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玄赞摄释目次 卷第一自叙 序品第一 卷第二序品之余 方便品第二 卷第三方便品之余 譬喻品第三 信解品第四 药草喻品第五 授记品第六 卷第四化城喻品第七 五百弟子品第八 人记品第九 法师品第十 宝塔品第十一 提婆品第十二 持品第十三 安乐行品第十四 涌出品第十五 寿量品第十六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不轻品第二十 神力品第二十一 嘱累品第二十二 药王品第二十三 妙音品第二十四 普门品第二十五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严王品第二十七 劝发品第二十八 法华经玄赞摄释目次(终) No. 636 法华玄赞摄释卷第一 扑扬沙门 智周 撰 开元八年暮秋朔日。余滥竿觉使圣佛道场矣。时群德萃焉。谓余曰此修多罗。辞约理秘。藏固冲𧷤。是以龙树赞叹。麟角扣寂。逮乎凡朦罔窥阃奥。匪夫注记券疏。而讵游哉。故伐苏命世。人宝振[茫-亡+(滕-月)]富娄慈恩学袭洛圣。摛章赵国。斯谓莲剖芬馥。膳含珍味者矣。故尚道之士。莫不手儛顶载。且夫陷围佩毒。驰眄未均利涉大川。浅深几异。故有若执炬焉。思过半焉。犹瞽聩焉。方今嗣传有准。曷不赞前途启后躅。示之贝竹。利不伟乎。余不肖也。谈何容易。但群情流顾。莫之以抑。乃敬述先诲。捃诸所遗。长想十翼。资光一辙。庶几后进莅迷无惑者也。勒成四卷目摄云尔。 疏酬愿因者。夫愿有多种。不出二种。如瑜伽论四十八云。愿有二种。一求菩提。二利乐他。因中之愿。具有两种。果中唯一。但愿度生。果已满故。 疏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者。问。现覩四生沈溺九有。愿满无异。岂不爽哉。答传有四释。一云。一切有情。通有无性。据有有姓。称言满足。二云。就有性中。有无缘别。依有缘者。故言满足。三云。就有缘中熟差。约根熟者。而言满足。四云。熟者度得。未熟亦作得度因缘。是以总言我愿满足议曰。义门渐略。理亦可通。一一甄别。旨犹朦昧。且第一释。据有性者。有性既有。未发心等。与佛全差。一何言满。余思得失。今正释云。愿众如我。行因趣果。生既发心。欣无上觉。证入道因。故对有缘。言满无失。 疏初依菩萨供五恒佛等者。问依何地位。立此四依。答相传多释。一云。见道前劫为第一依。未入圣故。初之三地为第二依。同世间故。次四五六为第三依。同二乘故。余之四地为第四依。纯菩萨故。又真谛释。如下疏引。问准下学无学人。供养五十世界尘佛。方成正觉。二十六恒。一何少耶。答有三释。一供养自国佛二十六恒。若约他方。数乃尘界。二起通供养佛世界五十。若依业力。二十六恒。三四依一一有入住出。言五恒等。且约三中之一心也。初两释好。若依后解。四依三心。总计只有七十八恒。望五十界。亦余少也。故不取之。 疏余经无此初大相者。问初相者何。答有三释。一云。入定名初。此释不然。将说余经。前亦入定。何得言无。二云。说无量义经入定等瑞。总名初相。若尔涅拌在于遗教前说。涅拌应是遗教初相。答不例。非涅拌后定说遗教。法华经前。毕说无量。无量所以得名初相。体用两法相因说故。又彼经者。虽被菩萨。傍益二乘。作闻此渐故。三云。入定雨华。放光动地。总名初相。余经不具雨华等事。故言无也。问何故不取无量义经。答虽无量后即说法华。彼经自为菩萨而说。弥勒等众。复无疑故。故非其相。问光等非首。如何说初。答正宗前故得称初也。问余经何故无此初相。答自昔未说二乘作佛。今欲开权。显斯实旨。恐有疑生。故现奇祯。拂彼迷意。故大般若经第七十七。四百九十八。五百五十六等云。佛言憍尸迦。若入声闻独觉正性离生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彼于生死行流。已作限隔故。维摩经云。声闻之人。犹如败种。顺权方便经第一云。声闻如败种。无所加设。大树紧那罗经云。入正位者。烧败于种。前大乘中。永非法器。更有多文。恐繁不具。今谈此等悉皆成佛。与昔说别。意旨难信。是以余经无此初相。 疏说因者。传有三释。一云。法华会前。说于二乘九部之法。为调彼心令堪闻大。说九部法。是闻大渐。故名说因。说即是因。及说之因。二云。论七成就。第五名为依止说因。众生渴仰。为说因体。说之因也。三云。所说法华。即名说因。由说此经。生闻得果。故正说经。名为说因。说即因也。议曰。若自别释。非无此途。论取疏意。三皆不可。初解非者。疏引唯以大事因缘。辨于说因。大事因缘。岂九部法。第二说非。义亦准此。第三非者。为酬说因。说斯妙法。妙法体即自是说因。云何酬因方说妙法。能酬所酬。义乃无别。今观疏意。乃为二释。一成佛出世。是说法因。故疏自云。诸佛成道。必说一乘。二未成佛前。愿成佛已。说于一乘。故疏结云。皆是因中方便求趣。复云。故趣宿因。说斯妙法。若尔说因愿因。二有何别。答愿成正觉。名为愿因。愿说妙法。名为说因。对望不同。故分为二。问所述六因。为因果因。为因由因。答有二释。一云。因果之因。若尔大相佛位方起。何得言因。答昔见他佛。现相方说。遂自发心。将说现相。二云。通二。前四在因。后二居果。居果即以因由名因。然观疏意。有二释意。故疏结云。皆是因中。方便求取。即前顺释。 疏行七步放光明等者。大集经第二十一云。我不行七步而言行者。示现行也。又大般若亦同示现。又涅拌经第四云。南行七步。示现欲为无量众生。作上福田。西行七步。示现生尽永断老死。是最后身。北行七步。示现已度诸有生死。东行七步。示现众生而作导首。四维七步。示现断灭种种烦恼四魔种姓。成于如来。上行七步。示现不为不净之物之所染污。犹如虗空。下行七步。示现法雨灭地狱火。令彼众生受安稳乐。 疏我生胎分尽者。菩萨有三。一者一生所系。二者最后之身。三者坐于道树。上生即一生所系。下生局得二身。今说偈身。即当第二。若乃成佛。三生并尽。今此三生。唯约化佛。余未见文。以理而言。亦通余有。如第七地。唯此一身。即受变易。名一生系。八地以上。名最后身。往自在宫。坐莲华座。名坐道场。此取自受。有三生也。若他受用。理亦如是。观音之身。名为最后。其坐道场。一生所系。未见成证。理必定有。问一生补处。约何等生。名为一生。答且如弥勒。昔在人中。名一生者。一大生也。若据小生。而有四也。天中中有。及本有二。人中中有。及本有二。合为四生。如七生等依大生说。实理论生。有二十八。若尔何故智度论说。弥勒三生。答以在人中。即得成佛。故除人中本有一生。但言三也。又诸菩萨有五种生。一除灾生。由愿自在。为鱼等身。济诸饥乏。为大医王。救诸疾病。乃至变为种种物类。息除众患。二随类生。愿自在力。于傍生等恶类中生。彼所行恶。而自不行。彼不行善。而自行之。如入酒肆能立其操等。三大势生。禀性生时。寿量形色。种姓富贵。最为殊胜。能断众生我慢等过。四增上生。受十王果。自在化导。随所应生。五最胜生。此生资粮已极圆满。生王家等。能现等觉。作诸佛事。释迦即当第五生也。问得变易生。已舍胎藏。云何子今方说无耶。答舍之与受。俱示相言。理实久离此之秽业。问若论化相。尽有情界。有情界有。化何尽耶。答生既无尽。化亦无穷。且据一期八相之事。言尽何失。或约此界化缘已毕。言尽无爽。故处胎经云。从此灭度。于十方面。各三十二姟诸佛国土。而复成佛。教化众生。准此尽言。故知化也。议曰。虽有二释。前解为正。若依后释。违寿量品。寿量品云。其父闻子悉已得差。寻便来皈。咸使见之。既言还来。故知此界非化总毕。又处胎经。不言永不来生此界。故前释善。 疏游出四门至证大菩提等者。问如来施为。无非佛事。示游观等。何所彰表。答非无所示。案大集经云。示现老人。为坏贪身。示现病苦。为坏贪寿。示现死相。为坏贪欲及我我所。示现沙门。为令众生不求释梵人天之身。勤求出世无上之法。逾出宫城者。示现出离三界系缚。则除周罗。弃舍璎珞。遣马犍陟。放阐陀还者。示现远离一切烦恼。现剃髭发者。示现不贪着于一切法。受着袈裟者。示调众生。从郁陀伽阿罗逻边。谘问受法者。示破坏自高之心。六年苦行者。为坏外道。现受饮食者。示现随世法。现受兰草者。示于知足。坐草辱上者。示坏憍慢。降伏魔怨者。示勇猛力。获得无上菩提道者。示现了知一切法相。更有余经。说有别处。后当会释。问彼时云何得有沙门。答有两释。一云。是化。若尔侍者云何识耶。答虽无正教。外俗教中。何妨说有沙门等状。传闻乃识。亦犹牺皇等君所有形仪。记之典册。达观知委。问牺皇等君。是彼外事。外典可记。沙门非外。何得为例。答周书记佛生灭等事。宣尼说彼西方圣人。西方外论记。千年后有佛出世。此岂非外记内事耶。彼亦何失。二云。外道沙门虽非是正。而亦猒世。承此生欣。逾城出俗。累年学外。若不尔者。云何见彼内道沙门而求外法。准此二解。理俱通也。思之。又案智度论第一云。太子以刀剃发。持上妙宝衣。贸麤布僧伽黎。以衣准人。沙门是化。而未甄分。故于外道。修苦乐行。 疏仙人所住林等者。又准佛本行经第十二云。太子在彼阎浮树阴之下。思惟坐禅。一切树影悉移。唯阎浮阴。独覆太子。 疏鹙子等请乘权实境等者。问鹙子问境。佛何为说果之与因。开示悟入。前三为果。后一因故。答智所缘故。亦得名境。示彼令知使修进也。 疏悔唯小有者。问何故经云。求三乘人。疑悔皆断。答有二释。一云。文约义繁。合而言也。理实菩萨无得有悔。大胜小劣。不可悔胜方求劣也。二云。亦有。如不定性诸小菩萨。于大菩提。起悬崖想。退求小位。斯岂非悔。虽有此理。然无显文说悔修大。问此经论云。二者多事惊怖。以大乘众生。生如是心。我无量无边劫。行菩萨行。生惊怖心。起取异乘心。此岂非是悔修大。云何得言取异乘耶。答只言取异。无悔大文。若实有悔。文何不说。如第四惊怖。悔实不无。文即明说。此既不说。故知无也。但揣无力。欲退求小。议曰。以至理言。有悔修大。故信解品云。悔来至此。窃作是念。此或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复云。何故至此。案此等文。即悔修大。若尔疏主何乃言无。答疏意不障菩萨有悔。然法华会无有此者。信解品中。叙昔事故。有余德云。菩萨有悔。引论为证。断疏主释。为不尽理。此亦不可。一论无明文。二乖疏本意。问三根声闻。各至何处。而断疑耶。答鹙子初闻法说一乘。疑心已尽。故方便品末后之偈。告鹙子云。无复诸疑惑等。譬喻品初。广叙疑尽。须菩提等。中下根之人。得记已去。疑心方尽。故授记品请记偈云。心犹怀疑惧。未敢即便食。又云。虽蒙佛音声。言我等作佛。心常怀忧惧。如来敢便食。又五百弟子品云。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又云。