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四分律行事钞科卷下之一
余杭郡沙门释 元照 录
○第三下卷十四篇明共行(三)初标卷题(二)初题目
二撰号
二列篇目
三随篇释(十四)初二衣总别篇第十七(二)初篇目
二本文(二)初叙意分章
二何下随章解释(二)初总分制听
二今下依门而解(二)初制开(二)初标
二前下释(三)初三衣(三)初标分
二初下随释(二)初衣法(二)初分章
二言下随释(四)初制意等三(三)初制意(二)初标
二萨下释(五)初异外俗意
二杂下表内行意
三华下舍诸恶意
四萨下制须三意
五僧下同圣仪意
二释名(二)初标
二增下释(二)初总名
二四下别名(二)初列名标示
二而下约义正翻(二)初标举
二慧下正明(四)初引经文以明
二义下示义翻多种
三若下就条相以辨
四若下约通相以论
三明功用(二)初标
二大下释(三)初大悲经
二悲华经
三僧祗律
二作之方法(二)初总标
二一下别释(八)初求财如法
二财体如法(二)初标章
二必下正释(三)初示如非
二律下引证
三僧下引劝
三色如法(二)初标
二四下释(二)初引文(三)初通示坏色
二十下广辨色相(三)初十诵
二婆论
三僧只
三遗下引文斥滥
二准下结断
四定量是非(二)初标
二四下释(三)初明四分兼含
二虽下引诸文示准
三五下明五分唯通
五条数多少(二)初标
二所下释(二)初略指只数
二四下正示多少(三)初约诸文示数
二四下斥时滥行
三圣下引圣为准
六堤数长短(二)初标
二四下释(二)初示长短数(二)初示本部不了
二婆下引多论明示
二所下明割截意
七重数多少(二)初标
二四下释(二)初新故多少(三)初纯新故作
二萨下新故参作
三律下拾粪扫作
二萨下摘分留置
八作衣方法(二)初标
二四下释(八)初三品开制
二僧下作时缓急
三萨下指作非长
四四下改转造作(三)初四分
二五分
三僧只
五十下钩粈
六十下缝刺
七十下安揲
八十下揲弃
三加受持法(二)初标分
二初下随释(二)初对首法(二)初僧尼同法(三)初用法是非
二若下总分品数
三今下正加受法(二)初受法(三)初标示
二应下正加(三)初下衣(二)初标举
二加下加法(二)初加正衣法
二加从衣法(二)初上中二种从
二若下总示缦衣从
二中衣
三上衣
三上下结叹(二)初引文显数
二萨下斥非伸叹
二舍法
二若下尼众别法(二)初正加法
二僧下显部别
二心念法
四出杂料简(二)初标举
二初下随释(三)初受舍是非(二)初标
二十下释(五)初借衣犯忏
二五下不舍重受
三善下损破失不
四善下遇缘失不
五萨下不受转净
二补治浣染(二)初标
二十下释(四)初净法和合二善下补浣之法(三)初善见
二五分
三四分
三四下所须之具
四十下补治之意
三受用擎举(二)初标
二十下释(十二)初敬护
二十下随身
三明下入聚(二)初入聚开制
二僧下脱着法式
四五下枕卧
五三下重着
六五下反倒
七舍下通肩披
八三下难开不着
九决下有缘不礼
十三下披着法式
十一五下互着得不
十二五下引示功能
二衣界○
二坐具○
三漉袋○
二听门○
二(四药)受净篇(至)诸部别行篇○
○二衣界(二)初牒章简示
二今下立法加结(二)初拣须否
二诸下明解结(二)初结法(二)初立法(二)初标古立今
二此下结告显证
二加结
二解法
○二坐具(二)初牒名
二四下正释(三)初制作法(四)初引制意(二)初显意示量
二诸下定搩大小
二十下造作
三十下离宿
四僧下僧量(四)初引增文
二四下示非法
三如下明正法
四萨下明拣滥
二僧下受舍法
三僧下持用法
○三漉袋(二)初牒名
二物下正释(五)初制意
二萨下用法
三四下制样
四此下诫约
五今下遮妨
○二听门(二)初牒章分门
二初下依门别释(四)初百一诸长(二)初总分
二初下随释(二)初百一供身令受持之(二)初示名拣体
二僧下广列物数(二)初开许之物
二十下受法须不(二)初示受法
二善下简须不
二长物及余令说净畜(二)初分章
二初下随释(二)初明长相(三)初服饰开制(二)初约时显相
二僧下广辨众物(三)初僧只支
二涅盘僧(三)初示法制式
二十下造作着用
三十下毁破暂开
三今下余衣(三)初时用非法
二十下制断俗外
