴入境不论横竪次烦恼中利钝使足名横具利钝中单复讫至无言名竪具病中四大五藏及鬼魔等名之为横相生相刻名之为竪业中蔽度相对名竪蔽度彼彼各自相望为横魔中三种名横先恶后善及墯二乘名竪见中具起外及佛法名竪四句四门名横慢中谓得诸禅名横谓得初果乃至四果名竪二乘中四谛相望名横因缘相望名竪又四谛中二二相望及因缘中以智望境亦名为横菩萨境中当位自行名之为横三教相望名之为竪。
及破徧中横竪法门竪破徧者无生一门徧破一切若解阿字门则解一切义竪破见假思假及尘沙无明等假横破者如中论八不谓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等若深观不常不断即入无生无灭义若无生门观阴界入次第不次第乃至三障四魔者余不灭等七门亦复如是等破。
即向第三疏中第三约谛理起惑是今文三谛上起惑。
疏见声闻畏禅闻菩萨摈辱畏禅者法师品云若声闻人闻是经惊疑怖畏当知是为增上慢者摈辱者持品云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乃至云浊世恶比丘数数见摈出念佛告勅故皆当忍是事。
此中容用别时意趣摄论解别时意趣云譬如一钱为本收万钱之利在他日也今此中闻一句一偈与菩提记成佛者亦在他日耳。
大师诵经观法诵经法大略云夫欲诵经先观所坐之座高广皆有天龙四众然后出声诵经观此四众为是宝有为先从想生四众不有无我能诵是名空观虽无所诵经而有经卷纸墨之字虽非内外不离内外虽非经卷不离经卷从始至终名不可思议能作此解名为三观一心乃至于诵经中满足六度三因等。
经涂香般若经音义云涂香即湿香也。
音乐如前料简中释若使人作乐中云有出家内众音乐自随云供养者自思己行与何心俱只恐供养心微增其放逸长他贪慢敬想难成。
愿兼于业玄文有愿生眷属业生眷属。
四法师偈大论云多闻辩慧巧言语美说诸法转人心自不如法行不正譬如云雷而无雨乃至多闻有智讷口拙譬如无雷而小雨无学无智如小云无雷复无雨多门广智能转人心行法心正如大云雷广注甘雨等。
疏不论福田浓瘠瘠应作塉谓薄塉也若作瘠乃羸瘦病耳。
八福田戒疏云一佛二圣人三和尚四闍梨五僧六父七母八病人。
一念十戒因缘所生法即不缺不破不穿不杂也我说即是空即是定共道共也亦名为假名即智所赞自在也亦名中义即随定具足也。
从胜立名从圆释信。
向以人为鱼兔等注家以鱼兔喻二乘人也昔二乘人与生身佛断惑证真是同故曰齐功筌罤喻大乘教也今持词句即是法身舍利精莹不朽故曰等妙记主斥云虽词为筌罤若不曰开显还同阿含当知持今经者是同法佛共宿如其不然还与丈六生身齐耳。
十七名中论云法华有十七异名第十二名竪固舍利余名前文已笺。
约真之缘了等约真是修性乍分即真是修性体一分时常一一时常分故云全性成修。
与前小异对文别故释方便品其智慧门疏云即是叹权智也盖是自行道前方便有进趣之力故名为门从门入到道中称宝道前谓权也记云此须以十地为道前妙觉为道中(云云)前以十地为道前今以博地为道前则使前文十地是今文道中故曰小异。
若止观中复约四教第三云三藏不诠中道如干土通教如湿土别教如泥圆教诠中道如水。
亦应具问远近二意疏但问远而不问近亦应问云今经何故去佛近。
臧否下毗鄙切臧善也亦通也否塞也由一除字便见其智毛诗云未知臧否。
未改时文慧皎法师后改所学归天台师。
及将破义意谓两真实显两方便除。
算砂入法界品南方有国名曰多闻有童子名自在主有十千童所共围遶谓善财言我昔于文殊童子所修学书数等法即得工巧神通我因此法门故亦能疗治风𤺛消瘦鬼魅所着又善别知众生生善恶起三乘得道乃至十方一切世界广狭大小及以名字一切劫名一切佛名一切众生名一切业名一切菩萨名一切谛名悉皆了知。