我今乃知实是菩萨。案此等文。得授记已。疑心方尽。问何故上根疑除方记。中下不那。答根胜劣异。劣假闻记。迷情乃息。中望下胜。对上不如。故亦得记。后始疑尽。问悔通小有。即彼三品。并得有不。答上根有悔。经有明文。中下两根。略有二释。一云亦有。序品末云。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譬喻品云。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令离疑悔。授记品云。每惟小乘过。不知当云何。得佛无上慧。五百弟子品云。悔过自责。准此等证。三根俱有。悔有新旧。五百弟子品中言悔。闻记方生。即新悔也。余悔是旧二云。中下两根。旧无有悔。舍利弗请。言令离悔。举己方人。实彼钝根。昔未曾悔。若论新悔。理有无失。议曰。前释为正。经有诚文。不可意断言彼无也。引证如前。问声闻之疑。而有新旧。如文可知。未审菩萨疑亦二耶。答吉藏法师解云。菩萨旧疑者。昔禀三乘之教。既执道理有三。或疑退堕二地。或疑进成佛道。今疑者。疑佛所说今昔相违。昔说有三。今不应明一。今辨有一。昔不应说三。故方便品。菩萨闻此法。疑网皆已除。问菩萨新疑。出何文也。答身子请中云。求佛诸菩萨。大数有八万。欲闻具足道。当知菩萨亦有疑也。问八万大士。皆是法身菩萨。何容有疑。答身子权行。接引实人。法身菩萨。应同新学。故无过也。 疏诸经云余人善根涅拌时尽者。准庄严论。而有此言。 疏瑜伽及法华论说四声闻者。问何故瑜伽名不定性。法华论名退菩提心。答法华一会。多是退心。不言不定。瑜伽总谈不定退心。不定姓宽。退心言狭。有不定姓非退心故。 疏增上慢等者。此举无学。例执初禅等。亦为初果等。 疏菩萨与记令发心者。发心有二。一发趣向心。二发信向心。增上即初。趣寂第二。合而言之。总名发心。又菩萨有二。一者初业。二者久修。久修达器。随姓与记。如胜鬘经。菩萨堪能荷四重任。求菩萨者。授菩萨乘等。若初业者。未识根器。但总发愿。令得作佛。即般若经。我皆令入无余涅拌。不轻同此。 疏根未熟者。议曰。毕竟未熟。亦得名未。何要后熟方名未熟耶。故趣寂人。亦名未熟。 疏菩萨与记具理性因者。问案瑜伽论。理智双有。方名具因。今但有理。何得名具。答此经论云。示现众生皆有佛性。若非理者。云何皆有。疏主依此。约理名具。犹总也。众生齐有。故立具名。更有余释。如下当悉。 疏菩萨与记令发心等者。问菩萨与记。尚令生信。佛何舍耶。答佛记作佛。必具国土名号等事。增上慢者。善根未植。而无此事。故佛不记。 疏由生数少等者。前三果人。有七生等。名生数少。无学生尽。名曰全无。或在凡位。经六十劫。三生修习。于此生中。从初至极。亦名全无。问顿渐之义。岂由生数。若不由者。何事须言。答有二释。一云。举生数等。意显得圣。得圣得有学无学别。显二差别。并能回趣。非言生数。证渐悟义。二云。无学回心。必名渐悟。有学回心。要取无学。方行大行。受变易等。故举生数。证有学等。名为渐悟。问何要得无学。方行大行等。答若至无学。烦恼已尽。更不受于长时生死。若有学位。未尽烦恼。容得招生。为怖斯事。故取无学。方行大行。议曰。后释违教。佛地论云。回向菩提。或于学位。即能弃舍。求声闻愿。或无学位。方能弃舍。若虽回心。要取无学。岂不违此有学之位弃舍之言。又云。学位回心。即伏烦恼。起定愿力。资现身因。令于长时生死相续。名不思议变易生死。言即伏惑。明非无学。无学断故。准此学人。得受变易。变易既得。即离长苦。何假要至无学方受。问前释者。理虽可通。致生数言。亦非至要。但言二乘。即乃苞尽。何藉生数。答若不言数。恐不能悉。学无学等。并能回趣。故非无要。 疏若从二凡者。二乘凡位。具二种姓。修二乘行。未得二果。齐此已还。并名二凡。 疏况复示有生数少等者。此依凡位。望去见道。说为多少。问既约闻慧。而释于悟。何以生等。为理证耶。答有二释。一云。虽二凡位发心向大。然要至彼二乘见道。后方修大。以决择等。有定生时。一坐等故。若不至见。云何得名已定生耶。设未定生。亦须入见。所以然者。为怖长时生死苦故。若见入已。即受变易。若不尔者。二大劫来。受生死苦。故约生数而已为证。二云。但曾发二心。曾修二行。即名渐悟。况复亦有去二见道。生数近者。不名渐悟。言生数者。意证久修。亦名渐悟。非以生数。证彼入见。方行大乘行。议曰。前释是本而有多过。如决中斥。后解理通。然非是彼师之本意。疏中两释。约生数者。非疏家意。疏主往在薮门敷阐。诸德诤此顿渐之义。有人约此生数以判。故叙之耳。疏主但据或得二圣。或行二行。回趣大者。即名渐悟。 疏三种练磨心者。一菩提广大屈。引他况己练。二万行难修屈。省己增修练。三转依难证屈。引麤况妙练。无性摄论第六卷云。无量诸世界。无量人有情。刹那刹那。证觉无上正等菩提。是为第一练磨其心者。解云。无量界者。显处无边。无量人等者。明趣无限。刹那刹那者。时无有障。证觉等者。显前无障。修因成就。故证菩提。此并引他。文无例已。准下二练。亦合有也。此意例云。彼无量界他音情等。于念念顷。皆能发心。证菩提果。我既与彼。同有佛性。何不发心亦趣菩提。而退屈耶。第二论云。依此意乐。能行施等波罗蜜多。我已获得如是意乐。我由此故。少用功力。修习施等波罗蜜多。当得圆满。是为第二等者。解云。由此意乐者。显他已发菩提心故。为六度等因。能行施等者。明地因因行施等果。此并引他。我已获得如是意乐者。明己亦得六度等因。我由此故等者。显己亦能速圆行果。第三论云。若有成就诸有障善。于命终时。即便可爱一切自体。圆满而生。我有妙善。无障碍善。云何尔时不当获得一切圆满等者。解云。若有等者。引他障善。于命终等者。明他因彼障善得果。此总引他。四菩萨行菩提分等。名妙无障。十地位中。由证真故。名之为妙。金刚无碍。能除障故。名无障善。此并明自有妙善因。云何尔时等者。由金刚等。既能除障。得佛果故。是故佛果自然圆满。明己因因复得佛果。问作三练磨。未登圣位。云何得言我有妙善。及无障善。答从当为论。若修不息。必得二善。二善既有。何不得果。非时已得。名有妙善。问此三练磨。在何位地。答有二释。一云。总在十信初位。二云。第一在十信前。及十信中。第二在后十解前。及十解位。第三在彼十回向前。及回向位。故唯识云。此资粮位。于二种障。虽未伏除。修胜行时。有三退屈。而能三事。练磨其心。坚固炽然。修诸胜行。问三种练磨。通能所治。及以所练。各以何法。而为自性。答能练总。以闻思二慧。而为自体。由闻于他。发心修行。引他例已。䇿发自心。比量智故。故是闻慧。所练体者。本有种姓。及菩提心。四菩萨行。菩提分等。所治即是三种退屈。所知障摄。即彼为体。由横思量。谓自无能。谓菩提心。非众行因。谓果难得。故是法执。所知障摄。问练磨者何义。答谓䇿举心。令其猛利。对治退屈。是练磨义。亦犹练金。复似磨镜令心纯净。立练磨名。广如唯识钞疏。断除四处障者。如无性摄论第六。第一论云。由离声闻独觉作意。断作意故者。解云。由者因义。由离作意障。能入所知相。余三准此。言断作意故者。释离作意之所由也。此言断者。但是伏也。后三亦尔。此意说云。初修菩萨。见生死苦。涅拌为乐。欲舍生死。忻趣涅拌。此即名为二乘作意。障大菩提。故须先断。由观生死涅拌。同无相性。及修大悲。断执小乘生死作意。作意即障。持业释名。或二无学执自乘极。不趣大乘。或二有学执趣二果。不乐大乘。或见道前。二乘凡夫。忻求二果。此等并名二乘作意。议曰。前二释本。准后两释。理亦无违。通四不爽。第二论云。由于大乘诸疑离。疑以能永断异慧疑故者。解云。虽离于前二乘作意。于大乘教种种法门。先起疑惑。后执一是。便拨余非。即是慧能。此慧邪倒。与正不同。故云异也。体即法执。邪见所摄。故世亲云。此中异慧。谓鄙恶慧。于理动摇。疑谓犹预。作三性观。异慧及疑。永不复转。名为永断。异慧及疑。亦即是障。问标云诸疑离疑。离疑之言。目于何法。答有四释。一云。能断彼疑。名为离疑。二云。云诸疑者。即二乘人。言离疑者。渐顿菩萨。合而为文。云诸疑离疑。三云。不定种姓诸小菩萨。虽先发心。至第六住前。然于大行。起悬崖想。数数退屈。遂起疑心。为得不得。名为诸疑。欲就二乘心生决定。名为离疑。四云。诸小菩萨。先于佛说显密三藏种种不同。而生疑惑。名为诸疑。后执一是。斥余为非。自为决定。名为离疑。据实未悟。依彼妄解。名为离疑。议曰。第一解正。所以然者。答本论问云。云何能入所应知相。彼总答云。由断四处障等能入。下别释中。四种皆说能所二治。若离疑言。不自能治。第二将何为能治耶。若言第二不说能治。何故余有。此独无耶。故离疑言。显能离也。若尔故第一第三先说离言。第二能离下方言耶。答阿毗达摩。性相而求。逐便即言。何责先后。第四亦复言无分别。岂无分别亦是障耶。然第四释。理亦少通。然非论意。故亦不取。有人断前第三解正。难第一云。疑既已离。云何名障。此断全非。说疑异慧。名之为障。由离此障。入所知相。于理何失。审披本论。藏否自现。第三论云。由离所闻所思法中我我所执断法执故者。解云。虽离诸疑。然随所闻。若教义等。皆执有性。便障唯识法空观智。故断法执。方入真观。故释论云。执着皆无。于其胜义。证现观故。第四论云。由于现前现住安立一切相中无所作意无所分别断分别故者。解云。于此安立现前相中。而无作意。及离分别。断分别言。而通一切分别之法。若随别说。是忍一位。能观之智。此即胜障。入初地时。息灭名断。问何以复须断此忍位分别智观。答此忍虽离能所分别法执。然自有彼微细分别。障彼初地无分别智。故须灭也。释论云。谓于现前至悉能永离者。解云。此并举彼离缘之境。言谓于现前任运而转色等现住者。业所引境也。即大地等。言及作功用诸骨鏁等净定安立者。定所引境。言一切所缘诸境界相作意分别悉能永断者于前定散二境之上。能分别心一切永伏。此上并明离缘染法分别。言乃至一切诸佛菩萨波罗蜜等如是等相执着分别悉能永离者。言佛菩萨者。净法假境。波罗蜜等。净法实境。于此等境。能执分别。悉能永离。明离缘净境分别。问何者为处。答处所即四所障。由此四障。障四观行。从彼所障。名之为处。或此四障。是分别心所居之处。障即是处。前释依主。后释持业。此中总意。初二障彼猒小忻大之行。后二障彼舍妄证真之行。故得障名。若能断智。即观无相。及于三性。由证法空。证无能所。断分别心。如次四智断彼四障。问于何地位。断四障耶。答在十信位。断于初障。由离小心。初入大乘十信位故。在十解位。断第二障。由于大乘离疑惑故。而得正解。修菩萨行。在十回向。乃至忍位。断第三障。由作遍计。观遣所执。故在第一。断第四障。由此第一分别观智。加行息灭。得成初地最上觉故。若据相违正灭言之。断分别位。即在初地。成此第四离分别障。论引颂云。现前自然住。安立一切相。智者不分别。得最上菩提。解云。言现前者。通说定散二境当心。