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714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三上之二
【律】十二污家摈谤违谏戒。
【疏】第十二污家摈谤违僧谏戒。
【疏】四意如前。
【疏】初明制意有六。
【疏】初听依聚者有二种利比丘出家有待须立若不供给交阙正业故听依聚乞食自资二令彼施主僧田获益故二不听污家行恶意今依聚落广兴过状身口非仪即名自损四种污家坏彼净信则非利他三解摈意为过情深内外俱损若不治罸永无改过入道之益又增俗人以非为是故须摈出使是非两异四解谤僧意由僧治摈迹涉爱憎似有不平致彼言谤五解须谏意由前摈时六人同犯二人逃走身不现前不得治摈相似有怖二人逆路改过伏从无罪可治相似有爱二人现在非走非忏僧作法摈相似有恚今反前意非僧有怖有爱有恚依法举治何痴之有若不谏喻无由自晓是故谏彼表内无瑕六结罪意众僧慈悲自理谏彼是非既分固执不舍违法谏满理与僧残。
十二制意有六初中二利初即自利二即利他二中翻上二利即成两损三中初总示内外即道俗若下别释初释损道又下次释损俗四中迹涉爱憎缘见次意五中初叙𢷤谤二人逃走即三闻达及摩醯沙走入王宫回避二人改过即迦留陀夷及阐陀逆迎也二人现在即阿湿卑与富那婆蹉今下正彰须谏六中自理者明非憎爱谏彼者令止谤僧也。
【疏】第二释名坌污净士名曰污家过与理违名为恶行举过显众名之为𢷤无罪横加名谤以理喻彼名谏此是所防戒是能治如上可知。
释名中净士谓有信俗人无罪谓僧非爱恚污恶谤三属犯人摈谏在僧。
【疏】第三具缘有六一作污家恶行二心无改悔三作法治摈四非理谤僧五如法设谏六三法竟罪至。
具缘中污家恶行乃是本缘第四谤僧正当所谏罪至谓刑及于身也。
【疏】阙缘可知。
阙缘中阙初缘如以衣食与父母病人采华供三宝等两不成故阙第二如逆路求悔不须谏故阙第三举摈非法阙第四或不反谤第五谏不如法六中间舍悔竝非正犯。
【注】佛在舍卫国阿湿婆等䩭连聚落行恶污家比丘举过令舍利弗等往彼摈举当作法时谤僧不受以过白佛诃谏制戒。
【疏】就戒缘中分四初明污家相二比丘举过下明摈出相三当作法时下明起谤缘此正戒之过非也四以过白佛下明制戒也科约此四入于戒本须明识之不尔诵持一乱也。
戒缘中初分节科下结告令用此四分节戒本则持诵有序。
【律】若比丘也。
【疏】就戒本中三对一只不分自别。
【疏】初对谏所谏人可解。
【律】依聚落(村有四种如上)若城邑住(言属王也)污他家。
【注】家者有男有女污家者有四种一依家污家一家得物又与一家所得物处闻之不喜所与物处思当报恩即作是言有与我者我当报之若不与我我何故与二者依利养污家如法得利及钵中余或与一居士得者生念当报其恩若不与我我何故与三者依亲友污家若比丘依王大臣或为一居士或不为一居士便生念言其为我者我当供养不为我者我不供养四者依僧伽蓝污家若比丘取僧华果与一居士不与一居士彼有得者思当供养若不与者我不供养也。
【律】行恶行。
【注】彼比丘作如是等非法行也自种华树自溉灌自摘华自作华鬘以线贯系自持与人若复教人作如上事村有妇女同牀坐同器饮食言语戏笑或自歌舞倡伎或佗作已唱和或作俳说或弹鼓簧吹贝作众鸟鸣或走或扬跛行或啸或自作弄身或受雇戏笑是也。
【律】污他家亦见亦闻行恶行亦见亦闻。
【注】时有比丘于彼止宿着衣持钵入村乞食法服齐整行步庠序低目直前不左右顾视以次行乞居士见已自相谓言此是何人低目而行既不顾视亦不言笑不相周接善言问讯我等不应与其饮食不如阿湿婆等与人周接及上所言应与供养时彼乞食困乃得之往至佛所问言住止乐不僧和合不不以饮食为苦耶彼具白佛便遥诃责令往设摈。
【疏】二依聚落下谏所谏事也就中分三初明依聚落造过二诸比丘语言下至不须住此正明牒过治摈三是比丘下至不驱者明非理谤僧此正所为事也。
【疏】前明污家后明恶行言聚城者所在污家之处也污佗家下正显过相多论云若作恶业破他信心名为污家作不清净秽污垢浊得恶果故名恶行也僧只云若依聚落得四事利或免诸难皆名依义作非梵行饮酒非时食不名污家若先有信心供养众僧造立寺舍令彼退减是名污家当律相中四污文显广如钞说。
第一双所谏事牒释中初科初二句分示言下别释初释聚城污下次释二事多论僧只并以坏俗信名污家破戒为恶行即失自他两利僧只先明依聚而以得利避难显示依义当律四污广在钞文显注略引四中初是俗所惠物二即受供所获三谓假他势力四即盗用僧物皆谓随情厚薄令失信心故也恶行注中初总标自下列示有三初鄙贱行村有下二染污行或自下轻逸行鼓簧谓吹笙笛等经中亦见亦闻谓为过公显道俗共知也注引缘示初明比丘入聚居士下明俗士见轻彼下明白佛设摈。
【律】诸比丘当语是比丘言大德污他家行恶行污他家亦见亦闻行恶行亦见亦闻大德汝污他家行恶行今可远此聚落去不须住此。
【注】时舍利弗为诸居士说法令得信乐食讫集僧为彼比丘作举作忆念便与罪如上作羯磨已驱出聚落当作法时便起谤言余同犯者不驱而独驱我便作是言。
【疏】二诸比丘下过既彰显愚俗昏心致令贤善无由投造故须摈出白四作法注中具解不劳云云。
次科经文初牒过大德下加摈疏中初释牒过意见上缘故下次释加摈注中先令俗士知非得信次乃驱摈因之起谤。
【律】是比丘语彼比丘作如是语大德诸比丘有爱有恚有怖有痴有如是同罪比丘有驱者有不驱者。
【注】时舍利弗还白世尊具陈谤事佛便遥诃令作诃谏。
【疏】三是比丘下明此比丘不思己过乃言事迹相似爱怖非理谤僧。
三中相似爱怖义在制意。
【疏】三段虽别是所为事。
【律】诸比丘谏言大德莫作是语有爱有怖有恚有痴有如是同罪比丘有驱者有不驱者而诸比丘不爱不恚不怖不痴大德污他家行恶行污他家亦见亦闻行恶行亦见亦闻是比丘如是谏时坚持不舍彼比丘应三谏舍此事故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僧伽婆尸沙。
【注】若未白前言僧有爱恚怖痴若不看书持往及为白衣信使一切突吉罗尼同僧犯不犯者初语时舍非法诃谏若得衣食与父母与病人与小儿与妊身人与牢狱系人与寺中客作者若种华果自取华乃至教人贯华持供养佛法僧者一切不犯若人欲打被贼虎狼恐怖难处若担刺来于中走避者不犯若渡河沟渠坑跳踯者不犯若同伴在后还顾不见而啸唤者不犯若为父母若为病人若系闭牢狱若笃信优婆塞有病若在狱看书持往若为塔僧病比丘事持书往反如是不犯。
【疏】就第二对中初屏谏分四诸比丘谏言下至有不驱者来一往牒其谤词也二而诸比丘下至不痴正明自理喻彼何者佛法治人为止憍逸今既逆悔义无妄治是曰不爱身不现前作法不合非怖不治汝既退非逃避进非逆悔如法治摈可是恚痴此正谏词也三大德下重叙前过见闻尤甚义当从摈如何反谤四是比丘下拒屏谏。
第二对四段中逆悔即二人求忏者身不现前即二人逃避者。
【疏】余文句可知辨相开通文极委碎细读分别之。
指略中余文句即第三双并后一只辨相即注文今略科分初明犯谏舍不舍同前不出但明轻罪文略污家恶行等相直举最后持书而已如下不犯所列一一事相通结吉罗二不犯中三初开残罪若得衣食下次开污家吉若种华果下后开恶行吉。
【律】十三恶性拒僧违谏戒。
【疏】第十三恶性拒僧违谏戒。
【疏】制意有三。
【疏】所以恶性反戾拒谏须制者夫人性非生知义无独善要须善友互相匠导方能离过修善有出道之益而今阐陀迷心造罪不自见过得他如法劝喻理宜从顺方复倚傍胜人尊处其已望人师敬反欲匡众非分自处情过特深圣制得罪意在于此。
十三制拒谏意中初明须师友意生知谓天生自然不待学而后知论语云生而知之者上矣则知上智乃尔非凡有之至如孔子犹云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自余何足道哉匠谓琢磨导谓开诱而下正叙拒意倚傍胜人者即是如来缘见次科律云阐陀告诸比丘我圣主得正觉故(此谓倚傍胜人)譬如大水初来(阐陀自喻即尊己也)漂诸草木积在一处(喻众僧也)诸大德亦尔种种性名出家集在一处不应谏我我当教汝(即望人师敬等)处字上声谓以尊自处而实非尊故曰非分。
【疏】第二须谏意谏人四种一者年耆宿德二者久居众首三薄学浅识谓智能过人四共胜人参居陵傲世表今此谏者正当此人然则法由人兴人能通法德人怀道明达取舍理宜凭仗请决进不所以圣教劝依三藏开导愚迷以成资训然今阐陀内实无德闻谏不受反傍胜人恃己陵物便言佛是我家佛因释种故法是我家法因佛说故汝今依我释种佛法出家我是佛法根本正应教诸大德何用大德教我言说相似愚丛谓是须谏开示是非路分有德相诲为除迷结是以须谏。
二中初通叙谏人谓此四种多不从谏初即恃老二即恃长三恃少能四恃他势用此自检孰可逃乎似此等人并须设谏今此阐陀即同第四故云正当也然下正叙今意初通明依师学法圣教即律文如受戒中选师须通达三藏勤教授者当须依之资训谓资禀教训然今下正示须谏所以初叙谏缘后阐陀即车匿本王宫侍人为佛控马逾城入山最先亲侍故常以此自负故云我家也言说下正明立谏迷结即上愚丛谓是。
【疏】三结罪意僧既详心设谏救摄三藏明告义非沈伏迷理开悟故违僧命情过尤重所以残收。
三中初明能谏上二句示能谏人如下二句明所持教显详心非麤暴故救摄非瞋怒故三藏者律云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谏故沉伏即隐覆也迷下明所谏故违迷理谓彼所执非理也开悟谓自知非也。
【疏】释名可解。
释名不解见上制意初意即恶性次意即拒僧后意即违谏。
【疏】五缘成犯一身自不能离恶二贤达以法劝喻三拒劝反陵于人四众僧以法晓诲五三谏不舍残。
具缘五种还即戒名三意而已对之可见。
【注】佛在拘睒弥国尊者阐陀恶性拒谏反言我应教诸大德何以故我圣主得正觉故比丘举过白佛便诃责已而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从初至我圣主得正觉来过起所由二比丘举过明诃制戒初中所以云我圣主者本是佛家使人也故见云佛是我家佛我将佛入山学道不见诸长老一人侍佛者乃至得转法轮故法是我家法与僧竞故不云僧也僧只云我常随佛佛唯教我我当受持如是陵慢。
释戒缘中初科分初下牒释善见三宝中独不云僧者由与僧竞显非我家故僧只我常随佛恃其最久也。
【律】若比丘恶性不受人语(不忍受人教诲也)于戒法中。
【注】以戒律如法教授者有七犯聚波罗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偷兰遮吉罗恶说。
【疏】就戒本中亦三对一只。
【疏】若比丘所谏人也。
【疏】恶性不受下谏所为事自分为六初明恶性二明彼犯三诸比丘下如法谏喻四自身不受下正是拒谏五言诸下出拒劝之相六大德且止下明不受道理。
【疏】初恶性者出其顽戾之本无始强我之缘也不受人语下释前恃己愚鲁闻谏若怨如注可分也。
戒本第一双所谏事中初释恶性顽谓顽愚戾谓曲戾无始者言其习久也强我者言其猛盛由此为缘致今凶恶也闻谏如怨不喜善言也。
【律】诸比丘如法谏己(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疏】三诸比丘如法谏者如上七聚将犯相中诲令不犯也。
次科如上七聚即指次句注文。
【律】自身不受谏语言诸大德莫向我说若好若恶我亦不向诸大德说若好若恶。
【疏】莫向我说若好恶者二种持戒顺理益物名之为好二种犯戒违理起非名之为恶也。
三中二种持犯即止作四行也。
【律】诸大德且止莫数谏我(此正谏戒所为事也下二谏中条而诲喻)。
【疏】大德且止者出其理也由倚傍故一傍略教但自观身行不须见他过故言且止二者傍人如上四种故言且止也三种姓谓同释种故。
四中傍略教者即拘留孙偈傍人四种如上耆年众首等三傍种姓谓我家佛等准知阐陀亦释族耳。
【律】彼比丘谏是比丘言大德莫自身不受谏语大德自身当受谏语大德如法谏诸比丘诸比丘亦当如法谏大德。
【疏】就第二对屏谏中。
【疏】莫不受谏者牒前拒词当受谏下顺理重诲。
第二对释中初科言顺理者释当义也经中如法谏下前拒僧云莫向我说我亦不向汝说故此谏令彼此相劝硺磨成益。
【律】如是佛弟子众得增益展转相谏展转相教展转忏悔是比丘如是谏时坚持不舍彼比丘应三谏舍是事故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僧伽婆尸沙。
【疏】云如是佛弟子众得增益者道根日进也。
劝益中初科道根即戒。
【疏】彼见我过谏令不起我见彼过劝令不作彼我迭为故曰展转相谏也此谓未起之非。
次文迭互也未起非对下已起令悔也。
【疏】我教彼修已未之善彼教我修曾当两福彼我互为故曰相教也。
三中已未曾当辞之互耳。
【疏】我教彼悔彼教我忏彼我迭为故曰展转忏悔对前为言此除已起之恶也对前修善即是作持止行两善所以成者功由善友相导故云大德当谏比丘比丘亦谏大德也。
四中初正明对下对简初对相谏是未起次对相教是福业所以下推所由故下引前通结。
【疏】余文相如上可解。
三指文中第三双后一只皆易了故。
【注】若未白前恶性不受人语一切吉罗尼同僧犯不犯者若初谏便舍非法诃谏非法非律非佛所说者若为无知人诃谏时应语彼言汝和尚阿闍梨所行亦尔汝当更学问诵经若其事如是若错说者皆不犯。
【疏】就辨相中开不犯云若其事如是者谓同戒本道德胜缘非可妄谏。
释注中同戒本者谓无所犯或有妄谏拒之无过。
【律】诸大德我已说十三僧伽婆尸沙法九戒初犯四至三谏若比丘犯一一法知而覆藏应强与波利婆沙行波利婆沙竟增上与六夜摩那埵行摩那埵已应与出罪应二十僧中出是比丘罪若少一人不满二十众出是比丘罪不得除诸比丘亦可诃此是时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三说)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疏】就结十三章门中分三初已说十三者结前也文九初犯下至此是时除疑执也今问诸大德下将说下篇前更简众也。
【疏】中明疑者时人意谓前九屏犯有覆须治后四犯时要由僧谏过显在众无覆不治是故举云九戒初犯四至三谏随一一犯皆须治覆以覆罪者过由心生纵在僧露后便私覆还成藏罪何得不治。
结章释疑中初科初叙疑是下释疑以下申所以治覆为除心垢不问他知不知。
【疏】问尼戒初篇亦是前七初犯第八三谏何为不问答无悔永摈无疑不须。
次尼戒中初问以尼初篇第八随举亦制三谏后无结释故问通之答中无悔永摈不论覆藏故不须也若尔尼开学悔岂得无悔答虽开悔夷止免狱报不复本净不同下篇故云无也。
【疏】若尔第二篇中有其悔法何为不问九初犯八三谏邪解云僧治覆故有疑须问尼不治覆通与半月何劳疑问。
次难谓尼残篇结文不问然今尼戒同僧有之未详何意阙疑不释以埃后贤。
【疏】问如律中不得强逼令悔而此云强者答此望别人治令行净故须强与彼不逼者众法心净即堪说戒若就强问有所废故待说戒竟依法治之。
次释治罸初问中律因佛不说戒目连牵犯者出佛言须彼自言因制自言毗尼今云强与则违彼文答中初释此文彼下次通彼意言心净者开迷想故若准钞中二篇邻重理宜早救故须强与不容缓也。
【疏】问初二篇下安治罸法下三不安其义何邪答上篇须者一则坏众二则悔必待众故须安之下三阙此故不安也如律偈余者不须救明非僧务也。
次问以八篇戒本唯初二两篇后结治故答中犯夷永不足犯残少分不足不成僧务故云坏众悔必待众别人不成故然重兰舍堕亦制僧悔但正出罪皆别法故如下引证即律序偈彼云四事不可治可救有十三余者不须救此谓下三从别人悔不假僧法故下释云明非僧务也。
【疏】问初篇下云后亦如是第二篇后何故无邪答如解同上彼有不足疑有断头疑此非极罪理有重犯无疑可释。
三问答中彼有二疑此无疑故不足疑谓不足数。
【疏】文中应与波利婆沙者西梵天音东华人言名为覆藏或云别住母论云何名别住别在一房不得与僧同处虽入僧中不得谈论亦不得答故曰也若欲作法随其覆日从僧三乞白四加法夺行夺能合三十五事八缘失宿行法满已方名此法治覆情过二犯覆藏罪谓吉罗也次对治忏有人立在前忏以后证前不应尔也三治僧残情过须与六夜摩那埵法此亦西语论云意喜前虽自意欢喜亦生惭愧又使众僧欢喜与少日故作此法者前须三乞白四与法夺行失宿大同于前六夜之中界中有僧不同覆藏一人行法四治僧残罪者即如戒本与出罪是也如律本名阿浮诃那此名唤入众或名拔除罪根也若欲行悔广如钞中。
次通释中初文三段初翻名释义覆藏是约过别住即从治若下次明作法随覆日者审其久近与别住也文中有四初乞忏二正加三夺行四失宿夺行如不得授人大戒作依止等夺能如不得说戒羯磨等三十五事在事钞僧网中八缘见忏篇须者寻之行法下结示二中初示罪相次下定次第初句立定当在次忏有下斥非古谓先忏后治以后证前谓比下僧残先治后忏故三中初翻名释义论即母论前字即指犯者少日即六夜作此下明作法四种亦如上分六夜下简别制在僧中与前为异四中初标示如下引律翻名若下指作法亦须三乞白四出之。
【疏】文中具列三相不出悔覆由是别人所除非僧行故。
点阙中如上所列合具四法文无第二故须点之。
【疏】所以列二十僧中出罪者以二篇次死业障深重故须多人强境方发犯者胜心息断相续故云若少一人已下减众轻法也。
次科释众满中初征问以下答释倍受加十四位僧中用极位也。
【疏】闻制多人谓言四僧秉法无法不行如何此悔独二十众纵少一人亦应得出为除此执故举减诃。
次科初出疑情为下示文意令僧呵者彰法不成罪不出故。
【疏】今言少者非僧数少应作法者不堪用故如羯磨中随秉一法即以五十余事简之简不可得方听秉法故言少也。
三中谓此中明少非止约数为简应法耳如羯磨者即钞所引瞻波舍戒等文五十余法并见足数篇简不可得谓解行两备无可简故。
【疏】所以言可诃者深可诃责前悔大重经构极难覆罪残情并已陈露唯一本残须为拔出方名上起得预僧俦轻罔教旨亏倾僧法致罪不出自陷陷他令彼负罪终身谓净故也。
释可诃中初标示前下正明初明犯者事重大重即残经构难者即见下句覆罪谓行覆忏罪残情即六夜上起即忏悔异名轻下明能秉非法自陷陷他违制业道二俱有之。
【律】诸大德是二不定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屏处不定戒。
【疏】次明第三不定相者。
【疏】五门分之一来意所由二释名出体三最初同异四通塞诸相五僧尼有异。
【疏】初不定来意圣禁从缘曲寻万绪因人兴犯制状尘沙必欲随境摄修难备若不迭相鉴察容无自励之心故用屏露随信举发以存相利之道也。
第三二不定篇来意中初科初至尘沙明制教繁广上二句标示绪谓端绪下二句释广所以配上二句义自可见必下示机难摄修上通叙机教若下别叙此篇乃是托缘兴制令道俗相检耳随信举发即优婆夷也。
【疏】所以置二篇下三篇上者若就通论五篇治行有防非义悉名为戒各有法式故名威仪若就别判如上分之。
次科示戒仪中有通别者通则名义不局别乃体相重轻今就别论故指如上即前标分上下令以戒仪别配也。
【疏】今以犯相难知生人疑似若犯初篇理宜永弃二篇次死须用僧治若坏威仪坌僧是滥故须检问清净行业因答差互事须治罚若置在初戒法未显依何等法以辨疑似若举后说殊乘势分。
次安立中初文又二初叙戒本生疑所由答差互者谓比丘自言也下云交互明罪有无不定是也若置下正明前后安着非便。
【疏】就坏僧论亦通篇聚今约过重污染者就此明之上收淫触语叹义势是便下摄屏露同坐文复相顺词义合故于中列之。
次科初二句示犯本通谓生疑坌僧则通五篇义应齐列今下显今文局即彰安置在中所以过重即上三篇污染谓淫种类。
【疏】二释名出体。
【疏】初名者昔云屏露两殊名之为二四法无准故曰不定谓犯举言治各非定故。
释名中昔解四法义钞引云一犯不定以夷残提或单或竝犯不定故二举不定俗女举罪不识罪名称非法事一二三举如犯不定故三自言不定举罪既多自言何一四治不定随犯三罪三法治故。
【疏】今言不定者本无三四之名浪立治举但于二中未定实犯律云是中无定法故云不定故十诵云于三篇中趣说一事可信女人不知犯不知起不知名字但云我见女人来去坐立比丘亦尔不见作淫相等不决定故名不定也。
今解中初斥非言本无者非典据也言浪立者任𦙄臆也此但略斥余如义钞但下显正二字同前故但释不定谓俗女心疑故云若波罗夷等犯未定实故云不定次引律证无定法即目犯也次十诵中彼云不知犯(未定实也)不知何处起(谓起因也)不知犯名字(昧篇聚也)余同所引若尔与古犯不定何别答彼谓二三单并不定此乃事未审实不定所以异也。
【疏】言出体者亦有多师。
【疏】有人言如法自言能治行非法自言所防罪。
次出体中古解彼谓戒本中比丘言我犯是罪二三不定即非法自言此即戒家所防过制令如法自言即能治行。
【疏】有人云屏录三罪露收两罪此即是罪为不定体。
次师中准义钞先难初师云若尔我亦七聚罪皆有非法自言何独此三余四不彰又复尼亦有非法自言何无不定次师乃以戒文所疑之罪即不定体义钞甚广且直示耳。
【疏】今解不然二三罪体名种各别如何束之以为一戒今云房室私礼俗所常行而比丘无侣独一女人同处麤语于三罪中令他疑怪犯相难分故言不定。
今解初科又二初斥非初师已如次师所破今略不引但斥次师耳今云下立义准义钞即首解也。
【疏】何须禁者出家游栖或入聚落因事交涉污辱彼此所损非轻故宜须制。
次科入聚交涉者则知此篇犯在俗舍如戒缘说。
【疏】所以须取三罪疑事者此之疑心由来未制故得从疑以为戒本若取三罪诸篇已结何假此中方言最初。
三中三罪是所疑事俗女即能疑人由于屏露生彼疑心故结为戒若下重点古非。
【疏】故毗䟦律云如何此戒作不定说答云此未来中事容有无实犯故四分云坐既非处生不信心故知疑定也。
四中初引毗䟦律未来中事恐犯预制故容无实犯显示不定故次四分中坐非处者谓屏露也不信心即是疑也所疑虽不定而生疑是定即是戒家所防体也。
【疏】问既无实犯何须制者答三戒染分外涉必多故制生疑即是违戒令诸不犯用清道俗。
五中初问蹑前所引以求制意答中初二句叙制缘故下次明正制令下显制意。
【疏】问不定不犯文何说治答文言治者自依篇聚此戒罪体但取生疑。
次难以戒本云我犯是罪于三法中应一一治则知有犯答中自依篇聚者义钞云若实犯夷自言犯者落在前戒中治是也。
【疏】问既生疑心犯何篇摄答犯吉罗也。
三问答中定出罪名即知不定约所疑事故列在前若取所犯即归下聚。
【疏】问七聚无不定名如何犯吉答七聚虽无然不应尔如法治并吉罗摄故。
四问答中律中凡言不应尔如法治虽非聚名皆目吉罪以戒本云如优婆夷所说应如法治故也。
【疏】三明最初同异者。
【疏】昔云二不定第二犯以戒本列治故虽列最初此犯广初以总制广补别广故。
三明最初昔解中初立义以下释所以文既列治非无犯故虽下遮难以律本中二戒并列最初不犯故曲释之彼谓前制五篇为别广此二不定名总广以戒本中总诸戒故初制五篇即制广补略故最初不犯今制不定乃制总广以补别广望犯别广故律列最初然非不犯故判为第二准义钞总制字写倒回转读之。
【疏】今解有初五犯初者对犯得名此犯昔来未制举疑致有罪相故开不犯律制举罪法有十利故见论下文具有初开上言列治如舍堕也。
今解中初句立定五下申所以初引五篇为比由五篇中最初不犯并谓对前犯相为言此戒亦尔对犯言初由昔未制举疑罪相故律开初不殊五犯律下引证律文既列十利显是别制必须有初下引见论彼具云无罪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等不犯上下释疑古计戒本列治故无最初如三十舍堕戒戒列治岂是无初故知不尔。
【疏】问如何二处各得有初答约处不同如二坐戒是也。
释疑中戒本二戒并列最初恐谓后戒不当有初须问释之答文可解。
【疏】四通塞不同有五。
【疏】初篇聚同异言缘通七聚犯唯在吉二犯处通局论罪不离屏露故通论疑取于染谤结罪就处唯二三犯处俱通者如十诵中趣说一事故犯不出二处又云随所一犯与觅羯磨故四对举亦通诸篇五僧别通塞此问别人以举罪故下毗尼中举药问僧以非别秉此中有三毗尼如比丘语治自言毗尼也如可信语治罪处所也要三法五法现故即现前也此无诤殄与下不同余四毗尼无义不有。
四通塞中初科同异即是通塞缘即所疑事谓事通犯局也二中初明通者以造作七聚不离二处故论下明局疑取染谤如戒所列义钞作染机结罪就处唯得二吉三中十诵二段初趣说一事不局篇聚故不出二处总归屏露故二皆通又下次段但示犯通义同上释与觅羯磨即下罪处所毗尼也四中举通前云就坏僧论亦通篇聚且约过重收淫触等是也五中初明举罪通塞此问别人是塞下问众僧是通此中下明用治同异三毗尼如文次列此无下显异余下明无七毗尼中但有上三不涉余四。
【疏】五僧尼不同。
【疏】昔云僧屏犯三露则有二故有不定尼屏有二露则犯一一则是定故无不定。
五中古解初释尼触同夷故屏处但有夷提露处唯有提罪耳。
【疏】又云佛制举罪要僧尼两众尼举违敬故取信女替尼举罪不识名种故僧有之尼犯须举二众识相不须俗男故举是定所以无也今言尼举如浣擗戒言僧识犯亦有不识何得辄言尼无不定。
次释初叙僧有尼犯下次明尼无二众即僧中二位今下蹑破三十中使非亲尼浣羊毛戒即爱道尼举过因制上云二众识相然有末学或复不学岂容皆识。
【疏】又云尼无独行行必有伴故无屏露若尔亦应二处不结坐戒。
三释初引古若尔下难破。
【疏】今云尼所以无者由比丘与女生讥处坐夫主不信或时驱出为患处深故制僧有尼虽与男独坐生讥夫无属妇之义过微不结。
今解中亦即首师义初文初明僧有或驱出者谓夫有驱妇之义尼虽下次明尼无反上可知。
【疏】问何故俗女所举答举罪之来通于七众但女情伪非实者多故以可信乃堪为证。
释疑中征释可解私释本缘在女不因余众故所不列也。
【疏】对文解释标释结三一同上出。
【疏】今云解意多云所以制者一为止诽谤故二为除鬬诤故三为增上佛法故出家之人理宜迹绝尘染为人天所宗以道化物而与女人屏说非法上违圣意下失人天宗敬心故四为断恶业次第法故。
第一中制意有四即断四过初人多嫌疑二夫多见嫉三污辱佛法四因成极重由成四益故圣制之。
【疏】论犯四缘一是屏处二女人三无第三人四随作犯。
犯缘中第三人者比丘女外更有一人名为第三。
【注】佛在舍卫国迦留陀夷先俗友妇斋优婆私形并端正各有系意时到诣彼共屏覆坐说非法语毗舍佉母闚见起过疾往白佛因诃制戒。
【疏】就戒缘中言毗舍佉母者多云此人聪明已入道迹常闻佛说听法五利一得未闻法二清净坚固三除邪见四得正见五解深法故来屏听不以嫌疑见云毗舍佉母有十男十女各有二十儿孙合四百二十人国中称之婚法准则。
戒缘中初引多论明彼听意论先问云毗舍佉母聪明利根大德重人何故往听也疏引答词道迹谓初果听法五利一解二行三识非四达是五资深彼持佛说故来听法不谓恶语故也次引见论示其族望一男一女各生二十子即有四百孙婚法准则谓有家丰为人所法也。
【律】若比丘共女人(人女有智未命终也)独(一比丘一女人)在屏处(屏有二种一者见屏若尘若雾若黑暗中不相见也闻屏者乃至常语不闻声处)覆处(上物有作盖也)障处(若树若墙若篱若衣及余物障)可作淫处坐(得容行淫处也)说非法语(说淫欲法)有住信忧婆私(谓信佛法僧归佛归法归僧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阙善忆持事不错所说实而不妄)于三法中以一一法说若波罗夷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是坐比丘自言我犯是罪于三法中应一一治若波罗夷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如住信忧婆私所说应如法治是比丘是名不定法。
【疏】戒本十句。
【疏】一人可知二共者明近坐也如九十中三女人者注解有智大者僧只云母女姉妹亲与非亲老少道俗同是一犯四言独者注中易解僧只云若眠若狂婴儿等不名为证五屏处注分为二初云见屏中无隔障但为缘来两不相见也二言闻屏目两见在但不闻声故如见论中约对第三人若无眼或聋或眠或女人多者随犯多堕覆障二处约缘相为言屏处一种约见闻根辨六明坐处文注可知七说非法语亦可知也八有信优婆私下明所举人也注解中举三归五戒者成上优婆私也善忆持下成有信也优婆私尼夷等名虽少异传梵讹僻如唐正翻邬波私迦此云清信女也多云此人终不为自身财命乃至父母而作妄语以深乐佛法故是坐比丘自言下第九句明自言相也如住信下第十明罪处所治相也。
戒本次句指九十者即屏坐戒彼云申手不及户坐便犯三中注文止简小呆已死而不明亲非亲等故引僧只决之文中大字误古本作女四中僧只所列虽有此等亦名为独五中初别释屏处注云三种写误初释见屏缘来即尘雾等次释闻屏目见不闻明其远也见论所列并非第三人无眼即见屏聋即闻屏睡即兼二虽有多女还同屏处准知第三必约有智男子矣覆下通简三相八中初点文二释注初牒释次优婆私下翻名私尼夷者并谓下一字有三不同多下引示有信凡作妄语多因四缘一身二财三命四亲友等九十二句即二种毗尼用此二法即兼现前也。
