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盘经疏三德指归卷第十二 钱塘沙门释 智圆 述 梵行品 四心谓慈悲喜舍三品谓戒定慧。 引经下此师意谓梵行浅圣行深故修四心但能通至梵天观四谛则能通至真理道即能通义所以引经云四谛者能观四谛即慧学也此证圣行以三品为体。 十二门禅者谓四禅四心四空名十二门今四无量心是十二中四故。 若然下与圣行辩异初且征起意问圣行已明三品今梵行复明此三所说既同何故有圣梵二品之别异者下答释戒定相成者谓戒定是傍扶成于慧也下句例尔。 道通凡圣者圣行岂不通凡而云圣人所行者非也圣先戒下圣行梵行虽戒慧先后有异而定行皆在中间。 梵先慧者指七善为慧也。 因果下圣行同前以三品为体故此不言。 义皆下今破初句总斥若四下别破三师。 皆云非大涅盘者以前经云菩萨修行大般涅盘有五种行故初师但是梵天生死之道次师但是二乘偏空之道三师但得因果之事俱非三德涅盘圆融之道。 若非下结斥。 是谁梵行者以此梵行是菩萨修大涅盘故诸师所解既非涅盘故责云是谁梵行也。 今言下今释谓梵行只是初心修无缘慈达三谛理名梵行因初地分证名梵行果因果不二三谛俱融净义有三下即三谛也净净者谓以无缘净心净于出世净法令契不思议空不净净者即以无缘净心出假利他净六凡染法令成不思议假非净净非不净净者即以无缘净心双非二边成不思议中又净净是因中自行不净净是果上化他非净净非不净净即双非因果自他又净净是四圣净法不净净是六凡染法双非染净之事以显中道之理。 徧净诸净者以大涅盘融四圣净法也。 当言慈是者无缘慈是能净四圣法是所净是则诸善是枝无缘是本即枝而本无缘统收慈心既然悲等咸尔故向云今以梵行徧净等也故知梵行只是佛界四心。 慈有无量门者从体起用垂形六道随机摄化故有无量。 所谓下正示无量门也略列六种竝在品文调象谓现师子调醉象调狂谓婆罗女子死发狂佛化为子女得本心治眼谓贼被挑眼归佛得之治疮谓女人施肉疮痛佛为涂药斯皆慈力见如是事。 慈游下即迦叶赞云我今当以一法赞所谓慈心行世间。 悲入下即经云菩萨见一阐提堕于地狱亦愿与俱生地狱中。 非因非果(至)非净者即中道无缘非前二种义如向释。 若此下结融即。 言三慈者净净即法缘慈不净净即生缘慈双非即无缘慈文中先斥徧次即一下显圆显前三净体咸不二从三下示得名既即一而三故立三号既即三而一其礼常融。 经住七善法得具梵行者具足应云住七善四心持戒等法得具梵行今随便略标且云七善。 若傍下通以七善明傍正义以梵行修四心故正在化他圣行修三品故正在自行故今七善既是梵行之首故以化他为正自行为傍。 而通自行者以七善即慧四心即定持戒是戒既含三品故通自行。 以知法故下示通自他义只由知法故能内进己道外化众生。 五义训释谓修多罗之名含多义故故不可翻但可以五义训释而已言五义者如杂心论以五义解经一涌泉义义味无尽故二显示义能示真理故三出生义能生妙善故四绳墨义楷定邪正故五结鬘义令不散失故此乃非直翻名但是以五义训释修多罗耳。 或云下凡出两家初谓契经是义翻故云以此代彼以此间先圣之书名经贤者所述为子史以代彼土佛说名经菩萨称论言义翻者此方既无佛出则无佛教但可以此代彼故谓义翻若如娑伽翻海则是正翻以彼此二方俱有海故或云是正翻者第二家释义也此谓西土有佛此有先王先王之言既名为经正可以此而翻修多罗也契谓契理契机契时契当之义佛所说教契当此二必无虗授。 但通无别者意谓余十一部则有别体修多罗无别体但总十一部为修多耳以始从如是终至奉行皆名经故。 即是偈颂长行者此明各有别体也谓只夜是偈颂修多罗是长行指所颂名修多罗也。 成论下引证只是以偈颂长行耳是则论文明指长行为修多罗岂得云无别体耶然广释十二部义在妙玄说法妙中须者宜寻今开善庄严各得片意若顺经文且就通义故经云从如是等。 经利根后至者以根利故不假长行广说应知先在会者不简利钝俱闻长行。 经儴佉者亦饷佉或霜佉此译云贝也亦珂之异名耳。 号曰弥勒者经中从别疏文从通故云授六道等当知授记有二若与菩萨授佛记是大乘中授记若记近因近果是小乘中授记圣言说与名授果为心期名记或云受记者上与下曰授下领上曰受故使经疏二名互出。 不等句者谓与长行言义俱不齐等孤然而说也准此只夜亦应云等句也以言义与长行齐等故。 下云颂者义与句同以句通长短故。 除别相被颂长行者即是简去只夜也。 戒律亦然无长行者此谓孤起不是重颂故云无长行尔。 无颂之长行者此言下有重颂则前之长行名修多罗若无重颂单有长行则名优陀那也。 经云下此经自结云无问自说是名优陀那故须依经言。 无问自说者不因咨启而自宣唱也一者理深意远人无能问二者非不可问但听者宜闻佛为不请之师不待问自说也。 因缘下释尼陀那义也谓莫轻小恶等偈出在法句经上卷今佛引昔明因缘义谓藉现事缘有所宣唱名因缘经。 论云下成论第一十二部品云尼陀那者是名因缘经所以者何诸佛贤圣所说法要皆有因缘此诸因缘或在修多罗中或在余处是尼陀那此解十二部中凡言论云悉指成实。 即譬喻经者立喻显法也。 伊帝曰多伽者曰音越开善下此约本事本生合为一部故此第八翻如是语。 庄严下约本事本生开为二部则本事第八本生第九则无如是语也本事者宣说他人往古之事故本生者自说己身往昔之事故。 各有界别者界以隔别为义谓所说事义不同也。 欲明下释经中贤劫四佛于此本事各立一名者其犹封疆不同印信亦别也。 合第九为本生者自他往事同名本生不开二别若开二异则无如是语也。 毗佛略大论注文作口夜反。 今经方广者即经云方等经典其义广大故云方广也理正名方包富名广理融无二亦名为等理正则生佛一如包富则三千具足教从理显名方广经。 直广下此约大小通有十二部也徧空之理显非中正故不名方空于六界且得名广此乃半夺若全与者对邪名正亦得称方若全夺者不徧十界亦非广义。 即未曾有者谓佛现种种神力众生怪未曾有如经无人扶持行七步等。 亦云解义者解音解释之解谓答诸问者释其所以广说诸义如是等问答解义皆名优波提舍也。 