名现前也。自然住者。别显散境。言安立者。别明定境。一切相者。双显前二定散境相。智者不分别者。离能取心。得上菩提者。离障得果。即以初地。名上菩提。形于地前。故称最上。 疏缘法义为境者。法者即文。义者所诠。无性摄论第六云。似文似义。释论云。似外相转。实唯在因。准此即以有似于无。内似外也。 疏由此摄论至即二种者。摄论一三两种之障。亦即同此离执之义。 疏诸疑离疑即是前者。摄论第二诸疑离疑。此前第一破疑中摄。 疏佛自成道未为声闻授记等者。问准提谓等经。授价人等。成佛之记。价人之中。亦有声闻。云何得言前未记彼。答彼文言总。而意授彼提谓等记。若不尔者。云何此经言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故知彼经。文合意别。 疏有佛子心净等者。问若先未行。今说令行。可名彰行。佛子心净。即先已行。如何得言今说法华。为彰行耶。答举大前行。令复小者。亦冀行之。举胜引劣。冀令二乘见贤思齐。亦不违也。此经上下多有此妨。仿斯通释。 疏要由修慧福等者。略有四释。一云。初之五句。如次配彼眷属境界文字实相观照般若。并名因行。第六一句。即一乘果。由前五因。得此果故。二云。初句资粮位。而依外门。修福慧故。次句加行。能依定门。观空有故。即此加行。依似文义。名依教诠。即此依教。悟自性等。假有实无。名究玄理。得入见道。名真解起。证所证理。名悟一乘。三云。初之两句。明修福慧空有二行。次之四句。明观教理行果四种。虽云修行。未知如何可以修之。故举教等。令依修习。四云。初句意彰创所修行。次句因行智达空有。第三句明要持于教。第四句显而善决释三藏妙旨。第五句意。由前四事。正智得生。第六句者。显因上五种修所悟理。问本彰于行。何故说彼理教等耶。答虽言于行。要在现等。若不因诠。行从何起。不知理果而何所忻。故说无失。议曰。第二释位稍局也。岂登地已。不修行耶。余三随应。理可通矣。 疏因即七地等者。第七地中。亦摄于果。从多总相。说为因也。 疏下随所应并皆具配者。下文广散。不可繁谈。今略序之。示方隅耳。列名如次。此不别说。舍利弗等。在法华会。未解一乘。未趣大前。名种姓地。或初发心。亦种姓地。经二万劫。到十信故。分别功德品云。八世界众生。发菩提心。观音品云。八万众生。发无等心。此等并名胜解行地。分别功德品云众生得无生法忍。天亲释云。而是初地即是第三增上意乐地。又云。菩萨得闻持陀罗尼门。亦得旋陀罗尼。一相而言。即是第四行正行地。又云。菩萨能转不退法轮。即当第五决定地摄。又云。菩萨得乐说辨才。即属第六决定行地。又云。菩萨能转清净法轮。即是第七究竟地中菩萨位摄。寿量亦明三身佛果。即第七地果究竟摄。彼等经文。下疏自具。故不缕说。四菩萨行。亦如次列。下疏自明。故亦不说。 疏利今后明记声闻等者。问授记何不在前。彰记门摄。答前门总谈。而为记别。后门别说。利益不同。故分二门。亦无失矣。 疏别记等者。问法明普明。二种不同。何名同耶。答法普虽异。明名同故。故名同记。若尔善现名为名相。学无学等名为宝相。相名同故。应名同记。答经品不同。根性亦异。不可为例。问品同性等。即名同记。庆喜罗睺。性等品同。应名同记。答性品虽同。名不同故。或庆喜等。名同无失。为别于前。故名后记。随举一边。不可齐责。不如前释。然有释云。庆喜罗睺。非众所识。得后记名。而经中言众望足者。罗睺自言。非佛说故。不可信也。议曰。此释违经。而亦乖论。序品叹德而总结云。众所知识。论中但云。学无学等。非众识故。若尔庆等应非后记。论不言故。答举多摄少。后记何违根性与品。而并同故。 疏与天女记者。法师品中。言八部等。一切闻经。皆与授记。据此文宽。得有天女。或但此经通记之处。即摄天女。非局一品。古有二释。一云。耶输陀罗。是天女也。父是乐神。干闼婆故。二云。法华文中。不见天女得记之处。但有龙女。或可即名龙女以为天女。近传释云。法师品及法师功德品。亦兼天女。议曰。古解近传。俱违正教。设纵耶输是乐神女。乐神非天。何名天女。准本行经。耶输非彼乐神之女。不可救言依主名天。经如下引。龙既非天。女非天女。又复释迦不与彼记。经既明文。披之自悉。近传解者。案彼法师功德品云。男子女人。持经皆得六根清净。不言得佛。不可违文以意断也。 疏如提婆品(至)合四位益者。问前二位。为是此界。为彼方耶。若是彼方。何开此经现益之事。若此界者。经无明文。以何为准。又复疏主下释彼文云。前二位彼土得益。一何𭿺𥍿。答准下上疏。疏有二意。一者。四位总此界益。故判四位。总名利今。二者。前二彼界之益。经文形势。有此难准。故为二释。问四位之中。第二第四。而云记者。何佛记耶。益为二释。或即彼佛。或即释迦。文不明言。任情取舍。问彼佛者。何名现益。答由闻法华。赖彼佛记。亦名现利。问既得授记。何不属彼果记利中。益虽云得记。文不说为成佛之事。但可记彼地位等事。故非属果。或由非是释迦记故。故非果记。议曰。后解非也。有何所以。余佛授记。非得果名。独释迦尔。故前为善。 疏若往僧坊至帝坐处等者。问闻他随喜。福尚无边。自受持等。云何乃少。答理实无限。若具彰陈。恐诸小智。心生狂乱。狐疑不信。故般若云。我若具说。心即狂乱。是故略举。随喜犹多。故知亲听。福不应寡。 疏四乘为实等者。胜鬘说彼四实一权。为对决定四种机故。顿教大乘者。即四乘中。大乘是也。一乘权者。即彼经会以前说。言唯一乘者。是权说也。问彼经上下。总无此言。何以得知一权四实。答直据显文。彼似非有。以理取教。教即非无。言四乘者。经云。摄受正法。 善男子。建立大地。荷四重任。乃至授以大乘。言一乘者。经云。若如来随彼所欲而方便说。即是大乘。无有二乘四乘。不言随欲方便故明四实一乘。即言随欲方便。明说一权。若不尔者。随欲等言。何所彰表。问随何意欲。说一无二。答如法华等。随不定意。说一无二。胜鬘会之。云方便说。问若说一权。应唯三实。四中大乘。即一乘故。答唯说一乘。不立余运。此佛权说。名之曰权。非大体无名为权也。四中大乘。对大根性。同余三乘。有所对器。故四名实。问四对定四。应器名实。一对不定。随性非权。答望自不定。是实非权。形四定姓。故权非实。 疏一乘是实二乘为权者。此法华说一实二权。问胜鬘说四。同四重担。即言四实。一乘为权。法华说乘。同诸草木。亦应一权三乘是实。答法华本为不定声闻。故说一实。下因转破。说三草木。而非本故。故非三真。理实若对定性而言。亦得名实。对望不同。故不相例。 疏三乘有行之教者。总对三乘。而说于有。三乘各依自乘所观。观行差别。而为有也。有云。不定性人。有三乘性。此人观于有空之时。名为三乘。非是有别三乘之人名为三乘。议曰。后解违般若等。彼经自云。初转法轮。三乘得益。各各不同。如疏自引。故前解善。 疏三乘同行空教者。对彼三乘总相说空。三根悟异。二乘达我空。菩萨双悟。 疏先忏至谤法等罪者。问佛初成道。法犹未唱。云何得有谤法之𠍴。而云悔耶。答罪通过现。佛示令悔。斯亦何咎。 疏四大本净等者。悟四大等。本唯真理。离于妄执。故名本净。又传三释。一云。于四大等。起贪等惑。令彼四大成所缘缚。令断贪等。于彼四大。所缘缚断。故本净。若五蕴六尘不善者。断无记离缚。故言本净。二云。若地狱业所感四大。名为不净。由忏悔已。恶业自消。不受彼果。故言本净。三云。四大是异熟果。感此本因。即业感二。故名业惑。为四大本。由忏悔已。惑业自净。不招恶果。故名本净。五蕴六尘。及五我等。皆准此知。议曰。三释俱非。皆不明悟本净之体。若初释云。四大无记。非自性染。然由缘缚。故得染名。离缚之时。名本净者。若尔六尘五蕴不善。若断之时。何名本净。不善本非无记性故。若谈真理。何乃不言。故为非也。若言色声有是业者。恶引生而表善恶。名为善恶。非自性故。名本净者。云何前言不善者断。又虽无记。岂非有漏。有漏之法。云何净耶。第二非者。纵人天等所招四大。从因等言。何不名染。余过思准。第三非者。若忏悔已。可不招果。云何得言惑业名净。未见圣言烦恼恶业名净之处。若据真理。直言即悉何事何事。故为不可今案觉爱难五时教。引提谓经等云。四大本无。乃至六尘本无。又云。五我本净。是人无我。即此修明二空。穷宗之说者。准此疏主。取意而谈。本无本净。义同文异。或经有异。故不相违。悟四大等。明法空理。吾我本净。明悟生空。疏本言五。而笔误也。有不知错。而因而解之。翰墨徒施。终乖经本。故不录也。 疏价人得柔顺忍者。准仁王经。四五六地。名为顺忍。相同二乘。顺无生故。依佛地经。唯第六地。名为顺忍。论自释云。随顺无生法忍故。问何乃不同。答仁王总约近远得名。佛地唯依近顺名顺。问柔者。何义。仁王佛地。何无柔言。答柔者调柔。我见若存。是非等起不。名调柔。四地永亡。故得柔称。又此三地。能断害伴羸劣随眠。得名柔也。广略不同。故诸教异。 疏龙王得信忍者。按仁王经。初二三地。得不坏信。相同世间。修施戒修。三品不同。总名信忍。而言龙者。化相而言。实大菩萨。故华严云。阿耨池龙。出水给济瞻部洲人。皆大菩萨。若不尔者。岂畜生身。有得圣耶。若许。便违一切圣教。 疏但为此曰至法轮方转者。此释外难。外难意云。为提谓等。说法之日。有得圣者。何不当即名转法轮。至五比丘。始名为轮。答意如文。问经文自云。提谓等众。得果大小。各各不同。何故不名三乘同观。答但言果别。不说同观。问五比丘时。岂说同观。答即下所引大般若云。转四谛轮。三乘果异。此即所观四谛是同。名同观也。复有释云。法轮有二。一化渐悟。二被顿悟。三七日后名为转法轮。据化渐悟。若依顿悟。初七日等。亦得名转。若不尔者。云何得言佛所施为。无非法轮。问初七日等。有得小果。何名为顿。答决定性等顿。学自乘。亦名为顿。议曰。虽有此理。然未见文。说诸定姓。总名顿也。今以理准。法转有二。一者通行。三乘同观四谛理故。二者别行。三乘观境得果各别。三七日后。名转法轮。据通行说。若凡施为。并名法轮。依别行言。亦不相违。 疏毗湿缚药者。此云有功能药。有云。此言天马耳形如干姜。议曰。虽未见文分明译处。以理而言。取前为正。一者名宽。二者疏主三藏闻传。相传非谬。此意说云。于诸丸散汤等之中。若置此药。令余诸药。功能转胜。于一切教。置此三性了义之经。义乃显了。余喻准此。 疏婆罗痆斯者。此乃河名。义无相当。故不翻也。问准菩萨念佛三昧经云。波罗奈城。云何名河。答城从于河立名无失。 疏仙人堕处者。按婆娑云。昔时有王。将诸婇女。在园游观。有五百仙人。乘空而度。见已堕落。因立名焉。又按菩萨念佛三昧经第四云。于古仙住处。三转法轮。又大集经第二云。鹿野林中。仙人住处。转正法轮。又转法轮经论释云。彼处常饶寂静仙人。是故世尊在彼处转。更有多文。皆同于此。问何乃相违。答大小乘异。法轮经论。亦同大乘。问瑜伽深密文既言堕。为同小部。为取大乘。若同大乘。何乃言堕。答为二释。一随转理门。文言堕故。二依大乘义。堕者即是住之异名。 