【注】是中自言所趣向处所到处若坐若卧若作若不自言并如忧婆私所说治也。
【疏】就注解中言所趣向处者谓向彼女家道行也所到处者至女家也若坐若卧犯残提也若作者犯夷罪也交互明罪有无不定罪犯随篇疑须举处故言并如可信语治。
辨注中初释自言相坐卧残提由兼触语故交下释治罪罪犯随篇谓夷残等疑须举处即当篇吉罪。
【律】露处不定戒。
【注】佛在舍卫国迦留陀夷初犯此戒缘如前戒但以露处二罪为异。
【律】若比丘共女人有露现处(谓无墙壁及余物障)不可作淫处坐(不容行淫处也)作麤恶语(说淫欲不净行赞叹二道好恶也)有住信忧婆私于二法中以一一法说若僧婆尸沙若波逸提是坐比丘自言我犯是事于二法中应一一治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如住信忧婆私所说应如法治是比丘是名不定法。
【注】是中若自言所趣向处所到处若坐若卧或不自言并如忧婆私所说治是中无定法故言不定也。
【疏】露处不定缘相同前唯处及事少有异耳。
第二但示同异不复释也处异即露处事异谓两罪也。
【律】诸大德我已说二不定法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三说)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律】后结章门但分为二初结前文故云已说二不定已下但问众中无疑可出。
结章中已下问众即三问也无疑出者异上二篇。
【律】诸大德是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疏】次解戒本第四篇义。
【疏】就此篇相对后九十三门料简一释名废立二先后所以三依位别解。
【疏】就初门中尼萨耆者西天梵言东华人译名之为舍如多论云有三种一舍财二舍相续贪心三舍罪也波逸提者如上已翻此名为堕故曰三十舍堕。
第四篇释名中初科初释尼萨耆约义翻名引论释相次释波逸提指如上者即总义中故下合结。
【疏】问三十具三故悉名舍九十具二亦应名舍答不同以对舍财罪犹未舍而得舍名当知此舍非舍罪舍心如明了论解尼萨耆者名为尽舍如犯长等犯舍忏时必无留财还成染犯故名尽也九十不尔或因财事单悔本堕不可对财故知此名唯在三十。
次问中九十具二俱无舍财耳答中初正明凡忏舍堕先须舍财后方舍罪明知舍名正因财事余二兼带耳如下引论证知舍义对财不疑九十下对简故下结示。
【疏】二先后者据其罪体三悔义齐故合本堕入于篇聚何以分者。
次先后中初问可解。
【疏】良由财事取纳乖方生罪坏道欲洗心悔必须上境方乃绝灭相续贪心心事既舍障业须遣故次明罪作法是难故须前列九十因财舍忏在别但断后犯即成洗悔作法是易故次说之欲使先识于难后及于易行之次第不足生疑。
释中初明舍堕上境谓僧中心事事即是财兼下障业是罪即三舍也九十下次明单提欲下合示离分先后之意。
【疏】第三依位别解就初三十八门分之初明三十九十俱因财犯有舍不舍别二同活及僧犯之多少三自作教人四重犯有无五舍忏方法六持犯方轨七僧尼不同八沙弥任运。
【疏】就初门中由具三义得入三十何者为三一属己之财二财在生过三舍还用得故九十之中二十七戒虽因财食不具三义何者是邪因食十四因财十三。
别解八门初门初师通列中三义上二可见第三谓舍忏已僧作法还得受用故。
【疏】为举其相如坐脱脚屏露敷高脚牀此之四戒阙初缘非己物也。
初七戒中前四双阙可解。
【疏】又阙第三舍还非用又如辄用施过三钵与外道食此三亦阙初缘莫不已入他手即是他物共他食故。
【疏】问取过三钵未食生罪何不制舍答财虽现在佛制共分不专己故。
次三戒问答中初问未食生罪显是已食故。
【疏】若尔贩愽得食亦是味通何故制舍答属己物故不合同食由有罪故既是偏局故得入舍。
次难中贩愽食即三十中贩卖得食亦制舍故答中上三句明不开食下二句明须入舍。
【疏】又就食中有十二戒如尼叹食施一食展转食别众食足食劝足食非时食残宿不受索食索药饮酒未食无罪食已方生体不现故阙第二缘。
次十二戒中索食即索美食索药即四月过请。
【疏】财中有八阙第三缘如覆过三百衣兜罗牙筒尼坛覆疮雨衣等舍竟过在故。
次八戒中覆过三即覆屋戒雨衣等者等取佛衣。
【疏】又如强敷与衣作衣遗落藏他物等既非三缘亦须分别。
后五戒中第四遗落即捉宝此五全是他物无有停留还用之义故非三缘所摄也。
【疏】问真净辄用局主阙初缘者三十戒中并不说净邪答然何以知之如浣打二离雨衣四戒是受持故长月钵药由不说故五敷担避乞缕等八未成无量故不合说已成造作故成过自余领受过生即不应净。
释疑中初科问中上二句牒前下二句正难若三十戒许有说净则皆他物并阙初缘答云然者承来问也何下列示四戒受持不入净故长衣月望长钵长药四戒由不说犯蚕绵而黑白毛减六年不揲坐具名为五敷担毛擗毛乞缕线未成无量已成有过故并不入净自余下十四戒如取非亲尼衣乞衣过受劝增等举体有过不应净法此明三十皆无说净即显属己也。
【疏】问白色三衣舍竟还主由生罪故染坏成悔不须舍者白毛卧具类亦同然答由造作生过是故还主不染得用故得入舍。
次问中初叙前白衣不入舍意白毛类同如何入舍答中上二句明还主义同下二句示入舍义别。
【疏】高牀已下舍竟还主受用有罪故不入舍。
三由高牀下者即兜罗覆疮雨衣等。
【疏】邪筒打破相同绵衣然绵和泥主有受用针个一坏更不许畜由损功坏信妨道过多有人加云谓轻可随身简屋子牀褥举体有过除诸量外也。
四中牙筒蚕绵比校同异初示同然下显别有下引别解谓牙筩打破有二种义一以轻简重即覆屋绵褥二皆重故二以全简分谓坐具雨衣量内应法但除量外故。
【疏】有人言三义难具未可全依且如乞钵一要还主不许受用余入僧库如何具三七日三判何名复用至十四日全是园人如夺衣者或持说净舍则失法四句为言两是重摄不论净法余则不定不失净法如何而言舍与失法取过三钵与他同味真实净施属前施主若盗此物望谁结罪施主若死入僧已不又五敷具妨业中制使人非犯虽杂亦犯若体不如故制虽舍不如何得还主言无犯也又浣衣二离雨衣等四受持犯者戒本何不除不受持亦应余衣是不犯故以上讨核三义难成也。
次师亦即首解初二句通斥且下别破为六段初明乞钵不具第三还主入库如下自释二七日药阙亦如上三判者一正七日舍与余比丘食过七日舍与守园人减七日舍听自用谓长药相染乃至十二日舍者犹通三判若至十四日一向舍与园人如后广明三夺衣阙初义准义钞前问答后即不应净下续云夺衣一戒是受持衣或可说净舍与他时失其净法故夺得入舍准此破文显前写脱四句者一不定与决定取夺犯舍二不定与不定取夺犯吉三决定与不定取四二俱决定此二夺者犯重四取过下合明过受实净反非他物五又下明五敷阙第三缘初难非妨业五敷并自作教人同犯又且举黑毛戒纯色方犯故今难云若是妨业则应教人非犯杂色亦应犯若约体不如制者则舍还亦不可用则阙第三矣六又下明浣衣等四阙初义二离局受此则可知浣雨二衣不必局受若谓须受则应余长无浣畜耶故下总结。
【疏】今用两意以定前后三十中犯莫非贪心尤重取物失方妨道招讥过重制舍违本贪心故也九十不尔设因财犯皆由造作受用失方不为贪贮故不制舍对于二离虽非贪畜轻慢圣教违宿失法制其舍忏反净令持也。
今定中初总标三下别释初明舍堕有四一贪心二取纳三妨道四招讥次明九十无上二义妨道招讥不必齐具对下别示二离以遮来难。
【疏】第二门犯人同异者。
【疏】一人并犯此何所疑四方僧者一向不犯由情无主当通拟一化但得受用不得属己。
第二释中初科初明别犯四下次明僧不犯以四方僧用常住物无受畜义故无所犯。
【疏】问僧不犯者何故律云何等人犯尼萨耆答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此明僧犯何言无耶答僧有四位盗戒已分此言僧者现前僧也。
次科初问答中四位指盗戒者即二种常住二种现前今唯现前现前有同犯义。
【疏】若尔与同活人何异答同活则少多共同现前则多同少别也。
次问答中以现前同活二种滥故答中少多共同不别分故多同少别各有分故。
【疏】今解同活有五戒不共犯二离六年不揲雨衣并是受持无共奉义岂有我离令彼得罪。
次科初师同活中五戒不共者由加受法无共义故。
【疏】有七戒不定其犯如五长浣夺等同住现在何得不犯必有他行先要令说不说者犯何干余者夺浣受持身现不犯长等共使亦得同犯。
次七戒中文分二初总示同下别释初明五长同别可解言五长者即十日月望急施并钵药也后明夺浣受持无共长物同分共使共夺则有同犯。
【疏】现前僧者应犯有七如共作绵衣黑白卧具担毛畜宝贸宝夺衣也。
次现前中初七可解。
【疏】余有十八若不同作为作不犯如行遇贼夺衣过受在者不知何有同犯今言同者同行同失同计过受且应增三。
十八中初明不同且举失衣过受余准说之今下示同义同计谓同谋也应增三者如前所引若僧若众多若一人即增三中文今明同犯显有僧犯之义故云且应也。
【疏】有人言何须云云如许多述终未穷本今以一义即定纲宗若不叙昔言则不钦后说何者三十之中有受持者则不同犯余非受持同心同犯异心异犯如使尼浣有心使浣后浣便犯先本无心尼辄自浣佛不制犯可以例诸。
次师初斥繁今下示要初标示一义即下约心同异也若不叙等示前引古之意何下正明受持如上五戒同心异心则应增三三位犯也如下引例显知判犯约心有无诸字语辞。
【疏】第三教人多少者。
【疏】三十之中教他不为己能教之人但得吉罗无财闰故。
第三门初科吉罗犯通三十。
【疏】就为己中有十三戒教人为己作事成时假彼身业异缘无作成我口业三性之中任运成犯律有五敷夺衣受宝七戒僧只使人取尼衣浣故衣擗毛过限索乞缕驱织五戒多云赞织一戒使人亦犯。
次科成重中十三戒本异合论如下自别本律七戒可知僧只过限索即急切索衣乞缕驱织即使非亲织师戒多论赞织即劝织师增价戒。
【疏】自余十七戒教人为己未必称心但得小罪。
犯轻中或无为己义如二离等或有为己如畜长之类细寻诸戒有无可知。
【疏】第四重犯有无者。
【疏】三十之中四戒得重犯浣衣担擗雨衣是也此物现在数用重犯文云语使浣染打三尼萨耆。
第四门初明重中浣擗各有三事担毛随过限分雨衣过前用随用结犯文下引证且据浣染余三类通。
【疏】余二十六戒无重犯义何以知无一夺无重夺二离无重离五过六成谓五敷及乞缕并无过成十四领受无重领受谓取尼乞衣过足一居二居过索受宝贸宝贩卖乞钵赞织前受雨衣前受急施回僧物是也通前三十可以推之。
次无重中五过即五长六成即下五敷及乞缕并无过成者合云五过无重过六成无再成总上共十四戒十四领受下如文次列浴衣过前用落前重犯中急施过后畜摄后五过中由此二戒各兼二制故前标二十六而有二十八亦由此耳通下总示有本作三十二者颇应上数。
【疏】问一夺入手更无重夺何故律文或藏诸处者答此谓不面现前故有二夺之异立法须尔犯事不然。
问中以律云若自夺及教人夺而藏者犯堕又云若着树上等处离处犯堕文似重犯故问释之答中夺有二判若对面夺约藏论犯若不面夺约离处犯文中不面即后判现前即初判律出犯相故云立法须尔而非重犯故云犯事不然。
【疏】第五明舍忏方法者随其名相乃有多种束而会之但有三舍一明舍财离罪缘也若无其财罪亦无起故前明财二明舍心离罪因也由贪慢故致违圣教三明舍罪除障道业也。
第五门标分中财是生犯之境故名罪缘心是造业之本故名罪因罪即入道之障故云障业。
【疏】就前明财约就本律随相五种约境不同。
【疏】初不对境舍如绵衣非法体是损生若不斩坏此贪何竭二对境中道俗分别如畜贸二宝体贵长贪殊非出家之所畜用令舍与俗显非道习自余诸舍并在道位通别不同广如钞也。
舍财有五初科初不对境唯一蚕绵余并对境二对境中二宝对俗余并对僧乞钵一戒僧中行钵不通别人余并通三故云通别不同也。
【疏】二就其财体全坏舍异如绵坏舍永息害故余则全舍有事益故。
二中唯对蚕绵斩坏和泥。
【疏】三就处论或自然作法本住异住大界戒场各对戒引共成显相也。
三中唯除乞钵由须羯磨故局作法又罚钵入厨故局本住不许戒场余戒并通。
【疏】四集众不同三戒不集对俗自坏故。
四中三戒同上境中。
【疏】五还财不同有五一转还二入俗变本还三入僧还主不复本用如乞钵是也四入僧入俗还主不用如七日药五并还主。
五中初转还即蚕绵斩坏也义钞作坏还恐此字误(旧作展转还非此开犯长属后第五)四中入僧入俗并还主即三判也五中除上五种余并还主其中长物或隔宿还或展转还余并即座直还。
【疏】上论当律五相不同若依余律诸舍入僧非主用者今有犯者不思业重便欲舍忏作法而已罪心不舍何名清净佛子邪今者不能广出他部且据钱宝世多獘之看他异律如何断决。
他部中初科初二句结前文若下示他部又三初标示今下斥妄行今者下示所出。
【疏】故十诵中畜贸卖宝少者永舍多者舍与同心净人净人舍作四方僧卧具。
十诵次净人字上脱无字彼云若不得净人作四方僧卧具。
【疏】五分中宝等永舍与僧僧差人永弃不尔令净人贸衣食与僧食用唯本主不合恐还遂本心故。
五分本主不合谓不同食用。
【疏】僧只中宝舍入僧无尽财中生利作僧房中衣不得分用为折伏本主贪心故。
僧只无尽财即常住长生库僧房衣谓帏帐等。
【疏】善见云金银等若无净人可掷去僧差一知五法者使闭目掷之莫记处所。
善见五法即不爱恚等第五知可舍不可舍。
【疏】以此诸文故知诸部舍即全舍非是自欺四分亦尔由全舍故但知悔罪僧自量宜审知行道外求妨业故特作法和还服用事同新得情无枉负故律文中若舍不还或作余用但犯吉罗而无大重至文说之。
三中初结示诸文四分下别示本部初明舍意既任僧量明知全舍义同群部故云亦尔僧下示还意恐求妨业是教本意枉曲负违也故下引证僧不还彼违教犯吉而非重盗则知前舍决心明矣私释舍财悔罪为断贪心他宗永弃反容不断本部制还反彰须断且犯虽因物染本由心但舍罪心物还成净所以四分高出余宗良由于此至文说者即指后释也。
【疏】若立重犯还衣方法三十戒中绵衣二宝三不对僧二十七戒对僧舍者四戒即归谓二离二毛非相染故七日虽染制身外用亦即日还四戒经宿以畜续也余十八戒别别舍者不须经宿非贪贮故。
次重犯还法者谓诸长舍己容有相染再犯之义故须简之初科二离二毛慢教乖法非贪畜故七日与下四戒即是五长药唯外用故不经宿余十八戒别舍不宿即明共舍容有经宿如下辨也。
【疏】今以四戒历就相染明其相者。
【疏】若以二十三戒共长衣月望急施过后合舍之时六戒即还二离二毛药钵是也余者经宿以取尼衣前虽别犯及舍财已通是长净还财之时以长未宿染心还起于新舍衣更复相染故令经宿共长同还也。
次别配中初科二十七中除四长故有二十三此为所染三种长衣即为能染六戒不染上四如前药即七日钵谓乞钵此二体别故不相染余下明十七戒忏净入长容有相染据本即还止由随长故同隔宿。
【疏】若以二十三戒共长钵合舍唯乞钵须宿余皆即还也。
次对长钵唯一乞钵染故经宿钵不染衣故并即还。
【疏】若以二十三戒共长药合舍一时并归以其衣食内外资别并不相染故。
三中上标四长对明相染经宿不宿长药即在所染之中今此所明不论经宿但药通三舍二是与他恐谓相染随舍与他故须辨示药须与人余自还主故云并归以下显示不染所以标中合云二十二戒以长药即在二十三中摘出为能染故思之。
第二明舍心。
【疏】舍堕之中断畜为本忏罪甚易清心者难既有明文正义不得辄隐广如删补羯磨及行事钞中恐不见彼文故重疏出。
第二舍心生起中初二句示忏本次二句明舍心难无始贪习非有智对治无由脱故既下示须出之意疏字平呼理也。
【疏】就五长戒本由贪贮故犯令舍反彼贪心不得即日还主必有他缘如文所开如多论中即日得受异财不染长过以心断故所以本财不得者曾经畜过须以宿隔其心必若不断多宿亦犯不同过药当日得还制不服用。
正明中初叙五长舍意他缘即难集远行开展转还如下引示舍心初明得受异财即下第三句所以下示不开本财不下简长药以同贪贮不隔宿故。
【疏】故多论中六句分别。
【疏】初衣已舍罪已悔畜心未断更受异衣为前衣所染二衣舍罪悔求心不断乃至一月得所求衣及意外衣皆染犯舍心不断故。
次引句数中前二中有二别一畜求心别二久近时别。
【疏】下有四句由心断故不染者前缘无罪后心吉罗三衣已舍罪已悔畜心断即日得衣无犯以心断故四衣已舍罪已悔畜心断后日更求得衣不犯中间心舍故五地了时衣舍罪悔畜心断向暮更求得衣犯吉罗六衣已舍罪未悔畜心断正使多日得衣犯吉。
后四句中初总示三下别列二与六并约得衣而悔罪已未别四与五并约再求而后日即日别引此句数则知舍心为悔本矣。
【疏】三明舍罪法。
【疏】有师立义三十舍罪并皆集僧以对众心重故不集不成。
三舍罪中古解初师三十并须对僧异单提故蚕绵二宝舍虽非僧单悔本罪亦须尽集。
【疏】有师云舍财不得别众故文云不得别众舍若舍不成罪则别人所除同堕别众亦得。
次师舍财局僧文证甚显舍罪同堕非别篇故。
【疏】有师云依律文好如律绵衣二宝舍不对僧故文中不明僧悔自余并制在僧或众多或一人也。
后师依律余并对僧绵宝对别以三十中独蚕绵二宝不出悔法故。
【疏】今解三十之戒缘财故犯故抽前者舍悔难故岂可财难对僧除罪则别随有所犯舍财如律舍罪必僧纵是一人界非别众一人僧也如律本中三戒不列者但由财是别舍乘不明悔非谓别除四分无文十诵诸部云此罪必僧中悔故至文更出余如钞疏。
今解中初叙悔法故抽前者别九十故岂可等者财罪两难不可偏故随下出今判初正示纵一人者悔通三位以无僧处故开别人虽对一人界须尽集无非僧法如律下释妨绵衣二宝律不明悔后师执此以立依文故须通决初示律意财是别舍者绵则斩坏二宝与俗不对僧故乘犹因也四分下引据僧只云金银钱一切不得捉捉得提应僧中悔多论云一切重宝舍与同意净人罪僧中悔至下指后余下示略。
【疏】第六持犯方轨者。
【疏】三十戒中九是作持止便成犯。
【疏】如长衣月望长钵长药急施过后此五长戒佛令净施如法受之依教奉说名作持不越佛制名止持作谓䇿修奉行止谓如教非越此则名体各别故违不说名止犯越于期限名作犯此亦名体各别翻对自显并如上卷持犯中说。
第六门五长中初别列诸戒此下总示双持由有净施故行分两别作谓下示名体初示二持止作是名别修奉非越即体别故下明两犯止作名别不说越期即体别翻持成犯故云自显以古师相传云二持名体各异两犯名异体一上篇委斥此复点示并下指广或指初卷总义或指第二僧残。
【疏】二离减六此之三戒得羯磨故名作持顺教不违名止持违教反止名作犯不肯依法名止犯如此易显甚矣。
【疏】畜宝一戒说付俗主名作持恐犯无违名止持。
下二科列戒显教示行大同前也。
【疏】余诸戒如取尼衣将衣来施自量量他见无法利止心不受恐犯戒故名止持不但无心缘念便名止也此止无记非随戒也翻止受纳名作犯也犯必依记成于业也。
次单持中初句总示二十一戒如下别举示相又二初明止持自量等者谓先观察即是智也然后不受即是行也不但下反古彼谓任运不作即是止持如前已破此下决破因临此语不觉喟然嗟往者之不闻喜来蒙之获遇可谓毗尼教旨皎在目前万行修持坦然有据寄言学者熟而思之翻下明作犯。
【疏】第七僧尼不同者。
【疏】三十戒中有十八戒僧尼同犯至尼律中单列戒本有十二戒三种不同。
第七门总示中初指同戒尼律即尼犍度与僧同戒不叙缘起广解但列戒相而已有下标异戒然此且就僧戒对明不同若尼三十前列十八与僧并同后列十二与僧全异畜钵虽同僧不开十日亦为异戒寻彼戒本自可见也。
【疏】初有无不同如过前用雨衣兰若六夜二戒僧有尼所以无者浴衣常用尼为佛开既无时限非制所及尼是女弱兰若不行故无离犯。
别显中初科初举戒征意浴下释通所以初释雨衣尼是下次释兰若离衣。
【疏】二有一戒犯同缘异长钵僧尼同堕名曰犯同僧限十日尼制一夜名为缘异。
次科示相可解。
【疏】何者僧是多利故开十日拟于积散。
释所以中初解拟积散者谓转施与人。
【疏】又僧不制伴开日觅净尼则反前故也。
次释立义中覔净谓择净境以作对首或可觅人说净故云觅净尼制须伴故云反前。
【疏】若尔尼畜长衣有伴可说不应同僧答钵不同衣未成非钵无长可犯若钵已成须对说净衣营未成皆有长过一日簪缝不得成辨故开十日。
释难中以尼长衣同开十日若约有伴义则不成答中钵取如法熏治都竟乃有犯长衣取财体过日成长所以不同。
【疏】若尔长衣未成有伴对说与钵相似何为不得又解衣开十日据但三衣者为言以十日内开成不须净施故若说净者亦制一日。
后释中初蹑破前解上虽两分未通伴义又下正立但三衣人由不说净故开十日余则不开。
【疏】若尔何以同开十日答一开已后同至十日如病开粥不病亦开类知。
释妨中今畜长者则不应开答中如上所通据本开耳开已同开举例可解。
【疏】三轻重不同谓五敷取尼衣浣故担擗尼吉僧提故也所以不同至文更叙。
三轻重中初列名总有九戒所以下指意至文叙者准下亦多不释今详五敷尼得施薄希故俱轻取尼衣者下云僧是上尊与希故轻浣擗则下无使上之义担毛则女弱多耻为之故与僧异也。
【疏】八沙弥任运者。
第八门沙弥有二一形同沙弥纵受五戒体犹同俗非此所明二者法同沙弥即受十戒者前后所论并据此耳。
【疏】未受具前先教人作十五戒。
【疏】谓长衣钵月望急过后此四戒者沙弥时受财属已受具后数过十日谓通受前三性之中任运犯提药法不尔沙弥时作手口二受竟进具后即失受法故无任运也。
初科四长中准义钞此有二义受后数过即初义也谓通受前即是次义义钞云亦可通前日数前后满十谓合作或又详彼存二义此取后义释上数过十日故云谓通受前也然须更简犯有二别一正受日过二受竟限满并三性犯下简长药虽是长数由有受法故异上四受法失者以位别故若尔沙弥时畜长进具已后亦是位别何故通前数耶请为通之。
【疏】更有十一戒沙弥时教人作五敷具持衣与尼浣擗过索尼衣织衣夺衣作方便已受后任运成犯。
次教人中文列十一戒持衣与尼浣即浣故衣擗即擗手毛过索即急切索衣尼衣即取非亲尼衣余可解。
【疏】自余诸戒更须领受也。
次无任运中有十五戒若据二离则无犯义余须领受者则显自作成犯故无任运。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三上之二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三上之三
【律】初畜长衣过限戒。
【疏】第一畜长戒四意同前。
【疏】初制意者良由众生根报不同强弱不等致令大圣方便开遮始终将补有六种之别。
第一制意总叙中初科方便开遮遮即是制初是本制望次名听第二是制制必须开下四并开开皆有制始终总下六种随机开制故云将补将犹助也。
【疏】上士面王报力殊异胎衣随长未假资持及将入法誓不服余如来顺机任听但一便能自静缘济修道。
次科粪衣中面王者贤愚经云面有王字若准分别功德论云此人生下顶有天冠请梵士为作字名为面王出家时披一白㲲至世尊所欲求为道佛曰善来即成沙门直以所披白㲲染为袈裟不用余衣白佛弟子正欲终身披此一衣愿佛听之佛即默可据此似非胎衣然准章服仪云面王释子报服随身即知胎衣明矣若付法藏传商那和须亦是胎衣此乃佛灭后事引证制意殊不相合资谓外资持即支持及下二句即上出家白佛也如来下二句即默可也便下二句出听意也自静无他求也缘济一衣已足也。
【疏】二者根报次强堪耐寒苦随缘施造不以为难大圣量机通堪行业故制三衣并须持奉如有缺少即须具之。
二中初叙机缘望前为劣对下犹胜故云次强施造即进修也大下次明制法即须具者不具缺衣日别犯罪。
【疏】三者虽制畜三首足犹露力薄心羸寒苦所逼神情乱涉无心存道是以如来又量机性故开百一记识受持多论云百一物中三衣钵具必应受持余外若受则可不受无过。
三中初叙机劣二明佛开下三分文并同初中力薄故寒苦所逼心羸故神情乱涉次明开中记识谓不加法记忆而已受持即加法者以对三衣不必加故如论可见。
【疏】第四人者形报微弱心用非利待时待处须暖须好若得供给便能进业若制同上退道为恶故开畜长随施而受令彼获福此得资道。
第四机中初二句色心俱劣须暖对待时谓不耐寒苦须好对待处谓不堪卑陋若得供给能进业者明开有益也若制同上便退道者示制有损也故下明开即成二利。
【疏】第五人者根力最弱要假重物方能济苦宁身进道可有阶渐故开被褥车轝重物依教而畜以事重故不令净施。
第五机中苦谓有身宁即安也故下显制可解。
【疏】第六人者须得众宝庄严房宇方得安心如分别功德论天须菩提闻说麤衣不肯入道索诸宝舍佛令借王一切供具比丘受用一宿得道佛言当知悟道在心不拘形服自今已去须者开之。
六中初科初叙机宜如下引示佛制彼云佛弟子中有两须菩提一王者种一长者种(即空生也)今此王种故加天简之以五百世中常生化应声天下生王家佛还本国时真净王(即净饭也)劝五百释种出家此比丘在数出家时佛勅诸比丘夫为道者皆当约身守节麤衣恶食草耨为床便利为药此比丘闻已心自思惟吾生豪贵衣食自然宫殿服饰极妙庄严犹不尽意况当着五纳衣耶且当还家适我本意即往佛所辞退阿难语曰(受佛教故)若且止一宿乃往王所借种种坐具幡盖花香灯油事事严饰令此比丘于中止宿至于后夜得罗汉果阿难白佛佛答如疏。
【疏】上虽通开不为养报。
【疏】如来出世为除我本如持世佛藏经云若不为除我故在我法中不得受用一杯之水一纳之衣为解脱烦恼者如涅盘云虽复十万不以为多行者自量据位何在如母论云若无戒行而受衣食不向地狱者衣即离身食便破腹斯言甚矣何得自欺如多论云有三意故便制此戒一因畜长故贪于俗利坏道功德财故二失于俗人信敬之心比丘贮积与俗无别三违佛四依非节俭行故。
次科又二初示开意如下引证又二初引佛藏明非开意彼又云如析一发为千亿分破戒比丘尚不能消一分供养何况四事为解脱下次引涅盘显正开意彼经云听诸比丘畜衣食卧具其价各直十万两金亦听畜之前举一发以少况多此明十万以多况少既为解脱岂畜十万耶或抑或扬无非诱进行者下引诫自量者恐闻开许不体佛意妄自矝持末世多然皆由不揣故也母论不向地狱者幸免来果也衣离腹破者须遭现苦也次三意中一既贪俗利必坏道财二既失俗信必生讥毁三既违四依必务奢纵制成三利以翻三过。
【疏】二释名者贮用属己名畜限分之余名长越于期限故曰畜长过限戒。
二释名限分余者或对三衣或望百一外也越期限者出十日也。
【疏】所以在初者解有三义。
二列次中标云三者初师旁竪通染为二后师喜犯共为三也。
【疏】初云长衣一罪能傍通诸戒皆染长过唯九戒不污谓二离二毛二宝二钵及残药也。
旁通染中古解初科旁犹横也准义钞取尼衣等过日犯长名旁通先犯长衣后取尼等为长所染名旁染九戒不污上四法持下五体异。
【疏】问何以知然答律云尼萨耆衣不舍更贸余衣一提一吉此岂非也谓财虽有舍畜心染犯。
次科问者发下证文答中彼谓犯舍衣[卯/贝]易新衣后衣即染犯一提是长罪一吉即着用罪。
【疏】若存此释尼衣贩卖入手须说不说过限又犯长罪今解不然贩财体秽不合说净作三衣故律云犯舍堕衣不合净受据此非净何由有染又财无两舍罪不重结净法简境何得妄施。
今解中初科为二初指古非尼衣贩卖且举二戒余戒例然义钞云贩卖入手要说净作三衣又云既为长染明知理合说净作三衣开又难云若尔何故衣法云尼萨耆衣不应说净作三衣答得小罪故云不应非谓不成等准知古师许有说净受持之义今下次立理破又三初约净法破财体既秽何由入净文证可知言净受者净即说净受即作三衣又下二约舍财破无两舍故三据结罪破无重结故净下重举初义以责非理。
【疏】若尔何故文云不舍更[卯/贝]得提吉者。
次难中即前所执须为释通。
【疏】如昔解云自于五众边贸及遣人二众边[卯/贝]不犯贩博故有染犯若自俗交则犯贩博体染非净及着二罪。
昔解中初明体净染犯止有二罪若下次明体秽染犯此有三罪贩博一提体染一提及着一吉但由贩博自是别犯所以文中止明染着二罪合上律文。
【疏】今解不然岂有财去后来新物而得有染引多论中无如此义纵在俗交亦无有染。
今解中初科初释净者无染多论无此义者彼云若先应量舍堕物更[卯/贝]得衣财即作二衣(谓应量不应量)此衣不忏忏先提罪则知后衣无染明矣余广如钞纵下次释秽亦非染由自有过故无所染。
【疏】若尔上文何得有通者。
次科立难中律文既结二罪则通染犯如何释之。
【疏】答昔解非也今言不舍更[卯/贝]者以体不净须舍须悔如何不舍违制故一堕之罪财去罪也一吉之罪违佛教也。
答中初科初句指破前解今下次伸正释初叙违制以犯舍衣制须忏净可将余用纵直施人亦制与罪故下示罪相一堕即前衣本犯未悔之罪一吉即违制则显新衣都无过矣。
【疏】如此解时全无傍义今解得有如先犯长后博新衣止犯减价之罪不为长染及舍还衣为长所染故义通也。
次科初指上文既翻古解旁染不成今下示今别立文中且明贩博除前九戒自余皆有染犯之义举一例诸自可解也。
【疏】故知先长后失三衣揽长加持得作三衣何以得尔对三名长三失无长即断续贪何得不作贩博不尔本不对三此是别犯故非持说。
三中初科以前古师谓贩卖入手得说净作三衣为今所破今明有犯得作三衣唯据犯长贩卖不得初立义何下出得作所以贩博下反古对前可知。
【疏】问卿何以知又何以证答夫欲谈吐必以文义相包乃名凭据不尔则同多论斧在口中立义得作如上可知若须文者如伽论云颇有十日衣即此经宿有犯提邪答有即取犯长加法而离宿者岂非证也贩博不尔无文义故。
