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玄义记会本卷第二 观音玄义记卷第二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三福慧三初标示异名。 三释福慧者亦名定慧。 福中之胜不过于定举胜摄劣则五度备矣。 二定名下依名释义二初明二法功能四初定慧之功。 定名静爱慧名观䇿大论云定爱慧䇿。 静爱观䇿者由寂静故能爱摄诸行由观照故能䇿进诸行爱而不䇿则生凝滞之心䇿而不爱则成散越之慧爱䇿具足方有趣果之功。 二寂照下福智之德。 寂照之智无幽不朗如明镜高堂福德禅定纯厚资发如明灯净油。 寂照之智者即权实二智也无幽不朗者即无三惑之暗也福德禅定必含诸度及大小诸禅以福资智如油助灯也。 三亦称下目足之称。 亦称为目足备得人清凉池池即涅盘。 清凉池即涅盘者涅盘必须三德具足极在妙觉分通初住。 四涅盘下庄严之名。 涅盘称为二种庄严庄严法身。 二严属修法身是性性有阙具故使二修有真缘之异如下所辩。 二释此下约四教解释二初明四教。 释此定慧自有多种三藏以无常观理为慧以事中诸禅定为福以定资慧发真无漏天然之理名为法身若通教但以体法异于析法尔若别教以缘修智慧与诸禅定助开中道法身也圆教以实相观为慧实相寂定为福共显非定非慧之理名实相法身。 三藏菩萨虽云观理伏而未断且举诸禅实兼余度发真必在三十四心若通菩萨体法巧慧理度助之因即发真至佛方竟别人虽信能造之心即是佛性性不具九为惑所覆故须别缘真中二理破通别惑是故名为缘修智慧乃以俗谛诸禅三昧助显法身圆谈性恶了惑实相即为能观名实相观定亦如是名实相定复以实相名所显身即一而三名定慧身即三而一同名实相若昧性恶何预初心。 二今圆下示圆六即。 今圆教菩萨从初发心修此不二定慧历于六即。 如文。 三观音下结指经题二初指经文。 观音所以用智光照苦者苦是颠倒迷惑所致智慧是破惑之法故智慧能拔苦华严云又放光明名智慧又放光明名无恼思益亦然请观音云普放净光明灭除痴暗暝故知前问答应机拔苦是从慧庄严以得名后问答住首楞严普现色身不起灭定现此威仪安禅千偈赞诸法王故知普门示现从福德受名。 言智光照苦者经无此文而有其义无量众生遭苦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观是智照照即光也观音妙智即是众生三道之体众生迷故颠倒乃生观音照之解脱斯在频引三经放光文者若非色者安得云放若定是色那名智慧故知色心其体不二色性即智智性即色岂惟光然一切色然普现色身义准可识又岂独果事实存因理良由理具方有事用。 二良以下结归题目。 良以福慧因缘故名观世音普门也。 四真应三初标名示义。 四释真应者真名不伪不动应名称适根缘集藏名身。 二身皆有集藏之义真集一切智慧藏于一心应集一切神通藏于一色色心不二通慧一如唯色唯心斯之谓也。 二若契下对拣是非二初约法示三初法。 若契实相不伪不动之理即能称机而应。 实相之体即是法身能契之智即自受用报此二于今皆名真身法报既冥则能称机起胜劣等应二譬如下喻。 譬如揽镜像对即形。 揽镜譬证真即形譬起应。 三此之下结。 此之真应不得相离。 三千俱体为真三千俱用为应此之真应方不相离无谋之说义显今宗诸家所谈难逃作意。 二若外下就人简二初简小外。 若外道作意修通虽能变化譬如瓦石光影不现岂可以此为应尚未破四住显偏真理那忽有中道真应若二乘变化修通所得此亦非应譬如图画作意乃成了不相似。 根本有漏禅境不明纵少现通不能益物此简非应尚未下简非真也若二乘等者且举二乘必兼两教及二菩萨准妙玄意藏通二教皆是作意神通以须灰灭无常住本不能起应若别接通别惑未断亦不得应纵令赴物皆名麤应若别初心亦不能应初地初得三观现前证二十五王三昧法身清净无思无念随机即对是不思议妙应也。 二大乘下示圆人二初明二身。 大乘不尔得实相真譬得明镜不须作意法界色像即对即应如镜写像与真不殊是时乃名真寂身应。 得实相真者正语圆住义该别地与真不殊者名质为真圣人应像同机体质已证众生本觉之性用机百界应百界机体本不二安得少殊。 二菩萨下示六即。 菩萨从初发心历于六即。 三今经下结指经目二初指经文。 今经前问答明于真寂而不动法界大益观音从真身得名后问答明随机广利出没多端普门是从应身得名。 二良以下结题目。 良以真应因缘故名观世音普门也。 五药珠三初标名示教。 五释药树王身如意珠王身者药王疗治苦患出柰女经珠是如意之宝。 柰女经者具云佛说柰女祗域经一卷柰女即维耶离国梵志家柰树所生颜色端正宣闻远国因蓱沙王往娉后生一男名曰只域生时手把针筒药囊至秊八岁广通医术徧行治病后逢小儿担樵只域视之悉见此儿五脏肠胃只域心念本草经说有药王树从外照内见人腹脏此儿樵中得无有药王树邪即往问儿卖樵几钱儿曰十钱便雇钱取樵下樵置地暗冥不见腹中只域思惟不知束中何所为是药王便解两束一一取之以着小儿腹上无所照见辄复更取如是尽两束樵最后有一小枝裁长尺余试取以照具见腹内只域大喜知此小枝定是药王悉还儿樵儿既得钱樵又如故欢喜而去只域于国徧治病人皆以药王照视悉见病本然后治之无不愈者今取譬真身拔苦如药王之治病也珠是如意之宝者如华严中得摩尼珠十种莹治能雨众宝今取譬应身与乐如摩尼之雨宝也。 二广历下约教辩能二初略指三。 广历诸教明治病得宝。 随教浅深益物广狭以明治病得宝之相。 二今约下广明圆二初释二身二初药树身二初喻。 今约圆教明者如华严云有上药树其根深入枝叶四布根茎枝叶皆能愈病闻香触身无不得益。 根深喻真妙四布喻应广示理行果教如根等次第信行修四如闻获益法行修四如触获益。 二菩萨下法。 菩萨亦如是大悲熏身形声利物名大药王身。 今品初段专明拔苦即是大悲熏于真身与治病义齐也形声利物且就通说若据经文须在冥益不以形声合前闻触意亦在兹。 二又如下珠王身二初喻。 又如如意珠能雨大千珍宝随意而不穷不尽。 如文。 二菩萨下法。 菩萨大慈熏身与众生乐名如意珠王身。 即以大慈熏于应身普令得乐与宝义同也问大悲熏真其相如何答真是妙智能破妄惑悲名愍伤能拔他苦同是法身一清净用耳欲彰照理有利他益故立拔苦之悲熏于破惑之智即显有悲之智普除众生妄惑之苦例于大慈熏应与乐同是法身一自在用一用二能故有能熏所熏之义良由应身本是自行证得之法以慈熏故方徧益他然则慈心非不熏真悲心非不熏应真身非不与乐应身非不拔苦欲令易解是故经文寄两问答分别说也。 二此亦下辩六即。 此亦约六即判位。 博地已具治病雨宝二种之理与佛不殊名字已上随浅随深能治能雨。 三就前下结指经目二初指经文。 就前问答徧救幽戹苦难此从药王身以得名从后问答称适所求雨实相雨得涅盘乐此从如意珠王身以得名。 二故知下结题目。 故知二身因缘名观世音普门也。 六冥显三初释名。 六释冥显两益者冥是冥密显是彰露。 二大圣下辩相二初明二益三初示相。 大圣恒以二益利安一切而众生及以下地日用不知。 大圣常以真智冥熏妙色显被无明隔故益而不知。 二譬如下举譬。 譬如日月照世盲虽不见实荷深恩。 