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629-A 制疏始末
噫 弘经难矣。弘法华尤难。弘法华而但事演说已难矣。若着疏尤更难。余身历之。乃深信之。余族出冀属。家新邑。姓赵氏。父母家寒。不能赡养。八岁舍而出家。师近庄农。又不能教。乃就学于祖。始业儒典。二载颇识字义。间习讽诵。惟朝夕功课而已。十一岁时。随祖至檀越袁公家。众僧诵法华经次。公戏谓余曰。沙弥受我斋供。能为我诵经乎。余曰诺。因随众诵经若宿习然。举众皆异。祖亦欢喜。乃摩顶而对众曰。此子必从僧中来也。依岁于岫云圆具。微攻律典。津津然以听教为念。初于善应听弥陀。次于衍法听楞严。皆茫无所了。后于雍正二年甲辰。觐香岩。听法华。每遇难理会处。辄有新悟。异彼旧说。质之不公。公深许之。于是遂有着经之念。阅明年。隐居妙峯山之石草精舍。援笔始注。至方便品初。双叹智慧之文。疑情顿发。越十五日不能措一词。白昼翻阅。丙夜思惟。竟至视听罔然。食不知味。时有人广修在傍。辄笑之。以为入魔境矣。一日读经至如是相处。忽然有省。始信古人所谓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者。不我欺也。自是不但于是经涣然无疑。乃至徧观诸经。亦皆涣然无疑矣。及欲续着。是非潜兴。宾主失宜。所愿不果。继尔由岫云。至圣感。足未至阃而猜忌斯生。所赖知是法障。志不少移。岫云续前槀。圣感录科判。终以力不胜任。遁迹西禅。乞食自支。欲终厥志。无何逆缘方殄。顺障旋兴。蒙僧录司举授万善殿教习。居二年。与诸沙弥为伍。将课业教仪之不暇。尚何心于着述哉。庚戌冬。辞万善。住遗光。壁不障身。室难蔽日。日驰骋于土木。时夤缘于奔驰。间虽开讲设期。不过勉应来学。而究于是疏无暇及也。癸丑春。矢志闭关。重理前槀。甫完正宗。又值公令。奉旨圆明园。校对宗镜等书。缘兹日事笔墨。折衷古今于臆见不无少补。时思华严为诸经之王。清凉擅一家之宗。不究其源。宁摄于末。由是于干隆六年辛酉。启建华严讲期。醉心大疏。三越暑寒。望大海之洪深。自鄙行潦。目太虗之宽濶。羞诩芥空。甲子冬。再讲斯经。重治兹疏。功未及半。即赴他请。乙丑冬。归自清凉。誓终此志。约闭无期之关。限待有成之日。心祈三宝。仰慈悲以资神。身䇿六时。继朝昏而御砚。爰纪功竣。时在丙寅春之建辰月也。然自忆驱乌之年。不习便诵。负笈之际。一听微明。似有宿缘。因敢辄着。乃竟至二十余年。稾经三易。本虽粗定。梓尚未然。且其间顺逆交攻。数断数续。若非如来遥见守护。其志几为遭际所隳。甚哉着疏之难复难也。虽然。二十余年。自视若梦期也。住此住彼。回想若梦中人也。几逾四十万言。皆梦中寱语。其间或顺或逆。皆梦中境界。即今编序始末。依然梦中说梦。伏望后之阅我疏。处我境者。皆应作如是观。
旹干隆岁在柔兆摄提格仲吕佛诞日
贤宗后学通理谨识
别古凡例
是经流传震旦。疏记论解甚夥。文富义博。诚让文句。搜金集玉。无偕大成。今为接引初机。渐入堂奥。有异旧说。恐骇新闻。宜强周覧。勿轻间然。
是疏自名指掌。取其明而且易。不避训诂。或涉繁蔓。智果超方。以任舍繁从要。立尚扶壁。且须由粗人微。勿嫌摘叶寻枝。莫便挂一漏十。
(通理)少而失学。智无兼人。未能徧扣高明。广览古着。疏中一言一句。多自胸襟流出。不善他文。未敢辄入。非有拣弃。勿强是非。
一音圆被。异解各呈。杵臼绳箕。共说象身之似。鹄雪贝稻。孰明乳色之真。因枝寻本。各选其由。入道从缘。不一而足。勿谓多事。有碍广传。
台贤两宗。证法次第。多引法华喻文。如引火宅喻中说怖畏事。以证华严大教难投。今古通遵。似无可议。今疏易为苦谛。太煞径庭。要知引证者取其大纲。或有忽于细目。着解者别其细目。不惟冒似大纲。明知违古。不敢背经。赐覧高贤。幸垂原谅。诸如此类。无烦俱述。
一经脉络。有纲有目。目中复有纲目。如世祖孙父子。展转相生。曾无少紊。若纲之与纲。目之与目。则如兄弟相次。先后适宜。依此分科。自有层次。楞严正脉。颇得此诀。今疏仿之。但交师分析过甚。多于应续反断。初学不察。致义不贯。今疏别之。
是续为避繁分。间有一科之中。含摄三二意者。若不眉目。莫辨异同。因于本文用○断之。至疏中各标其意。如起首则曰初某意。释竟。其次又曰某某下某意等。庶不至繁分。而眉目判然。
古疏随文科目。多不俱提。如一科分三。但标初科。即复曲分。或入文。殊令初学艰于检对。今遵弥陀疏钞科式。分已俱标。标已取次会文。疏讫。仍结某某科竟。若相隣甚近者。则不复结。为便观览。不至翻前揭后。
楞严正脉。交师用甲乙等字。以别科目层次。伯亭老人。亦多承用。今疏全标科目。且疏竟仍结。前后次第。显然可见。故不更置甲乙等字。
经中喻文。古疏皆就喻立科。如火宅喻中舍几用车喻等。法中亦惟加一合字。不即显法。致令法义隐于喻中。究着方了。今疏喻科即依法立。如舍几用车喻。易为隐实施权喻等。法中亦惟去一喻字。庶几法义显于喻中。不待究着即见。
偈颂科目。古疏皆以行数别之。讲演时殊难忆持。细详其法。却亦无甚紧要。今以每科之下。既赘本文二字。前后分剂。已足拣别。故不载行数。
古疏品题置于科外。标颂混于科内。一似无归。一似滥偈。今解各安口科。如遇品题。则曰此处有品题。或直标品题云某某。释竟。乃曰经文分几。如遇标颂。则曰此处有标颂。或直言标颂云某某。释竟。乃曰正颂分几。讲者依之。庶品题有归。而标俱不滥矣。
什师分经。文成七卷。附以疏文。则七卷不能收摄。古德或另分卷目。未免有背译主本意。今疏卷目仍旧。但于过厚者分之。题中标以某卷之上。某卷之下。盖为珍重佛法。不敢擅易也。
古德着疏。间有与私意相符者。亦微有采掇。若全用其语。则标以名字。如言大成云等。若少有更换。则言大成义云等。盖不敢掩古之善也。
经前十门。先已粗定。文多从简。义尤避繁。盖得少为足。强人同我。惟图易持。不顾屈经。后因讲华严阅大疏。乃知非繁不能尽妙。惟简无以匠心。且法华华严。相为终始。若不法彼悬谈。恐致昧斯圆理故兹重制。有异旧闻。较常似多。拟彼犹略。当善会之可也。
法华经指掌疏目次
卷首
科文
悬示
卷第一之上序品第一
卷第一之下方便品第二
卷第二之上譬喻品第三
卷第二之下譬喻品之余
信解品第四
卷第三药草喻品第五
授记品第六
化城喻品第七
卷第四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法师品第十
见宝塔品第十一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持品第十三
卷第五安乐行品第十四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卷第六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嘱累品第二十二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卷第七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事义