次科初问两句上句问何义下句问何文卿者假设来难相召之辞在古言通于今专制答中初通叙谈论斧在口中文在智论广如钞记具引谓发言有过喻其自伤立下别释二初二句答何以知若须下答何以证贩下点古生后难辞。
【疏】若尔非持何为过量衣房成持处分者答贩财举体有过上过量外是犯量内无犯故得。
初难三衣过量成受造房过量成处分答文可解。
【疏】若尔我亦多条大衣条叶双增通体俱过何有成受答虽通有犯是佛制须故成受而不用贩财不尔本制全约故也。
次难三品九种大衣条数长短并须应法律云若互增减成受持着用得罪故引为难答中佛制须者不得缺故而不用者不合法故贩财相反可知。
【疏】若尔白色三衣正制法服何故非持答色别道标讥多故也。
后难中下九十中白色三衣亦是制须亦应成法答中别简也标谓外表。
【疏】上明长财虽通诸戒体有长过还能傍染如取尼衣及以买财入手犯舍无由犯长后舍忏已则是长过不同昔人入手犯长一取尼衣一是长染今所不然如上广叙。
结示中初重示正解犯财无染忏净有染竝如上立不同下重明异古彼约犯财明傍染故。
【疏】既有傍通傍染必有竪通竪染。
【疏】何名竪通如初得净财不说犯长舍忏已后是名竪通。
次竪通中谓舍忏已又复畜过文中写脱准义钞云舍忏已后复过十日后犯长罪是也。
【疏】竪染者如初一日得衣二日又得乃至十一日初日犯舍二日在限为初衣犯相从俱染故名竪染也。
竪染中初日得衣为能染二日至十日得者为所染并随能染判犯广如钞中。
【疏】此古师义相扶立之。
结示中扶犹助也。
【疏】有人言何须如此人之喜犯故在初明非不如斯前义亦有但为旧立通相少乖律文今改正之颇同而别。
次喜犯中二初引他解喜犯前标诸篇皆尔非不下示今断初句取后义次句存前解但下点失今下显正傍通则名同义别竪通则名义俱同故云颇同而别也。
【疏】三具缘者有六初是长衣对受持故十诵云七种衣不作净施三衣坐具雨衣覆疮衣及百一供身具如善见云百一供身手巾得二条余并受持以对长故多论三衣过限无犯长过加说净法失本受持故余广如钞二虽是长若有迷忘或未知属己亦无长罪所以须知属己已定三是应量财四不说净五无因缘谓迦提一月五月及起夺等四想留难等缘六过限犯。
具缘中初缘十诵七种由不入净故无长过善见手巾二者一新一故余并受持者彼云三衣雨衣尼师坛等皆须受持不合说净多论三衣过限谓不加受法过十日一本受持二非长义加说等者如先有受持衣今又别加余衣前衣说净纵不作法舍受法自失但违教耳指如钞者即二衣中彼云若本说净今作三衣即失本净等二迷忘者或不忆物体或不记加说三应量者满尺六也已下但吉昔谓不犯如后所斥五中夺等四想或实夺失而物尚存或非夺失但起虗想留难者律云付衣者远行或水陆道断不净施不与人皆不犯。
【注】佛在舍卫国听持三衣不得有长六群比丘畜多长衣或旦起衣或中时衣或晡时衣彼常经营庄严衣服积而藏举比丘举过佛便诃已因开重制。
【疏】就戒缘中六群比丘者以本六人同共朋游即以为号如竹林七贤之类也多论云二人善解算数阴阳说法论议而性多欲难途䟦难陀是也二人深通射道善解毗昙而性多痴迦留陀夷阐陀是也二人善于音乐种种戏笑说法论议而性多瞋马师满宿是也五是王种迦留陀夷婆罗门种俱是豪族共相影响宣通佛教。
戒缘中初科初总示六人朋游由多作过畏僧举罚故常相追逐如下举类竹林七贤者史记云皆晋人也阮籍嵆康刘灵阮咸向秀山涛王戎多论下别释二人共一俗艺共一烦恼皆彼本习说法论议六人竝能上乃示其性情艺业五下明其族姓共下示其权化有说即六方佛耳。
【疏】所以随时异色衣者由是贵姓多人识之兼复多欲爱乐服饰虽复出家以本习故。
次科注明畜三时衣故示所以。
【律】若比丘衣已竟(三衣是也)。
【疏】戒本四句。
【疏】一犯人可知。
【疏】二衣竟者三衣具足竟已外是长也注中通相未足以分。
戒本第二句正释中初释文二点注文中但云三衣故云通相而不辨三戒别故下问分之。
【疏】问次第三戒俱明衣竟如何以分答初言衣竟三衣体足竟也二云衣竟三衣加持竟方有离过也三云竟者三衣同体足竟如此可以分也。
三竟自异如文可了。
【律】迦絺那衣已出。
【疏】三迦絺那出者开缘谢也此是梵语如明了论名为坚实由受此衣令诸比丘虽行五过而无其犯又得多利衣无速坏也世云功德衣者从所获为名受此衣已竟冬四月开于五戒若不受衣但是一月略于本言云迦提月广如钞也。
三中初翻名令比丘无犯者此望戒为名也又衣无速坏此从衣得名也上出正翻次引世传从所获者由受此衣获得五利故受下示开限冬四月者从八月十六至十二月十五也连前迦提通五月也略本言者以前梵名是具是正则知迦提讹略语耳指如钞者见自恣篇更有多名自可寻也。
【疏】就此文中三种料简初定缘前却二决余有无三开缘入戒不入戒相。
料简标中前却却即是后。
【疏】初中问曰迦衣与长何者为先若迦先开不应云为长等五事受功德衣若长先制不应此戒迦衣已出进退大难如何通者。
初科叙问中若因长开迦则迦不应先若迦出犯长则长不应先五事即五利也一畜长二离衣三背请四别众五食前后至他家。
【疏】答义须博要不足生疑长戒实先如律可证但长衣戒限日促近致文缺略非无斯惑。
答中初二句令通诸部长下正定先后如律证者六群初犯制云若比丘畜长衣尼萨耆等未列迦絺故知长在初矣又如后注引阿难缘次开十日而迦絺缘开律文不显但下示缺所以促近即十日谓结集家但欲示其促限故致略耳。
【疏】如五分云因六群犯制畜一宿过则犯罪后因那律得衣恐犯一日不成又因夏末持衣疲顿乃开五事更开第二若衣已竟舍迦絺那畜过一宿者犯又因阿难非时得衣复开十日制第三戒今此戒中三中少一是以迷也。
次科五分三缘第一因六群犯制畜一宿同上四分后下第二缘复有二缘初因那律者彼云诸比丘若须一一衣众僧羯磨所应分物与之时阿那律衣弊诸比丘语曰何不从僧取使一日成那律言我不敢取恐一日不成犯舍(以未开十日故)其次又因波利邑诸比丘于鞞陀邑安居讫十六日便进佛所道经泥水三衣麤重极大疲极到礼佛足具陈向事诸比丘以上二缘白佛佛言从今听受迦絺那衣听畜长衣五事又因下第三缘开十日亦同四分制第三戒者谓此一戒凡三番制耳今下点缺今此戒即四分缺中间缘故惑先后。
【疏】二决余戒者何故三戒独列迦开余则不列答有两义故此三皆是属己开益无罪二不恼施主自他无恼余则反前。
二中初科问中谓余衣戒何意不开答中二义则显余戒或非属己或复恼他故所不开。
【疏】若尔自作五敷过旬用雨岂非属己非恼施主何不同开答彼由作用自损妨道故诃制之此虽长离讥诃是少开则有益。
次释难中过旬即担羊毛旬或是前字连下雨衣答中言作用者反前三故由是作用故有损妨故诃制者谓俗讥也此下遮妨以畜长离衣亦招讥呵故以多少通之。
【疏】三开缘入不者问此三戒得时利着迦衣竟余三食戒亦得利开何为不着迦衣已出答此三专得迦衣利故不假余缘故戒本前着余食反前更有余开故在戒末所以文言作衣时是也但为亲疎不同故有前后。
三问中三戒并衣长望合一即是二事并下三食则为五事若望同开理须齐着答中初明此三前着专得利者无别开故次明余三后着有余开者背请不白更开病及施衣别众更开六缘三戒竝除作衣时即迦提也亲故前安疎故后着。
【注】谓出功德衣外持也。
【疏】下注解引律出于限分之外方犯据此得衣在七月十六日已后无衣至八月十五日有衣至十二月十五日即须说净不作明相出俱犯舍也若非急施衣者七月十五日受不得后开数满十日便犯余如急施衣戒解之。
释注中初点文据下明说净又二初明持衣准此但开时内得者时前急施则更开十日若下次简非时非急施者不为赏夏劳故数满十日者时内犯也。
【疏】又十诵中一月五月四句简之一作衣月竟(谓至八月十六)非迦絺月竟(谓未至十二月十五日也)二迦絺月竟非作衣月竟(如受功德衣十日五日便舍未至八月十五日也)三俱竟者(至八月十五日舍衣也)四俱不竟者(即作衣月内具兼二缘也)。
次十诵中初句作衣月即无衣一月中间二句但望舍迦絺衣故云竟非月满也后句开作衣月复受迦衣故云具二缘也问第二句中先受迦絺十日五日便舍余日得本五利否答文云非作衣月竟故知得也。
【律】畜长衣。
【疏】四畜长衣者正是戒家所防过境也。
【注】衣有十种长衣者长如来八指若广四指是。
【疏】注中衣有十种律虽引出多是西域之衣此无所显故不列之今通出体但是布帛绵毛量可限约者则为衣相自余未成尺寸不定如毛束绵屯本非衣故何得应量而有说也。
第四明畜长注中初科又二初点注文十种衣体略知其名一憍施耶二劫贝三钦婆罗四蒭摩五识摩六扇那七麻八翅夷罗九鸠夷十谶罗半尼初是蚕口丝绵二即木绵七即是布余多是兽毛名相不可识也今下出体量绵屯徒浑反聚也。
【疏】如文中长如来八指广四指者不可随国尺寸以定佛指长短也如多论云佛指面广二寸者亦同前姬周尺寸以定也然闻尺二寸为尺不审何尺尺是姬周之尺从忽丝已上率之则唐国无用也余游韩魏见俗用尺极长问其所由云一尺二寸为尺我今用之习俗生常至今未改斯则迷于周唐道听途说也。
次衣量中初科初定尺量然下斥滥用从忽丝已上者明周尺有准也孙子算经云数之始起于忽(蚕口初丝)十忽为丝十丝为毫十毫为𨤲十𨤲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四丈为疋五丈为端皆应姬周度数也率亦音律唐国无用言其无准不足用也韩魏皆古国名问其所由但云我今用者明其无知也道听途说出论语彼明为学不能蕴籍此借喻随俗无所晓耳。
【疏】然诸部制量不定十诵则佛四肘为限不云广量僧只则长一肘广一肘五分不出尺量唯四分母论出其长广则长周尺一尺六寸广八寸比今唐尺长一尺三寸二分广六寸六分强也。
次科初引诸部唯下示本宗出长广者即八指四指比下校唐尺彼以一寸二分为寸数有不等恐人妄用故两出之。
【疏】若限内者文不出相如多论云不应量财得须说之不说过限吉罗既言不应若大若小知何不该有人不识恐犯长过取一疋绢裂为三片长虽应量阔不入犯亦是惧罪终陷刑网有人对说无则心念大有教开无宜鲁塞也。
三中初引文示犯知何不该言该通大小也有人下指非与之则是惧罪夺之则陷刑网谓犯吉也有下劝依教。
【律】不净施得畜。
【疏】文云不净施者违佛开教也。
第二句点文可解。
【疏】多论问曰此施为实为假答九十六外道无净施法佛大慈悲方便力故教令净施是假名也令畜长财不名犯戒问何故不开直令畜长而强与结戒设此方便答佛法以少欲为本结戒不令畜长而众生根性不同或乐多积而后行道得证圣者是故先制后方开之如昔一时开受宝舍故无咎也余有施法差殊失不等相广如钞中。
次科多论两重问答并欲显示开制之意初问答中但定假实而未见须开所以故复问之答中初示制而下明开受宝舍者即天须菩提余下指略即二衣篇六门分别。
【律】若过十日。
【疏】文言若过十日者限有在也。
第三句文中限有在者在犹定也。
【注】初制畜长因阿难得一贵粪扫衣欲奉迦叶恐犯故以迦叶十日当还因听畜长齐十日。
【疏】注解所由因迦叶故多云迦叶为营五大精舍时治竹林身不在故问罗汉已办福业何为答有五义一为报佛恩二为长养法三为灭少修自高者四为折伏弟子憍心五起来世福业故。
注中初科引论迦叶同名者多此即大迦叶也五大精舍竹林即其一焉往营精舍不在佛所次问答中五义一报佛恩者并是如来栖止处故二长养法者法上脱佛字三少修谓不乐福业者四师犹营福资不憍恣五起来世者为导未来令修福故。
【疏】何以开于十日以佛知法相不缓不急止开十日使筹量布施缝治作衣及说净故毗尼母云若放逸不说净者以恶心故不满十日皆犯舍堕。
次科初叙开限得所缓则心有纵慢急则事容废缺故下引证慢教无开。
【律】尼萨耆波逸提。
【疏】尼萨耆者制须舍也波逸提者所犯堕也。
【注】不犯有八若不得衣若净施若遣与人若失衣若故坏若作非衣若亲友意若忘去反上并是尼萨耆若舍堕衣不舍更贸余衣一尼萨耆波逸提一突吉罗此舍堕衣应舍与僧乃至一人不得别众舍不舍突吉罗比丘尼同犯下三众乃至下戒并犯吉罗不犯者十日内若转净施若遣与人若贼夺想若失想若烧想漂想若夺衣失衣取着若他与作被若付衣者远行水陆道断如是不净施不与人皆不犯。
【疏】就辨相中初列八门明持犯相若舍堕衣明除疑执此舍堕下正治罪也。
【疏】初中得衣不得衣以分相者如何得衣谓手领受或心属己也。
第四辨注初明持犯有四初科正释中但出得相即身心二受异此则不得相也。
【疏】故伽论云若入手膝上肩上作想我物从是数十日也。
引示中伽论四相上三是身下一即心。
【疏】四分开文边方入手故数限满若见比丘未须捉也。
四分边方开五事长衣入手方犯谓少僧处但未手捉容待人故(余四即五人受戒数数洗浴着重革屣敷皮卧具是为五事)若见比丘者以开未捉本为待人今既有人即须说净不说即犯故云未须手捉。
【疏】了论云有物眼至得非身至得者如人施衣苏至比丘前目见不触作己意不说净随日算而取罪二有身至非眼如暗中施者三二俱至得可解四有非二至得入算者如暗中施者有即二至得不入算数若不许受虽见触而拟施三宝者。
了论四句初及第四竝心受二即身受三即两兼初句中苏字合作酥即长药也随日算者算犹数也第四云暗中施暗中非眼见又不手触但作意受也即二至不入筭者此即第四句相翻显异也不许受者如暂寄等或施三宝竝非属己故。
【疏】言作非衣者昔云如幡盖等此是佛物有何长过有云革屣钵囊等此亦非也如律文中非衣者不许余用相传云帽袜之类又云听与尼非衣岂唯㡌袜邪。
二非衣中初出古解如下引文示律云时有将非衣作钵囊革屣囊佛言不应作此即不许余用也文既不许将作囊器应是首饰故以帽𧙕释之𧙕音末又下律中诸比丘畏慎不敢与尼非衣钵囊等佛言听与据此文通不专帽𧙕则显上解亦非所取然文但斥非而不显正钞云今但通而述之何妨彼此俱摄古记解云但非所着用皆名非衣则通彼此两众矣。
【疏】言亲友意者谓非己物故不犯也。
三亲友意谓作与彼想也。
【疏】言忘去者谓忘财体及忘不加法俱开十日唯当律开忘僧只善见都所不开。
四忘去初明二忘唯下简部别十诵同开如后所列。
【疏】若舍堕衣下明疑决上昔解云云如上已判今先张疑然后决之有人疑谓本犯由衣舍与他人贸易何罪之有故非衣法乃至施人亦须舍之罪由心生不在衣也故须舍已然后遣贸新得之衣体如不犯如多论云先应量舍堕物更[卯/贝]衣财即作应量不应量衣此衣不舍忏先提罪上明舍财而有染犯畜心不断舍不成故此则不尔反上可知。
次除疑中初牒释昔下指古解今下出正解初二句标有下释初叙疑故下次决破非衣法者佛制犯衣舍忏后用今不舍輙贸故云非也罪由心生者出制舍意上明前衣不合新下次明后衣无犯初正判次引多论文证甚明上下拣滥恐谓前引论云衣舍罪悔畜心不断有相染犯此何不尔故特分之前明舍财物在此说贸易物去不可混同故云反上。
【疏】一尼萨耆一突吉罗如上已判昔人以为着不舍衣如见论云得吉罗罪若无比丘得着无罪若见比丘不舍悔故亦一一吉三衣戒明不开余者如僧祗云受用不净衣随一一越。
释二罪中初科初指前判昔下次示昔解见论无人对忏故开暂着有人须忏不忏故犯三衣戒不开余者谓犯舍物不得作三衣着用有罪故僧只随一一者谓着着犯也因循昔解乃引诸文然文中吉罗自犯輙贸违教之罪新衣无过岂有着用犯耶。
【疏】问何故衣中畜重着轻食中畜轻食重。
问中衣食二制相反故问通之如食内宿残宿经宿但吉食用方提。
【疏】答衣有净法不施长贪故随畜犯随着非制故但是轻食中非制无违畜轻制不许服故违得重。
释中初解衣有净法制不妄畜与食制不服同也不施谓不净施随着非制者由是犯衣不应故吉而非正制则与畜食同也。
【疏】又解衣有别属畜则在己是以罪重着用罪轻食是味通体在不局故轻若食交尽无有所结故随咽结。
次解中衣则畜重用轻食则畜轻食重酌情以论理自可见。
【疏】此舍堕衣下正明治罪舍忏相其仪法用具在羯磨疏及钞中此但依文句解耳不须复列非宗本故不明也。
正治罪中初牒释其下指广钞与羯磨并有忏篇在彼合明今释戒本识相持奉舍忏仪式不当广述故云非宗。
【疏】不犯中十日内者反前过限净施遣人亦反不净施故所以有犯。
不犯中初科谓限内作净与人故无犯。
【疏】言夺想者财在想去无畜心故不犯长罪如十诵中后见本财更得十日余失例尔。
次科此摄两种一是实失二起虗想并约物在无心故开十诵止明夺想余三并同故云例尔。
【疏】言取着者由前受持三衣谓贼夺失既无三衣有长衣在即而奉持故云取着。
三中取着谓取长物作受持用此即未舍忏者。
【疏】若作与作被者以财是重物不合加净虽过日限不入长犯。
四是重物本不开畜故不入净。
【疏】若付衣者远行以其缘差故不得会非心慢故不名犯也。
五付衣远行谓所寄人远出外故此中更摄水陆等缘对注可见。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三上之三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三下之一
【律】二离衣宿戒。
【疏】第二离衣宿戒。
【疏】所以不许离衣宿者夫三衣盖是三世诸佛应法之衣资身长道最为要用理宜随身如鸟二翼许无暂离常愿持奉今置衣在此身在异处寒暑卒起急须难得又阙守护容有失夺废资身用事恼不轻具斯诸过故所以制。
第二制意中前叙法衣之功诸佛衣者示可尊也资身长道示不可舍也如鸟二翼对钵为言一喻要用二喻常随今下明离失之过急须难得是一过夺失废用是二过。
【疏】释名者人衣异处名离经夜曰宿久慢促恼限期一日故曰离衣宿戒。
释名中久慢促恼言其开限一宿不失机故。
【疏】论犯六缘成若离余衣但得小罪是以第一体是三衣若元不持亦无离犯是以第二作法持竟人衣同界本自无愆故以第三明身非衣所若当顺教亦不结愆故以第四明不舍会若是时中及余缘开亦不名犯故第五无因缘必未经宿圣未制罪故次第六明相出犯此之生起言说之由如上已论下更不道。
列缘中六段次第生起初云余衣得小罪即坐具百一等四不舍会一不遥舍二不归会第五时中即一月五月余缘谓羯磨诸难等开也此下结示令通余戒仿之述之。
【注】佛在舍卫国六群持衣嘱亲友往人间行彼为出衣晒之比丘问言佛听畜三衣不得有长此是谁衣具答被诃白佛竟因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文相可解。
【律】若比丘衣已竟迦絺那衣已出(并是上解)三衣中(僧伽棃郁多罗僧安陀会衣者有十种也)。
【疏】戒本八句。
【疏】一是犯人二受持竟三开缘谢。
【疏】四所犯戒境注解但列三名衣有十种谓衣财也羯磨疏钞广明衣法具有十例及受持相不可重出可同彼也。
戒本第四句中十种衣名已如前戒下指疏钞彼并列十门初制意二财体三色四量五单重六条相多少七长短八作衣法九补治十敬护不下示略可知。
【律】离一一衣异处宿。
【疏】五离一一衣异处宿者人衣异隔也。
【注】不失衣者僧伽蓝里有一界失衣者僧伽蓝里有若子界如是树场车船村舍堂库仓界别亦尔此僧伽蓝四种如上树者与人等量足荫加坐场者治五谷处车者若回转处船界亦尔村者四种堂者相多敞露库者积藏诸物仓者储积米谷阿兰若者无界八树中间间别七弓弓长中肘四肘量也伽蓝界者此伽蓝界非彼伽蓝界非彼树界乃至库藏仓界余者作句亦如是僧伽蓝界者在伽蓝边中人用石若砖掷所及处是名衣界乃至库藏界亦尔比丘置衣在伽蓝中乃至在树下宿明相未出若舍衣若手捉衣若至掷石所及处若不舍衣若不手捉衣若不至掷石所及处明相出随所离衣尼萨耆波逸提也。
【疏】就义分异乃有四碍谓情隔染界也文中但列界碍余三不明乃在开通就界碍注解中文相极显然遗法所重唯相及行相则剃染以分行则自他无着然心行等级事等面焉未可诸说故非宗主染衣持奉正是今论持则具二善因犯则双标恶果教相不昧何得不知此戒所缘正在人衣别界界名虽易界体是难故今总叙令识持犯三意分之。
第五句约义中初科初通示四碍余三在开通者即下不犯中就下别释界碍初略点然下叙意为三初通示行相遗法通目灭后正指像末也相行皆事彰显可见住持之要故云所重剃染分者为世异也自他无着者亡我我所也此戒兼二故特叙焉然下别叙今戒初叙行相众多言等级者谓其多别故喻人面然释离衣不可他述故云未可等染下正示今戒由具双持双犯因果教相不可不知故云持则具二善等也此戒下开章界名易者谓作法自然名数易数也界体难者谓诸界体相差别难分也。
【疏】初标列界名二明制意三就宗分别初列名者一摄僧界二摄衣界三摄食界各有自然作法则有六也。
次列名中三种各二者大约分也摄僧二者作法有三大界戒扬小界自然有四聚兰道水摄衣中二如下广辨摄食二者四种净中白二净是作法处分不周檀越三种即自然也。
【疏】二制意者制摄僧界摄人以同处令无别众罪必有乖别不名为僧僧具六和也二制摄衣界摄衣以属人令无离宿罪三制摄食界摄食以障僧令免宿煑罪所言界者彼此差别互不相通故曰界也如文云此僧伽蓝界非彼僧伽蓝也。
制意中初别列三意所下总示界名。
【疏】三就宗分别者僧食二界作法分隔行用羯磨如彼宗明。
【疏】此中明衣计须作法然衣离相自然界多故从多论戒本须引若论作法摄衣界者羯磨疏中具之。
三就宗者谓三种界各有所宗若三界相望则衣是今宗又就衣中二界相对则自然为今宗矣是以先以三科简之。
【疏】今论自然衣界相状下诸义中特论僧界者以衣须随身身是僧界所属若不并明则彼此相乱故须合论大小叙其得不如斯识缘种者可谓如鸟知其雌雄矣略为十门一列数定体二空聚自然摄僧不同三空聚自然摄衣不同四单聚自然摄人衣不同五单空自然摄人衣不同六自然摄衣强弱不同七僧衣二界宽狭不同八多少不同九相可不同十势分不同。
三明自然叙意中初二句标示下下明僧衣二界相参所以如鸟知雌雄者诗云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君臣俱自谓圣如鸟雌雄相似谁能别异之乎)彼刺周幽王昏乱君臣上下不辨尊卑今借彼意反而用之略下列章科名难晓如下随解。
【疏】初列自然界者若依当律自然衣界有十一种他部相成道行水界空洲等相各有小大消文自显。
列数中当律十一种如注所列他部有四洲无四相故曰空洲等取井界共十五种。
【疏】二明空处聚落摄僧宽狭者有四种。
二中标云空处即兰若。
【疏】聚落有二可分别者如十诵尽聚落集之不可分者如僧只七弓之量七树中间则六十三步广如羯磨疏中。
聚落中可分别者处有分齐人有限量反此二种名不可分别由无限齐故依树量合数并如钞记。
【疏】二者兰若亦有两种无难空地可用十诵面俱庐舍五里集之有难兰若则如善见七盘陀量五十八步四尺八寸所以有难无难者僧法同遵义无乖竞必有见异多恐破僧故须局狭必若情通自然广摄。
兰若中初列示两相十诵俱卢止是二里今言五里依杂宝藏经也七盘陀盘陀梵语即彼量名所下推释分意言有难者即三小界不同意人作难故开故云必有见异等情通广摄即无难五里集也。
【疏】所以引僧成衣界义有衣入此界中两不相涉如水之乳。
结示中初征前所列有下示意有衣入此谓持衣者入此界中知不相涉以衣界聚兰与上全别故也。
【疏】三者空聚自然摄衣不同者聚落多难男女染谤情隔诸障讥过频繁衣须近身兰若少碍反前故远。
三中摄衣聚落即是村界但齐四相故云近也多难即是三碍如文所叙兰若七十余步故云反前远也。
【疏】上列二门各有教相僧衣不同今次第四单就村落合辨人衣宽狭不同所以同处人宽衣狭者人为同法事须通和少一不成前须济益必约详御用宽为善三衣若离多诸过咎更无别辨义在随身故制须狭。
四中初结前二三两门并约僧衣二界空聚对论今下生后所以下征释初征人宽即可不可分二种聚落衣狭即下村界必有三碍制随身故人为下次释初释人宽三下释衣狭。
【疏】五明兰若人衣不同空逈少碍僧游者希事须作法远摄方得处非喧杂过滥又希若欲摄衣同前空难通其势分七十步余。
五中初标言不同者远近异也摄人五里摄衣七十余步空下次释又二初释人界过滥稀者无乖别也若下次释衣界同空难者即有难兰若。
【疏】六明自然摄衣强弱不同。
【疏】就于自然又分三等且依四分十一自然八界望僧住人住八界是弱蓝村是强八界自相望如树车等不论强弱兰若空界不守自性全是其弱。
第六总论中初标示八界下别释初八望蓝村为一等八界即树场车船舍堂仓库也八自相望为一等兰若自为一等。
【疏】僧村二界互两相形则俗强僧弱何以知之俗人入寺别生村界比丘入村无别蓝界。
次僧村强弱中初科俗人入寺既别生村故知俗强比丘入村既无别蓝故知僧弱。
【疏】若准此说恐理不然若彼俗人将家男女入寺别院有界亡言若在露地却施障幕是村以不若言是村村则有相四种之中何相所摄若是有村约何分齐非时入相结摄衣界除斯村不若不除此文云村所及处如其不除应不失衣若即失衣成村义立。
次难破者以上文但云俗人入寺而不明成村相故初二句通斥若彼下牒难又二初举别院纵彼所立将家男女者以单俗人则非村故亡言亡无也谓不在致诘若在下次约施障正难非村初通问若言下别难又三初以四相不成难若是下次约非时入犯难结摄衣下三约结法牒除难。
【疏】若如此征但是障碍二通不名村界以彼俗家未来之时人衣往返二通无壅由其来故是为情隔不许往还故是失衣。
三中二通谓人衣二种本通俗来故碍也。
【疏】今通论之无问道俗互入僧村有四相者僧村界起此即相望何论强弱。
次无强弱中俗入僧中则有村界比丘入俗则成僧界二种竝约别有院相为言两相各立故无强弱。
【疏】若尔何故多论王来入寺不得安衣解云须识四碍方知摄护一者染碍明失如多论中所以除村为护梵行为止讥嫌等五义比丘与女性非亲好动即相染讥过随生故使戒中制约非少说法取衣同行同坐无论屏露未约亲疎但使与取皆制其犯若衣在此往会是难故名染碍二者隔碍如僧只中人在门外须捉户钥等三情碍如僧只中兄弟分齐等如多论中王来入寺取水处大小便处近王左右尽非衣界又有幻人戏乐人入来亦尔四就界碍如律十一是今依四分具有此四。
次释妨中多论王来不得安衣显是俗强则违上义解下释通初总示一下别解染碍中初明染相多论五义文略余三即村界不定生疑除诤故使下引类说法即与女说法取尼衣与尼女同行及与同坐若衣下次示碍义隔碍中僧只不立势分故须门外捉钥及梯则不失衣反则成碍情碍中兄弟分齐谓同居别食之家取水等处竝众同处恐往于彼遭隔绝故兄弟则恐生嫌忌王则畏其势力幻乐等人则虑诱调界碍可解今下会本宗界碍出广解三碍见不犯。
【疏】就余树车八界相望有师解云根本是强寄来者弱如场上有车岂有别相今言无者据有垣相为言如库堂中有车轝等何有别界。
余八中初出古解今下示今义若有垣相可有强弱无垣各立则非所论。
【疏】第七第八两门合论义应相对四句分别。
七八合论者七是宽狭八明多少各兼四句所以合之。
【疏】初自然摄僧与自然摄衣宽狭一多各为四句互显其相。
初句标云宽狭一多各四句而下但列六者宽狭中止出二互略二俱故。
【疏】初摄僧宽摄衣狭如兰若中僧作法必方五里衣若远身止七十步故曰也二摄僧狭摄衣宽如不可分别聚落中有一家方二百步内通摄衣外兼势分若论摄僧则六十三步三摄僧一摄衣多如一小村众多家住可村僧集家别摄衣四摄衣一摄僧多如不可分聚方二百步为一家衣虽通摄僧则限约五僧衣俱多即此家中更加三碍等是也六僧衣俱一如一处伽蓝正可五十步许衣界随蓝取其势分与僧界等。
列释中初二句易会今义加二句言俱宽者如可分聚唯一家也言俱狭如兰若有难与衣界同也从三已下即一多四句三中可村语略即可分别聚落四中僧限约者谓僧界各据六十三步故五加三碍者来往不通彼此各摄则衣界多也六中伽蓝五十步蓝外更取十三步则六十三步衣界依蓝外有十三步势分故与集僧正等也。
【疏】第二作法摄僧界对自然摄衣界分相有六。
【疏】初明宽狭一僧宽衣狭者如结大界极大伽蓝院小出院不出界成夏失衣以依随院相故二衣宽僧狭者如齐伽蓝结大界界外有势分出界破夏不失衣以界随相故三僧衣二界俱等者如结大界可伽蓝衣势分上是也四摄僧二摄衣一如大界有戒场两处集僧自然衣界通彼此故五摄僧一摄衣多结僧界大中间多村村别摄衣也六僧衣一界两俱多者大界安诸小别住又有家村是。
第二句中前是二种自然此约作法僧界与自然衣界相对为句此亦合有八句文中宽狭一多各出三句并第四句不可立故初句以衣随院者释失衣所以二中以界随相者释破夏意也三中可即相等谓结大界出蓝相外一十三步与衣势分正等第四句下即一多三句举事可解。
【疏】三作法摄衣与自然摄僧相对据义则不可。
第三句作法摄衣依作法摄僧界起与自然摄僧各不相涉故云义不可也。
【疏】四僧衣俱作法相对两句不同。
【疏】一摄僧二摄衣一如大界安戒场二处摄僧衣界随大界戒场则无是也二僧衣两界俱一者如大界上结摄衣界无场不可别摄僧是也。
第四列释初句僧二衣一次句即僧衣俱一。
【疏】此乃义尽有人更立多句前句有场大界戒场中护衣可非僧衣俱多后句上多有俗家可非僧一衣多邪答既言二俱作法相对故分一多今言有者但是自然耳非作法也此则事有义无不可复论也。
结斥中初句指前句数有下引古前句戒场后句俗家竝是自然摄衣非作法句故须问破答文可解非无此事故云事有不可交参故云义无。
【疏】第九相可不同者。
【疏】问自然摄衣自然摄僧宽狭内外何故非可答有四义也一自然摄衣根本急制以宽为缓以狭为急自然摄僧根本急制以近为缓以远为急故一不相可二自然摄衣当体随相不假僧界而有二不相可三自然摄衣随界而作小大不定僧界不尔随处一定三不相可四衣有势分僧无势分四不相可。
