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717-A叙四分戒本如释语 夫戒本者何。乃比丘之规矱。涅盘之津要。规矱失则心虑无整。津要迷则彼岸难到。故如来首自鹿苑。终乎鶴树。谆谆诲嘱。俾依木叉为师。视同如佛。今人背遗嘱。诋毗尼。何异逆子而抗慈父。善星而侮圣言。背遗嘱是非佛也。诋毗尼是非法也。见持戒者。而嘲𠿝是非僧也。三宝既非而且毁。奚名释子。葢戒法乃对治无明业种之醍醐。修证五分法身之妙术。业种不断。因流弥漫。法身不圆。解脱无日。违此而修。纵得妙悟禅定现前。终是魔业。经有明言。非人臆语。今时妄修谬证。置木叉于言外。取己见为自规尺。自不能持。欲他而同己僻。毁法灭律。无堪视之。予因覩此。每劝初学。着目毗尼。使定慧有址。正法而得久住。第律文旨奥。止持作犯名种性相。阅者无不茫然。乃忞自庸。力取戒本如律释之。故曰如释。释而未尽。附余部以悉之。遹为律之首钥。以学者而跽通蹊径。文蹄虽约。而义阶实周。其有欲登舍那殿阁者。可向此跨上一足。 旹崇祯癸未冬西来山菩提心比丘弘赞序于象王阁中 凡例十三节 此戒本。藏本有二。一是后秦佛陀耶舍尊者所译。二乃唐怀素律师依四分藏中集出。而四分律藏一部。卷有六十。亦耶舍尊者所翻。此方上德悉共尊行。自秦至唐。多人疏业。恨不一存。稽宋代来。尠有作者。今时初学习律。每以事相为艰。多释卷高阁。故律学渐废。持犯无不昧然。释子要法。而成故典矣。余因观此。惧正法灭无多日。乃举四分藏中华梵文句奥者。标而释之。号曰四分律名义标释。卷成二十有八。仅为律之通径。亦以便后疏义。不滞于文。然疏工颇宏。非日能就。欲使初学急知持犯。爰取戒本如律释之。而律文繁广。不能一一仍其藏本。乃删繁揭要。而义实全。至于开遮持犯。毫𨤲不敢增略。如来法王。知诸众生业性所宜与戒。尚非菩萨罗汉所堪。况容凡愚有所添损。理本如如。故云如释。而所释本。仍依律藏及素师所集。中有文句简质。恐初学难顺。乃取翻译本一二字以易明之。然于每戒下附余部律文并诸论传。意欲互相发明旨趣。及补所未备。全非取轻替重。以开易遮。律各有旨。无容凑泊。偷心不绝。何名信戒。行者。但于自部中持。无劳自生穿凿。其中事理通途文义委悉者。用之非过。若欲广明。须阅全藏始得。倘为师范。必要广学精研。乐简厌繁。律教乃有大诃。 佛制比丘。满足十夏。学通三藏。行解相应。方许为师授人大戒。并畜沙弥。如或不能三藏俱通。律典必须明了。若夫持犯不知。犹如白羊。欲急为人师者。将何摄授。既自违佛明制。而欲使他遵承者。岂可得乎。自损损他。成何师法。 比丘违犯七聚。除初篇不可悔治。余篇即须对他发露除灭。或众中忏。或对首悔。戒体还复圆净。今时不分皂白。轻重罔知。重即令其持呪若干。轻乃多皆忽略。大违佛制。全乖律旨。 佛制过中不食。大益身心。自他兼济。故尊者迦叶首传心印。奉头陀自至终身。日中惟是一食。更无余噉。比丘中前得食。中后复开饮浆。亦已足矣。既是正信舍家出家。家业身心尽弃。如捐粪秽。何乃为斯少许饮食。违自本信。毁佛之明制。或云我无执着。噫。偏违律教。宁不大执乎。 律以解脱为宗。不耽世味。教舍五欲。如弃涕唾。今人畜积箱囊。甚于牦牛爱尾。非但乖乎律旨。实乃重结生死之累。深溺爱河。自没痴津难救。或曰。为他故畜。自无贪着。既尔。胡不现将供养三宝。以济羣生。若云为他故积。私用即犯盗愆。 佛制比丘三衣。不得离宿乃至一夜。离即失衣获罪。今人既不遵法。輙便故离。有受无持。何免现前袈裟离体。当来铁鍱缠身者乎。三衣之外。所有盈长之物。佛令说净。作委寄他心。而得持畜。表其离着无属己之累。兹时此法尽失。比丘悉皆茫然。大乘虽许菩萨为众生故得畜。要须说净。若不依教。是名为犯。 律制出家五众。并着袈裟。袈裟者。坏色衣也。以三如法色。坏其五大色。近世以应赴五彩之服。目为袈裟者。是为大错。佛昔预记。末法袈裟变为五彩。今时披着。诚为末法衰相。释子宜知。 今时沙弥披着比丘三衣。五部律文悉未见有。百一羯磨。深诫不许。惟令披着缦衣。并无条隔等相。近代为师不谙律典。妄授人戒。相踵讹风。以为正轨。致令在家男女。披服比丘五条袈裟。迷惑至此。一何可笑。讹习既久。非夕能复。但我绍隆之士。当共扶扬正轨。勿令披着为幸。 比丘之戒极尊。能为人天而作良佑福田。岂但自出生死而已。今时亦既受得。将为人间应赴故事。可惜之甚。我佛如来。历劫捐舍头目髓脑。而得此法。今将货易世间少许秽利。宁不痛心。况应赴一法。出自此土。西国全无。深非僧法。佛无斯教。出世之宾。宜速知改。 