法华经指掌疏目次(终)
No. 629-B 法古提纲
圆融露布。寥寂冲虗。非权非实。即三即一。混万化为一体。逈诸法而独存。不可得而思议者。其惟实相欤。会权归实。废三立一。纵指十如。夺让尽思。与杂华而合彩。掩众景以孤辉。亦不可得而思议者。其惟妙法莲华经欤。故我世尊。证此法印。现于觉场。垂智轮于高山。吐玄宗于法界。为怜穷子。暂卸珍衣。分宗曲顺乎时机。三乘渐开于诸会。拟将潜辉真际。仍思还照雄峯。特赴灵山。广集缘众。聊施前导。演无量义之微言。全揭后宗。舒一毫光而远照。弥勒致问于今日。文殊证答于往因。既泄真机。讵能缄口。所以三昧初起。二智频扬。羣疑交攻于众怀。三请独殷于身子。欲坚众心。斥非机于五千增慢。为发真信。比难逢于一现优昙。述自述他。明出世之致意全同。说权说实。显入大之文轨一定。上根已悟。中士犹迷。记授华光之征。喻酧身子之请。方之长者。火起其家。痴子游戏乎中。不知不觉。慈父惊闻于外。弗救弗宁。许三舆而与一车。知长者之意出真诚。开三乘而显一道。信如来之言无虗妄。二乘历叙执迷。自比穷子。四子同呈信解。宜付家珍。进示雨无二滋。差别在物。令知法本一味。深浅由机。乃通授果记。显示喻说已周。复别开因缘。引接下根不坠。共游宝所。同记佛乘。衣内明珠。指在亲友。既有学旋慕其芳迹。而如来等赐以真慈。欲彰普济之功。故因药王以显益。为明弘愿之力。乃借多宝而祈通。狂慧废置进修。观迦文因种于多劫。应知心惭。钝根高推圣境。视龙女果证于一时。亦思力奋。于是一肩担荷。幸斯道之典型得人。四行执持。喜御难之柯柄有法。又以新记声闻。初心菩萨。智量浅狭。罔克弘济。故假他方开士。请命弘经。远召本地门徒。丕承佛道。补处菩萨。执近迹而迷远因。说父少子老之喻。中天调御。依本寿而显妙用。举良医背子之匹。宏功既彰。迷封斯启。不惟新记声闻。初心菩萨。顿觉身𨺗妙峯。自此深位上士。积行高哲。转如神游香海。分别功德。功德不可限量。较量福因。福因讵有边涯。六根清净。不轻之证据昭然。四众毁非。阿鼻之报应非妄。地涌萨埵。发弘愿于分身国土。灭后通经。聊以感知遇之隆恩。人中师子。现神力于无边海会。当阳嘉赞。殆以坚克绳之深信。将罢法座。极口叮咛。恐堕岐途。再垂成范。果能我法执尽。如药王之焚身。净秽情忘。若妙音之远至。还须无方圆应。重践普门。助修假秘密之功。防心援知识之力。四法成就。三七精修。是经之必得无疑。普贤之现身有愿。如斯流通。而流通斯无滞矣。然则斯经也。岂独夫次第为然哉。只如圣毫东烛。一化全彰。贤众西来。四法重示。始固可以摄后。终亦何曾遗前。且也文字性空。空无不容。实相体徧。徧无不备。故令一言一句。达无量无边之义。若受若持。成最圆最妙之因。既全事之理。随事而一一俱彰。亦全理之事。随理而一一互涉。于是土田三变。非垢非净。分身俱来。不一不多。多劫半日。而延促同时。生灭常住。而隐显俱在。舌相毛光。即灵鹫而上至梵世。弹指謦欬。由娑婆而遐播十方。是皆超乎心踪。绝于言道。异时之所不见。非机之所不闻。故谓妙法莲华者。乃标其玄微。喻以希有之称也。理也无知。敢希妙谛。在飘零而思返。迷道路而难归。幸以微缘。获覩圣典。如亲怙恃。尽命弘持。寻要义于博文。赘浮词于玄理。亦知佛道如山。蚁步无能穷其际。圣智拟海。蠡量奚足较其源。姑就愚见。聊接蒙童。爰取易明。目曰指掌。仍复翘勤五体。归命三尊。展此精诚。祈求加被。
稽首灵山说法主 乘愿证经多宝尊
云集分身无量佛 一乘实相妙莲华
旧住新出二部僧 无尽三宝摄授我
令我所作速圆成 流通利益无穷尽
No. 629
法华指掌疏科判
弘传序科
○解释此经启以十门一教起因缘(第一)
二藏乘分摄(第二)
三能被教义(第三)
四所被机宜(第四)
五体性浅深(第五)
六宗趣通别(第六)
七部类品会(第七)
八疏序通经(三)一释序题(妙法)
二释序主(终南)
三释序文(三)一叙经缘起(三)一总标大意(妙法)
二历叙缘起(二)一两土处时(盖结)
二三朝翻译(三)一晋朝翻译(三)一翻译时年(西晋)
二能译依正(长安)
三结所译名(初翻)
二秦朝翻译(三)一翻译时年(东晋)
二能译依正(龟兹)
三结所译名(次翻)
三隋朝翻译(三)一翻译时年(隋氏)
二能译依正(大兴)
三结所译名(后所)
三预防伏难(四)一防独宗一本难(三经)
二防不宗余本难(时所)
三防余本有异难(自余)
四防有异当述难(具如)
二叙经宗旨(三)一悬叙说经之缘(三)一反显(二)一反显教到(夫以)
二反显机熟(适化)
二正明(二)一正明机熟(所以)
二正明教到(金河)
三防问(二)一防教犹未到问(岂非)
二防机犹未熟问(是知)
二正叙一经宗旨(五)一序分宗旨(所以)
二法说宗旨(出定)
三喻说宗旨(朽宅)
四因缘宗旨(化城)
五显益宗旨(凿井)
三结赞教胜机深(二)一结经赞教(二)一结经惟远(调义)
二赞教缘胜(自非)
二结持赞机(二)一结持隆盛(自汉)
二赞机因深(将非)
三祈愿述意(二)一明序祈愿(輙于)
二叹经述意(弘赞)
九总释名题○
十别解文义○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科
○九总释名题(二)一经题(妙法)
二译人(姚秦)
序品
○十别解文义(三)一序分(品题)(经文二)一六缘证信序(二)一总明五缘(如是)
二别列听众(二)一分科别列(三)一三乘交叅(四)一详列无学(三)一举类标数(与大)
二明位叹德(二)一明位(皆是)
二叹德(无复)
三指名总结(二)一指名别列(其名)
二结略显广(如是)
二略述有学(复有)
三总陈尼众(摩诃)
四广明菩萨(三)一举类标数(菩萨)
二明位叹德(二)一明位(皆于)
二叹德(供养)
三指名总结(二)一指名别列(其名)
二结略显广(如是)
二八部该罗(六)一天王天众(尔时)
二龙王龙众(有八)
三紧那罗众(有四)
四干闼婆众(有四)
五阿修罗众(有四)
六迦楼罗众(有四)
三檀众俱至(韦提)
二叙仪总结(各礼)
二一光发起序(四)一显相逗机(三)一说经入定(尔时)
二雨华动地(是时)
三大众喜观(尔时)
二放光东照(二)一一光所照之境(尔时)
二诸境所现之相(三)一众生机感(于此)
二诸佛化应(二)一从实施权(二)一从实(又见)
二施权(并见)
二会权归实(复见)
三机尽化息(复见)
三会众腾疑(二)一弥勒疑念(尔时)
二大众疑念(尔时)
四问答发起(二)一弥勒请问(二)一略问(二)一长行(尔时)
二偈颂(标颂)(文殊)
二详问(四)一兼陈显相(雨曼)
二正陈放光(二)一一光所照之境(眉间)
二诸境所现之相(三)一众生机感(诸世)
二诸佛化应(二)一从实施权(二)一从实(又覩)
二施权(二)总陈(梵音)
二别陈(若人)
二会权归实(二)一结前起后(文殊)
二正陈机宜(二)一总标种种因缘(我见)
二别陈信解相貌(二)一次第缓陈(六)一布施(三)一外施(或有)
二内外施(或有)
三内施(又见)
二持戒(文殊)
三忍辱(或见)
四精进(又见)
五禅定(又见)
六智慧(复见)
二不次急说(六)一精进(又见)
二持戒(又见)