三中下开畜之物(二)初明开意
二四下列众物(三)初着用僧物
二四下受畜贵物
三四下听畜诸物(二)初开畜众物
二四下简辨得不
二四下边方曲开
三律下皮革靴履(二)初总示诸物
二毗下别明靴履(五)初开处
二五下制造
三毗下修敬
四五下作净
五四下杂相
二开说净(二)初牒章分科
二初下随科别释(六)初制说意(三)初引论明意
二母下不说无开
三地下大小同制
二二施主差别(二)初牒章总示
二前下引文别简(二)初拣衣药钵施主(四)初明所对
二五下拣可不
三十下辨多少
四萨下制简德
二钱下拣钱宝等施主
三开说进否(二)初标
二先下释(二)初明开请须不(二)初明须请
二次下似不须请
二请下列示请法(二)初请道众法(二)初展转净主
二真实净主
二宝下请俗人法
四说之法用(二)初标
二五下释(二)初衣物净法(二)初心念法
二对首法(三)初列净法(二)初总标
二至下别示(二)初展转净
二善下真实净
二二下明成就
三五下引漫标
二钱宝净法
五辨施主存亡(二)初标
二僧下释(二)初示存亡
二然下明简德
六明失法不同(二)初标
二僧下释(四)初净主死亡(三)初僧只
二多论
三十诵
二僧下迷忘重说
三萨下贷易后还
四毗下二净和合
二粪扫衣○
三檀越施○
四亡人物○
○二粪扫衣(二)初标
二制下释(二)初明制着意(二)初释名显意
二十下引示利益
二言下明衣物体(三)初总列诸物(二)初正列
二比下斥非
二十下别示死人衣
三四下得畜之意
○三檀越施(二)初标举
二言下随释(二)初总释名义
二今下分位别释(二)初就一部自论(二)初总举
二就下正释(二)初二种时施(二)初标
二初下释(二)初时现前(二)初出体示法
二四下引文显相
二时僧得(二)初出体示法
二律下引杂相(三)初明作法
二僧下与下众
三五下给破夏
二二种非时施(二)初标
二初下释(二)初非时现前(二)初示体显法
二十下例通下众
二非时僧得(二)初出体示法
二律下引制缘
二明二部互正(二)初标指
二四下正明(二)初二部互
二五下当部互
○四亡人物(二)初标
二既下释(二)初叙意开章(三)初明两机相济
二然下示昔断多途
三今下显今宗所立
二初下随章别释(十)初制入僧(二)初标
二所下释(二)初不入佛法
二亦下不入俗人
二对亡者分法不同(二)初标举
二一下别释(十)初粪扫取
二入当时现前
三入同见僧
四入功能僧
五入二部僧
六入面所向僧
七入和尚
八入所亲白衣
九入随所在处
十上下入羯磨分
三同活共财(二)初标
二若下释(四)初不共同活
二若下决心同活
三若下各分同活
四若下不同妄取
四嘱授是非(二)初标列
二初下随释(四)初嘱授善恶(二)初总标
二一下别释(四)(如文)
二人物差别(二)初标
二一下释(四)(如文)
三重单嘱授(二)初标
二僧下释(二)初正明
二准下断犯
四成不之相(二)初标
二凡下释(二)初约义正明(二)初正显成不之相
二若下约未死准同
二故下引文以示
五负债进不(二)初标
二先下释(二)初先以义求(二)初总约佛法别人以明
二若下别据常住以辨
二十下后引文断(四)初十诵明诸相(二)初引文显相
二此下决通后句
二母论明遣索
三五百问明物主索取
四僧祗明量彼可信
六定物轻重○
七具德赏劳○
八分物时节○
九正加分法○
十杂明受物○
○六定物轻重(二)初标
二然下释(三)初明约教处判
二今下述意总标
三一下依位别释(三)初唯取四分不取外宗(三)初叙计
二若下决判
三此下结示
二四分先准诸部类通(二)初迷计
二初下决判(二)初略分三位(二)初总标
二一下别释(三)初佛所制畜
二制不听物
三佛开听畜(二)初叙意总标
二一下别列三位(三)初性重
二性轻
三从用轻重
二但下广分七种(四)初叙意总举
二十下引示仪式
三第下引文正判(七)初丝麻毛緜(二)初标
二四下释(二)初四分(六)初床褥
二氍毺
三被下被
四薄下毡
五氍下文绮
六绫下贵衣
二僧下诸部(七)初僧只
二五分
三五大色衣
四丝下丝缕
五盛下囊袋
六一下俗服
七杂下杂色等物
二瓦石铁木竹等(二)初标
二四下释(二)初四分(三)初盆器作具
二剃刀
三钱宝
二十下诸部(八)初十诵律
二僧只律
三善见论
四楞伽经
五若下送终物
六柜下柜簏等物
七四下诸器物
八供下诸供具