大乘中下此约大乘唯有九部以说谓除因缘譬喻论议大乘根利不假此三小乘亦但有九部则无方广自说授记或云十一但无方广此并别论大小通论各具十二。 光宅下此明光宅但翻提舍为论议而谓解义之名自属受记解音解了之解以解了劫国等义故。 应言下明三谛义平等即空无量即假毕竟即中经文既云广知其义须达三谛方名广知。 谛视善不善者即经云如是信等也谓如是信邪名不善如是信正名善信徧名不善信圆名善戒等准说当须内讼使舍邪得正舍徧归圆。 曾子下论语云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乃曾子自省有类菩萨自知故得引证经明自知凡有十句前五知己五品善根后五知己三业所作去来身业正念善行意业问答口业自知问答胜负是非也。 略举人及二乘者刹利等三是人界沙门是二乘界但略举身口者行来坐起是身说法问答是口具论应备十界界界三业佛语从要故并略举。 少用意者然意业知机方施身口但意潜密故略不言。 乃至别圆等者谓求大乘义通四教事度大乘义卑通教理度为尊理度为卑别教次第为尊此三悉是菩萨界次第为卑圆融为尊圆融即佛界故云是佛菩萨界也。 圆七善者了前七善唯心无非三谛故名圆七善也一善一切善者三谛善生。 一切一切灭者三惑恶灭正在分真义通三即。 于贤圣人天中等者谓圆名字已上虽具烦恼如无烦恼能知如来祕密之藏故于前三教贤圣人天中最为尊胜故妙玄云彼家之极极不如我家之初初也。 即梵行中之一品者谓七义于戒定慧三品中是慧品也。 无量从境者以所缘众生数无量故。 四等从心者不择怨亲等皆与乐拔苦故故下释云我心一相也。 境亦名等者以境从心俱得乐故。 心亦无量者以心从境分别不同故法界次第云以所缘众生无量故能缘之心亦随境无量故悉受无量心名。 皆同有三等者悲喜舍心既同慈心而有三缘故知三心同成慈义若唯慈心则但一无四故云难令唯一。 然约境下释上但为一义也谓约境虽有生法无缘之异而能缘慈心唯是一种故云无别若尔则成难三应一何名难四应一答四同有三俱成慈义故应一也然此段明三慈义若约三谛唯有于俗。 五阴从何而生者谓观四趣阴从恶因缘生人天阴从善因缘生等但观缘生则名生缘慈也五阴是正所须是依故观依正名法缘也无缘约佛其义可见是故三缘同归俗谛。 况复余境者况九界也。 经是名无缘句绝慈者二字下句之首。 第三下此明三缘即是三谛故此生缘含前三义犹同亲属故施所须乃知如来不假供给既但在俗故云众生境浅也。 法空则深者即经云不见父母等以但见缘生之法当体即空故云不见既是真谛故云则深。 无缘两无者不住法相则无涅盘之空不住众生相则无生死之俗中道双遮故云极深。 只应有三者三慈之体既是三谛悲等各三俱成三谛三谛无别据体唯三何须论四。 名字离合作难者以通别合标名四无量四即别称谓慈悲喜舍也无量即通称以此四心通名无量故所以离其通别互难合名。 既言下以通难别。 既其下以别难通有四可数故非无量。 若无下结成执一无量之名只合是一不可云四。 经一因缘者总彼十二唯一有为。 因缘及果者谓十二支中五支是因七支是果故唯二法。 三种者以十二支配三道可知四种者无明行收二世因无明摄现在爱取行摄现在有支生摄识老死摄名色六入触受或说五种者举受摄彼识名色等举爱举取摄彼无明举有摄行举生摄彼老病死等或说六种则三世各论因果也或说七种者举彼识等摄生老死举爱取摄彼无明略无行有或说八种者举彼识等摄生老死举爱取有摄无明行所以除之或说九种余前三支摄入余中亦应说十支。 经略不明如城经者茅城经广明因缘故此指之或十一除生一法摄入余中疏引河西明其所以。 以从非法父母生者谓私通而有此子故惮难也难去声。 辟支根利者谓佛若不出迦叶即能自悟道成独觉人则十二支中无明及与爱取俱是烦恼何故过去偏说无明现说爱取答理实齐等为分世别隐显互论既为分世非无所以解有两义一本末分别无明是本故偏过去爱取是末故在现说二强弱分别迷其本际迷集生死无明力强是以先说牵生当果爱取力强是以后辨问行有同是业道何故过去名行现在说有答理齐世别故隐显互论过去之业集起已竟是故当相说之为行未来之果由业故有是故就能说之为有问识等同是苦果何故现在说识名色等未来说生死答理齐世别现在世果起已竟是故当相宣说识等未来未起令人生猒故说生死而俱舍云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者据理齐以说也反常不定者反于平常所说以彰不定也佛果本常反云无常生死无常反谈常住乐等例尔故曰反常经中凡有十二对初四对约生死涅盘分别生死之法实无常苦无我不净如来随化为众生说三十三天常乐我净如来实是常乐我净随化宣说无常苦等次下两对依正分别于非众生等是正报五阴非生如来随俗说为众生即彼世俗假名众生如来就实说非众生亦可如来体真常住名非众生随化生故说为众生生死凡夫实是众生佛破我人说非众生非物说物等是依报于理非物随俗说物世俗诸物就理说非次下两对理事分别就理分别世俗虗假名为非实如来随俗说为世谛四真谛等名为说实即此实者如来就理说为非实又复妄法情有理无如来于中说为二谛名为说实佛性是实随妄流转说为生死名说非实非境下就事分别三界虗妄但一心作心外无法故曰非境随心妄取如来说境即彼妄境就实言无名说非境次下两对就十二缘分别先观生支起老病死次第逆推乃至最后观彼无明能超于行今约此义以举因缘非生说生等是初观也于理非生随俗说生随俗之生就理说非乃至无明等者是后观也越其余支故曰乃至痴暗之心体是无明妄取分别如来说明即彼妄明体是痴暗故无明下有两对境智分别就境分别于理非色随俗说色世谛之色就理言非也非道下就智分别类色可解。 如来以是下总结上十二对悉是随机反常之说类四无量义亦不定。 治惑者经文四段皆云安住菩提即是破贪欲憍慢前二是贪欲后二是憍慢。 经性戾字林力计反乖也说文戾曲也。 敦喻都肫反尔雅敦勉也谓相劝勉。 趍走是慈者给侍于彼令得乐故。 诃谏是悲者拔彼根戾之苦故是知随彼众生有何等惑而用慈等治之故有四也。 