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751-A 佛说目连五百问戒律中轻重事经序 闻夫五百问经者。廼末世持律之要辅也。良以众生虽具觉性。由三毒而发于身口。根尘互缚。生六识而造于七支。有作业垢现前。无作灵明隐昧。故致轮回。莫知已矣。是以如来出现。唯为一事。开示众生佛之知见。但由众生。根钝障重。作诸过非。不获畅于本怀。且开权乘之教。灭业必假尸罗。断惑须凭禅智。遂往鹿苑。而说三乘之三藏。又于龙城。而制四果之四分。七众通该。二都总摄。轻重皆有开遮。止作咸资定慧。五篇七众周圆。三千八万具足。时有大权尊者。名曰目连。远惟末世比丘。无惭无愧。轻慢佛语。犯众学戒。杂用三宝物。当堕何处。于所问事。数有五百。一一谘询。愿为演说。佛大悲心。念其现未二众。有习有漏。俾尊圣禁。明篇聚因。于所答诸戒。分十七事。犯其六聚。堕泥犁中。如六天寿。条条决了。熟覧其文者。识因果分明。而不妄谓理无差错。研穷其义者。知受戒如法。而不谬称普利圆融。分五戒十戒是轻是重。了岁坐忏悔事除不除。详明开遮之正制。深解止作之精严。非惟广辟缁流之见。亦生净信之心。是知离业妙行。辅律良规。更无过于斯矣。故云持律护兹而佐。始能谨守浮囊有智慧。便得第一道也。然此问戒。慨古德之未疏。虑后学之多违。近虽数解流通。义犹隐略。令好尚者。得益不深。由是清凉搦管。覧于经律。若文义相应者。标其问下。逮住都门之愍忠寺。开演律学。几历寒暑。稿誊数次。期自观覧。有弟子辈。念欲刊行。冀禀持者。普修梵行。遂命梓刻板。以广传通。所愿见闻解义。共为出世之良因。随喜信行。永作菩提之善种。夫然者。岂浅小之功哉。 天启七年孟夏佛诞日传讲毗尼赐紫沙门 永海 谨序 佛说目连五百问戒律中轻重事经释目次 卷上自序 五篇事品第一 问佛品第二 问法事品第三 结界法品第四 问岁坐品第五 度人事品第六 问受戒品第七 受施事品第八 疾病事品第九 死亡事品第十 卷下问三衣事品第十一 钵事品第十二 襍事品第十三 三自归事品第十四 问五戒事品第十五 问十戒事品第十六 问沙弥品第十七 岁坐竟忏悔文 此九十日中所犯事通威仪 佛说目连五百问戒律中轻重事经释目次(终) No. 751 佛说目连五百问戒律中轻重事经释卷上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明愍忠寺传讲毗尼比丘 永海 述 △将释问戒大分为三。初标题目。二明译人。三释本文。初标题目。 释题十四字。通别合称。上十三为别。下一为通。就别题中。统括其义。谓佛说目连五百问。是七众戒律中轻重事之经也。若别释之。有五重义。名体宗用教相。名者。人法为名。人者。佛与目连。法者。五百问等。梵语佛陀。华言觉者。谓觉了诸法性相之者。又觉具三义。一者自觉。悟性真常。了惑虗妄。二者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界。三者觉满。穷源极底。行满果圆。说者。悦也。谓佛由此戒。证于菩提。欲以妙行。益物。今得机而说。畅悦所怀。故名佛说。梵语目连。此云采菽氏。以上古仙人。好食于菽。仍以为姓。其名尼俱律陀。此云无节树。以父母祷树神而生。故以为名。问者。评也。言戒有持犯轻重之疑。数有五百。一一问而决也。戒者。梵语尸罗。秦言性善。言性本自善。无所染污。戒体然也。亦云波罗提木叉。此云保解脱。谓保持三业。离诸缚也。律者。法也。从教为名。断割重轻。开遮持犯。非法不定故。中者。内也。轻重者。轻是第三篇。至第五篇。重是初篇二篇。事者。由也。绪也。言轻重事。是篇聚之因由。亦是泥犁之头绪也。谓目连所问。非定慧中事。乃戒律中隐摄未制轻重之事。佛说开遮之缘。轻重之事。故曰人法为名。体者。无作为体。谓众生灵明妙心。本来无作。由随于根境之缘。作诸恶业。致使无作真心。染于妄想。而不证得。若欲返妄归真。须受尸罗妙行。故于情非情境上。发心断一切恶之殊胜思。受所引誓不淫等。即名为色。此心所及所引色。于境量上。不起一念。有作心之胜用。是发无作心体。由是胜用。了证灵明无作妙心之体。故名无作为体。宗者。信心惭愧为宗。宗者。主也趣也。惭者。不自作恶。愧者。发露向人。若人虽信戒心。苟无惭愧。或故作或覆藏。尚不灭业与果。况证无作之体。故信心之后。以惭愧为主。能证无作戒心为趣。故名为宗。用者。离苦得乐为用。用者。力用也。苦者。三界生死之苦。乐者。三乘出世之乐。谓既禀戒获体。具惭愧者。当有何益。故明持戒有惭。当离世间轮回之苦。必获出世涅盘之乐。故名为用。教相者。三乘酪味为教相。教者。乃圣人被下之言。相者分别同异。谓戒是如来初说华严乳味时。不动寂场。而游鹿苑。分别说三。酪味之教而为相。故名为教相。通题经者。梵语素怛啰。此云契经。谓契理合机之教。又贯摄为义。谓贯穿所应说义。摄持所化之机。通别合称。故名佛说目连五百问戒律中轻重事经。 △二明译人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释附东晋录者。言唐宣师述内典录。始于汉明帝。终至大唐。列陈各朝释经沙门善士人名。并三学法名。今问无译人之名。不知何朝而译。良由此经于东晋时。国内盛行。既失译之名。今附彼录。 △三释本文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初序分二。初品题。二序文。初品题。 五篇事品第一 释。五者。谓波罗夷等。篇者。偏也。谓此五中。偏说重轻之事。事者。拣理而言。即动作营为之事。品者。梵语渠波。此云品。集义类以彰品名。第者。居也。一者。数之始也。以文分一十七品。此居其一。 释。文为三分者。自如是我闻起。至当堕何处。是为序分。自尔时佛告起。至于问终。是正宗分。自尔时目连。至于文终。是流通分。首言时方闻众证信序也。当机谘问发起序也。初述经之来源。故有序分。既许谘问。是以目连一一而问。如来应机随义而答。令人起惭愧心。永断诸恶。获大利益。故有正宗分。此问非但当时得益。后五百岁远霑其利。故有流通分。 △二序文。二初证信。二发起。初证信二。初闻持之所。二闻持之伴。初闻持之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释。如是者。举所闻之法体。我闻者。能持之人。一时者。闻持和合。非异时故。佛者。时从佛闻。王舍下。闻持之所。梵语罗阅只伽罗。此云王舍城。谓劫初慢他多王。瞿贪陀王。如是等圣王。于此建舍宅故。梵语迦兰陀。此云好声鸟。谓声好而形丑。以群栖竹林。故名迦兰陀竹园。此下无闻持之伴者。影摄闻持之所。文中以下文云从座而起。必有同闻之众。又流通云。吾今怜愍诸众生故。 △二发起三。初启白。二赞许。三正问。初启白。 是时目连。从座而起。白佛言世尊。我今欲有所问。唯愿世尊。为我演说。 释。是时下。谓目连既同住园中。心怀所疑之事。故从座起白佛下。谓佛乃世出世尊。能知因果。纤毫不差。方答我问。故白之也。我今下。谓我今欲有所问诸事。惟愿大悲世尊。为我演说。将欲正问。而先启者。盖佛是无上大圣。须先请知。不卒问故。 △二赞许。 佛言善哉。汝所问者。能大利益无量众生。恣汝所问。 释。佛言下。谓佛称赞汝所问者。是利益有情问也。既有是益。故赞善而许之。 △三正问。 时目连白佛言世尊。末世比丘。轻慢佛语。犯众学戒。杂用三宝物。当堕何处。 释。目连下。远叙末法信寡。犯戒致报而问也。末世者。拣非正像故。乃世道交丧之时。轻慢佛语者。叙罪过缘起有四。一无知。二放逸。二烦恼炽盛。四不尊重。由是于佛语之法。轻忽侮慢。意含正法时反此。犯众下。正问所犯诸恶。当堕何处。犯者。干也。谓干犯所受之戒。众学戒者。谓广释毗柰耶。及十七事中。所有众多恶作恶说。咸悉摄在突学法中。是故总云众多学法。今举轻而问。其余轻重皆摄之也。此是所作之业。杂者。参错也。杂用三宝物者。言佛物有四种之殊。法物不同。僧物各别于三宝诸物之中。参错而用也。按宝积经营事品云。佛言有檀信施。属佛法僧三宝之物。营事比丘。应善分别。不应共杂而用三宝之物。如现前常住僧物。不应与招提僧。招提僧物。不应与现前常住僧。此二僧物。亦不共杂。亦不与佛物共杂。佛物不与二僧物共。杂。若常住僧物多。而招提僧有所须。应集僧行筹索欲。若僧和合分与。迦叶。若如来塔。或有所须。若败坏者。若二僧物多。营事比丘。应集僧行筹索欲。作如是言。是佛塔坏。今有所须。此二物多。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若僧不惜所得施物。若常住。若招提。我今持用。修佛塔。若僧和合。营事比丘。应以僧物修治佛塔。若不和合。应余劝化。求财修也。若佛物多者。营事比丘。不得以佛物分与二种僧。何以故。于此物中应生世尊想。佛所有物。乃至一线。皆是施主信心施佛。是故诸天世人。于此物中。生佛塔想。而况宝物。若有施衣于佛塔中。宁令风吹雨烂。不应贸易宝物。何者。如来塔物。无人能与作价者。又佛无所须故。佛僧如是。法物宜然。以事体同故。此三宝物。该一十七品。若道若俗。是所作业之事也。若业与事。总名为因。当来下。谓若有所作恶因。当来堕落何处恶果地狱之所也。如是因果。余人不决。唯佛究竟明了。故谘请问。 △二正宗分。文分一十七品。初五篇事。二三宝事乃至十七沙弥事。初五篇二。初诫许。二正说。初诫许。 尔时佛告目连。谛听谛听。当为汝说。 释。谛听者。诫之辞也。言诫而说者。以所问事。是生惭之要门。灭业之正路。故诫谛实而听。当汝说也。 △二正说六。初众学戒。二波罗提提舍尼。三波逸提。四偷兰遮。五僧迦婆尸沙。六波罗夷。初众学戒。 若比丘无惭愧。轻慢佛语。犯众学戒。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九百千岁。 释。此答末世犯戒之由。及受罪之处时也。惭者。内生羞耻为惭。愧者。外生羞耻为愧。梵语突吉罗。此云恶作。约身言恶作。如不齐整着衣等。约口言恶说。如含食语等。若比下。明无惭信寡之人。犯众学戒者。标所犯事也。如四下。喻明犯事堕狱之时。言四天王者。提头赖吒。秦言持国。主干闼婆。及毗舍闍。居须弥东。黄金埵。毗瑠璃。秦言增长。主鸠盘茶。及薜茘多。居须弥南。瑠璃埵。毗流波叉。秦言广目。