三田园房舍等(二)初标
二四下释(二)初四分(二)初田园房舍
二若下庄严诸物
二十下他部
四皮革(二)初标
二四下释(二)初四分
二十下他部(四)初囊带
二平下靴履
三毗下经书
四盛下澡豆
五畜生(二)初标
二毗下释
六人民奴婢(二)初标
二四下释(二)初四分
二毗下他部
七四药(二)
初标
二无下释(二)初诸药
二十下请食前后
四余下指略结成
三通用律藏废立正文
○七具德赏劳(二)初牒章
二四下正释(三)初简德(二)初示二种五德(二)初总标
二初下别释(二)初显德
二次下明行
二有下明赏物可不
二次下与物(二)初引文示物
二义下准义量德
三简下简人(二)初明七众得不
二十下明外界合赏
○八分物时节(二)初标
二五下释(二)初死已即分
二十下尸去后分
○九正加分法(二)初标分
二初下随释(二)初集钱财衣物
二加法分之(二)初列示三法(二)初总标
二初下别示(三)初羯磨(二)初总分
二今下别释(二)初五人已上法(二)初标示
二前下正释(二)初处判赏劳(四)初集物召众
二僧下瞻病舍衣
三众下处判诸物
四但下加法赏劳(三)初明不须问德
二若下告勅问和
三大下正加赏法
二次下差分轻物(二)初标
二律下释(二)初明差人(二)初准用口差
二持下制知合赏
二今下明作法(二)初分付法(二)初明仪式
二文下作羯磨
二作下分物法(三)初正分(二)初先分大僧(四)初示分法
二五下明衣少
三若下劝依行
四若下明留分
二次下次分余众
二如下结告
三律下斥非
二若下四人法
二对首
三心念
二问显非衣
○十杂明受物(二)初标章
二若下正释(二)初正明杂相(三)初在庄寺法
二四下在白衣家法(三)初先至
二准下互至
三若下取法
三僧下同界尽集
二问答释疑(二)初问出界分物成否
二问将出先见得成
释四分律行事钞科卷下之一
释四分律行事钞科卷下之二
○二四药受净篇第十八(二)初篇目
二本文(二)初叙意释名
二就下分章解释(二)初分章
二初下随释(五)初明药体(二)初总举
二一下列释(四)初药体(三)初标示
二持下随释(四)初时药(二)初通示药体
二诸下别简鱼肉(五)初引大废小(三)初引涅盘制断
二引楞伽示过
三今下伸诫
二僧下引小急制(三)初引僧祗急制
二今下斥学罔时
三四下显四分密断
三棱下通禁诸物
四俗下举俗况道
五摩下引斥倚滥
二非时药(四)初明药体
二十下示净法
三善下简诸浆(四)初善见
二母论
三了论
四四分
四伽下明澄漉
三七日药(二)初通明药体(五)初示药体
二僧下配诸病
三五下含时食
四十下有缘开
五僧下变造法
二然下别诫嗜蜜
四尽形药(三)初示药体
二明下明制限
三十下显离过
三上下结斥
二六味(二)初标
二明下释(二)初标论文
二疏下引疏解(五)初时量
二一下更量
三稣下七日量
四甘下一期量
五灰下大开量
三转变(二)初标
二中下释(二)初非时转变
二十下时药转变
四相和(二)初标
二萨下释(二)初引论总标
二若下依论别释(二)初不等从强
二若下俱等从首
二明净地处所○
三护净不同○
四净法差别○
五二受有别○
○二明净地处所(二)初总标
二一下别释(四)初制意释名(二)初制意
二释名
二列数作法(二)初总标
二一下别释(四)初不周净
二檀越净(二)初列示
二此下结斥
三处分净(二)初标
二四下释(四)初四分
二僧只
三五分
四善见
四白二净(二)初标
二谓下释(三)初明须结
二四下示结法(三)初四分唯别结
二五分通别结
三僧只别结
三准下属示相
三在加羯磨(二)初标
二四下释(二)初通简四净
二律下正明加结(二)初结法(三)初明唱相
二次下正作法
三僧下明各摄
二有下解法
四杂出料简(二)初标
二檀下释(三)初总示通局
二若下别明处分
三问下释通内煑
○三护净不同(二)初标列
二初下随释(五)初翻净(二)初叙劝总标
二言下依标别释(四)初缘净
二体净
三体不净
四缘不净(二)初引教正明(二)初略示缘相
二五下广引诸文(五)初五分
二僧只
三十诵
四善见
五四分
二问本制意(二)初叙问
二答释(二)初约义通答
二引文别证
二护净(二)初标章
二前下正释(四)初护恶触(二)初标
二十下释(三)初行食等触(三)初过钵
二五下受行
三僧下除简
二僧下诸器等触(三)初缘开