经体性有四者明其四心主质体异不可改慈为悲改舍为喜是故有四是知怜爱之心是慈之性恻怆之怀是悲之性庆悦之意是喜之性亡怀之虑是舍之性心无存着故曰亡怀由兹四性得报不同。 徧净等者大论第二十云问曰佛说四无量功德慈心好修善修福极徧净天悲心好修善修福极虗空处喜心好修善修福极识处舍心好修善修福极无所有处云何言慈果报生梵天上答曰诸佛法不可思议随众生应度者如此说又三界中徧净最乐故言福极徧净复次从悲定起回向空处易从喜定起入识处易从舍定起入无所有处易复次初禅有觉观分别修悲易喜支修喜易乐支修慈易一心支修舍易复次初禅修悲易二禅修喜易三禅修慈易四禅修舍易此即修四无量定之处所也而疏中但引一文总结前非者非前迦叶五重难也。 嗔有轻重者六番中皆有轻重而初番云恚后四云嗔互现其名更无别说而六番中经文例皆三段先举二嗔次列两名后明治法初番中夺命重嗔麤易舍故慈能断鞭挞轻忿难离修悲方治二番中嗔众生者应生嗔处或容浮薄故慈能治嗔非众生不应处起性必深重修悲方治非众生者即无情物如虗舟之触飘瓦之击也三番中有缘生嗔性容轻薄故慈能治无缘生嗔性必深利故悲能治四番中若藉过去久远因缘而生嗔者去因玄远嗔容轻微故慈能治若藉现在内缘而生嗔者覩相起发嗔必增强修悲方治五番中嗔圣人者不应处生易可除舍故慈能治嗔凡夫者可嗔处生难可除遣修悲方治六番中上嗔易断故慈能治中嗔难遣修悲方治极细者修慧方断是以不论。 岂逐行为三者不应以皆修生缘等浅深不同以为三法也。 或言下引他释也。 虽有两人者即见行利根人爱行钝根人也。 而有四行者利人见钝不解欲与彼解了之乐拔于暗钝之苦故有慈悲二行钝者见利人速解必起随喜心舍离嫉妬意故有喜舍二行故使二人各有两行还成四法故经云以行分别也。 广解释中经文四段例皆先间后释初门中缘多众生故名为缘而不能自在三昧与乐艰难故非自在释第二中云如缘父母兄弟眷属与乐心易故名自在所缘狭少故非无量既非无量云何上言是无量心有四种乎葢是无量中分故名无量如一比丘众僧中分亦名众僧此亦如是后二门可知。 此两俱住大涅盘故者以别圆二教俱有中道故云住大涅盘。 次第似真俱小者似即三十心真即十地以存始终教道故望圆俱小。 不次第似真者似谓十信真谓登住。 或谓唯一但七者他人见经文但冤亲各分三品中人不分故但有七毗婆沙论亦但七品。 中人于我下他人释中人不闻所以也。 一往下今师判有九品谓经文一往不开中人故知但七约义细论中非无三。 然此下正示中人三义谓虽非我亲及冤而其人既有愚智等异岂免于上智者起爱下愚者起恶中庸者不爱不恶贵贱亦尔以此而推世人之心于非冤亲孰免三过分为九境义实可凭无文有义智人所用斯之谓乎。 但欲下三亲三冤者亲中三品一上亲谓师僧父母生我法身肉身故二中亲谓兄弟姉妹同学等三下亲谓惠我财物或朋友等。 冤中三者一上冤夺我父母性命等二中冤夺我兄弟同学性命财物等三下冤夺我朋友性命财物等中人三品如向明。 三乐者诸佛乐为上菩萨乐为中诸天乐为下三苦例应可见。 若全未修等者此明人之常情皆欲与亲之乐与冤之苦也。 若初下明修相然此慈观佛为众生多于违情境上起嗔行相增盛故令修慈不择冤亲平等与乐问自身有乐可施于他忽若自身无乐将何施与答自身若无乐可施即但运心将他人诸天菩萨等乐而惠施之愿彼冤亲同皆受乐文中先并对次直对初并对中于三亲与三乐者此初起观时且顺行人之心于亲生爱故以三乐与彼三亲即上亲与上乐等也中人三品于我无冤与乐亦易故次与之。 上冤与下乐等者若与上中之乐则顿违本心以昔于重冤但欲与苦故今初起观且与下乐于下冤境起嗔既轻故可顿与上乐然此上乐只下品上乐耳未是亲中三种之乐者以人既九品不同故使三乐不无亲疎之异是以第三修时并与三冤下品上乐也须知第二修时中上之乐亦是下品中上耳第四修去例应可了至于第九修时三冤尚得三亲上乐而况三品中人是则九境咸霑上乐故知修观从易至难故至第九修时冤亲平等名慈心成是则一州一国一世界乃至十方所有冤亲悉皆平等然此疏符经作此释义对经研核方知有旨故不可以诸论七品行慈义来此会同。 又直下对也以人有九种乐有二十七品何者如初入观时上亲并得三乐中亲已得下中二乐下亲唯得下乐所以第二入观中亲与其上乐下亲与其中乐第三入观下亲方得上乐文中中人三品但出下中三品中上中中例然冤人亦但出上怨耳中下可例疏云初入观时三亲与三乐者应云上亲三字恐误今文中下示经存略可解。 经得慈非大慈也者得历别慈非圆顿慈也。 初文唱者以次第心离事求理不能达惑法界所以难成。 惑弱慈弱者别人次第断惑外凡菩萨三惑全在尚未成就众生缘慈而况无缘故云慈弱。 达惑慈成者圆教初心虽有烦恼如无烦恼达惑即理不缘二边名曰无缘住前尚尔何况分真。 经豌豆一丸反。 第二显大者经中从胜而说偏就分真以明四心显其大义住地从略。 经菩萨住于初地者以别初地证道同圆故次文云初住菩萨岂非别圆证同是故并列又地约所依住约能依若然者虽云初地只是初住约所依说耳。 但见实相等者阐提虽不是菩萨大冤而违佛法名为大恶圆修菩萨见彼阐提不断性善以一心三慈始从名字位已上但见佛心众生三无差别同一涅盘故云不见其过。 今明慈亦拔苦者经云除无利益是显慈亦拔苦也。 显悲亦与乐者经文焕然。 舍中亦二者经约三义明舍前二是拔苦初显生已离苦故不须拥护次显己他离烦恼苦悟空平等故此二义属拔苦也第三舍有与乐义如文但经明大喜唯有一文故疏不释据义亦应含二以见众生离苦得乐所以心生欢喜是则四心皆具拔苦与乐二义也。 六度本者以一心三慈为无作六度之本达施等五无非三谛法界方名具足。 发心本中经先得世间等者世间即梵天之因达禅法界故曰然后发心此即名字观行相似三即同名发心。 得出世者即转似入真于初住位出离分段变易二种世间分真无缘大慈也。 自相本者经云因世得出世者良由世禅即是佛性故至初住方能显发乃知世间事禅本相是理。 开善为实观者他见遮离中明往昔行慈得为梵主故谓为实。 经世坏生光音者以初禅梵天为火灾所坏故。 叹其遮者汝是下位能于我前无所畏惧而遮行慈无有利益真是勇猛故以叹之。 