戒是定之体。慧乃定之用。苟体不立。用无从施。是故一切圣贤咸从戒成。七众法子悉由戒立。故南宗得法之后。犹须登坛禀受。清凉国师。乃华严菩萨。自以十律严身。历代祖师。何有白衣度人。三世如来。皆以戒为首约。故我释尊初坐菩提树下。即与诸菩萨结波罗提木叉。寻检大小两乘经律。无不赞叹持戒之人。未见一佛称誉破禁之者。智士详观。万无自错。 如来临将涅盘。嘱令依波罗提木叉为师。今人舍毗尼不学。岂但背佛遗诲。然已弃其师矣。见人持戒。即𠹛笑诽呰。苟非智过如来。即是与佛共诤。余谓其非𠹛呰人也。是诽讟佛也。请自揣看。可不惧欤。 西方学法。始习小乘。次阅大教。大旨既通。法法无非中观。故知大小由心。法无广劣。讵可于中而生取舍毁誉者耶。若不始从小学。先习大典。必坐妄夸般若。拨无因果者多矣。 三世诸佛。俱说经律论三藏圣教。经论二藏。咸通在家出家。惟律一藏。比丘独持。如王秘藏。非外官所司。故白衣。沙弥。若先览者。后永不得受大戒。罪与五逆同例。凡为师者。最宜谨慎。 具足戒相威仪细行总图 【图:X40p0194_01.gif】 二百五十具足戒法。以行住坐卧四威仪。各有二百五十。合为一千。循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为三千威仪。以此三千。配身口七支。成二万一千。以此二万一千。复对治贪瞋痴及等分四种烦恼。为八万四千细行。此即八万四千律仪也。言八万细行者。举其略也。若论生起者。则弃为根。残为株。舍堕为枝。逸提为茎。众学为叶。悔过为花。灭诤为果。不定为皮肤筋节。持之则七觉为花。四圣为果。毁之即身口七支为花。四恶趣为果。 No. 717-B 四分戒本如释科 释此戒本大科分二初释题目 次释本文(分三)初序前方便(分四)初述赞颂 二作前方便 三秉白羯磨 三秉白羯磨 四说戒序(二)初正说 次结问 中总列戒相(分八)初捐弃法(开三)初总标 中别列 四事 后结问 二僧残法(开三)初总标 中别列 十三事 后结问 三不定法(开三)初总标 中别列 二事 后结问 四舍堕法(开三)初总标 中别列 三十事 后结问 五堕法(开三)初总标 中别列 九十事 后结问 六悔过法(开三)初总标 中别列 四事 后结问 七众学法(开三)初总标 中别列 一百事 后结问 八灭诤法(开三)初总标 中别列 七事 后结问 后结劝回向(分四)初总结前相 二勤学余法 三七佛戒经 四结颂回向 四分戒本如释科(终) 四分戒本如释目录 卷一叙语 凡例 具戒总图 分科图 释本题目 释初赞颂 释前方便 释白羯磨 释戒经序 卷二释波罗夷法 释僧残法(一事至五事) 卷三释僧残法(六事至十三事) 释不定法 卷四释舍堕法(一事至十一事) 卷五释舍堕法(十二事至二十七事) 卷六释舍堕法(二十八事至三十事) 卷七释波逸提法(一事至二十五事) 卷八释波逸提法(二十六事至五十事) 卷九释波逸提法(五十一事至六十七事) 卷十释波逸提法(六十八事至九十事) 释悔过法 卷十一释众学法 卷十二释灭诤法 释总结前相 释学余法 释七佛戒经 释后结颂 附二百五十戒摄颂 戒相篇聚图 No. 717 四分戒本如释卷第一 明 广州沙门释 弘赞在犙 绎 释此戒本。大科分二。初释题目。次释本文。 ○初释题目 四分戒本 释曰。四分戒本者。从出处以立名也。本出昙无德律。律分四分。初分明比丘法。二分明比丘尼法。及受戒。说戒法。三分明安居自恣等法。四分明房舍等法。今此戒本。即彼初分。乃比丘二百五十戒经也。爰夫律制。始自鹿园。终乎鶴树。金言寂唱。波离续宣。诵如来言。词满八十。号为八十诵律。初则迦叶顶受。次乃阿难荷持。第三末田地。第四舍那波提。第五优波崛多。如是五师。递相传持。百一十余载。授受不异。后有育王御世。崇敬三尊。广会僧众。重集三藏。时诸比丘。互执见闻。抄治经律。各引师说。以为章轴。引执不同。遂成二部。相言是非。求王判决。行白黑筹。表其新旧。时取旧者多。以多为名。号曰摩诃僧只。取新者少。而是上座从上座为目。名曰上座部。由斯二部。于二百年间。复出十八部。十八部中。有五部为其纲领。一曰昙无德(此云法密。人名也。律名四分)。二曰萨婆多(此云说一切有。根本。十诵。是也)。三曰迦叶遗(此云重空观。律名解脱。止有戒本一卷到此方)。四曰弥沙塞(此云不着有无观。律名五分)。五曰婆蹉富罗(此云犊子。律本未到)。如此五部所制。文有广狭。事有详略。至于轻重开遮。虽无大殊。不无小异。然皆一佛所宣。但为闻听不广。传诵有缺。各据一边。致成多别。如来在昔。预为记曰。