说一切海法门经云说大海法开示佛功德海乃至云亦能别知波涛远近水色好恶亦知其舡铁木坚脆机关澁滑水之大小风之逆顺等若有众生得见我身闻我法者令其永不怖生死海必得入于一切智海必能消竭诸爱欲海能以智光明三世海能尽一切众生苦海能净一切众生心海等。
赦体徧原原免也原人之情与免罪。
第三准例如以二不二为非二非不二之门由达二不二通至非二非不二由非二非不二起于二不二故二不二为非二非不二门。
更立二句三一皆方便为门及二不二皆权为门此之二门通至实否况一与二不二已是真实何得为门。
举实以引之引应作例。
以性显缘先修性合辨次修性各辨各辨中以缘显性文旨可了若或以性显缘者即是以自性即三之一能显因缘即三之一名以一显一又以自性即一之三能显因缘即一之三名以三显三。
以互显不互以三显一以一显三名为互也以三显三以一显一名为不互。
车在门外岂可但云从限域出须乘因车而出。
与前两释四六两释同云门外。
疏皆属此经即圆闻慧通达四种闻义结成三谛权实融通方是圆闻。
见宝塔品
疏四支征注知荷反类隔切当取端荷切。
四度云见宝塔同结文有四耳。
翻名有无华梵不同有骨身无骨身之异并世界义。
更莚接影经中云更于八方变土以莚分身佛。
舍利时等时谓十二那衍劫供养舍利亦经尔许时故等。
证地师非地师若非是第一义亦非耶今但非地师不非第一义。
化道别故报应二身居土各别又多宝不说法华与今佛别。
四皆属圆第一记云因缘一释若正宗中咸随本文葢以开权故也凡四悉释于别题以总一品经意今文世界言翻名有无者何盖佛意被物现未兼益故尔。
若十若多如一百二十番权实者多。
八不叹佛论中归敬序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法中第一。
入法方轨男子女人入室着衣坐座。
现未师弟因果现谓八部四众未谓灭后闻经师谓处众说法弟谓随喜听受说听为因得记为果。
未关涌出古师谓安乐行去预为涌出菩萨说故下记中斥云岂得下方未出预云涌出所行。
前已具释如云般若显实与今开权左右义耳。
疏此品下十一品或谓十六是指寿量今恐是十八耳古人指在劝发品尽是身轮本迹。
前从弥勒问来前从者是从序品弥勒问文殊来至此一十品尽名口轮盖三周开权悉是说法。
光宅惟忖之例释惟忖中吹螺等作本迹二门序。
七圣财闻信乃惭愧今依净名疏笺之闻者十地听法如云持雨十方佛法皆能受持信者深信坚固犹若金刚戒者十地所得真行经言唯佛一人具净戒定者首楞严等定进者念念深入萨婆若海舍者常行舍行惭愧者惭第一义天愧佛无上行人。
疏是二万里由旬有十六里四十里之别今依四十里计之。
摄法中说理惑智行位教。
复非所治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是小定耳。
疏皆不云是释迦分身谓是分身于理何𠧨一往应身被于小机报身谈于大法今经已前若谓分身则报应体即身若相即小法合融小法若融应预开权耶是故但曰千佛而已。
不必全同僧中法事若僧中法事者先须索欲若有如法僧事者凭僧传欲至于僧中意谓送心达僧以表和合而免背叛之罪也故律云彼须我和今佛不同此。
塔开表权开应作閇谓閇表权开表实。
八万之名不必全大彼引萨婆多云佛为众生始终说法以为一藏如是至八万又俱舍云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此并小乘门也。
提婆达多品
疏身子厌之厌于琰切以神通使劳困。
以石山𡸠之𡸠作𢈹都回切谓扑物也亦作埠。
五并业障摄约处唯除北约人除扇𢮎此之三句是记主取论中语意结为句论中本云三州有无间非余扇𢮎等𢮎丑皆切今引俱舍疏释云于北州及余道杀父母者皆无无间之叶扇𢮎者梵语也新俱舍疏翻为生是黄门中一若旧译俱舍但云黄门当知扇𢮎则黄门也疏又云除北州于余三州唯女及男造无间业非扇𢮎等谓北州人虽杀父母无无间业以父母于子少爱念故子于父母亦惭愧心微无重恩故故无无间。
