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649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义疏科 文分(三)初标疏题目(二)初经疏兼举(观) 二人处通标(东) 二述序兴致(二)初示说经意(二)初二部对辨(二)初示教行(大) 二明因果(本) 二一经专论(二)初初心圆终(机) 二现身证入(大) 二论撰疏圆(二)初述怀(如) 二酬志(庶) 三销释经文(二)初释题(三)初初释下总示五义(三)初标名(初) 二证义(既) 三结叹(五) 二释名下别解五重(五)初释名(二)初标(释) 二释(四)初通别下解名(四)初标通别(通) 二释通别(立) 三以理问(问) 四引例答(答) 二翻释辨位(二)初翻名(二) 二释位(三)初正释(大) 二引喻(论) 三指应(约) 三分字下明义(五)初佛说(二)初通销(三) 二别指(今) 二观(二)初释观体(二)初总总 二别(二)初次第(次) 二不次(一) 二此观下体即(三)初约性示融摄(此) 二引经明观常(故) 三辨体忘即离(又) 三普贤(二)初约境释(二)初即理而事(普) 二即事而理(异) 二约观释(二)初约心示修性(又) 二引经忘内外 四行法 五经(经) 二辨体(三)初通示体相(二)初泛示(三)初约喻明法(二)初法(次) 二喻(若) 二斥非显是(二)初斥非(古) 二显是(今) 三克论兼具(二)初克论(若) 二兼具(又) 二结旨(欲) 二经云下证功妙 三行者下指心性 三论宗(三)初示相(二)初泛示(三)初寄喻明要(三) 二例体具三(例) 三引譬比显(若) 二今强下结要(今) 二引证(故) 三结指(应) 四明用(二)初示相(二)初通示(二)初法喻(二)初法 二喻(如) 二体相(二)初具三(例) 二义一(同) 二今经下的明(三)初用所以(同) 二用势力(故) 三用功德(将) 二指心(若) 五判教(二)初部教妙旨(二)初示部教(二)初教(三)初明味妙 二示教旨(四) 三引经证(故) 二部(就) 二略观心(五) 二斯经下示经疏年历(二)初经(斯) 二疏(本) 三释是下结 二解经○ ○二解经(二)初分科(次) 二随释(三)初序分(二)初泛示(二)初三序义异(序) 二通别理殊(葢) 二今经下专指(二)初三序阙述(今) 二二序具谈(二)初标(今) 二释(二)初通解(通) 二别解(二)初通序(二)初具(五)初所闻法体(二)初约教(二)初佗部(大) 二今经(今) 二约观(观) 二能持之人(二)初约教 二约观 三闻持和合(二)初约教 二约观 四能说教主(二)初约教(二)初华梵(佛) 二觉智(三) 二约观(观) 五妙依止处(二)初释国土(三)初约事(二)初约处表法(在) 二翻梵示义(比) 二约法门(法) 三约观心(观) 二释林阁(三)初事相解 二约法门释(法) 三约观心例(观) 二阙一(不) 二别序(二)初通示序经(次) 二别约今教(二)初分科(文) 二释(二)初告灭(二)初灭时(三)初释时(初) 二释我(我) 三释灭(般) 二灭意(总) 二起请(二)初分科(次) 二释(二)初敬仪(二)初三士各释(二)初敬仪下释名德(二)初释一士(三)初名号(二)初正释(敬) 二表显(以) 二整衣(整) 三谛观(二)初经释文(二)初观以表法(谛) 二观以叩应(又) 二引证(故) 二释二士(摩) 二问告下辨三士(二)初问 二答 二三士共表(又) 二发问(二)初正问(二)初口仪(第) 二陈请(二)初通问(正) 二别问(次) 二料拣(二)初质五重义踈(二)初问 二答 二约十乘理允(二)初问 二答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二第二正宗分(二)初标科(第) 二随释(二)初长行(二)初略答(二)初诫听(二)初耆闍下标昔指今(二)初标昔(耆) 二指今(二)初行行至果(今) 二举类随欲(又) 二次许下许广说略(二)初许广(次) 二说略(二)初释相(说) 二料拣(二)初问 二答 二许说(二)初闻是慧本(佛) 二信是道因(夫) 二广答(二)初分科 二随释(二)初泛示境观(四)初修宗机要(泛) 二净根力用(此) 三立行因缘(二)初立行(不) 二释疑(南) 四明时长短(现) 二正示行相(二)初分科(二) 