我灭度后。经律当分五部。致于十八。虽名别异。而皆不妨诸佛法界。及大涅盘。依之修行。皆得解脱。佛告文殊。未来我诸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诸法住。二十部者。并得四果。三藏平等。无下中上。譬如海水。味无有异。如人有二十子。真实如来所说。根本二部。从大乘出。从般若波罗蜜出。声闻。缘觉。诸佛。悉从般若波罗蜜出。复说偈曰。十八及二本。悉从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言根本二部者。即是僧只上座二部。其僧只部。分出七部。上座部。分出十一部。并二根本。共为二十部。今此震旦所传。唯存四部。谓僧只。法密。萨婆多。弥沙塞。其戒因缘。优波离问经。乃律之支属。自余善见。毗尼母。摩得勒伽。萨婆多毗尼毗婆沙。明了论等。并是略释律之名义。如斯部类。既佛亲为印记。则无劳致疑。已知无是无非。又何烦再议。譬如船舫𥱼筏浮囊。名虽不同。至岸无异。是以五天诸国。随秉一法。皆获道果。震旦比来。四部悉行。咸登圣证。若非如来善应群机。曷缘获斯胜益。故当谨护浮囊。无不济其彼岸者也。 ○次释本文(分三) 初序前方便 中总列戒相 后结劝回向。 ●初序前方便(分四) 初述赞颂 二作前方便 三秉白羯磨 四说戒经序。 ○初述赞颂(共十二颂分为九释) 稽首礼诸佛  及法比丘僧  今演毗尼法 令正法久住 释曰。上半颂。是归敬三宝。下半颂。显当说戒。法得久住也。凡作法事。必须先敬三宝。以求加被。使内障潜消。外魔无娆。法事而得成办也。稽首者。出周礼九拜之初。谓下首至地。稽留停头。少久乃起也。礼者。履也。谓进退有度。尊卑有分之义。然而方俗不同。礼无一定。西国以五体投地。为之致敬。此方则稽首。为之尽恭。今取随国行之。以为䖍敬之仪也。诸者。总举十方三世也。佛者。具云佛陀。乃穷理尽性。大觉之称也。觉具三义。一者自觉。悟性真常。了惑虗妄。二者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界。三者觉行圆满。穷源极底。行满果圆也。法者。谓如来随机演说清净法要。决定能令有情得无热恼。而趣涅盘。内证三明。智慧圆满。之圣教也。若以义释。法是轨持之义。轨生物解。任持自性也。持是法体。轨是法用。任持不舍。各守自性。如水就下。火扬于上。性各决定。此是法体。轨谓轨范。可生物解。如火熟食。用水浮舟。各取其则。是为法用也。比丘僧者。比丘。此云乞士。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谓内修清雅之德。外离四邪。福利众生。告求资身。以成清雅之德。亦云除馑。谓众生无法自资。多所馑乏。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是故世人归信。供养种福。如沃壤之田。能生嘉苗。而除彼之馑乏也。新云苾刍。别有五义。如常可知。僧。具云僧伽。此言众。乃四比丘已上之称。即清净持戒。及学无学众之总称也。今演者。正当宣说戒时也。毗尼。此云灭。谓灭贪瞋痴也。亦云折伏。谓调伏诸烦恼也。又云律。谓佛所说法律。处断轻重。开遮持犯。令止诸恶。而生众善也。令正法久住者。正法。谓出世无漏圣道也。由秉羯磨说戒。正法未灭世间。故云毗尼藏者。是佛法寿。毗尼藏住。佛法亦住。以诸善法。妙定胜慧。皆藉戒而生也。 戒如海无涯  如宝求无厌  欲护圣法财 众集听我说 释曰。上半颂。明戒胜德。下半颂。劝听获益。戒如海无涯者。戒谓二百五十波罗提木叉。并诸威仪。于一一戒中。各生摄取于僧十种功德。一一功德中。生十种正法。谓信等五根。无贪瞋痴三善根。及身口二护。由此成诸福海。无有边际。故云无涯。如宝求无厌者。宝谓海中清净如意珠王。随众生所欲。能与种种乐具。故世求之无厌。佛法海中。尸罗皎洁。出生根力觉道诸胜善品。应念而得。如彼珠王。求者无厌。圣法财者。即上根等诸胜善品。及信戒闻舍慧惭愧。此诸法财。非戒无能守护。故戒有防非止恶之功能。如勇兵猛将。能伏怨敌。不令侵凌。欲护此财。当和合共集一处听说。如说而行也。众。谓如法得圆满戒者。集。是身根和集一处。听属耳识。于彼所说文义。以耳识领受。决心了知也。我说者。谓词义无违。如律而说也。 欲除四弃法  及灭僧残法  障三十舍堕 众集听我说 释曰。此颂明听戒离过。四弃。是淫盗杀妄四波罗夷。随犯其一。即一切功德道果。悉皆捐弃。又永弃清众。