疏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问为要被三。为对一二。设尔何过。二俱有失。若要被三。此法华经。应非第三。无缘觉故。若不要三。何名为普。即小乘等。应名第三。答具明有空。被三根法。名之为普。非要一时有三所利。方得普名。且三性教。说所执无。余二性有。有无义足。说有即当。为趣二乘。说空即当。为发大者。空有具。明即当为彼久学菩萨。依斯说普。理亦无爽。法华第三。小乘非者。理可思矣。 疏涅拌亦云医教服乳等者。问按涅拌经。初医服乳。喻于外道。客医断乳。及后教服。皆譬如来。如何有教。同于外道。经言初医性复顽嚚。亦复不知病起根原。复不善解风冷热病一切诸患。岂我世尊有斯过耶。答慧日论云。此对外道执皆有我。为破此有。令入人空。且密说人空。义显为小。初说法有。次破法有。密说法空。涅拌会中。方为显说。除外道执有。故说空。除声闻执空。故说有。以明佛性非妄计我。故非有。有常等。故非空。合第三时。议曰。今观疏论释经。意云。举外道有我。喻说法有。然甚离也。观经喻合。望初有教。殊不相当。取证三时。恐成误矣。后当细披。 疏若以偏圆等者。小乘名偏。大乘名圆。从小向大。名依偏圆。有云。偏约一机。名偏误也。 疏一果之证者。不证小果。唯取大乘。名一果证。 疏依善戒经至唯说有二者。准下引文。先标后列。今此无标。作者堕时。不可齐一。 疏六处殊胜者。此出无漏种姓之体。言无始者。显法尔义。六处殊胜。相传三释。一云。佛果根境。不过六故。但云六处。以实而言。佛十二处。今因中姓。与果殊胜。六处为因。因从果称。云六殊胜。二云。此是有情内六根处。于六处中。有得佛果最胜功能。故名殊胜。三云。是第六意处。无始以来。殊胜种姓。在其第六阿赖耶识意处之中。此第六处名殊胜六处。评其是非。如唯识钞。 疏无种姓人无种姓故等者。问按善戒经第一云。菩萨若无菩萨性者。虽复发心勤修精进。终不能得阿耨菩提。而无不言无性之人。一何增减。答善戒虽无。地持即有。故地持云。非种姓人。无种姓故。余同善戒。疏引地持善戒大同。而不具说。故亦无失。 疏依有无等者。言依有者。有行姓也。依无者。无行姓。依异者。二乘观行得果等别。故别明之。依同者。二乘同断惑障。同证生空。依此合说。言通者。即不定姓。通者三乘圣种姓故。言就别者。不定性乘。摄入三乘。更不别明。问二乘之人。断证等同。涅盘合明。菩萨亦尔。何乃别开。答烦恼分同。所知断别。利钝全异。何乃相例。余准此通。问三乘相望。皆有不同。何唯二乘。相对名异。答实理应尔。但由同义。既对二乘。所以异义。不望菩萨。 疏远尘离者。论有二释。一云。由见所断诸烦恼转。得离系故。名为远尘。由彼随眠得离系故。说名离垢。二云。以现观时。有麤我慢。间无间转。名之为尘。若遍了知。所取能取。所缘平等。即彼断灭。故说远尘。一切见道所断烦恼。随眠断故。说名离垢。问按庄严论。即是大乘见道位收。彼第七云。离垢者。见道所断。烦恼灭故。菩萨尔时名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大论八十六中所说。即是声闻。彼说远尘。得十胜利。二者。随获一沙门果。三者。了知我证预流。准斯二论。通于大小。何故判是定性声闻。答然法华经。是第三时普发之教。分别品等。有发大心。故远尘言。明得小果。由此义顺。发一切乘。亦复不违远尘之说。疏依斯义。判是声闻不言远尘。不通大有。设尔何知是定性耶。答按善勇猛般若说云。若于三乘。性不定者。闻此法已。发正觉心。今既不言发正觉心。故知定性。余妨准思。 疏病人三种者。问四依菩萨。供佛极多。独觉之人。自然悟道。何言菩萨不遇疾疗。二乘要值。方得病疗。答言遇不遇。约始发心。不障后时得奉多佛。声闻众出。得遇无违。麟角一人。望远亦遇。或从多分。理亦无爽。问准何得知菩萨不遇。亦能发意。答瑜伽论云。菩萨四缘。而能发心。一者。见佛现诸神变。二者。闻佛说妙法故。三者。末法见正法灭。四者。劫减见饥馑等。因期四种。皆能发心。广如入道次第中辨。 疏此经至亦同涅拌者。问既有小草。经何不被。答下谈乘差。说言小草。非法华会得有彼器。若尔何名普为一切。答谈法功能。具说于法。如前已说。 疏诸论虽说圣亦回心等者。有回心已。即受变易。有未受者。论据即受。说圣回心。经依未受。故言未入。正性生者。此人虽曾行二乘行。未得小果。闻大乘经。即发菩提。 疏正性离生者。正性有二义。一者涅盘。二者圣道。见所断惑。为众惑本。犹如生食为众病本。名之为生。圣道能断。名为离生。又大般若三百七十八云。以何为生。以何为离。佛言菩萨以一切有所得为生。以一切无所得为离。又四百八中。以生食等。而为喻也。问何故前释般若不同。答前依喻伽对法等论。通三乘释。般若唯依菩萨以明。望义异也。议曰。入见道中。未得涅拌。云何正性取涅拌耶。虽复证得一分真理。涅盘之义。未建立故。又般若云。以无所得。名之为离。无所得者。无分别智。准此后解。正性应善。更思捡余。 疏胜鬘经至无间非法众生者。四喻相传。总有三释。一云。大海最重。以喻凡夫。诸山次轻。喻于声闻。草木转轻。喻于缘觉。众生最轻。喻于菩萨。准此依障轻重为喻。二云。海喻菩萨。理性深广。山喻独觉。乐处最静。神通稍高。草木喻声闻。得涅盘已。后报尽故。众生喻阐提。但有人天生得善根。力微少故。喻理如是。然文不次。三云。海喻阐提。生死无尽故。山喻声闻。诸见不动故。草木喻独觉。神通之障执轻小故。众生喻菩萨。二障轻小故。教理行果。义非邪妄。名之为正。体苞轨持。目之为法。或唯正理。名之为法。摄者包含。受谓领纳。证法在心。名为摄受。言无闻等者。有二释。一云。无闻熏习法尔无漏。言非法者。非圣法器。二云。无闻者。不闻法也。言非法者。不能思惟如说行也。议曰。而明正法及无闻等。并前解胜。何所以者。若不摄彼教行等法。何能济人。岂教行等不名正法。岂彼不闻人天等法而思行之。若不尔者。无不行之。云何得言人天善根。而成熟者。若云无未行行。云无闻等。斯何过者。若尔亦应三乘性者。元未行行。以人天善。而成熟之。若云。不闻不能思惟三乘圣法。名无闻等。言既不彰。岂无滥也。故取前胜。 疏第五有二时边等者。按庄严论第一云。一向行恶行。普断诸白法。无有解脱分。善少亦无因。释云。无般涅盘法者。是无性位。此略有二。一者。时边般涅盘法。二者。毕竟无涅盘法。时边法者。有四种人。一者。一向行恶行。二者。普断诸善法。三者。无解脱分善根。四者。善根不具足。毕竟无涅盘法者。无由因故。彼无般涅盘性。谓此但求生死。不乐涅盘。 疏当成不成者。略为三释。一云。言不成者。无种姓人。当成之言。文对之耳。二云当成。谓有姓虽现未成。当可成故。不成谓无性。三云。当成不成。并目无性。当成之法。所谓菩提。此当成法。而不得成。是以结名当成不成。议曰。既非圣言。义意言之。三皆总得。然依理长。前二非胜。思之可悉。问上所引教。根器不同。各何所以。答言依有无通别等者。是释所以。更有余释。恐繁不述。虽有斯释。终未离难。难云。何故依彼。无有等性。一五等别。实理解者。教所被器。器类不同。故一五等。种种有异。何乃须责。问若第三时。而被菩萨。名菩萨乘。应声闻等。亦名彼乘。答显说诸运。对彼达观。名菩萨乘。虽被声闻。不唯说彼。非彼余乘。此义应思。问法华等经。普发一切。即名第三。般若亦尔。何故第二。答正唯被有。傍益一切。据正非傍。故是第二。余例准思。 疏小乘二十部等者。此部分起。所说法异。广如论明。今略释名。以披所要。一大众部。佛涅拌后。界内界外两处结集。界外之众。无别主首。徒众数万。但名大众。至大天已。乖诤因生。界外苗裔。而多转从大天所说。故取昔名。名大众部。二一说部。此师说云。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但有假名。皆无实体。名即是说。从彼所立。用彰部名。三说出世部。此部意明。世间之法。颠倒烦恼。业及世界。四转次生。既颠倒生。故但假名。都无实体。出世之法。非因倒起。故道及果。皆是实有。亦从所立。以得部名。四鷄胤部。上古有仙。贪欲所逼。遂染于鷄。后所生族。因名鷄胤。婆罗门中。仙种姓也。五多闻部。广学三藏。深悟佛言。从德为名。名多闻部。六说假部。部主意言。世出世法。皆有假实。蕴实处假。亦从所立。而部得名。七制多山部。制多梵言。此云灵庙。安置圣灵之庙处也。山有制多。山得此名。人依山住。部从山号。八西山住部。山在制多山之西故。从处为名。九北山住部。义同西山。从处立称。十说一切有部。一切有二。一者有为。三世法等。二者无为。非三世摄。二皆体有。亦从所立。而为部名。十一雪转部。以上座部微弱不行。如似雪风飘流靡措。从喻为名。亦名雪山。从处得称。亦可名上座。从远所袭。以彰部号。十二犊子部。上古有仙。居山静处。欲染母牛。因而有子。自后仙种。皆称犊子。部从远袭。故以为名。十三法上部。律主之号。有法可上。或复有法。出众人上。并名法上。部从人称。十四贤胄部。贤者部主之名。胄者苗裔之义。是贤罗汉之苗裔故。从袭为名。十五正量部。权衡刊定。名之为量。量无邪谬。目之为正。此部所立。甚深法义。判定无邪。目称正量。从所立法。以为部名。十六密林山部。近山林木。蓊郁繁密。从处为号。十七化地部。部主之身。本是国王。王所统摄。国界地也。化地上人。故云化地。舍国出家。弘宣佛法。从本为号。号化地部。十八法藏部。部主之名。藏之与密。意义大同。法藏法密。二义皆得。此师含密。正法如藏。从人立名。十九饮光部。梵云迦叶波。此云饮光。婆罗门姓。上古有仙。身有金光。影蔽余晖。故名饮光。部主是彼饮光之胤。故言饮光。又此部主。身有金光。能饮余光。从自立名。二十经量部。此师唯依经为正量。不依律论。即经部师。依彼所立。而立部名。 疏宗有八者。问七八两宗。义显可悉。余之六种。望二十部。各摄几耶。答初宗摄六。谓犊子法上贤胄正量密林经量等部。第二摄四。谓一切有多闻雪山饮光等部。第三摄七。谓大众鷄胤制多西山北山化地法藏等部。余三如名。各摄自部。复言等者。自部之中。本末有异。故等等之。前三言等。文意可悉。问按宗轮。犊子等五。无根等蕴。经量即有。又所许我。义全不同。云何总合为一宗耶。答今据分同。非说一切。又计我别。然有我同。约斯为宗。故亦无失。自余问答。皆仿此也。恐繁不述。问四阿含等。六宗之中。各是何摄。答阿含即是第三宗收。释论第二。法有宗摄。毗昙梵网。入第一宗。四分亦当第三宗义。思属可悉。故不繁言。 疏虽说于有不违于空等者。意说依圆二性名有。不说遍计。亦是有收。故不违空。不违有义。翻此应悉。 疏满宗所收者。问庄严远尘。即是小果。被彼何非半教所收。答经唯被小。名为半教。今既不尔。故非半收。若尔若应有作不摄。答通明小义。何非有作。 疏以一乘为宗者。一乘之中。根本方便。皆通教理行果四种。然古德释。略有四师。