第九门中问云僧衣非可者可犹等答中初义可解二中既不相假故不相等三中衣界不定者如树场等随处广狭僧界一定如四处六相各有限量四势分可解。
【疏】有人不立僧界衣界各随根本者远集会夏共衣齐等。
引他解中初句标异谓不立不相可义僧下牒难前云衣界根本宽缓狭急僧界近缓远急今望僧界远来奔集外归会夏亦即界宽为缓界狭为急故云共衣齐也。
【疏】若言衣不定僧界是定此亦有余衣界兰若是定十界大小是不定若僧界兰若及大聚落则定可分别聚落是不定此则俱有定不定不可得言僧定衣不定若言衣界兰若至村即不定若尔僧界兰若至村亦不定岂不相似。
次难第三初牒斥此有余者立义不尽也衣界下列示初衣界十一种中兰若是定那云不定次示僧界六相之中可分别聚随处宽狭那云一定此下双结若下遮转计恐云兰若至聚为聚所侵容有不定故以僧界并之。
【疏】势分有无者衣界定有僧界定无今准诸部十诵随聚落是僧房下文齐行来处此则是有不可言无。
难第四中本律僧界虽无势分十诵则有那得云无彼明随聚落界文出第二十二卷齐行来处即是势分此出第四十七故云下文若然则僧衣自然反是相可则前义不可立矣。
【疏】若论两个作法相可之义若就枝条开急就缓比前四义故是相可。
作法相可中若就枝条者僧衣自然并是根本二种作法从本开出竝是枝条此一相可两界相假此二相可二俱不定此三相可俱无势分此四相可故云比前等也。
【疏】十明势分有无者。
【疏】问同是摄衣何为作法无势分者。
十中初科问意可解。
【疏】一解云有法故无无法故有何可怪邪以无教法随相开有。
答中初解有法无者即作法也无法有者谓自然也以下释上无法有义可反上句有法不开。
【疏】又解自然摄衣界之内外都非作法故有势分作法摄衣内是作法外是无法何得摄衣故无势分。
次解谓界体内外同不同故所以有无。
【疏】三自然摄衣是作法根本复是正制故开势分作法反前故无势分又复开无重开作法限约何得有也。
三中自然是作法根本者反显作法是自然枝条故复是正制者反显作法是后开故作法中二释初反前释比上二义可知又下约开制释自然是制故开势分作法是开不容再开恐太缓故。
【疏】问僧衣二界同是自然何故衣中独开势分答衣本随身复开远摄犹恐不会故开掷石所及自然摄僧就急制内更开势分与本不殊故不开也。
次僧衣中初科答文为二初明衣界虑失宜开次示僧界恐别故闭与本不殊者谓同本统通无分齐故。
【疏】若尔前门行来势分者解云是制非界恐作法时忽入妨事制远摄取必知不入亦无所苦远近既乖故有无异。
释难中上举十诵齐行来处即是僧界势分如何通之答中是制谓恐有乖别制远集之而非界体恐下示制所以无所苦者苦犹患也远下二句双结僧衣。
【疏】就注解中文分为五初明不失衣下至仓亦尔来则十界名也二此僧伽四种下乃至兰若四肘量来明十界体别也三伽蓝界者此非彼下至库藏界亦如是来明诸界体别不相摄相四僧伽蓝界者中人已下至亦尔来明十界势分义五比丘置衣在伽蓝下明人衣两离结罪相也。
【疏】就初离相约界有十。
次牒释分文中初段界名但列十者此明诸界同别之相兰若空处无别界义故所不列次云十界体者据有十一种此段正明体相而舍界律不出体故但有十耳。
【疏】前明蓝中有失不失言不离衣蓝里一界者谓外院相成内无四碍是使人衣虽异但不出界则非犯位故言一界界是自然摄衣界不是僧等余三界也。
初段明不失中初牒释言一界者一即同也是自然下拣滥恐谓伽蓝将为作法人衣食三界故。
【疏】又言失衣多界者如昔解云蓝院相缺树车界生故曰若干界今谓不然若缺非蓝事同空野。
次释失衣古解中蓝摄相强故约相缺以释多义今下蹑破。
【疏】今言蓝里若干界生明知院相不坏而有众多界起者树车自然无由得生但为染隔情三障碍不会致有失衣故曰若干。
今解中初科初反古解但下申今义中有三碍随处护衣故有多界若干即数之通名。
【疏】或可作法摄衣局在有处不妨蓝院自办护衣彼此诸碍通成失相何以知然僧祗五分中言同界者僧羯磨作不失衣界于中得自在往返者是言异界者不得自在往返也乃至屋舍车乘道行等例同准此而明与四分不异。
次科初二句明一界谓同一作法摄衣局有处者谓有法处则是衣界不妨下明多界谓别别蓝院各自辨护即是若干亦由诸碍不可通护故云彼此等也何下引证同界即一界异界即若干界也乃至下自然例同谓屋舍等一一皆有同界异界准下会异。
【疏】余有九界得失例同故云亦尔。
次例同中由列名中未出兰若故但云余九耳一一皆有一界若干并以三碍有无释之可见得失即衣有失不失也。
【疏】上已明其失相未知约何明失故次第二列于界相就明得离。
第二界体生起中云就明得离谓限内无碍趣得置衣皆无失故。
【疏】云僧伽蓝四种如上者上来无文解蓝何因妄指律为繁文相同村聚故通例指曰如上也。
本宗中初科注指伽蓝四相如上即前盗戒明村聚相蓝村不别故得指同。
【疏】二树相者量文可知谓假树为名大小通得人等衣界减非所离也即此界中具有四碍余三可解就界碍中树下生树及车场等既无别院异界丛起故曰若干界乃至仓库例此明诸。
二中初释树界乃至下指余八界初中有二初牒文释即下明四碍前明若干止用三碍故此复约界碍明之仓库例此者谓四碍相同又堂舍库仓据无垣者则有界碍如上明也注中不释舍界钞云四分无相谓村外别舍或准僧只楼阁梯登外二十五肘或准库仓明内为言随用并得。
【疏】十一阿兰若界者谓逈然空野无别树车不知分齐假用弓树通计量数七十余步如上计之。
三中假弓树者一弓四肘一肘尺八七弓共五丈四寸六尺为步得八步余二尺四寸八树有七间共得五十八步四尺八寸如十三步势分故云七十余也如上指前义门。
【疏】自余道行洲上水中并例及上蓝树十五自然诸相行护其量非一既是行事广如事钞故不繁出临时引用如织综也。
诸部中道行出十诵彼云四十九寻内(一寻八尺计六十五步余二尺)洲界出善见彼云十四肘内(一肘尺八计四步余尺二)水及井界两出僧只竝据二十五肘内(计七步半)及下通结诸下指广临下令引说综子宋反线也谓引用交互犹如织线使成纹耳。
【疏】上虽列体足明得离未显两界相接通成护不所以第三明彼此不相收摄。
第三释中此彼不摄即界义也。
【疏】文云此蓝非彼蓝乃至此树非彼树等例之故云亦如是也。
初举蓝示相谓以蓝为头乃至非彼十一种也乃至下例诸界谓树车等互举为显历余十一竝同蓝界共有一百二十一句更通他部四种则有二百二十五句思之。
【疏】上虽明相互不相摄未知自然相外摄衣以不是故第四明势分义。
【疏】诸部明相并无势分唯此四分独开外护。
第四示所出中初科上二句总示诸部下二句别显本宗。
【疏】故十诵云僧坊聚落齐墙壁堑栅来名不离衣若作羯磨随意远近故知无势分也。
次十诵中初是自然但齐墙壁则无势分若下次示作法。
【疏】僧只寺门外手把户钥船上晒衣风吹堕水则明失者亦无势分。
僧只引示中手把户钩有可入义船上晒衣堕水失者界别故失今引彼文证无势分未详何意。
【疏】若尔无者何故彼律车树四周二十五步答此是界体若有势分一切通给何故寺外须捉户钩。
释难中初引难以彼树车水井等并二十五肘故步字写错答中初句释通若下反质若是势分不应有开不开。
【疏】五分无文故知学者不可通用。
五分无文开许而彼宗学者滥用故特点之。
【疏】自古相传中人掷石取其下处可有一十三步例诸自然皆通故云亦尔。
定远近中中人者善见云不健不羸人尽力掷至落处不取转处。
【疏】上明行护次明犯相。
【疏】文云比丘置衣在伽蓝中乃至树下宿者明身出界持犯相状准此为言人衣互出护会义一分文为四上明离相也二明相未出下教其行护也三若不舍下明违法也四明相出下结提重也。
第五释中初科初牒文示意人衣互出者或衣在人出或衣出人在离护并同故云义一分下约义分文。
【疏】云舍衣者非谓舍衣全无罪也若不舍时则犯堕故如僧只中宁无衣起越以轻易重也广相如钞。
释舍衣中不舍犯堕为免舍忏宁可但犯缺衣吉耳下指钞者彼云或借尼衣或借俗被无者乃至当后夜疾还门屋下以手着门孔中等不然则须舍之。
【疏】若手捉衣者人云同是不犯位故如淫戒开无淫意也今解不然文非下开也。
次释手捉古解初科为二初引古彼谓舍衣及至势分乃是急开若论手捉自是常持本非缘开以同是不犯故此列之如淫开无意以本无犯列为不犯义相类也今下斥非此乃广解犯相中文故云非下开也。
【疏】有人解我衣在势分边故须手捉此未了也衣在蓝内外有势分若树车有则分势分多少不同或全不立如何云衣在势分头也若衣出蓝外有诸界随界立相自立势分如衣树下势分四围似月之晕如斯例也。
次解中初牒斥衣在下委破又二初约衣在蓝内势分不定故若树车有者谓蓝边有树车也则分势分谓二界各半分也或全不立谓两界相逼也若衣下次约衣在蓝外别有诸界彼既自立势分亦不得言在势分边也月晕即月四傍气也。
【疏】今言捉者两界相接中分势分一尺五寸故须手捉或树下车情染交隔必须捉取不尔不会故曰手捉。
今解中初正释有二初约两界相近解或下次约别界三碍解。
【疏】律文错杂不足伦理若依义例须有次第前至掷石次手捉衣后明不得捉故而便舍也如文从急以至缓也通明会护何妨如律何以知邪如人衣远隔动经百里夜忽忆之何由往会但舍更加故理非犯且休去余任通之。
次会释中初约义次第从缓至急如文下次显律文从急至缓下约会护以通律意则非错杂也且下示略不复委辨故云任之。
【疏】犯相之中明相出者律中华开鸟鸣此亦春冬不定如多论云明相三种日照阎浮树即有黑色若照树叶即有青色过树上表照阎浮空界即是白色三色之中白色为正。
次释明相中初科初点律漫华开则春冬不定鸟鸣则昏晓不常皆不可准次引论定阎浮树者俱舍云此洲南边有无热恼池树在池畔日出先照故用彼树以分晓色。
【疏】诸部当律行护结罪多约明相用分犯法今须薄识故为略引。
次科叙起中诸部即僧只十诵然十诵与四分大同故下但出僧只校异耳。
【疏】如僧只律约夜分三食明内宿初夜成犯覆罪护夏皆约明相离衣持犯通持在夜结犯约明何以知邪四句分之一明去明来日光未没去明相出竟来诸律同犯二暗去明来僧只不犯开夜暂会四分是犯三暗去暗来四明去暗来诸部非犯。
次引僧只初通示三位内宿约夜分罪夏据明相离衣一戒持犯两兼何下别释离衣四句中唯第二异耳。
【疏】就四分中衣食夏等必约明出人宿等戒日光没后准此定时看西明相一更已后方始没灭诸师行事合瞑即犯意不同也与同室宿必夜分齐。
四分中初示异前引僧只三位差别今此四分一向约明文略覆罪故云夏等二同宿戒并据初夜准下定夜分诸师下斥非合瞑即昏黄时未入夜分乖彼制限今须据夜故云意不同等。
【疏】僧只初夜明内宿者亦是其理谓夜与宿贪附情多约同四分一夜与宿明相暂离名为不犯此约情过则深有犯事同僧只律据通缘且依明相余且略之。
三中但明内宿彼此不同初示僧只出彼制意约下次校四分初明情过则宜同僧只明相暂离谓天欲明时出外避之则不违制律下示律缓急食非别属故云通缘。
【疏】四明所离结罪相者律下注中除三余者吉罗今解如百一供具有持可离故结小罪余说净者既指别主何有离罪如五分中应受持三衣衬身衣被衣雨浴覆疮蚊厨敷行障虱单敷护䏶踝头拭身手面巾及诸囊若似衣皆受持之余畜广相亦如钞说。
犯相中初牒注今下正释古谓百一诸长离皆犯吉此但直伸正解以显古非如下引证所列诸衣皆是百一下指如钞见二衣中。
【律】除僧羯磨。
【疏】文中第六除僧羯磨者明得法离也。
【注】时比丘得干痟病粪扫僧伽棃极重有因缘事人间游行不堪持行以事白佛佛令三乞已白二离。
【疏】注列病缘后明乞法总有五意。
【疏】一解开缘如文得痟病人间游多论云所以尔者四意一有缘众生应受化故二宜游病损故三求行道处故四降伏信悟故是舍利弗病故何者亦四义一先世恼人故二智深思法故三勤业不卧故四此后边身先业已尽若以神力转三千界大悲心中请圣制故二法成不相者要须人病衣重者成余人病互有一向不成所言老者多论七十已上名为老者有前四益乃至三宝求觅亦得三离多少相此中唯是大衣五分云留一并离非羯磨故皆犯离罪得留中衣上下不得留有贼难处随留好者十诵多论留一义同四约日多少十诵夏分不开五分听前安居九月后安居八月见论云随病未差若差即还遇难不失不作还意失衣多云若得羯磨已病重不行后行即先羯磨若化未尽衣药营求三宝未辨而月已尽以事难故缘讫无罪若死此衣得与看病人五得重加不多论云本衣若施三宝更求得衣不问轻重应加羯磨乃至九月亦如是。
第六释注五意初意又二初牒文次引释初释游行初四利他初即可化四是难化故须降伏令生信悟二三皆自利病损即减损也是下次释得病缘因身子故须显意初后约往业中二据现修彼论问曰舍利弗神通如意能以三千世界手中回转何以言僧伽黎重耶大悲下即彼答辞为未来老病而作发起故云大悲二中初示成不人病衣重二缘具者方堪与法所下释老相论中正作七十有本作三十者误也四益同前游行乃下示别缘此开营事不必老病也问年少有病为开离否答老病两缘自不相涉有云病而不老此犹可开老而不病义必不许今意不然老据力衰不必在病三中此中大衣即是本律如注缘起五分初示数并离皆犯者彼云尽离三衣非羯磨者以非所开而妄加法即是事非法不成故得下定体上即大衣为入聚生善下即五条谓不许单着故二不得留有下明难则无所拘下指二文同故不引四中十诵五分同明不开时节前安居人除三月后安居人除四月义准中安居随满即开除则不定次引见论明开中病差未差遇难不失者彼云路险不得还恒作还意虽差不失后引多论明余杂相有三初明后用前法不须再乞若化下次明事难不犯化未尽者往彼教化或是人多或约处远故有未尽而月尽者九月八月满也缘讫谓取事办出于月外以事缘故亦开夏限也若死下明亡过所属随在外死有看病者索往赏之五中本衣即先得法离者后衣不问轻重者以缘开衣重开已不简故。
【律】尼萨耆波逸提。
【疏】七八二句舍罪两相也。
七八二句尼萨耆是舍波逸提即罪。
【注】除三衣已若离余衣吉罗尼同僧犯。
【疏】注解云余衣结轻如上所解。
释注犯中余衣如上即前释注第四科也注云尼同复加只支覆肩五衣俱堕。
【注】不犯者僧作羯磨明相未出若手捉衣若舍衣若至掷石所及处若夺想若水陆道断急难若贼恶兽强者所执或命梵难若不舍衣及不至掷石及处不犯也。
【疏】不犯之中通明不犯有七一别人作法离或对首及心念二对僧作法离有二初有缘乞法如上所明二共作迦絺那法离三者对处作法离即不失衣界广如羯磨疏钞中四兰若恐怖离五王路隔塞命梵等缘如下开说六迦提赏劳离七如五分僧塔胜缘也。
次释不犯七离中初文言通明者统括诸缘不专此故第一即注中若舍衣也二对僧有二乞法即注僧作羯磨迦絺即前开缘三对处离者即结摄衣界也未结之前但依蓝院加结已后通蓝内外彼此无失故也今此不明故指如别疏在结界钞见二衣第四第七并出当篇第二十九戒如后委释第五如注第六出安居法。
【疏】就此七离有法无法者前三得法离后三无法离中间兰若六夜送村中无法离恐失遥舍者是有法离。
料简中初文前三有法须辨不同别人作法乃是舍衣失法非是开离迦絺自为受衣对处自缘结界唯乞法者是作法许离耳又七离名同自有三别第一即舍为离第三以不失为离余五并约异处不失乃是开离学者细详无宜一混。
【疏】得罪有无者第二四五六七一向无罪以有缘故第五隔塞或忘断故失不如文中解。
次科五种无罪若辨失法余四定不失第五通失否指如文中即见下科忘断准钞合作望字谓想失也第一有罪失法可知第三对处或容三碍离失得罪应分三等上五一向无第一一向有第三有无不定。
【疏】僧作羯磨者此得法离开前无法也明相未出下至掷石及处反解上开也若夺想者衣实现在忘起夺想经宿失受约心无罪决心谓失即是舍心无情过故不犯舍也若水陆道断者乃至强执并隔碍也或命梵难下此情染碍故不会非是慢情故令隔绝。
牒释中初科五段初释羯磨开前无法即上犯位二释奔护反解上开即前注中已列三缘开通覆示故云反解三释夺想失法无罪亦同隔塞望断之义忘合作妄谓虗想也四五二段即约三碍配之可见。
【疏】问此诸障碍同在开中失与犯者若为处断答此相极多今以情过行相急缓若恒谨摄无思离犯忽遇难缘人衣乃异无心舍离但为事壅据此论心则不名犯若情慢惰诸缘舍受随衣所离有舍有犯如上母论说净无限之科。
问中失与犯者失谓失法犯即犯罪答中初通示若下别释初约行急通开壅即碍也若情下次约行缓还制文中二舍字即是失也如下引类母论不行说净不开十日。
【疏】问如戒开缘何分勤惰答诸戒相开并为奉者必有惰学随犯根本非是通开。
转难中文中不说何意强分答中因兹通决一切开文非唯此也。
【疏】问长衣开忘此离开不答亦如两望必勤奉持忘非可学夜忽忆得取会无缘明即求取非舍非犯若作失舍则心隔境异故失非犯犯随情教本忘非违。
次问中欲以长忘例开离衣故申此问答中亦两望者准前勤墯也此复有二初明缘碍心不断故非失非犯若下次明想失即前望断失法非犯准知堕者亦失亦犯。
【疏】但衣食两戒疏者偏怀末代相持唯斯二矣自余诸戒多或离之衣食之间无日不奉奉者如法盖不足言莫怪多及意所未尽如所撰事钞及羯磨疏中衣食二缘广有诚教自余约略仅知而已。
结诰中二初明须广之意衣食戒者提下诸篇多由衣食一则贪情因发二乃日别常行凡此等戒委曲辨之故云偏怀言最留意也相持谓随事摄护即前所谓遗法所重唯相及行是也自余诸戒即非衣食制者多或离之言其过境非数见故奉者如法不足言者反明少能如法故须言也莫下二显略事钞离长别众等戒并下卷二衣四药赴请等疏即衣食二界并衣药受净等文皆繁广已听者可知未听则自检仅才也。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三下之一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三下之二
【律】三月望衣过限戒。
【疏】第三月望衣戒。
第三名见制意。
【疏】制意者凡为资身随时受服虽有故者不堪着用但止受持故圣开畜拟换故者少而不足为待满故重开一月足即成衣既同衣足理宜受替乃畜过限违反圣教坏少欲法所以制也。
制意中初二句通叙衣资随时谓寒暑也虽下别明今戒又二初叙开意既下次明制意。
【疏】五缘成一本有故烂三衣若新好者畜犯前戒二听畜余财拟替故者三同财已足故不割截四无因缘五过限犯。
具缘中初缘此戒本由衣坏替换故开一月衣若新好则非所开又三衣中随有一坏则开不必俱坏第三同财谓体色同者言已足者准下三位此据初二两位若第三位无问同不同足不足皆犯也余并如下。
【注】佛在舍卫国但三衣比丘有僧伽棃故烂十日中间便不能辨听畜长衣为满足故六群比丘取同衣不足者浣染点净寄人游行比丘举过佛诃制戒。
【疏】就缘起中木是但三衣人为衣破故纵得衣财十日之内不足不成所以齐月来畜为满足故六群闻之因遂起过取同衣不足者如十诵云以色不同体不相似故犯今制但令得作何待色体俱同也。
释戒缘中初叙本开但三衣人不畜余长故特开之畜长比丘此教不被则无有犯如下引释同衣彼云若得青衣后得黄赤衣是色不同又初得麻乃至后得钦婆罗劫贝即体不相似皆犯今下准上十诵以决戒缘问前具缘中须同财足者答前据初二两位故取同足此戒缘中六群起过正据后位而云同衣故须引决明知不简也。
【律】若比丘衣已竟。
【疏】戒本九句。
【疏】一犯人。
【疏】二三衣同体足竟若三衣俱坏则三种别望二月虽满即须作受下一不满更待满故。
戒本第二句三种别望谓各开一月二月满者谓上二衣月满即作余一可待不作过月例皆染犯。
【律】迦絺那衣已出。
【疏】三迦絺那出者开缘谢也其人虽不受开而是开故不犯。
第三云其人不受开者由是但三衣人不受五利故。
【律】若比丘得非时衣。
【注】时者无迦絺那衣自恣后一月有迦絺那衣自恣后五月非时者谓过此限。
【疏】四非时衣者注解约时谓于时外故曰非时以时内通开无论替故今非时中故限一月。
四中注约时者一月五月也时外曰非时无衣十一月有衣七月也以下明简时所以。
【律】欲须便受受已疾成若足者善。
【注】若十日中同衣足者裁割如上不者至十一日随衣多少并犯舍堕。
【疏】欲须便受下显成衣相也言疾成者以初日得衣未足十日得足当日须成不尔明出便犯故云疾也约分三位上解初位此是通开如注解者是也。
第五中初总示言下别释恐过十日故令疾成约下示位此即初位余二位见次科此通开者谓同长衣常开耳。
【律】若不足者得畜一月为满足故。
【注】若同衣不足者至十一日同衣足者即十一日应如上作违者至十二日随衣并犯乃至二十九日亦尔至三十日若足不足同衣不同即日并如上法。
【律】若过畜者尼萨耆波逸提。
【注】比丘尼同犯不犯者若十日内同衣足作乃至三十日即日作衣余有缘同长衣戒。
【疏】若不足者得畜一月此第二位中从十一日至二十九日来得同相合当日即作不同更开明日望此则约日持犯故又疾成如注解二十九日亦尔者是也第三位者至三十日无论得不俱同说持明日已去更不开也。
第六中以不足故更开二十日共为一月初释第二位总十九日得同相合即同衣足也当日即作不作明日犯不同谓得不同衣更开明日望即后位三十日也约日持犯初位犹通十日内成从十一日去止限一日故又疾也或恐不成则令麤行急竟加受法已更复细刺第三位者唯开一日得不者得则加持不得则说净不尔明日齐犯若尔但三衣人亦有畜长耶答此既上行必无容慢纵有说净不同常开义亦无妨学者更详。
【疏】此戒如前长衣相似为但衣故所以立之余文可解。
显同异中上二句示同谓犯相与前无别下二句显别此被但三衣前开畜长者余可解者即若过下三句注文辨相皆易晓故。
【律】四取非亲尼衣戒。
【疏】第四取尼衣戒。
【疏】制有三过凡为下敬上仰奉情殷有财思舍计无匮惜大僧以非亲故不量便受令他财物匮竭致有贫苦之恼二者男女形别理无参染今财物既交恩情偏亲因交致染容坏梵行临危事险可惧之甚三迹涉世讥招致诽谤清白难分无由自拔具斯诸过故所以制。
第四制意有三初是喜为二即防染三为遮讥又初是损他二即损自三即自他两损初中殷即是重匮惜匮犹藏也匮竭匮即乏也具下二句总结。
【疏】五缘成犯。
【疏】一是比丘尼五分云取下二众但吉罗故斯约位分若取染污同尼无别故多论中浣衣擗毛一同犯堕二非亲里十诵以亲里故量取五分虽亲取亦犯吉三应量衣四分如缘起说僧只取钵小物者不犯何故衣重者以衣多喜与故重钵唯有一稀故犯轻四虗心送与乞得非犯五领受便犯十诵多论十僧取尼一衣同堕十尼持一衣与一僧得十堕余如钞。
具缘中初引五分简下二众则同今宗斯下义决初句点上文若下示别判准多论浣擗同犯足为明例二中十诵亲里量取谓必筹量有无义无妄取故非犯也五分虽亲亦吉终是招讥意在俱绝三中四分缘起即贵价法衣僧只钵及小物谓不犯提小物谓非应量者何下征示衣钵重轻之意四虗心谓竭诚专意非谓心不实也五中十僧取一同堕以情同故十尼与一十堕所对别故下指如钞随相甚广。
【注】佛在罗阅只莲华色尼持食往山与诸上座彼有比丘着弊故纳尼脱所着贵价换之后着弊衣为佛怪问诃彼比丘因制此戒。
【疏】就缘起中明华色因缘律中母女同夫多云远劫以华覆食施辟支故愿常端正为人敬重又得沙门功德由不净愿今得同夫愿得功德故今漏尽。
戒缘中初引本律明人道缘律云父母初嫁与郁禅国人后产一女其夫与母私通华色闻之自责言云何母女同夫遂至波罗奈城嫁一长者后长者往郁禅国乃以百两金聚得一女还波罗奈国即华色之女华色问其由知是已女又复自责遂即舍去至罗阅城见佛闻法得果遂求出家次引多论示往昔缘发愿有二一愿端正二愿得沙门功德即四沙门果由下感报亦二因果不差故。
【律】若比丘从非亲里比丘尼。
【注】非亲里者非父母亲及非七世反上是亲若非亲里亦不筹量可不若是亲里则便筹量知有无可取不可取若好若恶若新若故等也。
【律】取衣。
【注】衣有十种尼着弊衣具白世尊佛言不应如是听畜五衣完坚者余衣随意净施若与人何以故妇人着上衣服犹尚不好何况弊故也。
【律】除贸易。
【注】时二部僧得衣共分二部错得佛言听互贸衣言贸易者以衣贸衣若非衣或以非衣[卯/贝]衣若针若筒若刀若线若小段物乃至一丸药贸衣者是。
【律】尼萨耆波逸提。
【注】比丘尼吉罗不犯者从亲尼边取衣若贸易得若为僧为佛图取者不犯。
【疏】戒本六句。
【疏】一犯人二非亲里注中父母七世者如见论中已身已上四世至高祖傍及从四姊妹等下及儿孙若据母亲亦类说也若非亲下明筹度可不相也三取衣者是戒犯境也注解中不应如是者女人形鄙假饰通道若着弊衣为人说法如以秽器盛美食也四除贸易者多论云有二益一尼得所宜衣无有驰求因缘修道安乐故二既听贸易离彼驰乱故五制舍六结罪注中尼取僧衣但吉者僧是上尊与希故轻若尔下九十中僧与尼衣义亦非数何以结堕答彼由讥过不可故制。
戒本中第二句初释亲中先示父亲己身为一世上取四世一父二禰祖(禰始也)三曾祖(曾重也)四高祖(高谓最在上也)下取儿孙二世共为七世傍及从四即兄弟姉妹从字去呼七世竪论从四横说故云傍也以上七世一一世中皆有此四母亲类说竪七横四并同父也第三中初点文前是人境此即物境释注中通道通犹弘也此显注中佛呵之意四中贸即交贸论出开意一为修道二即离过注中初引缘起次明佛开非衣如上解六中初释尼轻若尔下引后例难答中取据希数则僧数尼希与约招讥则僧多尼少所以异也。
【律】五使非亲尼浣故衣戒。
【疏】第五使尼浣故衣戒。
【疏】所以制者上尊使下事顺而数下情敬上多不筹量有庸无庸致恼废业损处非轻喜生染习招世讥过如前故制约相浣染打三戒合制因使尼同一衣生故不别制。
第五制意有二初叙过有三一损恼过初明僧使尼事数次则尼敬僧无简庸犹能也有庸者则能离过无庸则使不知时故令致恼生染即第二过招讥则第三过同上取衣三意故指如前约下次明离合约事须离据衣故合。
【疏】五缘成犯一是尼二非亲里三是故衣四自使若使人如钞广引僧只四句等五浣染打竟犯。
具缘初科第四指钞四句者一自与使人受二使人与自受三自与自受四使与使受皆犯提罪。
【疏】问及钵俱过钵何不制答浣染多闲数故制之钵非故不结也。
释疑中过字去呼答中闲谓尼多闲习钵无此义又复事有重轻所以两别。
【注】佛在舍卫国迦留陀夷及偷兰难陀尼貌各端正俱有系意坐失不净污安陀会令尼浣之比丘以过白佛因诃而制。
【疏】就戒缘中不净失污故令浣之。
释戒缘中出其过状以彰须制。
【律】若比丘令非亲里(如上说)比丘尼。
【注】若非亲式叉尼沙弥尼浣染打故衣突吉罗。
【律】浣故衣。
【注】故衣者下至一经身着新衣浣染打者突吉罗。
【律】若染若打者尼萨耆波逸提。
【注】若语使浣染打若俱为者三尼萨耆波逸提互不为者随有吉罗不犯者若病时使染浣打若为僧佛图若借他衣浣染打者不犯。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非亲三浣故衣戒之境也四染打正明业相并如上解注解中三随语作犯三不随但吉者唯有口业身不作故壅住方便也。
戒本四中释文指上即上具缘释注中随语犯三者此据并使具犯为言或前后使则前重后轻或不并使则随结不定不随吉者此复有二如并使作三彼作一二使二作一使一不作但依作犯提不作则吉又如使浣为染使染为打等心境不称亦应得轻有口业者使他方便也。
【律】六从非亲俗人乞衣戒。
【疏】第六从非亲俗人乞衣戒。
【疏】凡出世之士须遵少欲为怀今三衣具足堪得资身长道便止方广乞求增长贪结恼乱施主招过非轻故多论云制不听乞四种益一令增尚佛法故二为止诤讼故三为灭前人不善心故四为令众生于正法中生信乐故。
第六制意中初叙过长贪损已恼乱损他故下引示四意初以佛法尚少欲故二为俗舍有上下故三从彼乞求必生轻慢故四由心轻慢不信正法故此下二意即见戒缘今制此戒翻过成益。
【疏】六缘成犯一三衣具足二无因缘三非亲居士。
具缘前三中二无缘者谓无夺失等缘三中多论从亲里乞好衣若贫匮若少与索多一切吉罗。
【疏】四为己乞应量衣十诵中作寒暑相方便说法得亦是犯。
四中应量者僧只乞得四肘已上者犯准已下应轻寒暑相寒现单薄暑现厚重。
【疏】准此为言今行道者实无道可行止存世福口虽读经说法身虽在座敛容心路规度常拟散席与我何物如斯取者同律邪命何得不犯故制正命。
斥非中初科又三初标举言行道而无道者谓有名无实也无道可行者不省自心故止存世福但事外仪口下二释成初二句示存福次三句明无道如下结过。
【疏】今世讲师至此常不敢语以亲行故羞不语他何以不行而隐不道何妨有人行之则此戒或末法一人持也慎之哉慎之哉。
次科初明覆隐所以亲行谓自犯也羞不语者说行相反故此指当时犹能知愧而今无耻身犯口说何足议也何下正斥古本作可以己虽不行讲须明示令他行之则末法或有一人不可期也此言激励之切末学听寻当如何耶下诫讲者不可隐教再言慎之诫之极也。
【疏】十诵中但不作相乞诸小小补衣物一条及拭手面巾不犯若作念言但乞小者容施全者得亦是犯先无心者不犯可非心邪。
三中十诵不作相乞即非邪心故得不犯若作念下即是邪心故得皆犯。
【疏】五彼与六领受便犯。
【注】佛在舍卫国时䟦难陀为人说法从索所着衣俛仰与己单衣入城便云只垣中被贼诸俗讥嫌比丘举过佛便制戒。
【疏】就缘起中因说法取衣致为过非今诸难免亦易检挍但是一贪既共俱生可共灭邪。
戒缘中注中俛仰与者事不得已故单衣入城人问其故云被贼者即刺䟦难陀也假法为由公索他物不殊白盗宜与斯名疏中蹑意以申诫劝难免即指着世之流易检则勉有道之士但一贪者指出病根令自明识无始贪习既与俱生宜须抑制如何反纵与之同死耶。