不得与诸比丘共住。如大海不受死尸。漂弃岸上。戒法海中。不纳破戒。故永弃清净众之外。不问不治也。僧残者。总有十三事。谓犯此事。尚有少许余残可治之理。于二十僧中。如法忏悔。可得除灭。不同前四。无有余残可治也。舍堕者。共有三十事。由恣畜财物生过。犯此过者。须向众中。先舍其物。次忏堕罪。而罪称堕者。谓此罪若不忏除。即堕在三途。受烧煑苦。欲得除灭四弃。僧残。遮障舍堕。当共集。一心而听也。 毗婆尸式弃  毗舍拘留孙  拘那含牟尼 迦叶释迦文  诸世尊大德  为我说是事 我今欲善说  诸贤咸共听 释曰。前一颂。总举七佛。后一颂。述说嘱听。毗婆尸。亦名维卫。此云胜观。式弃。亦名尸弃。此云火。毗舍。具云毗舍浮。此云徧一切自在(此三如来。在过去庄严劫末出世)。拘留孙。此云所应断。又云作用庄严(在此贤劫第九小劫中。减至人寿六万岁时出世。为千佛之首)。拘那含牟尼。此云金寂。亦云金仙(人寿四万岁时。出现于世)。迦叶。具云迦摄波。此云饮光(人寿二万岁时出世)。释迦文。此云能儒。亦云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人寿百岁时出世。此四如来。在此贤劫初。次第出现世间)。世尊者。谓十号具足。天人凡圣。世出世间。咸尊重故。大德者。谓福慧两足。十号德具。世无与等。此二通称上之七佛也。为我说是事者。此明师资授受。显非应说也。我。指现前能说戒人。是事。谓从戒序。乃至七佛经偈。我今欲善说者。善说。谓如法而说。词无差谬也。诸贤咸共听者。诸贤。谓从初得戒无腊。乃至百腊者。咸共听。谓皆和合集在一处。至心谛听也。 譬如人毁足  不堪有所涉  毁戒亦如是 不得生天人  欲得生天上  若生人间者 常当护戒足  勿令有毁损 释曰。前一颂。上半。设喻。下半。明障生善道。后一颂。上半。示生善趣。下半。诫护善因。譬如者。假设之词。毁者。坏也。涉者。蹑躐也。毁戒。由破戒也。天。谓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二十八天也。人。谓四大洲。及八中洲。诸小洲人也。常当护戒足者。谓戒不可暂时有所毁犯也。损者。伤也。不但诫勿大毁。而小亦不可伤也。言生天人者。此乃随机顺世权说。以西域之人。多乐生天。佛初出世。随彼所乐。而为说法。然非圣意。亦非律之本旨。律以解脱为宗。岂示人天漏果。又复天道原是险途。所谓险途有二。一是生天。二是恶道。生天虽受胜乐。福尽还堕恶趣。以此证之。故非律旨。设若毁戒。则险途尚不能登。况复涅盘之乐道。此不言涅盘者。略也。如大律云。求天若涅盘。方便守护戒。如是无毁坏。必能度险道。又云如是念修戒。能避诸恶行。除诸结使患。安隐入涅盘。原声闻厌患三界苦果。断集修道证灭。宁复更期人天果报。菩萨不贪世乐。畏厌生死烦恼。深乐涅盘。声闻畏厌烦恼。深乐涅盘。百千万倍。不及菩萨一分。岂希人天之欲乐哉。 如御入险道  失辖折轴忧  毁戒亦如是 死时怀恐惧 释曰。上下颂设喻。下半颂示知过患。轴。谓车轮中之转轴。辖。是轴头之铁。犹御车过险难之路。中途失辖断轴。心怀忧恼。生大惶怖也。毁戒如彼失辖折轴。死时如在险道中途。既自知戒毁。必堕恶道。便怀恐怖惶惧。如入险路中。失辖折轴之忧怖也。 如人自照镜  好丑生欣戚  说戒亦如是 全毁生忧喜 释曰。上半颂设喻。下半颂显戒完缺。如人以镜自照其面。容端则生欣喜。貌陋便怀忧戚。今当说戒之时。以戒而自观察。全则内怀欣喜。外不愧人。毁便内生忧戚。外耻于他也。 如两阵共战  勇怯有进退  说戒亦如是 净秽生安畏 释曰。上半颂设喻。下半颂明戒得失。如两军阵。共相交战。勇者安而前进。怯者畏而退缩。今众集说戒。正与烦恼魔军共战。戒净如勇。则身心俱安。戒秽如怯。则情色自畏。遂没烦恼阵中。被魔所伏也。 世间王为最  众流海为最  众星月为最 众圣佛为最  一切众律中  戒经为上最 如来立禁戒  半月半月说 释曰。前颂。初句。以尊贵为胜。次句以深广为胜。第三句以明净为胜。第四句以果德为胜。谓声闻。缘觉。菩萨。行果未圆。如来行满果圆。于诸圣中独为最胜。此亦喻比丘。是金轮王子。法王贵裔。德慧深广。戒体圆明。天上人间。无能及者。是为诸众中尊也。后一颂。初二句。正显戒经是为最胜。戒经。谓比丘比丘尼律仪。之别解脱经也。别解脱者。谓依此经修行。即于下下等九品诸惑。渐次断除。于诸烦恼。而得解脱。又见修烦恼。其数各多。于别别品。而能舍离。故名别解脱也。由烦恼惑。结缚有情。沉没三界。此经能使解脱。