主诸龙。及富楼多那。居须弥西。白银埵。鞞沙门。秦言多闻。主夜叉。及罗刹。居须弥北。水晶埵。索隐云。福德之名。闻四方故。寿五百者。按俱舍论云。人间五十年。下天一昼夜。计五百岁。堕泥犁中者。此云无有。谓无有喜乐。无欢无利。此即等活地狱。谓彼罪人手生铁爪相掴肉堕。或狱卒唱。或冷风吹活。两缘虽异。等一活故。于人间下。按论该九百万岁。以颂云。五十年为一昼夜。三十昼夜。该一千五百年。十二月。该一万八千年。十年。该十八万年。一百年。该一百八十万年。若五百岁。总该九百万年。又优婆塞戒经云。四天王寿。人间数九百万年。故知千字传写之讹。下诸数例此。 △二波罗提提舍尼。 犯波罗提提舍尼。如三十三天。寿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三亿六十千岁。 释。此四篇所犯事也。梵语波罗等。此云向彼悔。如比丘于村中。从非亲尼。自手受食食。是比丘应向余比丘悔过等。如三下。喻明犯罪堕狱之时。梵语多罗夜登陵舍。此云三十三。寿千岁者。按论云。人间一百年。为天一昼夜。计一千岁。堕泥犁中者。此即黑绳地狱。以热铁绳。絣量肢体。后方斩锯故。于人间数该三亿六千万岁。 △三波逸提。 犯波逸提。如夜摩天。寿二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二十亿千岁。 释。此第三篇所犯之事也。梵语波逸提。此云堕。谓堕在烧煑覆障地狱。八热八寒是也。如夜下。喻明犯事堕狱之时。梵语须夜摩。此云善时分。时时唱快乐故。寿二千岁者。按论云。人间二百年。为天一昼夜。计二千岁。堕泥犁中者。此即众合地狱。以众多苦具。炽然猛热。合来逼恼故。于人间数。该一万四千四百万年。 △四偷兰遮。 犯偷兰遮。如兜率天。寿四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五十亿六十千岁。 释。此初二篇之方便也。梵语偷兰遮。此云大遮。谓大恶遮善道。后堕恶道。体是鄙秽。从不善体以立名者。由能成于初二篇罪。如故泻精而未泻等故。如兜下。喻明犯罪堕狱之时。梵语兜率陀。此云知足。于五欲境。知止足故。寿四千者。按论云。人间四百年。为天一昼夜。计四千岁。堕泥犁中者。此即嘷呌地狱。谓狱卒捉人。掷铁镬中。嘷啕大呌故。于人间数。该五万七千六百万年。 △五僧残。 犯僧伽婆尸沙。如不憍乐天。寿八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一百三十亿四十千岁。 释。此二篇所犯事也。僧伽者。善见律云。为僧。婆者为初。谓僧前与覆藏羯磨。尸沙者。云残。谓末后与出罪羯磨。此覆藏。即波利婆沙。行二种行。若犯此罪。僧作法除。故从境为名。如不下。喻明犯罪堕狱之时。梵语涅摩地。此云自在。亦名不憍乐。若依秦言化自乐。谓自化五尘而娱乐故。今云不憍乐者。憍。逸也。以自化乐。故不憍也。寿八千岁。按论云。人间八百年。为天一昼夜。计八千岁。堕泥犁中者。此即大呌唤地狱。谓狱卒置罪人铁镬中。号啕大呌故。于人间数。该二亿三万零四百万年。 △六波罗夷。 犯波罗夷。如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五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 释。此第一篇所犯之事也。梵语波罗夷。义翻名弃。四分云。譬如断人头不可复起。若犯此法。不复成比丘故。偈云。诸作恶行者。犹如彼死尸。众所不容受。以此当持戒。自古皆从众法绝分名弃。如淫杀等也。如他下。喻明犯罪堕狱之时。梵语婆舍䟦提。秦言他化自在。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是欲界顶。假他所化。成自乐故。即魔王也。寿十六千岁者。按论云。人间一千六百年。为天一昼夜。计十六千岁。堕泥犁中者。此即焰热地狱。谓狱卒置罪人铁城中。火然燋烂。由烧炙众生堕此狱中故。此上名有间。若谤毁三宝五逆等罪。寿命一大劫。堕第八无间也。于人间数。该九亿二万一千六百万年。 △二佛事品 问佛事品第二 释。佛物有四种。一佛受用物。殿堂衣服床帐等。既曾受用。只安佛塔中。不得移易互用。二施属佛物。不得移至他寺。三供养佛物。花香幡盖等。如花多。听卖买香油。犹多。更卖着无尽财中。若幡多。施主不许。不得余用。四献佛物。供养塔食。治塔人得食。佛前饭。侍佛比丘得食。 问。佛物先在一处。有比丘賷至余处。作佛事。犯何事。答犯弃。一切佛物。不得移动。若有事难。众僧尽去。当白众。若众听。得賷至余处无罪。 释。此问佛物前在处。后人賷他处作佛事。犯过也。佛物下。言第二及三之物。先在此一住处。有人賷至余一住处。作殿等佛事也。犯何事者。言此既移彼。知其有过。拟是佛事。不决重轻。故问犯何事也。答。犯弃。言若移佛物。犯弃罪故。一切下。盖由移动是不与取。及用佛物故。若有下。明移之开缘也。难者。忧也。患也。事难有八。病。王。贼。水。火。衣钵。梵行。命。意谓若有事难。众僧尽去。当作单白羯磨。众皆默然听许。得賷无罪。良以此开。恐失佛物并施福。非同窃取及用故。又含不听移之有罪如上。 问。佛物得买供养具否。答。得。 释。此问第二。得买第三佛物也。得买下。谓有人施属佛物。比丘得买花香幡盖。供养具不。答。得。前所问事是移。今既不动。是正因故。亦布施时。未定何事。故三种佛物。皆得用故。是正果故。又令施主时增福田故。 问。佛物造堂与真可赁否。答。一切佛物得买。不得赁。 释。此问第二。作第一受用物也。直。价直也。赁者。以物取利曰赁。谓比丘以佛物造堂。有人与直。既不移而有利。可得赁否。答。一切下。言四种物中。所摄一切佛物得买。若买须五倍价。以佛物无人能与作价故。不得赁者。以佛无须故。又同世间法故。若故赁者。越法咎也。或云佛因尚以头买施人。况果物云买者。何也。答。良以佛物事重。法僧不宜。况其俗乎。如天子宫室。非臣下所居。若故居者。得重咎故。若谓佛乃出世。非同世间者。岂惟无益于世。使人咸发阐提之心。可不慎哉。 问。比丘作佛事。得佛奴牛驴马。得借使否。答。若知本是佛物。不得。不知。得。以非法得故。 释。此问作第一佛事。以第二施物得借使也。佛奴者。以佛物买之侍佛故。或身充所欠故。牛驴马者。或佛物而贸并所施也。得借使者。谓比丘作佛事用佛物。非己用取利。可得借使否。答。佛言。若比丘知牛马本是佛物。不得使也。以比丘自作佛事求福。而借用佛物有损故。若故用之。重罪咎也。不知得者。言不知奴牛。是佛物得使。以非法得故。盖如法比丘。不用佛物故。 问。僧地起塔。用佛物作篱。篱里可住否。答。若知故入。犯堕。不知不犯。若知故住。过三谏犯决断。过四谏转犯重。 释。此问僧地起塔。用佛物作篱可住也。僧地下。言比丘于僧地起塔。用佛物作篱而围之。虽僧地僧居。既用佛物作篱。此篱里僧可住否。答。佛言若比丘知佛物为篱。即僧地已是佛物。不宜入住。而故入者犯堕。以不信佛语故。若不知是佛物而入者。不犯堕也。若知下。明增重意。若知故住。有如法僧谏。遮其故住所以。诘其用佛物之非理。谏云。大德此地佛物作篱不可住之。若故住者。即用佛物故。用佛物者不善。大德当信佛语。勿住此也。如是一谏二谏。过三谏不舍者。犯决断罪。以恶性不受人语。若犯而覆者。随覆日多少。僧前与波利婆沙覆藏羯磨。行覆日别住已。末行六夜摩那埵。如不覆者。僧直与行六夜摩那埵。行已次二十僧中。作出罪羯磨。决断其罪故。过四谏转犯重者。以善者受谏。如海纳流。今既不受。非复比丘。所以犯重。如俗人不共住也。 问。先佛堂坏。主人更出私财。作堂。用故财施比丘。比丘可取否。答言不得。 释。此问主人以己财作堂。用故财施比丘。可取也。先者。前也。坏者。毁也。更者。再也。私财者。言私己之财。非公化十方之物也。故财者。言佛堂故坏之财也。谓主人先修佛堂已坏。而施主更出私财作修佛堂。用更易故坏之财施与比丘。而比丘可取也。佛答不得取也。言物虽属主。已施如来。既属世尊。岂再为主。故云不得施也。若比丘明知佛物。不宜受之。故云不得取。而故取者。计钱多少犯重轻故。 问。僧地佛物用作都篱。篱里先有井菓菜可食否。答不得。若是檀越物作佛。事先要以菓并菜施得食。不要不得食。若买。五倍价。若知不买而食。计钱多少犯罪。 释。此问第二佛物。作僧地篱。先有井菓可食也。都总也。篱。障也。言僧地以佛物作篱而护之。此内先有井菓菜可食也。佛答有四义。不得食也。一者。言篱里先有井菓菜。既佛物作篱。不得食者。由篱护无损。即是佛物故。二者。若井菓是檀越物。欲作佛事。除先要以菓菜施僧。后作佛事可得食之。若不要施僧。许作佛事。即是佛物尚不得食。况佛物作篱。可取食也。三者。言若比丘欲买而食者。须五倍价。以价重即止买念取食心也。四者。若比丘知佛物。不买而食者。计钱多少犯罪。多。则弃。少。则偷兰突吉也。 问。欠负佛物。物云何偿。答。直偿本物。以佛不出入。故不加偿。虽尔。故入地狱。昔佛泥洹后。一比丘精进聦明。有一婆罗门。见比丘精进聦明。持女施比丘作比丘尼。比丘即受。其女姝好。比丘后生染意。作不净行。共生活用佛法僧物。各一千万钱用衣食。而此比丘极聦明。能说法。使人得四道果。自惟罪深重。便欲偿之。即诣沙佉国乞。大得钱物。还欲酧之。道路山中。为七步蛇所螫。比丘知七步当死。六步里便向弟子言。何处偿物。遣还本国。言汝偿物已还。我住此待汝。弟子偿物讫还。报之即起。七步便死。堕阿鼻地狱中。初入温暖。未至大热。谓是温室。便举大声经呗呪愿。狱中诸罪人鬼。闻经呗者。数千人得度。狱卒大嗔。便举铁扠打之。即命终。生三十三天。以此验之。佛法僧物。不可不偿。虽复受罪。故得时出矣。 释。此问比丘。欠负佛物云何酧也。欠。少也。负者。受贷不偿也。言人借用佛物。或偿之欠少。及受贷不偿佛物也。云何者。犹言如何也。为是直偿本物。或加倍而偿。佛答有三意。初正答。言比丘欲偿时。但偿还本所负欠。不增减故。良以佛是出世大圣。不同世间出少入多。故不加利偿之。虽尔不加。由故借用当入地狱。地。底也。下也。狱。扄也。言地下之狱。拘扄不得自在故。此在南洲下五百逾膳那。三引证昔佛明用物由。言昔迦叶佛灭后。有一行解之僧。时有婆罗门。覩比丘之德。施女作尼。求解脱故。而比丘受之。因其女姝好。后生染污净行之心。