经愿与彼乐者大论云菩萨因时但是普欲与之至果方能徧与其乐。 经圣种性同佛种性故。 经不及修一慈者不及一生缘何况法缘无缘耶。 声闻假想之非者二乘未得真实所行之慈但名假想。 经修行如是大涅盘者只是了达色由心造全色是心心具三千依正摄尽故能转境自在无碍。 释中下疏释经文凡有二段初疏主正解二治者助释初文二初乏引常徒所解。 可实转者意谓金土可永转故。 但能令见者意谓但可令机熟者见变众生为艹木变艹木为众生而其体实不可转以不可令有情作无情等。 二一师下正举智者释义二初斥违经一师即指智者对前他解故云一师经文于金土文下结云随意成就依正文下结云悉随意成是则皆是实转古人那得违经而谓一实一不实耶二菩萨下正释义二初明依正互转如文二若言下释出互转义二初约事理正释当知众生有非众生若辅行云若论无情何独外色内色亦然以有情正报之身本是四大和合虗妄而立则与艹木其体无殊故净名云是身无知如艹木瓦砾转正为依义在此也。 若言下诸法之言岂隔艹木。 安乐性者即是佛性既云诸法有性则知一切无非众生故辅行云若论有情何独众生一切唯心是则一尘具足一切众生佛性亦具十方诸佛佛性转依为正义在此也故云即非众生亦是众生。 二情与下约性徧结示若言有情有性性徧一切艹木咸有辅行云一切万法摄属于心心外无余岂复甄隔但云有情心体咸徧若云无性何但依报正报之身亦同艹木故云准此可见然依智者释义通论性体美则美矣而于事用互转之说其义尚隐故使荆溪更加助释。 二私问下治者助释二初牒文双微。 是义难信者菩萨变人以为艹木变艹木以为人若其永变不近人情故云难信。 圣力徒施者既不实转则同妖幻圣果之力乃成空设。 二总而下约义答释二初约理事二转以正明二初约内证即事而理明永转诸佛即妙觉究竟菩萨即真因分显。 自既下正明二人内证混融即理而事依正两殊故不二而二即事而理依正一体故二而不二即十不二门云依正既居一心一心岂分能所虽无能所依正宛然也然其事理体一凡圣何殊但理具情迷于凡自异理显智悟于圣常同。 能令下即是圣人说己所证以示凡夫令彼下凡亦达此理故云亦复如是转迷成悟金不为矿故云此则永转即楞严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也约义则有名字观行相似分真究竟等转今云永转乃是禀教悟理得相似已上方是永转以相似去不退转故五品已还容有退失不成永转。 二若暂下约外用即理而事明暂转此由圣入本具自他依正不二之理故至果位自即益他随顺物机宜见转形而得益者故有变化众生为彼艹木变彼艹木为他众生而令彼众生亦不觉知为圣所变但有缘者见之耳然须深推其本不由理性不二何能暂转者乎。 二况复举事理互融以结示文中先引经文明互融相次劝后学当思经旨初文者于一理上而立三名谓无缘大慈法身如来正因佛性虽有三名实无三体故皆云即而此理即事故云佛性即诸法故诸法之言统收十界依正之事事理相即永转何疑神用化他暂转可信是则芥纳须弥毛藏巨海亦是暂作令彼不知以此类同义旨无异故劝后人再思此义但是功德者他谓四心但是梵福即是禅中功德暂伏嗔等失禅还生故非究竟。 猗乐者于宜反文选音义云猗美也顾野王曰叹美之词字又作祎郭璞注尔雅云祎谓住丽轻美之皃今谓慈定成就伏彼嗔躁安和轻美故云猗乐相伏。 此中下今经四等即是大涅盘心之所修习达禅定实相三智圆融能断诸惑故云即般若等也。 举八事者即经云饮食等八为下发誓中八事作本也。 经是田非田者谓持戒者是福田破戒者非福田。 经是器者施财食等必用箧器故吉时吉日乃施是处清净僧蓝应可施。 不计饥馑丰乐者不于年丰则施手饥则止又是不见彼人贫穷饥馑受施丰乐之相也如是简择则心有依止全是妄想皆非菩萨故疏云皆不作如此施即向经云其心尔时无所依止也。 经不见施者等者即是以圆不思议空中二观泯荡三事相着而空中即假故常行布施则因果不亡善恶斯在。 经其镞字林子木反箭镝也。 显圆慈相者经明四等皆云众生如子者则是菩萨观生佛性与我相关故如子也同体之慈义斯现矣凡有八重者华严净行品虽有一百四十皆是单愿今虽八重于一食等而有多愿是知行檀必须誓愿导之方有所至。 经饮八味水者谓涅盘河具足八味一常二恒三安四清凉五不老六不死七无垢八快乐。 经得一甜味者如四相品初云说苦酢味无常醎味无我苦味乐为甜味我为辛味常为淡味烦恼为薪智慧为火以是因缘成涅盘食今愿众生皆得大般涅盘安乐之法无有大小六味之殊故云甜也以世浆味甜故因事表理。 面各四寸者如来着衣离身四寸四面各离总成尺六。 第五下经明戒义甚广而疏但释无戒及无作戒者以此二名有滥故须简示余皆可见故不须释。 无戒下简非一非不受名无以大乘戒必须作法受故二非是不发无作名无故云及受不得之无此谓无殷重心虽作法受而不发戒体也。 华严下显是凡引二经皆是精持禁戒而持无持相故云如虗空等故大集云见住戒非故也是则前三教人不达持犯法界俱名住戒之非也。 言无作下亦先简非谓此大乘中道之戒名为无作非同小教成宗所谈第三聚之无作也。 乃是下显是可知。 经天中天所卧之牀者即妙觉如来以究竟三德为牀又同法华如来座者诸法空是菩萨所卧即是分证。 经初中后心常入涅盘宅者只是圆因圆果俱观实相耳。 经离二乘锭者锭音定锭亦灯也吕静韵集云有足曰灯无足曰锭。 为三乘本者则总摄四教也前为大乘本即别语别圆也良由无缘大慈即三谛理一心三谛十界统收四圣法界则摄四教若大若小若权若实。 次一切法者只三乘教中所具种种法门而已故云用慈摄一切法无法不徧也。 初文即是三乘者经云菩萨诸佛只是于大乘中具举因果耳。 不净与出入息者即五停心观中二种停心也谓一者多贪众生教修不净观二多嗔修慈三愚痴修十二缘四思觉修数息五着我修界分别虽有五门然其要者其唯二种故俱舍云入修要二门不净观数息贪寻增上者如次第应修故使今经但举此二。 言甘露门者涅盘如甘露此二能通故名门甘露之门名甘露门应以甘露喻四教理。 经无常生灭等者北远云无常生灭是总相法念处观四念处是别相谓观身不净等。 