而趣涅盘。是故此经恃为上最。众律。谓五戒。八戒。十戒。乃至轮王十善。世间法律。及诸外道邪禁也。大律云。众经亿百千。戒为第一最。是则不但余教不如。即三藏十二部中。亦以戒为最。故根本律云。佛说三藏教。毗奈耶为首。佛游于世间。随处说经法。律教不如是。故知难值遇。诸佛证菩提。独觉身心静。及以阿罗汉。咸由律行成。三世诸贤圣。远离有为缚。皆以律为本。能至安隐处。如地载群生。能长诸草木。律教亦如是。能生诸福智。律是法中王。诸佛之导首。苾刍喻商旅。此为无价珍。准如律说。若不依斯修行。终无所成。设有所得。皆是魔业。故经云。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持戒。必落魔道。如来立禁戒者。此显如来亲制。非余圣僭为。不同经论。或容他说。呈佛印可。斯由如来智周法界。穷尽物性。知诸众生根业差别所宜与戒。非声闻菩萨所可堪能。如世礼乐。非天子不制。出世洪规。非佛莫立也。半月半月说者。谓黑白二月。以表黑白二业。欲黑尽。而白圆。故半月半月说戒。使诸比丘自忆所犯。如法忏除。令恶尽而善圆也。 已上十二颂。是诸阿罗汉结集时安置。按大律本。共有四十六颂。 ○二作前方便(分七释)。 僧集不。 释曰。凡作羯磨布萨。同一界内比丘。并令共集。会在一处。以防别众破僧方便。故须先问。僧有四种。谓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四人僧者。除受具戒。自恣。出僧残罪。余一切羯磨应作。五人僧者。除中国受具。出罪。余一切羯磨应作。二十人僧者。一切羯磨应作。此四位僧中。随少一人。作法不成。过则如法。减则非法非律得罪。除布萨。余有要事羯磨。众多造次难集。或防障难。听在戒场上作法。不集无咎。 和合不。 释曰。同一羯磨和集一处。必须心口无诤。不来者与欲。在现前应诃者。不诃。谓防鬬诤因缘。有妨法事。故须次问也。 未受大戒者。出。 释曰。未受大戒者。谓未经白四羯磨。如法得具足戒也。出谓遣出众外。离见闻处。佛言。不应在未受大戒人前作羯磨说戒。 不来诸比丘。说欲。及清净。 释曰。不来者。谓不来赴集也。凡作一切羯磨法事。必须身心俱集。方成和合。设有佛法僧事。若病事。若瞻病等缘。乃开心集。故听传心口。应僧前事。方得彼此俱办。不妨法事。无别众过也。说欲者。谓说意乐。彼所作如法僧事。自心乐欲随喜共同也。清净者。谓自无罪。此是布萨时与清净也。复以布萨时。僧作种种羯磨。故须欲及清净俱与。不得单与清净。致妨僧事。亦不得称与某事欲。应言。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乃无稽留。废僧羯磨之患也。有五种与欲。若言与汝欲。若言我说欲。若言为我说欲。若病不能语。应现身相。若广与欲。俱成与欲。若不如是。不成与欲。应更与余者欲。此中与欲。必是身现在界内。亦不得今日与明日欲。若病比丘与欲已。闻僧中说法毗尼。自力就听。坐久疲苦。即以先所与欲。默离座去。不名与欲。已破前欲故。应更与欲。余缘准此应知。若病比丘。不能如上身口与欲。应扶舁至僧中。若虑扶舁病增。一切僧应往病者所围绕与作羯磨。若病者多。能集一处者善。若不能。僧应出界外作羯磨说戒。更无方便得别众羯磨说戒。若欲广与欲者。应至一可传欲人所。整威仪。作如是言。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一说)。若自恣时。应言与欲自恣。余一切羯磨。但言与欲。彼受欲比丘。持欲至僧中。其羯磨人。如上问已。即应具威仪。答言。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我受彼欲清净。彼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一说)。别部。听持欲者。对比座说。不告大众。为遮延时。僧生疲劳等诸过失故。其持欲人。受欲已。若命过。若余处行。若罢道。若入外道中。若入别部众。若至戒场上。若明相出。若自言犯边罪等十三难人。若被举。若灭摈。若应灭摈。若神足在空。若离见闻处。并不成与欲清净。应更与余者欲。如是若在路中。若至众中。亦如是。受欲人。若眠。若入定。若忘。若不故作。如是成与欲。若故不说者。得恶作罪。若遇道路隔塞。有贼。有恶兽。河水涨。一切命难。梵行难。不得至。从界外来至僧中。如是不失与欲。复听一人。受二三四人。乃至众多人欲。若能尽记识字者。