即作不净之行。遂男女共同资生活命。用三宝物。各有千万。用为衣食。而此比丘有行解说法之益。能使人得四道果。亦自惟忖用物罪重。便欲偿之。即诣他国乞化。大得钱物。以用偿也。道路下。明用物之报。言比丘欲回。因道路山中为七步蛇所螫。以人四大力故。行至七步。蛇毒力故。不至八步。比丘既知七步当死。于六步内。便向弟子。说何处偿。议云本国。即遣还本国。言汝偿物已还来。我住此待汝也。弟子偿讫。还报之。起七步便死入狱。以初入温暖。未至大热。而谓是温室者。以狱之相。罪人见为别境。及至境时。即为恶报。顺其熟习。故为温室。梵语匿呗。此云止。由是外缘已止已断。尔时寂静住为法事也。故法苑云。西方之呗。犹东土之赞也。由谓温室。便举声经呗。呪愿施主福田。因经呗声。令罪人发心得度也。狱卒下。言彼意恨罪人不改过迁善。数烦劳苦。故大瞋以铁杈打之。即死生天也。三结劝。言往世因果昭然。以斯验之。凡系佛法僧物。不可不偿。虽复受罪。故得即时出。不可不偿。由偿物故。虽复受苦。故得即时出矣。 问。佛塔上扫得土。弃之有罪否。答。得弃。不得余用。 释。此问佛塔扫土弃有罪也。言佛塔之土。即是佛物。为得用之。若弃即失佛物。可有罪否。佛答得弃者。言土虽塔扫。而是飞集之尘。不是塔质。故弃无罪。不得者。言但霑塔之气分。不得余用。凝土尚然。况于佛物。岂宜可用。 问。佛物出与人。取子息用。犯罪否。答。与佛物同体。俱犯重。出入合子与佛。由故无福。以坏法身而为形故。 释。此问佛物与人取息用犯罪也。子。嗣也。息。利息也。言前用佛物犯重。若比丘以第二佛物。出放与人。取物子息而用。不知犯罪也。佛答。子息既因佛物而有。即与佛物同体。故俱犯重。下明僻解之非。若谓用息有罪。以出入佛物。合其子息。与佛物增长。亦是福也。盖由增佛物故。所以无福。何以故。以坏戒等之法身。而为形故。 问。佛图主。遣佛奴小儿。给比丘可使否。答。不得使。以是佛物故。 释此问主遣佛奴。给比丘可使也。佛图主者。张骞使大夏还云。天竺国有浮图之教。或言佛陀。声相转也。译云。净觉。言灭秽明道。为圣悟也。由主佛陀之事。故云佛图主。遣。差也。言比丘自用佛物有罪。若图主遣给可得使也。佛答不得使者。因名佛奴。所以即是佛物故。 问。比丘要与佛作。得食佛食否。答。不得。比丘无客作之理。何况取佛物衣食用耶。 释。此问比丘与佛作。得食佛食也。食。啖也。佛食者。佛物为食故。言比丘要与佛。作为殿堂。得食佛食也。此用有缘。非同前之无缘故。佛言。比丘虽有作缘。亦不得食。以比丘入三宝数。为法王子。极为所尊。岂有至尊之僧。反为至劣之客作。故云无客作之理。此事尚不宜为。何况取佛物为衣食之用也。 问。白衣与佛作得佛物。用此物作食请僧。僧得食否。答。不得食。 释。此问白衣与佛作。得物作食。僧得食也。言前问比丘。作不得食。若白衣与佛作得物。用此作食请僧。僧得食也。佛答不得食。以食虽属于白衣。终因佛物而有故。是知食受白衣之名。即不得食。况无名者。岂可食也。 问。佛事法事。得捉金银钱否。答。不得捉。犯舍堕。 释。此问佛事等得捉金银也。此金银乃不净之财。故律制不捉而远过。若比丘为修佛殿堂等事。教法等事。得捉金银钱否。佛答不得捉也。言金银名不净财者。以五欲之首。虽为佛事。不得自捉。附执事人。如是上不违佛之制。次不令俗议谤。是名权宜。若故捉之。即有贪慢之心。故犯舍堕。 问。人施牛驴马奴。造佛事法事可受否。答。得受使用。但不得卖。弓刀军器。一不得受。 释。此问人施牛等。造佛法事可受也。言持净戒者。不畜牛等。皆有过故。若人施比丘牛驴等。作佛法事可得受也。佛答得受者。盖佛法慈悲为本。若见机得受使用。以有生福灭业之缘故。但不得卖者。防杀过故。弓刀军仗。乃损害众生之器。亦犯国禁。故一不得受。 问。人施佛屋宅未用。可寄住否。答。不得。便是佛物。 释。此问人施佛屋宅未用。可寄住也。言前问赁住佛堂地。皆云不得。若人以己宅施属于佛。像未受用。可得暂时寄之住也。佛云不得者。以屋虽未用。由施后。便是佛物故。 问。续佛光明。昼可灭否。答。不得。若灭犯堕。虽云佛无明暗。施者得福。故灭有罪。 释。此问续佛明昼可灭也。续。连也。昼者。日之中也。言人施油续佛前之光明。不令有暗。比丘节减己用。以昼日之明代光。可得灭也。佛云不得者。违施主意故。虽云下。遮谬解也。或曰。佛乃大觉。常光一寻。智光无量。岂有明暗之殊。故可灭也。佛言。虽云佛无明暗。为施者得福。若故灭有罪也。 问。非佛屋佛像在中。可在前食卧否。答。得。若佛在世。犹于前食卧。况像不得。但卧须障。若有灯光明。不得足光中过住。若自有灯得。 释。此问俗屋。非佛屋。像在中。可食卧也。食者。受食也。卧者。𥨊息也。言施佛屋。即不得住。若俗人屋非佛受用。有佛像在中。比丘可在前食卧否。佛云得于食卧。若佛下释意。盖得者。若佛在于世时。比丘犹前食卧。况灭后之像。岂不得也。但卧须障者。言立佛不坐。坐佛不卧故。显行住坐无障也。若屋内像前。有供佛灯光之明。不得足止光中过住。即用佛物故。若自有灯。得过住焉。 问。上佛图佛塔佛墙。远望。犯何等事。答不知不犯。若必急难事。上亦不犯。知而上犯舍堕。过三谏犯决断。过四谏。故上犯弃。 释。此问上佛图等犯事也。上。登也。佛塔者。言瘗佛骨之方坟也。佛墙者。言大殿之墙图写佛像也。律制师影不得蹈之。若比丘上佛图等。远望犯何等事。佛云不知者不犯。以无慢心故。若必有急紧难事。恐伤命缘。上亦不犯。若知佛在下房。己上房住。犯恶作罪。况上佛图。又无难缘。故为慢意犯舍堕。谏云。大德。此佛图等。比丘当尊重。不可上望。若故上望。即慢佛语。慢佛语不善。大德当信佛语。勿更上之。如是过三谏不舍者。犯决断罪。若过四谏。故为而上者。犯弃。 问。指物造佛经。更得他物。不用前物得尔否。答不得。以许便是。 释。此问指物造佛经。更得他物。不用前物得也。指物者。已许之物。他物者。未许之物。若比丘于施主人。指示所得之物。以造佛经。又得他施之物。即造佛经。不用前所指。可得尔否。佛云不得者。谓非但自有妄言。又失信人福故。何者。以许物造经。便是佛物故。 问。得买佛上缯作衣否。答不得。 释。此问得买佛缯作衣也。买。市也。缯。帛也。言供养佛上之缯也。衣者。三法衣也。若比丘造作袈袈。得买佛上缯帛。作法衣否。佛答不得者。以损施主。功德福田故。 问。形相佛像犯何事。答。一切佛像。不问好恶。不得形相。其罪甚重。必不可为也。 释。此问形相佛像犯事也。形。比也。相。视也。像。似也。佛像者。佛之相好。相似也。言比丘于金银等像。应至心赞礼念报佛恩。不生是念。而反形相佛之相好像似。斯于五篇中。犯何事也。佛云。凡一切佛像。不问是好与恶。不得形相。以其罪甚重。义当逆罪。必不可为形。比之大恶也。 问。佛墙得持物倚否。答。不得。犯舍堕。昔有一比丘入寺礼佛。有婆罗门知相。相比丘有天子相。便语比丘。我有一女嫁与比丘。比丘言。须我礼佛还。比丘便持锡杖。倚佛图墙入寺礼佛已还出。婆罗门便不复与语。比丘问故。与我女否。婆罗门言不与。婆罗门言。向见比丘有贵相故与。今无复此相。是故不与。所以尔者。消其功德故。以是佛墙及塔壁。不可持物倚。既犯戒。又消其无量功德。 释。此问佛墙。得持物倚也。物者。道具等也。倚。依也。若比丘上佛墙有过。可得持物倚也。佛云不得者。轻慢尊仪故。若故倚者。犯舍堕罪。昔有下。引证三意。一倚佛墙缘。昔有一比丘。至我礼佛还。二获罪之相。比丘便持锡杖。至于消其功德。三结证犯事。以是佛墙。至消其功德也。 问。人作佛像。鼻不作孔。后人得作否。答。不得。 释。此问人作像。鼻不作孔。后得作也。若缁素人。作佛像成已。惟鼻不作其孔。后随喜之人。可得作否。佛云不得者。有犯形容故。 问。佛物得作天人世人畜生像否。答。佛边得作。 释。此问佛物得作天人等像也。天人者。帝释等。世人者。给孤等。畜生者。狮象等。若比丘知第二佛物。不得余用。若造佛殿中之诸天。外护之给孤。坐上之禽兽。得作如是像否。佛答得作者以有表义。非余处故。盖天。表至极之尊。人。表悲济之胜。畜生。表无畏说之极故。 问。比丘度人不知本末。后度知是佛奴。而不发遣。犯何事。答。若知而度犯重。若先不知。知便发遣。若不发遣。犯重。 释。此问度人不知本末。后知佛奴。不遣犯事也。度。济也。遣。驱也。比丘度人。先不知彼本用佛物。末以身属佛是佛奴。后时度已。闻知是佛奴。存之而不发遣。犯何事也。佛答言。若比丘知是佛奴而度。是用佛物则犯重罪。若先不知本末。后时度已方知。便即发遣。若不发遣。犯重罪也。 问。其人是大道否。答非。 释。此问其佛奴人已度。是大道也。其者。指物之辞。若其所度之人。先未受戒是名佛奴。既受戒度已。是称大道比丘否。佛答非者言其度人。纵受比丘戒已。佛奴名不可移。以未偿于佛物。故云非大道之比丘也。 问。自有私财顾比丘。作佛像。作者得取物否。答不得。 释。此问自财顾比丘作像。作者得取物也。顾。赁也。私财者。言己之财也。若人自有私己之财。顾比丘作为佛像。作者可得取物否。答云不得。以有客作之名故。 问。先上佛幡。得取用作佛事否。答。佛事得用。檀越不听不得。 释。幡者。转义。言转恶成善也。谓施主先上供佛之幡。比丘得取用作菩提会等之佛事否。佛言。若是佛事得用。以皆是供佛故。拣余事不得。若檀越不听取用者不得。若听者得也。 问。得通礼过去七佛否。答得。以法身同故。 释。通。彻也。礼。履也。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故大论云。人之一身。头最为上。足最为下。以头礼足。恭敬之至。过去者。拣非未来。七佛者。毗婆尸。此云胜观。尸弃。此云宝髻。毗舍浮。此云徧一切自在。拘留孙。此云所应断。拘那含牟尼。此云金寂。迦叶。此云饮光。释迦。此云能仁。言比丘礼释迦佛时。可得通礼过去七佛否也。佛云得礼。以诸佛应身虽殊。而所证法身皆同故。 问。若人先许佛三会。然后作一会。或三行香。三布施。得了否。答言不得。自违言有罪。 释。此问许三作一。或三行香施。得了也。佛三会者。菩提。涅盘。生时等会。言人有集福等缘。许佛三会。然后虑事烦财乏。作一会。或三行香布施。得了前愿否。佛言不得。以许三作一。自违言有妄语罪故。 问。比丘犯决断。得佛地中忏悔否。答。不得。 释。佛地中者。言佛殿地中。非僧作法戒场之地也。忏悔者。华梵相兼。梵语忏摩。此云请忍。言请现前僧。忍受发露其罪。悔于后时不敢更作故。