二若下错误
三器下器具
三十下担持等蠲(七)初十诵
二四分
三善见
四五分
五四分
六十诵
七鼻奈耶
二护自煑(二)初标
二僧下释(二)初开为净人
二僧下开为比丘
三通内宿
四护内煑
三罪通塞(二)初标分
二初下随释(二)初约四药对四过明通塞(二)初标
二若下释(二)初时药
二余三药(二)初总示
二非下别显(三)初非时
二七日
三尽形
二约四过对四位明通塞(二)初标
二先下释(二)初先明过相(二)初略列
二初下委释(二)初引十诵明四过
二引婆论明共宿
二对显通塞(二)初标示
二初下正释(四)初内宿对
二内煑对
三自煑对
四恶触对(四)初就处
二就时
三就人(三)初总列诸触
二大下明四种不成触
三更下约三句分别
四若下就食
四互明净染(二)初标
二四下释(三)初四分
二五分
三僧只
五俭开八事(二)初标
二四下释(二)初四分开八事(三)初引八事
二若下定罪多少
三律下明还制
二十诵开持残宿食
○四净法差别(二)初标分
二制下随释(三)初制意
二明处人
三示净法(二)初标
二僧下释(四)初食时审问
二四下列诸净法(三)初四分
二僧祗
三母论
三僧下正明作法(四)初简通别
二四下辨自他
三十下示净法
四明下示合净
四问下分示种相
○五二受有别(二)初标分
二初下随释(八)初制二受意(二)初明手受意
二次下明口受意
二受通四药
三对人不同(三)初二受不同
二萨下引证二受
三善下出不受法
四加法亦别(二)初叙意诫劝
二就下正明受法(二)初指时药以总标
二初下列三药以示法(三)初非时药(二)初标分
二初下随释(四)(如文)
二七日药(二)初总标
二初下随释(四)初所受药
二能授人
三所受者(二)初标
二初下释(二)初自无五过(三)初标示
二一下列释(五)(如文)
三上下结指
二自作四法
四正受法
三尽形药(二)初标举
二一下随释(四)初所受药
二能授人
三所受者
四正受法(二)初正加口法(三)初总受法
二若下别受法
三若下自买法
二今下斥世不行
五说净通局(二)初标
二七下释(二)初正明须否
二净下略指净法
六二受宽狭(二)初标
二手下释(二)初手受
二口法
七重加进否(二)初标
二若下释(二)初手受
二口法
八杂明罪相(二)初标
二萨下释(二)初引论示相
二问答辨罪(三)初问防罪多少(二)初正明防罪(二)初问答标示
二如下四药别论(四)(如文)
二因明生罪(二)初标示
二时下列释(四)初时药
二非时药
三七日药(二)初明罪相
二问不受
四尽形药
二问四药重轻
三问非时几罪
○三钵器制听篇第十九(二)初篇目
二本文(二)初叙来意
二就下开章释(二)初钵器是制教(二)初标列
二初下随释(七)初制意
二体(三)初示如法
二五下显非法
三今下斥时用
三色(三)初明如法
二若下斥非法
三善下示熏法
四量(三)初据四分定量
二十下引他部同异
三然下斥世非法
五受法
六失受相(二)初标
二善下释(四)初约穿损明失法
二善下约价直辨成不
三四下明不漏不失
四问下明不加非犯
七受用行护(二)初标
二五下释(三)初受用
二毗下洗法(二)初母论
二僧只
三十下行护(三)初不得非用
二四下安着守护
三四下破洗持行
二次下众具入听门(二)初标示
二四下列释(十四)初釜盆等器
二四下车乘诸物
三十下畜针
四五下洗足具
五十下诸拂
六十下坐床
七四下诸杂物(三)初杂引诸文
二四下引供给和尚文
三供下引供给住房文
八增下澡浴等法
九毗下诸刀镊
十大下坐禅具
十一毗下所畜得不
十二五下离非法相
十三四下染器等物
十四增下作房等法(三)初开受房法
二十下明自营治
三僧下庄严赏功(五)初僧祗
二四分
三五分
四十诵
五僧只
○四对施兴治篇第二十(二)初篇目
二本文(二)初叙总意(五)初叙施受二法
二但下明须法之意
三何下推本劝约
四然下指过激励
五今下生起下文
二就下开章释(二)初标分
二初下随释(五)初受施之人(四)初善见
二母论
三智论
四四分
二厌治方便(二)初标章
二如下正释(三)初大集经
二四分律
三若下指诸文
三立观有教(二)初标章
二智下正释(五)初智论
二十诵
三伽论
四母论
五佛藏经
四作观方法(二)初标章
二然下正释(三)初通明四事如非
二虽下别显食过