随忆多少受欲。若不能忆字。当称姓。不能记识姓。当称相貌。若不能记相貌。但言众多比丘。如法僧事与欲清净。若受欲人。自有缘事起。不及诣僧中。听转授欲与余比丘。当如是言。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与(某甲众多)比丘受欲清净。彼及我身。如法僧事。与欲清净。若比丘为缘事故。与欲已。事休。便应往就说戒处。若一住处满四比丘。应共集说戒。不合说欲。 谁遣比丘尼来请教诫。 释曰。尼禀漏质。形累多拘。故阙游方问道之资。晨昏训导之益。如来愍此。制令半月半月。诣僧求请教授。僧方差具德者。诲以微言。勉以至道。但去圣时遥。僧尼慢教。既不遵承。斯法渐失。闻者尚少。行者全稀。拟复斯规。故为详注。其比丘尼僧众。于说戒日集僧。白二羯磨。差一比丘尼。往僧寺中求请教授。若独行无护。更差二三人为伴。既至寺中。诣一旧住比丘所(准义。僧应差人。承受彼尼嘱授)。礼敬已。曲身低头合掌白言。 大德一心念。比丘尼僧和合。礼比丘僧足。求请教授(三说)。僧说戒时。诵戒者问言。谁遣比丘尼来请教诫(佛言。于僧说戒时。上座问言。比丘尼众。遣何人来耶。今但取当时说戒者。问之)。先受尼嘱授者。即应起。具修威仪。白言。 大德僧听。某处比丘尼僧和合。差比丘尼某甲。礼比丘僧足。求请教诫尼人。如是三说已。准义应至上座所言。大德慈济。能教诫比丘尼不。若答言。不堪者。乃至二十夏已来。一一具问。彼说戒者。应更问云。谁为教诫比丘尼。若有者。应差。其教诫人。要具十法。一戒律具足。二多闻。三诵二部戒利。四决断无疑。五善能说法。六族姓出家。七颜貌端正。尼众见便欢喜。八堪任与尼众说法。劝令欢喜。九不为佛出家。而披法服犯重法。十若满二十夏。若过二十夏者。应如是差。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某甲比丘。教诫比丘尼。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差某甲比丘。教诫比丘尼。谁诸长老。忍僧差某甲比丘。教诫比丘尼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差某甲比丘教诫比丘尼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若教诫者多。应问尼请谁。随言便差。若言随僧处分。即应随常教授者。次第差往)。彼比丘尼。十六日更往寺中问可不。彼被差比丘。将一比丘为伴。尅期而往。尼亦尅时而迎。其教诫师。观尼众集已。为说八敬法。然后量机说法开导。若无教诫尼人。遍请不得。彼受嘱授比丘。还至上座所。白言。遍问众僧。无有堪者。时上座即应略为教授法。告受嘱人云。此众无堪教诫师。明日尼来请可不时。应报言。昨为尼众遍请。无有教授比丘尼人。然上座有敕。敕诸尼众。精勤行道。谨慎莫放逸(十六日尼至。如敕告知。尼还住处集众。具宣僧敕。诸尼合掌顶受)。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 释曰。谓僧既已和集。所为何等法事。然所为事。不出三种。一为情事。如受忏悔等。二为非情事。如结诸界等。三情非情事。如处分。离衣等。此所为事。委僧量宜。故须对众问其所作。一人随事答之。 说戒羯磨(若非说戒时。据事称之。答云某羯磨)。 释曰。梵语羯磨。此云事。亦云办事。谓诸法事。由兹成办也。然羯磨约体唯三。谓单白。白二。白四。随事量作。若轻事。应作单白。中事白二。重事白四。此三种羯磨。能摄一切羯磨。而诸羯磨。略有一百二十一法。单白有二十七。白二有五十七。白四有三十八。其余诸部。或增或减。根本部中。共有百一事。 凡为诸羯磨法事。必须作前方便。惟在说戒时。乃加问尼来请教诫。其余六法。遍诸羯磨。唯除结界。阙者不成。谓应共了知界相故。不许说欲。事须尽集也。 ○三秉白羯磨(单白)。 大德僧听。今白月十五日。众僧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和合说戒。白如是。 释曰。大德僧听者。谓令诸比丘耳识。勿缘异境。专心一境。于所闻事。当正忆持也。白月十五日者。此取上半月言之。若下半月。即是黑月。月有大小。或十四日。或十五日。当依时称之。众僧说戒者。显非余事也。按耶舍所译戒本。则云布萨说戒。今不言者。是略也。何以故。说戒是直陈其事。未彰其义。布萨者。