两曜喻二益盲者喻无明凡小全在下地分隔眼瞙既有厚薄之殊故不见之相不可一揆。 三故药下引证。 故药草喻云而诸草木不觉不知只同是一地下品不知上品冥显两益如文殊不知妙音神力所作以不知故名为冥益。 三草二木而皆不知一地一雨下不测上亦通圆人故引妙德不知妙音言以不知故名为冥益者此明二身于不知者皆称冥益即彰真应于其知者皆称显益发智见理于真显益见身不识但荷冥利真冥应显可以意思。 二此亦下明六即。 此亦约六即判位。 理同极圣此则不论名字即人所有智行兼他之益彼七方便受而不知况内外凡二益非薄皆知即性故离我能。 三若就下结指二初指经文。 若就前问答不见形声密荷深佑名为冥益圣人之益虽不可知圣欲使知蜫虫能知如后问答亲覩色身得闻说法视听彰灼法利显然。 前论真应各有冥显斯为尽理今以人法别对二益且随文尔。 二故知下结题目。 故知观音从冥益得名普门从显益得名以冥显因缘故名观世音普门也。 七权实三初释名。 七释权实者权是暂用实非暂用。 暂用则权宜非暂则究竟。 二略言下辩相二初泛明三种二初总示三种。 略言权实则有三种一自行论权实自观中道为实二观为权二就化他论权实他根性不同或说权为实说实为权不可定判但约他意以明权实也三自行化他合明权实者若自观三谛有权有实皆名为实化他随缘亦有权有实皆名为权。 即唯自唯他及自他共以诸经论所谈权实其相不同或言自行有权有实或许化他有权有实或经论说自行之法皆名为实化他之法皆名为权是故今家凡论权实须明此三若不然者禀学之徒则不尽知权实之相于诸经论不免生疑复应了知权实法相或约理事或约理教教行缚脱因果体用渐顿开合通别悉檀皆通自他及自他共今以中观对于二观为权实者似用因果而辩三番自修三观为自行权实若约化他但随他意四悉适时不可定判若第三番自行三观有权有实以顺智故只称为实化他之法虽有权实以顺情故唯称为权。 二用此下徧历诸教二初略指四教。 用此三义历四教。 随教浅深明理事等约自约他及自他共义皆不阙。 二复就下明圆六即。 复就自行权实明六即判位。 六通三教即唯在圆复就自行明六权实从因至果义便故也。 二寻此下别用第三。 寻此品意是明自行化他论权实。 前番问答有权实七难二求在权永离三毒是实以由大士用于自行一心三观观其音声今皆解脱故都判为实后番问答十界身说显有权实以是大士随差别机示种种应故都判为权此乃判于自行化他以为权实无第三番如何分经两段而对权实。 三前问下结归二初结指经文。 前问答从自行化他之实智益物后问答从自行化他之权以益物。 前后皆云自行化他者简异单自行单化他权实意云前番是自他相对之实后番是自他相对之权。 二故知下结归题目。 故知权实因缘故名观世音普门也。 八本迹三初名义。 八释本迹者本名实得迹名应现。 净名玄义云所言本迹者本即所依之理迹是能依之事事理合明故称本迹譬如人依住处即有行往踪迹也住处是所依能依之人有行往之迹由处有迹寻迹得处当知若高若下实得皆本若高若下应现皆迹。 二若通下解释二初通凡渐。 若通途作本迹者世智高凡夫本意难测乃至别教本迹。 世智高者诸有施作但见踪迹莫知本意二教贤圣至别似位本所证得下位焉知节节皆可通论本迹。 二局圆圣二初局分满二初略示。 若圆教无始发心初破无明所得法身者名之为本垂形百亿高下不定称之为迹。 的论其本须破无明证法身体所垂之迹或九界身或现八相。 二若一下简判二初简一往。 若一往判真应多用上地为真为本下地为应为迹地地传作此判真本唯据于高应迹唯指于下此义不可。 二今细下取细明二初约义明二初明本迹通高下。 今细明本迹则与真应异本是实得始坐道场及初住所得法身即是其本迹为上地之佛及作上地菩萨悉名为迹不可以上地高故称之为本始得初住目之为迹。 若知四句释之方尽一本下迹高初住法身迹为八相上位菩萨八相元是妙觉威仪故云迹高二本高迹下妙觉法身迹为下地及九界相三俱高妙觉法身迹为八相四俱下初住法身迹为九界中四十位本迹高下可以意知。 二何以下明实得辩是非。 何以故实不得上地上地非本实得下地下地非迹。 二故寿下引文证。 故寿量云随自意随他意是本迹意也。 自意是本他意是述。 二就本下通六即。 就本迹明六即。 五位本迹理皆具足。 三就前下结归二初指经文。 就前问答不可说示但冥佑前人从本地得名后问答殊形异状应现度脱从迹地得名。 前以实本益他后以垂迹益他。 二故知下结题目。 故知本迹因缘故名观世音普门也。 九缘了三初标示名义三初示名义。 九释了因缘因者了是显发缘是资助资助于了显发法身。 此之名义修性皆然。 二了者下辩流类。 了者即是般若观智亦名慧行正道智慧庄严缘者即是解脱行行助道福德庄严。 类至极果节节名异其体不殊。 三大论下引论释。 大论云一人能耘一人能种种喻于缘耘喻于了。 缘了之相实同耘种非此二力性田不丰。 二通论下依教解释二初诸教皆具。 通论教教皆具缘了义。 藏通义立全乖性种别教虽有初心别修唯有圆教修性不二虽云皆具须辩此殊。 二今正下尅就圆论二初尅辩二因二初明二种因果。 今正明圆教二种庄严之因佛具二种庄严之果。 此中二因且在修类。 二原此下讨二种根本三初总明性德。 原此因果根本即是性德缘了也此之性德本即有之非适今也。 前之因果犹在修中今穷其源性具缘了净名云一切众生本涅盘相不可复灭本菩提相不可复得起信论明真如二德谓如实空如实不空当宗明三千即空三千即假皆是性德缘了文也。 二大经下别引文释二初证释了因。 大经云一切诸法本性自空亦用菩萨修习空故见诸法空即了因种子本自有之。 不明三千徒消一切非空假中莫辩自空如实空性与一切染本不相应一切染者不出三惑自非本性即空假中岂能不应一切染邪乃毕竟空为了因性亦用等者全性起修方见本空。 二又云下证释缘因。 又云一切众生皆有初地味禅思益云一切众生即灭尽定此即缘因种子本自有之。 经云众生即菩提相及涅盘相或谓理中独具佛德今文众生有初地味禅及灭尽定岂非性具天法声闻法邪既具此二余诸法界那不具邪又具二定者从二习果及报果说岂不各具性相等邪不以理具而消此文如何欲散便是灭定性德缘因于兹验矣。 三以此下依性立修。 以此二种方便修习渐渐增长起于毫末得成修得合抱大树摩诃般若首楞严定。 以此二种者性种也方便等者智行也毫末者类种也由斯性类修成智行乃至二严。 二此一下不论六即。 此一科不论六即但就根本性德义尔。 此科正意但明理即非论五位。 三前问下结指经题二初指经文。 前问答从了种受名后问答从缘种受名。 明今二严必有其本故从二种受名。 二故知下结题目。 故知了因缘因故名观世音普门也。 十智断三初略标。 十释智断者。 二通途下广释二初不二而二明智断二初约通途明二德言通途者此解兼别以有为无为对智断故若唯圆说苦集尚无作智断岂有为然名虽借别其意唯在圆以修妙三观得成圆断功因时立此能至果须休息故将无作行暂立有为名断德称无为别从道后立此犹教道设是故曰通途此文自二初智德二初列异名。 通途意智即有为功德满亦名圆净涅盘。 圆净等者智极故圆惑尽故净不生不灭名为涅盘。 二言有下释有为。 言有为功德者即是因时智慧有照用修成之义故称有为因虽无常而果是常将因来名果故言有为功德满也。 