【律】若比丘从非亲里居士若居士妇乞衣(解文如上)除余时尼萨耆波逸提(比丘尼同犯)。
【疏】就戒本中六句一犯人二非亲俗士女三乞衣四开缘余可解。
戒本分句中第三句下注指如上即非亲义。
【律】余时者若夺衣。
【注】时比丘被贼剥衣裸形而行佛言不尔得突吉罗若有此者当以輭草树叶覆形应往寺边若取长若知友边取若无者僧中问取可分衣若无者问取僧衣卧具若不与者自开库看若褥敷毡被摘解取裁作衣出外乞衣若得衣已还浣染缝治安着本处若不还本处如法治。
【律】失衣烧衣漂衣(缘同上也)是谓余时。
【注】不犯者若夺失等缘从非亲乞若从亲乞若从出家人乞或为他乞他为己乞或不求而得并不名犯。
【疏】余时者重解前开。
【疏】言夺衣者注解其相甚明了也见论云行路见贼持衣钵与年少令走因被贼剥得白衣五大色不截及外道衣得着无犯十诵若夺着僧衣后还本处空无人者近处有僧着之若先寺还有人住应取还着本处据此属处已定无有转改非作僧法无由輙出二失衣者僧十只种失衣王贼夺女人欲心夺父母令罢道夺故夺有四失有三一自藏后忘二藏衣腐坏三久朽故风火水三故有十也如五分衣坏开乞言烧衣者家火野火鬼火天火十诵日炙坏者亦名烧衣漂衣者风之与水也。
次释开缘列释有四夺衣中初指注释注中初制裸形若有下次教方便初取己物次借别人物后借僧物又二初明开取可分物是十方现前卧具即常住常住若得下明还僧法次引文示有二初引善见明遇贼法次引十诵明还僧物法由是常住常住不可移易如文可见二释失中僧只十失夺中分四开王贼为二失中三风水及火即漂烧二缘与今四分夺等四缘离合异耳五分衣坏即同僧只三失后二也烧漂可解注云缘同上者即取衣借衣等并同夺衣中。
【律】律但明夺余诸类解。
结显中对注可见。
【律】七过分取衣戒。
【疏】第七过分取衣戒。
【疏】所以制不许过者出家比丘遇四因缘夺失三衣无由进业笃信闻之竭贫而施宜应称施而受彰己内有廉节之心外则不恼施主理数明然今三衣已足过分而取长贪坏信殊所不应故所以制所以不定其犯犯在时缘但云过分自束其犯。
第七制意有二初制戒意又三初叙夺失阙衣笃信下明理当减受今下显过受之过长贪坏信即失二利殊甚也所以下次结犯意文不定言几衣成犯在时缘者夺失多少不可定故云过分者即文中若过者失一受一乃至失三受三皆为过也。
【疏】六缘成犯一比丘失夺三衣二非亲居士三为失夺故施若非随受不犯四知为失夺故受。
【疏】五过知足谓失一受一之类是过限也。
具缘五中由失一衣即不得受所以受一即为过分若尔三衣云何可具耶答但不为夺施别求皆得也。
【疏】问衣制过限钵不同者答衣则三一不定故失喜过受钵唯有一失一受二者希纵有轻也。
问答易解。
【疏】六领受便犯。
【注】佛在舍卫国多比丘遇贼失衣来到只桓有信闻之多送衣与比丘言止便为供养已有三衣故不须也六群令取持以与我遂更受之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中六群令取者自既已足因夺得多更行人事以乖施意也。
释戒缘中注明比丘三衣自足为六群受故云行人事也。
【律】若比丘失衣夺衣烧衣漂衣。
【注】若失一衣不应取若失二衣余一衣二重三重四重者应摘作僧伽棃若郁多罗僧若安陀会。
【疏】戒本八句。
【疏】一犯人。
【疏】二失夺等四注中若失一衣不应取者善见云都失三衣但取上下余一外求以失衣处施主厚心不可全取故也注中止令摘解相兼作衣都不可者方听取耳。
【律】若非亲里居士居士妇(并如上解)。
【律】自恣请多与衣。
【注】若自恣多与衣者若细若薄若不牢应取作二重三重四重当安缘作当肩上揲垢腻处应安钩纽若有余残语居士言此余残衣裁作何等若檀越言我不以失衣故与我曹自与大德耳若欲受者便应受之。
【律】是比丘当知足受衣。
【注】若三衣都失彼应知足受衣知足有二种在家人知足者随白衣所与衣受之出家人知足者三衣也。
【律】若过者(谓失一受一都失受三之例)尼萨耆波逸提。
【注】比丘尼同犯不犯者若知足取衣若减知足取若多与衣若细薄不牢若二三重作有余如上语知不犯。
【疏】三非亲四俗士女。
【疏】五自恣者明非为夺故施故云自恣也就注解中进不相显。
戒本第五句中初科若据此戒为夺施犯而言自恣者今详文意欲明非为夺施尚当知足况为夺而施耶学者更详。
【疏】是比丘当知足者谓失三受二也注明道俗知足释成两相在家知足不可自量随彼所施出家知足止约三衣佛已正制失二受一是也。
次科初释文次释注在家行施即是知足不可自量出于他故此举在家对显出家知足异耳戒文知足正约出家。
【疏】若过是业余文相可知。
【疏】前戒开彼此为乞此自受衣为他故犯由情谄故若直为他无情好者未必取衣。
对简中前开己为他乞此戒不开故特示之由情谄者知不得过代为他受显是有情好故。
【律】八劝居士增衣价戒。
【疏】第八劝居士增衣价戒。
【疏】笃信居士标心舍施价限已定无思增续理宜随施而受不亏道法今乃嫌少劝增过分更受长己贪求坏彼信敬过中之甚故制。
第八制意中初叙合宣今下次显过相。
【疏】论犯六缘一非亲居士虗心辨价二情有期限三知有期限四嫌少劝增五彼为增价缕六领受犯。
【疏】问衣中劝增钵无增者答衣资身义宽喜增故制钵资食狭希故不制。
【疏】若尔乞钵之罪不应同衣答钵无多用全乞恼深故制此劝增中非全一钵纵犯但轻。
犯缘中问答转难对钵辨异文皆可见。
【注】佛在舍卫国居士夫妇共议云䟦难陀是我知旧持是衣价买衣与之乞食比丘闻已告知后往彼家劝令当须广大新好坚致俗人讥嫌比丘举过佛便制戒。
【疏】就戒缘中从初至坚致来过起之由俗人讥下不应之相。
戒缘中致字音稚密也。
【律】若比丘居士居士妇(如上说)为比丘辨衣价。
【注】谓以若钱若金银真珠琉璃若玉石若璎珞生像乃至十种衣。
【律】具如是衣价与某甲比丘是比丘先不受自恣请。
【注】若自恣问须何等衣佛听比丘少欲知足索不如者。
【律】到居士家作如是说善哉居士为我买如是衣与我为好故。
【注】求有二种言求价者檀越与作大价衣乃至求增一钱十六分之一分言求衣者语居士言作广长衣乃至增一线者。
【律】若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注】比丘尼同犯不犯者先受自恣请而往求索知足于求中减少作从亲里求从出家人求或为他求他为己求若不求自得者。
【疏】戒本七句。
【疏】一人。
【疏】二俗人非亲文中不明亲踈开缘不犯故知简亲也。
戒本二中不明亲踈者不同前戒标非亲故准下开缘决知文略。
【疏】三为辨衣价注中列诸金宝是本方所有此土但钱帛耳余则稀也。
三中注列众宝生像即金银异名十衣如前释本方即指西竺此土非无但多用钱帛故曰余稀也。
【疏】四是比丘下增价相也。
【疏】注中听索不如者谓少欲省功故也若多功劳俗亦犯如僧只有与细者云我是练若头陀林中住须不如者麤亦同犯。
四中释注前段初牒释多功亦犯虽索不如反有所费故如下引证此证费功钞云以自述德故犯。
【疏】注中求有二种者戒本虽无求字而有求义故文列十六之一谓增价也如是广长谓增线也今人亦有犯者谓他俗人许与绢疋令买好者即同此戒十诵有三色量价增皆犯堕也。
后段中初科为三初牒释有求义者文云与我为好即是求也文下初释增价注云一钱即古大铜钱一当十六十六之一即一小钱亦为增价如下次释增衣今下决持事同此戒者即增价也十下示同异本宗但无增色文中二增即是价量。
【疏】此戒犯相要在本绢于上劝增若令买布属前乞戒。
次科以劝增论犯局在本物若易物体即非增故。
【疏】问劝增戒中一缕即犯乞衣戒中一条方犯与此不同答乞本施主无心乞时任其多少恼义是微故约一条方犯劝增之中虗心限约已定不荷嫌少索多贪恼之情最重故使不问多少同犯罪也。
问中与前乞衣少多异故言一条者谓袈娑一相许也答中分示二戒情过不同故制限两别。
【疏】诸余可解耳。
结略中即若得衣下三句。
【律】九劝二家增衣价戒。
【疏】第九劝二居士增衣僧戒。
【疏】制意犯缘同前但合二家共作一衣为异耳。
第九通释中初科犯缘同者唯加第一云二非亲居士耳。
【疏】问劝二居士共作一衣价本不增为有犯不答如文云增不增非犯。
二中初问但劝二家合而不增亦应犯劝答中犯必约增不增非犯文云为好即是增故。
【疏】问劝二作一有增不增在何戒摄答后戒所摄虽不增非犯增者合作故。
次问或一家不增两戒何收答中既涉二家故非前戒。
【疏】问但制合二不云三者答举例可知。
三问答中但举二家三四皆尔但无缘起故所不明。
【疏】问三家各欲作布今令合细可非损邪何戒所摄答合三作细异于本体前戒所摄。
四问合布为细亦是增价须定所属答中易体非增义同前释。
【疏】僧只中为僧众多若一人合作同犯堕罪如上僧犯。
三中僧别三位劝增齐犯以长贪恼主义无异故下指如上即前义门。
【注】佛在舍卫国有二居士夫妇共议欲与䟦难陀买衣乞食比丘闻已具告彼到 家语令共作居士讥嫌比丘举过佛因诃制戒。
【律】若比丘二居士居士妇与比丘辨衣价买如是衣与某甲比丘是比丘先不受自恣请到二居士家作如是言善哉居士辨如是衣价与我共作一衣为好故若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戒相成犯开通并如前戒)。
【疏】戒本七句如前无异。
【律】十过限急索衣戒。
【疏】第十过限索衣价戒。
【疏】然宝璧精华世情所重长贪妨道生患处深特非出道之所宜畜然施主奉施以为衣价恐犯畜宝无宜自受故付俗掌令知净物寻索忽切情无容豫迭相催促逼恼前人故作制限三语六默必过索得是轻禁网过重障深宁容不制。
第十制意中四初叙世宝生患然下次明净施俗人由是实净物过主边故与此戒寻下三明因索恼他忽谓急速豫犹缓也故下四明过限制犯三语六默如下自明。
【疏】五缘成犯一施主送金银钱宝二为贸衣用三不受付人拟知净物四过法分齐五得入手犯。
犯缘中初二两缘属前施主下三并属犯人过法分齐即上语默也。
【疏】问衣价制过其限钵价何为不制答钵一便足更无多用故无过索之咎若全无钵极至百千无罪有故更求即落乞钵犯收故所不制。
问答中初对衣显异若下约有无简别无则多索无过有则非此所收。
【注】佛在舍卫罗阅城大臣与䟦难陀亲厚往来遣送衣价彼将衣价付净主已因事急索致令被罚诸俗讥嫌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中初明大臣所厚后明因索致罚起过之缘诸俗讥下明诃制也僧只多论云䟦难陀俗时知射法兵法瓶沙王二大臣遣五百人从学得通多持财宝来报其恩以宝付优婆塞家贫借用诣官言之索时牵挽俗人共责。
戒缘中初点注大臣所厚厚犹重也因索致罚者律明净主为官罚五百钱故僧下次引缘射法即善弓矢兵法即知军旅鬪战之事从学得通通犹解也。
【疏】问忽切索衣为损王臣为损净主答本虽王臣后在净主切恼故制唯在后人。
问答中切恼遭罚皆是净主故损后人。
【疏】此戒应在畜宝戒后以制净主故结集者不次或传受者失旨故在前列。
三中由畜宝中始听说净因听说净遂有过索结集不次乃指部主之差传受失旨即责翻译之过。
【律】若比丘若王(得自在无所属)若大臣(在王左右)若婆罗门(有生婆罗门)若居士(除王大臣婆罗门诸在家者是)居士妇(在家妇人)遣使为比丘送衣价(如上说)持如是衣价与某甲比丘彼使至比丘所语比丘言大德今为汝故送是衣价受取是比丘语彼使如是言我不应受此衣价我若须衣合时清净当受彼使语比丘言大德有执事人不比丘应语言有若僧伽蓝民若优婆塞此是比丘执事人常为诸比丘执事时彼使往执事人所与衣价已还到比丘所如是言大德所示某甲执事人我已与衣价大德知时往彼当得衣须衣比丘当往执事人所若二反三反为作忆念应语言我须衣。
【注】忆念者若执事人若在家若在市肆若在作处应至彼处一反二反三反语言我今须衣与我作者是也。
【律】若二反三反为作忆念得衣者善若不得衣四反五反六反在前默然立。
【注】彼执事人若在家在市作处到彼前默然立执事人问何缘此立比丘报言汝自知之若彼人言今我不知余人知者比丘当语彼人知之是默然相也。
【律】若四反五反六反在前默然住得衣者善。
【注】若作一反语破二反默然乃至三反语破六反默然也。
【律】若不得衣过是求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比丘尼同僧犯)若不得衣从所得衣价处若自往若遣使往语言汝先遣使持衣价与某甲比丘是比丘竟不得衣汝还取莫使失此是时。
【注】不犯者若遣使告知若彼言我今不须即相布施是比丘以时輭语方便索衣若为作波利迦罗故与以时輭语索若方便索得者。
【疏】戒本六句一犯人二若王以下明宝主缘由三若过索成业结犯四舍五结罪六不得进不相。
【疏】就第二立法相中文有八句初有五位但是财主遣使持宝将与比丘二彼使至比丘所下明使人受宝付彼之相三是比丘语彼使下明惧犯畜宝不即受相四彼使语比丘下明使亦知比丘非受宝者问执事人五比丘应语言下明示执事人所在六时彼使往下明与宝物付净主相七还到比丘所下既付宝竟还返告知世之信使可复如此八须衣比丘下明立法度索之往返。
戒本释第二中初科五位即王臣等五位人执事者即掌宝者文云若僧伽蓝民即守园人优婆塞即在家俗士世信使等者言能往复为使当然。
【疏】就索法度中初明语索三反相二若不得衣四反五反下默然相。
【疏】僧只云一反语索净主一月来即一月来乃至三月不得过如是十日四三二一日乃至须臾不得过三若一反默索例上可知。
索法中僧只彼具云若比丘至檀越所索衣时语言长寿与我衣直若彼答言尊者更一月来比丘满一月来往复索若彼言尊者更一月来比丘满一月复往索过三月不与不得复索若言半月来十日乃至须臾但使过三不得复索默索例上日月但不语耳。
【疏】善见云默然者口不语唤坐不坐与食不受说法呪愿一切不得若言何因至此答言居士自知。
善见示默与注大同。
【疏】纯语往索齐六不犯纯默往索十二反语参默故则九反律文四反五反者承前语势接次四五若行事时始心一二故成六默。
三分齐中初示三位但一番语当二番默律下点戒文以戒本中正约三语六默相参明犯前二三反即为语索后四五六反即借前一二三数接下四五六以为六默故云承前语等若行事等者译文虽省至用默索即从一至六据义合云若一反乃至若六反在前默然立文相方显耳。
【疏】诸有畜受相如宝戒说。
三指畜受此不当明。
【疏】若不得衣下是戒本业也自下戒相易识耳。
点余句中初点第三句自下指余三句四舍五罪若不得衣下至末文即第六句由索不得往告衣主之词注中明不犯即遣告衣主衣主不领自作方便由非强索故开不犯。
【律】十一緜作卧具戒。
【疏】第十一乞绵作三衣戒。
【疏】制意者绵是生缘得在损命不怀慈道方广乞求外招讥丑内丧善本为过极深故圣特制余虽缘财舍忏物在此则斩坏永竭贪源而世同尘同恶相济身所服用无非损生口说行慈何人能奉故多论云有四义故一止诽谤二长信敬三为行道得安乐故四为不害众生命故。
十一制意中初科为三初叙过明制生缘者有情所成故余下示制舍不同而下斥世服用同尘谓混在尘俗不能超拔故同恶相济谓彼此共行互不知非故多论四意初二即反戒缘三无乞求四成慈行。
【疏】毗尼教相三处以求少有乖者开为不犯今据戒缘至养蚕家乞绵看煑俗人讥骂以为生过之极也戒本列杂及以野蚕广解开通俱令斩损。
次会通中戒缘广解并见注中戒本列杂及野举微况重此明前后三处皆急则彰过重矣。
【疏】今人衣服皆犯通开斯何故邪迷名者也文言作卧具故谓如被也今定其名方知我犯但以三衣总号此土先无但闻以绵作僧伽棃此土本无不知何物而广张有相同此被敷故即相翻或云卧具或云敷具。
三定名中初科为二初示犯皆犯通开者由是已成合斩坏故今下正名上标三衣即今所定但下出本翻译初叙此无正译而下次明从相以翻张字误合作长。
【疏】故僧只云敷具者三衣名也多论云六年卧具正三衣也若非三衣如何乞法僧只云老病比丘持毡僧伽棃此云卧具岂不同也黑白卧具并同此耳。
引证中僧只明文岂非诚据多论六年卧具岂是被褥又引僧只亦即六年乞法因缘论云卧具律作伽棃显非异也黑白二毛前后四戒并三衣耳。
【疏】如后坐具此方有之即物相翻体相明了三衣无故所以有滥世并迷名都谓敷具自非见此何由辨之。
推滥中尼师坛此翻坐具此方牀倚皆用藉坐故有可翻三衣不尔故因有滥自非见此即指今文。
【疏】故多论云敷具者衣名也外国以绵作衣凡有二种细擗如毡作缕织成故犯罪也五分十诵多论涅盘并云憍奢耶也论云此是绵名养蚕所得如秦地法。
引示中初引多论示名体细擗如毡似今衣絮作缕织成如今细绢下引四文但明体耳憍奢耶此翻蚕口初丝多论云绵翻名异耳如秦地者指此方也。
【疏】五缘成犯一是蚕绵二自乞求三作法衣四为己五作便犯。
犯缘中作法衣者余衣应轻。
【注】佛在旷野国六群比丘至养蚕家索未成緜及已成緜并杂野蚕緜以作卧具又看暴蠒居士讥嫌言害生命无有正法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疏】戒缘如上解。
戒缘如上前三处中已提示故。
【律】若比丘杂(若毳若劫贝若衣及余缕杂也)野蚕緜作新卧具尼萨耆(是中舍者若斧若斤锉斩和泥以涂壁也)波逸提。
【注】自作教他成者俱犯不成者吉罗为他作成者吉罗尼突吉罗不犯者若得已成者斧斩和泥以涂埵也。
【疏】戒本五句。
【疏】一能犯人。
【疏】二杂野蚕绵此正戒家境也杂作尚犯何况纯者野蚕尚犯况复家蚕以踈制亲也所言杂者如注具解僧只云经纬间穿羊毛亦犯见云杂憍奢耶一毛亦犯憍奢耶者丝中极微者若准此方名为忽也。
戒本第二句初通示杂野为疎纯家是亲疎者尚犯何况亲耶野蚕天然生者依树作蠒有取为绵所下牒释指如注者注中毳劫贝等与绵相杂也僧只经纬间穿者彼云若经是憍奢耶纬是羊毛若经是羊毛纬是憍奢耶自作使人作成皆犯舍堕次善见中一毛者谓如一毛许也下示梵名忽即蚕口初出名为忽十忽为丝是也。
【疏】三作卧具是犯业也。
三中卧具即袈裟也。
【疏】四尼萨耆制舍也注中舍相文极明也。
四中舍相不同余戒注中斤即是刀挫则卧反字合作锉麤卧反。
【疏】五波逸提犯法也。
【疏】不犯中若得已成亦须斧斩此言切人也如何可通。
第五释注中初文此言切人谓诫勒甚切如何可通言必无开许也。
【疏】如五分云他施已成亦犯舍堕十诵若得已成者受用不犯。
二中五分十诵二文不同致有他解。
【疏】有人解云四分同十诵不同五分而律文中若得已成者下无开文但道斩坏如何舍制而用他开所不同也。
三中初科古谓四分文列不犯故云同十诵而下斥非注中引律明云斧斩正符五分那云不同则知十诵文缓不可依也。
【疏】余因参译亲见梵僧自唐国已西已南至于大海百余国僧现今所披并非绵帛非毡非布无成法衣问何所以为断杀故斯成现量何用谩言止可知披而谓非不可迷非而谓是。
二中初叙亲闻玄奘西归于慈恩寺选十僧翻译祖师预焉故云参译已西已南皆唐国外境毡是兽毛亦即生分然是剪剃非害命故如下所明斯下责谬解现行之事故云现量谩犹妄也披而谓非此犹可恕迷非谓是岂免无知。
【疏】问既云非法受持成不答如律通制但云五大上色不成受持至于财体无文得不若准央掘缯绵转来施持戒人不应受若受非悲不破戒据此斟酌也。
初问答中初据律无断若下准经斟酌央掘摩罗即大乘经转来非蚕家者不应受者经中断也若受非悲者违化教也不破戒者不犯制教也大乘菩萨悲行为先若着蚕衣沾杀生分故是非悲小教声闻离过为本但离杀手犯缘不具故不破戒准此据律如法得成深取经意终非应法故令斟酌也章服仪云旦自非悲之语终为永断之言祖师之意自可见矣。
【疏】问绵衣黑白同是犯缘如何入舍全坏不等答绵本损命偏乖圣心故斩绝源永除后犯黑白不尔身分余毛过浅障微还听服用。
次问绵令斩坏黑白二毛舍已还主故问决之答中毛不损命与绵不同故分两舍。
【疏】若尔今有作绵待虫飞出计非损命应无损也答元缘有因通为害本纵绵不杀少故不论。
转难答中初二句示佛本制意在永断不问虫之有无但是蚕绵无非损害下二句明不简所以。
【疏】问绵药二宝四戒所开何以牒舍答舍竟复用下不辨开此四反前故得牒也。
三问四戒不犯并牒舍法余戒不尔故问通之答中初二句答余戒不辨下二句答四戒须牒言反前者舍还差别如上具明开通所牒如下各辨且就此戒如注所引得已成者斧。
【律】十二黑毛卧具戒。
【疏】第十二黑毛卧具戒。
十二对后戒为名。
【疏】此毛体贵无宜服用虗损施物增长贪结又自营造招讥障道深妨本业故所以制。
制意总括有六一虗费二长贪三经营四招讥五障道六妨业对文可见言体贵者如下僧只明之。
【疏】四缘成一纯黑羊毛二作三衣除作毡被卧具罪非此戒三为己四自作成犯僧只云诸比丘并作毡三衣坐具唯除漉水囊乞毛众多为人所厌又毛大贵一两须二三金钱毛细輭触人眼睛不泪出为人求故或还或死破人家业故舍入僧。
犯缘第二点古迷名故简毡被非此戒者体是重物理应得吉僧只下引示制意有二初是自求令俗生厌又下次倩他求令彼破业初明体贵显其难得为人求等者彼律估客妇告舍利弗言我夫主及诸亲属为求是毛故或时还家或死不还等此彰过重故佛制之。
【注】佛在毗舍离诸棃车子多行邪行作黑毛毡披体夜行使人不见六群比丘见便故作之棃车讥嫌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缘起中棃车即外道名邪行即彼外道法棃车嫌者滥同己故。
【律】若比丘以新纯黑(若生黑或染黑)羺羊毛作新卧具者尼萨耆波逸提。
【注】自作教他为他犯相并如前戒尼突吉罗不犯者若得已成者若割裁坏若细薄叠作两重若小坐具若作褥若作帽作𧙕作摄热巾或作裹革屣巾一切不犯。
【疏】戒本五句。
【疏】一人。
【疏】二以新纯黑羺羊毛者所制境也纯则不杂杂作非犯羺谓小羊羔也。
戒本中第二句羺字奴鈎反胡羊也文云小者毛又细故。
【疏】三作卧具正犯境也即是法衣若作余衣如上不犯如戒缘中衣用上披拟夜行故比丘効之知非下裳何况作褥是犯戒也故下开通褥非是犯。
第三句牒释中初定名体如上即列缘中如下引缘证既在外披显是袈裟俗中释名上者曰衣下者曰裳今是上者故非下裳裳犹非犯褥非着用故云何况。
【疏】昔以此等为五敷具故制戒云此毛贵物无宜下用作无用之费此言是也今所不同竝上义中时为敷具者欲改恐迷且存古耳读者知非则无大过。
点古中初引示四卧具并不揲坐具总号五敷制戒即古疏中叙制戒之意彼谓被褥故云下用今下显非初句标简然下点前文准古本多上竝字或是然字传文之误谓前义门多云五敷乃是循古示须知之。
【疏】四五二句如上解之。
四五如上即舍与罪。
【疏】注释云若得已成者是开文也不同前戒若得已成即加斩坏此戒是开故无文斩又云若割截坏者谓本作时拟后坏故本不坏心作成即犯下诸戒中细薄重披例同两解。
释注中初释已成又下次解割坏约心有无以明两相下下探点后戒。
【律】十三白毛卧具戒。
【疏】第十三白毛作三衣戒。
【疏】制意同前五分十诵中以见前戒不得黑故便以小小白尨参之遂制三毛参作。
十三制意中初句指同体虽非贵长贪营造妨业不殊故须制约五下示异本宗缘于纯白乃制相参二律因彼微参故制分齐小小白尨谓不多也尨莫江反若依字书则犬多毛有云合作牻训杂者此乃杂色牛名非训杂也今准注中头脚等处即是麤毛仓黄色者谓之尨毛。
【疏】犯缘五成一三毛参作二为拟作三衣三为己四增好减恶下至一两五成便犯。
犯缘第四增好即增黑毛减恶即白尨毛。
【疏】问黑白同犯何故前黑不制参邪答两戒明参文则繁复以后例前黑参非犯。
初问答中白既减好成开黑必参尨无过故云以后例前也。
【疏】问三毛俱参何故黑多而尨少答就白制戒故黑多耳约前黑戒白亦须多又云黑色虽贵顺法衣相白是俗服是以少也。
次问以戒文中黑毛二分白尨二毛各一分故文中但云尨少义必兼白答中初约制戒相翻释又下次约毛色顺违释。
【注】佛在舍卫国六群比丘纯以白毛作新卧具居士讥嫌如王大臣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疏】就戒缘中由比丘着行致有讥诃故知上服。
戒缘中知上服者反古非也。
【律】若比丘作新卧具应用二分纯黑羊毛三分白(或生白或染白)四分尨。
【注】头上毛耳上毛若脚上毛若余尨色毛也欲作四十钵罗卧具者二十钵罗黑十钵罗白十钵罗尨乃至作二十钵罗卧具准上可知也。
【律】若比丘不用二分黑三分白四分尨作新卧具者尼萨耆波逸提。
【注】自作教他若为他作并同上也尼突吉罗不犯者若应量作若得已成者余同前戒。
【疏】就戒本中分二立法有三句后制加二句。
戒本释文中立法三句一能造人二作法衣三用分齐注中生白谓天生者后制有五句多前二句故云加也一犯人二违分齐三作法衣四舍五罪。
【疏】问约此文中黑者二分尨者四分所以尨多者答此翻律者不达故尔如五分云第三分白第四分尨。
问中文实不尔假设问之一往观文似如来问答中初斥翻译如下引证可解。
【疏】就注解中文相可了言钵罗者多论云婆罗此云四两立世云是南秤一两谓晋宋古秤此唐药秤是也。
释注中初通示言下牒释钵罗波罗律论音互立世即立世阿毗昙彼云郁单越人劫波树子衣长二十肘广十肘重一波罗注云南秤一两则与上多论不同有约秤有大小和会准似不然谓下定秤如上房戒具辨。
【疏】余文注可解。
后五句易解故无可释。
【律】十四减六年卧具戒。
【疏】第十四减六年作三衣戒。
【疏】所以制者沙门出俗知足为先既有旧衣即堪长道方复恣情广畜多积长贪坏道勿过于此俗士尚云积而能散安而能迁况复高世何迷至此必欲造新不可任意制限六年方开更造而有重缘取僧进止余则依制以妨业故。
十四制意中初叙合行方下次明非法引俗况道文出曲礼谓凡有所畜而能散施居安虑危而能迁徙斯乃不滞于物不着其处故也必下示制限而下明缘开取僧进止谓从僧乞法也。
【疏】六缘成犯一有故三衣减六年二不舍故者余之三律舍与不舍减六年与罪若依四分准文义意必新造作若为除故应是不犯以缘中藏积求觅故也三僧不听四更作新五为己六成便犯。
犯缘中第二余三律者即五十只纵舍亦犯若下示本宗准文义意即戒本中不舍故者作新方犯反明除故即是不犯此显四分异上三律以下引据即戒缘起如注所引三僧不听即不得法也。
【疏】多论云六年卧具者正三衣也若得羯磨减六年作其内更不得乞索作三衣反照前通奄如合契又僧只云老病比丘持毡僧伽棃未满六年不得更作故知卧具之目定是三衣总名不须惑也故开通中如三衣戒若是卧物本无离罪何须僧法。
次定名中有二初引多论名相两显不容妄执其内谓六年限内若非得法不许作故反下准决前通即上三戒定名等文奄忽也如合契者谓如世中合同契书喻其不差也次引僧只中缘如前引故下准后开通即不犯文如三衣戒谓同前离衣并开僧听显是三衣审非被褥此由当时坚执不从故此诸文重重点示耳。
【注】佛在舍卫国六群比丘嫌故卧具或重或轻或厚或薄不舍故者而更作新常营求藏积众多比丘举过佛诃制戒。
【疏】就戒缘中人情所同无问边表故今见者藏覔非一文相流世将三百年始于今日闻有戒约作三衣者须过六载可谓雷霆震地自不闻耳或是往业迷他或是教授传暗故有兹耳。
戒缘中初示文意人情同者嫌故乐新营求藏积无始贪习岂局中边西土中国此属边表意诫此方故云无问等文下重斥迷名自姚秦翻译至于唐朝近三百年已前皆迷谓为卧物则前四戒有犯不知今疏约义准文证定非谬始知有戒则斯四戒有同初制故云今日始闻等可谓下伤叹教文显白如雷霆之响从古迷暗如聋者不闻霆尔雅云疾雷为霆往业迷他推愚暗之因教授传暗究坚执所以。
【律】若比丘作新卧具持至六年若减六年不舍故而更作新(若自作教他为他并同前戒)除僧羯磨。
【注】有比丘得干痟病粪扫卧具重不堪持行佛言从僧三乞更作新者当白二与之也。
【律】尼萨耆波逸提。
【注】尼犯吉罗不犯者僧听及满六年减六年舍故更作新若得已成者若无若他与作俱不犯。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作新卧具下立法也三不舍故者犯本也。
【疏】四除僧羯磨者开缘也故注中以粪扫衣故有病难持。
戒本四中初科可解。
【疏】僧只云若身不羸颜色不恶筋力不减麤食能饱白等不成若如法者先受故者疏记日月病差已还受持故者五分云六年者数日满也十诵若余人作未成后人足成者吉随何岁作二三五六岁作时未成而且置至第七年便竟无罪但前者吉故者与人若作净也。
次引示中僧只初示非法文列四句显示病相非此滥托故白不成若下次明如法谓得羯磨当记故衣离舍时日受持新者至后病差复舍新衣还持故者足满六年方显缘开无缘不许五分六年数日满者谓数实日不取年满十诵余人作未成谓他人未满六年而作新衣未成未犯后人成者非先自作故成犯吉随何岁等者谓未满六年作衣未成未至果本七年方竟此则有因无果故云但前吉也下明舍故不出斯二。
【疏】就开缘中言若听者反解戒本僧不听也满六年者制限外也减六年者舍而作新是无本衣得造新也岂舍受持方复造衣本造拟舍故成不犯成而不舍罪则自科若得已成下既非本积故非负罪。
三释不犯牒释有四初释僧听戒本明犯由僧不听故云反解次释年满即顺教也三释年减初明舍故不同诸部如上说也岂下次示舍时若先舍后作即有缺衣故约豫拟即开不犯成而等者违上拟心还归本犯四释已成下三句已成他与并据外来中云若无先无故者此之三开通非本积。