三忍辱(又见)
四禅定(又见)
五布施(或见)
六智慧(或有)
三机尽化息(二)一供养舍利(文殊)
二起塔严国(又见)
三结见求决(佛放)
四防难申问(四)一防初难申初问(四众)
二防次难申次问(佛子)
三防三难申三问(佛坐)
四防四难申四问(示诸)
二文殊领答(二)一略答(二)一惟付直答(尔时)
二引古作证(诸善)
二详答(二)一长行(四)一总引灯明(二)一详引最初一佛(二)一总标化仪(诸善)
二别明三善(其义)
二略引相继二万(次复)
二别明往事(五)一时至机熟(二)一略举时机(其最)
二义显至熟(是八)
二显相逗机(三)一说经入定(是时)
二雨华动地(是时)
三大众喜观(尔时)
三放光东照(尔时)
四会众腾疑(弥勒)
五说法授记(二)一出定说法(时有)
二唱灭授记(二)一对众唱灭(日月)
二授记潜辉(时有)
三结会古今(二)一师弟本因(二)一文殊本因(佛灭)
二弥勒本因(八百)
二结会释疑(弥勒)
四应问结答(今见)
二偈颂(四)一颂总引灯明(我念)
二颂别明徃事(五)一颂时至机熟(佛未)
二颂显相逗机(时佛)
三颂放光东照(二)一一光所照之境(佛放)
二诸境所现之相(二)一众生机感(示一)
二诸佛化应(二)一从实施权(二)一从实(有见)
二施权(一一)
二会权归实(三)一进戒二度(或有)
二施忍二度(又见)
三禅慧二度(又见)
四颂会众腾疑(尔时)
五颂说法授记(二)一颂出定说法(天人)
二颂唱灭授记(二)一颂对众唱灭(佛说)
二颂授记潜辉(世尊)
三颂结会古今(二)一颂师弟本因(二)一颂文殊本因(是妙)
二颂弥勒本因(是妙)
二颂结会释疑(彼佛)
四颂应问结答(四)一答第一问(我见)
二答第二问(今相)
三答第三问(诸人)
四答第四问(诸求) 序分已竟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方便品
○二正宗分(二)一约今时门头以彰出世本怀(三)一略明权实以动执生疑(二)一略明权实(二)一长行(二)一约智慧称叹(二)一叹诸佛智慧(二)一标叹二智(尔时)
二依次释成(所以)
二叹自证智慧(二)一总显具足(舍利)
二分文别叹(舍利)
二约诸法显示(三)一取要绝言(舍利)
二征起释成(所以)
三转释释词(所谓)
二偈颂(二)一正颂长行(二)一颂约佛慧称叹(二)一颂叹诸佛智慧(二)一颂标叹二智(世雄)
二颂依次释成(本从)
二颂叹自证智慧(我已)
二颂约诸法显示(如是)
二极显难知(三)一许信得解(诸余)
二拣思不及(三)一拣声闻(诸佛)
二拣辟支(辟支)
三拣菩萨(新发)
三明证始知(又告)
三略为显破(舍利)
二动执生疑(二)一千二动执作念(二)一蹑今教以作念(尔时)
二执昔教以成疑(佛说)
二身子腾疑三请(三)一请为上根(二)一长行(尔时)
二偈颂(二)一颂蹑举疑端(慧日)
二颂陈疑致请(无漏)
二请为中根(二)一如来为人天绝言(尔时)
二身子为中根启请(二)一长行(舍利)
二偈颂(尔时)
三请为下根(二)一如来为上慢绝言(佛复)
二身子为下根启请(二)一长行(尔时)
二偈颂(尔时) 略明权实以动执生疑竟
二广明权实以断疑生信○
三极显经功以借人弘法○
二约实际理地以显应化妙用○
○二广明权实以断疑生信(三)一法说一周被上根(二)一如来说法(二)一长行(四)一许说诫听(三)一应求许说(尔时)
二因退劝勉(说此)
三当机愿闻(舍利)
二赞法劝信(佛告)
三正为分解(三)一略为分解(三)一略解诸佛权实(舍利)
二略解自证权实(二)一标举征释(惟有)
二转释释词(舍利)
三总结以显道同(佛告)
二详为分解(三)一详解诸佛权实(三)一列上总标(舍利)
二分文别列(三)一过去佛同(舍利)
二未来佛同(舍利)
三现在佛同(舍利)
三总结本怀(舍利)
二详解自证权实(舍利)
三总结以显道同(舍利)
三举浊防难(舍利)
四斥过结劝(三)一设言婉斥(舍利)
二觌面直斥(三)一直斥其非(又舍)
二征起释成(所以)
三转显其过(除佛)
三结劝信受(舍利)
二偈颂(四)一颂许说诫听(比丘)
二颂正为分解(三)一颂略为分解(三)一合颂自他之权(二)一颂诸佛之权(诸佛)
二颂自证之权(二)一通为羣机(众生)
二别为二乘(钝根)
二合自他之实(二)一颂自证之实(二)一会权归实(我设)
二三根获益(二)一正为上根(有佛)
二兼为中下(声闻)
二颂诸佛之实(十方)
三义颂结显道同(二)一正颂长行(诸佛)
二防问断疑(二)一防承上致问(若人)
二断序分余疑(我以)
二颂举浊防难(二)一自庆愿满(舍利)
二义颂长文(二)一颂佛出浊世(若我)
二颂顺时说三(是故)
三颂详为分解(三)一颂详解诸佛权实(二)一颂例上总标(我有)
二颂分文别列(三)一颂过去佛同(二)一正颂长行(过去)
二补颂余义(二)一总标异外权实(又诸)
二逐类别为显示(三)一佛在受法众(若有)
二佛灭依教众(四)一恋佛回心众(诸佛)
二起塔造庙众(诸佛)
三建形画像众(若人)
四供像称名众(若人)
三广记悬记众(于诸)
二颂未来佛同(二)一正颂长行(未来)
二补颂防难(四)一防何得无一不成难(诸佛)
二防不合广说诸法难(未来)
三防何必惟为一乘难(诸佛)
四防惟一宜应速说难(是法)
三颂现在佛同(二)一正颂长行(天人)
二补颂防问(知众)
二颂详解自证权实(二)一正颂长行(今我)
二补颂广演(二)一众生机感(舍利)
二如来化应(二)一从实施权(二)一从实不得(三)一三七思惟(我始)
二诸天请法(尔时)
三作念无计(我即)
二隐实施权(三)一寻念方便(寻念)
二诸佛慰喻(作是)
三正施权乘(三)一申屈转念(舍利)
二先度五人(思惟)
三总结防问(是名)
二会权归实(三)一机熟时至(舍利)
二等赐一乘(二)一预防问难(舍利)
二正明等赐(今我)
三闻法获益(菩萨)
三颂总结以显道同(如三)
三颂赞法劝信(二)一正颂长行(二)一颂赞法举喻(诸佛)
二颂劝信无虚(闻法)
二补颂防难(二)一防诸佛何故同秘难(以五)
二防如来何故普告难(有惭)
四颂斥过结劝(舍利) 如来说法已竟
二上根获益○
二喻说一周被中根○三因缘一周被下根○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科
譬喻品
○二上根获益(二)一身子领解(二)一长行(二)一领解欢喜(尔时)
二征释其由(二)一昔日疑悔(三)一对境伤感(所以)
二独处思惟(世尊)
三常时尅责(世尊)
二今日信解(而今)
二偈颂(二)一颂领解欢喜(我闻)
二颂征释其由(二)一颂昔日疑悔(三)一颂独处思惟(我处)
二颂常时尅责(我常)
三颂对境伤感(我常)
二颂今日信解(二)一颂闻法断疑(二)一远断昔疑(今闻)
二近断前疑(佛于)
二颂欢喜自信(闻佛)
二如来与记(二)一开迹显本(尔时)
二正与授记(二)一长行(四)一行因得果(舍利)
二依正庄严(四)一国土严净(国名)
二三乘具足(华光)
三劫名殊胜(其劫)
四菩萨充满(彼诸)
三主伴寿量(舍利)
四远近化事(华光)