是长养净除义。谓由众集说戒。能长养功德。净除烦恼诸不善法故。若僧时到者。时。谓说戒之时。到。谓僧如时而至也。僧忍听者。谓现前大众。当共忍可听许和合说波罗提木叉戒也。白如是者。谓以此事而告知也。凡布萨日至。其年少比丘。应先往说戒堂。扫洒敷座。备水。燃灯。具筹。若不知者。上座当教。不教突吉罗。若不随教。亦突吉罗。说戒竟。应收复本处。不尔者。如上得罪。言具筹者。谓令知人数故。其筹应用铜铁竹木作。以函筒盛之。比座者。共相检校。知有来者。不来者。应先白已。然后说戒。若众集大。说戒时。不悉闻。听敷高座。极令高好。在上说戒。诵时若忘。若误。次座比丘当授语。若故忘者。次第二比丘。当代说。即以次说。不得重说。然说戒比丘。先当暗诵使利。莫致众中说时错谬。若说戒时。有八难事起。及有余缘。听略说戒。八难者。王贼水火病恶虫人非人。余缘者。若大众集。牀座少。若众多病。若座上覆葢不周。值天雨。或鬬诤事。或说法夜已久。听齐明相未出。应作羯磨说戒。更无方便可得宿受欲清净。羯磨说戒。略前方便。一如广法。量难远近。以为广略。若无难缘。不得略说。若说戒序。问清净已。难至。应告言。诸大德。是四波罗夷法僧常闻。如是十三僧残。乃至众学法。若难卒至。应随到处言。已说至某处。余者僧常闻。若难缘逼近。不及说序者。如僧只律告云。诸大德。今十五日布萨时。各正身口意。莫放逸。便各各随意去。若一比丘独住者。至布萨日。应诣说戒堂扫洒。如前安置。若有客比丘来。若四。若过四。应先白已。然后说戒。若但有三人。若二人。应各各相向说。作是言。二长老忆念。今僧十五日说戒。我某甲比丘净净(三说)。若独一人。应心念口言。今僧十五日说戒。我某甲比丘清净(三说)。若有犯者。不得说戒。不得闻戒。不得向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悔。当诣清净比丘所。偏露右臂。脱屣。右膝着地合掌。若是上座。应礼足。自称所犯名字。如法忏悔。若于犯中生疑。亦如上诣净比丘所。称所犯名字。作是言。我某甲于所犯罪生疑。今向大德自说。须后无疑时。当如法忏悔。如是作已。得听说戒。若比丘正说戒时。或忆知有罪。或心疑。若向众说。恐致閙乱。当语比座。或应心念。须座罢已。当如法忏悔。如是者得闻戒。若一切僧尽有犯。或生疑。当向清净客比丘忏悔决疑。然后说戒。若无客来。当差二三人。诣比近清净僧中。决疑忏悔已。还所住处。诸比丘当向此比丘忏悔。然后说戒。若比近无净僧。应作白已当忏悔。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一切众僧犯罪。若僧时到。僧忍听。此一切众僧忏悔。白如是。作是白已。然后说戒(然此一途忏悔。谓各各识知所犯罪名种相。而无一净比丘向之忏悔。故听作斯白忏。非是于罪不识。儱侗而为。作斯羯磨而得罪除灭也)。若一切僧于罪有疑者。当作白已。应说其罪。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一切僧于罪有疑。若僧时到。僧忍听。此众僧自说罪。白如是。作是白已。然后说戒(此但露罪。得闻说戒。本罪俟无疑时。仍须向他说已忏悔。五分律。听向有罪比丘悔过。但不得向同犯者悔过。若病比丘。听向同犯共悔过)。若不识罪名罪相。待有客比丘持律者来。应请问之。如法忏悔。若说戒日。旧比丘集。已说戒序竟。有客比丘来少。客当告清净。作如是言。大德僧听。我某甲清净。作是告已。余者当次第听。若说戒竟。举众未起。若多未起。若都已起。亦应告清净。若说戒序竟。若说戒竟。客比丘来。或等。或多。应更为重说戒。若客比丘先说戒。旧比丘来。亦如上说。若比丘心乱狂痴。应与作狂痴羯磨。此有三种狂痴。一说戒时。或忆。或不忆。或来。或不来。二或忆而来。三或不忆不来。是中后二种。不应与作。初一种应作白二羯磨。若狂病止。应白二羯磨解。五夏比丘。当诵戒羯磨使通利。不应众多痴比丘。集在一处。既不知戒。复不知说戒。不知布萨。不知布萨羯磨。应依能诵戒比丘夏安居。若安居中。所依人命终。或远行。或休道。乃至十三难等。若后安居日未至。当诣比近处结后安居。或当请彼能诵戒者来过安居。若已过后安居。诸比丘应向比近处有学诵序者。若诵四事者。若十三事。乃至九十事者。若诵余残法者。彼各各诵已。还至本住处。教一人使诵。若一人不能尽诵者。随先所诵得。各次第诵。不得重诵。若尔者善。不者。但说法诵经已。从座起而去(谓布萨日至。不得不说戒。既皆无能诵者。方许说法诵经。非为长途轨则。