谓比丘犯决断罪。应于僧中羯磨行行。二十众中出罪。若僧数不足。又无托处。或故违教。得于佛地中忏悔否。佛云不得。以僧作法用于佛地。而坏如来轨则故。 问。久远故寺都无垣障。不知佛地远近。若欲作者。云何得知齐畔。答不知。当以意作齐畔。以不知故增损无罪。 释。寺。嗣也。言治事比丘。于中相嗣而住。垣。墙也。障。隔也。谓年月久远故寺。四围都无垣墙障隔。比丘不知佛地远近大小。若欲作者。云何得知齐限边畔也。佛云。若不知者。当以自意酌量而作齐畔。以不知故。设或增损。所以无罪。 问。佛物作鬼子母屋。及作像有罪否。答同以佛物施人。 释。梵语诃利帝母。梁言鬼子母。故律云。时王舍城人。皆称诃利帝母。又寄归传云。西方施僧斋日。初置圣僧供。次行众僧食。后于行末安一盘。以供诃利帝母。屋者。舍也。止也。言人于舍止住也。谓比丘以佛物作像。及屋为有罪否。佛言。若比丘用物作像。同前施主。以佛物施人。计钱多少犯罪。 问。佛塔前得礼比丘否。答不得。犯舍堕。 释。律制师僧上座。应行礼敬。若不敬礼。婆罗门聚会法也。言比丘于佛塔像前。得礼比丘足否。佛云不得礼。以比丘见师等。当行礼敬。若互相值于佛塔前。当敬于佛。故不得礼。若故礼者。犯舍堕。或云法身非相。无处不周。岂有前与不前。故皆得礼。今云不得者。是应身有相。即有能礼所礼。前与不前。故云不得。比丘若在塔像前。佛不尊而礼。比丘者。喻如朝中。主不尊而礼臣下者。慢君之咎也。若按此制。尚不礼人。若转身背佛。向外礼神者。亦非礼之极也。亦舍堕也。盖古之梵刹。皆无护法面立于前。俱在左右。以表慈威之意。今时不存古制。增设护法殿宇。欲美观瞻。反违佛教。幸以理推。上遵佛制。不宜面设护法神也。 问。比丘卖佛像有何罪。答。同卖父母。 释。佛像者。言人之慧命父母也。若比丘卖出佛像。有何等罪。佛云。同卖父母。以比丘用佛物犯弃。此卖比于用者。更重一等。故云同人卖父母。是逆罪也。或云佛行菩萨道时。尚舍身而救苦。岂得成佛。兼是像似。卖资而获其罪。岂不违于因耶。答。佛因舍身。乃利人之实事。今证大果。生人福田。若于佛像。而不生善反卖出之。是恶业缘。故云同世之逆。若云佛慈可卖。如是必发阐提之心。善无恶有。自他无益。故云。三世诸如来。不出如斯假也。 问。比丘自手断树掘地。作佛塔寺。及造形像。有福否。答。尚不免地狱受大罪苦。有何福耶。以故犯戒故。 释。此问自手断树掘地。作佛塔寺像。有福也。掘。穿也。断。决也。别解脱中。断树掘地有损害他安之义。佛已制之。今造为佛塔寺像。可有福否。佛言。若比丘故违圣制而作善。尚不能免于地狱。受大罪苦。有何等福耶。以故意犯如来之戒故。 △三法事 问法事品第三 释。法者。玄理幽微。正教精诚。故此理教。寔苦海之舟航。涅盘之径路也。说法者。自遵佛制。观机演教。听法者。钦仰规模。躬闻圣化。如是堪为传法。可称如渴思浆。设非法而谏过三四。弗如教而咎更弥增。沙门称谓。焉可名哉。况复贪心受施。身佛物而不分。代佛之仪。座迷先而于后。及至机尘俗帽。应知所宜。祕律焚烧。须明得否。若或故乖慈训。随事无可逃焉。如其惭愧心生。因戒禅智得矣。 问。高座说法。前人着俗服。可与说法否。答。听法说者。二俱犯众多。过三谏不改。犯突吉罗。复过三谏犯决断。复过三谏至弃。若使不谏。经三说戒转增。 释。此问人着俗服。可与说也。俗服者。言世俗人之服。明非如法解脱服也。若比丘于高显之座。说法。前听法之人着其俗服。是不恭敬者。可与说法否。佛答。法乃佛师。听人须着法服。师是模范。观机如孝二亲。若故乖违。听法说者。二俱犯于众多。应当学也。有如法者谏云。大德。欲听说法。当着法服不宜俗服。若俗服者。即违佛语。慢佛语者不善。大德当信佛语。勿着俗服。如是过三谏不改。犯突吉罗。说者谏词大同。此答文前后影于复过三谏犯堕也。复过三谏犯决断。以恶性不受人语故。复过三谏至弃者。以其非复沙门故。若使诸比丘。见其非法俱不谏者。经三说戒其罪转增。约义而言当逆罪也。 问。为说法者如法。余听者不如法。得说否。答。同上。 释。说如法者。言比丘。宣扬妙法。无所希求。观时鉴机。翘勤钦仰。如经三轨。名说如法。听如法者。好乐多闻。修如实慧。尊重梵行。体具威仪。如婆罗门。名听如法。言说法听者既皆如法。有余听者不如法时。可得说否。佛言同上。例我如来于布萨堂。有取金花不如法者。佛则不说是也。 问。请人说法。先高座上有帐盖。是供养佛物。得于下坐否。答。都不知不犯。知不得。 释。此问座上有帐是佛物。得于坐也。帐。幔也。盖。伞也。言比丘请人说法。未设座前有帐盖是供佛物。说法比丘得于下坐否。佛言请者说者都不知佛物。下坐者不犯。以不故令人有过。及用佛物故。若二人明知有佛物。即不得坐。若坐者二俱犯堕。以不信佛语故。 问。僧坐先寄佛在上。后可于上座说法否。答佛坐得。先是僧坐不得。 释。先寄者。言律制法座。须像在先。表代佛扬化故。谓僧说法座。先寄佛在上疑有佛座。比丘后可于上说法否。答佛座得者。言佛先在座。后可得说法也。若先是僧在座。后寄佛者不得。以无代佛扬化故。 问。若人请比丘读经及说法。施物得受否。答。若有希望心受。犯舍堕。若无贪心受不犯。若无衣钵受不犯。 释。言若人请比丘读经说法。为祈禳集福等。而施物者。可得受否。佛言若有希望心。非益人想。同世噟之事。故犯舍堕。此贪心之物。须僧法舍财。罪心。则名为善。不舍者。当堕地狱。若无贪心。为彼福田。受之不犯。或无衣钵受不犯。 问。僧中说法。高座上得备机。捉尘毛尾否。答病得备机。捉麈毛尾者犯堕。非毛得。 释。机。案属。言机案承足故。尘者。言鹿王之毛尾。若比丘于僧中说法座上。得备机捉麈毛尾耶。佛答。言比丘足有病缘。得备机案承之。若捉麈毛尾者。犯堕。以损彼身分而得故。若线布等拂。皆非兽毛故得捉用。故萨婆多云。苾蒭有时。为讲诵踞师子座。机案承足。故有涂香应将物替蹑之。又为遮蚊虫。故听作拂扇。或用麻紵白㲲。破衣诸叶也。 问。祕经及戒律有事否。答。犯舍堕。 释。祕者。言隐藏也。谓比丘之体。应弘法以报佛恩。若祕隐经文。及于戒律。有犯事否。佛言。犯舍堕。以佛说经戒皆嘱流通。由慢意隐藏。故犯罪也。 问。师具着俗服。向说法得礼否。答得。不病不得为说法。 释。师者。言和尚等。谓比丘之师着于俗服。向其说法得礼足否。佛言得者。若有病缘二俱得也。故律云。病比丘应为说法。䇿其正念也。师不病但可礼足。不得为说法。以违毗尼故。 问。白衣头上有帽。得为说法否。答。除有病必须覆头。余悉不得。 释。白衣者。即彼师之俗服也。帽者。谓拘修罗衣。言比丘之师。着于俗服。头上有帽。得为说法否。佛言。除有病缘。必须覆头得说。余息不得者。言自病之余悉不得也。 问。经上有尘土草秽。得吹去否。答。不得。 释。经者。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所谓契理契机。摭华云。契理。则合于二谛。契机。则符于三根。功超世教。敢不敬乎。若经卷之上。有落尘土草秽。可得吹去否。佛言不得。以口秽气故。若故吹之。恶作罪也。 问。比丘得书经取物否。答不得取。犯舍堕。 释。书。写也。言尊重圣经。书写流通也。若比丘得为人书经取物也。佛言不得取。以比丘作佛事。不食佛食。有客作之名。法亦如是。故云不得。况乎为佛之子。应随佛学。刺血为墨等。既不能如是用心。反假斯取物。是贪慢心。犯舍堕罪。 问。经上有饭食。犯何事。答。有慢意故为犯决断。不慢意犯堕。 释。饭者。炊谷熟曰饭。食。即五噉食。若比丘受食。就经案上。有遗落饭食。犯何事也。佛言有慢意故为犯决断。以含损坏之由。绝永弘通之咎故。不慢意犯堕。虽不慢心杂用。由未深信佛语。权且就用。故犯罪也。 问。戒律不用流落。可烧否。答。不得。不知有罪烧舍堕。若知烧有罪。故烧犯决断。与方便破僧同。亦如烧父母。 释。言戒律全卷。堪以流行。或卷部外。一章一偈。不堪受持流落。可得烧否。佛言不得。以戒是三学之初。菩提之本。虽不用流落。犹为解脱之方。如涅盘半偈。书于巷陌康庄。冀诵持者。永为道种故。若缺多闻不知有罪烧。犯舍堕。若闻知烧有罪。故意烧者。犯决断罪。下引例。与方便破僧同。以烧毁戒律。与调达自立五事。方便破和合僧所行五事亦同。亦如烧父母之逆罪。以戒乃法身父母故。 △四结界品 问结界法品第四 释。此品问结界轨则法也。结。属也。界。畔也。言非法之地。僧伽作法立标。结属僧伽界畔轨则。不为俗地非法之分齐也。良以世间诸事。缘具方成。况出世胜因。岂无托处。故僧作诸羯磨。必于如法界内。能成妙行之缘也。故律云。非羯磨地。不可作法行僧等事。按五分云。界有三种。一摄僧界。摄人以同法。令无别众愆。二摄衣界。令无离俗罪。三摄食界。摄食以障僧。令无宿煑过。此界相者。若山界相。大如须弥山。小者如象。若石界相。大如牛。小者三十称。若漫石不得。应别安石。若林界相。言林草体空。不坚实者不得。若大林乃至百由旬。下至四树重接是也。树大者若阎浮提。小者高八寸。形如钵大。及城池壍林舍随有称之。应须义设方法。如僧法中具僧集等七缘已。方唱相作结界法也。 问。结界为云何。答。结界法者。若山泽无人处。随意远近。若城邑聚落。不得远结。亦不得夜结。结界时。要须比丘四角头立。不得便外人入。外人入则界不成。先结界场。僧家白衣奴子尽着界场上。然后视度四方。结界时除四处。一者。聚落。二者。聚落外。俗人田地。常作事处。三者。若有阿练若。独处山泽。恐说戒羯磨时。有种种事难不得来。白众求别结小界。众若听可。彼无五人。众当遣僧。与结别界。此谓阿练若坐处。四者。受戒场先结界文均除。结戒场。除是结界。以是其事。或先结大界。后结戒场。于中受戒。如戒公所。云。恐无所获。然云不知。同于取别。显通此路。可有侥幸。其人云。若有病比丘不能得往僧中。求索别一屋中结界。僧亦应听。先解大界。与结别界讫。然后结大界。一切比丘。不持衣。夜中得入中。 释。此问僧伽结界之处不一。此诸界法云何结也。佛答牒云。汝问诸处云何结界法者。若山下。答所问六意也。一者。若所结之界。在山间水泽无人妨碍之处。随意远近皆得。故律云。若布萨界。极广三由旬不得过。若过不成得罪。二者。若所结之界。在都城县邑聚落之中有人妨碍之处。不得远结。齐于墙栅之处。三者。若城邑结界时。岂唯不得远结。亦不得夜结。以僧不知大小屈曲之边畔故。唯日中了然故。四者。言清众作法结界之时。沙弥须出。况乎外人。故以比丘四角头立。不得使外人有入。