二偈颂(二)一正颂长行(四)一颂行因得果(舍利)
二颂依正庄严(过无)
三颂主伴寿量(佛为)
四颂远近化事(佛灭)
二结胜欢喜(华光)
三时众供养(二)一总明众供(尔时)
二别明天供(二)一经家叙供(释提)
二诸天陈词(二)一历叙圣教(而作)
二称赞回向(是法) 法说一周被上根竟
○二喻说一周被中根(四)一身子代请(尔时)
二如来许说(尔时)
三正说譬喻(二)一长行(三)一喻说(三)一喻众生机感(三)一喻所感之佛(舍利)
二喻能感之众(其家)
三喻结成感义(长者)
二喻如来化应(二)一喻从实施权(二)一喻从实不得(二)一喻三七思惟(舍利)
二喻作念无计(复更)
二喻隐实施权(二)一喻先示苦集(三)一喻寻念方便(我当)
二喻正示苦集(作是)
三喻违情不信(父虽)
二喻次施道灭(三)一喻寻念方便(尔时)
二喻正施道灭(父知)
三喻适愿修证(尔时)
二喻会权归实(三)一喻时至机熟(是时)
二喻等赐一乘(二)一喻正赐一乘(舍利)
二喻废立之由(所以)
三喻闻法获益(是时)
三喻佛语无虚(三)一如来就喻垂问(舍利)
二身子依问直答(二)一总答(舍利)
二别明(二)一喻许三无虚(是长)
二喻与一无虚(世尊)
三如来赞善印许(佛告)
二法合(三)一众生机感(三)一所感之佛(舍利)
二能感之众(恒求)
三结成感义(见诸)
二如来化应(二)一从实施权(二)一从实不得(二)一三七思惟(舍利)
二作念无计(舍利)
二隐实施权(二)一提喻贴合(舍利)
二正明施权(二)一先示苦集(而作)
二次施道灭(二)一正施道灭(汝速)
二适愿修证(三)一声闻修证(舍利)
二辟支修证(若有)
三菩萨修证(若有)
二会权归实(二)一重提前喻(舍利)
二以法贴合(二)一时至机熟(如来)
二等赐一乘(二)一废立之由(如来)
二正明等赐(是诸)
三佛语无虚(二)一重提前喻(舍利)
二以法贴合(如来)
三结答(舍利)
二偈颂(三)一正颂长行(三)一颂喻说(二)一颂众生机感喻(三)一颂所感之佛喻(譬如)
二颂能感之众喻(四)一喻三界依报(有一)
二喻三界正报(二)一总喻五道(有五)
二别喻利钝(五)一别喻五钝(五)一喻慢使(鸱枭)
二喻嗔使(蚖蛇)
三喻疑使(守宫)
四喻痴使(屎尿)
五喻贪使(狐狼)
二别喻五利(二)一结前起后(其舍)
二正喻五利(五)一喻邪见(夜叉)
二喻戒见(鸠盘)
三喻身见(复有)
四喻见见(复有)
五喻边见(复有)
三总结二喻(夜叉)
三喻三界众苦(是朽)
四喻逼迫之相(三)一略喻依报之相(栋梁)
二详喻正报之相(二)一喻下界之相(诸鬼)
二喻上界之相(臭烟)
三总结依正二喻(其宅)
三颂结成感义喻(是时)
二颂如来化应喻(二)一颂从实施权喻(二)一颂从实不得喻(方宜)
二颂隐实施权喻(二)一颂先示苦集喻(二)一颂正示苦集喻(告谕)
二颂违情不信喻(诸子)
二颂次施道灭喻(三)一颂寻念方便喻(是时)
二颂正施道灭喻(告诸)
三颂适愿修证喻(诸子)
二颂会权归实喻(三)一颂时至机熟喻(二)一颂时节已至喻(长者)
二颂根机已熟喻(尔时)
二颂等赐一乘喻(长者)
三颂闻法获益喻(诸子)
二颂法合(二)一颂众生机感(三)一颂所感之佛(告舍)
二颂能感之众(一切)
三颂结成感义(如来)
二颂如来化应(二)一颂从实施权(二)一颂从实不得(惟我)
二颂隐实施权(以是)
二颂会权归实(二)一颂等赐一乘(汝舍)
二颂闻法获益(与诸)
三颂结答(以是)
二极显悲心(三)一完过去益(三)一过去植种(告舍)
二中间引熟(汝等)
三现在当脱(我虽)
二结未来缘(三)一现在植种(若有)
二中间引熟(若人)
三未来当脱(是人)
三防现在疑(我为)
三结嘱珍重(二)一略嘱(二)一略嘱非机莫传(汝舍)
二略嘱是机乃说(斯法)
二详嘱(二)一详嘱非机莫传(三)一指机标嘱(又舍)
二历明有损(三)一标罪诫听(若人)
二次第叙列(四)一真谤罪报(其人)
二似谤罪报(若作)
三显谤罪报(二)一佛在稍轻(若得)
二灭后尤重(如斯)
四冥谤罪报(若得)
三极言显广(告舍)
三结归嘱词(以是)
二详嘱是机乃说(二)一详明是机(十)一智度(若有)
二力度(若人)
三施度(若人)
四禅度(若人)
五慧度(又舍)
六戒度(若见)
七忍度(若人)
八便度(复有)
九愿度(若有)
十进度(如人)
二显广结嘱(告舍) 正说譬喻已竟
四中根获益○
信解品
○四中根获益(三)一四子信解(二)一长行(三)一信解欢喜(二)一经家叙置(尔时)
二四子自陈(二)一昔年执迷(二)一阿含不复进求(即从)
二般若心不喜乐(世尊)
二今日信解(我等)
二说喻发明(标喻)(正喻二)一喻众生机感(譬如)
二喻如来化应(二)一喻从实施权(二)一喻从实不得(二)一喻三七思惟(三)一喻佛初成道(其父)
二喻深思化机(三)一喻机生佛国(时贫)
二喻佛思机扣(父每)
三喻机近觉场(世尊)
三喻机教乖违(二)一喻教乖乎机(遥见)
二喻机违乎教(穷子)
二喻作念无计(三)一喻教不契机(时富)
二喻机不契教(穷子)
三喻暂息大化(父遥)
二喻隐实施权(二)一喻阿含保证(三)一喻权人摄化(尔时)
二喻佛转法轮(二)一喻先示苦集(又以)
二喻次施道灭(后复)
三喻保证小果(好自)
二喻般若转教(三)一喻中经方等(尔时)
二喻佛勅转教(世尊)
三喻受勅不取(尔时)
二喻会权归实(三)一喻时至机熟(复经)
二喻等赐一乘(临欲)
三喻闻法获益(世尊)
三以法贴合(二)一众生机感(世尊)
二如来化应(二)一从实施权(二)一从实不得(世尊)
二隐实施权(二)一阿含保证(今日)
二般若转教(三)一中经方等(既得)
二佛勅转教(世尊)
三受勅不取(我等)
二会权归实(三)一时至机熟(今我)
二等赐一乘(于此)
三闻法获益(是故)
二偈颂(三)一颂信解欢喜(我等)
二颂说喻发明(二)一颂众生机感喻(譬如)
二颂如来化应喻(二)一颂从实施权喻(二)一颂从实不得喻(二)一颂三七思惟喻(三)一颂佛初成道喻(其父)
二颂深思化机喻(三)一颂佛思机扣喻(豪富)
二颂机生佛国喻(尔时)
三颂机近觉场喻(佣贷)
三颂机教乖违喻(二)一颂教乖乎机喻(尔时)
二颂机违乎教喻(穷子)
二颂作念无计喻(二)一颂教不契机喻(长者)
二颂机不契教喻(穷子)
二颂隐实施权喻(二)一颂阿含保证喻(三)一颂权人摄化喻(长者)
二颂佛转法轮喻(二)一颂先示苦集喻(长者)
二颂次施道灭喻(既益)
三颂保证小果喻(又以)
二颂般若转教喻(长者)
二颂会权归实喻(三)一颂时至机熟喻(父知)
二颂等赐一乘喻(欲与)
三颂闻法获益喻(子念)
三颂以法贴合(二)一颂从实施权(二)一正颂长行(二)一颂从实不得(佛亦)
二颂隐实施权(二)一颂阿含保证(而说)
二颂般若转教(二)一颂佛勅转教(佛勅)
二颂受勅不取(我承)
二补颂显迷(四)一显执迷坚固(我等)
二显因果虚妄(我等)
三显孤负佛恩(佛所)
四显孤负佛意(我等)
二颂会权归实(二)一正颂长行(导师)
二补颂显悟(四)一显信解坚固(世尊)
二显因果真实(我等)