论师下且就色说七余阴可类若依成实判位此七同在闻思修地中而毗昙亦说此七判位则与前异谓前四在四善根乃至见道后三修道。 三观下先准小乘今文乃依成论也约位在四善根若依毗昙则以观阴入界名三观处约位在总相念若大乘下即是达三道即三德名三观也璎珞所明则别教次第三观二谛观是空观因观生死而证真空俗是入空之筌故云二谛位在十住平等观是假观前十住位已破假用空今十行中复破空用假二边各有破用故名平等以此二观为方便得入中道观也修中十向证中初地。 注云云者一心三观如大论此则已当徧四教释三观也前约苦等即是藏通经八解脱如下第二十八经中说。 无诤下三解中初义属藏次义属通后义收别圆。 经诸神通六种不同故云诸也亦是修发不同或漏无漏故云诸。 实徧下二句上句云即是诸善下云徧于诸善者由即故徧由徧故即而即显体同徧显广摄。 先明即大乘善者是实相随净缘故有十五句异。 即小乘善者是实相随染缘故有十六句异而皆随缘不变即事而理以佛界名净九界名染故知小乘是染缘也。 二云下以十地判三慈古人虽用欢喜等十地之名而此释义乃属通位良由不分四教所以致此淆混若是别位则始终显中岂得云空心等耶今师于妙玄明通位义与此同。 疏云空心多者妙玄云通菩萨从干慧至见地多用从假入空四地下玄云从薄地用游戏神通多修从空入假八地下玄云从支佛地学二观双照入菩萨地自然流入萨婆若海今云并观只是双照而云是双非者以照俗则非真照真则非俗故于双照得双非名是知古释不出通意。 冥真故非有非无者以佛果妙有冥合真空故非有无。 今言下今破缘五阴等者破初师疏主意以生缘法缘与假实名同谓生缘即众生假名法缘即五阴实法假实俱是生死有法初师岂得云法缘缘无耶故云五阴法如何是无也。 又若下纵破若谓法缘是无又与无缘如何区别故云无缘何异此由古人但明二谛以配三慈虽有双非之言但约空假互夺故使疏主顺彼立义以法缘是有无缘属无竝而破之若约今家以此三慈敌对三谛则无此难。 又初下破第二师岂一向空者若是别位则见中道故非空若是通位干慧性地实未证空亦非一向。 又非下正破第二师云八地至十地是双非也以第十是通教佛地故以今经明行无缘慈者正是因人岂是佛地此亦兼破第三家同据佛义也。 此乃下明今释也若缘等者即前三慈各具此三故无有无之难然亦不妨以此三慈敌对三谛。 今于一一慈中各有三者乃即一而三。 又缘于三谛等者此以三谛释三净义以前三净即三谛故。 引中论者通证三慈各具三谛。 假名四句者谓此四句无定四执其体互融故以有无双非以判三慈而非戏论。 经觉寤居効反寤亦觉也苍颉篇觉而有言曰寤。 若佛实修下经云菩萨疏云佛者因果互举。 中间非横者谓合得八十寿而或夭折故假慈力除横死夭折而得定寿也念佛作福能延寿者应知但是免横而已今文据长且云八十其或定寿二十三十等中间亦有非横则慈能益之然亦假机缘乐善慈方为益感应道交因缘和合非孤然也颜子行仁而寿三十者此乃得其定寿安可谓行仁反招短折耶故知三十之寿自由往因中无非横功由现善行仁之益明同指掌杨子法言曰或问寿可益乎曰德曰回牛之行德矣曷寿之不益也曰德故尔如回之残牛之贼也焉得尔李轨注云言复甚也。 如初下以不煞是长寿因煞害是短命因故举煞业三时无悔以明定业一时有悔则成不定煞业既尔盗等例然恶业既尔善业亦然且如不煞放生三时无悔则后受果报乃获长寿而无横夭此乃定业感定报也。 一时有悔者虽感长寿不免横死故假佛慈益之免横。 问义自下据恶业为问耳。 转重为轻者例如小般若云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亦同十住婆沙论云愿今身偿不恶道受也。 青泥者青谓铜青等染泥谓杂泥等染即黑色也然此青黑实非正色木兰赤色亦然木兰谓菓汁染等南山云予于益部亲见木兰树皮赤黑色鲜明可以为染。 但其点小等者谓着木兰虽以青黑点之遥望还是赤色有本其点下或剩虽字者非。 经南天竺者天竺或言身毒或言贤豆皆讹也正言印度印度月名良以彼土圣贤相继开悟羣生照临如月因以名也。 经驰骋丑领反广雅驰奔也骋走也。 经私吒竹嫁反。 经割其股肉者运历曰唐开元二十七年明州俚人陈藏器撰本艹拾遗云人肉治羸疾自是闾阎相効割股藏器葢依此经也。 是附庸者此谓五等诸候列国外不满百里小国也庸用也谓国色微小不能自通于天子以国内税贼附用于大国诸候也。 经复念宿嫌者稚年被释种骂为妾子故。 经劓鱼器反割鼻也。 梵行品之二 一心已成者即舍心离着也古人意谓见他离苦得乐而生欢喜若不离着梵行不成故云一心已成也。 今亦一往者且以三一各立一果义当历别四心互通义当圆融。 若二往者不应两判但是文略及互现耳。 即理而事者内证三德之理而外运四心之事。 与爱相扶者以慈等被物如母爱子故制其果名为极爱。 舍心下可解是则虽有四心但成二类前三属有后一符空故但二果。 果岂隔别者既四心互具理合一心皆有二果。 经明三一各有一果者葢是佛言隐略故云文略又是佛言巧妙互现其名三心得极爱果非无平等果舍心得平等果非无极爱果故云互现。 若过若不及者今明梵行之果正在别初地即圆初住若云八地是太过若云性地乃通教内凡是不及俱不得中也。 子非我内者子是所爱境非能爱心也。 结判分明者初文末结云名曰极爱后四文末皆结云名一子分明若此也。 见诸凡夫者即是见人天道起四趣恶因也。 别譬发心等者谓依四教发心学人即是四圣法界初心也故兼前文则慈被十界怡然理顺。 起于取着者四教四门各执成着。 譬五阴者皆由缘阴执有我身于是便计我解为是他学为非诸惑浩然润彼三业招感生死何莫由斯。 左譬实等者西方君父师皆面东故左在北属阴阴静譬实右在南属阳阳散譬权定观智拔义亦如是定止散动譬父母见已及与左手故云定观观见也智能破惑譬右手总上权实定慧是拔彼意业之恶既双以左右配拔意业故单以捉头譬救身挑出譬杀口。 别譬苦果者以前二文俱譬恶因故此别明所感之果第五通譬则兼前三文经若堕地狱是果造作善恶是因。 直申不解者如佛向举五譬皆住极爱及一子地复云杀婆罗门其义秘密故我浅智不解。 或云五难者即开初煞婆罗门难为三并下二文故有五也。 