一云。以万善之因。为此经宗。所以然者。经皈一乘。一乘即因故。乘以运载为义。果更无进。故大品云。是乘从三界出。至萨婆若中住。既言于住。明非进义。问此经初分明因。后门辨果。云何偏以因乘为宗。答后章辨果。为成前因。以行一乘之因。得寿量故。举果成因。以因为宗。二云。以果为宗。所以然者。夫欲识经宗。宜观经题。题云妙法者。谓如来灵智体也。陶冶尘滓。众尘斯尽。故名为妙。堪为物轨。所以称法。自因已来。麤法未尽。不得称妙。故以果德。为此经宗。是以释迦玄音始唱。叹佛智慧甚深。多宝赞善。称大慧平等。即其证也。三云。具以一乘因果。而为宗义。前分明一乘之因。后章明一乘之果。故借莲华为喻者。此华不有而已。有即华实俱含。此经不说而已。说即因果双辨。四云。以无所着。而为经宗。问何以知然。答中观论云。推求诸法。有亦无。无亦无。亦有亦无亦无。非有非无亦无。是名法性。故因果不可得。即是妙法。又法华论云。引导众生。令离诸着。着有四种等。故有着者。不名妙法。无所着者。乃是经宗。又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等。此证非一。又曰。此经始终。具有四句。一因乘非果乘。即证子乘车直至道场。二果乘非因乘。佛自性大乘是。三双用因果为乘。即合前二句。四非因果为乘。谓是法不可示等。前三句为乘用。第四句为乘体故。说上三句。皈于非因非果。议曰。初且非理。此经论云。方便品下。显因果相。开示悟果。入一是因。方便品等。正明一乘。果若非乘。何须明此开示悟三。又唯识论云。诸佛究竟。乐利乐他。乐利乐他。岂非运义。又佛自运。穷未来际。此之自运。何不名乘。不以增进。解乘义故。然大品云。萨婆若中位者。约自行。满一相而说。二亦不可。即此经云。乘是宝乘。直至道场。此证甚多。因中烦恼。体是尘滓。可不名妙。因无漏行。既非尘滓。何不名妙。只以因行。名之为乘。不以因惑而为乘故。三理少通。然不取彼方便因果。义乃不备。此经佛语舍利等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道者因也。方便若非是大乘因。云何得言是菩萨道。渐渐得成佛。四亦难详。若无所着。以为宗者。何得乃言此经宗耶。岂余圣典。许执着耶。若云诸法寂灭。言因果等。岂非着者。若尔诸法非言。言非着者。岂非是言。若是言者。言非所着。亦是其着。何得名宗。若云言非所着。寄之以显。而不依执。何非宗者。前言因果亦寄而明。不于彼执。何即为过。又云。前三为用等者。用不离体。体既是宗。何独弃用。亦应体不离用。体亦非宗。若云体者而非因果。因果既非。更以何法。而为体耶。若云离言而不可说为因果者。亦应离言而不可说体与非体。若寄谈之。既得名体。何即不得为因果耶。彼此异因。理不可得。粗述大略。余繁不叙。 疏三经品得名等者。本释具疏。略叙古云。若依佛经。但立一名。法华论明一部始终。有十七种名。议曰。论明十七。乃是无量义经别名。何关于此。若云彼经即此法华故。故十七名属法华者。彼即法华。已说毕。或何乃更须说法华耶。体用而言。理即不障。不尔即有如前之失。设彼即此。云何言得依经。但一经中。自云名无量义等。列三名故。又古德云。梵音之中。含正及妙。是以什公法护法师。各取一种。今合前二。更加两名。谓真法好法。然佛之道。未曾邪正。为对内外二邪。故立为正。言妙真好。对麤伪恶。义意亦然。问既有四名。何独称妙。答凡有三义。一经有妙文。无正等称。如云我法妙难思。是乘微妙。即其事也。二妙是精微深远之称。立于妙名。即称叹义。即云我法妙难思等。三就义推。夫正以形邪受称。妙以转麤得名。宜以九十六法为邪。五乘称正。五乘虽正。正下而由麤。一乘之法。乃称为妙。不得云外道为麤。五乘为妙。亦不得云五乘为邪。一乘为正。外道之法。形于佛法。其犹石与玉。五乘之与一乘。皆同是玉。但玉有精麤。故以五乘为麤。一乘为妙也。议曰。真法好法既非佛言。不可人情而以加也。穷将不可。虽以三义。证取妙言。以理论之。随取皆得。菩萨言既含正妙两义。译主随意。取以标名。不可于中强定优劣。既以相形。立于正妙。五乘形外。为妙何乖。劣乘对胜。为邪何失。亦如四真四俗谛故。不可以经有妙之言即证经题。经中亦云是大乘等。应证题名为大乘耶。此既不许。彼何即取。但是译者。随标以言。未皆定也。 疏应云妙法白莲华经者。问智度论云。陆生中。须曼华为第一。水生中。青莲华为最上。今者何故取下白华。喻上妙法。答青莲华形相乃妙。故喻如来之眼。白华众色为胜。故譬于斯经。欲显此经。义明白故。诸法本故。余如疏辨。 疏无别白字者。奔荼者。义当白华。梵题之中。不别言白。 疏与辨中边三种无上亦不相违者。此遮伏难。难一乘体。即是无上乘。中边论中。无上乘者。境行果三。而为其体。何故今此唯用行果。故会意云。三种无上。即行境果。今虽行果。义亦摄境。故不违。 疏能诠之教名权方便者。法性离言。由佛愍生。于后得智。方便施设能诠之教。为有情说。故但能诠皆权方便。此释不取教为一乘之所以也。 疏总览经文等者。此即第三解法华体。第一唯以行果为体。第二依论及方便品。初以教理二。为妙法体。寻文可悉。 疏悲智所诱名衣裓等者。问譬喻品云。当以衣裓。从舍出之。后更思惟。乃至当设方便等。准彼经文。不以衣机。衣机若是二乘因行。何不用耶。答此叙古释。非疏主意。此亦不然。岂有过者。便指古人。答疏主解彼衣裓等文。云果化喻。故知此处。非疏主意。又复本师亲承疏主。相传不谬。 疏上来三乘犹若分段者。此断身手有力等文。所以然者。在所烧门。未出宅故。出宅已后。名离分段。自在不系。方与车名。 疏云菡萏者。荷华也。芙蕖者。芙蓉别名。江东呼荷为蕖。蘤者华也。 疏然观经意等者。总重聊简。文有二意。一云。方便品初。至唯行果二。以名莲华。总是第一。取行果二。并会不取教理所以。所以之中。而有两节。初会方便品初。说有教理。次云无量义经等。显教理二。不彼二乘。于中复二。初明非正。后唯菩萨。思准可悉。二云。又复此经。至名莲华等者。此即断取。教等四种。如文易了。莲华二义。至第二疏。如彼广明。 疏教行并开敷等者。由论说云。开敷出水。名为莲华。不作此言。恐违论旨。此释外难。难意可详。 疏况论释名非解于此者。设外人云我依论者。设纵依论。犹阙一义。况复本论。无但解彼无量义经。十七名中。莲华之义。非释此经也。 疏大法之妙是依主者。但是大乘。悉得名大。妙唯在此。简余大乘。故云之妙。 疏若理为妙等者。准疏教法相对四释。然行与果。既亦妙法。以二对经。释亦无失。疏举梗槩。而亦无过。别释绮互。思之可悟。 疏其法师品等者。问既通依主持业二义。何不入彼不定名耶。答虽有二义。然观经意。取人法师。故不入彼不定数内。 疏能所为名者。分别者能分别。属于人。功德者所分别。属于法。 疏显经品废立等者。然有传释。此经所译。数与时节。今因略叙。僧宝林云。此经六译。然寻传记。但有五本。一正法华。晋大康七年。八月十日。竺法护译。二妙法。按宝唱录云。秦弘始七年。三月十六日。于长安大寺。什公所译。三秦录云。十年二月六日译。远法师序云。弘始八年译。所记各异。难以准言。三按晋录云。秦弘始元年译。名萨昙分陀利经。有六卷。今无。四晋录云。沙门慧根。以晋大康元年译。名方等法华五卷。亦阙此本。五姚兴录。及魏录云。外国沙门支谦。至魏甘露元年七月。于交州城译。沙门道敷笔受。名法华三昧经一卷。亦阙此本。今加一本。隋仁寿二年。笈多于长安兴善寺译。亦名妙法华。议曰。按内典录。此经重译。但有三本。谓初二后一。而别说有法华三昧。单译中收。准此前言第三四五法华异译。道理难悉。然更捡余录。 疏古解至安在前者。按吉藏法师法华疏云。诸经属累。多在经末。此安神力品后者。依于梵本及法华论。又即秦地新翻法华。并安属累品。在于经末。今明罗什善解秦言。妙得经旨。安在神力品后。必有深致。余如疏引。议曰。此判难详。所以然者。梵本次第。为依佛说。为结集排。若佛说者。什违佛言。云何得言妙得经旨。若言非佛阿难集经。云何经首言如是耶。与佛本经。不相似故。设纵庆喜而排次者。庆喜佛许。什公岂即智逾阿难。作斯通会。理成焉有。后人纷糺。盖因此也。幸熟详之。问古德所会。过已可知。实义云何。什公经本。属累非后。答今以愚度。什所译本。本先不次。依本译之。故致差舛。诚非故意。窃观梵本。叶叶皆别。加复轻脆。然以缕贯。缕断叶脱。因而集杂。缘斯不次。未必故情。 疏文殊海会至华现者。此引文误。误引妙音来此之文。文殊文云。尔时文殊师利。至诣灵鹫山。意取诣山。以为证也。设取妙音。何非为证。答他说妙音来此之时。此已成秽土。合有山。何得为证。故不取也。 疏上见下故等者。问下根不知上根之事。变土既佛。妙音何见。岂可佛下妙音为上。答秽土为下。本为二乘。及凡夫等。隐劣为净。所以妙音得兼见本。若尔何故言为分身变为净土。答为警二乘。令其忻慕。若不尔者。佛恒居净。何须变乎。 疏经家结集为偈者。此两句经。合是长行。是结集家。见斯文少。复前及后。皆是于偈。故束为偈。若不尔者。云何而言偈答无尽。此即偈故。或写经者。勒而为偈。名为经家。 疏设无亦何违理者。问梵文元有。今无违本。云何乃言不违理耶。答只是本脱。违何道理。有本言损。有解云。如良医等。虽有于损。亦不乖于利益之宗。设有处言菩萨不害于人。亦何违理。何不违理。据彼毕竟。名为不害。非全不损。损有益故。 疏随时至故知差舛者。此意说云。元本问者。是庄严幢。偈中何故答无尽意。又无只问无尽意。长行乃言无尽遍观。观音愿海。告幢菩萨。乃至说偈。即是佛告无尽意也。岂不问答。人有差舛。 疏四从三逆者。若从第四随时所添。违前二经一论三本。 疏第六释经本文者。科此经者。今古寔繁。略叙一二异增异智。有庐山龙法师。开为二段。从初竟安乐行十四品。是开三显一。从踊出品十四品。是开近显远。于两中。各有序正流通三分。合成六也。又光宅云。法师为三分。同吉藏法师。又印法师为四。一初品名序说。二从方便品竟安乐品十三品。开三显一。三从踊出品分别功德品弥勒说偈已前。开近显远。四从分别功德品弥勒偈后已去竟经。流通分。又河西道朗法师。开为五门。一从如是我闻。竟序品。致法华必转之相。二从方便品至法师品。明法华体无二之法。三从宝塔品。竟寿量品。明法华常住法身之果。四从分别功德品已下。至属累品。明修行法华所生功德。五从药王本事品。明流通法华也。又道融法师。类为九辙。第一昏圣相扣辙。即序品是。第二识教皈真辙。方便品是。第三兴类潜彰辙。譬喻品是。第四述昔穷迷辙。信解品是。第五称因进悟辙。化城喻品是。第六赞扬理行辙。法师品是。第七本迹无生辙。见宝塔梵是。第八举因征果辙。踊出品是。第九宣扬违济辙。从随喜功德品讫经是。议曰。考寻古释。皆存一理。然依理教。但取三分。夫将说法。必有由序。惊骇物情。令生信意。乃为正说之由渐故。故有序分。物起净心。澄情渴仰。佛随器说。故有正宗。