三显深知佛恩(世尊)
四显深知佛意(诸佛) 四子信解已竟
二如来印启○
三通授果记○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科
药草喻品
○二如来印启(二)一长行(三)一印说标蕴(尔时)
二正与开启(三)一别立宗旨(迦叶)
二说喻发明(三)一喻同时顿演(迦叶)
二喻随机受益(二)一喻未受令受(小根)
二喻受已令增(一云)
三喻教同机别(虽一)
三以法贴合(三)一同时顿渐(三)一现身垂慈(迦叶)
二扬德诏众(于大)
三称机说法(尔时)
二随机受益(二)一正以法合(二)一未受令受(种种)
二受已令增(是诸)
二重提前喻(如彼)
三教同机别(二)一教同(如来)
二机别(其有)
三结叹慰论(二)一承前释疑(如来)
二正以结叹(汝等)
二偈颂(二)一颂正与开启(三)一颂别立宗旨(破有)
二颂说喻发明(三)一颂同时顿演喻(迦叶)
二颂随机受益喻(二)一颂未受令受喻(百谷)
二颂受已令增喻(一切)
三颂教同机别喻(一雨)
三颂以法贴合(三)一颂同时顿演(三)一颂现身垂慈(佛亦)
二颂扬德诏众(既出)
三颂称机说法(我观)
二颂随机受益(二)一颂未受令受(一切)
二颂受已令增(佛以)
三颂教同机别(如是)
二颂结叹慰论(二)一颂承前释疑(迦叶)
二颂正以结叹(今为) 如来印启已竟
授记品
○三通授果记(二)一授迦叶记(二)一长行(三)一行因得果(尔时)
二佛法寿量(佛寿)
三依正庄严(国界)
二偈颂(三)一颂行因得果(告诸)
二颂依正庄严(其土)
三颂佛法寿量(其佛)
二授三子记(二)一三子请记(二)一经家叙仪(尔时)
二说偈陈请(五)一标偈(即共)
二正请(大雄)
三说喻(如从)
四法合(我等)
五结请(大雄)
二如来与记(三)一授空生记(二)一长行(四)一行因得果(尔时)
二依正庄严(其土)
三佛法寿量(佛寿)
四神通说法(其佛)
二偈颂(四)一颂行因得果(诸比)
二颂依正庄严(其佛)
三颂神通说法(其佛)
四颂佛法寿量(其佛)
二授文饰记(二)一长行(三)一行因得果(二)一经劫行因(尔时)
二当得证果(供养)
二依正庄严(其土)
三佛法寿量(佛寿)
二偈颂(二)一颂行因得果(诸比)
二颂依正庄严(国土)
三授目连记(二)一长行(二)一行因得果(尔时)
二庄严寿量(其土)
二偈颂(二)一正颂长行(二)一颂行因得果(我此)
二颂庄严寿量(其佛)
二许示因缘(我诸) 喻说一周被中根竟
化城喻品
○三因缘一周被下根(二)一佛说因缘(二)一总出其时(二)一长行(三)一出时显远(佛告)
二虚设数量(譬如)
三结指防问(诸比)
二偈颂(三)一颂出时显远(我念)
二颂虚设数量(如人)
三颂结指防问(如是)
二历叙始终(二)一长行(二)一正叙因缘(三)一结缘之由(二)一智佛开权(四)一智佛成道(三)一垂成十劫(佛告)
二诸天兴供(尔时)
三时至道成(诸比)
二请转法轮(二)一王子请法(三)一眷属备至(其佛)
二说偈赞佛(到已)
三王子陈请(二)一略陈请词(尔时)
二广说偈颂(重说)
二梵王请法(二)一智佛现瑞(佛告)
二诸天来请(五)一东方来请(五)一蒙光共议(二)一蒙光作念(尔时)
二共议何缘(是时)
二备供推寻(尔时)
三见佛兴供(见大)
四正请转法(尔时)
五默然受请(尔时)
二东南来请(五)一蒙光供议(又诸)
二备供推寻(尔时)
三见佛兴供(见大)
四正请转法(尔时)
五默然受请(尔时)
三南方来请(五)一蒙光共议(又诸)
二备供推寻(尔时)
三见佛兴供(见大)
四正请转法(尔时)
五默然受请(尔时)
四例明六方(西南)
五上方来请(四)一蒙光共议(尔时)
二备供推寻(尔时)
三见佛兴供(见大)
四正请转法(尔时)
三受请施权(二)一总受众请(尔时)
二为机施权(二)一转四谛法轮(即时)
二转因缘法轮(及广)
四闻法保证(佛于)
二智佛显实(四)一王子启请(尔时)
二从随出家(尔时)
三时至显实(尔时)
四闻法获益(说是)
二结缘之事(三)一智佛入定(佛说)
二王子覆讲(是时)
三出定赞劝(大通)
三远近得度(四)一中间不尽(佛告)
二至今得度(二)一王子成佛(诸比)
二还度彼众(诸比)
三今犹未尽(我灭)
四未来得度(我于)
二再明化仪(三)一复宗引喻(诸比)
二正以喻明(二)一喻众生机感(譬如)
二喻如来化应(二)一喻从实施权(二)一喻从实不得(有一)
二喻隐实施权(导师)
二喻会权归实(尔时)
三以法贴合(二)一正以法合(二)一从实施权(二)一从实不得(诸比)
二隐实施权(佛知)
二会权归实(若众)
二重提前喻(如彼)
二偈颂(二)一颂正叙因缘(三)一颂结缘之由(二)一颂智佛开权(四)一颂智佛成道(大通)
二颂请转法轮(二)一颂王子请法(彼佛)
二颂梵王请法(二)一颂智佛现瑞(世尊)
二颂诸天来请(二)一别颂东方(东方)
二合颂九方(三方)
三颂受请施权(无量)
四颂闻法保证(宣畅)
二颂智佛显实(二)一颂王子启请(时十)
二颂时至显实(佛知)
二颂结缘之事(二)一颂智佛入定(彼佛)
二颂王子覆讲(是诸)
三颂远近得度(二)一颂中间不尽(彼佛)
二颂至今得度(是十)
二颂再明化仪(三)一颂复宗引喻(我在)
二颂正以喻明(二)一颂众生机感喻(譬如)
二颂如来化应喻(二)一颂从实施权喻(二)一颂从实不得喻(时有)
二颂隐实施权喻(导师)
二颂会权归实喻(导师)
三颂以法贴合(二)一颂从实施权(二)一颂从实不得(我亦)
二颂隐实施权(故以)
二颂会权归实(既知) 佛说因缘已竟
二下根获益○
妙法莲华经卷第四科
五百弟子受记品
○二下根获益(二)一无学得记(二)一先记满慈(二)一满慈念请(尔时)
二如来与记(二)一长行(二)一称赞功德(尔时)
二正与授记(三)一行因得果(三)一过去因深(汝等)
二未来行满(诸比)
三当得成佛(过无)
二依正庄严(二)一依报庄严(其佛)
二正报庄严(无诸)
三总结功德(其佛)
二偈颂(二)一颂称赞功德(诸比)
二颂正与授记(三)一颂行因得果(三)一颂过去因深(今此)
二颂未来行满(未来)
三颂当得成佛(供养)
二颂依正庄严(二)一颂依报庄严(其国)
二颂正报庄严(菩萨)
三颂总结功德(富楼)
二次记千二(三)一千二念请(尔时)
二如来与记(三)一总许千二(佛知)
二亲记五百(二)一长行(二)一陈那先得(于此)
二余依次成(其五)
二偈颂(二)一颂陈那先得(二)一正颂长行(憍陈)
二补颂依正(其国)
二颂余依次成(佛寿)
三勅记余众(迦叶)
三领记庆责(二)一长行(三)一庆幸自责(尔时)
二说喻发明(二)一喻昔证小果(世尊)
二喻今得大益(于后)
三以法贴合(二)一昔证小果(佛亦)
二今得大益(今者)
二偈颂(三)一颂庆幸自责(我等)
二颂说喻发明(二)一颂昔证小果喻(譬如)
二颂今得大益喻(与珠)
三颂以法贴合(二)一颂昔证小果(我等)
二颂今得大益(今佛)
二有学得记(二) 授学无学人记品一有学请记(二)一二子请记(尔时)
二二千请记(尔时)