三今下正列观法(二)初述意总指
二初下依位别释(五)初计功量施(二)初标名
二智下引示(二)初智论
二僧祗
二忖己德行(二)初标名
二引论
三防心离过(二)初标名
二明下引了疏
四正事良药
五为成道业(二)初标示
二一下正明(三)(如文)
五随治杂相(三)初标章
二华下正释(八)初立愿利生
二五下受施得不
三十下对观过患
四五下引缘示报
五毗下随事兴念
六四下少食身安
七杂下观食平等
八中下行乞调伏
三前下结诰
释四分律行事钞科卷下之二
释四分律行事钞科卷下之三
○五头陀行仪篇第二十一(二)初篇目
二本文(二)初叙来意(二)初正明
二智下引证
二就下开意释(二)初分章
二初下随释(四)初释总名显德(二)初正释名德(二)初释名
二增下显德(二)初显功德
二十下彰胜利
二头下料简通塞
二列数明体(二)初标举分科
二初下依科别释(二)初相生次第(四)初衣中有二种
二虽下食有四种
三然下处有五种
四上下威仪有一
二列名行体(二)初标章
二初下列释(十二)初衲衣(三)初标行体
二十下明胜利
三宝下显功能
二三衣(二)初标行体
二论下明胜利
三乞食(六)初标圣行
二萨下明制意
三四下示乞法(二)初入聚法
二僧下语默法
三十下至家法
四十下彰胜利
五善下显梵名
六僧下引诫劝
四不作余食法
五一坐食(三)初标胜利
二智下诫节量
三三下明制意
六一抟食(二)初标示行体
二解下节量对治
七兰若(三)初定量远近
二若下指略余二
三僧下引诫毁圣
八冢间
九树下
十露地(四)初明行体
二增下示所修
三善下简深浅
四论下彰胜利
十一随坐
十二常坐(四)初明行体
二解下示心用
三十下引胜利
四四下明劝修
三诸部异行(二)初标章
二毗下列示(六)初毗尼母论
二智度论
三宝云经
四十住婆沙论
五解脱道论
六十诵律
三上下结指
四杂出诸法(二)初标章
二四下正释(四)初明瞻待
二四下明作务
三善下明免事
四五下明舍法
○六僧像致敬篇第二十二(二)初篇目
二本文(二)初叙来意(三)初明道俗义同
二故下引经诚证
三比下斥时显意
二就下开章释(二)初分章
二初下正释(二)初僧像本篇(二)初分章
二初下随释(三)初制相敬意(二)初敬佛意
二所下相敬意(三)初明立敬之意
二大下引因果劝修
三智下明坐立差异
二对敬立缘合不(二)初标章
二四下正释(二)初不应礼(二)初四分部
二宝梁经
二二下应礼(二)初标分
二初下随释(二)初无缘合敬
二四下有缘不礼
三立敬仪式(二)初标分
二初下随释(三)初敬佛法(二)初标章
二若下正释(二)初先示敬仪(六)初受用功胜
二增下承事感报
三智下设礼仪式
四智下对境用心
五毗下入塔法
六五下施绕法
二正明敬相(二)初标
二佛下释(二)初总斥非法(二)初通斥轻慢之相(二)初斥非致毁
二故下引教伸诫
二比下别斥居床设礼
二十下杂列敬相(四)初供具等法
二大下遗身利物
三僧下修供时节
四四下相敬远益
二敬僧法(二)初标章
二若下正释(二)初摄众开徒立
二若下受忏须师礼
三大小致礼法(二)初标章
二毗下正释(六)初制敬本意
二四下五众相礼(二)初通明五众(二)初次礼人塔
二五下礼师尸冢
二四下别示沙弥(二)初明次第
二问下释疑
三四下致礼诸相
四毗下约夏分位
五僧下共坐阶降(二)初明大僧
二伽下示余众
六僧下受礼慰劳
二造像法附○
○二造像法附(二)初牒章
二初下正释(二)初造像塔法(二)初造像(二)初通叙经像意
二恐下正明造像(二)初中国造立元缘
二今下此方制度渐失(三)初前代近真
二今下后世失法(三)初明非法
二致下示过患
三若下明应法
三善下西土灵仪
二造塔(二)初标章
二杂下正释(六)初示名
二增下显报
三四下敬护
四僧下造处
五善下供养修治(五)初劝化供养
二若下见塔涂法
三若下造立庄严
四不下接续毁损
五若下校量福报
六无下造毁二报(三)初扫治善报(二)初无垢女经
二涅盘偈
二智下随时供养
三十下毁坏恶报
二造寺法(二)初标章
二有下正示(二)初总示所引
二谓下正引法式(二)初应法生善
二但下无法致损(四)初造立非法
二又下腾践毁坏
三若下引劝俗流
四因下因诫道众(三)初自敬生信
二假下举俗况道
三由下结示自失
○七讣请设则篇第二十三(二)初篇目