二随释(三)初答体(二)初神通下圣境示体(二)初神通入国(神) 二智力化象(二)初释妙相(智) 二指妙意(当) 二见是下妙行能显(二)初分科(二) 二随释(四)初能显圆宗(能) 二相起表法(二)初分科(二) 二随释(三)初华下行者修证(四)初表权实(初) 二表始本(二) 三表观行(二) 四表因果(四) 二次自下普贤自佗(四)初表宗体(次) 二表福智(二) 三示应用(三) 四起教法(四) 三行者下见相陈请(二)初分科(三) 二随释(四)初欢喜加行(三)初礼诵(二)初示妙(初) 二痛嗟(诵) 二发誓(二)初要期(二) 二料拣(二)初问 二答 三加行(三) 二菩萨现相(二)初见光相(二) 二料拣(二)初问 二答 三毛孔放光(三) 四请说法要(四) 三菩萨赞慰(三) 四结成境界(四) 二答宗(二)初分科(尔) 二随释(二)初正示经宗(三)初正明观相(正) 二梦感入法(梦) 三渐证总持(圣) 二明修佛观(二)初分科(二) 二随释(六)初正明妙观(二)初示观法(初) 二辨自佗(二)初约心观佛(然) 二约佛观心(结) 二渐见方佛 三自陈得失 四依果进修 五梦中得益(二)初法 二喻 六佛赞大乘 三答用(二)初分科(尔) 二随释(二)初明露罪(三)初教发露(初) 二证三味(适) 三见佛国(各) 二示净根(二)初分科 二随释(三)初略示劝修(二)初初文下普贤劝修(三)初金人表教(初) 二依教悔罪(二)初法 二喻(二)初喻 二合(全) 三净根见佛(诸) 二是诸下诸佛劝赞(二)初文科 二随释(三)初佛赞人法(三)初举果劝修(初) 二双叹人法(二)初双叹(二) 二论种(二)初修性(二)初性中正因(夫) 二修中多义(三)初具缘了(三) 二明三种(亦) 三阙僧种(又) 二结要(二)初引证(故) 二劝习(三)初法(当) 二喻(为) 三合(三) 三重示境观(二)初境观(三) 二料拣(二)初问 二答 二机见身土(二)初分科(二) 二随释(二)初覩十方佛(二)初地平下见国(四)初地平(地) 二宝树(树) 三座光(光) 四菩萨(菩) 二尔时下佛身(二)初分科(二) 二随释(二)初反责躳(初) 二见佛座(二)初释(见) 二料拣(二)初见不见(二)初问 二答 二坐不坐(三)初法(二)初问 二答 二喻(譬) 三合(况) 二合见三佛(二) 三行者见相(二)初分科(次) 二随释(二)初见相(二)初见释迦(二)初梦感(二)初释 二料拣(二)初问 二答 二寤见(二)初释 二料拣(二)初问 二答 二见分身(二)初释(次) 二料拣(二)初身坐不等(二)初问 二答 二佛侍有异(二)初问 二答 二交光(二)初释(二) 二料拣(二)初多宝隐显(二)初问 二答 二见佛同异(二)初问 二答 二广示净根(三)初科判(二) 二生起(生) 三随释(五)初光加得悟(二)初释(初) 二料拣(二)初问 二答 二定起见相(二)初释(次) 二料拣(二)初定寤同异(二)初问 二答 二菩萨各别(二)初问 二答 三教修六念(二)初念体(教) 二念德(四)初指广(广) 二结示(又) 三引证(故) 四料简(二)初问 二答 四结成妙行(如) 五正明悔罪(二)初示忏旨(二)初明六根为迷悟本(提) 二示三昧是忏悔主(二)初引佗经示行法(忏) 二指今经明行相 二释经文(二)初科(文) 二随释(二)初总标(初) 二别示(二)初标 二释(二)初总释(二)初列意(初) 二生起(四) 二别释(二)初标五根名 二释五根文(五)初眼根(二)初忏悔覩相(二)初正忏眼根(四)初罪相(于) 二方法(二)初正行(二)初示罪(二)初示(方) 二例(金) 二请救(故) 二助行(一) 三功能 四境观(四) 二进观覩相(二)初心请(二)初请见(二)初释(净) 二料拣(二)初问 二答 二见相(见) 二佛赞(二)初多宝垂赞(多) 二释迦被赞(次) 二结示经旨(二)初指妙(三)初示理明过(二)初示理(然) 二明过(二)初示过(二)初通(如) 二别(以) 二结过(如) 二设观进行(若) 三果成起教(二)初果成(然) 二起教(五) 二结叹(今) 二耳根(二)初分科(是) 二释(二)初正释(四)初行者请法(初) 二普贤教忏(二)初分科(次) 二释(二)初示意(二)初法(忏) 二喻(譬) 二正忏(二)初示罪 二教忏(次) 三奉教陈罪(二)初是时下叩应(三) 二我从下陈罪(二)初忏悔(二)初叙昔过(二) 