四身一语业杀父等四是身业破僧是口业也。
三杀一虗诳以五事舍罗破和合僧是虗诳。
一杀生加行以如来身不可害但得杀戒加行罪无根本罪。
无间一劫熟随罪增苦增疏云初一句明时处次一句明苦增一劫熟者此无间中一劫受苦随罪等者谓由多逆感地狱中多猛苦具受二三四五陪重苦。
八比丘分二以为所破僧疏云破僧有二谓破转法轮僧及破羯磨僧若转轮僧唯在佛世也若羯磨僧通佛灭后若破转法轮者以有佛故要须九人以八比丘分二四为正众四为邪众若众极少犹须九人若破羯磨僧者故须八人多亦无限谓一界中僧分二部别作羯磨故须八人过此无限又破转法轮唯瞻部洲若破羯磨通余三洲。
杀住定菩萨百劫修相好人。
夺僧和合缘僧资具等已上俱舍颂并取疏文笺之。
疏不妄语是檀与人实语。
不舍于离谓离攀缘心相续不断故。
六之与十开合不同六加方便及显力智成十禅开为二禅有愿智开愿度有神通开力度般若开为二般若有道种智开方便度有一切种智开智度。
若校量过恒沙身金刚般若云若以恒沙身命布施若人于此经中受持四句偈等其福甚多。
序中横见经云或有行施又云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又见智慧深固又见未甞睡眠又见具戒又见住忍辱力。
文殊引古经云或有诸比丘精进持净戒行施忍辱等深入诸禅定知法寂灭相。
过去佛章六度甚略经云值诸过去佛若闻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进禅智等。
三菩萨行位不语行相经云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精进定是上药草此三藏菩萨也又云常行慈悲自知作佛决定无疑是名小树此通菩萨也又云度无量亿百千众生如是菩萨名为大树此别菩萨也此中三教菩萨不说六度行相。
举五度为校量本经云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比前功德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前功德者谓闻寿量。
经果蓏木生曰果草生曰蓏。
踝户寡切足骨也。
䏝膓上布兖切应作臑若作膊乃是切肉耳。
万字本作卍或作𭮄今以万音卍也以佛胷前作此字梵语室殊靺瑳此翻吉祥海云或只云吉祥乃万德之所集也故曰万。
髂枯驾切谓腰骨也。
髋尻上苦毗切下徒昆切尻应作𡱂正作臀说文云髀也。
两𮌋𮌋应作𩑐钗音頥之傍也。
亦可释妨非今文意诸经论多云莲华化生若同今经应例开权耶。
经广为众生说于妙法既有三乘之名是说藏通无生忍不退转是说别圆仍以四教配入五时同居明矣。
但是变见非谓改体此与释论说似相违论云幻术之事是虗诳法法于草木诳惑人眼物实不变神通不尔实得变法使物实变如地有成水之理水有成地之义(云云)学者和融两说使其理顺。
足指按地等经云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珍宝严饰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乃至佛摄神足世界如故等。
疏南方缘熟宜以八相成道此土人天即时遥见成道转法轮两相也苦余六相彼土自当别见矣。
持品
二万似为人二万菩萨云恶世众生善根转少奉命弘经令物生善故。
八十似对治经中云骂詈毁辱皆当忍之以破烦恼。
摩耶贤劫经中翻为极妙瑞应经翻大智母。
岂得下方出未预云踊出所行古师谓安乐行是预前为地涌菩萨设也苦尔安乐行品初文殊应问等乃至如记文殊苦问涌出大众应问等。
疏历五分法身余一切道虽说定慧而得四事以自养活而于定慧亦不乐行乃至三十七道虽说亦不行等。