智虽无作有断证功故借别教立有为称因虽无常者涅盘经中因外道辈执因是常成无常果佛用别教以无常因感常住果而对破之故因无常犹在别教将因等者由惑未断故起智照一分惑灭一分智忘故智无常既有照用故名有为果既惑尽称理常住更无为作将因名果故令智满受有为名。 二断即下断德二初列异名。 断即无为功德满亦名解脱亦名方便净涅盘。 解脱者不系名解自在为脱在染不染名之解脱方便等者机生则生是生不生机灭则灭是灭不灭权示生灭不被染碍故此涅盘名方便净。 二言无下释断义二初简小。 言无为者若小乘但取烦恼灭无为断但离虗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此乃无体之断德也。 不知三种世间常住谓烦恼灭便无身心安能自在名无体断但于虗妄见思解脱未得三千三谛自在。 二大乘下明大二初正示。 大乘是有体之断不取灭无为断但取随所调伏众生之处恶不能染纵任自在无有累缚名为断德指此名无为功德。 妙觉三脱名有体断所言断者任运断也已有智德了三惑空故处九道恶自相离众生之心如涂胶手捉物皆粘诸佛之心如净洗手捉物不粘已有智水洗其胶故致令净用自然不着此智断德说有次第用无前后以三千法究竟即空名今智德三千之法究竟即假为今断德三千之法究竟即中是法身德道前道后悉是一心通教尚是双流圆果岂当分隔。 二故净下引证。 故净名云不断痴爱起诸明说又云于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品爱见为侍亦名如来种乃至五无间皆生解脱无所染碍名为一切解脱即是断德无为也。 证有体断见爱业报全体即是性恶法门如富豪人七宝家业凡夫生盲转动罣碍为宝所伤二乘热病见是鬼虎避走远去圆人之眼不盲不病明见是宝自在用与非独不被损伤恐怖而能以此自给惠他于此证理名为自给以此利物即是惠他今之断德正在惠他此等皆由体达修恶即是性恶今明究竟体达位也。 二寂而下约寂照简非德。 寂而常照即智德也小乘灰身灭智既其无身将何入生死而论调伏无碍无染灭智何所照寂。 常住寂照妙色妙心方名智断庄严之相小乘灰断身智俱忘将何永度众生将何常照寂理。 二如此下二而不二明三德二初约即三明理极二初明二三不殊。 如此智断圆极故法身显着即是三种佛性义圆也。 而寂而照即是智断非寂非照即是法身二德既穷法身乃极亦名究竟三种佛性。 二法身下明因果无别二初别示三法因果二初法身隐显。 法身满足即是非因非果正因满故云隐名如来藏显名法身虽非是因而名为正因虽非是果而名为法身大经云非因非果名佛性者即是此正因佛性也。 法身一德体非因果而有隐显者斯由缘了逆顺故也缘了逆性而成惑业故使正因非隐而隐名如来藏缘了顺性而成智断故使正因非显而显名为法身虽有隐显体无增减故大经云非因非果。 二又云下二德修性。 又云是因非果名为佛性者此据性德缘了皆名为因也又云是果非因名佛性者此据修得缘了皆满了转名般若缘转名解脱亦名菩提果亦名大涅盘果果皆称为果也。 是因非果复名佛性佛是果称岂非果法而为因种是果非因复名佛性性是因称岂非因法而为果德不以修性缘了销之此文安解。 二佛性下总示三法因果二初约义示。 佛性通于因果不纵不横性德时名三因不纵不横果满时名三德。 前虽因果互是互非而皆称佛性验知缘了通因通果又言佛性非因非果良以正因不即我阴故曰非因缘了不离我阴故曰是因不即故一点在上不离故二点在下是故性三不纵不横又正因不即智断故曰非果缘了不离智断故曰是果不即故一点在上不离故二点在下是故果三不纵不横故知妙三贯通因果方得名修性不二。 二故普下引文证。 故普贤观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 不达妙三始终该互普贤观文如何可解。 二智德下复就二符经文。 智德既满湛然常照随机即应一时解脱断德既满处处调伏皆令得度。 若匪智德常照何能即称即脱若非断德徧调安得身说普应。 三前问下结归二初指经文。 前问答从智德分满受名后问答从断德分满受名。 二故知下结题目。 故知以智断因缘名观世音普门也。 三问此下贴文为证二初约无文立难。 问此十义名字出余经那得用释此品。 揽乎别文立其总目释题十义名出余经今经全无此文何名揽别为总邪。 二答大下约有义答通三初明衍义众经共用二初约法义明。 答大乘义通众经共用。 大乘诸部皆谈中道故使义门可以共用。 二若不下以人师验。 若不许此者佛性出涅盘五住二死出胜鬘诸师那得浪用通众经耶。 诸师说释诸大乘经显理则须论佛性指惑则莫非五住岂以当经无文为责。 二此品下以二问答贴义无亏。 此品在文虽无十名总将二问答帖十义意宛然可解。 十种别名文虽不列以二问答总贴十义明如目击故曰宛然。 三今已下别点句句证十义二初结前有义开后有文。 今已如前今更别点句句来证十义者。 前云在文无十名者但无次第明示十名若于品中散取诸句则有文有义也。 二如文下约句对义。 如文云以何因缘名观世音又云以是因缘名观世音即是据人名也后文云普门示现即是明法也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即慈也愍诸四众即悲也欲知智在说十九说法即智慧也一时礼拜得无量无边福德之利即福德也自在之业即法身也何故尔法身于一切得自在智慧契此故名为业寿量云慧光照无量久修业所得威神之力巍巍如是如是满足之名即是真身也普门示现神通力即应身也游诸国土度脱众生即药树王身也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即如意珠王身也福不唐捐即冥益也三十三身即显益也现佛身即实智也现余身即权智也观音身即本余身即迹也又大威神力是本方便力是迹闻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若有闻是品者即证了因功德不少即缘因不肯受常舍行故及即时观其音声观即智皆得解脱种种调伏众生八万四千发心等是利益即断也。 自在之业即法身者真应二身亦称色法应则现色真则冥法名从所契故曰法身理具一切一一融通最自在也业是德业即智德也真身契法名自在业巍巍是重明高累之貌高明如是即满足也此等理智相合皆真身名义也若运三业无显应者其福不失须知密有与拔之功即冥益也常舍行者毕竟空智无所受着故属智德又以即观音声属智皆得解脱为断此彰二德同时而用应知句句证义不独示其十义有文亦显十重二二互具。 四料简二初别料简十初简人法二初问。 第四料简者问人对观音法对普门者方等有普门法王子标于人名此义云何同。 彼经具明十法王子观世音法王子外自有普门法王子既以普门而名于人今释普门那定属法二答二初立句二初泛立四句。 答此应作四句分别人非法法非人人即法法即人。 句虽有四义实唯二不出相非及相即故如此二义皆通大小今意在大而论小乘即离句者欲示名言须将理定所辩人法若其不以二谛中道甄其权实但言即离何能的显今之相即。 二若约下以部对句二初明诸部人法即离四初华严。 若约华严次第意地前生死行人未是实相之法此法亦非彼人若作不次第意者人即实相实相即人人法不二也。 