二本文(二)初叙意生起
二就下分章解释(二)初列章
二初下随释(十)初受请法(二)初牒章
二十下正释(九)初来请等法
二五下俗家敷设
三增下许请之相
四五下对请可不
五四下僧别二请
六今下改正笔注
七萨下往讣是非
八善下下众同受
九僧下自往杂相
二往讣法
三至请家法(二)初标章
二若下正释(二)初安置圣位(二)初示铺设
二不下斥非法
二僧下敷牀列坐
四就坐命客(二)初标章
二彼下正释(六)初入位随坐
二四下相问大小
三僧下慰问施家
四四下无缘后往
五僧下诃止暄笑
六五下外客听不
五观食净污法(二)初标章
二四下正释(二)初审问作净
二僧下给付不来
六行香呪愿法(二)初标章
二四下正释(四)初呪愿前后
二若下读诵可不
三增下行香仪则(三)初引本缘
二若下示离过
三行下明作呗
四四下呪愿随机(二)初通示随机
二比下正示法式(四)初斥非标示
二僧下列示诸法
三长下引圣况凡
四杂下引愚证失
七受食方法(二)初标章
二四下正释(三)初受食法式(二)初呪愿受食
二三下踞坐离过
二二下出众生食(二)初示前后
二涅下明所为(三)初引诸文示法
二今下劝改祭行施
三智下明所施非多
三僧下行食杂法(六)初行食法
二四下唱等法
三五下正受法
四四下等施法
五僧下受用等法
六十下吃食杂法
八食竟收歛法(二)初标章
二僧下正释(二)初相待
二贤下行水
九哒嚫布施法(二)初标章
二五下正释(七)初示名
二四下引缘
三萨下后说之意
四律下所说之法
五五下能说之人
六律下释一偈之义
七今下明财施之式
十出请家法(二)初标章
二五下正释(二)初出请家法
二杂下归本处法
○八导俗化方篇第三十四(二)初篇目
二本文(二)初叙来意(二)初道俗相济彰益
二而下末世无法成滥
二今下开章释(二)初分章
二初下随释(三)初说法轨仪受戒方法(二)初说法仪式(十四)初劝护受施
二四下诸说是非
三三下登座仪式
四毗下筹量称机
五涅下摄众如非
六杂下教诫说法
七五下受利可不
八三下入房请问
九毗下能说随宜(五)初明撮要
二涅下明适时
三杂下明训俗
四智下明自行
五大下明随机
十毗下为俗门师
十一十下存心离过
十二萨下教导俗式
十三地下随机慰问
十四僧下接奉王臣
二受戒方法(二)初标分
二初下随释(三)初翻邪三归(二)初标列
二初下随释(四)初制意
二忏悔法
三立归法
四总料简
二五戒(二)初标列
二初下随释(三)初简人是非(二)初简得不
二故下教发戒
二作法差别(二)初正纳戒体
二智下示相教诫
三料简(四)初成论
二多论
三智论(三)初明斋日
二问下明口过
三又下示因果
四增下总指
三八戒(二)初标章
二萨下随释(三)初明自他
二次下正受法(三)初作法戒体
二忏悔立期
三说相发愿
三僧下列杂法
二辨生缘奉敬(二)初标章
二五下随释(七)初恩重难报
二僧下节量信毁
三涅下以法开悟
四杂下供养感报
五五下供给老病
六僧下呼召异俗
七若下没后扶舁
三明士女入寺正式(二)初标章
二先下正释(二)初出立意
二今下明法式(二)初中国旧法(二)初入寺法(二)初清信士法(二)初示正法(三)初礼敬舍恶等法
二礼下想念慎护等法
三若下有缘暂宿等法
二凡下斥非法(二)初示入寺本意
二今下明非法之相
二清下清信女法
二如下出寺法
二此下今师要术(三)初指前标后
二谓下正示敬护初明道俗相资
二凡下诫拾僧过失
三然下叹愚人难犯
三诸下付嘱传告
○九主客相待篇第二十五(二)初篇目
二本文(二)初本篇(二)初叙制意
二就下分章释(二)初总标
二初下别释(四)初入寺法
二问主人受房等法
三相识敬仪
四问受利法(三)初审问对答
二僧下语示僧制
三三下通明瞻待
二法附(二)初标章
二夫下正释(二)初叙意
二五下列示(二)初总明四仪
二毗下别示杂相(二)初出行法(三)初明行法
二僧下示行相
三智下教摄心
二僧下坐卧法(二)初通明
二三下别示(二)初坐法(三)初示二坐法
二三下辨共坐法
三三下明上床法
二善下卧法
释四分律行事钞科卷下之三
释四分律行事钞科卷下之四
○十瞻病送终篇第二十六(二)初篇目
二本文(二)初总分
二初下别释(二)初瞻病(二)初分章
二制下随释(四)初制意(三)初叙意
二故下引证
三问下释疑
二简人并供养法(二)初简人(二)初标