入则不成。以不合佛清净轨则故。五者。言城邑结界。宜随住人。当于未结之先。僧家人等尽着界场上。然后视度四方之界相。岂唯住处合宜。亦妨失衣破夏之缘。又唯此羯磨。无与欲法。恐不知相。有于过故。六者。言结界时除四处。初二结界开出有人。不得远结。三四二处开出别界。初者。言聚落处有市易故。又一家一村。亦名聚落。于此村中。齐墙栅处。并外势分。名为界畔。此界内比丘。同集在手相及处。违教者得越法罪。二者言除聚落外界。用中人掷石以还而不远结。以俗人田地常作事处故。三者。言布萨界远。若有阿练若独处山间水泽。恐说戒羯磨时。有种种事难不得来者。应白众求别结小界。众若听可。彼无五人。众当遣僧。与结别界。此谓阿练若坐处。其兰若界量。极小方圆七盘陀罗。一盘陀罗。二十八肘。若结小界。不得说欲。结布萨界。亦不得说欲。结界场。极小容二十一人。作界场已。后起屋覆界不失四者。受戒场先结。界文均除结戒场者。言时诸比丘。有须四人众羯磨事起。五人众。十人众。二十人众羯磨事起。集会疲极。佛言。听结戒场。称四方相。若安橛。若石。若标作齐畔。五分云。须在大界前结。由此受戒场先结。界相之文四方均等除之。次以大界场内外相围之。结大界场。故毗尼母云。必以大界围之。除是下。结也。言除是内里一重标。戒场内相。中间一重标。大界内相。最外一重标。大界外相。结其大界。以是如法之事也。有时或先结大界。后因众多羯磨事起。方结戒场。于中受戒等事。犹如大界中之公所也。云者。言界内僧云。既先结大界。后结戒场。恐有无所获知戒场。以戒场之相。非一时唱故。然云不知。同于阿兰若。白众取别结小界。显通此戒场之路。可有侥幸知也。其人云者。言其界内人云。若有病比丘。于布萨时不能来者。求索别一屋中结界。僧亦应听之。文云。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别一屋中结小界。白如是。先解下。明结之法。言若结小界时。先解大界。与结别界。然后结大界。如上先戒场后大界也。一切下。明大界有不失衣界。言大界结已。一切比丘不持衣。夜中得入别界屋中。盖不失衣界。依大界结故也。故根本云。为不失衣。依界秉羯磨。欲令安乐住。元由老病缘。虽复离三衣。界中别处宿。除其村势分。随处任游行。 有一住处有界。一比丘亦可打犍椎。广说戒。先向四方僧忏悔。然后亦可三语。三语者。谓三说。 释。此文缺问否答三字。言有一住处有大界。打犍椎集僧广说戒法。若唯一比丘。于布萨时。亦可打犍椎。广说戒否。佛答云若大界唯一人。先日向四方僧伽忏悔。至时然后广说。亦可三语说。三语者。谓三说。文云。今僧十五日说戒。我某甲清净。 问。结界得通佛地结否。答。不得于中受戒。若先不知法。已受得戒。师僧若知。故违有罪。 释。言僧结受戒场界。而场地窄者。得通大界中佛地结界否。佛言不得于中受戒。即用佛物故。若沙弥先不知律法轨则。已受得戒。知轨则法不得戒。言三师七僧。若知破轨则法。故违而授者有罪。即堕也。 问。行舡。舡上得结界否。答得。若有沙弥白衣驱着岸上。然后结界。若不驱出。当障隔着一处。然后结界。结界后。夜不持衣。不得入中。 释。界法二种。皆有所依。处既无凭。虽有羯磨。功无就矣。若比丘行舡时。有羯磨事起。既无所依。舡上可得结界否。佛言得者。以法起托处。界为胜缘。随在之处。皆为所托。若云舡动。有相皆迁。但合律文。故皆得也。律云。若行舡布萨。应下矴。若下桩。不得系着岸。若崩岸有大树。根在水中。不得系着树根。若掷水内有树根应斫去。若不斫去。与陆地相连。若水中大石。或树。或浮木。悉是水所摄也。若作法时。有未具戒者驱着岸上。然后结界。若舡行不能驱逐。当障隔一处。然后结界。结界后有别比丘。不持衣不得入中。以无大界中。摄衣界故。 问。大僧尽行。唯有沙弥在界。为得否。答。但有一清信士。界便不坏。况沙弥。尽无一宿界坏。若僧尽去不还。亦不须解。 释。言界由僧结。须假僧持。僧既尽行。唯沙弥在界。为得不坏否。佛言。界之存没。不在师资。但有人时。界便不坏。况沙弥也。若尽无道俗等。不唯多时。一宿便坏。故知界既系人。若僧尽去不还。界法坏矣。亦不须解。以律有结解故。 问。贼来界里杀比丘。界坏否。答不坏。 释。贼。害也。言贼害人身财故。盖界是如法之地。羯磨胜缘。界有非法。事无所托。若贼来界里杀比丘。界可坏否。佛言不坏。以结时须当清众。有俗不成。今是住时。故云不坏。又贼为杀事。余众不无。设僧非为。界无损故。 问。一人三四人行道。或在白衣家。得结界否。答不得。五人以上得结界。 释。言律制结界。五人以上是其轨则。若一比丘人。或三四比丘人。行于道中。或白衣家。有羯磨事。得结界否。佛言不得。须五人以上。方得结界故。 问。结界得通流水池水结否。答。一切亭水尽得。分流不得。以不知齐畔故。 释。言僧结界近于水时。可得通于流水。池水结界否。佛言。一切亭止之水尽皆得结。故白一羯磨云。佛言。若诸河间有桥梁者。得结界。异此便非故。若分潮流之水。通水入田。若王治化五日一雨。江水皆不得。是以不知齐畔故。 问。结界后不打犍椎。界坏否。答不坏。 释。犍椎。声论翻为磬。亦翻钟。又五分云。随有木瓦铜铁鸣者是也。增一云。阿难升讲堂击犍椎者。此是如来信鼓也。初鸣时。当依经论建心标为。必有感征。应至钟所。礼三宝讫。具议立念。我鸣此钟者。为召十方僧众。有得闻者。并皆云集。共同和利。又诸恶趣众生受苦。令得停悉故。若僧结界之后。不打犍椎。其界坏否。佛言不坏以界成坏。在人有无。非干声鸣界成坏也。 问。结界得通王路结界否。答得。当结时遣人两头断行人。然后结界。 释。言俗人田地。有妨羯磨。故不远结。若僧结界。近于道畔。胜于前妨。可得通达王家官路结界否。佛言得者。以界虽通路。无碍僧伽故。但当结时。须遣人在两头。断绝行来之人。然后结界。若入田路。向井取水路。穷路皆不得作界相。若大路。或车步路。路断者。经三四村。皆得作相也。 问。无主地可得结界否。答得。便如郁单越法。 释。无主地者。言无主人所管之地。夫比丘所须。皆当乞之离不与取。若于无主之地。无可乞者。可得结界否。佛言得者。以既无主地。免于偷愆故。便如郁单越法。以北洲人不执我所故。 问。先结界。后有大水。或掘坑长十五步。或复于中行欲。此界坏否。答尽不坏。其人云。假使掘大坑。深广一由旬。界犹不坏。况小小坑耶。 释。言僧先结界如法。结后有大水。或掘大坑。失坏托处。又行欲事。此界坏否。佛言。水坑淹损。界相无伤。人有非法。界亦无损。其人云者。是佛预教比丘。止其掘坑之人言也。若末世有是人者。比丘应语其人云。假使掘坑深广一由旬。界犹不坏。况汝小小十五步之坑耶。 问。比丘得比丘尼界里宿否。答得。亦不得失衣。但不得入其房内耳。 释。尼八敬戒中。有近僧安居。是知二部界别。以远嫌疑。及犯事故。设被僧差教授。不至日没而回。违者犯堕。若比丘或有病缘。及行道中。可得比丘尼界里宿否。佛言得者。以戒虽遮。缘必开故。纵许得宿。亦不失衣。系缘守戒故。界之四方可宿。但不入其房内耳。若故入者。随事结罪也。 问。僧结界竟。后来僧共住不持衣。失衣否。答。不失。当结时。已通三世僧故。 释。言僧结大界。则随界结摄衣界。皆已竟故。而后来僧共住。身不持衣。为得界法。不失衣否。佛言不失者。以当初为四方僧。结大界及衣界时。即已通于三世僧故。 问。僧不尽集。得结界不。答。若有事嘱授得。无事不得。 释。言结界尽集。知界分齐。若僧有三宝缘。而不尽集得结界否。佛言。若有缘事。当嘱比丘授某事。与僧所欲结界者得。若无缘事。不尽集者不得也。 问。一结界得几时。答。不限年数。若施主要增地更结耳。 释。一。初也。几时者。言几多年月时也。如师资授受。皆有时数。若檀越施地。僧初结界。得几时也。佛言。师僧具腊。学堪利人。受戒定时。能堪一食。今之结界。不于余同。故不限数。除若施主。要增界地。可更结耳。反显不要增者。不限年数也。 问。先僧结界不解而去。后来僧得于中结界否。答得。 释。言结界解界。是为如法。若先僧结界。不解而去。界相犹存。后来僧得于界相之中。重唱结界否。佛言得者。以先僧不解。一宿便坏。由无持法人故。所以后僧得结也。 问。结戒场时。要须集一切僧。为随意多少。答。五人以上得。以无大界故。众不集无犯。 释。僧结大界。须尽集僧。若结戒场。亦同尽集众僧。为当随意多少也。佛言大界尽集。为知界畔。离破夏等缘。此无是意。但集五人以上得。何者。以无大界故。众不尽集。所以无犯。若大界不集。犯越法咎。 问。结界场。要须至场上。亦得遥结耶。答。要须至场上。乃得结耳。 释。言僧结界场。当尽集之。或有缘而身不至。为须要至场上。可得遥远结界耶。佛言。以遥结与不集无别。必须要至场上。乃得遥耳。 问。二众结界。得互相叉结否。答不得相叉。得共通结耳。 释。互相叉者。言如两手互相叉也。尼界近僧。远约由旬近三五里。若二部之众。皆欲结界。其界相错。可得彼此之界互相叉错结否。佛言不得相叉。以讥嫌混滥故。可得二界相共通达结耳。 问。一界里得鸣二犍椎否。答得。但不得二处说戒。及以羯磨。种种僧事。唯得烧香饭食而已。 释。界法僧集。须打犍椎。若一界里。可得鸣其二犍椎否。佛言得者。以界广大。二处得故。但不得二处说戒。及以羯磨。种种僧事。何者。以律云。此一住处。一说戒故。若二处说戒等。即有非法羯磨。非毗尼羯磨。非法别众诸事皆起。若鸣二椎。唯得烧香饭食而已。 问。大僧得与尼。通结界否。答得。 释。言檀越欲供二众。隣于结界。其大僧可得与尼。共通结界安居否。佛言得者。以二界通达。彼此历然。以顺施主福田故。 △五岁坐事 问岁坐事品第五 释。岁。越也。言越故限也。说文曰。木星也。尔雅夏曰岁星。岁星行一次也。木星谓之岁星。与年谓之岁。义实相因。以其一年行一次。十二次而周天。故曰岁星。此星行一次。而四时之功毕。故年谓之岁。摭华钞云。诸律中以七月十六日。是比丘五分法身。生来之岁。则七月十五是腊除也。意谓望日五分腊除。十六日新受五分法身之岁也。表比丘修证五分与岁并增。故云受岁。是以比丘出俗。不以俗年为计。乃数夏腊耳。按戒文。岁约五分生来义言。通于多时。腊约修证义言。别于一夏坐者。止也。行坐之对也。谓春秋游行利他。夏冬坐止自利也。前代译经律者。或云坐夏坐腊等。斯皆边裔殊俗。不达中国正音。或方言未融。而传译有谬。故以四月十六日入安居。七月十五日解安居也。安居者。形心寂静曰安。要期住此曰居。行事钞问。