彼经别教缘实相法修次第行未能即以实相之法为观行人是故人法互不相即圆观不次即以实相为观行人是故人法更互相即别则证道方即圆则始终不二。 二三藏。 若三藏有门明无假人但实法此法非人若空门揽实法成假人人法两异若其不离人论法不离法论人此乃是二谛意非中道之人法也。 此教有门人如兔角故无阴有生灭故实此唯非句空门两向揽实为假假实不同名互非句既不相离复名互即此教两门虽谈即离人之与法俱非中道。 三方等。 若方等对小明大论人法者明小同三藏明大同华严。 四教竝谈藏通唯二谛别圆同华严。 四般若下例余。 般若涅盘等例尔。 般若荡相钝谓但空同前二谛利分二种同前别圆涅盘四教虽俱知常初心用观不无差别藏通且须顺于二谛别初心人未即圆法。 二今方下明难属方等即句。 今方等中明普门者即大乘意。 二今明下通难三初正约即句通难。 今明普门是法何得有法无人彼明普门是人何得但人无法此则人法互举彼经标人此处标法尔。 今品前问答观音属人能观所观岂非法邪若后问答既以普门为所证法此法岂无能证人邪方等既以普门目人能目普门岂可非法论其大意观音普门皆中道法随悉檀益将何目人唯圆始终即揽实相而为假人。 二例如下傍取人物例显二初以人显。 例如小乘明身子智慧第一余弟子各就余法门论第一本以智慧断惑发真无漏余人无慧那得入道既得道果果知有慧但各举其初门别称第一。 二譬如下举物喻。 譬如刀刃断物必藉于背方有利用诸数如刀背慧数如刀刃。 三今普下以人法互具结示三初明法具人。 今普门义亦尔但以缘因之法当普门之名何得无了因之人耶。 二若拼下明人具法。 若并从观音标名者此则通漫欲使世谛不乱互举别名。 三如身下以身为例。 如身具六根但称为净眼净意岂得无余根邪。 皆可见矣。 二简慈悲二初简慈悲名相三初明与拔同异二初与拔相兼问。 料简慈悲者问若大悲拔苦苦除即是得乐大慈与乐乐至即是拔苦何意两分。 苦除即乐如夕尽即晓乐至苦除如灯来暗灭趣举一种即有二能何以慈悲而分两法。 二答通下与拔不俱答。 答通论如此别则不然譬如拔罪于狱未施五尘身虽免痛根情未娱此但拔苦未名与乐又如施五尘于狱耳眼虽悦不名拔苦为从别义各显一边故别说尔。 一能兼二此就通论对境发心实须别说故举二喻以彰别相。 二明喜舍阙具二初问。 问此中何意不论喜舍。 二答二初不二是舍。 答四无量心名虽有四但是三义大经云忧毕叉毕叉名舍舍者两舍也即是非慈非悲不二之意不二而二即是慈悲。 四无量心舍无别体奢摩他观体既是定定能与乐毗婆舍那观体既是慧慧能拔苦二观不二即忧毕叉亦名平等舍故不二而二则立慈悲二而不二即是于舍今既明于不二慈悲则已含舍故不别立。 二喜者下苦在阙喜二初约法释。 喜者从乐生喜初欲与乐众生苦重不能得乐则无所可喜若拔苦竟即能得乐还遂本怀故乐后加喜苦后无此故不开喜。 今明慈悲是立誓愿运慈与乐生既苦重即须运悲二俱未遂何喜之有福慧满时药珠功毕方与众生生乎庆喜。 二如阿下引事例。 如阿输加王七日应死虽有五欲之乐忧苦切心又如一身少许痛恼能夺一身之乐故知苦重不得乐也。 阿输加王即育王弟不归三宝见兄饭僧乃生嫌谤育王见愍设计劝之王入温室诈言已崩䇿之绍位方登御座育王出怒其罪当死乃令七日受王五欲使旃陀罗逐日唱死过已王问受乐否邪答言我闻几日当死唯苦无乐王言沙门观念念灭虽受供养宁有着心阿输知已出家修道得阿罗汉少痛夺乐近事可验众生若此故菩萨心未生喜也。 三问禅下明支等前后二初约前后问。 问禅支明喜在前乐支在后复云何。 今论四等慈悲喜舍慈能与乐则乐前喜后何故禅支喜前乐后初禅五支谓觉观喜乐一心二禅四支谓内净喜乐一心三禅无喜四禅无乐今约初二皆喜在前乐支在后其意何邪。 二答禅下约自他答。 答禅支就从麤入细此中庆彼得乐故喜心在后也。 自证禅支从麤至细前喜后乐利他四等先与其乐后方庆喜故其次异。 二复次下简与拔有无三初外道虗想。 复次外道修四无量自证禅定作想虗运彼无实益不能令他拔苦得乐虽自获定虗妄世法报尽还堕不免于苦自他俱无利益。 四禅四空及四无量十二门禅根本定也通于内外小大圣贤而修证之若诸外道及正信凡夫修慈悲喜舍自证此定虗想众生离苦得乐于他无益自虽暂益不免退失。 二若二下明二乘自利。 若二乘修四无量但自拔苦于他无益自拔分段未免变易灰身灭智非究竟乐。 二乘修此虽不益他自拔分段得小涅盘。 三今菩下明菩萨徧益二初明行超凡圣。 今菩萨不尔非凡夫行非贤圣行非凡夫者不同自受禅乐非贤圣者不同自拔于苦不同自受乐故即与他乐不同自拔苦故即拔他苦。 不同凡外随禅受生异小贤圣但自拔苦葢非生法二种缘慈乃以无缘法界与拔令诸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 二明同时与拔。 亦是即拔苦是即与乐即与乐亦是即拔苦但分别说之誓愿相对前明拔苦后明与乐尔。 无缘慈悲不二而二用不异时分别令解故各说耳言前明拔苦等者从本怀故先标于慈若从用次先拔后与是故四誓从用为次。 三简福慧二初定福智与拔所以二初问。 料简福慧者问观音对智称之而拔苦普门对福见之而得乐何也。 二答。 答智是光明正治暗惑惑是生死苦恼若治暗惑之苦岂不用智解之光故称智慧人名即拔苦也法是法门门名能通通至涅盘安乐之处初习此法是得乐因后证此法是得乐果故对此普门明其与乐也。 因修福慧至果则成智断二德此德与生体性无二故称观音智德人名即能显召本性了种是故能除暗惑苦也若对普门断德应身即能引起本性缘种是故获于因果之乐若不尔者何名感应道交。 二问福下辩福慧一异是非二初约隔异难。 问福慧相须本不相离若定而无慧者此定名痴定譬如盲儿骑瞎马必堕坑落堑而无疑也若慧而无定者此慧名狂慧譬如风中然灯摇扬摇扬照物不了故知福慧相资二轮平等堪能运载也若尔何意以智慧拔苦福德与乐邪。 备举相资难今隔异。 二自有下约偏圆答二初立即离四句。 自有福德是智慧智慧是福德自有福德非智慧智慧非福德大小乘皆备四句。 大小皆四故知即离名同义异。 二如六下通偏圆诸教二初明三教即离俱非二初明小衍二初三藏。 如六度菩萨修般若分阎浮提为七分此是世智不能断惑此犹属福德摄即名此福是智故此智是福不断惑故若声闻人智慧能断苦者智慧非福德如饿罗汉也若福德非世智亦非出世智者如白象也。 菩萨一位得两即句罗汉白象得二离句虽有即离同在三藏。 二若大下大乘。 若大乘四句者别教地前三十心行行名福德慧行名智慧此慧不能破无明此慧还属福德摄不破无明故此福是智慧方便治取相故若地前皆名福德地上皆名智慧此智慧非福德福德非智慧。 约别地前论于四句初以行行对于慧行而为福慧不破无明故俱名福即此二福能破取相复受智名故此福智当两即句又地前福智无明全在故皆名福地上福智分破无明故皆名智此之福智当两非句故两四句非今福智。 二方等下例二部。 方等般若带小明大若带小福慧如前四句明大福慧如向四句。 二今此下明圆教开合俱是二初释二初二而不二三初明相即。 今此普门名福慧者福即是慧慧即是福福慧不二。 一心三止为福一心三观为慧始从理性终乎极果定慧不二是今两即也。 二故大下明互具。 