【疏】由来长唱谓是卧毡故今重叙定是三衣不可疑也。
重斥中三百年来讲说相传故云长唱故下劝依犹恐执旧故诫勿疑。
【律】十五不揲坐具戒。
【疏】第十五不揲坐具作新戒者。
十五戒名中一是有故造新二即不揲合此二过共为一戒。
【疏】先有坐具且得障身受用便足今辄嫌故更复造新虗损信施作无用之费长贪妨业是以制揲欲制贪情为长道法兼有受用资身之益今反造新不揲违损教行故制。
制意中初叙造新过是下次明不揲过不顺佛制是违教长贪妨道是损行。
【疏】论犯五缘一先有故坐具二更作新者三为己四无心故者揲五作成便犯。
犯缘初科先有故者无故则开问嫌故造新依法揲故为有犯否答正制不揲揲则无犯。
【疏】此戒人多喜犯但知造新务取青翠多以布作并不加持长量则同彼䟦闍不揲则符于舍法知违犹是可救迷犯未足谈之故提举指掌冀因斯一悟也。
次科青翠同于正间色不如也布体虽如但由慢易多用麤踈故此责之复不加持过量不揲皆非法也同䟦闍者本律七百结集中䟦闍子比丘擅行十事得畜不截坐具谓长五广四统体而作不须截后更增广如钞记所引知违犹可救者微有智故迷犯不足谈者一向愚故故提举等即明此科点示之意指掌出论语如指诸掌言其易见也。
【注】佛在舍卫遣人请食常法请后徧行诸房见故坐具处处狼藉无人收摄由诸比丘嫌其厚薄轻重更作新者乃制故者揲新六群违制比丘举过佛制此戒。
【疏】就犯缘中初明大圣行房见过二立制加揲三六群起教四举犯制约。
【疏】所以如来不受请者多论五意一为入寂室故二为诸天说法故三看病比丘故四为结戒故五为看房舍卧具故比丘行后知佛行房必自肃慎不令非法又欲断盗贼知佛行房不起恶故。
戒缘中佛不受请中多论五意且据大分为言然经律中如来亦多受请寂室即坐禅处比丘俱出宜入禅故二中比丘在寺诸天不下故三佛亲看病以福胜故四五二意即今戒缘五中复有两意初令弟子肃慎谓诸比丘知出行后佛必行房先自摒净故又下二令窃盗息念以佛在寺躬自巡行故。
【疏】僧只云佛以五利五日一行诸房一我诸弟子不着有为事不二不着世俗言论不三不着睡眠妨行道不四看诸病人不五为年少出家者见佛威仪庠序起欢喜心故。
次科僧只五利前四捡校徒众并灭恶利也后一令他欢喜生善利也初云有为事即世间俗事。
【疏】二明制揲者以新故狼藉受用致亏以故揲新息贪受用俱有益故。
二制揲中初明因过狼性躁急食多遗籍故云狼藉受用亏者不专持故以下次明立制息贪即清心受用即资身故云俱有益也。
【疏】问此中明揲九十制量同是坐具何不合明答不同有四故分二戒一作新如量不揲犯前作故过量犯后作故如量俱持作新过量俱犯对此二戒明其舍悔先悔量外然后舍悔。
初问中欲彰二戒不同之意故发斯问答中初立句料简对下示俱犯悔法不揲过量罪兼二悔初悔过量截去量外单悔提罪次悔不揲须将入舍然后悔罪。
【疏】问准下九十揲已同截后何须舍答不揲则举体有过过在须舍故不劳揲过量则量内无过无则非舍亦可过量舍已主无用义故须截之。
次问意谓过量截己单悔本罪不揲揲已与截不异何须复舍答中有二初答不揲须舍次明过量不舍无则非舍谓内既无过无可舍故亦下次答过量不截始终非法故主无用反明不揲还主有用故须舍之。
【疏】若尔不揲舍已还主犹好亦应须揲答不揲为好今舍还我义同新得好非我过过量他与量非制故犹是本业故不须舍但截即得。
转难中过量不截过在无用不揲亦尔理应先揲答中不揲他与无犯舍还事同外得故不须揲过量他与亦非不截始终无用故须截去。
【律】若比丘作新坐具当取故者纵广一磔手揲新者上以坏色故。
【注】彼作新坐具时若故者未坏未有穿孔当取浣染治之牵挽令舒裁取方一磔手揲着新者上若揲边中央以坏色故也。
【律】若作新坐具不取故者纵广一磔手揲新者上用坏色者尼萨耆波逸提。
【注】自作教他为他成犯如上尼犯吉罗不犯者裁取故者揲新者上若彼自无更作新者若他为作若得成者若纯故者并不犯。
【疏】戒本立法有三违教有四若比丘者能造之人二作新坐具是戒所缘境也三当取下明立法相言坏色者即断着故也就后犯相可以情求。
戒本点文中初总分若下别释初释立法纵广一磔即佛一搩谓四方二尺注中揲法文相极委言断着者着即贪爱就下次释违教一作新者即犯境二不取下即违法三舍四罪故有四句。
【疏】注中裁取故者谓本未作即有揲心故成不犯若遂不揲亦随结犯。
释注初科由新者先成后方揲故故约作心释不犯相遂亦成也。
【疏】此是圣法所加常拟敷坐不言毡布随常用者加持今有多畜不持亦不知何者是犯意谓如彼三衣一钵性是本制可以多积无结罪邪随初一者即是本畜虽不受持亦无长罪若如法色则可加持或体非法或色不如或财是贩乞邪求得者虽加不成事同三衣畜服相似至于受用犯持同钵余如钞疏及九十中。
次科初示须加法不言毡布谓不论其体之精麤但取常所用者加法持之余则说净而畜今下斥非意下显正意谓即祖师所怀初责多畜如衣钵者以六物中坐具为一数故既同衣钵岂容多畜若如下次辨如非初示成否事下次明受用同三衣畜服者谓制随身也犯持同钵者离宿亦吉而不失法余下指广事钞二衣业疏衣药九十即过量戒。
【律】十六持羊毛过限戒。
【疏】第十六持羊毛过限戒。
【疏】然出家之士躬自负毛顺路而行迹同凡碎动越威仪招讥自毁殊所不应故所以制所以开者资身助道非不待之若全禁约有须无济更别追求劳扰又甚故开至三由旬过则违也。
十六制意中初叙制意凡碎谓经求小人所以下明开意待犹须也凡立制须开有开必制故限由旬过则制犯也。
【疏】论犯四缘一是贵羊毛文除贱者以开缘中头脚毛故今若生讥何论贵贱担于毳等亦越威仪但缘在于毛故制开外耳僧祗云成器者不犯器谓衣相也此是通名如今刀斧衣物通号二是己物三自持四至三由旬故僧只云乃至羊毛着衣囊中经行绕塔或持一由旬半已忘物返来计过三由旬故犯堕也。
犯缘中初缘简贱据后开通今下义判初约讥同判犯担毳等者总牒开文越威仪者即吉罪也由是小贱故不同重但下次明文列不犯之意上叙本犯具兼制开故指不犯在制开之外次引僧只初决文相此下次释器名如刀斧等诸余受用皆得名器欲显器名不局得目衣物也至三由旬下即第四缘文脱标数下引僧只显示异相初明经行绕塔虽非道行亦计里数或下次约在道一由旬半忘物返来成三由旬再行即犯一由旬计四十里。
【注】佛在舍卫国时䟦难陀得羊毛贯杖头而行居士讥言贩卖羊毛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中起过者言贩卖也。
释戒缘中特举诃词欲明此戒为息讥故。
【律】若比丘道路行得羊毛若无人持得自持乃至三由旬。
【注】若道行若住处得羊毛若须应取无人持自持至三由旬若有人者语言我有此物助我持乃至彼处比丘于此中间不得佐持者吉罗若令尼四众持过三由旬吉罗除羊毛若持余衣若麻等吉罗若担余物杖头者吉罗。
【律】若无人持自持过三由旬尼萨耆波逸提。
【注】比丘尼吉罗不犯者若持至三由旬若减三由旬有人语持中间不助使尼四众齐三由旬若担毳𮖢毳绳若担头上毛作帽巾者得。
【疏】戒本五句一犯人二道路行下立法注解文相可知三若无人下明戒业也下二可知。
戒本中初科第二句指注解者注中初明得取自持限满若有人下次明倩他续持若令下三明使余众持除下四明诸轻物。
【疏】开中帽巾者本未担前立意者耳。
次不犯中已成帽巾本无有犯今此开者谓担少毛意欲作耳。
【律】十七使非亲尼浣羊毛戒。
【疏】第十七使尼浣擗毛戒。
【疏】制戒意成犯缘同上浣衣戒彼制故者新是轻犯此既劳功新故同犯。
十七名中擗合作擘分也擗本音辟字之误也通释中初指同此亦三缘同制犯相离合并同上说犯缘唯改第三是羊毛耳彼下简异可知。
【注】佛在迦维罗卫六群比丘取羊毛使尼浣染擗之时姨母尼为染毛故污色在手往佛所礼足而立佛知故问诃而制戒。
【疏】就戒缘中姨母为染至佛所礼足而立者多论云所以制者与诸比丘增上法故若诸尼众执作浣染废修正业则无威仪破增上法又止恶法次第因缘各令清净故所以不坐者女人敬难情多又佛不广为女众说法又尼至佛所一切皆立为止外道诽谤故又女人鄙陋多致讥疑所以不坐。
戒缘中初牒文征意多论下引释有二初释制戒有二意初意与比丘增上法者由尼执作废业乖仪则是比丘破增上法次意止恶法次第者禁轻防重故所以下次明不坐四意释之第二说听非久故不须坐余三可解注中姨母即大爱道尼污手见佛发请制戒也。
【律】若比丘使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擗羊毛者尼萨耆波逸提。
【注】比丘尼吉罗成犯开通如浣故衣戒也。
【疏】余文句可以寻知。
戒本同前故略不释文有六句一人二非亲三浣染擗正业相四羊毛即戒境五舍六罪。
【律】十八畜钱宝戒。
【疏】第十八畜钱宝戒。
【疏】宝是八秽之一因明料简一列数显非二开制不同三轻重结罪四互贸得罪。
十八料简中分章云八秽或名不净语别义同或名八毒蛇从喻为名。
【疏】初列数者诸大小乘经皆云八不净物涅盘经中十余处文盛陈毁过亦不列名故彼文言若优婆塞知比丘破戒不净受畜八法不应给施又不应以袈裟因缘故恭敬礼拜若共僧事死堕地狱广如彼说。
列数中初科初通示众典次别引涅盘文中初断俗恭敬若共下次遮道同法。
【疏】古来相传既有八名须知八相一田宅园林二种植生种三贮积谷帛四畜养人仆五养系禽兽六钱宝贵物七毡褥重财八佛不开物如女人器仗之属。
次科八中第六正当今戒。
【疏】所以云不净者具有五意一由畜增贪名不净心二体有污染名不净戒三违圣明约名不净教四过讥俗情名不净信五者为业沉下具缚三涂名不净业。
三中五意心戒教信业业即是行此五并为八物所污故皆名不净又贪心是本任运能生下之四种又复总上四种共成后业然教非不净但望贪畜污毁圣言故得名耳。
【疏】自余三门具在随戒释相畜宝戒钞中广说。
次指略中第二开制钞中极广大略为言众僧皆得唯除女人若论别人有开不开如房开应量钱帛说净等第三轻重者钞云六七金钱绵褥得堕以违净施故(绵褥说净据小者耳)余六吉罗畜者少故第四互贸者钞云若以此八贸衣犯舍以衣得宝緜毹亦舍若得余六并吉罗等。
【疏】所以上来连指钞者彼具广陈不劳费故也。
三总示中以前诸戒并多指钞故特示之令知略意。
【疏】正解制意者夫出家为道世财非意俗士高节顾若遗尘况复情存出要义乖常习今辄贪畜殊坏法仪即非少欲知足之本所以如来制戒不约俗人唯斯一戒对俗而制欲使息灭贪竞兴道相师若不从法自陷坑穽损丧道器何恶过此故所以制多论云制有三益一为息诽谤故为灭鬪诤故为成四圣种节俭行故。
正释今戒制意中初叙非宜文举俗士者如王衍管宁视如瓦石崔洪口不言贸财手不执珠玉及晋世诸贤皆少私寡欲高尚其事出家为道岂得反之义乖常习言须异于尘俗也今下次显过状所以下二引证初引本律对俗证即下戒缘所引兴道谓令僧成德相师即使俗归心次引多论三益证初顺道行故二绝交贸故三成少欲故。
【疏】四缘成犯一是钱宝二为己三无说付意四领纳便犯。
犯缘第三以受财时未容即说故约起意先受后说。
【注】佛在罗阅城有一大臣为䟦难陀留其食分儿以五钱取食䟦难陀来取钱寄市肆上居士共嫌比丘诃责王共臣论佛广说喻因诃制戒。
【疏】就戒缘中初明取钱肆上为过起所由二居士共嫌已下明王臣共论说喻诃制故律本云佛告大臣若见沙门释子以我为师而受金银钱宝者则决定知非释子又杂含云若有沙门受畜金宝当知五欲悉是功德清净余广亦同钞又涅盘云若能远离八毒蛇法是名清净圣众福田应为人天之所供养清净果报非肉眼见等。
戒缘中初分文故下引释有三初举本律佛世国王大臣集会共作是言沙门释子得捉金宝有一大臣名曰珠髻语诸臣言莫作是言我从佛闻沙门释子不得捉金银即往佛所白佛向我所说无有违失耶佛告下即佛答词彼又云大臣当知日月有四患故不明净谓修罗烟云尘雾也沙门亦有四故不明净等谓不舍饮酒淫欲持金银邪命也次引杂含以沙门清净五欲秽浊金宝是色即五欲之一若许受畜是则五欲反为清净耶三引涅盘初劝远离是下叹德上四句叹因下二句叹果无漏果报故非凡夫肉眼所见。
【律】若比丘自手捉钱(上有文像)若金银若教人捉若置地受尼萨耆。
【注】是中舍者彼有信乐守园人若优婆塞当语言此是我所不应汝当知之若彼取还与比丘者当为彼人物故受勅净人使掌之若得净衣钵应持贸易受持之若彼优婆塞取已与比丘净衣钵者应取持之。
【律】波逸提。
【注】比丘尼同犯若不语彼人知是看是突吉罗不犯者若语言知是看是如上舍法若彼人不肯与衣者余比丘当语言佛有教为净故与汝应还他物若又不与自往语言佛教比丘作净与汝汝应与僧塔和尚知识及本施主不欲令失彼信施故也。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自手捉者戒之业也三钱及金宝戒防境也四教人受下同上业也下二可知。
戒本释文中初科二是自作四即教他自他虽异造作不殊故指同上下二即舍与罪也。
【疏】此是畜宝戒下九十是捉宝戒也今文中不明畜者略也自手教人若可置地者列彼受畜之相受元为畜者得捉畜两罪捉依后科畜自依此若捉不畜不犯此戒犯后九十故多论云捉金薄金像及他宝者若自说净宝俱得提罪僧只亦尔金银钱随国所用相成就者皆犯提罪。
简滥中初分两戒今下通文相以文言自手捉昔人乃谓此制捉宝下是拾遗故特分示初释文受下判罪准此应作四句畜而不捉如文置地单犯此戒二捉而不畜如下多论单犯后戒亦捉亦畜如文手捉二戒俱犯四俱非句如指授捉金像等故下引证九十多论金薄即贴涂之物僧祗钱宝随国所用金银铜铁但成钱相捉者皆犯。
【疏】注解文中是中舍者牒前制过也二彼有信乐下明舍钱方便覔净主付也三若彼取还与比丘者不达施意佛为净故令彼受之彼不解故不敢即受乖净施法故文云即作彼人物受后得衣钵更转净贸方可持之四若彼取下既悟解意即取回净故无转贸之文。
释注舍法正释有四三中不达施意由不先语不晓说净之意也作彼物受令净人赏事同受寄也后易衣钵更转贸者由前净法不成后得之物还非净故四中即据解净法为言。
【疏】问等同施人如何迷悟两异答沙门达教须语彼知故多论云先求一知法白衣令知比丘之法不畜钱宝后若得者于檀越作净也四分之中前由迷故所以不成物既见在即作彼物后若得财更须贸易方得加受文极显然勿怪郑重。
问中牒上两段以申教意答中初正答由语不语故有迷悟四分下重释前迷文下二句恐谓文繁故此诫之。
【疏】下结罪注解云若不语看是知是者看是谓看于钱宝知是谓非我所作为净与尔何得不道失法故吉若彼下明索宝不得进不之相文极明据。
次释结罪牒释中注文若不下明不教净语若语下明作已索相疏中初释前段看是眼看知即心知何得不道显示不作结罪之义若彼下次释后段。
【疏】此亦人所常犯知犯即有息期也。
结诰中人虽常犯尠有知过故今劝知知则可息犯而无知贪婪鄙恡何可穷也。
【律】十九贸钱宝戒。
【疏】第十九贸宝戒。
【疏】以其宝物更相贸易长贪妨道招世讥过故所以制。
十九制意正明中初示业相长下略示三过总归两损。
【疏】此戒对后贸衣戒五种不同初对人不同贸宝七众俱犯贸衣唯二俗犯二贸宝自作教人为己同犯除为三宝贸衣使人不犯三贸宝一制不开自为贸衣则开苏油相易四衣宝舍则道俗不同五还财本非本别故。
次简贸衣中五种别者一人二业三开四舍五还总括二戒始终皆备寻下对之不复引也初云赏衣唯俗者即在家二众五云本非本者贸衣即还本衣贸宝与俗易净故非本也又作四句以简二戒一以衣易宝二以宝易衣三以宝易宝四以衣易衣一三犯此戒二四犯后戒准此但约所贸以分两戒不论能贸也。
【疏】又对畜宝四句分之一是畜非贸俗施钱宝也二是贸非畜用衣易钱宝也三俱是者以钱买金畜之四俱非者即衣物相易也。
次对畜宝四句初句犯前次句犯后第三两犯第四对俗即犯贸衣。
【疏】昔人不立以财无两舍罪不双结诵得此语不敢漏失今不同之见今以钱买金而畜初贸后畜缘相是异何不双结。
斥古中初叙古意彼谓第三句但犯贸宝不犯前畜诵下正斥财无两舍等语乃谓犯过衣财无再犯长彼但承言妄举而不知用处自别故云诵得语等今下显正理如上判但将一舍牒悔两罪缘相异者谓二戒犯缘前后各异故须别犯。
【疏】若尔贩卖衣财亦合说净答全不同也净法简境罪不约境故也。
释难中既立双结则犯过之财容有犯长义须说净如上义门古义还立答文显别以破来难。
【疏】论云此戒一往即犯不同贩卖舍与白衣不得与沙弥以彼畜宝亦须舍故。
三引证中论即多论对后贸衣略示二别初约犯相别此戒即犯后贩卖戒收时但轻出卖方犯故次明舍财别贸衣不通俗贸宝不通道所以下众亦不与也。
【疏】论犯五缘成一是钱宝二互相贸三决价四为己五领取犯。
【注】佛在罗阅祗时䟦难陀往市肆上以钱易钱居士讥嫌言善能卖买比丘闻告佛诃制戒。
【疏】就戒缘中以钱易钱者且约缘起如此世中不许恶钱比丘以好钱易之拟后用故即斯人也而有斯疾矣。
戒缘中初牒释即下伤叹文出论语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意伤善人不宜有斯恶疾)今借用彼语而喻意不同。
【律】若比丘种种卖买者。
【注】若已成金未成金已成未成金银亦三种钱唯一种交互相易钱者八种金银铜铁白镴鈆锡木钱胡胶八种钱也。
【律】尼萨耆波逸提。
【注】比丘尼同犯余舍法开通索宝方便并如前戒不犯者若以钱宝贸璎珞具以钱易钱为佛法僧者是。
【疏】戒本四句。
【疏】一人。
【疏】二种种者谓以钱宝七互转易正是犯相。
戒本第二句点文略示如下注显。
【疏】戒本但云种种而未分明若不注解知是何物故大要也就其相中金银各三钱唯一品。
释注总示中初叙注意就下列相。
【疏】如昔云未成金者谓杂石矿也安有块石而明金相如僧只善见释相彼转成文以为作也言成者已成器也华钗庄严具是也未成者即金铤也已成未成者镕舄作器而未铤治者银例此三钱唯一种据理亦三但未成就文像不具世所不行则非贵物故唯一也互络成句有四十九。
别释中二初释三相又三初释金中先斥古非彼迷成字谓是金矿未经烹炼者故引僧只善见质之彼名已作金未作金不同今文故云转成为作也既言未作显是未成器者非石矿也言下次示正解铤冶铤谓捶打冶即揩磨第二释银三种同上第三释钱唯是已成故但有一如文可知互下后示句数即上七种随一为头如云以已成金易已成金乃至钱等则为七句又以未成金为头乃至以钱为头作句亦尔则有七七句也注中胡胶即此方蜡类。
【疏】余之二句可知。
【疏】下开贸者捉属后戒贸为佛僧非犯此戒。
余二句释注中下开即不犯文由非为己在此为开必贸时手捉非不犯后恐谓例开故特点示。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三下之二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三下之三
【律】二十贩卖戒。
【疏】第二十贩卖戒。
【疏】据此戒中须分三位即贩卖买也为利故收为利故出诤价而高为贩也为利而取故减前价名买为利故出强增其价曰卖也戒本中但明增减市易论及余律广出贩卖之相如钞广分也。
二十分位初中初总示为下列释贩卖并是出物但约先收不收以分两异戒下指广但明增减等者如注止列卖买之相不言收贩论律出者即多论云此贩卖堕一切堕中最重宁作屠儿止害一生贩卖一切俱害等又僧只云储药草时作念此后当贵乃至后卖犯舍钞文甚广不可具录。
【疏】何以制者凡出家之人理须息务静坐修道何得躬自贩博驰骋市肆动越威仪招世讥丑又钱财既交事容犯重可惧之甚义须早制多论四义一为佛法增上故二为止鬪诤故三为成四圣种故四为长信敬不诽谤故。
制意中初约义明有二初约乖道意次约防盗意多下二引文示论中四义初即住持二即灭恶三生善四两兼。
【疏】六缘成犯一在俗二众二相贸三决价四为己五自贸易六受犯。
犯缘中但反上六即是阙缘故不劳出。
【注】佛在舍卫国时䟦难陀往无住处村以生姜易食食已持去舍利弗后至乞食檀越以䟦难陀事征之惭愧无言又共外道博衣悔而不得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起中分二初以衣食起过后举过诃制前又分二初至惭愧无言已来明䟦难陀生姜易食缘二又共外道即明此人贸衣过起前中由䟦难陀易食致比丘法猥滥不行谓非乞食之士及舍利弗后乞即以前事征之致使尊者无言也。
戒缘中初分文前下牒释注中初明贸食缘无住处村即无伽蓝也食已持去谓持余食去猥滥猥即是杂时至乞食清净活命是比丘法彼以物易令法杂滥以前事征者索物易也次明贸衣缘律因外道将一好衣入祗桓求易䟦难陀以故衣修治如新与彼博之外道寻悔陀遂不还呵骂而去。
【律】若比丘种种。
【注】以时药易时非时七日尽形波利迦罗如是互易乃至以衣易衣。
【律】贩卖。
【注】谓价直一钱数数上下增卖者价直一钱言直三钱重增卖者价直一钱言直五钱买亦如是犯也。
【律】尼萨耆波逸提。
【注】比丘尼同犯不犯者听五众出家人共易应自审定不相高下如市道法不得与余人贸易令净人贸若悔听还若酥油相易者不犯。
【疏】戒本四句。
【疏】初一可知。
【疏】二种种者文不显也此与前戒言词不分要须注解方显两戒此初译人之过也纵佛本言必不如此结集传之亦须从俗故佛言令人易解为要今多列种种深叵知矣。
戒本第二释文中初示翻文混漫言此初者谓当本翻译不详也纵下推本不然一以佛语明显二则结集随时必无混滥故下引证即如母论比丘说法佛听引要言妙词直显其义故知但欲令人易解今反难解故云深叵知等。
【疏】注中所列但以衣药互易指缘起说若以钱买衣属此戒摄反则前戒。
释注中初示注意若下约衣宝互易以分两戒前所谓但约所贸者此明证矣。
【疏】言贩卖者上已条理说其事相广如钞引。
次释贩卖点文中上条理者即前分三位也余指如钞见随相中。
【疏】注解之中初总明相故云一钱数上下者此是贩之异耳言增卖者本贱索贵也买亦如是者本贵买贱也本实直五钱减买言直三钱重减买者本直五钱言直一钱。
释注中初释一钱云总明相者该下三位故数下次释三位初释贩中言上下者或随时贵贱加减价直或对人交贸进退论量正是贩易而言相不同故云异也次卖后买示相甚明。
【疏】多论云此贩卖物若无同心净人应作四方僧卧具若入佛者外道谤言瞿昙沙门多贪利故令弟子舍物持用自入又除佛福田无过四方僧不问邪正持戒破戒一切无遮。
释第三中初文多论永舍入僧如上已示复申不入佛宝之意初明杜绝讥谤故不入佛瞿昙即召如来过去师瞿昙仙因此为氏又下次显僧福最胜故舍入僧。
【疏】据此文相四分所明但有衣药衣有同类可如常舍药则谷米治生收利如是不净其相如钞准论谷米俗人为主若无同心可依论断。
次科为二初明犯物四分衣药即如注列衣对僧舍故云同类药有四种且论时药治生收利有犯贩卖须明舍相指如钞者彼引五百问治生道人得物犯舍等准下二正判上约有净主多论谷米舍同钱宝若下次约无净主依论断者入四方僧也。
【疏】又如开缘止余同类五众余人则约如衣法中及如他律并听比丘身自交贸但不增减律据有人可贸理必不得自为反上无人可依他部广如钞引。
第四中初文为三初开五众即对贸人余人约者即俗人也如衣下次开自贸既不增减故无有过衣法即本律衣犍度彼云有贵价衣令净人贸无净人者乃至遣比丘贸他律者僧只云若估客物直五十而索百钱比丘以五十知之如是求者不名为下十诵比丘三度语索不得覔净人使买等广如钞引律下三释上制开之意。
【疏】若悔听还者十诵七日者听过则不应僧中买者悔则不可。
次科若悔听还四分文漫故引十诵决之一有日限二简僧别。
【疏】又云苏油相易是不犯者外用也前言七日是犯者据内资也。
三中前云四药交贸是犯此中乃开故约内外会通相违。
【律】二十一畜钵过限戒。
【疏】第二十一畜长钵过限戒。
【疏】然钵为应供之器得一资身长道便罢今过畜盈长而非少欲常又经营废修正业招机自坏过是不轻故所以制所以开十日者然物变无恒容有失夺身资要用事不可废施时不受后须难得所以开限十日作法而畜过则致犯故也。
二十一制意中二初明制意叙过有三非少欲即乖行废业招讥翻此三过即成三益所以下次示开意则知开畜用拟失坏非为贪积开十日者即同长衣从容处置缓急得所。
【疏】六缘成犯。
【疏】一先有受持钵二更得钵若是如法可得其罪三是如法钵要具三如一体如唯泥铁二种余木等并非法故二色如要须熏令坚固若油若掍磨等并非佛教三量如诸部言虽有多准母论大钵受三斗小者斗半若过若减不成受说余如钞中四不作净五无因缘多云得钵五日披摈颠狂心乱等虽经多日无罪后得止取后五日续满者犯六过十日便犯见云若买他钵未还直不成受若主言但受虽有此语亦不成过日非长若度价竟为熏报知比丘不取过日犯舍余人知报非钵主者不犯僧只钵知友边作净若十日内舍故受新十日一易。
犯缘第二是如法者简贩搏得者则无长过第三体如中木钵同外道宝钵同俗流石钵僭如来皆不应法色如中油字去呼谓以桐荏油涂已烧之掍合作璭谓揩磨出光也量如中诸部言多谓出量不一而无分齐唯母论同今四分故引示之三斗斗半并准姬周为定五中披摈即法隔颠狂心乱即病缘准例长衣亦应同此六中善见约直明犯初据未还由未属已纵语非长若下次据已还主报即犯余报不犯未委实故僧只知友边者即净主也十日一易此据不畜长人一受一舍更互加用今引此文但取不得过十日耳。
【疏】多论问曰白色钵过限犯白色钵过非犯答衣染必成坏色故贮义强钵熏多坏乖畜非犯问衣若过减皆成受持钵反上者论答云衣可截续是以成受钵无此义成量成持。
次料简中多论初问答中衣染必成色钵熏不必成次问答中衣过可截衣减可续钵则不尔故成不成别。
【注】佛在舍卫六群畜钵恶者置之常覔好钵畜之遂多居士游观便讥似陶师瓦肆无异比丘举过佛便诃责而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举陶师者为讥过之本也。
戒缘中但释讥词注中前云恶者置之谓不好钵弃置不用陶师借音为姚范土工也。
【律】若比丘畜长钵。
【注】有六种铁钵黑钵赤钵苏摩国钵乌伽罗国钵忧伽賖国钵大要有二铁钵泥钵大者三斗小者一斗半此是钵量如是应持应净施。
【律】不净施。
【注】净施不净施相对八门如长衣戒不异也。
【律】齐十日。
【注】时阿难得贵价钵欲奉迦叶以常用故十日当还恐犯舍堕以事白佛便开制至于十日。
【律】过者尼萨耆波逸提。
【注】尼同犯辨相开通如长衣戒。
【疏】戒本七句。
【疏】一犯人。
【疏】二畜长钵。
【疏】问长衣戒中有衣竟语钵衣相似所以无者答衣有三种不同对多以明长钵则制一受持余则是长非惑故不明本制。
戒本第二问中衣钵俱长开制合同故发诸问以彰两异答中对多明者以竟即是足多可论足一不须论惑犹乱也。
【疏】问彼又开迦絺那衣钵何不着者答内外资身别过益不相及所以此戒无迦衣出也。
次问意亦同前答中内外资别者若据衣钵并是外资由钵盛食相从为内过不相及谓长不相染益不相及即迦絺不润。
【疏】若尔何不受迦钵答衣有三领为持重故开功德衣得离衣宿钵唯有一常须受用何得迦钵以癊持钵事不可也。
转难中意谓益既不及理宜各受答中持重故开即本缘也一钵非重理不开离故不相比。
【疏】问何故不开迦提一月答钵未成无长过若已成者开限说净何须一月。
三问衣开迦提钵亦应尔答中开限说净即十日也。
【疏】若尔衣开十日亦同钵者何须一月答衣限时节四序循环既涉秋冬事须补洗钵无时限何事相拟。
转难答释可解。
【疏】就注解钵相中言六种者随国随处黑赤色也文略不列国名何所益也大者三斗律是姚秦所翻从国而用广如房舍中说。
释注中初释钵体六种中初是约体二三从色余三随国黑赤二钵不标国名故云文略等次释钵量指如房戒谓姚秦时用姬周斗故。
【疏】三不净施者如长衣无异四齐十日辨开缘也五过者业也下二可知。
后五句配释可见。
【律】二十二非分乞钵戒。
【疏】第二十二乞钵戒。
【疏】然钵减五缀不漏堪可资身长道便罢今乃处处随非亲乞长贪妨道恼乱施主于理不可故所以制。
二十二制意中初示所宜今下出过状。
【疏】论犯六缘一先有受持钵二减五缀不漏三更随非亲乞四为己五乞如法钵六领受犯十诵若二人共乞一钵吉罗量不如故。
犯缘第五须如法者具上三如下引十诵别示第五。
【注】佛在舍卫国䟦难陀钵破求多钵畜居士计会乃知多受便讥嫌言受取无厌比丘以过白佛因诃制戒。
【疏】就戒缘中由破一乞多故致讥毁耳。
戒缘摘示讥毁之由意令识过以自诫耳。
【律】若比丘畜钵减五缀不漏(相去两指间一缀也)更求新钵为好故(若满五缀不漏更求新者吉罗)尼萨耆。
【注】是中舍者于此住处僧中舍钵已单白受忏便说罪名种相责心生厌离钵若好者应夺留置取最下不如者与之便作单白以钵次第向上座易之持上座钵与次座若与彼比丘如是展转乃至下座也。
【律】波逸提(比丘尼同犯)彼比丘应往僧中舍展转取最下钵与之令持乃至破应持此是时。
【注】僧以下钵白二与彼应守护不得着瓦石落处倚杖刀下着悬物下道中石上果树下及不平地不得着户牖内户扉下若状下状角除暂着不得着两牀间及立荡钵乃至足令破彼不应故坏故失非钵用者吉罗不犯者若五缀漏若减漏求新者若从亲索若从出家人索若为他他为己不求而得若施次得若自有价买畜者皆不犯。
【疏】戒本六句。
【疏】一人。