经则应护念者既住一子地则应护念何故行煞。 经若不住等者若不言住此地应同凡夫行煞堕狱又何不堕。 不及弟子者弟子即须菩提。 经佉陀罗炭者僧亮云一烧六日乃灭坚利伤人。 总寄迦叶者由迦叶问故寄而斥之以诫后代无智谓佛实骂实煞之者。 上迦叶问等者引圣行文与此辩异。 一解下出二家释义初家全非上佛答意且上答意者谓虽未得不动地为护法故为駈遣恶人故破戒无罪而云得地及破戒者非上答意人师妄说若然者则是未得地不许破戒也。 二解下次师解义与上文合只由得地入真则可见机破戒其理必然故前但问未得真时有缘得破否故佛答云得是知前云破戒是未得入真凡位遇弘法缘则许破戒此破杀戒是入分真圣位见机因杀得益故破故云即得于真也。 理在其间者前煞听戒童子是化今云煞婆罗门是实不可一例局文谓二俱是实及二俱是化也。 经宪制尔雅宪制法则也广雅制禁也。 经熊罴胡弓彼宜反说文熊如豕山居冬蛰尔雅罴如熊黄白。 经和尚外道名师也故和尚之名内外通有僧传云郁波弟耶此云常近受持者苑法师云西域流俗谓之殟社于阗疏勒云鹘社此方讹略云和尚也罗什翻为力生。 经譬如掘地(至)无有罪报者嗔心掘地宁有罪报慈心杀阐提的无罪也。 经痴人食唾者调达化为小儿坐闍王床上王以唾饲之。 七事中明降旷野鬼即比丘出生本起也今佛寺图于门壁二神像者即旷野鬼及佛化身其为居士形立于后者即手长者其女像即鬼子母亦是出生本缘见十诵律故古人并而图之寄归传云或图门屋下或𦘕食厨边。 经惟仰语向反韵集云仰恃也谓取资于人曰仰仰亦望也。 所以然下示生起意也所以初明平等次辩知见者只由平等是法性寂义知见是法性照义既是即寂而照故有二文空是寂义有是照义权实亦然。 上三下更对上果以辩互显三心是事佛境是理既即事而理故于文末结云汝于诸佛所有境界不应生疑。 即事(至)互显者前明即事而理今明即理而事故先示平等次说知见故云互显向三双中寂空实是理照有权是事。 七地入寂灭者华严十地品云解脱月言佛子菩萨何地未能入寂灭金刚藏言六地未能入今住七地于念念中能入寂灭而不证寂灭是菩萨成就不思议身口意业行然此乃是别教教道故今不用。 理同能异者佛性理同功能则异前是照用此是寂用也。 何得浅深者责古人也。 例圣下须知五行之果同在初地。 大品明十八空者大论三十四广释其相今依彼略消名义一内空所谓内六入空无我无我所二外空所谓外六入空无我无我所三内外空所谓内外十二入中无我无我所无内外法四空空谓以空破内空外空内外空破是三空故如净名云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故名空空五大空所谓十方相空故名大空以十方无边故空六第一义空所谓诸法中第一义者名涅盘涅盘中亦无涅盘相涅盘空即第一义空也七有为空有为法者名因缘和合生所谓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今有为法二因缘故空一者无我无所及常相不变异不可得故空二者有为法相空不生不灭无所有故空八无为空无为法者名无因缘常不生不灭如虗空故今待有为故说无为若有为法不可得则无无为之可着即是无为空九毕竟空谓以前八空破诸法毕竟尽净名为毕竟若无诸法亦无毕竟之可着名毕竟空十无始空一切世间若众生若法皆无有始无明覆爱往来生死始不可得破是无始于无始中无执着故名无始空十一散空所谓五众和合故有人若智慧一一分别破散人与五众及所破散皆无所有是名散空十二性空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名为作法今诸法中皆无自性性不可得名为性空十三自相空一切诸法有二种相一者总相如无常等二者别相诸法虽无常而各有别相如地有坚相火为热相如是二相皆空故名相空十四诸法空谓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法皆入种种门一切法有相知相识相缘相增上相因相果相总相别相依相等一切皆空空无实故名诸法空十五不可得空一切法及因缘毕竟不可得名不可得空十六无法空无法名法已灭是灭无故名无法空十七有法空所谓诸法因缘和合故有今皆空名有法空十八无法有法空亦以观无法有法空故名之为空又九十二云是十八空性亦自空即是能空亦复皆空以二经互显故得引同。 或论七空者楞伽俱列七空一者相空分㭊自他共不能生故二者自性空空于诸法自性不生故三者无行空阴本涅盘故四者行空阴入和合离我我所故五者不可得空诸法妄计无可说故六者第一义空自证圣智离过习故七者彼彼空空中最下无复彼此故亦是合十八为七空耳今处中说非十八之广非七空之略故今十一名为处中。 然大品下彼经正荡相着故明空则广今经正谈性徧故明空则略且对大品故受略名。 总其下明二经文异义等以彼不共般若即今佛性今经十一即是彼空况复空即佛性佛性即空故云互显但彼兼带与此为异今虽有小同知圆常。 互无空者说内空时无外空说外空时无内空余五皆尔名互无空。 住理空者谓自性是空也。 皆是理空者谓此十一并是真谛。 修行有渐故者初观生空次观法空次第渐深至于佛果观师破病得今家对治义融冶音野。 有人评下消名贵在区分宜依冶城故云于文为得诠理孰分内外宜依开善故云于理为得双取两家乃成正义。 理外横计者乃至于圆融四德同体三宝而起定执亦名邪计理无定执定执乖理故云理外。 理内正法者即名字已上顺理生解无定四执故名理内。 经从内空者无父母至财物是所空境次从是内法中下举能空体。 经外空但云亦复如是者谓前内空时无外空所空之境即名内空今外空时无内空所空之境即名外空所以疏文共为一释。 经内外空者先出所空境次唯有如来下出能空体经有为空者先出所空境次是中下出能空体。 经无为空者先出所空境次从佛等四下出能定体始破明无者以上非今贯之谓非今修此空观始破执着明空应知本来自空非始今日昔由妄计执之成有故知空理无有始也故云无无有始上无训空下无训非义则易见。 经从生死无始是所空境次从皆悉空寂下出能空体。 