二四下释(三)初简人不同
二僧下道逢迎逆
三并下结告指广
二供给(二)初标
二五下释(六)初听僧造食
二僧下瞻视诸法
三十下求索给付
四善下求贸可否
五摩下杂物开济
六四下安置便器
三安置处所(二)初标
二僧下释(二)初约教就房舍
二若下依传立别堂
四说法歛念(二)初标
二十下释(二)初余人劝导法(三)初通标
二若下别列(六)初兰若人
二诵经人
三持律人
四法师
五禅师
六佐助众事人
三传下总示(二)初明唱读
二必下明易处
二其下瞻病劝导(四)初明说法
二四下问衣钵
三应下示经像
四又下教劝导
二送终(二)初牒章
二然下正释(二)初叙意分章
二初下随章别释(二)初将尸出法(四)初安设仪式
二五下啼泣可不
三彼下客来吊慰
四五下覆尸殡送
二明葬法(五)初明四法
二增下香华供养
三四下起塔立像
四增下自轝报恩
五善下送俗进否
○十二诸杂要行篇第二十七(二)初篇目
二本文(二)初叙意(三)初立篇意
二若下对简前后
三其下劝览彰益
二十下开章释(二)初标列
二智下随释(十)初明佛法僧(七)初礼敬
二萨下供养
三十下知事
四萨下毁像
五智下供法
六十下差立主掌
七僧下守护三宝(三)初守护
二僧下收举
三毗下用与
二众中杂事(二)初标
二入下释(三)初入众堂
二善下登高座
三打下打静法
三别人自行(二)初标
二十下释(十六)初不应答法
二四下劝学戒律
三五下杂学可不
四五下剃除发爪
五四下近俗过失
六成下舍离五悭
七四下欣乐五宝
八十下坐禅过相
九四下卜术呪誓
十增下有缘念圣
十一五下入尼寺法
十二四下嚼杨枝等法
十三僧下然灯法
十四五下施食法
十五僧下然火过失
十六撰下扫地得益
四共行同法(二)初标章
二所下正释(三)初诵习三藏(三)初叙根器差别
二既下教其诵习
三三下引文劝勉
二善下制学毗尼
三多下有缘显德
五出家要业(二)初标章
二道下正释(二)初略明通局
二出下委示别修(二)初正示(三)初明相须不杂
二俗下示杂法两殊
三虽下指示通局
二上下引证(二)初标指
二智下正引
六遇贼法(二)初标章
二四下正释(二)初遭贼法
二毗下遮贼法
七大小便法初标章
二四下正释初正明登周法
二五下列示诸杂法
八慈济畜生法(二)初标章
二四下正释(二)初慈心解放
二十下猎师求索
九避恶众生法(二)初标章
二五下正释(二)初避非人法
二四下驱诸畜法
十杂治病法(二)初标章
二善下正释(二)初先明医师
二四下正明治病
○十二沙弥别行篇第二十八(二)初篇目
二本文(二)初叙来意(二)初叙本示滥
二然下明信智二门
二故下开章释(二)初分门
二初下随释(二)初明出家本意(二)初标列
二初下随释(七)初出家元缘
二劝出有益(二)初标章
二华下正释(二)初能劝人益
二智下出家人益
三障出有损
四行凡罪行(二)初标示
二大下正释(二)初引教显相
二若下总列五种
五行凡福行(二)初标章
二谓下随释(二)初竪明
二智下引证
六行圣道行(二)初标
二但下释(三)初述意总标
二一下列示三位
三离下结略指广
七大小乘相决同异(二)初标章
二三下正释(三)初总示
二若下别释(二)初小乘三学(二)初戒
二定慧
二大乘三学(二)初戒初标示同异
二智下广示异相(三)初智论(二)初正引论文
二问答释疑(二)初会断常二见
二决贪瞋二心
二摄论
三涅盘经
二定慧
三且下结劝(二)初结指
二又下重示
二依位随解○
○二就下依位随解(二)初牒章标列
二初下随章别明(五)初出家具缘(四)初简人得不(三)初简老少
二智下简根具
三善下简听不
二僧下先说苦事
三四下受畜沙弥
四五下出俗舍离
二作法不同(二)初标章
二欲下正释(三)初秉白告众
二作下陈词请师
三应下剃发仪式(二)初标示
二在下正释(十二)初庄严设座
二欲下辞亲易服
三来下师为说法
四为下灌顶赞叹
五教下礼佛归依
六阿下闍梨剃发
七与下师除顶发
八除下授衣披着
九礼下施绕自庆
十礼下辞亲受贺
十一中下剃发时节
十二毗下即受归戒
三受戒方式(二)初标分
二初下正释(三)初缘(五)初作白告众
二五下能受是非
三五下受法次第
四善下示威仪
五律下教问缘
二体
三相(四)初列戒相(五)初正教说相
二授下说功德
三戒下随难解
四四下明余戒