有情无尽。佛悲莫穷。冀传不息。有流通也。斯乃理矣。按佛地论。释佛地经。开有三分。虽释一经。可为通轨。余经亦有三分势故。又道安法师。判大小乘经。皆有三分。故取三分也。虽取三分。取三分之中。而有多类。至于优劣。如疏所断。又有古德。泛言序者。总有二种。一经前序。二经后序。经前序者。即序品。是正宗前。经后序者。如是我闻等。是佛说经后。方教置故。 疏遵古法师判二分者。问此释如何。答理亦难究。若言得益即是正宗。序品亦宗。举动施为。皆悉佛事。佛事远近。皆有益故。若言授记得证发心等。方名益者。应方便品不名正宗。无上益故。若云鹙子悟解一乘。何得非益者。弥勒发问。文殊为答。众疑亦遣。何不名益。若言文殊虽答。未见佛说。疑心犹在。不得称益。亦应鹙子在方便品。尚未得记。不名正宗。又佛地论判经三分。亦违彼也。熟思。 疏智积还等者。议曰。引此证彼八品为正宗。恐成返唾。所以然者多宝本意。来听法华。及至出时。说经已讫。出何所益。若言本来祗为劝证。不言听法者。若尔请归。亦为不可。劝证之事。而未毕故。又违经文。经自说云。为听法故。塔踊其前。准此经文。证十九品为正宗也。若尔智积何事请归。听未讫故。斯亦无失。智积下根。不测上圣。随自心请。亦何违理。更熟思之。问塔品既云。为听法故。而踊现前。即前八品。定不得名以为正宗。云何疏断初解为胜。答夫言经者。序正流通。并总名经。虽复不闻序正两分。听于流通。名为听经。亦复何失。由斯之理。疏断初解。以为正也。然但不得引请还事。证八为正。过如前辨。 疏证之果因者。之者助词。意明令彼证得于果。而及得因。 疏序成就者。问皆是序。何故第一独得序名。答虽标总称。即是别名。如十一色。此经七喻。眼境名色。初彰喻名。此亦同彼。 疏二众成就者。余经未必具有四种。故标胜言。 疏第四随顺威仪成就者。问与众成中。威仪何别。答听说二别。 疏见能照等者。光为能照。万八千量。是所照境。六趣三宝涅拌等事。名为所照。 疏如大术等经者。问按大术经。佛报母恩。天上所说。如是等言。佛临寂灭。方乃教置。时既悬隔。何以会通。答始终为论。始从天上。爰至金棺。重起而说。总为一经。即如华严大般若等。此类非一。 疏立之所以者。又按智度百论等中。外道经初。先标两字。所谓阿忧。阿之言无。忧之言吉。无所不吉。故名无吉。有传释云。阿字同前。忧者有也。一切诸法。不过有无。故以标摄。今显异彼。置如是等。问经由佛说。为简外道。置如是等。戒亦佛言。何不置简。答古有解云戒等之法。为内信说。不假须安。经通为俗。故置如是。议曰。此释不然。如遗教经等。既通于俗。何无如是。此类非一。实义合有。略故无也。准诸广律。有如是等。 疏三妙观者。厌离有为。求于菩提。深念有情。三心是也。 疏清净增上力等者。按无性摄论第七云。清净者。即善根力。增上者。大愿力。第二句全。即坚固力。虽遇恶友。方便破坏。终不弃舍大菩提心。所修善法。念念增进。不生喜足者。即心进力。齐是名为最初修行。三无数劫者。释后二句。议曰。有人判为总有四力。今观颂意。但只有三。第四力者。准于释文。似结于前。非是别明心进之力。然设进取者。理亦无失。然疏主意。取三力也。何以为证。答即次云善根为体等。如次三力。如文可悉。 疏证四不坏信者。问为一切圣道。为唯见耶。答通一切道。四果皆得。问四种何别。答如瑜伽论九十八云又四证净。预流果中。唯说为净。于余学果。说圆满净。于最上果。说为第一圆满清净。问云何不有坏。答能信之心。坚固无动。即前论云。深固根本。于余生中。亦不可引。无虗诳故。设在余生。于佛善说法毗奈耶。毕竟无转。故名证净。广如彼说。 疏信为手等者。舍能捐恶。牙唾诸物。头连身首。而命不断。念能忆持。善心不绝。头为身导。慧能简择。为善法导。有能担集。二利能积一切功德。由斯义同。故取为喻。 疏七圣财等者。无胎初始义。因斯传释。世财有四。一过意财。谓珍宝等。令心悦故。二增长财。谓按摩等。长养四大故。三吉祥财。五月五日等。续命衣等。四住持财。宅舍等。是所住持故。 疏众善因之俶落者。亦初始义。 疏拔众生出生死泥者。异熟果如土。烦恼若水。业类如泥人。 疏大车无輗等者。刘炫论语疏云。案考工记车之軄有拍车大车羊车。无小车。小车非周礼之车。名大车亦非周礼大车。直二车相对。名大小耳。礼言。拍车者。拍者长也。古书伯仲之字。皆作拍。此车大于羊车。故以拍为名。羊者善也。说文说善美之字。皆从羊故。郑玄云。羊车拍车山车大车。平地载任之车。羊车所用未详。輗穿辕端着之。乃无文也。盖旧相传为然。以輗[軏-儿+几]相类之物。皆是施轭之处。以拍车大而难制。其輗应穿辕之端。更着木于上而为之。羊车小而易制。其䡉直因辕之端。而节之也。 疏左传苟者明信等。按传云。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注云。卿士。王卿之执政者。言父子秉周之正。传王贰于虢。注云。虢西虢公也。亦仕王朝。王欲分政于虢。不复专任郑伯。传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公子忽为质于周。注云。王子狐。平王王子也。传王崩。周人将卑虢公政。注云。周人遂成平王本意。传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注云。四月。今二月也。秋。今之夏。麦禾皆未熟。言取者。盖芟践之也。温。今河内温县。成周洛阳县也。传周郑交怨。注云。两相疾怨。传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之。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㵎溪沼时之毛。注云。溪亦㵎也。沼池也。时小渚也。传苹蘩薀藻之菜。注云。苹大萍。蘩皤蒿。薀藻聚藻。传筐筥铸釜之器。注方曰筐。圆曰筥。无足曰釜。有足曰铸。传潢汗行潦之水。注潢污停水。行潦流水。传可荐于鬼神。可着于王公。注着进也。传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注通言。盟约彼此之情。故云二国。 疏众生三疑者。准此合在立所以中。疏主随古。安释名内。 疏感应之端者。端者首也。序也。有本言瑞。误也。亦同二十唯识所说。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义。或瑞字也。瑞者信也。明如是者。而是其信。故左传云。所临唯信。信者。言之瑞也。善之主也。是故临之。杜预云。瑞符也。神临之也。 疏与我闻作呼辙耳者。此中意云。若不先指所闻之经。即言我闻。我闻于何为。欲彰其自闻。所以先标如是。光宅寺名。在润州江宁。梁武之世。云法师也。不欲斥其名。故以寺标人焉。 疏合十五释。法公五傍。总合为一。数虽有五。并明谤故。有云。五傍分五。三疑三宝。各合为一。名为十五。议曰。不及于前。二三一一。释如是周。五傍一一。释便不备。且如第一离增益谤。然不能遮损减等故。故五合一。二三别开。 疏不同前二者。非外道故。不同于初。非极成故。不同第二。由无我执。有自在德。名为大我。即阿难也。如世说言。不自伐功。其功更大。由悟无我。自在逾增。故名大我。 疏有三阿难等者。亦如帝释千名。非即自多。旧人解云。有三阿难。文殊师利将大乘阿难。于铁围山间。结集大乘三藏。余二阿难集二三藏。疏不取此。 疏多闻闻持等者。按佛地论释云。无量经典。初中后分。皆能听受。故名多闻。随所闻义。皆能忆持。令不忘失。故名闻持数习文义。令其坚住。是故说名其闻积集。议曰。如次闻思修三慧也。 疏然根五义等者。一所依胜。二能生胜。三相续胜。四自在胜。五庄严胜也。又按对法论云。又由六相。耳于闻声中最胜。非识等。何等为六。一由生因。耳能生彼故。二由依处。闻依耳故。三由无动转。耳常一类故。四由自在转。不待缘合。念念生故。五由端严转。由此庄严所依身故。六由圣教。如经中说耳能闻声故。如是所说六种相貌。于识等中。皆不可得。 疏以二为门等者。耳意二种。而为门也。问耳不得名。理乃无失。云何意识。不言取声。但说耳耶。答耳不得名。云但闻声。不遮意也。若尔何故瑜伽论说。闻谓比量。岂意闻声。唯比量耶。答瑜伽据意闻名而说。实亦得声。故亦无爽。 疏诸余佛土至为佛事等者。问按上生经。弥勒入首楞严三昧。放于光明。光明之中。有般若等现。亦如招手。前人解意。岂非依色。有名等耶。答依多分说。色等有名。少不足说。更思。 疏随堕八时等者。昼夜八时。或八啭声时。直非直等。略有三释。一约教相明。长行名直。颂名非直。二依十二分教而说契经名直。以初略说。未巨细故。余之十一。𬾨明周至。委曲而谈。名为非直。三从所诠。名诠自性。称为直说。句诠差别。言非直说。议曰。第二释中。若约委具非委具辨。违瑜伽论。论云。不了义经者。谓契经应颂记别。世尊略说。其义未了。应当更释。准此三分皆非委𬾨。云何言一名为直说。若云不约具与非具。名直非直者。更据何理。作斯判耶。故难详也。又契经中有通别二。而不分别。雷同而言。亦成疎略。实义应言别相契经应颂记别。名为直说。未委具故。余名非直。义周至故。 疏已能善入等者。无性释云。或依德迹。或共了知。谓彼已能善入大乘。或即于此已极善入。故名已能善入大乘。此显已得诸陀罗尼辨财功德。于大乘义。能持能阐者。解云。谓彼菩萨。内有善入解大乘教义。道德行迹。迹是安足之处。德是施名之所。由内有德。故名善入。德名外彰。名共了知。谓彼已能等者。释前德迹。或即于此等者。释前共了陀罗尼辨财。如次显上德迹共了。总由此德。名为善入。余文悉。又体大者。甚深高广。无上故大。 疏彼增上生等者。谈实菩萨实不说法。闻者为言。菩萨为说。约此故言增上生也。然有余释与此稍别。如本疏及法苑决释。 疏譬如天等者。如人于天或鬼神处。求乞论呪。此人梦中。虽无耳识。于意识上。论呪显现。故知梦人意识。不能分别鬼神所说论呪。所见论呪。明自心现。 疏我从成道等者。按大般若。佛告善现等言。我曾于此不说一字。汝亦不闻。当何所解。何以故。甚深般若。言说等皆远离故。由此于中说者听者。皆不可得。又新华严颂云。诸佛无有法。佛于何有说。但随其自心。谓说如是法。 疏如母啮指子生唤解者。按汝南先贤传云。周惕者。安成人。母身有疾。其亦有疾。若在野。母须见。啮指便至。又孝经援神契云。庶人孝则林泽茂浮。野恠草秀。水出神鱼。注云。庶人谓有德不任。若曾子之孝。千里感母。能便其城致浮珍。固其宜也。问若实不说。如何说云。我所说法。如手中叶等。答为增上缘。令他得益如手叶等。名为说也。问无性为许诸菩萨等有言说不。若许有者。不合难言如何菩萨能说有。两俱不成。答云增上生者。亦自他两失。若不许说。亦为不可。非唯大悲。及离戏论。何不说耶。答菩萨理说。言不说者。但为非是说经之人。