何为但结三月者。一生死待形必假资养。故结前三月。开后一月。为成供身衣服故。二若四月尽结。则四月十六日得成。若有差脱。便不得结教法太急。用难常准。故如来顺物。始从十六日。至后十六日。开其一月。续结令成。故安居名。是正称也。 问。夏中几日得结坐。答。从四月十六日。尽五月十五日。日日可结。此谓坐初有事难不得结。或五三四日。乃至一月。尽不失前坐。此名三十日结坐。一日受岁。后坐人唯得一日结坐。过七月十五日。有事难。日日可受岁。尽八月十五日。此名一日结坐。三十日受岁。 释。言夏中雨际之时。而有四月。若前后三月夏坐者。有几日得结坐也。此影问于受岁日也。佛言若前坐人。从四月十六日。尽五月十五日。日日可结。此谓下明得结之意。以坐初时。有诸事难不得结坐。或五三四日。乃至一月。尽不失前坐。此名下。结也。言此上之缘名前坐人。三十日结坐。一日受岁也。结坐受岁文。如羯磨部中说。若后坐人。唯五月十六日结坐。应至八月十五日满。若过七月十五日。于十六日有种种事难。日日可受岁。尽八月十五日。此名下。结也。言此上之缘。名后坐人。一日结坐。三十日受岁也。 问。结坐受七日法。为坐初受。为临行时受。答。若坐初受者好。坐初不受。亦可临行时受。夫受七日法行。不满七日还。后行不复受。计满七日。乃复更受。若虑忘亦可日受。 释。言前后结坐。有缘皆开。若结坐已有三宝等益人之事。此七日法。为是坐初受。为临行时受耶。此受法文云。是但对首法。应具威仪白言。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今受七日法。出界外为某事故。还来此中安居。三说。若事是半月等。方作白二羯磨。若受日多者。同缘受者。二人三人应一时羯磨。羯磨钞云。凡受日缘务。要是三宝请唤生善灭恶者听往。若请唤无利益。三宝非法破戒有难。虽受不成。佛言。若知夏中有三宝事者。结坐之初。先受者好。若初疑之不受。亦可临行时受。夫受下。明受法及不满者之制。钞云。谓纵令前事唯止一日。皆须七日法。律云。不及七日还。听受七日法。夏末一日在。亦作七日法。若准律意。及即日还。可白同意出。不受明矣。若按钞等。事唯止一日。皆须七日法。此与圣制皆急者。何也。良以诸师钞律恐人以小事频白而出界。挂安居之名。故云皆也。原夫坐初临时。受法行满。有后缘出者。须更受也。若不满还者。后行不复更受。计满乃复更受。若思虑忽忘者。亦可日日受也。 问。夏坐中。不受牀坐房舍十二物。得坐否。答。不须受。 释。受者。言比丘衣食等事。皆有受法。表有证人故。十二物者。按根本部。安居分房舍法。差分十二人。一饭。二粥。三饼菓。四卧具。五诸杂事。六藏器物。七衣。八分衣。九藏雨衣。十杂遣使。十一房舍。十二分卧具。及以褥席。若比丘于夏坐中。不受牀坐等。为得坐否。佛言不须受。言受七日法。离于破夏。有利他益。衣食受者。离不与取有自利益。此房舍等。虽云助道。已在僧中。例上无功。故不须受也。 问。结坐而不坐。得岁否。答。若先不知坐法。受岁得。若知故违不得。 释。结坐者。律云。比丘无事游行。妨修出世导业。雀鼠尚知窟穴。沙门何不知时。愍物行慈。故应结坐。不坐者。言比丘虽两两相对结坐。而不如法坐止。无缘界外行故。得岁者。因如法坐。有得禅定。及于圣果。罪灭福生故。若比丘结坐。而不如法坐止。得受一腊岁否。佛言。若比丘先时不知夏坐之法。所谓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中后夜。亦勿有废者。受岁得也。若知坐法故违而不坐者。不得受岁。 问。都不结不坐。受岁得否。答若先不知有结。不知有坐法受腊得。知有结便应向僧忏悔。若先知法。故违不得。 释。腊者。猎也。于此月中猎取禽兽。以祭其祖。从事而立。故名为腊。又接也。新故交接之谓。言比丘猎取资粮加行。有日新功能故。若比丘前后安居。都不结坐。及不夏坐。无智断益。受岁得否。佛言。若比丘根钝。先时不知有结。不知有坐法。受腊者得姑容受之。以待次腊如法故。若结坐后知有结。及坐便应向僧忏悔。此不学戒以波逸提忏之。若先知结坐二法。故意违之。不得受岁。 问。不结而坐得岁否。答同上事。 释。言比丘于夏首不结坐。而于夏中坐法无亏。得为一岁之功否。答。同上事。以根钝故。先不知有结坐之式。而坐法无亏。得为一岁。若后知有结法。便应向僧悔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不学戒故。不知结坐法。今知有结法。向大德发露忏悔。忆念我清净布萨。戒身具足。三说。若先时知有结法。不结而坐。故违不得受岁。同于外道。以非如说修行故。 问。夏坐中。得入流水。池水浴否。答。界内尽得。若受七日行。过水亦得。 释。浴者。律制半月洗浴。唯除热时不定。若比丘于夏坐中。可得入于流水池水浴否。佛言。界内尽得。以符律热时故。意含界外不得。以非如法之缘故。若受七日法。界外行过水亦得。 问。夏中犯决断。不悔受岁得否。答。虽有罪得岁。所以尔者。故是比丘故。 释。言比丘于夏中是修道要时。若犯决断而覆藏。不向僧伽忏悔。同僧受岁得尔否也。佛答。虽有罪得岁。所以尔者。何也。若犯决断。故是比丘故。又不悔者。但无一夏之功。不无一夏之岁。以明犯弃者受岁不得。 问。受岁不和合。得岁否。答。要先忏悔。然后受岁。若其人不悔。摈出得受。若不摈出。众当三谏。过三谏不受。犯决断。过四谏犯重。若力能驱逼出界好。若其不出。当牢闭着一房中。然后受岁无苦。以其非复比丘故。若恶人多。众所不敌。当避出界。若共受不得岁。 释。不和合者。应来者不来。应与欲者不与欲。应呵者呵。谓僧伽受岁。和合方成。若不和合。僧得受岁。否。佛言。要忏悔清净等。方得受岁。共有八事。一忏者。言僧不和合。若作羯磨。有非法。非律非毗尼之事。要先忏悔清净和合。然后受岁。二摈者。若其不和合。又不忏悔之人。妨于众故。须摈弃出界。僧得受岁。三谏者。僧若不摈。众当三谏。使悔清净受岁。四过者。言僧虽三谏不悔。又过三谏。至于四谏。不受语者。是恶性人。犯决断罪。五过者。言僧虽已四谏。而又过四。至于五谏者。犯重。六驱者。言如是犯重之人。若僧伽有力。能驱逼出界者。好善受岁。七闭者。若僧不能驱其人出界者。应当牢闭着一房中。然后受岁无苦逼于僧故。此人罪重。摈驱不出。以其非复比丘故。八避者。若不和恶人多。善众所不敌。当避出界受岁。若不避而共受者。必不得受岁。以有非法等诸事故。 问。夏坐中得为亡师造福否。答得。但不得手自造事。 释。福者。殊胜之义。自体及果。但可爱乐。相殊胜故。名为福业。谓比丘于夏坐中。若值亡故之师忌辰。惟㧞济之恩。而欲伸报答。得为亡师造为经功福事。庄严报地否。佛言得者。以师恩最重。造福而悼之。表于孝心故。但不得自手造事。可托人为以所报小故。若手自造妨修道行。以所报者大故。 问。夏中得捉扇拂否。答。一切毛不得。捉竹扇得。 释。扇者。箑也。自关而东谓之箑。自关而西谓之扇。言扇箑除热故。拂者。拭也。言拂拭蚊萤。不伤生命故。谓比丘于夏中极热时。得捉扇拂否。佛言。凡一切毛扇拂不得。远有损伤故。唯竹扇得。以无损伤故。 问。后坐人得七月十五日。受岁起去否。答。不得。若先不知已受得岁。若知法故违不得。若已和合。僧就受筹而已。若后坐人受岁时。前坐人亦尔。 释。言比丘结后坐夏。当至八月十五时满。得与前坐人。于七月十五日。受岁起去否。佛言不得。以坐及二月夏分未满。不得与前坐人起去故。若后坐人。先不知满与不满。已随前坐人受者得岁。若知法是八月望日满者。故违不得。若前坐人已和合。后僧就筹而已。待至日满而去。如前坐人不和合。不令受筹。后坐人又如何耶。若后坐人受岁时。如前坐人亦尔。 问。二人同腊小者前坐。大者后坐。前坐者已受岁。后者未受。于一月中。何者应大。答。先大故大。计本日故。 释。腊者。乃僧伽尊卑之衡。犹朝中序爵。乡党序齿也。谓小大二比丘同坐夏腊小夏者前坐。大夏者后坐。前坐者已受岁。后坐者未受岁。于一月中。若以腊别尊卑。此二人何者应为大耶。佛言。虽云同腊先受。还以先时大几夏者。故为大夏之上座也。以计本始受戒之日。以定腊之尊卑。不以受腊而分大小也。 问。夏中不受七日法。暂小小出界。故得坐否。答。忏悔得。 释。言夏中受法出界。二利无亏。若比丘于夏坐中。不受七日法。暂时小小事出界。是破夏缘。故得夏坐否。佛言忏悔得。律云小出界外。白同意知。以不白故。犯越法罪。故须忏悔。得夏坐也。 问。夏中一因缘。得三受七日否。答。言得。 释。谓比丘于夏坐中。有一因缘受七日法。而事未终。又受七日。犹未终竟。可得三受七日否。佛言得者。以缘事未终故。 问。夏中不坐。或十人。至十五人。欲来寄住。共受岁。得共住共受岁否。答。若及后坐当结。若不及后坐不得。此人若全不知有坐法得容。若知有故违不得。 释。谓比丘于夏中不结坐。或十人至十五人。欲来前坐界中。寄托而住共受岁。前坐人得与共住。共受岁否。佛言若不结坐人。及于五月十六日后坐者。僧当为结后坐而坐。若不及后坐者。不得也。言此人若全不知有结坐法者。得姑容之。共住受岁。若知有坐法。故违者不得。 问。夏中坐若为三宝事。若疾病种种众难。得移坐否。答。得坐。当白众中。受三十九日法。三十九日已。有事便出界。三十九日法。三十九日满得还好。若不得。亦可彼处受岁无犯。若坐初不受临行时亦得受。若坐已满三十九日者。事便出界。不须复受。若不还。亦得于彼处受岁。 释。谓比丘夏中如法坐。若为道俗三宝之事。若疾病之事。种种众难之事。须往它方月余。得移坐否。佛言得者。以坐定制。缘事必开故。当白下。明移坐法。按根本律云。佛言其安居人不应出界。若有缘事须出界者。应受日去。若七日法。应三白如常。守持而去。若七日不了。应受半月。乃至四十夜。白二羯磨守持而去。极多唯得四十夜不应过。如世尊言。多在界内。少在界外。是故但守持四十夜。意明多在外。少在内不成安居。谓当白众中作白二羯磨。受三十九日法。其文如羯磨中说。若受三十九日已。有事至者。即便出界。至彼守三十九日法。应诸缘事。言三十九日满者。明此彼受岁法。若比丘至彼三十九日满者。得还界受岁好善也。若三十九日满。缘事未终。受岁又近。不得还者。亦可于彼处无犯。若坐下。明移坐受法。若知夏中有缘。当于结坐时受。若坐初不受。临行时亦得受之。若坐下。明不受法。及受岁法也。若比丘结坐已满三十九日者。有缘事时。即便出界。