二如来与记(三)一授阿难记(二)一正与授记(二)一长行(四)一得果时节(尔时)
二依正庄严(教化)
三佛法寿量(其佛)
四果上名闻(阿难)
二偈颂(四)一颂得果时节(我今)
二颂依正庄严(其国)
三颂果上名闻(佛有)
四颂佛法寿量(寿命)
二显本释疑(三)一初心菩萨怀疑(尔时)
二如来显本证释(尔时)
三阿难自识本因(阿难)
二授罗云记(二)一长行授记(二)一果号因行(尔时)
二依正佛法(是蹈)
二约义重颂(尔时)
三授二千记(三)一审定机宜(尔时)
二正与授记(二)一长行(阿难)
二偈颂(尔时)
三得记欢喜(尔时) 广明权实以断疑生信竟
法师品
○三极显经功以借人弘法(三)一显胜募人(二)一显胜明益(二)一约人显胜(二)一结前起后(尔时)
二正显殊胜(二)一长行(三)一况显殊胜(二)一况显广持人胜(二)一举广持人(若复)
二以少况显(何以)
二况显广说人胜(二)一举广说人(药王)
二以少况显(若是)
二较量殊胜(药王)
三劝供持人(药王)
二偈颂(三)一颂劝供持人(若欲)
二颂况显殊胜(二)一颂况显广持人胜(若有)
二颂况显广说人胜(二)一颂举广说人(当知)
二颂以少况显(吾灭)
三颂较量殊胜(二)一正颂长行(若于)
二补颂二义(有人)
二约法显胜(二)一结前起后(药王)
二正显殊胜(二)一长行(三)一曲显殊胜(三)一信难(尔时)
二人尊(药王)
三处贵(药王)
二喻明殊胜(四)一标立宗旨(药王)
二说喻发明(药王)
三以法贴合(菩萨)
四二门敦信(二)一赞经明机(是法)
二出拣过非(药王)
三许护行法(二)一示以方轨(药王)
二许以护持(药王)
二偈颂(三)一颂曲显殊胜(欲舍)
二颂喻明殊胜(二)一颂说喻发明(如人)
二颂以法贴合(药王)
三颂许护行法(二)一颂示以方轨(若人)
二颂许以护持(二)一正颂长行(若我)
二显益结劝(是人)
二募人弘经(三) 见宝塔品一多宝证明(三)一宝塔涌现(尔时)
二发声证明(尔时)
三问答其由(三)一四众庆怪(尔时)
二乐说请问(尔时)
三如来垂答(三)一因中愿力(尔时)
二果后遗嘱(彼佛)
三呼名结答(大乐)
二分身云集(三)一云集之由(二)一释迦酧乐说愿(是时)
二分身酧释迦请(大乐)
二正明云集(二)一略集(三)一略变一土(时娑)
二诸佛略集(是时)
三结略不尽(如是)
二广集(三)一广变八方(二)一更变八方(时释)
二方外更变(释迦)
二诸佛广集(尔时)
三结广徧满(尔时)
三遣使说欲(是时)
三入塔募人(三)一开塔就座(四)一世尊开塔(尔时)
二四众兴供(即时)
三多宝分座(尔时)
四释迦就座(即时)
二接众在空(尔时)
三祈通募人(二)一长行(以大)
二偈颂(三)一举佛劝持(二)一举三佛同为(三)一多宝愿力(圣主)
二分身远来(又我)
三自用方便(为坐)
二劝发愿护持(若诸)
二称功较难(二)一称持功德(多宝)
二较法难持(二)一总标难持(诸善)
二别以较量(四)一较量演说难(诸余)
二较量书读难(假使)
三较量说听难(假使)
四较量奉持难(若人)
三赞教扬机(二)一赞教超羣(我为)
二扬机殊胜(诸善) 显胜募人已竟
二证益发愿○
三请示方轨○
提婆达多品
○二证益发愿(二)一示相证益(二)一约达多通经以证渐益(三)一远举本因(二)一长行(三)一国王弃国求法(尔时)
二仙人索愿为说(时有)
三国王为法随侍(王闻)
二偈颂(二)一义颂长行(三)一颂国王弃国求法(我念)
二颂仙人索愿为说(时有)
三颂国王为法随侍(时王)
二结证寓劝(普为)
二结会证益(二)一结会古今(佛告)
二证成渐益(二)一释迦成道(由提)
二达多得记(三)一佛号界名(告诸)
二住世教化(时天)
三灭后利益(时天)
三闻信功德(佛告)
二约文殊弘法以证顿益(三)一二土相见(于时)
二问答证益(二)一三番问答(三)一问答所化数目(智积)
二问答所说法义(尔时)
三问答顿证有无(智积)
二证成顿益(二)一说偈证益(二)一智积怀疑(智积)
二龙女说偈(言论)
二现身证益(二)一身子不信(时舍)
二龙女现身(二)一献珠表显(尔时)
二现身成佛(当时)
三会众信受(尔时)
二承当发愿(四) 持品一菩萨发顾(尔时)
二声闻发愿(二)一无学发愿(尔时)
二有学发愿(复有)
三尼众发愿(三)一爱道增记(尔时)
二耶输增记(尔时)
三欢喜发愿(尔时)
四不退发愿(三)一如来目视(尔时)
二不退作念(是诸)
三发愿护持(二)一发愿祈护(时诸)
二说偈陈情(三)一弘经自任(惟愿)
二诸难自忍(二)一忍骂害毁轻(有诸)
二忍恐怖摈斥(浊劫)
三请佛安住(诸聚) 证益发愿已竟
妙法莲华经卷第五科
安乐行品
○三请示方轨(二)一文殊请方(尔时)
二如来示轨(三)一总标(佛告)
二别示(四)一持身(二)一长行(二)一总标二处(一者)
二别释行近(二)一先释行处(二)一行处事行(文殊)
二行处理行(又复)
二次释近处(二)一近处事行(四)一不近妨正之缘(云何)
二不近非器之众(又不)
三不近致嫌之因(不独)
四常近摄心之境(常好)
二近处理行(复次)
二偈颂(二)一正颂长行(二)一颂总标二处(若有)
二颂别释行近(二)一合颂二处事行(三)一颂不近妨正之缘(常离)
二颂不近非器之众(亦不)
三颂不近致嫌之因(亦莫)
二合颂二处理行(二)一颂行处理行(又复)
二颂近处理行(一切)
二显益结答(若有)
二应物(三)一总标应住(又文)
二别明止作(二)一长行(二)一明止行(若口)
二明作行(善修)
二偈颂(二)一颂作行(菩萨)
二颂止行(除懒)
三结益显德(我灭)
三摄心(二)一长行(二)一别示止作(二)一示止行(又文)
二示作行(当于)
二总结利益(文殊)
二偈颂(二)一颂别示止作(二)一颂止行(若欲)
二颂作行(是佛)
二颂总结利益(文殊)
四立愿(二)一长行(二)一正示行法(二)一别示心愿(二)一先发二心(又文)
二次立深愿(应作)
二总结利益(文殊)
二显轻难遇(三)一标显难遇(文殊)
二法喻合明(二)一从实施权(二)一喻说(文殊)
二法合(文殊)
二会权归实(二)一喻说(文殊)
二法合(如来)
三结显难遇(二)一重牒法喻(文殊)
二正结难遇(文殊)
二偈颂(二)一颂正示行法(当行)
二颂显经难遇(二)一颂法喻合明(二)一合颂二喻(譬如)
二合颂二法(如来)
二颂结显难遇(此经)
三结劝(二)一正劝四法应修(我减)
二因示持经利益(三)一报感华果(读是)
二梦验佳祥(二)一梦修因(四)一梦见佛说法(若于)
二梦自身说法(又见)
三梦闻法得记(又见)
四梦入定见佛(又见)
二梦得果(又梦)
三总结利益(若后) 约今时门头以彰出世本怀已竟
从地涌出品
○二约实际理地以显应化妙用(三)一略明本迹以动执生疑(四)一佛音远召(二)一他方开士请命弘经(尔时)
二如来不许征起远召(尔时)
二地涌多千(三)一多千涌出(二)一略举同时涌出众(佛说)
二况显依次徐来众(况将)
二详叙来仪(二)一作礼称赞(是诸)
二佛力促时(是诸)
三上首问讯(二)一问讯酧答(二)一出班问讯(是菩)
二依问酧答(尔时)