故大论云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此慧那得无定得首楞严定何曾无慧论云健相三昧能破强敌。 般若既是尊妙人见验慧具福尊妙即是上定故也论即大论彼翻首楞严为健相也三昧既能破彼强敌验福具慧强敌即是无明故也。 三大经下明异名。 大经云佛性者有五种名亦名般若亦名师子吼亦名首楞严亦名金刚佛性等即是定慧具足之名也非禅不慧非慧不禅禅慧不二。 五名之中般若师子吼是慧楞严金刚是定佛性是通名也既是异名弥彰体一是故此五皆双具之称复以无妨禅慧以结不二。 二不二下不二而二。 不二而二分门别说作定慧二解故释论解般若明十八空解禅定明百八三昧。 法虽不二不妨分门各作名数而为解释。 二此是下结。 此是二说二即不二。 论虽分门别相而说须知禅慧毕竟不二。 四简真应二初正简真应二初立句。 料简真应者亦有四句之殊非真非应应而非真真而非应亦真亦应。 二若非下简示二初简前三句非。 若非真非应此就理可解又就凡夫不见理故非真无用故非应此亦可解应而非真者外道亦得五通同他施化通论亦得是应而不得名真真而非应者二乘人入真断结灰身灭智不能起应此亦是通论其真尔。 且简凡小实兼通别通教灰断同藏二乘地前作意非不谋应圆六根净虽全性发别惑在故未名真应。 二亦真下示后一句是。 亦真亦应者此则别显中道为真即真而论用为应真应不二不二而二者故言真应尔。 即真而应世之常谈自舍今宗莫穷其妙都为他师不知性恶致令起应不得无谋徒说无缘之慈不究无缘之旨。 二今依下兼定常间三初一往且分。 今依文互举一往言其真应前番问答明真身常益后番问答明应身间益。 以经二段别对常间。 二常问下二往互具二初立。 常间不得相离二鸟俱游二往为论真身亦恒亦不恒应身亦间亦不间。 二鸟者大经第八鸟喻品云善男子鸟有二种一名迦邻提二名鸳鸯游止共俱不相舍离此品答前云何共圣行娑罗迦邻提旧解或云娑罗一双邻提一双或云娑罗一只邻提一只或云娑罗翻为鸳鸯章安云然汉不善梵音只增诤竞意在况喻取其雌雄共游止息以喻生死涅盘中俱有常无常在下在高双飞双息即事而理即理而事广如彼疏今喻二身常间两益不得相离者乃是观音分证涅盘中常无常二用也。 二若小下释二初小。 若小乘明义例如善吉石窟观空见佛法身莲华尼则不见此岂非小乘中真身恒益不恒益义丈六之应亦有见不见此岂非应身有间有不间义。 真理天然是佛法体善吉观见常无间然于莲华尼似如有间故于二圣明常无常斯乃真身自有二益丈六之相于有缘者常得覩之若其无缘同处不见岂非应身亦有二益。 二大乘下大。 大乘法身亦尔于理为恒益于情为不恒益应身亦尔此缘灭彼缘兴无有断绝是不间义同质异见是其间义。 佛法界身未尝不益于情执者而成间灭真具二也佛应化身随机生熟出没无间应身常益也见不见异令应不常又成间益也故知二身各具二益。 三而今下顺文别对。 而今分别一往前问答属恒益后问答属不但益也。 前文即称即感别对真身常益之义后文现相生灭别对应身间益之义。 五简药珠二初依义互具。 料简药珠二身者药有差病拔苦之功亦有全身增命致宝之用故经云若全身命便为已得玩好之具也如意珠王非但雨宝亦能治病大施太子入海得珠还治父母眼大品云若人眼痛珠着身上病即除愈故知通具二义。 但就譬说即显真应各能与拔斯为尽理矣。 二若别下就文别对。 若别据一边约除患以譬药证乐以况珠尔。 前文除苦名为药身后文与乐名为珠身且顺经文作斯别对。 六简冥显。 料简冥显两益凡有三十六句。 三十六句者冥显机应各论四句冥机者过去善能感也显机者现在善能感也亦冥亦显机者过现善业共能感也非冥非显机者过现无善当能生善而能感也冥应者法身也显应者应身也亦冥亦显应者二身俱应也非冥非显应者亦法身但以不见不闻而知而觉为冥应不见不闻不知不觉即双非应故此二应皆果中法身也识此八已相对互对具足而言成十六句约机感应约应赴机各成十六加根本四即三十六若解此意则无生不感无时不应除诸邪见深荷圣恩亦知一切众生无一不成佛也。 七简权实二初定文立难。 料简权实二智者前问答实智照真而众生得脱权智照假而众生得度度为度权亦度于实脱为脱真亦脱于假。 真即是实假即是权答文备见四种相也。 二立句答通二初详论互具。 答此亦具四句或因真智解脱于权七难消除二求愿满是也或因真智解脱于实三毒皆离是也或因权智得度于实三十三身得度是也或因权智得度于权于怖畏急难之中得无畏是也或二俱度脱或二俱不度不脱。 真智冥应脱有浅深七难二求免事中之苦脱权也离三毒根成佛无疑脱障实惑也权智显应得度不同见身闻法破惑显理度实也事中怖难得无畏者度权处也机熟之者对此二智得权实理名俱度离浅深障名俱脱机生返此是故俱名不度不脱。 二据说且分。 今依文判互出一边前文脱权后文度实。 八简本迹二初本迹俱与拔二初各具二用。 料简本迹者通论本迹俱能拔苦与乐故寿量云闻佛寿无量得清净无漏无量之果报即是从本得乐请观音云或游戏地狱大悲代受苦此是从迹拔苦众生不达本源故流转苦恼若识本理即于苦而得解脱也众生若不见迹中施化不能三业种福则无功德之因焉致乐果。 二非本下相由贴文。 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前问答是明迹本后问答是明本迹。 非脱众苦之迹不显一真之本故前问答是明迹本非证千如之本莫垂十界之迹故后问答是明本迹。 二问本下本迹异真应二初问。 问本迹与真应云何异。 二答。 答真应就一世横辩如诸经所明本迹就三世竖论如寿量所说。 诸经所说始从地住终至等妙一分真明一分应起岂唯一世实居当念是名横辩别明本迹如寿量品即今说久远为本诸经及迹门名已说近成为迹既约久近是故名就三世竖论前明观音多就体用而论本迹今彰部故约久近而明本迹。 九简缘了二初约当宗问答四初明善恶法门性德皆具二初问。 料简缘了者问缘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恶否。 缘能资了了显正因正因究显则成果佛今明性具缘了二因乃是性德具于成佛之善若造九界亦须因缘九界望佛皆名为恶此等诸恶性本具不。 二答。 答具。 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诸师亦知具恶缘了他皆莫测故摩诃止观明性三千妙玄文句皆示千法彻乎修性其文既广其义难彰是故此中略谈善恶明性本具不可改易名言既略学者易寻若知善恶皆是性具性无不融则十界百界一千三千故得意者以此所谈望止观文不多不少二明提佛但断修中善恶二初问。 问阐提与佛断何等善恶。 一阐提者此翻无欲以于涅盘无乐欲故又翻信不具以其不信善恶因果故既无欲无信名断善尽佛已永离五住二死名断恶尽善恶既是理性本具则不可断是何善恶提佛断尽。 二答。 答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 夫一切法不出善恶皆性本具非适今有故云法住法位世间相常若因修有安得常住大经云十二因缘非佛修罗人天等造不是性具何得非造起信云一切法真不可遣故若非性具那得皆真以皆本具故得名为性善性恶复以性具染净因缘起作修中染净因缘乃有所生世出世法若具言者本具三千为性善恶缘起三千为修善恶修既善恶乃论染净逆顺之事阐提是染逆之极故云断修善尽佛是净顺之极故云断修恶尽若其性具三千善恶阐提与佛莫断纤毫。 