【疏】二本钵未满五缀相五分云若本无缀乃至四缀更乞如上钵者亦堕若乞五缀得吉注中相去两指间一缀准此为量纵未缀而量过亦不名犯。
戒本第二五分中更乞如上即无缀乃至四缀此谓本有后求皆不满五故齐得堕若乞五缀吉者本有不满后求满故本若满五则无有过次释注中两指若据佛指面二寸二指即四寸五缀即二尺若取人指面阔一寸五缀止有一尺文中不明然前后多用如来磔指以为揩定今言五缀但取痕脉满二尺许不必须缀故云准此为量等。
【疏】三更求新者是犯法也。
【疏】四制舍注解云于此住处僧中者以钵无多用好者夺留入僧库中为益本寺故言此住处也。
第四住处中为益本寺由本多求损本寺故。
【疏】问乞衣恼多亦损寺舍何不同钵答衣资用宽故须还主不夺入僧钵无多用得一便足余夺入僧。
问中乞衣不罚入库故问所以答中衣用宽者随时更易用非一故。
【疏】若尔长钵无用何不入僧答或自贸得或虗心施既无外恼故不同乞。
转难中既无多用前戒长钵不合还主答中钵分长乞不乞属前违说净犯故复还主乞则属后恼施主犯故罸入僧又长不损僧乞有损故。
【疏】僧只若钵大贵应卖取十钵九者入僧厨下者还主乃至乞钵直入僧一直买钵还此比丘。
引示中僧只初约乞钵卖易还言大贵者有所直也由一贵钵不可两分故令易贱入僧还主言十钵者趣举为言乃下次明乞直买钵还直是钱宝不可还故准此不行次第换法同下四分直尔和还。
【疏】就此舍忏与余不同初明单白受忏悔本罪已二明取最下者白二与之三明单白与钵次第换四明白二以此下钵令持计有四法。
二作法中初受忏白云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钵破减五缀不漏更求新钵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某甲比丘忏悔白如是次与钵白二初白与上大同但僧忍听后改云与此某甲比丘钵白如是羯磨准白作之但第二句双揲缘本第四句略缘牒本耳(此法亦出广解注中不列意见下文)三次第换白云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以此钵次第问上座白如是四令持白二初白云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以此最下钵与某甲比丘受持乃至破白如是羯磨准作(此法见后注中)前二法义该诸舍后二法唯局此戒。
【疏】彼比丘应往僧舍取最下者令持是次第最下法也为折伏彼贪故从上向下。
第五释文中初科初点文相具含二法取最下者单白次换也言令持者白二制持也为下示罚意也。
【疏】就中立法随僧量宜或和还彼或次第易律具二意任时量据。
次科初明立法不定或和还者据情可愍同衣直还或次易者据宜折伏依法须罚律下示其所据律出还法复示罚法故云具二意也若但和还止用前二法若次第易则用三法除前白二戒文正明次易所以注中但出三法疏文备列故有四耳言量据者须视犯者持护谨慢贪情重轻也。
【疏】僧只云行钵人白二差讫唱言诸大德各持受钵来五分云五事不应与若无钵太大太小穿缺若㖞偏也十诵云钵满盛水僧中行之取竟不得悔悔者吉罗。
三中僧只行钵人要具五法即不爱至知可与不可与也白二差者彼云大德僧听某甲比丘五法成就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某甲比丘作行钵人白如是羯磨准作差已唱告如文所引据此通前须行五法二单白三白二也五分五事不与即僧中行时有非法者不应与易大小谓量非穿缺无用㖞谓偏斜十诵盛水示无穿漏僧中行者五德应擎钵至上座所问言须是钵否若言须应与取上座钵行与次座亦如上座法若上座心悔还索自钵者佛言不应与得吉。
【疏】注中白二下钵令其守护恐瞋破故多云前所受持钵如法受持后钵不受常畜二钵若食时当持二钵终身如是示多欲过又断恶法因缘僧只云以缀钵难洗一日乃了要当净洗若辛苦者知识师僧言此贤善比丘以洗钵故妨坐禅诵经行道打破藏举者无罪。
释注中初释僧作法意瞋破谓怀瞋打破多下次明罚持之相示多欲过露前犯也断恶法者绝后过也僧只下三明开止之缘由本有僧法准须和僧又须观缘不可倚滥。
【疏】诸文相可解亦事多忏少末世稀见。
示略中初指注文注中前示护钵制彼故损非钵用吉谓将盛物余用不犯中自买畜者非乞得故亦下显略意。
【疏】此并止持戒行知则是其行本故为条叙颇识舍忏今学语者尚云初地何心断惑非己分量云云不少况此是己分量何得不知不知由不学不学则有罪岂如初地断惑非制而强知邪故又诫也。
诫劝中初示行相今下举疎况亲又二初约非分责言学语者无实行也初地断惑非凡所知尚当虗诤身所受戒出家行本岂 暗昧不知由不学下次以非制责戒是制学故违有罪化教非制故是强知然此非谓地位不许凡知但世多好大轻略戒科专逐语言尠求实行故此比斥令知分量将使陟遐自迩因微知章戒慧相资言行两副故也。
【律】二十三乞缕使非亲织师戒。
【疏】第二十三使非亲织戒。
【疏】然三衣已具且得资身今乃自乞缕线用凭织作长贪损行殊乖知足既恼患他又招讥谤障道之甚故须圣制多云三义故制一为除恶法故二为止诽谤故三为成四圣种故。
二十三制意中初以义求长贪是惑损行是业此三背道故乖知足即损自也恼他招谤即损他也上并漏业故能障道次引论证文列三意证上可知。
【疏】四缘成犯初自乞缕线二织师非亲三不与价四织成便犯。
【疏】问何以但有俗人织戒无使尼织邪答俗人属官喜恃势织尼无此义故无使织故十诵中使五众织但犯吉罗又尼制不织使之义稀纵有犯罪非舍堕故。
犯缘问答中初问以讥过是同制不制别故须通之答中二初约恃势则俗有尼无十诵明证理无所疑又下次约制法则尼稀俗数。
【疏】若尔浣衣应制在俗何为在道者答教听尼浣大僧喜为妨尼修道所以须制俗则反此使浣不犯不同织衣费损功业过深故重。
次难中以浣衣戒偏制尼故答中尼浣有二一僧喜为二妨尼道业俗反此者反上二义不下遮难难云使浣无过遣织何制耶以文通之。
【注】佛在舍卫国䟦难陀缝僧伽棃乞线遂多持线使织自作繀看织居士讥嫌比丘举过诃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初为成衣乞缕遂多雇织作繀非出家仪故为过始佛制比丘随得而止今违圣教贪积故制十诵中无衣乞缕作衣犯吉岂非织作妨道也。
戒缘初牒释繀苏内反谓着丝于筟草(筟音孚谓织纬者)佛制随得而止者即少欲知足四依行也十诵下引文显过。
【律】若比丘自乞缕线(彼在处处乞缕线者十种衣缕)使非亲里织师织作衣。
【注】若织师与线者俱亲里不犯与线者非亲吉罗看织自织作繀吉罗也。
【律】尼萨耆波逸提。
【注】比丘尼同犯不犯者二俱亲里若自织作钵囊革屣囊针毡禅带腰带帽𧙕摄热巾裹革屣巾者得也。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自乞三缕线下三可知。
【疏】注中开亲以离损谤之缘故也下开织中但为小细过非深故至于妨道非不是损。
戒本释注中初释开亲次释开小若准妨道例应结吉。
【律】二十四劝织师增缕戒。
【疏】第二十四劝织增缕戒。
【疏】居士办线遣织成衣比丘随受情无差贰彰于内怀廉节外不恼人理数然矣今乃劝织增缕加工增价自坏损他彼此无益故制。
二十四制意中初叙所应差贰即乖违也今下次明不应自坏谓乖比丘行损他即生俗人讥失于二利故云彼此无益。
【疏】犯缘有六一非亲办缕遣织缘起戒本虽无下开亲非犯故二本期有限三知有限四劝好增价五为增缕六领受犯。
犯缘第一准下开通以决戒本一与二即属施主五属织师余并比丘。
【疏】多论前戒凭势遣织作成即犯此戒自求领受便结。
次对简中前是己物故约作成此由他施故须领受。
【疏】问此戒损缕与前一二居士何异答前面对缕主此屏劝织师故两制也。
初问以一二居士亦是劝增故须显异答中可解。
【疏】问前后两戒皆由织师何以取分答不同有四一前损织师自得缕故此损缕主二前损织师不与价犯此损缕主与价便犯三前戒开亲后戒俱犯损义通也四前是己物织成即犯此本属他要受方犯。
次问二戒不同缘相可见欲生料简故发此问答中第三后戒亲非亲俱犯者谓织师也上列缘中明简亲者据缕主也。
【注】佛在舍卫国居士出线与织师为䟦难陀作衣彼后至家择取好线与织师织又许与价居士讥嫌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疏】就戒缘中择取好线正是贪相为起过源。
戒缘两过一择好线二许与价业由斯起教因此制。
【律】若比丘居士居士妇使织师为比丘织作衣彼比丘先不受自恣请。
【注】若居士与比丘贵价衣听少欲知足索不如者随意也。
【律】便往织师所语言此衣为我作与我极好织令广大坚致我当多少与汝价是比丘与价乃至一食直若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注】若求衣不得突吉罗尼同犯不犯者减少求从亲里索出家人索他为己者是也。
【疏】戒本七句一犯人二衣主三令织四彼比丘下犯相五若得衣者结犯下二可知。
戒本分句自别。
【疏】注解自恣请者谓许好取恶耳非长贪坏信而索好也僧只云若俗家兄弟令自往营疾成得好是自恣相。
释注中初牒释言自恣者任比丘意也僧祗下引示彼文约亲本无所犯且欲显示自恣相耳。
【律】二十五夺比丘衣戒。
【疏】第二十五夺比丘衣戒。
【疏】与衣规伴已是邪源后既不行和取无犯今瞋心强夺逼恼情深特乖仪节故圣制止光律师云先与衣不分强夺戒。
二十五制意中初二句叙先与之由规求也次二句明理须和取今下显过兴故制乖仪节者仪即威仪节谓节行后引光师立名以合制意不分明者与否未决故。
【疏】成犯五缘。
【疏】初是比丘简下四众本非伴类假夺但吉若尔轻者不应随摈同僧犯堕答僧法不殊同违故也二本规同行三不定与决定取生诤故犯义加四句初如向列二不定与不定取夺但犯吉三决定与不定取四二俱决定与取若夺此二则犯重罪由初决舍属他已定故文云施已还取是重摄也四自夺使人只中自与使夺四句皆堕衣谓三衣若夺减量衣等但犯吉罗五得衣属己僧只四句初合与别夺者一时与三衣后随衣夺犯三提罪余句准知。
列缘第一唯局大僧若尔下例难下九十中随顺被举大小同堕故答中彼违僧法故不简位三中初示当戒犯缘义下立句简辨次句取既不定夺则恼微故罪轻降后二犯重属前盗戒由下出犯重所以由舍已决非己物故引证可知四中引僧只初明自他四句一自与使人夺二使人与自夺三使人与使人夺四自与自夺衣下次简体减量吉者非三衣故五中僧只与取离合亦作四句初句如文二别与合夺三合与合夺此二并一罪四别与别夺同上三罪。
【注】佛在舍卫国难陀弟子善能劝化䟦难陀意欲共游行便先与衣余比丘言彼痴不知诵戒说戒布萨羯磨后去不随彼即夺衣比丘诃举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中所列痴相有四位者初二防未起非后二除已起罪也就初中不知诵戒者自行未闲也不知说戒者众法仪则迷也就后中不知布萨者不识念对治罪也不知羯磨者不识从僧乞灭也皆冥不知故言痴矣。
戒缘中显示痴相初总分就下别释布萨翻净住故约忏罪释之布萨对别人悔下诸聚羯磨对僧悔上二篇皆下通结。
【律】若比丘先与比丘衣后瞋恚若自夺若教人夺还我衣来不与汝。
【注】若瞋自夺及教人夺而藏者犯夺未藏者吉罗若着树上架上牀上及余着处离处犯堕取不离处者吉罗。
【律】彼若还衣若取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注】尼同僧犯不犯者不瞋恚言我悔不与汝还我衣来彼知心悔可即还衣若余人言此比丘欲悔还他衣若借他衣着无道理还夺不犯恐失恐坏若彼人破戒破见破威仪若被举灭摈应摈若为此事命梵难一切夺取不藏举者皆不犯。
【疏】戒本五句初犯人二所与衣三瞋恚下明夺相下二可知。
【疏】注中夺而藏者谓对面夺也未藏情疑属己不显故约藏相结成堕罪又云若着树上者谓非对面随举离处则犯正罪以无人可诤故结也后时更藏但犯吉耳。
戒本牒释中注明此戒成犯有二故须通之初释夺藏成犯又下次释举离成犯各出所以以彰两别后藏吉者前已结提犹虑彼取更藏故吉。
【律】二十六畜七日药过限戒。
【疏】第二十六畜七日药过限戒。
【疏】夫宅生在世形命为重必假衣食庄严内外虽俱开制药重衣轻良以烦情所先故随病约也今更广其户牖欲使行人随文见药以征举故也。
二十六叙意中初通叙两资宅居也形命重者保养繁累故庄严即是资养食充其内衣饰其外皆曰庄严俱开制者望本四依为开即今立戒是制或可衣食戒中各有开制药重衣轻谓残触宿煑等制急于衣故良以等者出药重所以烦情先者贪爱重故随病约者教随宜故今下别示今戒户牖即下诸门欲下彰意随文见药者知治法也以征举者自检过也。
【疏】就此料简总别为二别如下释总有三门初列药相二明受法三服用违顺。
【疏】就初为四一列数释名二得名不同三立四所以四定药体状。
【疏】初中列数可以情求。
初列药相四章始列数者即时非时七日尽形摄尽一切也。
【疏】言释名者通别为二。
【疏】律中三名一蒱闍尼谓时药也二佉闍尼谓非时药也三奢夜尼谓七日药等皆号为药者无非疗患故也。
释名中通释但有三名三中云等应摄尽形上出别名皆下示通名人有二患饥渴为故患初二药疗之四大违反为新患后二药疗之。
【疏】就别解中名虽有四约时往判正有二药如豆谷乳酪饼果饭菜从旦至中圣教开服事顺法应名为时药过中已去明未出来圣不听服服则生过名为非时余三种药并犯在时非时分中听服无罪应名为时由对前故名非时药药体非非时若从此解正有二药时及非时所以四者时药当分唯一不分非时离三故有四也。
次别解中初科古解又三初总标约时有二者谓时与非时二种药也如下二别释初释时药过时不得故独名时余下次释三药并犯在时彼谓时内不得服故然此三药非时中服正是其时故应名时望前时药故名非时若从下三结示开合。
【疏】若作此解恐非圣言何以然者时药非时名体是局可如上论余之二药一受已后时及非时俱得噉服岂约非时离分三也。
次科初二句略斥何下征示初示前二可尔余下次明后二不然。
【疏】今重释名时药如上欲明诸清果浆明势功能正通时饮但以非时分中病起要须若不曲开道器不立故约过午即以为名更无胜功故守非时之目苏油脂等加法药势唯在七日故从日限为名姜椒辛苦非人恒噉疗患力微要在久延方能治病故听作法随形而受形有三种一尽药形二尽病形三尽报形所以可知。
今解中时药指上古今同故欲下次明非时道器即目色心无胜功者限外无用劣后二故苏下三明七日取药势者凡药治病七日见功过则不疗姜下四明尽形辛苦即六味之二余四即甘酸咸淡也下列三种正归尽报所以了论名为一期或曰终身或名尽寿等也。
【疏】二得名不同时与非时相待为名七日约势如僧只说尽形约报亦可知之。
二得名中上二可知七日约势如僧只者彼因佛问医师比丘欲使畜药几日得安稳答曰药势相接七日可知佛言听七日畜尽形可知上已明故。
【疏】三立四所以病有二种一者常病易治数发二稀发难治常差对前常病故立二药饥病既动一食饱足通日兼夜病得消殄故立时药渴病数发随发随服未局时节故立非时对后希病故立二药七日功强尽形力劣故约功用长短不同时与非时位定各一七日尽形通时非时二定两通故立四药。
三立四中初科为三初示二病常病即是饥渴稀病即四百四病亦名新故亦曰主客常病非患故易治日别常生故数发稀病违反故难治治已永无故常差对前下二明四药初明立前二药殄即灭也对后下次明立后二药七日功强故限短尽形力劣故限长时与下三结示通局。
【疏】若依明了药则有五一依时量二依更量即非时之异名然彼论中日夜分五时随时受药约至七时如平旦至二更等轮转为时故曰更也三依七日量四依一期量即尽形也五依大开量谓灰土水屎尿也此五世人所弃不须受取故曰大开准四分律有通塞也。
次科了论五并名量谓限齐也时量可知更量者即以五更为分齐更改也日分五时者寅卯等时乃是此方历数不可对之但约一日分为五分以对五更约至七时如平旦至二更日夜共七时日高时受至三更日中时受至四更日斜时受至五更日落时受至夜分尽若准本宗无论早晚皆尽夜分五大开者无所制也四分灰土有人须受无人别开故云有通塞也论结云此五摄一切皆尽。
【疏】四定药体者钞中广叙临时引用故不繁文今但约略以为三门初定药体二转变体三相和体。
四定药体标分中初指广钞中更有六味体又转变相和文甚广故今下标略。
【疏】就初分二前辨定体二出芜滥。
初门通标分二三药竝有二门尽形止有定体言芜滥者谓如秽草混于嘉苗以喻妄说杂乱正制也。
【疏】就定体中言时药者文有二种一蒲闍尼谓饭麨干饭鱼及肉也此之五种若食一口是正是足是背是别也二佉闍尼谓枝叶华果细末磨食也此五反上非足非正也。
定体中初明正食是正即显体足背别即下篇三戒局正食犯次明不正文令反上合云非正非足非背非别。
【疏】即就此药明芜滥者如饭一种名体不变世所常行和粥相同则非正矣。
次科简滥中以饭和粥例从粥判。
【疏】世中有人用餻糜等非是饭摄如粥出釜画成字者则是足正准此以求可以例矣。
斥滥中初科初出滥餻糜谓以饭为餻蒸令糜烂者如下准决粥分稠薄文出善见此同稠粥义归正收。
【疏】又用餻饼相同饭例此是细末磨不正所摄若尔麨浆细末应非正收答体本是正从缘非正如上粥例义分两别。
次科初示非餻饼即粉餻面饼之类此下指破若下释难谓以干麨和水为浆答中准粥厚薄两分。
【疏】鱼肉二种小教曲开通明大小并严制矣广如钞辨。
三中初引所废言曲开者事不已也又准涅盘前听食者非实众生但化现耳通下次明能废大如棱伽涅盘小即僧只四分僧只云若为比丘杀者一切七众不应食四分持十善家得肉乃得食之斯则小教非一向开也下指如钞见四药篇。
【疏】二明非时药体律中八浆古昔无欲仙人所饮故有渴病者开之若加口法随何时受至于昧爽若不加法随受随饮限在须臾律无定判僧只如此。
第二非时定体中初科初示体八浆一棃二酸枣三甘蔗四𮒂果五蒲萄六舍楼伽七阎浮果八波楼伽果无欲仙谓无贪欲者若下明时限又二初明有法限昧暗也爽明也谓夜分将尽欲明未明之时次明无法限律下示所出钞引僧只云非时受不得置地停谓时中受者则容停久非时中受即须加法不可放地停过须臾准明非时即受即服不须加法故云僧只如此。
【疏】十诵诸果火净中汁水净不者非法不合饮。
次科中汁字倒准彼作汁中不以水净不得饮钞云准此通四药为坏味除贪故。
【疏】僧只中一切豆谷麦头不破者苏油蜜生果汁得作非时浆善见藕根捣破澄清得作诸叶得作除菜不得诸果得作除瓜不合。
三中僧只豆等头不破者明须清澄破即时浆不得饮也下酥油等例皆如之善见诸物并须清澄菜瓜二物必不能清以所除之(有云瓜菜并时药故今云豆谷藕果岂非时药耶)。
【疏】次明芜滥者如枣汁梨浆稠浊未分此与时浆不别何得非时而饮且诸果之中自有清汁此是净浆斤有滓浊即兼时药故十诵云清浆无滓病者得饮既无渴病輙饮清浆尚犯非时何况浊者病亦成犯。
次简滥中初示滥稠浓也且下显相故下引证。
【疏】京邑非时行杏人汤茯苓末诸美煎等谓是开者此无正文四分律中杏人生用非是熟噉故律正制不任食者听为尽形今生用非食熟则是食何得因本仍为尽形同生姜也。
斥滥中初科初指非京邑即京兆煎字去呼此下决破四分下释疑彼执律文通以杏人为尽形故今约生熟两别以彰彼过律正制者四分云一切咸苦辛甘不任为食名尽形药体不同生姜生熟皆尽形耳。
【疏】故善见中诸树木草不任为食根茎华果得尽形药或俱是时药或果心时药余者尽形。
次科善见中初通示彼云得尽形寿服文作药字写错或下别简彼具云有树草木举体时药有树果心时药余者尽形有树举体尽形此证尽形不可一判也。
【疏】准此为例生熟不定或生熟俱是如米麦姜椒等或生是时药熟为尽形或生是尽形熟为时药如杏人署预芋子葛根故转变随时不可一定如甘蔗一色转通四药岂成石蜜唯许时中斯滥极多略举一二。
三中初准上论以例生熟初句米麦俱时药姜椒俱尽形第二句如米麦甘蔗烧灰之类第三列相可见文无俱非不可立故故转变下显示不定甘蔗通四如下自引以本是时药若取清汁得非时服若作石蜜得七日服若烧作灰得终身服故云岂成等斯下示略。
【疏】然口腹之累道俗同弊知教慎行世中稀耳故晋慧远至死不饮蜜浆非律不开以律文亲须目见遂讨寻将及奄从物故斯人可叙余固亡言乍可非时噉饭知非其罪可涤不可无病饮浆迷教终难忏荡故涅盘明罪非有非无良由惭愧之倚仗也。
四中初示食过累患也知下次明多犯如教希者多不学故慎行希者鲜奉行故故下引事证即庐山远法师义熙十二年疾重大德耆年劝饮鼓酒不从复请饮米汁又不从后请以蜜和水为浆远令命律师请决律师曰可远曰须亲见律文律师检律才及开卷远已迁化事出僧传法师乃四依示迹岂暗开遮直欲示其慎护为后世之轨范耳今时宗师知何不啖尚未殊于流俗况排毁于严科覩此明规宁不自省斯下指事申诫初句美远师次一句斥毁犯亡言谓不足称也乍下举况知非噉饭以其知非故罪犹可涤无病饮浆以愚暗故罪固难忏故下引证彼因闍王求佛忏罪佛即告云有愧非有(言知非则可忏)无惭非无(言无知者难忏)良下出经意。
【疏】三七日药体四分五药世人所识故开七日僧只五药及脂清净无食气一时顿受七日服之了论中因病故开随差为量止于七日若本无病或限内差又无饥渴非时得罪膏脂亦尔。
七日药中初科四分五药如戒所列僧只五药同四分言及脂者因舍利弗风病医教服五脂谓熊罴猪驴鱼也了论中初明开限若下示制约本无病者加法不成同时药判限内差等虽先加法无故而食随得吉罪膏脂亦属七日例同上判故云亦尔。
【疏】即明芜滥者世中蜜煎蜜姜有病开服无病贪噉与犯法同何况蜜藕诸汤为贪所使则来报铁浆亦是贪得如是例诸。
次科初指非滥蜜煎谓以药和蜜煎成膏者蜜姜谓以蜜煑姜况蜜藕是时药愈不得故无病辄服并是非时为下示因果为贪使者业由惑发故铁浆亦贪得者果如因故上且略举余并同此故云如是例也。
【疏】四尽形药者如律中咸苦辛甘不任食者为尽形也僧只亦同无时食气者病比丘终身服见云所以受者有身必病佛许服药护果报身病容暂止必有起时故法不失。
四中初示药体本律约味但不任食无所不该僧只亦约离时食气故云同也见下次明开意即善见文。
【疏】二明转变门如十诵云甘蔗是时清汁非时石蜜七日烧灰尽形如是例之广如钞说。
二转变中十诵甘蔗转成四药且据时药一物具四为言自余诸物或三或二转变不定又复七日可转非时尽形如蜜为浆石蜜烧灰之类尽形可转为时如前杏人薯芋之类唯非时浆体无转变西土石蜜有二黑石蜜似此砂糖白石蜜如此米糖。
【疏】三明相和门律中时药含四作时服之尽形唯一不许非时随名而服此则义乖如多论云四药相和从强而服如苏煑肉汁为七日药苏乳如葶苈子作终身服亦如钞说。
三相和中初引本律药犍度中初约时药用下三药相和作时药受二非时药用下二药相和作非时受三七日用下一药相和作七日受四尽形用尽形相和作尽形受尽形下无可兼故云唯一文举初后中二准知不下决文不了谓初时药得兼下三时中而服下之三药不得兼时非时中服故云不许等如下引证则明四药并许相和随名而服酥煑肉汁则七日兼时酥乳和葶苈则七日与时和尽形岂非互通耶下指四药须者寻之。
【疏】第二手口两受十门不同初制意二对药三授人四作法五净秽六长短七强弱八通塞九净不十单复。
【疏】初二受意者手受五意如下戒说口受多意防护手受过时不失又防不受残宿恶触内宿二提两吉罪不得生广说其相不可诵也。
第二受法十门初门二初明手受五意如下即指不受食戒下引多论云一断盗窃因缘二为他证明三为止诽谤四为成少欲知足五为生他信敬心故次明口受有二意一防手受二防诸罪略分四罪如后自明广下二句嘱令讲者引下说之。
【疏】二对药辨者手受通于四药莫不为防盗相若明口受时药一种手口二受互不相通如诸律中加口受者即此律云有时因缘置地而受广如下戒余之三药义加口法。
二中初科又二初明手受若下次明口受时药不为延时但有手受若有因缘口加三受为代手受故云互不通也如下引示口受如诸律者僧只邪见人与食并俗人宝器盛食竝口加三受十诵不相解人五分火烧马屋送食置地竝口受即此律者律因神足比丘往外道国乞食彼嫌比丘以食置地舍去佛言离手已成与竟下明三药并须口受必先手受则二受互通也。
【疏】如昔解云时非时药不须口法时非近远故也。
次科昔判时药可尔非时不然故须点破近合作延传写错也彼谓非时不为延日故不须加。
【疏】今解无文不足依据今所明者时药分局止在午前无可加延不劳口法非时一药若不加法过午须臾时时失受故须立法加被方得久延故文云不应今日受浆留置明日以受法有限既具非时不通时也后之二药患非卒除功由渐降故约药势远近两缘加法被物服用无咎如十诵云是三种药举宿恶捉不病不手受口受并不得服反上者得此良证也。
三中初斥妄今下正明初明时药不须次明三药须加初明非时虽不延日而须延时故下引证初引文以下出文意既具非时谓加非时法故不许明日时中服也后下次明七日尽形功渐降者谓治病有强弱也药势有远近者七日势强故近尽形势降故远咎即是罪如下引文通明三药有过无过则知非时须加明矣举宿即残宿并恶捉并有过故不病非所开故不手口受以无法故。
【疏】三论授人者手受五义除自同类余有六众三趣皆成授也口法不尔必是同类先手受讫对法六和方得加也。
三中初明手受七众除同类三趣简不解余皆通也次明口受唯局同类余并不得彼此体同方可对加故云六和等。
【疏】四作法中说药虽四若作法时须相领当彼此错互皆不成受又如羯磨疏及钞中广引。
四中初明相解谓能授所受各辨药体不差谬也又下指广。
【疏】五净秽不同手受一法防盗证明净秽四药俱须手受口法不尔圣教所被非净不成如上十诵要净方得。
五正明中初明手受通净秽防盗证明示所为别故次明口受必须拣净指十诵者即上举宿等文。
【疏】问药现不净口法不成现有妨难何开处分答如此亦遮处分。
问答中初问答云如此亦遮谓先有妨难亦处分不成。
【疏】若尔何故文云僧处分有妨难一残二吉者答此是处分先成妨难后起。
转难中若如上释则违律文一残即过量罪二吉即妨难罪答中谓先处分已妨难始生非先有也。
【疏】若尔口法简境非净不合过量三衣亦不成受答衣制故开药是听也。
次三衣问中以过量衣得加受法故举例难答中衣制须开药听必制二教互立其致在兹。
【疏】若尔白衣亦制加法应成答体相同俗故非道服。
初难中以白色三衣加不成故答文可解。
【疏】若尔过量非法亦乖道服不在加受答过量得者白色殊乖。
次难以色量俱非而成不成别在犹当也答中者字误古本作吉谓过量得着但犯吉罪白色外彰全不许服故曰殊乖。
【疏】六长短者手受约时故名为短口法加延各有其远号之为长。
六中手受约时谓止齐时中各有远者三药期限各不同故。
【疏】七强弱不同若不手受口法不成故手强也又若无口法加延手受随失故口强也互说不定义也。
七中若望相假口必假手故手强若望相延口必延手故口强各据一义故互不定。
【疏】八手口二受望余比丘辨通塞者。
【疏】有人解云手受防盗一人受竟通诸比丘口法不尔自称名加若舍与人彼则无法故不合食。
八他解中初科立理称名有无故分通局。
【疏】若尔作余法竟何通余僧答彼但作法不自称名成残便止如病人残故是通也药法不尔自题名加不得例也。
次释难中以余食法一人作已得通多人违上义故答中不称名者余食法但云大德我足食已知是看是又律云病人残不作法一切得食不同药法牒名称病专属己故。
【疏】又解药味是通口法亦通以其口法加二通药舍与前人不失口法故律文药至七日与诸比丘若不合者佛不应劝僧只律中亦同其意不复繁引。
今解中初立义药昧通者人皆可噉故合云手法亦通则与下文相贯谓虽称名加法而本具二通故听他服事钞释二通云一药味通二手受通可验字误不复疑矣故下引证律文即下舍法至第七日药舍与余比丘服用岂非通也佛教令舍即是劝也僧只同者彼云比丘有第七日石蜜语比丘言欲饮不答言欲饮是比丘得石蜜不作净而受此又明证。
【疏】九净法作不七日一药作口法意偏心属己须说净畜以药贵长贪味淳资重对病制舍但手受者时非久延亦不劳净余之三药反上可知不须说净。
九中初明七日须净谓七日限满即说净畜以下申所以一则体贵二则味重若但手受谓非时暂服余下次明三药言反上者阙二义故若据时药亦有贵重但由通杂复非延久故不同之。
【疏】十重加开不者谓手受者随触随失随受随成虽重无过论其口受多论两断五日已还触加七日不加二日正从法论六日触者不得重加药将入净从势力故僧只云药势相接七日可知。
十正明中初明手受开重论下次明口受开制五日触失从法论者以无二日法故六日不得至第七日即当说净以从药势不须更服引证可知。
【疏】问服过七日不得重加病复未差现有新药得加法不答同药不得异者应成如多论中六日触失不许重作僧只中生熟二酥展转加法易味故开。
问中以古师一向不得重加故问决之答中同药不得如先后俱蜜也异应成者如先蜜后酥等如下引证初引多论证同不得次引僧只证异得加如初受生酥七日受已煑为熟酥复加七日。
【疏】三明定罪差别者四位论之初明防罪二明生罪三畜用轻重四服罪多少。
【疏】初中约时药者手受防二罪不受恶触纵开口受亦防二罪也。
第三违顺防罪中初科时药本唯手受缘开口法以当手处故所防不别下之三药手防并同口防各异。
【疏】二非时浆手防二罪一防一往不受二防不受而捉恶触同时食也口防亦二一防过时失受不受二防过时失受恶触也。