二师资交赞(尔时)
三推因略答(三)一菩萨作念(尔时)
二弥勒推因(三)一叙意标偈(时弥)
二别问三处(三)一问行来处(无量)
二问证果处(巨身)
三问修因处(二)一举数显广(一一)
二正问其处(是诸)
三总以求决(如是)
二如来略答(二)一分身侍者待闻(二)一侍者各问本师(尔时)
二本师教以待闻(尔时)
二如来正答弥勒(二)一诫听(二)一长行(尔时)
二偈颂(尔时)
二正答(二)一长行(三)一答修因处(尔时)
二答从来处(此诸)
三答证果处(阿逸)
二偈颂(二)一正颂长行(三)一颂答修因处(阿逸)
二颂答证果处(此等)
三颂答从来甚(在娑)
二略为显破(我于)
四腾疑致辩(二)一菩萨腾疑(尔时)
二弥勒致辩(二)一长行(三)一执迹辩难(二)一执佛迹反难(即白)
二执众迹致辩(世尊)
二举喻发明(譬如)
三以法贴合(二)一合父少子老喻(佛亦)
二合举世不信喻(今日)
二偈颂(三)一颂执迹辩难(佛昔)
二颂举喻发明(譬如)
三颂以法贴合(二)一颂合父少子老喻(世尊)
二颂合举世不信喻(我等) 略明本迹以动执生疑竟
二广明本迹以断疑生信○
三极显经功以借人弘法○
如来寿量品
○二广明本迹以断疑生信(二)一广明本迹(二)一诫嘱请说(尔时)
二正与广明(二)一长行(二)一明寿量长远(三)一正明长远(尔时)
二举喻较量(三)一举喻问数(譬如)
二答以不知(弥勒)
三叠数较量(尔时)
三预防伏难(四)一防此界中有余佛难(诸善)
二防余处不闻释迦难(诸善)
三防自说成道不久难(诸善)
四防今昔总成妄语难(诸善)
二明现灭无虚(二)一承前起后(如是)
二法喻合明(三)一法说(三)一因住有损(所以)
二唱灭生益(是故)
三佛语无虚(又善)
二喻明(三)一喻因住有损(四)一喻舍应致苦(譬如)
二喻赴应求救(是时)
三喻久住垂教(父见)
四喻厌怠有损(其诸)
二喻唱灭生益(父作)
三喻佛语无虚(诸善)
三结合(佛言)
二偈颂(二)一颂寿量长远(二)一颂正明长远(自我)
二颂预防伏难(二)一防常住何必现灭难(我常)
二防现灭何必说常难(众生)
二颂现灭无虚(三)一颂法说(二)一合颂住损灭益(二)一正颂二义(我见)
二补颂防难(六)一防有违常住彼此难(神通)
二防劫烧佛身有坏难(众生)
三防不坏何云劫烧难(我净)
四防俱在众应俱见难(是诸)
五防不见谁信不灭难(诸有)
六防如来自语相违难(我时)
二别颂佛语无虚(我智)
二颂喻明(如医)
三颂结合(我亦)
二断疑生信(三) 分别功德品一经家总叙(尔时)
二如来分别(二)一分别功德(二)一分别圆悟功德(于时)
二分别顿证功德(复有)
二凡圣交庆(佛说)
三弥勒庆赞(三)一庆赞欢喜(尔时)
二备述法益(二)一述悟证功德(或在)
二述凡圣交庆(雨天)
三结叹功德(如是) 广明本迹以断疑生信竟
○三极显经功以借人弘法(三)一赞持论德(二)一约一门赞论(二)二念信解功德(三)一长行(尔时)
二偈颂(二)一颂设事较量(若人)
二颂结其不退(二)一重牒前福(若人)
二验知不退(其有)
三防问(又阿)
二深心信解功德(二)一正明(阿逸)
二防问(又复)
二约全经赞论(三)一别明三种功德(二)一长行(三)一读诵功德(阿逸)
二兼书功德(阿逸)
三兼度功德(三)一举劣况胜(是故)
二法喻合显(其德)
三重以详明(二)一详明其行(若人)
二详明其德(阿逸)
二偈颂(三)一颂读诵天德(若我)
二颂兼书功德(若能)
三颂兼度功德(二)一颂举劣况胜(若有)
二颂重以详明(二)一颂详明其行(不瞋)
二颂详明其德(若见)
二别明五种功德(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六科 随喜功德品一弥勒独问随喜(尔时)
二如来具明五德(二)一长行(五)一随喜功德(四)一一人随喜转教(尔时)
二展转以至五十(是诸)
三较量最后功德(三)一设事为例(二)一财施徧给(阿逸)
二法施普利(是大)
二问答功德(于汝)
三正与较量(佛告)
四况显最初随喜(阿逸)
二暂听功德(又阿)
三暂劝功德(若复)
四诚劝功德(阿逸)
五诚听功德(阿逸)
二偈颂(五)一颂随喜功德(四)一颂一人随喜转教(若人)
二颂展转以至五十(如是)
三颂较量最后功德(最后)
四颂况显最初随喜(如是)
二颂诚劝功德(若有)
三颂暂听功德(若故)
四颂暂劝功德(若于)
五颂诚听功德(何况) 别明五种功德已竟
三总显六根清净○
二引事证益○
三发愿劝持○
法师功德品
○三总显六根清净(二)一指人总标(尔时)
二分德别列(六)一眼根功德(二)一长行(是善)
二偈颂(尔时)
二耳根功德(二)一长行(三)一总标根量(复次)
二别列众声(二)一杂然近陈声(象声)
二异类远住声(天声)
三结要该广(以要)
二偈颂(三)一颂总标根量(父母)
二颂别列众声(二)一颂杂然近陈声(象马)
二颂异类远住声(二)一善道恶道声(又闻)
二因人果人声(一切)
三颂结要该广(三千)
三鼻根功德(二)一长行(三)一总标根量(复次)
二别列众香(三)一人间香(须曼)
二天上香(持是)
三圣人香(及声)
三结其功德(虽闻)
二偈颂(三)一颂总标根量(是人)
二颂别列众香(四)一颂人间香(须曼)
二补杂类香(诸天)
三颂天上香(天上)
四颂圣人香(诸比)
三颂结其功德(虽未)
四舌根功德(二)一总标德数(复次)
二别列众德(二)一长行(四)一变味成美(若好)
二说法投机(若以)
三感众听法(又诸)
四得圣护念(又诸)
二偈颂(四)一颂变味成美(是人)
二颂说法投机(以深)
三颂感众听法(诸天)
四颂得圣护念(诸佛)
五身根功德(二)一总标德数(复次)
二别列众德(二)一长行(二)一体绝垢染(得清)
二用能现相(其身)
二偈颂(二)一颂体绝垢染(若持)
二颂用能现相(又如)
六意根功德(二)一总标德数(复次)
二别列众德(二)一长行(三)一能达法义(以是)
二能知众心(三千)
三能合成典(是人)
二偈颂(四)一颂能逵法义(是人)
二颂能知众心(是世)
三颂能合成典(十方)
四补能得无畏(以演) 赞持论德已竟
常不轻菩萨品
○二引事证益(二)一承前双开二益(尔时)
二历引徃事证释(二)一长行(四)一远举威音(二)一正举初佛(得大)
二兼出二万(其佛)
二双标二人(最初)
三正明徃事(三)一徧记致谤(二)一不轻徧记(得大)
二上慢毁谤(四众)
二弘经𫎇化(二)一不轻弘经(是比)
二上慢𫎇化(于时)
三成道得果(二)一不轻成道(三)一中间值佛(命终)
二行满成道(得大)
三结会古今(得大)
二上慢得果(三)一中间获罪(得大)
二罪毕得果(毕是)
三结会古今(得大)
四赞经结劝(得大)
二偈颂(四)一颂远举威音(过去)
二颂双标二人(是佛)
三颂正明徃事(三)一颂徧记致谤(不轻)
二颂弘经𫎇化(其罪)
三颂成道得果(不轻)
四颂赞经结劝(我于) 引事证益已竟
如来神力品
○三发愿劝持(二)一地涌发愿弘经(尔时)
二如来现神劝持(二)一对众现神(二)一总标(尔时)
二别明(二)一先以相显(出广)