破性说性空者谓内因外缘破四性计故得证空。 二云下由本性空故性执可破。 如贫下此乃无有空中喻而引着此中者由性本空故无所有所以疏文不释后义以可见故。 经无所有空先出所空境次从菩萨观时下出能空体愚痴人譬外道贫穷人譬二乘次云贫穷乃正譬菩萨语同意异思之可知。 两不之义者论八不明中今则与彼不生不灭义同无眼是实法空无主是假名空假实之名虽通于小义即大乘不生不灭。 凡小所迷没处者经既云支佛等即等取凡夫空见故云凡小是是即权智分别故云是是实智冥空故云非是。 三句责下空境亦空故云空空即了所观不可得也空来下观空之智亦空故名空空即了能观不可得也此乃偏小乘中皆达能所俱空故下云空境空智此犹是偏也。 空能空之法者谓以圆中不思议空来亡偏小能空境智之空故名空空。 若直下判前三句。 若将空空空者凡三空字谓若将圆空来空于偏小之空也。 河西下皆道朗疏文中语也。 而智体不空者即存着能观谓我能观空此由执空翻成于有故须推捡能观至不可得故云遣破惑情能所俱空得空空号。 是有下结成上义是有结上万法是无结上智体亦空结上遣破下句即云四字即章安语指明彼义故云下句等。 前计既空者万法既空也智不独有者智体亦空也。 真悟下若论真悟岂存能所故云理无竝照。 虽无下谓真悟虽尔而初心修观取理难当必须遣破方得真悟故云可知。 有漏下二法虽殊能空体一其犹木火艹火木艹自异烧灭本同以破常情执事分理故重无漏而轻有漏岂知空义一揆何重何轻。 万法既寂下正示二空体一义万法是有漏智体是无漏。 葢谓妙空者能所俱亡中空不二故非二乘智力所及。 涅盘般若更互相显者彼经指此此经指彼以显实相般若性净涅盘名异体同是故互指。 今约下结归三谛也其文虽广义不出三三一互融即心而具结归之意妙在斯乎此则已成观心解也故不可以前文义局今诸名今消诸名俱顺谛义。 而以内外为真俗者真谛亡泯望俗为内俗谛建立望真如外。 即二俱空者中谛双遮二边俱泯。 不见元祖者即真是俗故真无始即俗是真故俗无始中即二边故中亦无始。 本来自空者一一互融本无定执阙无所有空应云三谛俱寂名无所有。 真即是中等者以真中二体二无二也俱亡泯故。 后叹下追释空空义以前经文文相难解今以谛消宛然易见故此广明前经有三段谓初叹次释后结今云后叹恐是字悞。 凡小圣所迷没处者谓圆融三谛凡小不知名为迷没。 一一谛悉备真中者既即一而三故三谛各三于一一谛但取真中者以明空空义故谓真空及中空故云空空单照一谛即具空假而未云中者以明是及非是义故下结空空还约中道义同向说。 若双下总结若双即前云双照若只即前云单照若三即前云三谛相即若一义与只同。 皆不思议者只由三一互摄一心所具故使双只三一自在无碍皆非凡小心思言议所及。 前离后得者经有二段前段有法譬合以明离着后段但有譬合以明得法即广二无对已下文是。 经于一切法亦知亦见者谓于十界法以三智知五眼见也。 经若行下列十三法行即是心者心谓四教能观境即四教所观性则自分不改相谓览而可别俱约十界。 经若众生心者十界色心若根者四教根机若禅谓界内外禅若乘谓三五一乘施开不同若善知识亦四教异若持禁戒大小篇聚若所施四教行檀也一一分别不同故云一切知见谓肉天二眼见十界麤细色慧见十界性相俱空法见根缘差别佛见无非心性五眼既尔三智可知五眼五智开合之异。 经编椽者声类以绳次物曰编大毼力于反声类毛布也茹菜攘举反广雅云茹食也啜啖茹食之也。 知因果中经有二段初知出世因果如疏文释次从以净天眼去知世间因果善恶业是因三涂人天是果暗谓三涂明谓人天。 身戒心慧者修是四法能转业障重业轻受下师子吼品云若不观身无常不净名不修身不观戒是一切善法梯隥名不修戒若不观心躁动制伏名不修心不观智慧有力能断惑名不修慧是故不修此四轻业重受。 佛性为三者凡夫谓理等四即十住分证诸佛究竟理同故等有事异故差别。 经五眼所知者应云五眼所见三智所知佛语互现出世释中经云菩萨俱指分真今依难意。 为无着释者只由佛说菩萨于四无着故迦叶以不着则不知为难也且今文正说地住菩萨自然无着何关遣执优楼迦外道名也。 料简论议中各三段皆是以圆斥小故二乘人无四无碍若约当教名自有文寿文可知。 经无有三种善巧者谓二乘不能观机说法也宜摄受故软语宜折伏故麤语宜中庸者则不赞不诃又圆为软语藏通麤语别是不软麤语则是二乘不能观四教机也。 二开昔权者此是施开之开。 三显今实者经举昔小不具今菩萨具名显实也。 前文已远者应问云既是当品何须指名答云近者不指前文已远故须指之此即指前大章第三明四碍智也故前经云迦叶白佛菩萨能如是知得何等利佛言菩萨能如是知得四无碍故指梵行。 正难者前明即寂而照故约妙空而论知见今明即照而寂须指知见即是真空故使迦叶以有得同凡为难。 凡十下先释初对次十对者下通示十文先释初对非谓得中之得者谓以有所得心起四颠倒。 无得之得者由证妙空而得四辩故此四辨当体即空据义合更云得之无得文略耳。 次通示十文者得无是总下九是别只是以九释得无无得故知总具下别别还释总。 倒无倒者应约界内外明倒是则开之成八合但名四下云生死例亦内外。 方等三藏者方等即十二中方广部三藏谓小教十一部也此约大唯方广小有十一以说委如前记。 五见谓身边等五此亦通界内外。 名无所得下注云云者既云无二名无所得则知向明十对则迷成二法悟唯一贯以配十双俱有迷悟又即理而事二法甄分故迷悟相对即事而理其体无二谓得即无得乃至二乘即是菩提。 八番等者八番经文例皆三意先释本有今无次释本无今有后释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初番经云本有烦恼者以三藏佛因中不断惑故本有烦恼所以今在鹿苑无大涅盘本无者在三藏本无大乘般若以不即惑成智故所以现今唯有烦恼若有沙门下释下半偈谓本有烦恼今有烦恼皆非三世所摄以于如来无非法界不见本今三世之异次番父母和合之身即王宫太子身也无有金刚等者但有小乘五分法身故无大乘金刚等身本无三十二相等者此约大乘应身相好现在具有下即鹿苑寒风索衣热病求乳等身若有下例前。 