三明性中善恶不断所以二初问。 问性德善恶何不可断。 二答二初约理答。 答性之善恶但是善恶之法门性不可改历三世无谁能毁复不可断坏。 善恶是性性不可改安可断邪既不可改但是善恶之法门也法名可轨轨持自体不失不坏复能轨物而生于解门者能通可出可入诸佛向门而入则修善满足修恶断尽阐提背门而出则修恶满足修善断尽人有向背门终不改。 二譬如下举譬类。 譬如魔虽烧经何能令性善法门尽纵令佛烧恶谱亦不能令恶法门尽如秦焚典坑儒岂能令善恶断尽邪。 魔烧佛经如提断修善性善不尽以法合也佛烧恶谱如断修恶恶法门存即是合也焚典坑儒双喻二人断修善恶岂能等合也。 四明提佛迷达起不起异二初问。 问阐提不断性善还能令修善起佛不断性恶还令修恶起耶。 二人善恶既皆断修而存于性何故阐提后起修善如来何故不起修恶。 二答二初以了达故不起实恶。 答阐提既不达性善以不达故还为善所染修善得起广治诸恶佛虽不断性恶而能达于恶以达恶故于恶自在故不为恶所染修恶不得起故佛永无复恶。 提以邪痴断于修善既不能达性善本空故为善染修善得起佛以空慧断于修恶了达性恶本来清净恶不能染故泯修恶。 二以自下以自在故能起权恶。 以自在故广用诸恶法门化度众生终日用之终日不染不染故不起那得以阐提为例耶若阐提能达此善恶则不复名为一阐提也。 佛能达恶于恶自在现恶摄生不染不起阐提若尔则名佛矣。 二若依下破他义显正二初叙他非义二初明他得修失性。 若依他人明阐提断善尽为阿棃耶识所熏更能起善棃耶即是无记无明善恶依持为一切种子阐提不断无明无记故还生善佛断无记无明尽无所可熏故恶不复还生若欲以恶化物但作神通变现度众生尔。 他即陈梁已前相州北道弘地论师也又有摄大乘师亦同地人之解他明棃耶是无记无明善恶所依能持一切善恶种子阐提但断现行之善后为种子熏起于善佛断此识无恶种熏永不起恶仍释伏难佛断恶种如何现恶化诸众生故释云但以神变现恶化众生耳。 二问若下难他作意同外。 问若佛地断恶尽作神通以恶化物者此作意方能起恶如人画诸色像非是任运如明镜不动色像自形可是不可思议理能应恶若作意者与外道何异。 断恶既尽神变现恶全是作意非同明鉴无念而形虽相州南道弘地论者以法性为依持然不明性具诸恶法门现恶度生亦未能逃作意之咎。 二今明下明今妙旨二初正明由性具善恶起权实善恶二初正示今义。 今明阐提不断性德之善遇缘善发佛亦不断性恶机缘所激慈力所熏入阿鼻同一切恶事化众生。 阐提成佛诸佛现恶若非不断性善性恶则义不成。 二以有下结成妙旨。 以有性恶故名不断无复修恶名不常若修性俱尽则是断不得为不断不常阐提亦尔性善不断还生善根。 断常名通别人缘理断九以定断九故昧性恶名为断见不能忘缘是存修恶名为常见涅盘已前皆名邪见斯之谓欤断修存性既离断常乃绝一切边邪之义及种种思斯是妙旨庶去滞情。 二如来下重明由达不达故自在不自在。 如来性恶不断还能起恶虽起于恶而是解心无染通达恶际即是实际能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缚不脱行于非道通达佛道阐提染而不达与此为异也。 现恶达恶岂能染恶恶际实际缚相脱相非道佛道以了达故无有罣碍阐提不尔故永异也。 十简智断二初明二德同时二初举一法难与拔二用。 料简智断者此是一法异名不得相离如人一体何故从智拔苦从断与乐。 既是一法而立异名必无所局何故拔与定属智断。 二然而下约身心从二严立称。 然而慧解之心称智无缚碍身称断譬如人被缚运力属智萧然附外属断运力属心故名智慧庄严附断体散属色身名福慧庄严。 名从义立不无亲疎心解通融属智身力自在属断心则智慧庄严身则福德庄严此之二严宜对拔与。 二今经下示两文互举。 今经文言说不得一时故互举智断。 智断二德何曾相离今且各说互相映显前段明智后段明断。 二若深下总结益。 若深得此十义意者解一千从广释观世音普门义则不可尽也。 举此十双以为义例庶乎行者徧通一切若其然者释今题目无边际也。 第二别释二初标列。 第二别释名者为二先明观世音次明普门。 谓分文人法各自解释也。 二以何下解释二初释观世音二初结前生后二段。 以何因缘名观世音通释如前别者则以境智因缘故名观世音。 二云何下依别委释二初简示境智二初标科。 云何境智境智有二一思议境智二不思议境智思议境智又二一约理外二约理内理外为四。 思议中理外理内者此与余文所说有异若四教义以藏通二谛为理外别圆二谛为理内盖约真谛非是佛性故云理外若净名玄义以衍门三教皆为理内二谛盖由通教真谛含中故也今文通以外道及四教起见之徒皆名思议理外境智故引中论以为能破若思议理内境智者既破四性观理证真正在通教义兼三藏若不思议境智者正唯圆教亦兼别教圆该六即别在后心。 二一天下释相二初明思议二初约理外二初立四谓天然相待因缘绝待此四即是四性异名用此名者略有二意一示名言通于邪正须以理惑定其是非且如然天及以绝待本圆极名今在理外故知不可以名定理二名理外不全外外意令内人勿于正法生于性计故立此名定其见过又四句中皆双捡者盖以境智俱有自生等过故也初天然中。 一天然境智只问此境为当由境故境由智故境此智为当由智故智由境故智若由境故境此境是境境即自生境若智由智故智亦是自生智自生名性自尔非佛天人所作照与不照恒是境智故名天然境智。 言由故智境由境故智者借彼相待显此天然。 二相待者。 二明相待者若境不自境因智故境智不自智因境故智此即他生义何故尔境自生境既称为自以境望智智即是他今境从智生岂非他境智亦如是故名相待。 境待智成智待境立也。 三因缘者。 次明因缘境智者若境不由智故境亦不由境故境智境因缘故境智亦如是此即境智因缘共生义共生有二过堕自他性中。 非是单自单他而成于境乃自他和合方成于境因缘即是自他故也智亦如是此即共性。 四绝待者。 次绝待明境智者非境非智而说境智此即离境离智无因缘而辩境智者此是无因缘绝待从因缘尚不可得何况无因缘一往谓绝理而穷之不成绝待。 单自单他及自他共此待皆绝约无三句情谓一往立绝待名全非绝理。 二竝是下破二初总约性执斥三初约理外斥。 竝是理外行心妄想推计。 上之境智既属四性不入三谛故云理外。 二故中下引中论斥。 故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那得如前四种。 法离四性那计四邪。 三计执下约起过斥。 计执是实余妄语性实之执见爱生着九十八使苦集浩然流转不息。 理外妄想于四计中自执者是实他语者皆妄见惑既盛爱使亦增见爱相添即九十八因兹造业受苦无穷。 二云何下别示四性过二初自生二初举过二初约能迷所迷二初能迷诸惑。 云何执此而生苦集随执一种境智谓以为是随顺赞叹心则爱着而生欢喜即是贪使若人违逆责毁心则忿怒而生瞋恚即是瞋使贪恚既起岂非痴使我解此境智他所不解以其所执矜傲于人岂非慢使既执此为是今虽无疑后当大疑岂非疑使我知解此法法中计我岂非身见六十二见随堕一边岂非边见如此妄执不当道理岂非邪见执此是实计为涅盘岂非见取果盗谓此为道依之进行岂非戒取因盗十使宛然皆从所执境智上起将此历三界四谛则有八十八使就思惟历三界则有九十八使。 