罗云之行密行。
空生之德无诤。
审如宾头卢知七年失国西域优陀延王与宾头卢少相友善王每至而宾头卢不为之迎左右请王用治法王曰事讫已须吾复往异日王复至宾头卢念欲不迎恐王害己墯于地狱念欲为迎虑损王福失于国位俄复裁之失国之重不甚恶道起愈不起宜初愈也乃送王七步王骇其无恒宾头卢曰吾前虑王失位也今将为我害不获其虑也王曰吾失国几何对曰后七日当亡国七年。
稠禅师进否为王齐文宣王请稠入邺为帝说四念处帝汗流毛竪后受菩萨戒断酒禁肉放鹰鹯断屠宰后帝至寺参觐稠处一小房不为送迎有谗稠于帝曰僧倨傲无敬帝因怒自来加害稠冥知之至夜先备牛车往谷口孤立道侧须臾帝至怪问其故稠曰恐血污伽蓝帝下马拜伏乃躬身往寺稠乃不受。
具五十法论中两节初一节具三十四法初云一念不散乱二得诸陀罗尼三行慈心四行悲心五自在住五神通六具足六度七不舍一切智心八修习方便智九摄取众生十成就众生乃至三十四依法不依人如是等名为出家菩萨比丘利益事应生随顺阿练若法第二节具十六法论云定王经中佛为阿难说兰若比丘住四法一远离在家出家二读诵深经三引导众生使得阿兰若功德四昼夜不离念佛复有四法一乃至弹指顷于众生中不生瞋恨心二不应一时使睡恨覆心三于一念顷不应生众生想四于一念顷不应舍菩提心复有四法一常应闲坐不应聚众二常乐经行三常观诸法无新故想四不应离空无想愿法复有四法一不行世间禅而修四无量心虽修悲心而不取众生想二虽行慈心而不缘众生虽行喜心而不贪乐虽行舍心而不舍众生三自见身有四圣种行而不自高卑下他人四自行多闻如所闻行已上共五十法既是祖师垂训之言因略录之以为修兰若者龟鉴。
十二头陀各具十法论中头陀品所出名目与前第二签中引辅少异论云一兰若二乞食三粪扫衣四一坐食五常坐六食后不非时食七但三衣八毳衣九随敷坐十树下十一空地十二死人间但三衣有十法者一三衣外无求二无守护苦三所畜少四所着为足五细戒行六行来无累七身轻便八顺兰若行九所住无顾惜十随顺道行余各十广如论文。
人有五去文疏中云人有五谓身善等是与忍辱相应。
三双善者准单思之左捉右舒取于净者喻口意善凉身止渴喻身意善膝跪手凭喻身口善此准喻也。
经为斯所轻言汝等皆是佛骂法有二谓善恶也骂人为佛轻之甚矣十谓律云恶骂法有三初面骂者言汝是除粪人家生等二喻骂者言汝似除粪种等三比骂者言我非除粪种乃至我非贩卖杀牛羊跛躄人等善法骂亦有三种初面骂者言汝是阿练若人乃至云汝是汝坐禅人喻骂者言汝似坐禅人等骂例知今经中言汝是佛为轻慢者即善骂中面骂也故安乐行记中云似善法骂亦此类也。
疏一入少分法入中有二种法一心法除心王但取相应诸心数法二非心法即过去未来色法及心不相应诸行并三无为法今之骂声是不相应行所摄盖是名句故也记中行蕴是五蕴中行蕴处是十二处法处界是十八界中法界皆骂声少分。
声界有八有执受无执受有执受者论云心心所共所执持名为执受如苦乐等因执痛痒当知苦乐是心之所执受因生三受故名执受眼等五根乃是大种所造因兹发声此名有情也如爪发等并非心及心所等之所执受名无执受此非有情也言声有八者谓有执受中有情名非有情名各有可意不可意无执受中有情名非有情名亦各有可意不可意是故成八也有诠表者谓名句等无诠表者谓风河等今以记文难晓又画为图云。
有执受四有情名记云众生语声有二可意谓赞咏等有诠表
不可意谓诃骂等有诠表
非有情名有二可意谓柔软弹指等非诠表
不可意谓惊众拍手等非诠表
无执受四有情名有二可意谓化人赞咏有诠表
不可意谓化人诃骂有诠表
非有情名记云风林河等可意谓琴瑟等非诠表
不可意谓爆击等非诠表
余例思之有诠中赞则可意骂则不可意若拍手等虽无赞骂亦有可意不可意例思可识。
形显受等骂形不骂显骂显不骂形。
法华文句记笺难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