僧只律云。若举众不利者。应遣上座出界外。心念口言作布萨。余三人界内。作三语布萨。即是罚上座。不应早作布萨。若一比丘住者。应待客来共作布萨。若无客来。有罪者。应作是念。若得清净比丘。此事当如法除。作是念已。应心念口言三说布萨。若布萨竟。有客来者。客应随喜言。长老已作布萨。我某甲随喜。若不随喜。应世界外作布萨。一住处。不得再作布萨。若比丘远行。布萨日至比丘住处。作布萨已。不应默去。应嘱沙弥。若守围民。若放牧者。有比丘来语令知。此中已作布萨。若无人者。应书柱户扇。或散准作相。彼后来者。应问。应求相。不得輙作布萨。若共商客行。至布萨日。有恐怖难。商行不待。得行作布萨。先应筹量。齐几许得诵戒竟。若山若石作标帜。伸手相及。羯磨结作布萨界已。然后作布萨。若据本部。布萨日于无村旷野中行。结小界。说戒。并无外标相。即身所坐处。以为界体。故羯磨文中云。今有尔许比丘集结小界。是知无有多相。在如是处行。僧应和合集一处共说戒。若僧不得和合。随同师善友。于下道集一处。白二羯磨结小界说戒。此为难缘方许。无缘不听。说戒竟。应白二羯磨解界而去。毗尼母经云。不应用歌音诵戒。当以高声了了诵戒。歌音有五事失。一心染着此音。二为世人所嫌。三与世人无异。四妨废行道。五妨入定。本律不听歌音说法。不禁诵戒。疑是遗误。按说法仪中。初听。后以过差。即不听。有五种过失。大同母经说)。 ○四说戒经序(开二) 初正说序 次结问。 △初正说序 诸大德。我今欲说波罗提木叉戒。汝等谛听。善思念之。若自知有犯者。即应自忏悔。无犯者默然。默然故。知诸大德清净。若有他问者。亦如是答。如是比丘在众中。乃至三问。忆念有罪不忏悔者。得故妄语罪。故妄语者。佛说障道法。若比丘忆念有罪。欲求清净者。应忏悔。忏悔得安乐。 释曰。诸大德我今欲说波罗提木叉戒者。此是告众令知今说戒时将至。各当摄持威仪。整肃三业。勿为散乱也。波罗提木叉。此翻别解脱。义如前释。又翻保解脱。谓能保任行人出生死海故。汝等谛听者。是诫令端意审实详听。人于语义。以成闻慧也。善思念之者。谓当如闻思义。忆念勿忘。以成思慧也。若自知有犯等者。既闻思择义。美恶自现于心中。当去其不善。择其善者而修之。以成修慧。修慧若成。则法流常注于心矣。有犯。谓所作犯事。未向他发露说悔。今当自说露其罪。乃堪闻戒。勿俟他首。更犯罪也。无犯。谓不犯。或犯已说悔。默然。谓既无所犯。当一心寂默而听戒也。默然故等者。由其默然故。故知清净无罪也。若有他问亦如是答者。如余时中。他举问实答。此亦应如实答。如是比丘在众中乃至三问者。比丘。指犯罪人。众中。谓现前听戒僧众。三问。是令语词圆满。无广略过故。略则暗钝者卒难知觉。无惭者未发愧悔。广则听者生烦。心起疲倦也。忆念等者。谓由他三问。忆知所犯。而不发露。故得妄语罪。虽默不说。由现身相。表成语业故。纵曾有犯。今不忆知。无妄语罪。一一问。随忆得罪。三问。三忆。得三罪。障道法者。谓佛说故妄语。是障道之法。障何等道。谓障诸禅。三昧。四果。涅盘之道。欲求清净者。谓欲求清净无罪。而自忏悔。非为畏他诘问责罚。而为忏悔。清净有二。一是净因。二是净果。因谓净戒。果谓涅盘。欲得涅盘。当持净戒。才有毫芒瑕疵。萌于心胸。即应发露其根。无令覆阴条干日茂。致成秽蕚而失净果也。忏悔得安乐者。由发露说悔。身心寂定。即得诸禅三昧。至获涅盘乐果。 △次结问 诸大德。我已说戒经序。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三说)。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释曰。戒经序者。谓此为二百五十别解脱经之由绪也。是事如是持者。持是了知义。已三诘问。众皆清净。由清净故默然。由其默然故。此事我今如是了知。堪为说戒经也。 四分戒本如释卷第一 音释 四邪即四邪命食。一下口食。谓合药种谷植树不净活命。二仰口食。谓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𮦷不净活命。三方口食。谓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净活命。四维口食。谓学种种呪术卜算吉凶不净活命。 苾刍五义一体性柔輭。二引蔓傍布。三馨香远闻。四能疗疼痛。五不背日光。 毗奈耶即毗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