非时中口防二者若不加法过时失受则有不受恶触二罪。
【疏】三七日药中手受防二同前二药口法防四一防过时失受不受二防失受恶触三防经夜无残宿罪四防经夜无内宿罪也据律文中内宿一罪尽形药开七日不明故知闭也则口法防三不防内宿故僧只中比丘七日药与僧食同处者是知净地摄也。
七日中口法防四且依昔判彼谓七日得同内宿初二同上非时下二越宿由加口法而无残内据下次明今判律中非时七日限内但开残宿恶触非时等罪唯尽形药开内宿内煑自煑等准此照前不开七日则知口法不防内宿故但三罪故下引证既安净地决知不开。
【疏】四尽形药者手防同上口防五罪谓恶触不受残宿内煑自煑也。
尽形中口防五罪合云六罪残宿下脱内宿字上三通前下三局此。
【疏】二生罪者本无二受不生其罪由加两受故罪随生。
【疏】配药而论时药手受过午生恶触夜尽生残宿也口受生罪相亦同之。
次明生罪时药中过午失受故生恶触由曾手受故有残宿此二罪亦通三药下更不释。
【疏】非时手受过午须臾生恶触夜尽生残宿也口生三罪皆明相出非时残宿恶触也与手受少异。
非时中口三罪者明出限外故犯非时此即时中犯非时也由曾加受故有残宿由失受法即有恶触但加非时故云与手少异若据手受过午合有非时那不明者思之可解。
【疏】七日手受生罪同前口生四罪皆过限生一非时二残宿三犯堕四恶触也。
七日口受三罪同上唯加一堕是本犯耳。
【疏】有人立五谓服此药今解不然服则有罪不服无过不同上四不服罪生有人复立生于不受今解不受非是罪摄。
次科有二初斥五罪彼谓服尼萨耆不舍药更加一吉今下显非若尔上之四罪不服亦犯耶答本犯舍堕此不待服余之三罪兹因受生未服先有其过待服方结其犯服犯过药本非因受纵服得罪乃是别犯不得云生有下次斥六罪彼谓更有不受一提今下彰非谓过限法失药体任运自是不受不同非时残宿当体是过故云非罪摄也纵不受服亦非因受而生此明生罪故不可立。
【疏】尽形药者手生二罪同上可知口不生罪由圣开加法不失故。
尽形中口法不生罪者由加口法为防诸过法无限齐故不生罪若据钞中言生六罪五同七日更加不病而服犹循古义今此所明乃为尽理。
【疏】若尔被触何不须受答作法加持虽触不失如僧只中石蜜与俗又施比丘本法不失诚知尽形无由失法如善见中病虽暂止本法不失故律中无病因缘服但吉罗以有法也若不加法还同堕矣。
问中疑有触失生恶触故答中初义判如下引证僧只彼因比丘以第七日石蜜与优婆塞彼乃持与余比丘即日得石蜜不作净而取(罪一日中服更不说净畜也)此准七日以例尽形则知僧只七日限内例无触失与上多论部计不同次引善见病止法存何由生过故下后准本律无病服轻则知尽形口法一加终身不失问律中无病辄服得吉岂非因受生罪耶答此由服犯非是受生如后第四服用所明。
【疏】三畜用轻重者。
【疏】四药之中七日畜重余三并轻所以然者苏油资重体存贪贮垢心重故又由常存说净离着反违圣教过期不说所以制重时药一种虽资用强体现交尽多无久延不制说净无应说不说之过故轻非时浆者时狭体微情无久畜尽形寿药虽得久延疗患义微畜心皆薄既无贪贮不制说净故轻。
三明畜用初明畜中初科为二初总示重谓犯提轻即结吉所以下别释又二初明七日畜重有四义一资重二贪畜三常存四违教时下次明三药轻时药但有初义非时四义俱无尽形止有第三一义然非时一种义无久畜计非所论所以文中不云轻也或容暂畜故例明之。
【疏】问畜长衣药同犯提者乞于衣药亦应同犯答药味体通不同衣也又解齐等如乞美食制重不应量衣亦轻。
释难中以畜则衣药同重乞则衣重药轻故引并之答中二释初约异释不同衣者是别属故又下次约同释乞常食虽轻而索美食则犯提罪前乞衣虽重而乞不应量则犯吉罗则知重轻不别故云齐等。
【疏】次明用有轻重者义则不定或衣重药轻如白衣残药等或药重衣轻如残宿食着犯舍衣或俱重轻比上例解。
次明用中对衣作句而正显于药初句白色三衣着则犯提犯竟残药服则犯吉次句重轻可解俱重如着白衣食残宿食俱轻如着犯舍衣食犯竟药故云比上解也。
【疏】四明服药得罪多少。
【疏】时药一咽得七罪非时残宿不受内宿内煑自煑恶触三提四吉此对有者言之不可通尔。
四明服罪初科时药中初列罪数此下示有无不定。
【疏】非时浆者若是生浆但有五罪无内煑自煑转变为熟具七如上此据加法至明相出而辄噉者言之则非时残宿恶触定有余宿煑等约缘不定。
非时中初约生熟以示罪数此下示定不定。
【疏】七日过限同上可知加二犯舍用者则四提五吉也。
七日中加二犯舍是提辄用即吉加上成九罪也。
【疏】问上生罪中不生不受今此服中何以有邪答生防两缘约口法而有今据服者为言如七日药加法有限若不服者但犯过限一提一吉若又噉者则非时残宿触等如上有也。
次问答中生防约口法者谓口法能防不受不能生不受故防中具列生中不论此明服用义门自别不可滥通如下且举七日以明服与不服结犯不同不服一提即本长罪一吉即辄用罪此即上文后加二罪如上有者即前七罪也。
【疏】尽形寿药若加法者无过形义受法不失无病而服但犯吉罗不作法者具足七罪三提四吉余如戒本中更广其相。
尽形中初约有法无过由期尽形必无过形失法之义故无诸罪但有一吉不下次明无法有罪下指戒本即非时不受残宿等戒也。
【疏】又如乞四种美食和五正残宿药一咽九罪若悔罪时九堕一时提名则灭。
次科四种美食乳酪鱼肉并从他索五正食并经残宿九物别犯而用相和一咽九堕若下明合忏以同篇故别别提名一法悔灭。
【疏】如上所列是曰繁碎于中远离末代全希岂非贪着患重良方之所不救又嫌法药非妙心希浆丸两治故耳。
结诰中初示文繁于下次明持少岂下推不持所以初明惑重方虽甚良而患不可救又下次斥慢教药虽甚妙弃而不服而不畏来苦即是心希浆丸谓地狱中镕铜浆热铁丸两种治罚也。
【疏】次约文相开制意者凡夫宅世四大为身夏末秋初节气交竞地风水火体用不同一大不调诸病俱起便废进修无任系业圣愍开服用疗形苦因开广畜长贪坏行外违内负情过特深故制罪也。
第二约文别释制意中初总标凡下别释初释开意夏末秋初冷热不调故云交竞然病生四序而二时偏多又附戒缘故举秋夏始终二时地水火风徧该万有故并名大地水沉重风火轻浮是体不同地是所依风以鼓动水以滋润火即任持是用不同系业谓系心正业因下次明制意即毕陵伽也外违谓损他内负谓损自。
【疏】五缘成犯一是七日药体若不口受亦无长罪二明作二受竟三不说净四过限或缘尽五无遮难故犯。
犯缘中四过限是正犯缘尽即病差辄服准应犯吉五无遮难钞作无缘谓若失若坏作非药等同上长衣八缘不犯。
【注】佛在舍卫比丘秋月风病动形枯生疮佛言有酥油生酥蜜脂听有病缘时非时服佛在罗阅只毕陵伽徒众大畜流漫道俗讥责白佛诃制。
【疏】就戒缘中从初至非时来听服药缘二佛在罗阅下明过制结就前药中有人解云脂是时药不同苏油今解是七日分僧只五分同说脂也。
戒缘中因开致滥招讥故制毕陵伽婆蹉即佛上首弟子人所知识致令徒众多得多畜故知信施生过之本存心向道慎勿近之有下斥妄判今解引据如前具引言同说者谓彼二律同今四分。
【律】若比丘有病(谓医教服尔所种药)残药酥油生酥蜜石蜜齐七日得服(八门句义如前衣戒)若过七日服者尼萨耆。
【注】此应舍药与僧已白治罪竟还彼药法至第七日舍与比丘彼应取食若过七日酥油涂户向蜜石蜜与守园人减七日者白二还之比丘当取涂脚然灯用。
【律】波逸提。
【注】比丘尼同犯不犯者如上舍用等差别也。
【疏】戒本七句一人二病缘僧只云病有四百四也水火风杂各有百一风病用油热病用苏水病用蜜杂病用三故云医教服也三残药者列名相也四齐七日服给其限也五过七日服明乖法也下二可知。
戒本分句中第二引僧只初示病杂病即三种互发风病下明对治医教即医师知病教令须服四中给犹与也。
【疏】问长衣明迦絺那此戒何以无者答用内外别损益不相及也。
初问答中损不相染益不相润。
【疏】问本受絺那益长衣药中何故不听受邪答衣本制持不许离开受絺那得离宿兼益于长衣药无制离又资狭岂开絺药离药宿。
次问意谓何不受迦絺药答中上三句明衣须受下二句明药不开止能治疾故言资狭。
【疏】问何故迦提不通答衣用四时有常度秋凉补洗开迦提药必待病而后营来不难期故不用所以文无迦提药月也。
三问不开迦提药月答中上二句明衣开下二句明药不开。
【疏】问衣戒本云畜长衣此何不言畜长药答三衣制畜非长限故对非长明长衣药唯开畜无可对所以文中不明长又解云虽无长字有残药故知义一而文异。
四问答中二义初约不同释谓衣可有长药不名长又下次约义同释残即长义故。
【疏】若尔七日不食八日犯长可名残邪答以四依望俱名残也故文云若得长利苏油等。
转难中以食可名残不食非残故问通之答中四依上行根本作持四竝从开通是余长则知长名不独衣矣故下引证即受戒说相中文。
【疏】问衣戒云畜此言服者答畜者元为于服不服则不畜故取畜意列于戒中然得罪时未待于服若论贪衣多为积贮未待于着故不列也。
五问衣药畜服互彰答中初示药戒言服所以若下次明衣戒标畜之意。
【疏】问药戒过服衣不言过着答衣无着之齐限药唯七日所以着过。
六问此戒文云若过七日服准衣合云过十日着答中衣无着限药有服限不可一例。
【疏】问比于衣戒应有净施所以无者答衣无滥故药有外用故着不着异也或可略无如注中八门句义净施差别等。
七问衣戒云不净施畜过十日药亦应同答中初约异答衣无滥者唯一用故药兼两用内用可说外用不须故衣着药不着也或下次约同答注中八门即是广解净施不犯八中之一戒本不着结集略耳。
【疏】此应舍下明治罪相就分为三初至彼应取食者谓第二日药至初日药家第八日时正满七日故云至七日既无宿触口法尚存听与僧食二若过七日者即初日限过具兼诸失主不合食故与俗人三减七日者谓第三日药限法不过明日还主理合说净已越七日无更服义制身外用此中展转至十四日舍者皆入园人十二日舍犹兼三用可以思之勿诵语也。
释注中初科二初点总意注云白治罪者忏主作白和僧犯者三说悔罪就下释三位此约初日受药乃至七日日日受之至第人日初日限过二日已下并相染犯舍已俱还故分三判文中且据八日舍者为言初位二日得者体非过限由相染犯故听僧食二中初日过限即是本犯由具宿触等过不听僧服故与守园入即监护僧寺者三中三日得者亦即染犯至第八日始得六日故听还主言明日还者前云长药不必隔宿今以意详或是两通或且循古若据药体正满七日故云理合说净但随能染越过七日故令外用不得入净乃至第七日受者虽经一宿亦同此判此中展转者即约七日日日受药至第八日并相染犯或即日舍忏或至十四日舍还三判具缺不定是故受舍并约七日明之古记错解后学难晓略为图示。
【图:X40p0068_01.gif】
言展转者即上七日受者至下七日舍时三用展转不定如第三日受者八日舍时得还主用若九日舍即舍与僧若十日舍即与守园人但过七日与园人即无展转矣言十二日兼三谓从第八日已来五日内舍并兼三用十三日但二用十四日唯一用如图可见问何以但至十四日耶答已后舍者并同一判皆入园人故不明余日可思之者令属意也勿诵语者诫随言也。
【疏】问长衣还得服本着长药所以非本服者答衣唯防长过舍则其过灭药长乃同衣别有宿触过故不得服用。
广问答中初问引衣例药亦合得服何不同者上服字古本作复音误答中初明长衣次释长药言同衣者舍已过灭故犹兼宿触故不同衣。
【疏】问染下六日药有失口法不答不失何者说净为防长不说故染余口法防宿触本不防长过故知不失受所以通僧食良由无过故。
次问以七日中日日受药八日染犯能染过限所染未过然既被染即应失法答中初句判定何下征释所以为三初明被染若第七日都将说净则无染犯不说故染则知净法本防长也口下次明不失受所防既别故法自存所下三引证即第七日药舍与僧服由有口法无宿触过故听僧服。
【疏】若尔不失法本主应合食亦如上解。
转难中指如上者即上文云已越七日无更服义等。
【疏】问药受过期限不食是亦失受日不出界过限亦应失答药服为于病病转有期限受日本为事事在故法在所以上明随病一二日乃至七日转故也。
三问谓夏中受日未用但使缘在纵经多日受法不失药法不同故引比难答中因病加药病限即时为事受日事容延缓所下指前为证即重受中多论僧只文也。
【疏】问药既说净过限失受净法在不。
四问谓至七日说净八日失受疑谓净法亦应随失。
【疏】答有人言受法虽失净法在故。
初师中初文可解。
【疏】若尔净依手口受本失末犹存亦可约界结摄衣解却大界衣界在。
次科净法是能依故为末受法是所依故为本本既已失末不应存故比结界义则相反。
【疏】有人解云不同解界一僧约有心解二衣必假大界净法不尔受法任运失故非作意舍二净法不假于受法是故受失而净在。
三中初明解界二义故失次明净法反界二义不可比同衣界非大界不成净法无受法自立故云不假等。
【疏】有人云若第八日相与俱失既不任用加净免过。
次师立理中谓第七日说净至第八日净法与受同失既下释所以上句明后失净下句显前说净止免长过非为久畜。
【疏】若尔如犯舍戒犹须忏比此口亡净法在答受过俱无二法谢此障犹存故须悔又不同衣净法存所防在故法不失也。
释难中谓如犯残下诸罪舍戒还家后复重受须忏先罪彼既戒失而罪尚在今口法失净法合存如何随失耶比谓相并答中初二句释通上句释净随受失受过文误古本作彼过对下此障由加净法俱无长过所以受净二法俱谢下句释舍戒罪在罪是业障障不可亡不随戒失故须后悔又下次遮妨以前长衣净法不失恐引为难先此通之所防即长过。
【疏】问净财加受净法谢药加净法不失受者答衣患无故净法亡药患服故二法在。
五问谓说净财将作三衣加受持法即失本净反例药说净已受亦合失答中患谓病患衣无药有此则可知。
【疏】亦不欲广于问答以费纸墨欲开神慧知持犯相读者思之慎莫诵语大悞人也。
结告中三初叙非意欲下示广意读下诫封着。
【律】二十七过前求雨衣过前用戒。
【疏】第二十七过前求雨衣过前用戒。
【疏】此中两戒合制意者本制雨衣用有时限预乞先用违反圣教故制。
二十七通释中初科制用有时限者三月十六日后求四月初一日后用预乞先用两并违制。
【疏】过前求五缘成一是雨衣二过前求三自为己四彼与五领受。
【疏】问与彼乞衣有何异邪答三异一衣体不同二开缘别此有时限彼无时限唯除四缘三亲非亲别上则开亲此二俱犯。
初过求缘问答中三异初体异者彼是三衣此是雨衣余二可解。
【疏】过前用四缘成一是己雨衣二时中得三过前持四过前用。
过用缘中二时中得者准此不犯前求方犯后用准多论犯过求者过用但吉前总义云雨衣重犯者谓过用中随用随犯。
【注】佛在舍卫毗舍佉母请佛及僧婢白时到见诸比丘裸浴因发八愿为佛所赞六群常求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中因发八愿是开缘也。
戒缘中八愿者一与客比丘食二与远行比丘食三与病比丘食四与随病药五与看病食六食粥七给比丘雨衣八给尼雨衣。
【律】若比丘春残一月在当求雨浴衣。
【注】雨衣者比丘用雨中浴衣有十种彼应三月十六日求也。
【律】半月应用浴(四月一日应用)若比丘过一月前求雨浴衣(三月十六日前求雨衣)过半月前用浴(谓四月一日前用也)尼萨耆波逸提。
【注】比丘尼吉罗不犯者若舍作余用若着而浴若浣若举者是不犯。
【疏】戒本分二。
【疏】立法中四句一人二春残月求衣分齐三浴衣制名相也诸师解者多途皆不可用今西土来者亲自对之还同三衣可披着也故僧只云雨时披浴余如钞中四半月下制用时节多论云雨热时障身浴无雨时裹三衣若闰三月者后三月十六日求闰四月者前四月十六日用同安居也此土僧用全希故略言也。
戒本立法中三中初点文雨浴衣是名注释其义十种衣体同上所明诸师下次显相初斥非钞云古谓如傀儡戏围之类今下示相即亲问梵僧则彰得实故下引证指如钞者彼云常须大雨时披不得当三衣则其相可知矣四中初点文多论下引释初明畜用若下示求用时限此下示略。
【疏】戒本五句初犯人二前求三前用下二可知余文相可解。
戒本第二前求犯前第三前用犯后下二句即舍堕余文即后注不犯中雨衣不得余用舍已故得又不用犯吉着故不犯浣藏举有缘开不用吉也。
【律】二十八过前受急施衣过后畜戒。
【疏】第二十八过前受急施衣过后畜戒。
【疏】此亦两戒共制非是一衣不同雨衣一事生二也制安居竟开受夏衣今为急缘无暇待竟逆前而施故开受之又恐滥逸限前十日与夏衣接还同本施今过前而受后不说净违反二教故制犯舍。
二十八通释中初科初对前戒明同异非一衣者前犯急施后犯畜长不同雨衣者以过求过用同是雨衣故一事生二制下正叙开制初明开受本须夏竟缘开前受逆犹预也缘如后引又下次明制意前十日者七月初六已后至十五日满十日明日入时故云与夏衣接同本施者还赏夏劳故过前而受是违急施限后不说净即违畜长限故违二教也。
【疏】五缘成犯初是急施二知三七月六日前四无缘五受犯过后畜者亦具五缘一是急施二知三七月六日后十日内四不作净五过限犯。
列缘中初过受五缘次过畜中第三须限内者准知前后不重犯也。
【注】佛在毗兰若听受夏衣六群常乞衣常受衣䟦难陀异处安居异处受衣佛在舍卫安居中大臣为安居施佛因开而制戒。
【疏】就戒缘中非时乞夏衣僧只五分安居未竟受乞衣者吉罗此唯为夏后是急施衣今日不取明日即无者开。
戒缘注文二段初明听受夏衣六群非时常乞䟦难陀非分而受因开过起此叙兴制之由二因舍卫大臣施缘方立斯教即断非时先受夏衣除急施缘又须限内无缘乖限并非时施不得时利也注中大臣者律因波斯匿王下臣一名利师达多二名富罗那王勅使征时二大臣作是念言我今当征未知还否我常夏竟为僧设食施衣今者未竟欲施即往白佛佛言若是急施应受僧只五分时前犯吉简无缘不开此下明有缘开受唯为夏后者明本施缘不取即无出其开意。
【律】若比丘十日未竟夏三月。
【注】谓七月六日已后十五日已前是也。
【律】诸比丘得急施衣。
【注】若受便得不受便失故名急也衣者有十种。
【律】比丘知是急施衣当受受已乃至衣时应畜。
【注】衣时者自恣竟不受迦絺那衣一月受衣五月若自恣十日在得急施衣受已至一月五月畜乃至明日自恣应受一月五月外更增九日也。
【律】若过畜者尼萨耆波逸提。
【注】谓急施衣若过前若过后并犯堕比丘尼同犯不犯者不过前不过后不犯若夺衣失衣过前取不犯若寄衣比丘远行水陆道断过后不犯。
【疏】戒本七句一人二十日下明其时分七月六日受去十六日自恣满十日此是受时若在先受是名过前犯也若十日内受与时分相接至腊月十五日应说不说此但有过后犯前是领受故生后违说净故结古德云举前以明非举后以释疑无重犯也三明财体四比丘知下立法也互若过下明业余可知。
戒本第二句中初明前受时分若十日下次明后畜时分腊月即八日且据不受迦絺为言上是别列前下总简初正简古下引证举前明非正制领受故举后释疑重决畜长故二不并有故无重犯三财体中注文先示急施名义后示衣体十种同前四立法中注文初释衣时若下二明次第增自恣十日在即七月初六受前满十日后不更增乃至者谓初七受前得九日后增一日初八已去前次第减后次第增明日自恣即七月十五日受止得一日故后加九日续满十日开也五中过畜即所造业余可知即舍堕二句。
【疏】注解衣时下明非时时相。
【疏】问何以非时受衣一月五月外更增九日时中受衣所以不增者答此本是时衣急故非时受所以时外开余本无时限随受随时说。
释注问答中初问以十日常开据须齐给时中受者何意不增答中初明急施须增余下次明余受不增言无时限者谓非急施缘所开者若非时受则限十日若入时中则一月五月故云随受随说也。
【疏】问长衣七月六日受十五日前是开位十六日接是时分何为不同急施衣答受长无时节随受名非时急施必接时所以前后开准此为言七月十五受长衣时内九日须说净。
次问非时受者入时不开答中初明余长通余时次明急施局时准下重决长衣时内九日说者准知迦提开长须约时内受者应作句料简初约时非时受为四句一非时受时衣(即今急施时外加十日)二时内受非时衣(夏竟不为安居施此限时内畜)二三时内受时衣(正为当夏劳同上齐时内)四非时受非时衣(但齐十日)又有犯作四句一时衣非时犯(急施过前受或过后畜)二非时衣时中犯(即上七月十五受长衣)三非时衣非时犯(十日月望过限)四时衣时中犯(如时内舍迦絺不说净)。
【疏】问为夏而施是时衣可得一月五月开余非为夏而施者应是时中判十日答衣利宽多故通开也。
三问时衣可开非时不应开答中以五利中食利有时故狭衣利常须故宽如十日月望急施时非时等并开一月五月是也。
【疏】有人准此谓七月十五日离界不破夏非离衣以明未出是不犯明出开时复非制故。
次异解中他解为二初立义以下出所以明未出不犯者在夏限故明出无过入开限故。
【疏】今解不然明未出时夏未竟须在界内守地了明出方名一期竟方开外行及离衣不同急施前后开此但后开无前开越于昧爽故是犯。
今解中初斥古非谓十六日明相未现犹在夏限出则破夏故须在界地了即明相一期即三月夏限不下简滥古师准此故须分之急施时前开十日后入时中开一月前后皆开故可相接坐夏护衣开后迦提时前不开故非相例越昧爽者未明出界破夏离衣故云是犯。
【疏】问月望与长衣同为一月衣絺那与迦提同为五月衣何故迦提月不摄十日衣答各有其类两不相摄所以然者一时非时别二利有宽狭三本末不相收不同絺那摄迦提月同是时位同得五利一月初制五月后开以长收短故得相摄月望十日例此可知。
四问初举类月望前十日即本长衣开后加二十日通为一月望又迦提本一月迦絺但增四相通为五月此二皆相摄十日与迦提如何两各立不从十日加与上不同者答中初二句总答上句通示三种下句别显迦提所下别释为二初释迦提不摄十日初义可解二迦提五利故宽十日唯长故狭三以迦提十日缘据各别两不相因则无本末相收之义不同下次释前二相摄絺那摄迦提反上三义一是时同二得五利即宽同三从本开末故两相收月望例此者一非时同二即狭同三十日不足故加二十以长收短故通一月私释准前五分先开迦絺后开十日则有迦提时未有十日那得相收。
【疏】下开通中具列两开文相极显。
开通中具列两开者注文初二句两并顺教若夺下开过前若寄依下开过后同长衣缘也。
【律】二十九兰若有疑离衣过限戒。
【疏】第二十九兰若离衣戒。
【疏】此戒与前离衣有二不同故须更制一前在聚中一宿犯此在兰若六宿犯二前无贼难德衣开此则有难不成受。
二十九对简中初标示一下列释初义自含二别一聚兰处别二一六时别二中亦二一有难无难二德衣开不开以德衣有王贼等难不成受故更加一义前通三时此局冬分。
【疏】论犯六缘一是受持三衣二冬分非时三有疑怖畏四置衣村中五无因缘六过七夜犯。
犯缘中二冬分者八月十六至十二月十五也五无缘谓有夺失等想水陆道断等缘则开不犯。
【注】佛在舍卫比丘兰若处为贼所打并夺什物佛令留一一衣置村舍内六群寄衣游行同徒举过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中置衣村内开缘也下明犯相初明打夺什物者有人数衣钵满十非也什谓物之总号不局衣裳文彰人物多者积聚一处并名为什。
戒缘中初分文下明犯相即六群起过等初下牒释注中留衣村舍者谓兰若遭贼故听寄衣村聚身在兰若文释什物初引古非六物之外未详加何等物数为十也什谓下今解又二初释名物总号者数该多少岂唯在十不局衣裳者体通一切文下点示文意。
【律】若比丘夏三月竟后迦提一月满(谓八月半后)在阿兰若。
【注】去村五百弓遮摩罗国弓长四肘用中肘量。
【律】若有疑(疑有贼盗)恐惧处(中有恐怖贼盗)比丘在如是处住三衣中欲留一一衣置村舍内(村者聚也)诸比丘有因缘离衣宿乃至六夜。
【注】若彼有缘离衣宿第七夜明相未出前若舍若捉衣若至掷石所及处反上成犯。
【律】若过者尼萨耆波逸提(开缘如前离衣戒)。
【疏】就戒本中约文十句。
【疏】一人。
【疏】二时列非时分。
戒本第二初科初云时者总标第二句也列非时者点文注也。
【疏】问戒本何为无德衣开。
次科问意可解。
【疏】答上士翘勤不受宽利。
初答中以德衣五利随人受之今是兰若比丘修头陀者故云上士翘勤谓翘企望上而进行功唯务少欲岂受宽利耶。
【疏】若尔应无迦提月答德衣作法有迦提任运受亦可文列迦提月谓是夏竟时非受于五利。
转难中以文云迦提月满既有迦提亦受五利那云无者答中初约同开释迦提一月夏竟常开上士同霑文中故列虽教所开自不受利亦下次约标时释谓文标时限非是开利。
【疏】又解异界比丘不成受德衣律云有难无大衣今既贼难故知不合受无难亦应成。
次答文二初约异界释以兰若坐夏往他寺受衣即非同界德衣简故律下次约难缘释即王贼等八难不听受德衣文举两缘正用有难因引无衣。
【疏】三兰若者注云去村五百弓弓长四肘肘长一尺八以此为率通计六尺为步则二里也此谓头陀兰若闲静处如盗戒说离衣僧界难事总有五。
三中释注初示分齐每一百弓成一百二十步五百弓共成六百步三百步为里故有二里此下简滥如盗戒者彼云若闲静处即兰若也三离衣四僧界又二即有难无难五难事即提舍兰若受食也。
【疏】四有疑者如注可解十诵乃至恶比丘畏。
四中初指注十下引示恶比丘畏谓恐相侵损亦开留寄。
【疏】五比丘下明既有难即离衣宿不作日限如五分上二衣随所重者寄一下衣随身礼拜入寺乞食不得单着。
五中初明无日限以文中但云留衣不言日数故此即暗指古非下文显斥如下示所离多少一唯开一衣二不开五条。
【疏】六置村舍内僧只云还寄可疑俗人家开留一衣不作日限五分前后安居未满无怖不得离衣彼国八月贼发杀人取肉祀天诸人至期不出遂至兰若害诸比丘故开寄衣不作日限唯须十日一度往看无有湿坏免贼难故。
六中僧只可疑家即反委盗者则无所虑五分初明夏分不开彼下次示本开缘祀即祭祀十日往看欲知湿坏非是会衣。
【疏】七诸比丘下明有别缘至于七夜此律文略其缘古来诸师寻文不了谓是恐怖故开六夜今约戒本文相自分前是难缘如上已解今是别缘故须引证如僧只云何故唯开六宿因往断事为衣重故时须六宿故即舍衣六夜为戒五分有僧塔事和尚闍棃及他事者皆听六夜留衣俗家若一二三乃至五夜亦尔余如钞。
七中初点文别缘如下引示古下斥非初叙古解今下示今判文相自分以前明疑怖不云时限后云因缘乃云六夜僧只断诤五分三宝等即是别缘一二三等谓极至六夜已内随开四分阙此诸缘故令古来妄解问若云有难无日限者前列缘云有疑怖处过七夜犯如何通耶余如钞者彼云事若未竟中间常许等。
【疏】八若过者是业成故。
【疏】下二可知余同离衣戒。
后二句中余同离衣点注不犯等文。
【律】三十回僧物戒。
【疏】第三十回僧物入己戒。
【疏】所以制者出家高士知足为怀闻他施僧方便回入长己贪求外恼施主于僧失利殊所不应故制。
三十制意初示合行闻下次叙过恶有三长贪一也恼施主二也失僧利三也。
【疏】论犯四缘一是许僧物二知作许想三回入己四领受犯许僧物者于己有滥回容称心喜为制重佛法之物无滥义稀虽回制轻。
犯缘中初列示许下对三宝辨异已在僧数故云有滥。
【注】佛在舍卫居士饭僧施衣䟦难陀闻语言施僧者多今可施我居士后见长老比丘威仪具足便即悔叹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中文相易耳。
戒缘中注文初叙比丘回施二明居士悔叹。
【律】若比丘知(不知非犯)是僧物。
【注】有三种僧物者已许僧为僧者为僧故作未许僧已与僧者已许僧已舍与僧物者下至饮水器也。
【律】自求入己者。
【注】若许僧转与塔若许四方僧转与现在僧若僧尼若异处若反上交互若疑想并突吉罗。
【律】尼萨耆波逸提。
【注】不犯者若不知若作不许想若许少劝令多许少人劝与多人劝与好物若言戏若错说者并不犯。
【律】诸大德我已说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三说)。
【律】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律】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上)。
【疏】戒本六句一犯人二知。
【疏】三物已许僧者决非属己定为僧作众多别少心未决故回犯堕二为僧作未许僧者虽非属己众别未分若回犯吉三已许僧者定属有主回犯重罪。
戒本第三中初句决非属己舍心决也众多别少谓欲与众则恐人多欲与别则复虑人少即犹预未决之意次句由未决许回则但轻上二句并属当戒重轻异耳第三落前盗戒。
【疏】四自求入己论业相也注中四对初僧塔二现前四方三僧尼四同类故曰异处也。
四中初点文次释注中四对合注可分注中说字误合作许字反上交互如许塔转与僧等三僧尼者施尼回与僧也四同类异处即许彼寺回入此寺。
【疏】下二可知余文相引钞取释。
五六即舍与罪余下指略注不犯中初二开心差若许下开不入己若言下开非意。
【疏】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卷第三(下)。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三下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