不须复受三十九日法。以不及此处安居自恣故。若不及还者。何处受岁。亦得于彼处受岁。 问不结坐。或不受七日。已受腊得否。答。不知法已受得腊不得夏。若以夏僧一谏取好。过三谏不取。犯戾语决断。忏还取得。当取时白众然可。得。 释。谓比丘于安居日。不两两相对而结坐。或结坐已不受七日法。私出界外。随僧已受腊为得否。佛答。若比丘不知结法。及受法。已受得名一腊。不得一夏之功。谓不知法者。若以夏中僧一谏取结法者好。文云。大德欲如法自利。当结法受法。不宜违教。若违教者。即慢佛语。慢佛语者不善。大德当信佛语。勿不结坐。及受法也。取好者。言彼取谏言者好善也。此一谏二言。疑之有落。何者。应云。若以夏僧一谏。至三谏取好。以次文中。有过三谏故。若过三谏至四谏。而不取者。犯戾语决断。忏还取得者。言虽有犯罪。忏悔之。还取谏言得腊。正当取时。要白众僧然可者。得腊。若不然可者。不得腊也。 问。比丘不受岁犯何事。答。一比丘不受岁。众谏使受。一谏至三受好。若过三不受犯决断。过四不受非沙门。以不肯受法故。 释。受岁者。言夏坐比丘。自有愆失。恣任僧举。有罪灭福生之益。故受岁也。谓比丘于夏满时。不自恣受岁。犯何篇事。佛言若一比丘不受岁。众僧谏之使彼受之。自一谏至三谏。受岁者好善。若过三至四谏不受岁者。犯决断罪。又过四至五谏不受岁者。非沙门。即名俗人。犯弃罪也。以不肯受如来法故。 问。夏坐新受戒人。日中后结坐得岁否。答。得。唯后夜不得。 释。谓前后夏坐。皆九十日得为一岁。若夏坐时。而沙弥新受戒人。于日中分。或日后分。方结夏坐。其九旬期。少一二分。得名一岁否。佛言得者。以结时有其中后。而一日未终故。唯后夜不得者。一日已竟。九旬不满故。影显初中夜皆得也。 问。夏中坐。忘不受七日法。一出行得坐否。答。忆即悔得。一坐不过二三悔。过二三悔不得岁。 释。谓比丘夏中如法而坐。或有因缘。忘不受七日法。一出界外行。得为夏坐否。佛言。若出界已。忆忘受法。即悔得坐。虽云悔得。以一坐中。不过二三悔可得夏坐。若过二三悔者。不为得岁。以过二三即名非法。尚不成坐。况得一岁之功也。 问。受岁时。若天雨。得屋下受岁否。答得。 释。受岁露地者。表坐夏功。期出三界。露地坐故。言比丘受岁时。若有天雨。可得屋下受岁否。佛言得者。以表比丘自恣时。将断未断。犹居界内故。 问。既至某方结坐。有碍不达。得进遥结坐否。答不得。正可到彼结后坐。若道路有僧住处。便应就坐。过二三日治房舍。然后受三十九日去。若无僧住处。五人以上共结界坐。然后坐。留一二人。守界满三十九日乃得去。若后人不满三十九日去者。前去人不知不失坐。后坐人失。 释。某方者。言所期之处也。有碍者。言有难事阻碍也。进前也。谓比丘心所期处。而结夏坐。及既至某方有所碍阻。而不能达其界。可得进前遥结坐否。佛言不得。以两两相对。名为结坐。若界前遥结。以无两两相对故。待无碍时。正可到彼结后坐也。若道下。明前坐结法也。若比丘必欲前坐者。若道路中有僧住处。僧应就之结前坐。住二三日。修治房舍。然后求僧作白二羯磨。受三十九日法去。若无僧住处。有五人以上共结界而结前坐。然后先着二三人受三十九日去。留一二人。守界满三十九日乃得去。若后留人不满三十九日去者。前去人不知不满日去不失前坐。后留坐人失前坐也。 问。一人至四人。得白衣家结坐否。答。不得。五人以上得。 释。若一比丘人。至于四人。可得白衣家结坐否。佛言不得。以一人无所对受结坐法人故。又结界不成故。二三四人亦结界不成故。五人以上得者。结界结坐皆如法故。又自恣时五人。须前后单差。若有六人。一时双牒而作羯磨故。 问。一人静处得结坐否。答。先有结界。二人以上得。一人以不得。无人共受坐故。无界尽不得。若欲别坐。当更请僧结界坐。然后得。 释。一人以不得句。拟以字在不得字下。以无人共受坐故。谓一比丘于阿练若处得结坐否。佛言。若静处先有界。须二人以上得。一人所以不得。以无人共受坐故。若静处无界。非唯一人。及二人以上尽不得。若欲别于僧处结坐。当更请僧结界坐。然后一人得也。 问比丘夏坐中。得受请他施。及受他寄物。或经十日。至三月得尔否。答。作不贪受。不限时节。 释。谓比丘于夏坐中。不受衣财。妨修道业。除急施衣止开十日。若檀越舍他比丘施。并他比丘寄物。比丘可得受请他人之施。及受他比丘寄放之物。或经十日。至于三月。得尔否也。佛言。若比丘作不贪畜之念而受者。不限时节。何止十日三月耶。 问。夏坐中界内作有为事。得应坐否。答。福事得指授。余不得。 释。夏坐中界内应修三无漏学。是如法事。若比丘于结夏坐中不修无为之行。而于界内作有为之事。得应坐之功否。佛言。若三宝福田事。指授他人。非宜自作。况余非福之事。不得应坐也。 问。受夏坐人。云何房舍破当补治为。谓始坐坐讫时耶。答。三月中破即治。 释。比丘修头陀行。住处有五。兰若。树下。冢间。露地。常坐。极于无所受。真抖擞之行。若受夏坐人。云何受于房舍。此房舍破当补治为。谓是始坐。坐讫时耶。答。言夏中安居。值雨际时。当依房舍。故佛告诸比丘。若欲入夏坐者。先修治房舍。若无房舍者。突吉罗。是故夏坐得现房舍者善。若无应倩人作。不得无房舍而夏坐。何以故。过去诸佛皆受房舍故。若房舍破。即补治。以不于始末时故。 问。受岁时。尼来界内求索受岁。应与受否。答二尼以上得。一不得。所以尔者。以尼独出界。犯重故。 释。谓大比丘夏满受岁之时。有比丘尼来于界内。求索众僧自恣受岁。应与受否。佛言。二尼以上得与受岁。以合如来八敬戒中。请自恣之戒也。一尼不得与受。所以尔者。何也。以尼众独出外行。犯僧残之重故。 △六度人事品 度人事品第六 释。度。脱也。人。忍也。于世违顺情能安忍也。言比丘度脱于人。离俗入道故。佛制比丘欲度人时。须满五腊。知五法堪教诫人。故律云。满十腊当得度人。若不知五法。尽命不得度人。五法者。一者广利二部戒。二者能决弟子疑罪。三者弟子远方力能使弟子来。四者能破弟子恶邪。及教诫勿使作恶。五者若弟子病。能好看视。如父养子。若不知五法。终身不得度人。度人者。得突吉罗。 问。一人得度沙弥否。答二人得。 释。沙弥者。梵语。此云息慈。息诸世间贪染烦恼。慈悲利益一切有情。谓佛命鹙子度罗云。说三归十戒。为沙弥之最初。若灭后亦以一人为师。得度沙弥否。佛言。二人得者。以舍利罗云。非同常例。如佛命弟子。称之善来。除罗云已后。须具二师。一和尚一阿闍黎堪得度也。何者。以和尚亲教出离之戒法。闍黎教诫轨则之范法故。 问。度沙弥得遥请和尚否。答不得。 释。遥。远也。和尚者。梵语隖波陀耶。此云亲教师。于阗国称和尚。此云力生。谓三乘道利。五分法身。因师之力而得生故。谓比丘欲度沙弥。请亲教师为授归戒而此师住远。可得遥请和尚否。佛言不得。以授戒。度人须师资相亲。为彼着裙。捡知二根不男。为说归戒有授受义故。又马鸣颂云。彼师及弟子。当互审其器。若不先观察。同得越法罪。 问。未满五腊度人。犯何事。其弟子为得戒否。答。若知非法而度犯舍堕。过三谏不止犯决断。若弟子不知是非法得戒。若知不得。 释。五腊者。由比丘一岁二岁。为授具足戒。不知教授弟子。不案威仪。将至佛所。问汝几岁耶。答云一岁。佛呵云。汝自未断乳。云何乳人。自今已去。听五岁十岁度人。若未满五腊。影于不知五法度人。若比丘未满五腊而度人。于五篇中犯何篇事。若师违教而度人。其弟子为得戒否。佛言。若比丘知未满五腊是非法。及未知五法而度人。犯舍堕。过三谏者。有比丘谏云。大德。佛制满五腊知五法度人。若未满未知勿度于人。度人者不善。大德当信佛语。未满未知。勿度于人。不为智者呵责。受福无量。长夜安乐。如是过三谏不止。犯决断罪。若弟子不知其师是未满五腊。不知五法得戒。以无余觉余思故。若知不得。以有余觉余思故。 问。比丘都不诵戒。又不知法种种僧事。而多度人。或作三师。有所犯否。答。此人尚不应食人信施。况复度人。 释。谓比丘于黑白之月。都不诵戒。又不知作法中种种僧事。而多度人。或作三师。有所犯否。佛言。此人不诵戒。不知法事。即无己利之德。尚不应食人信施。况复度人。若食信施者犯盗。若度人者犯舍堕。 问。若人父母王法不听。比丘盗将去度。犯何事。答。犯重。若官人走奴。投比丘为道。比丘若知而安止来度。亦犯重。 释。父母王法不听二轻遮者。若知俱不听遮之不度。若度知之。则姑容止故。谓若人欲出家。父母王法皆不听。许而比丘盗将去度。犯何事。佛言犯重。以盗离父母国王之处。即不与取故。若官人走奴。自己来投比丘。为学道故。比丘若知。不应安止。即应遣去。若知而安止未度亦犯重。以取有主之物故。 问。若儿前出家。父母后出家来投其儿。得度否。答得。 释。出家者。谓出有为耕田种植贩卖种种事业之家。趣入于无为。无诸俗事业。寂然无欲之家。其无为所作业务有三。一坐禅。二诵经。三劝化众事。若不行者。徒生徒死。有受苦之因。若人之儿前已出家。父母后出家来投其儿。其儿得度否。佛言得者。以出家之事。入理为宗。若与道同。不存俗礼。例佛度姨母。故云得也。 问。犯戒比丘得度人否。答。若犯重无复度人之理。若犯决断。同上未满五腊者。若犯余轻戒。要须忏悔。然后得度。 释。若知请戒僧法五腊满者。虽尔许度。或后违犯戒法比丘。得度人否。佛言。若犯重戒。不共清净比丘而住。是以无复度人之理。以非沙门故。若犯决断。同上未满五腊者。良由决断行别住行中。不受眷属事故。若犯余三篇轻戒。要须忏悔。然后得度。含不忏者。不得度人。 问。白衣投一比丘欲出家。比丘即受。更为请和尚戒师。所投比丘故是师否。答非师。若后从受法者。可为法师。若依随者。可为依止师。 释。谓白衣来投比丘。欲出家比丘即受纳为弟子。更为请和尚戒师。授其归戒。其所投比丘故是师否。佛言非师。以所投者未与授戒。非是五分法身之师。若后从授戒法者。是为五分法身之师。若依而随止者。可为依止学律之师也。 问。比丘多度弟子。或作二师。都不教戒犯何事。答。犯舍堕。昔迦叶佛时。有比丘度弟子。不教诫多作非法。命终生龙中。龙法七日一受对时。火烧其身。肉尽骨在。寻后还复则复烧不能堪苦。便自思惟。我宿何罪。致如此苦耶。便观宿命。自见本作沙门。不持禁戒。师亦不教。便作毒念。瞋其本师。念欲伤害。会后其师。与五百人来乘舡渡海。龙便出水捉舡。众人即问。汝是谁。答。我是龙问汝何以捉舡。答汝若下此比丘。放汝使去。问此比丘何豫汝事。都不索余人。而独索此比丘者何。龙曰。本是我师。不教诫我。今受苦痛。是故索之。众人事不得止。