二约悟悔(次) 二例根(例) 四忏已覩相(三)初多宝光照(四) 二空声示佛(次) 三佛同妙定(三) 二释成(三)初示理明过(二)初示理(示) 二明过(因) 二设观进行(若) 三果成起教(二)初果成(然) 二起教(即) 三鼻根(二)初分科(三) 二释(二)初正释(二)初说是下普贤教忏(二)初结前生后 二明罪示宗(二)初科(二) 二释(二)初略明罪相 二妙示圆宗(欲) 二闻是下奉教陈罪(四)初忏悔归敬(二) 二供养礼赞(次) 三通陈众罪(三) 四别结今昔(二)初示昔迷(既) 二结今知(如) 二释成(三)初示理明过(二)初示理(二) 二明过(过) 二设观进行(若) 三果成起教(二)初果成(即) 二起教(乃) 四舌根(二)初分科(既) 二释(二)初正释(二)初既忏下令忏舌根(三)初空声教忏(初) 二教述口过(述) 三重结舌根(世) 二作是下随忏覩相(二)初覩相(二)初分科(二) 二释(四)初空声告示(佛) 二忏已再礼(次) 三光加发愿(圣) 四佛为说法(慈) 二奉教(二) 二释成(三)初例三义(三)初示理明过(二)初示理(六) 二明过(葢) 二设观进行(若) 三果成起教(二)初果成(能) 二起教 二具诸法(无) 三结叹(舌) 五身意(二)初分科(空) 二释(三)初空声教忏(二)初示相(二)初劝忏(叹) 二述罪(杀) 二结相(二)初喻因缘(此) 二释邪难(八) 二行者问处(二)初分科(尔) 二释(二)初明意(三)初须处所以(初) 二分根利钝(二)初问 二答 三引证先后(示) 二销经(三)初发问(二)初释问意 二释答意 二正答(二)初身土不二答(二)初正释(正) 二释成(二)初分科(次) 二证类(二)初证(三)初圆觉 二楞严 三大品 二类(二)初类同 二结要 二体德本一答(二)初泛示四德(二) 二别解四德(三)初常(二)初正释(法) 二引证(四) 二寂(次) 三光(般) 三结劝(如) 三诸佛应现(二)初分科(三) 二释(二)初劝修观法(二)初别修观(三)初观三所(二)初观王(二)初正释(三)初约心示即离(初) 二约心明三观(次) 三约心泯罪福(例) 二释成(二)初引证福(故) 二约法嗟叹(如) 二一切下王所 二结王所(观) 三释法体(所) 二总结观(如) 二功成入位(三)初分科(二) 二释成(二)初通明入位(初) 二别示真空(次) 三助成(二)初引经论明入位所以(二) 初经(经) 二论(释) 二法华疏示品信难解(法) 三结示妙用(二)初结忏用(佛) 二又劝赞(二)初分科(又) 二释(三)初举行劝修 二叹经功能(次) 三结赞持者(结) 二偈颂○ ○第二偈颂(二)初分科(尔) 二释(三)初各颂六根与示处(二)初正释(六)初眼根 二耳根(四) 三鼻根(三) 四舌根(四) 五意根(五) 六身根(六) 二释成 二总颂六根以起妄(二)初起妄之源(次) 二灭妄之法(次) 三再举六根以结劝(后) ○第三流通(二)初分科(第) 二释(二)初如来付属(二)初总明付属(三)初嘱阿难(初) 二明结劝(二)初劝(四)初令舍喧闹劝(次) 二约见诸佛劝(念) 三反受供养劝(三) 四灭罪证果劝(四) 二结(未) 三示邪正(二)初正释(三) 二释成(二)初拣因果(二)初问 二答 二拣冥显(二)初问 二答 二别示方法(二)初分科(二) 二释(二)初明方法有生善之别(二)初灭恶(二)初灭因恶(初) 二灭果恶(次) 二生善(二)初发得(次) 二誓得(二)初分科(二) 二释(三)初依圣力(二)初方便(初) 二求师(将) 二正自誓(二)初分科 二释(二)初要制乞戒(戒) 二三归纳法(三)初释三归法(次) 初释六重法(六) 三释八重法(善) 三誓已回向(二)初分科(三) 二释(四)初荷佛荷恩(初) 二发心度生(次) 三徧礼增进(三) 四五分法成(四) 二示灭后有出家在家之异(二)初分科(若) 二释(二)初劝修(三)初五众(三)初牒(初) 二劝(次) 三结(三) 二二众(次) 三王臣(二)初示罪(三) 二正忏(五)初忏第一罪(二) 二忏第二罪 三忏第三罪 四忏第四罪 五忏第五罪 二结益(佛) 二经家结益(二)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义疏科(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