五又下指四依
二次下说五德
三次下说六念
四僧下说十数(二)初标举
二准下列释(二)初正明(十)(如文)
二此下结叹
四随戒杂相(二)初标章
二沙下正释(二)初通简同别(二)初示同别
二所下辨所对
二次下别示秉法(二)初总标
二先下别释(二)初别法(四)初别明衣法
二受下指同余法
三若下诸忏罪法
四余下安居受日法
二众法(二)初标示
二若下正释(二)初明通别众法(二)初说戒(二)初通行法
二若下别行法
二若下自恣
二若下对首心念法
五杂行教示(二)初标章
二其下正释(三)初略指
二毗下广引(三)初身口杂行
二萨下罪相开遮
三五下责罚同利
三有下斥谬
○十三尼众别行篇第二十九(二)初篇目
二本文(二)初叙来意(二)初指前生起
二所下推释次第
二就下开章释(二)初分章
二前下随释(三)初明大尼(二)初标分
二初下随释(七)初受戒法(二)初畜众
二次下受戒(二)初标示
二受下正释(二)初明受本法
二二下正受戒体(二)初总标
二初下列释(五)初徃来是非(二)初标
二四下释(三)初明是
二有下斥非
三释疑(二)初问僧寺作本法
二问本法人名字
二僧尼数量(二)初标
二有下释(二)初引诸文斥非法
二五下引五分示正仪
三尼须结界(二)初标
二有下释(三)初立理斥非
二应下结时仪式
三又下结劝依行
四安置仪式
五入戒法中
二忏罪法(二)初标章
二初下正释(三)初忏初篇
二二下忏二篇
三偷下忏诸篇
三说戒法(二)初标章
二善下正释(四)初引本缘
二二下正行法(六)初往请法
二准下受嘱法
三僧下尼入寺法
四彼下僧为请法
五至下僧诫勅法
六至下尼传教法(二)初正明
二问答
三四下明杂相
四比下指广略
四安居受日(二)初标指
二尼下明依僧(三)初明制犯
二僧下教受请
三善下示远近
五自恣法(二)初标章
二四下正释(三)初明行事
二律下示杂相
三问制意
六随戒相(二)初标章
二尼下正释(二)初委释盛行(三)初八重(二)初指同
二摩下明异(三)初摩触(二)初标列犯缘
二尼下辨析犯相(二)初成犯
二四下不犯
二八事(二)初列犯缘
二八下释犯相(二)初明犯(二)初正释八事
二准下料简异相
二明不犯
三覆藏(二)初列犯缘
二若下释犯相(二)初成犯(三)初释覆藏心
二若下释发露
三四下释结犯
二不犯
二僧残(二)初标指同戒
二言下随释异戒(二)初言人戒(二)初列犯缘
二四下明犯相(二)初正示相言
二五下别列余相
二四独戒(二)初总标
二独下别释(二)初明犯相(四)初独渡河
二独入村(二)初列释四缘
二昔下斥古明犯
三独止宿
四独后行
二明不犯
三单堕
二余下指略稀用
七师徒杂行(二)初标章
二尼下正释(二)初师徒相摄
二次下八敬要行(三)初叙缘劝勉
二今下列名示相(二)初正列敬法
二五下示违敬法
三僧下明诸杂行(二)初开语僧
二四下白入寺
二明式叉(二)初标名
二四下正示(三)初明本制
二应下正加受
三此下示学法(三)初列示三种
二若下总明犯相
三律下广释行法(三)初授食开闭
二僧下众别行法
三四下制立两缘
三明沙弥尼
○十四诸部别行篇第三十(二)初篇目
二本文(二)初叙篇意(五)初博学兼济
二若下本阙他求
三然下约受科判
四若下正显立篇
五然下示广指要
二就下分章释(二)初标列
二初下随释(七)初僧数多少(四)初受忏多少
二十下受缘通塞(二)初引对本律
二十下别示外宗
三十下与欲足数
四善下带难出家
二圣法通塞(二)初标章
二四下正释(二)初羯磨(二)初本宗揩定
二僧下他部增减
二四下所被
三僧下与欲
三重犯不同(二)初标章
二四下正释(二)初本宗有重犯
二十下他部无重犯
四摄事宽狭(二)初标章
二且下正释(二)初受日(二)初标示
二四下随释(二)初本宗
二他部(二)初僧只
二十诵
二十下净地
五心境差别(三)初标章
二四下正释(二)初本宗
二五下他部(三)初五分约无疑心
二僧只约罪遮性
三十诵约前方便
三且下结略
六舍忏有异(二)初标章
二十下正释(六)初十诵
二五分
三僧祗
四善见
五了论
六多论
七随相阶别(二)初标章
二十下正释
○第三批文
释四分律行事钞科卷下之四(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