二次以声示(三)一二音徧至(然后)
二警觉众生(二)一地动警觉(诸佛)
二天语警觉(即时)
三成办利益(彼诸)
二赞经结劝(二)一长行(三)一承前起后(尔时)
二嘉赞经功(以要)
三结劝受持(是故)
二偈颂(三)一颂承前起后(诸佛)
二颂嘉赞经功(是人)
三颂结劝受持(是故) 正宗分已竟
嘱累品
○三流通分(三)一总嘱传持(三)一摩顶嘱累(三)一嘱令增益(尔时)
二征起释成(所以)
三教以随机(于未)
二奉教传持(时诸)
三欢喜圆成(尔时)
二别示修法(二)一正修之法(三) 药王菩萨本事品一药王尽执为法(三)一宿王因药王而请问(尔时)
二如来引本事而垂答(四)一先举本师(尔时)
二次明本事(三)一现神供佛(二)一闻法获益(尔时)
二感恩供养(得此)
二然身供佛(三)一喜见然身(作是)
二诸佛赞善(光明)
三佛默身尽(作是)
三烧臂供塔(五)一喜见转生(一切)
二白父诣佛(二)一白父当供(即为)
二升空徃诣(白已)
三蒙佛嘱累(尔时)
四恋慕起塔(尔时)
五烧臂作供(五)一祈众忆念(尔时)
二烧臂成益(作是)
三时众忧恼(尔时)
四立誓还复(于时)
五天地呈祥(当尔)
三结会古今(佛告)
四别嘱宿王(三)一显法供殊胜(宿王)
二明持人功德(二)一约全经明德(三)一受持功德(二)一较能持之福(若复)
二喻所持之法(四)一喻深大高上(宿王)
二喻照明破暗(又如)
三喻尊特殊胜(二)一喻经尊特(又如)
二喻经殊胜(又如)
四喻㧞苦与乐(宿王)
二书写功德(若人)
三供养功德(若书)
二约本品明德(四)一听闻功德(宿王)
二受持功德(若有)
三修行功德(四)一转生极乐(若如)
二离恼得忍(不复)
三见佛遥赞(得是)
四指益结告(宿王)
四赞善功德(若有)
三嘱应当弘护(二)一嘱弘本品(是故)
二嘱护全经(宿王)
三多宝以有益而赞问(说是) 药王尽执为法竟
二妙音忘情弘经○
三观音遣相圆应○
二助修之法○
三大会礼散○
妙法莲华经卷第七科
妙音菩萨品
○二妙音忘情弘经(四)一妙音忘情远来(二)一远来之由(三)一蒙释迦光(二)一如来光照其国(尔时)
二妙音𫎇光欲来(二)一经家叙德(尔时)
二𫎇光欲来(释迦)
二奉本师命(二)一本师诫令忘情(尔时)
二妙音奉命现相(四)一奉命归功(妙音)
二先现来相(于是)
三文殊推因(尔时)
四如来指答(尔时)
三应多宝唤(二)一多宝受请远唤(文殊)
二妙音同众俱发(于时)
二正明远来(二)一叙相标来(是菩)
二具仪晋见(二)一先见释迦(到已)
二次见多宝(世尊)
二如来论其功德(三)一先论宿世善根(二)一华德请问(尔时)
二如来引答(佛告)
二次论现在神智(二)一极显因力(华德)
二详示果用(二)一总标(华德)
二别明(二)一应化世间(二)一别明现身(或现)
二总结神智(华德)
二应化出世(若应)
三后论三昧名字(尔时)
三妙音事毕还国(三)一饶益事毕(说是)
二妙音还国(尔时)
三对佛述成(白佛)
四此众闻品获益(说是) 妙音忘情弘经竟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三观音遣相圆应(三)一长行别示(二)一问答得名所以(二)一当机举名请问(尔时)
二如来备示感应(二)一正答得名所以(三)一总标寻声救苦(佛告)
二别示持名感应(若有)
三结答得名因缘(以是)
二广显称名感应(四)一能脱四难(二)一别明脱难(四)一能脱戮难(若复)
二能脱鬼难(若三)
三能脱刑难(设复)
四能脱贼难(若三)
二总结神力(无尽)
二能离三毒(二)一别明离毒(若有)
二总结神力(无尽)
三能应二求(二)一别明应求(若有)
二总结神力(无尽)
四能得多福(三)一举福劝持(若有)
二以余较量(无尽)
三结显多量(无尽)
二问答游化方便(二)一当机进问游化(无尽)
二如来备示感应(二)一广显应化诸国(二)一明应显化(八)一能应三圣(佛告)
二能应六天(应以)
三能应五人(应以)
四能应四众(应以)
五能应众妇(应以)
六能应二童(应以)
七能应十类(应以)
八能应力士(应以)
二结德劝供(无尽)
二正答游于娑婆(二)一显示妙德(三)一能施无畏(是观)
二能感供养(无尽)
三能修供养(尔时)
二应问结答(无尽)
二偈颂合显(二)一重问得名所以(世尊)
二合显名游化(二)一显得名所以(三)一总标(具足)
二别显(二)一能免三灾(假使)
二能脱八难(四)一怨贼刑戮难(或在)
二枷鎻毒药难(或囚)
三罗刹恶兽难(或遇)
四毒虫暴雨难(蚖蛇)
三总结(众生)
二显游化方便(二)一广显应化诸国(具足)
二正显游于娑婆(诤讼)
三闻品获益(二)一持地称扬(尔时)
二时众发心(佛说) 正修之法已竟
陀罗尼品
○二助修之法(三)一神呪以护外魔(二)一护法说呪(三)一菩萨说呪(二)一药王说呪(三)一问闻持福(尔时)
二正说神呪(尔时)
三禁毁赞善(世尊)
二勇施说呪(三)一预明呪力(尔时)
二正说神呪(即于)
三指呪禁毁(世尊)
二天王说呪(二)一多闻说呪(二)一为护说呪(尔时)
二因呪现身(世尊)
二持国说呪(二)一为护说呪(尔时)
二指呪禁毁(世尊)
三罗刹说呪(二)一正以呪护(三)一经家叙名(尔时)
二为护说呪(同声)
三指邪禁毁(宁上)
二兼以身护(二)一罗刹愿护(诸罗)
二如来赞劝(佛告)
二闻说得忍(说是)
二善友以护内心(四) 妙庄严王本事品一总叙本人(二)一叙本地师亲(尔时)
二叙本地昆季(有二)
二详明徃事(二)一二子为父现神(二)一现神之由(二)一为徃闻佛法(尔时)
二为遵奉母命(母告)
二正现神变(于是)
二妙严转邪成道(五)一转邪诣佛(三)二妙严受化转邪(时父)
二二子祈愿劝诣(二)一先于母所祈愿(于是)
二次劝父母时诣(于是)
三宫眷同诣佛所(二)一叙宫眷德(彼时)
二正明同徃(于是)
二闻法兴供(尔时)
三得记出家(时云)
四修行成道(王出)
五怀德自誓(三)一妙严怀二子德(即升)
二如来印赞发迹(尔时)
三自誓永离邪见(妙庄)
三结会古今(二)一总与结会(佛告)
二别赞二士(是药)
四闻品获益(佛说)
三取要以尅修期(四) 普贤菩萨劝发品一请示要法(二)一普贤劝请(二)一率众东来(尔时)
二陈因劝请(白佛)
二如来垂示(佛告)
二发愿护持(三)一总发大愿(尔时)
二别明拥护(三)一拥护读诵(是人)
二拥护思惟(是人)
三拥护修习(二)一现身说法(世尊)
二防非说呪(亦复)
三自结神力(世尊)
三明益结劝(二)一普贤明益劝修(四)一正明持益(若有)
二举书况显(若但)
三劝令修习(若有)
四愿以神护(世尊)
二如来明益劝敬(三)一赞普贤德(尔时)
二明持经益(四)一感应道交(普贤)
二离障近果(二)一能离二障(如是)
二能近二果(普贤)
三得福遮毁(普贤)
四利赞罪谤(若有)
三结劝迎敬(是故)
四闻品获益(说是) 别示修法已竟
○三大会礼散(佛说)
科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