由佛加被。令遣作缘。而不言说。非是一切言语皆无。余有处言。五人说经。皆依此会。议曰。今按佛地。佛唯三法。而不说法。论既明言。理无致惑。准无性论。出于教体。但取问者所变为体。意存唯识。复显菩萨非说经人。云增上生。令他得解。不言菩萨元总无言。故释善入大乘等云。得陀罗尼辨财功德。于大乘义。能持能阐。若总无言。何名能阐。若尔举喻。岂不𭿺𥍿。答喻证菩萨而不说经。不证菩萨总无言也。意言。天鬼为增长缘。取能求者自心所变论呪等法。而为其体。不取天等论等为体。不障天等余时之中得说论也。斯亦何过。若尔疏主岂不解彼文。答非不悟也。取彼菩萨非是说经之人。故言不说。不是总言菩萨无说。又彼文隐。取义而谈。云不说法。若不尔者。既有本质。何故唯取能闻所变。不取能说。约此之理。故言不说也。更思。 疏谓余相续差别识故者。即说法者。是听法余。相续即身。自心之上。所说之法。种种不同。名为差别。令余差别。翻准应悉。问云何般若华严等经。皆言不说。答依法性言。更有多释。如唯识钞。 疏此中二解至绮互解释者。不说法家会说法文。说法之家。会不说法文。如唯识钞。 疏说教时分有二义者。问说听究竟。共相会遇。义旨无殊。何故分二。答乍观似同。理实有异。初约说听所为事毕。虽多刹那。总名一时。后依说听感应时同。名为一时。问设不就彼说听究竟。而言一时。复有何过。答如初说字。次谈于名。后方言句。乃至部等。时皆有异。云何言一。故知依彼事毕称一。故佛地论云。说听究竟。总名一时。若不尔者。字名句等。听说时异。云何言一。 疏如梦所见谓有多等者。按无性摄论所引颂云。处梦谓经年。寤乃须臾顷。故时虽无量。摄在一刹那。又西域传云。有隐士。结庐屏迹。博习伎术。究极神理。能使瓦砾为宝。人畜易形。但未能驭风云。陪仙驾。阅图考古。更求仙术。其方曰。夫神仙者。长生之术也。将欲求学。先定其志。筑建坛场。命一烈士。执长刀。立坛隅屏绝息言。自昏达署。求仙者。中坛面坐。手按长釰。口诵神呪。收视返听。达明登仙。是人既得仙方。访烈士。营求旷岁。未谐心愿。后得烈士。先与人佣力。艰辛五岁。迷失一日。遂被笞辱。又无所得。悲号巡路。隐士见命。数加重赂。潜行阴德。感激其心。烈士屡求効命以报知己。隐土曰。我求烈士。弥历岁时。幸而会遇。奇貌应图。非有他故。愿一夕不声耳。烈士曰。死尚不辞。岂徒屏息。于是设坛场。受仙法。依方行事。坐待日曛。曛暮之后。司其务隙。隐士诵呪。烈士按銛刀。殆将晓矣。忽发声呌。是时空中火下。烟焰云蒸。隐士疾引此人。入他避难。已而问曰。诫子无声。何以惊呴烈士曰。受命后。至夜分。惛然若梦。变易更起。见昔事主。躬来慰谢。感荷厚恩。忍不报语。彼人震怒。遂见杀害。更受中阴身。自顾叹惜。犹愿历世不言。以报厚德。遂见托生南印度大婆罗门家。乃至受胎出胎。备经苦厄。荷恩荷德。忍而不言。洎乎受业冠婚丧亲生子。每念前恩。忍而不语。宗亲戚属。咸见恠异。年过六十。而有一男。妻谓曰。汝可言矣。若不语者。当杀汝子。我时惟念。已隔生世。自愿衰老。唯此稚子。因止其妻。令无杀害。遂发此声耳。隐士曰。我之过也。此魔娆耳。烈士感恩。悲事不成。愤志而死。 疏是不相应等者。问长等依色立。随依色处收。时依五薀施。何不从依摄。答长等但依色。从别色处收。时依总法立。故不相应摄。故佛地论云。即是有为法上。假立分位。或是心上分位影像。依色心等。总假立故。是不相应行薀所摄。 疏诸经中有说相续相等者。引牒文难。问颇有唯说刹那时耶。答有华严等云。佛以一音。即其事也。问疏何不言。答亦方隅尔。或一音言。而含多义。谓一刹那。或一无漏。并名一音。故疏不言。 疏净秽可定知者。所变之土。不过二种。故可知定。众生根性。万品不同。故难准也。 疏觉有三义等者。又按大般若第三百六十五。总有八释。今举后三义。即三觉。一于三世法。及无为法。一切种相。无障智转。二如实开觉一切有情。令离颠倒恶业众苦。三能如实觉一切法相。所谓无相。故名佛陀。如次配疏三觉无失。又华严经第六偈云。于实知真实。非实知非实。善解真实际。故号为正觉。此略不举觉他义也。 疏如睡觉等者。疏意可悉。有余德云。佛陀之名。含于二义。一是觉义。无明如睡。断无明尽。如睡梦觉。二是开义。爱染如水。莲华没水。未能得开。断除爱染。如华出水方得开敷。议曰。观彼论势。疏解为胜。梦觉自知梦前更事。余即不委。故喻自觉。华开气馥。令他闻见。故喻觉他。以后二喻。配前二觉。文义顺也。故本释善。 疏如所有性等者。一切真俗。诸法自性。名如所有。如所有者。指斥言也。此诸法性。智悉能知。举境显智。名如所有。又释云。如谓真如。证如之智。名如所有。即根本智。故瑜伽论七十七云。如所有性者。谓即一切染净法中。所有真如。又释。若如其所有。一切诸法。皆能缘之。名如所有。即后得智。议曰。初二释善理。明义备。有所凭故。智者思之。 疏尽所有也者。一切真俗。所有诸法。差别之义。名尽所有。尽所有者。指斥言也。此差别法。智悉能知。举境显智。名尽所有。又释云。备摄有无。名尽所有。智悉能知。名尽所有智。即唯后得。故瑜伽论。七十七云尽所有性者。谓诸杂染清净法中。所有一切。品别边际。又释若尽者减义。减尽烦恼所有之智。名尽所有智。即根本智。议曰。今取初之二释。优劣可详。故不待言。 疏准诸至名薄伽梵者。按佛地论云。佛具十德。何故佛教传法者。一切经首。但置薄伽梵名。谓即此名。世咸尊重。故诸外道。皆称本师。名薄伽梵。又引一名。总摄众德。余名不尔。是故经首。皆置此名。 疏应化非真佛等者。问按天亲论。但云应化非佛非说。不言法身而能说法。引斯为证。恐乖论旨。答引彼意证应化非真。非真说法。不以彼文直证法说。若尔引之。而何取益。答凭之申理。既说应化非佛非说。故知法佛可名真佛。故彼论云。非非法者。真如无我。相实有故。一切圣人。依真如法清净得名。故知法佛名为真佛。佛既名真。合名真说。故疏引彼称赞大乘。而以为证。有云。疏主引般若论。证法佛说。乖论意者。不悟深旨。妄为弹斥。应细思之。 疏住少圣凡夫观丈六而无尽者。二乘之人。名为小圣。四善根前。及余一切凡夫之类。总名凡夫。但见丈六。又按西域传云。有婆罗门。闻释迦佛身长丈六。常怀疑惑。未之信也。乃以丈六竹杖。欲量佛身。恒于杖端。出过丈六。如是增高莫能穷实。遂投杖而去。因植根为林竹。修劲被山满谷。因号斯处。为杖林焉。 疏劬师罗长者。按经音义。此云妙音。 疏古因解圣住等者。吉藏法师云。住有二种。一者身住。二者心住。身住有四。一化处住。十方诸佛。等有国土。二异俗住。三世诸佛。多栖止伽蓝。三未舍寿分住。佛未答魔王启请。寿命无量。由答启请。则唯留八十。余皆舍之。四者威仪住。谓行住坐卧。悉名为住。二就内德论住。亦有四种。一者天住。谓住布施持戒等。二梵住。谓住四无量心。三圣住。谓住空无相无愿三昧。四佛住。住愿十力等果地众德。如来具此内外八住。 疏二谓退凡者。凡有二义。一未得圣者。名之为凡。有经说云。王宫人等。并得初果。二谓非王家人亲属。凡庶名凡。问何未至佛。王宫豫下乘。答敬法重人。显为后轨。亦犹迦叶闻佛涅拌。欲起神通赴涅拌所。而思之曰。我今最后见于世尊。岂可以通而往彼耶。此显珍敬。王亦如之。 疏古人有说置千王等皆谬者。问古人所说。非无典据。如智度论律毗婆沙仁王等经。说各异故。何得总拨。为谬说耶。答设彼等说。皆叙彼俗。不正说也。故疏不取。 疏自他二化俱说等者。山佛自化。城他王化。举自化处。显利于缁。说他化处。明益于素。 疏或教妙至有所表等者。前解山城。俱喻教理。此即别配。山同出水。城类开敷。思之可悉。 疏舍卫丰其四德者。谓丰多闻解脱财宝欲境。 疏古说此经合居四处者。疏虽不说。准理而言。处既有四。说即有三。初二同疏。三者属累品后。居秽土说。故成三矣。 疏今解至说唯在二等者。问观音之品。既在空说。无尽菩萨。云何右膝着地请佛。答经本不同。多无右膝着地之语。设纵有者。理亦无违。地者。依持之义。膝踞于华。名为着地。 疏因缘之经等者。因有三种。谓因事因请因戒。此即因请。 疏赞证因亦利之者。此释外难。外难意云。一乘正逗声闻。鹙子可请。既不被于菩萨。二圣何陈。故今答云。因利益故。所以请也。由赞寿量。及持经等。分别等品。证益不同。既有斯利。菩萨故请。 疏声闻凡夫等者。定性之人。远尘离垢。不定性者。发菩提心。 疏圣者菩萨等者。然无生忍。初地亦得。今所明者。非初地也。若初地忍。即合凡夫菩萨所得。既言圣者。故知余地。 疏有化声闻等者。问意证报土二乘是化。今满慈子。见居秽刹。何须化为。又佛地论。但说报土。佛菩萨等。化为声闻。不言化土。今引满慈。恐成虗设。答疏意谈经有化之事。非即以证二土之化。但通言耳。 疏十五人王众者。有本云。人天众者。天字误也。有云。天对人来。实无天也。此释误也。 疏此众二徒者。徒者徒辙。有此相对之徒辙也。二二合之。总成三对。如次可悉。 疏后众次第者。问前第三门。所烈名字。与此第四。何故不同。答此众多德。互立一名。由此多宝。为听证来。分身诸佛。为证开集。前后互明。故无失也。 疏依乞等者。比丘乞食。须具五义。一者。不得诈现异相。二者。不得说己有德。三者。不得高声现威。四者。不得瞻相吉凶。五者。不得说有所得惊动人心。又真谛云。食有五种。一者盗食。二者债食。三者许食。四家法食。五自在食。初戒定慧三种俱无。二者。三学随有一种。而无余二。三具三学。四有学圣。五无学者。 疏䟦陀十六人者。即上生经所说。䟦陀十六人也。非此经中所烈䟦陀。 疏一心等者。同心观佛。希闻妙旨。同一见解。八圣道同。余可知矣。问庆喜于时身居有学。解脱何同。答前首言乃是结集者置。集法之时。已得解脱。所以言同。或从多言。问二乘之智。如盲摸象。各各不同。何名一见。答后得等异。根本无差。故名一见。 疏真谛三释大者。彼有三喻。犹如大王。智德尊高。胜一切人。喻如山海。形量大故。犹如大军。兵众多故。称之为大。如次为喻。 疏合为六者。非是全取。前之二三。取前五解。加名称大。而为六释。除智论初。议曰。可总为七。取智论初。九十五种外道之中。最为大故。 疏四净命者。离诸邪命事。乃名净命。邪命有四。一者仰口。谓占相星月等。二者下口。谓自种植贸易等事。三者方口。谓骋国四方。通致使命。四者尖口。或云经口。诸行医道等。以上四缘。求诸衣食。并名邪命。即以贪瞋所发三业。名为邪命。而有颂云。俗邪见难除。由恒执异见。道邪命难断。由资具属他。问比丘之名。含于乞义。诸余乞者。应名比丘。答比丘之名。具于五义。余不具五。不名比丘。然有释云。乞有二种。一乞法。二乞食。比丘具二。余不乞法。不名比丘。又退无积畜之累。进有福物之功。自利利他。异余乞者。议曰。后释难详。亦有俗人。于佛求法。所得不积。二利齐修。应名比丘。故知比丘而含五义。非一乞士得比丘名。 疏依新经旧论有十六句者。唐三藏所译般若等经。名为新经。此经之论。先译名旧。且言新经。实余古经。亦有十六句者。