随执一种即生十使利中有钝即背上使历三界四谛成八十八虽徧三界及以四谛随生一见即能具起一处理显顿能除灭是名通名利使烦恼若思惟惑界系不同既非迷理不对四谛但历三界而成十使足前乃成九十八使。 二此则下所迷诸法。 此则集谛结业颠倒浩然方招苦果生死不绝于其境智不识苦集何处有道灭既不识四谛则破世间出世间因果无世出世法故无法宝不识出世果无佛法不识出世因无僧宝贤圣之义一切俱失。 即四四谛四三宝也。 二若作下约能执所执二初能执性计二初正判属计。 若作如此执自生境智者只是结构生死增长结业过患甚多若非理外境智更将何等为理外耶。 纵学佛法若执境智自天而然若照不照常是境智我见不忘者唯增生死惑业既盛与彼外外轮回一等也。 二故大下引大论证。 故大论云凡夫三种语见慢名字圣人但一种语名字。 彼论明三种我义云凡夫三种我谓见慢名字学人二种无学一种见即利使初果顿断故云学人二种慢即钝使四果方尽故云无学一种但随世俗分别彼此有名字我言三种语者即三种语我不同也。 二今凡下所执正教。 今凡夫见慢取着谬用佛语介尔取着乖理成诤虽傍经论引证文字如虫蚀木偶得成字寻其内心实不能解是字非字口言境智不解境智以不解故如服甘露则以境智起见伤命早夭故为龙树所破。 以见慢心用经论语如虫蚀字不知是非唯增见慢即不知非以此障理名不知是昧是非故服不死药而致早夭。 二今不下结非。 今不取此为境智以释观世音。 二自生下例三。 自生境智既尔余三句亦然。 若增见慢于百千句起过皆然。 二二明下约理内二初示相二初明理内。 二明思议理内境智者亦作上四门名字虽同观智淳熟不生执见毕故不造新成方便道发生暖顶乃至十六心眼智明觉豁然得悟破诸见惑与理相应譬如盲人金錍抉膜灼然不谬此之真观名之为智所照之理名之为境以发无漏故称理内境智。 于上四种境智之中随用一种而知本为除于见慢遂加精进研境成智于惑能破名为毕故于智不着名不造新乃成似解而发真证譬如盲人等者大经如来性品云譬如百盲人为治目故造诣良医是时良医即以金錍抉其眼膜以一指示之问言见否盲人答言我犹未见复以二指三指示之乃言少见彼经所譬具示三谛方云少见今文但喻抉见思之膜示真谛之指虽非佛性且约见空得称理内。 二虽见下斥作意。 虽见此理终是作意入真故名思议境智也。 斯境智者虽灭惑证真非唯境唯智思议不绝非今所论。 二今明下结非。 今明观世音亦不从此境智因缘得名也。 二次明下不思议二初据前破性难。 次明不思议境智者若自他共无因等四句俱非境智者今诸经论所明或从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等若不尔者云何辩境智耶。 四句境智若非云何立于境智况诸经论所明境智不过此四。 二答经下离性四悉答二初辩相二初四悉檀相二初明赴机四悉二初明四相。 答经中所明皆是四悉檀赴缘假名字说无四性执若人乐闻自生境智即说境是自境智是自智以赴其欣欲之心或时宜闻自境自智闻必生善或时对治说自生境智说必破惑有时说此令即悟道若无四悉檀益诸佛如来不空说法。 圣人境智永祛四执若其众生于自然境智有欢喜生善破恶入理机者圣乃随机说言境智自天而然众生若于相待境智因缘境智绝待境智有四悉檀机圣人一一随彼机缘为作相待等三种说也各令获益是故经中作此四种说境智也。 二虽作下辩离情。 虽作四说无四种执无执故无见爱众生闻者如快马见鞭影即破惑入道故名为智此智所照名之为境。 圣说境智天然等相永无四执爱见不生故令闻者破惑入道得真境智三悉境智亦复如是。 二如是下明能显正法。 如是通达则识苦集道灭三宝四谛宛然具足。 若知四种执着过患名识苦集若知四悉被机获益名识道灭四谛既明三宝则立诸佛之法无不现前。 二若以下不思议相二再明思议。 若以智照境入空取证成真谛理内思议境智如前说。 于四境智离计而修四性既空入空取证虽成理内未泯言思。 二若不下正明不思议三初约义示。 若不以果为证知此境智但有名字名为境智是字不在内外中间是字不住亦不不住是字无所有故虽作四句明境智实不分别四句境智虽作四句闻境智实不得四句境智虽体达四句境智实不作四句思量境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四句思惟图度故名不思议境智。 问摩诃止观破见思假节节皆明性相二空不思议境中约法性无明检四性过荆溪云本自二空为性德境推检二空为修德境是则思议及不思议各须性相二空之观今文何故顿乖诸说乃以二空分对两处答通别二惑同障中道委论观法皆须二空今既略谈名有存没通惑破处虽具二空小人得之住涅盘相是故且没相空之名若破别惑从胜而说但存空相而于其中含二空义何者以观四种境智名字不住四句亦不不住四句属性不住属相既了四种境智之名无说无闻不起分别不作思量岂于别理犹计性实今分二空破通别惑且顺诸论教道之说小但人空大得二空先人后法良由今文未论观法且寄次第示妙境智也。 二金光下引经证。 金光明云不思议智照不思议智境。 三此具下指大本。 此具如大本玄义境智妙中广说。 二龙树下引类。 龙树先破一异时方然后释如是我闻等义今类此先破理外境智后明不思议四悉檀悉檀义如大本玄义。 大论释经皆先破计后方示义今明境智亦类彼文先破理外见慢惑心次斥小乘思议之证后方显示不可思议四悉境智。 二夫依下正释境智二初定前后。 夫依名字为便应先明观智次辩世境之音若解义为便前明世境次辩观智如先有境可得论观若未有境何所可观譬如镜鼓后方映击今从义便先明世音后论观智也。 二世者下依义释二初释境二初释世二初释名义二初示世分三种二初直列三种。 世者为三一五阴世间二众生世间三国土世间。 大论释百八三昧中至释能照一切世间三昧云得是三昧故能照三种世间谓众生世间住处世间五阴世间故一家用义准彼论之三世演法华之十如妙谈三千固非常情之所企及。 二既有下义须至三。 既有实法即有假人假实正成即有依报故名三种世间也。 二世是下辩三通十界二初约依正明世间。 世是隔别即十法界之世亦是十种五阴十种假名十种依报隔别不同故名为世也间是间差三十种世间差别不相谬乱故名为间。 二各各下约因果明法界。 各各有因各各有果故名为法各各有界畔分齐故名为界。 二今就下示妙境二初示妙义二初明三千缘起。 今就一法界复有十法所谓如是相性究竟等十界即有百法十界相互则有千法如是等法皆是因缘生法六道是惑因缘法四圣是解因缘法大经云无漏亦有因缘因灭无明即得三菩提灯。 界有相性至究竟等因果方备十界皆尔则成百法十界互具既成百界则使因果成于千法如是千法不出解惑因缘及以所生世出世法小说无漏因缘但能灭法故令四圣终归灰断大说无漏因缘则能显法故使四圣终归常住故引大经证大乘义须了缘起修性皆然皆由理具方有事用故也然复应知今明千法即是三千以约三种释世间故且一界报须论依正正复假实又如初相如世日者记于此世夭寿贤愚实法也僧俗仕庶假名也衣食田宅依报也岂非初相能表三邪初后既尔中可例知故千法三千但广略尔今文前明三种世间今说一千因果之法前后相显其义圆足。 