三番我昔在树下时唯有无常等观今断结成道无大乘菩提本无者由本不见佛性故今在小时致无常乐我净四番本有凡夫修苦行等者以在小时但修苦行禅定谓是菩提致使在昔现在不能究竟破界外四魔本无六度者昔无无作六度但有苦行之心所以现在不得大乘解上菩提五番杂食身即受乳靡身现在无有等者于昔现在无大乘无边法身本无者无无作三十七品等今有者以无无作道品故于昔现在但有杂食之身而无大乘无边法身六番本有者但有舍离生死取着涅盘之心今无者故昔现在无首楞严定。 本无者昔但有偏真伪法而无中道实义七番本有者初坐道场实得一乘菩提众生根钝不果即说一乘是今无也本无下以无大乘利根为本无昔日施三为今有八番以小机见佛实灭为本有不得说大为今无又昔无大机为本无演说无常为今有已上八番明前两句悉在昔教释后两句悉在今经以圆融涅盘圣凡一贯解惑体同实无今本之异故知三世有法无有是处也。 又前两句下应云三世有法斯有是处以小乘教体不相即故有今本之异下二句上应云非今非本方乃结云三世有法无有是处以体性本一故非三世文略义含佛言之巧此皆一往消文讲者请以疏主正释预示文意令听者无壅。 旧释下凡引二家前记释经且依旧师向言一往良在此也初叙旧义如此释文下疏主破。 一往得去者消文可然义犹未允尚未遣迦叶三世之难故云未遣他难。 只为下正示难意。 还是本无今有者昔无常住今有常住也今昔宛然安能遣三世之疑也。 兴皇下先叙次破叙中云非有说有者意谓实无烦恼方便随缘说有烦恼。 非无说无者意谓实有涅盘方便随缘说无涅盘。 遣难下兴皇总结谓作上释则遣迦叶之难释前经文俱无滞碍故云俱了。 今谓下今破。 总答中意者兴皇云非无说无等即下如来总答虽知诸法说言不知等意也若以总答意来消八番别答之文义实相反故云犹自未去问向疏主示前八番乃云又须望下总释之意今何不许兴皇答应须分释别答令文不乱然以总意贯而通之兴皇一向用总云何消释别文今昔俱在鹿苑之义。 为化众生者众生之言通该十界众生唯作下示十界异解此云众生别指六凡若论机缘多在三善。 谓昔有恶等者凡夫谓佛昔则因中有恶今则果上唯善。 二乘下谓四圣法界也二乘谓佛昔有生死之俗今有涅盘之真故云不一别教菩萨谓昔因中本有二谛今于果上则有中道故云三谛各别故知九界所见但上半差别之义又疏中且约有边故云昔有恶今有善等应知昔有必对今无今有必对昔无细思可知不烦委记文殊圆解即佛界人三谛既融故非今昔三世不摄正属下半亦能具前两句何者即真而俗则本无今有即俗而真则本有今无二边即中今本俱泯则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亦是四门等者既解三谛四门可知空有只是真俗后二只是中道遮照以消偈文亦应可见又复应知四悉被机诸说无爽义既包富岂同诸师各执一解略如章安四悉者即向云亦是四门四悉等也以有世界等益称彼所好故诸家悉是。 离悉下若执一非诸以己为是名为离悉故俱非佛意。 故知下既明诸解是非例识四出进否。 故更下征下总文以显别意收别归总佛意惟明总释中经文先明经次明律。 经略相说广者如开色心为三科等一切法。 广相说略者如指三科只是色心余诸名相例之可解。 皆为利益者欲令众生得四悉益故所说无定是以昔日法实无相而作有相之说今经事实有相而作无相之谈。 随国土下即释经中次明律也。 而云随国土者意谓五天之境国人喜犯则制重国人稀犯则制轻以佛制皆随王法故事如前记故僧只盗人四钱三角即犯波罗夷四分为偷兰。 经犯说非犯等者如四分说犯重僧只非犯重僧只说犯兰四分非犯兰又如八不净俭畜非犯丰则成犯。 轻罪说重等者四分着白色衣犯提不点而畜犯吉僧只着白色衣犯吉不点而畜犯提然此且约小乘部执不同以消经文亦应大小对辩以菩萨十夷四十八轻与小乘四重已下诸篇以论轻重犯不犯等异且如小乘煞畜得提则轻大乘得夷则重又小乘烧指犯吉烧身犯兰大乘无犯不烧不名出家菩萨余准可知。 生死为世谛者即二种生死属偈上半涅盘为第一义者即三德涅盘属偈下半。 有时下先牒经或说下释义也。 诸法空寂等者如前两教偏真即是变易生死而小乘谓是涅盘故云谓说第一义。 或说妙有下释经有时演第一义众生谓世也圆教所谈世间常住诸法本寂正是第一义谛而偏小之机但谓世间诸法是生死法故云人谓是生死。 如来说空下重用上意上约机见不同此明佛意融会空即第一义有即世谛说空欲明不空者真空即妙有故说有欲明不有者妙有即真空故佛意虽融机见各别故云皆作有无之见得佛意者其唯圆人乎。 作有无见者即偈上半得佛意者即偈下半。 经亦名为道亦名菩提亦名涅盘者若以菩提飜道名则重出故知菩提翻觉末伽翻道则三义不滥是知道谓中道即法身德菩提翻觉即般若德涅盘灭度即解脱德第一义谛是一心之总名而此一心具足三德故曰亦名等问古云佛陁翻觉何故新云菩提翻觉耶答菩提单云觉佛陁云觉者即人也谓觉悟之人称为佛陁古来翻译混滥不分具如佛道论衡中说。 法譬合者即是举虗空及世间物也。 常道虽得而非无常者即是得而无得以因果虽殊始终理一故。 经一切菩萨了了见知者问前后经文皆云十住菩萨见不了了今何得云了了耶答以究竟望分真尚未了了此乃夺论若与而明之则分证了了也。 皆有似真者相貌见喻六根似解了了见喻分证究竟似位尚非虗妄何况真位。 一菩萨下分证二如来下究竟也即经云如来悉知见觉菩萨亦复如是等文也故知经约三位明见义相似分真究竟而不论名字观行者三千未显故三惑全在故尚有退转故未得事用故。 经知见觉者谓三智知五眼见而觉通二义是故三名不出智眼故究竟得名如来分得名为菩萨。 经世间众生下指九界为众生不得种智佛眼故云不知等。 亦不自知等者以在迷故各自谓实故不自知不知等。 经众生所知见下明其九界有四眼二智不免取着也。 疏示会通两章者即前初明知见二无所得二章也今明有知觉即初章从若使如来作下明次章谓虽有知见觉而不得其相即是会通。 涅盘经疏三德指归卷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