问论释于经。何故经论数不同耶。答古有两释。一云。梵本广略不同。一云。声闻常众。无会不集。处处叹之。故罗什略叹其德。天亲欲示解一经叹德。令识众经叹德之意。故广记也。议曰。初解乖理。论牒经释。经本既略。论何因广。故非梵本有广略也。问何故诸经叹德增减不同。答有二释。一者。译主具略不同。二集法者。叹有多少。叹德皆是结集置故。 论上上起门者。古有三释。一云。学人功德。比凡为上。无学人德。复胜于学。故云上上。二云。罗汉有二。一者。钝根小罗汉德。但名为上。今明利根大罗汉德。故云上上。三者。就大罗汉。有二功德。一上功德。二上上德。今十六句。叹上上德。议曰。理有百途。非无此旨。若依论势。可从本疏。所以然者。论云。上上起门者谓诸漏已尽故。名为罗汉。标上上已。即以诸句上下释之。故知诸句上下互起。名上上起。若如古说。论何不言。 疏论以第二句释初句者。问无学之人。种现俱尽。何不双以第二三句。释第一耶。答有二释。一云。理实合尔。但由现惑。招于三有。无学既称不受后有。故以第二。释第一也。二云。八地已去。顿悟菩萨。亦名罗汉。若要种尽。方得应名。即显八地非罗汉摄。今显通彼。故以漏尽。释罗汉也。议曰。后释为正。前约一边。虽复正明小乘罗汉。义兼菩萨。故亦无违。 疏十六大随者。色无色界。各有八随。合成十六。 疏具十一殊胜事者。按缘起经说。一所缘胜。遍缘染净故。二行相胜。隐真显妄故。三因缘胜。惑业生本故。四等起胜。等能发起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缘起法故。五转异胜。随眠缠缚相应不共。四转异故。六邪行胜。于谛起增益及损减行故。七相状胜。微细自相遍爱非爱。共相转故。八作业胜。作流转所依事。寂止能障事故。九障碍胜。障碍胜法及广法故。十随转胜。乃至有顶。犹随转故。十一对治胜。二种妙智。所对治故。 疏多缘欲起从胜为名者。略言欲界。而有三欲。一睡眠欲。二淫欲欲。三饮食欲。为此胜故。故得欲名。 疏九结者。此之九结。而有三义。一自相。二功用。三位差别。言自相者。爱结谓三界贪。恚结谓欲随惑恚。慢结谓七慢。无明结谓三界无知。见结谓萨迦耶见边见。取结谓见戒二取。疑结谓于四谛三宝犹豫。嫉结谓随惑。悭结亦随惑也。言功用者。谓有此者。不厌三界。由此展转。不善现行。善不现行。言位者。谓于后果生位。广如对法。 疏以离定障名心解脱者。问定障是何。答理实诸染。能障定者。皆名定障。然依胜说。异熟生受。名胜定障。领下劣法。不上进故。问定既离障。何乃名为心解脱耶。答定是心所。以所从王。名心解脱。隣近释也。或定令必住于一境。定得心名。问颇有定圆根不具耶。答应为四句。有定圆根不具。谓身证那含。得九定故。名为定圆。上惑未已。名根不具。有根具定不满。谓慧解脱及超中二。有根圆定亦具。谓俱解脱者。有根定俱不具。谓诸凡夫未得定者。及除身证余前三果。 疏离性障者。烦恼体性。即是障故。故名性障。 疏由离此二证获无为者。问岂离定障。得无为耶。答许得何失。若尔何故说三乘人解脱床同。答彼约惑苦不生解脱。不说无为三乘同也。问定障既在所知障收。云何生观而能断耶。答非生现观。但以事观。能伏于彼。由无惑可断。复更不别得于果故。故非理观。若也练根取独觉果。容以理观别得果故。虽不别得择灭无为。由伏定障。得非择灭。故言离二证获无为。 疏离心相应缚者。王体非缚。相应烦恼。能缚心故。名相应缚。心相应即缚。持业释也。 疏如相应事已办故者。略有四释。一云。与四谛理相应也。一云。如谓真如相应。谓正智与如相应。正智办也。一云。能证灭谛。诸心心所。名曰相应。如者。指斥之辞。由得如是相应之事。已成办故。所以名为已办所办。一云。如相应等者。是举喻也。思可知矣。虽有多释。随应皆得。 疏单释十五至心自在者。问既由诸句。名心自在。何名单释。答疏主总谈。由具上句。至心自在。不同余句 取他束释。 疏准论三句以下释上者。准有三句。而以下句。向上释之。所释唯三。能释即四。乍观为言。能释有三。上释下七。亦准此知。 疏三单二不释者。问既不以他及总不释。何总名为上上起耶。答从多为名。 疏故入十地得罗汉名者。释以现行漏尽之义。释罗汉名之所以也。 疏或总无烦恼别我执亦亡者。此有二义。一明当句。自释所以遮于外难。前诸漏尽。据总烦恼。此无复言。约别我执。虽俱现行。总别有异。故分二种。此顺前解。无复烦恼。第二释也。二者。第二三句。俱是现行。将诸漏尽。释无烦恼。虽俱现行。由总现无。别执亦尽。故将释之。与前不同。亦有斯理。前释为本。 疏三应入聚落至所牵等者。如郁头蓝子。虽得非想非非想定。然未自在。后入王宫。为欲境惑。失诸神通。即其事也。 疏应一向行善等者。问既号无学。何有进修。答二乘究竟道。欣大菩提故。若尔定性应不进修。答亦乐利他练根除障。总言进修。故理无爽。 疏于二界禅等者。问禅唯色界。言二者何。答略为三释一云。疏脱第字。一云。文总应言于色不着于禅。于无色界不着于定。一云。无色亦得名禅。禅者。此译名为静虑。能生一切诸功德故。亦义名为功德藂林。故智度论八十说云。禅者。四禅四无色定等诸禅定。若不尔者。禅波罗蜜摄定不尽。而经论中。多不说者。色界具支。无色不具。故得名别。理实通有。 疏应如实知同生众等者。问云何同生。答古有释云。准经而有二五种佛子。一者。四果并缘觉五。二者。四果并法身菩萨。而除缘觉。此二五种。并从佛口生。故谓同生众生。准疏意云。化诸众生。令同罗汉。所得己利。名曰同生。 疏摄取得功德者。问云何名得。答有云。一切罗汉。必应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准此意云。令得漏尽。无复烦恼。名之为得。议曰。若尔何但摄于二句。无学必合所住办等。准俱解脱。望十五句。总名为得。慧解脱者。随准知之。然疏意云。由成二句。是以能得诸功德故。故名为得。 疏摄取所应作者。问犹修供养。云何名为已作所作。答自位满故。名已作所作。为报佛恩。更修供养。 疏过上下界者。下谓欲界。上色无色。定散不同。开合为二。 疏摄取上上功德者。问何故初后二门之中。正智解脱。皆言无为。第二门中。即言解脱谓神通耶。答解脱之名。通于二义。由伏定障。方得神通。亦名解脱。古随义释。不同何咎。即第十四。至心自在。前后不同。准此可悟。 疏宗义配之者。但以宗徒义意配之。非论本意及真实理。须此配也。 疏十二由经等者。问结集之首。乃是庆喜。何言不同。答且初结集界内外二。自兹已后。诸部传异。故不同矣。言唯庆喜。据初从多。思之。 疏修苦乐行者。于郁头蓝等处。学非想等定。名为乐行。对苦名乐。彼定不与乐相应故。 疏上时者。有云。西方俗时。而有三种。一者热际。二者雨际。三者寒际。今此尊者。热际时生。故名上时。亦犹雨众外道。而立名焉。 疏无灭佛党弟者。传释云。亦号此尊。名半头天眼。古释半头之言。由失肉眼。后得天眼。半头已上。悉能照瞩。名半头眼。复有释云。肉天具有。名全有眼。由𨷂无一。故名半头。议曰。按智度论云。何泥云卢头。色界四大造色。半头清净。是天眼。佛天眼。四大造色。遍头清净。准此但据净有圆缺。以名遍半。未必约见及眼具𨷂。若如古释。五眼不具。总应名半。纵有天眼。眼亦少故。未必皆能全头见故。故不依也。尊者即是甘露饭王之子也。 疏假和合等者。问死尸无情。云何得与有情为支分也。答有二释。一云。鬼神之力。二云。实即不然。示现可尔。为破有情执有实我。显假和合。示无我故。议曰。前解违唯识理。离托余身。无重生故。思之。 疏余习尚在等者。问按大集经。叹罗汉云。善得解脱。断烦恼习。云何今言有余习耶。答习气有二。烦恼即习。因习成故。二烦恼之习。惑气分故。前罗汉无。后容得有。故大集经云。佛漏尽智。无边清净。不杂烦恼习。声闻缘觉习结气。是故漏尽智不净。 疏经五不死者。一釜煑不死。二𨫼烁不燋。三水不溺。四鱼腹不烂。五刀破不伤。 疏因共佛论者。本外道也。后逢如来求欲论义。自为其主。矫立宗。言言不受一切法。此矫意云。既立宗云。不受一切。佛若难我。我皆不受。佛返征云。汝为自受此知见耶。为不受乎。彼闻斯责。即知堕负。请皈出家。此难意云。若自受者。即违自宗。宗言不受一切法故。岂汝此见。非一切耶。若言不受。两俱不成。俱知此见。汝之起故。云何不受。又夫宗者。违他顺己。汝自不受。何得名宗。若言我宗不许。何成俱过者。设尔亦有世间相违。及随一过。 疏放牛十一事者。一知色。二知相。三知刮刷。四知覆疮。五知作烟。六知好道。七知所宜所。八知度处。九知隐处。十知留乳。十一知养牛主。如智度论第二具明。 疏满慈子者。有云尊者父母江边祠天。求乞于子。设以华香。供养梵天。感梦宝器。因得是子。满本愿故。故名满也。 疏执日等者。此尊者六年处胎。传有二因。一云。曾塞鼠穴。时经六日。二昔曾为王。召一沙门。处于门外。经于六日。忘不处分。故招斯过。 疏进趣止息名为无学者。问如俱解脱。理即可然。慧解脱人。定未圆足。云何得云满足止息。得无学名。答据自分位。所得足故。即名无学。不约练根转修胜定。若不尔者。从俱解脱。亦非无学。后回趣故。故知但据本根性满。虽止得于未至定法。亦得名满。或且据彼俱解脱人。而作斯释。此经所列。并俱脱故。不如前释。 疏大术生佛七日命终者。问但有皈礼诸佛并赖。益寿延长。亲诞神仪。翻令促命。答如来设化。事不一途。举动施为。非无所以。且传释云。佛在知足。将降人中。先观阎浮所有四事。一观生中国。二观生刹帝利家。三观众生根器。四观所生母七日命终。菩萨不欲屈节女人。故有斯志。故目连问经云。父母生我时。七日便寿终。所以者何。母人之德。不堪受其礼故。所以者何。用与得佛。不应还向母作礼。于是颂曰。佛为天人尊。诸道无能及。女人德薄浅。不堪受其礼。此经虽不入因。然取其意。释难亦得。问何故弥勒生婆罗门家。答浊恶劫出。生刹利舍。劫初减。应生净行家。问若待根熟。云何迦叶如来。七日涅盘。而不化利。答以所被生而无多故。言不化也。非是全无。又按佛本行经。总有三释。一云。太子诞生。适满七日。摩耶夫人。更不能得诸天威力。复不得太子在胎所受快乐。以力薄故。其形羸瘦。遂命终矣。二云。或有师言。夫人寿命算数。唯在七日。是故命终。虽然但往昔来常有是法。何以故。以诸菩萨幼年出家。母见是事。其心破裂。即便命终。三云。萨婆多师。复作是言。其菩萨母。见所生子。身体洪满。端正可喜。于世少双。既覩如是希奇之事未曾有法。欢喜踊跃。逼满身中。以不胜故。即便命终。又按大乘方便经第一云。菩萨先在兜率天时。以天眼观摩耶夫人命根满十月已。余有七日在。尔时菩萨。便从兜率天来。菩萨以方便。知摩耶夫人命根欲尽。故来下生。非菩萨咎。 疏父母等将皈等者。意说。闼婆本非人类。如何父母。而言取归。 法华玄赞摄释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