二是诸下示三谛妙境。 是诸因缘法即是三谛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故明十种法界三十种世间即是所观之境也。 以三千法皆因缘生是故一一即空假中三谛互具非纵非横故荆溪云三德三谛三千皆绝言思是为妙境。 二此境下该三法二初约三人分二境。 此境复为二所谓自他他者谓众生佛自者即心而具如华严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莫不由心造。 一家明观不出二境四念处心对阴色而分内外此文心对生佛而分自他十不二门以心对彼依正色心而分内外则依报生佛及己色阴皆名为外荆溪特会两处之文立外境也应知生佛依正及己色心皆是法界无不具足三千三谛故内外自他皆是妙境但为观境近而复要莫若内心故诸经论多明心法徧摄一切须知徧摄由乎不二故四念处云唯是一识唯是一色万象之色既许心具千差之心何妨色具众生成佛是依报成国土废兴岂是他事有不达者但执唯心不许色具而立难云色具三千应自成佛何处曾见草木受记是何言欤是何言欤以说心具义则易明于色示具相则难显故使教文多明心具欲禀教者因易解难以心例色乃显诸法一一圆具故云唯色唯声唯香唯味唯触况唯心之说有实有权唯色之言非权唯实是故大师为立圆宗特宣唯色乃是吾祖独拔之谈固隐圆宗唯同他说其意何邪唯心之义今非不谈以明自心及依正色此之三处各具诸法则令唯心不与他共何者忽若不明万法互具如何可立心具三千金光明云于一切法含受一切斯之密义深可依凭问大意云色由心造全体是心何教文云心由色造全体是色又义例说心具三千是于无情立佛乘义亦是心摄何关色邪答约能造心摄法易解故顺经论以心摄法而为观境故云色由等也大师既云唯是一色而分二种谓有分别色无分别色意指识心为分别色此色造心有何数量那云一向色不造心既云唯是一色那云不云全体是色又至果时依中现正正中现依刹说尘说因果理同依正何别理性名字已有依正不二之相何缘坚执一边具邪无情佛乘约心具说元是一体从易而观勿引此文证色不具大师此说令知皆具而今据此唯局在心是得意邪为失意邪欲人生解邪为符我见邪。 二问自下引二经明各具二初问。 问自他那得各具十法界。 前以十界而为世境次明世境有自有他他即生佛自即己心乃引华严心如画师造种种阴种种之言岂非生佛故据此文而设今问能造之心可具十界所造生佛云何各能具十界邪以知世人不解三法无差之义谓心为理生佛是事理能造事心随解缘造佛心随迷缘造生三不相离名无差别此解违经隐覆圆义故兴此问以生后答。 二答。 答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华严云心然佛亦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岂不各各具三谛境邪。 先引净名实相者即诸法实相也约今经意十界诸法皆实相也观身观佛实相既然岂不各具十法界邪复引华严三无差文以证各具彼经如来林菩萨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经文先示心造一切便以此心而例于佛示佛权造同心实造次复以佛而例众生示生实造同佛权造权实虽异因果暂殊三皆能造一切世间故得结云三无差别云何却谓一是能造二为所造何得此三无差别邪此是今家消彼经文若明其义更匪他知以今经说因缘果报即是实相因缘是能造果报是所造此之造义既在实相是故造义理本具足以此理造方有事造三法皆尔是故得云理事不二本末相映理既互融事宁隔异三法互具互变互摄深有所以圆顿之旨终极于斯荆溪叹云不解今文如何消偈心造一切三无差别前问那得自他各具十界今答岂不各具三谛故知十界若通若别皆是三谛。 二释音二初约口业正释。 音者即十法界口业之机也界既不同音亦有异。 十法界中佛者今既明机须除极果自分证还但是圆机皆名佛界悉可称名。 二问下明三业俱机二初问起。 问众生各有三业何意但观音。 二然通下答释二初正明俱通。 然通论皆得常念恭敬得离三毒即是观世意礼拜供养所求愿满即是观世身。 真寂常照岂简身意唯赴口机。 二而今下对偏显圆二初明古偏局六初趣举。 而今但言观世音者旧释此义为六一趣立者诸名不可累出举一趣以标名若称为观世身者已复还问此言何意不名观世音此则非问。 二随俗。 二随俗者释迦所说以音声为佛事故言观世音若游诸国土随彼所宜。 三互举二初正释。 三互举者能观所观所观即众生色心也今从能观故但言观能闻所闻能闻是圣人耳识所闻是众生音声今取所闻之音声举所闻得能闻举能观得所观从此为名故言观世音。 圣标于观必照生之色心即身意也生标于音必对圣之耳识既闻音声复观色心则是圣应三业机也。 二旧问下通难二初他难。 旧问能所既尔何不取所观之色心能闻之耳识以标名称为闻色心菩萨耶。 一等互举何不名为闻色心耶。 二旧答下古通三初叙古通。 旧答云菩萨一观于色心此是应广众生之一音此是机狭若从难者则机有两字应但一字便是应狭机广故不如所难。 举观为应既色心两字则彰应广举音为机音但一字则是机狭机狭应广深显圣德也。 二今更下今载难。 今更作难此语应从义理那得逐字菩萨以能观色心何意不能观音声众生何意但以声感色心不能感耶若其俱感俱应此逐字为观则感应齐等若为判其广狭。 若逐字者则彰感应有可有不若俱应俱感则不应云应二感一也。 三今不下今为通。 今不作此明互举凡圣感应皆通三业而圣人与意凡夫与声故言观世音尔。 圣三俱应凡三俱感但约与夺互举口意。 四义摄。 四义摄者如发声必先假意气触唇口其音能出口业若成则摄得身意若观于口业亦摄得身意观余不尔故言义摄。 独有言音具于三业故云义摄。 五隐显。 五隐显者身虽礼拜意虽存想未知归趣何等故名隐若口音宣畅事义则彰故名显举显没隐故言观世音。 六难易二初难急口机易。 六难易者临危在戹意则十念难成身则拜跪迟钝口唱为急故成机从易受名也。 二又第下誓深宜急称。 又第六为有缘观音昔为凡夫居兹忍界见苦发誓今生西方多还此土既有誓缘急须称名。 二今明下引论圆释二初以觉观况音声。 今明若如前六义皆偏有所举若依释论其义即圆何以故出入息是身行觉观是口行受为心行心觉观故尚具三业何况发音成声而不备三业耶。 且引释论三业之事无不圆具觉观才动与息共俱已成身行既是语本又成口行意业隐细尚能具三身口麤显各具可知。 二但举下明观音圆感应。 但举一观即备三应但举一音即备三机而凡情谓声强智利逐物标名圆义往推悉皆具足。 大圣一观非独具于一种三业须知具足百界三业以全法界而为应故众生一音圆具亦尔以全法界而为机故斯由大圣照穷正性察其本末难思感应岂以人师凡见测邪。 观音玄义卷上 观音玄义记卷第二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玄义记会本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