便欲捉此比丘着水中。比丘曰。我自入。水不须见捉。即便投水丧命。以此验之。度人不可不教诫。 释。多。重也。言比丘重度弟子。或作二人师也。都不教诫者。根本萨婆多云。凡是弟子。应勤捡察。不应恣其慢情。不为白事。不修善品。如无彊马。非法自居。如世尊言。汝诸苾蒭。宁作屠儿为杀害业。不与出家授近圆已。舍而不问。令我正法速时坏灭。是故苾蒭。于弟子处极须捡察。如不顺教。随事呵责。若不可教。驱令出去。是知度人。宜朝夕训䇿也。若比丘多度弟子。都不教诫。犯何篇事。佛言犯舍堕。以慢心不教贪眷属故。昔迦叶下。引证其事。初五句明不教之事。命终下。明所感之果。便自下。明追忆前因毒念害师。众人下。明捉舡之由求舡行耳。比丘曰下。明自受报。以此下。结证度人之事。 △七受戒事 问受戒事品第七 释。受者。领纳之义。戒者。大戒。即白四羯磨戒也。言沙弥圆具乞戒。羯磨师对诸师前。问遮难已方作羯磨。先作一白叠事告知。次秉三番羯磨。问尊证师。量度其沙弥圆具事之可否也。以三羯磨中遮难等事。通前单白中事。故名白四羯磨戒也。盖闻佛初成道。善来初度于五人。广利无涯。羯磨繁兴于四海。始因犯重。及贼住污尼等十三重难之垢。间知则弗容受具。受知则不可姑容。纵彼求道心殷。摄在法门无补。次或不称和尚及己法名。衣钵俱无。父母不听。乃至官人下使。负债病缘等。十六轻遮。有玷三尊之教。知则不宜受具。受知则可姑容。虽乖圣制之文。量其事轻可缓。如是二事俱无。堪为福田净器。方作白四羯磨。领纳戒法。入三宝数为法王子。及于忏悔盗度。种种非仪。皆属受戒事也。 问。沙弥犯十戒。一二三不悔受大戒得否。答。若忆而不悔不得。都不忆。若不知法受得。夫受戒法师。应问沙弥汝不犯戒否。答若言犯。即教忏悔。若本师不问。坛上师应问。若都不问。师犯舍堕。 释。犯。干也。十戒者。一不杀。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着香华鬘香油涂身。七不自歌舞作倡。及故往观听。八不坐高广大牀。九不非时食。十不捉生像金银钱宝。谓沙弥干犯所受十戒。唯一二三戒。不忏悔。余皆忏悔。受大戒得否。佛言。若忆而不悔者。不得以心有犯境及违教故。或都不忆犯。若不知受法。须忏已受者得戒。以无余觉余思故。夫受戒法师。应问沙弥汝不犯戒否。彼答若言犯者。师即教忏悔。若本戒师不问。坛上诸师亦应问。若都不问。诸师皆犯舍堕。 问。已受大戒得悔沙弥时所犯否。答得。忏悔法同沙弥时忏悔法。 释。谓沙弥已受大比丘戒。可得忏悔沙弥时所犯戒否。答。得者。谓非覆藏而不忏故。但。忏悔法。还同沙弥时。突吉罗忏法。不同大比丘之忏也。 问。沙弥坛上欲受大戒。或着俗服。脚着履屣。或衣钵不具。假借当时。为得戒否。答。惟俗服师不问不得。其余尽得。师僧犯舍堕。 释。谓沙弥受戒。宜法服脱履全道具。若或着俗服。脚着履屣。或衣钵不具。假借当时。为得戒否。佛言。惟俗服戒师应问。恐是破内外道故。若不问不得。其余尽得。虽然尽得。而师僧犯舍堕。以慢佛教故。夫受戒脱屣。表不履俗尘故。所持戒体假衣钵相而摄持。此缘宜当自具。以表其诚。若或假借乖仪。是虗应故事而已。 问。若有比丘。不舍戒作沙弥。或即大道人。而更受戒否。答。不得。问若不得戒。前所受戒故在否。答。在。问后师故是师否。答。非。 释。舍戒者。律制犯重者求清净。须舍戒作白衣沙弥。而更受戒。舍戒文云。大德僧听。我从今日。不持大比丘戒。如是至三。不舍戒者。谓比丘不舍大戒作沙弥也。若有比丘不舍戒。作沙弥。或即于大道人。而更受戒否。佛言。不得。以不舍戒故。若受不如法。亦许更受。如晋时有慧照等。三百七十人。因僧伽䟦摩至。重受具足。或问其意。照曰。以疑先受。若中若下。更求增胜。故须重受。依本腊次。后智磐述曰。此由照等。先受戒不如法。故于舡上结界摄僧。以便行事耳。今人年少。轻心受戒。不知方便。不能有所感发。尚未霑于下品。则于再受。诚得其宜。萨婆多论云。重受增为上品。本夏不失。若此则中下尚须增受。况未能感发者乎。或问先已闻羯磨。今若再受。则先闻成盗听者。然于当时轻心无知。既不能领圣法。尚何盗闻之咎。明律高德。更须一评。问。若不得戒。已前所受戒故在否。佛答言在。以未舍戒故。又问。若先戒在者。后受之师故是师否。佛答非师。以非受戒法故。 问。多人受戒。而并请一人为师。可得十人。五人。一时受戒否。答。无此理。 释。受戒者。一人。二人。三人。为师者。三师。七证。然师资数。有所表也。盖具戒功大。入三宝数。非同余戒。一人二人。须以十师。作十方佛想而授与。又圆成三众。举捡七非。故以十人也。比丘戒。是声闻之小乘。缘觉之中乘。菩萨之大乘。共因此戒而成果故。人天之乘。无此分故。通别圆机。摄大乘故。机虽多种。不出此三。四五六等。无所表故。是以经云。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故以一人。二人。三人也。若多众之人受戒。而并请一人为师。可得十人。五人。不以坛时前后一时受戒否。佛答无此理者。总斥师资无此理也。师无理者。母论云。优波离问佛。有几处白四羯磨受具。而得满足。佛言有五处而得满足。一者和尚如法。二者阿闍黎如法。三者七僧清净。四者羯磨成就。五者众僧和合。若一人为师者。故云无此理。资无理者。律云。若秉一羯磨。一界四人受。此是僧为僧。不名为受法。又优波离问佛。可得二人受戒否。佛答得。又问。谁大谁小。答。无有大小。又问。可得三人受戒否。答得。又问谁大谁小。答无有大小。又问可得四人受戒否。答云不得。以非众为众而作羯磨。与理相违故。若有十人五人。须异时次第受。若一时受者。故云无此理也。 问。沙弥更受大戒。请一比丘为大戒师。而此比丘不知羯磨法。及受戒法。更与请一人与受戒。以何当为师。答。与受戒者是师。无戒法与者非师。 释。为戒师者。深明三观。精练二持。五德十数。说行两遂德腊具足。堪为戒师。若沙弥更受大戒。请一住处。比丘为大戒师。而此比丘不知羯磨法。及受戒法。更与请一住处僧人。知白四羯磨。及受戒白法请法与受戒。此先后二住处人。既皆受请。以何当为师耶。处答。此二处人与受戒者是师。以是法身父母故。无戒法与者非师。以无生长法身义故。盖前问已答一人为师。无此理故。 问。坛上师僧。或着俗服。或犯禁戒。受戒者得戒否。答。若受戒人。知是非法不得。不知得。 释。坛者。出土为坛。而于此三级之上受者。表受戒者当出三界故。又坛是清净之地。表受戒者当处清净心地也。谓沙弥坛上受大戒时。三师七僧。或着俗服。或犯禁戒。受戒者为得戒否。佛答。若受戒人。知其师僧是非法者不得。以有余觉余思故。经云有一不清净者。汝戒律仪必不成就。不知得者。以无余觉余思故。 问。受戒为有时节否。答。唯后夜不得。初夜中夜。无灯灯亦不得。要须相覩形色乃得。 释。节。止也。谓沙弥受戒为有时节否。佛答。若年月中日日夜夜皆得。唯夜夜后夜不得。以后夜时恐及彼此之日。难计腊之长幼故。又后夜昏睡。恐无所获故。虽开初中二夜。须然灯烛。无灯烛亦不得。要须相覩形色乃得。以师覩弟子。识其无根二根诸病等。弟子覩师。识其尊卑大小也。 问。受戒时。或值天雨。更移场屋下受戒。得戒否。答。若欲移场。当先解大界。更结戒场。乃得受戒。不尔者不得。 释。戒场无屋者。表受戒人。当出三界无所覆故。谓沙弥受大戒时。或值天雨。更移场于大界内外相中。屋下受戒。既无所依之戒场。受戒得戒否。佛答。若欲移戒场于大界中屋下者。当先解大界更结戒场。有所依之托。乃得受戒。表受戒人犹在修持。居于界内故。不尔者不得。以无所托之戒场故。 问。受戒时。或有事难不得究竟。是大比丘否。答。但三羯磨讫便是。 释。谓沙弥受大戒时。或有事难不得究竟作法。是大比丘戒否。佛答。谓僧但作三羯磨竟。僧云作法善成。即有事难不得究竟。四随四依者。便是大比丘。显三羯磨未终。并问遮难俱不是也。 问。受戒尽十三事。后诸戒师和尚。不续教诫。得戒具否。答。若师不教诫。至十五日说戒。专心听受。便得具足。 释。尽者。竭也。十三事者。毗婆沙云。白四羯磨竟。已得具戒。所以说四堕四依。十三僧残。但为知故说也。若受具戒。要白四羯磨。而得具戒。不以三归也。凡具戒者。功德深重。不以多缘多力。无由欲得。是故三师七僧。白四羯磨而后得也。何以故。但说四堕等。不说余篇。此二篇是最重者。一篇戒若犯。互不起故。二篇虽起难起。若波利婆沙等。二十众中而后出罪。若难持而能持者。余易持戒。不须说也。是故但说二篇。不续教诫。谓沙弥受大戒。说四堕。四依。尽十三事。后诸戒师。不续教诫。似无所受得戒具否。佛答。若诸师不续三篇教诫有疑者。至十五日僧说戒时。专心听受。即得具足。 问。受戒三衣不具。有持衣直。或染不染。或裁不裁。得当衣否。答。尽不得。 释。谓律制受戒。须具三衣。形服相称。摄三业之恶。成十善故。若沙弥受戒。三衣不具。有持衣直。或染不染。或裁不裁。可得当衣否。佛答。尽不得当衣。以衣体与名。不相离故。若不当衣为得戒否。萨婆多毗婆沙云。须除须发。着袈裟。问不除须发得戒否。答得戒。但非威仪。若无衣钵得戒否。答得戒。问若无衣钵得受戒者。何故必须衣钵。答一为威仪故。二为生前人笃敬心故。如猎师着袈裟。鹿以法服故。则无怖心故。三以表异相故。内德既异。外德亦异故。 问。受戒时众僧难得限。齐几僧得受大戒。答。除三师。五僧以上得。 释。限。齐量也。若沙弥受戒时。三师是可限量。而七位僧伽难得限量。齐几僧得受大戒耶。佛答。谓十师之中。但除三师。若尊证。五僧以上得。此七证人。表举捡士非。何不直云七僧得。而云五人以上得者。若证僧不足七人。或可五人。以七逆中。破僧出佛身血。佛灭后无。故云五僧。 问。沙弥曾诈称为大道人。受大比丘礼。后得受大戒否。答。不得。 释。谓沙弥时曾诈称为大道人。受大比丘礼拜。即犯贼住之难。后得受大戒否。佛答不得者。以诈称受礼。令彼比丘生不正想。即与未证未得而为证得。正相同故。若已受戒即不共住。若未受具即不得受。故经云。若受大僧礼者。各偷腊贼住。又律云。有师出家受十戒未受具。或往他方。言十腊二十腊。次第受人礼。入僧布萨及一切羯磨。受人信施。是名偷和合也。 问。沙弥辞师行事难不得还。輙于彼处。请依止师受戒得戒否。答。得戒。 释。沙弥辞师他行。有事难之阻。不得回还。輙于彼处。又请依止师受戒。可得戒否。佛答得戒者。虽亏无适莫之德。由难事缘。若师如法者得戒。 问。若比丘诱他沙弥。将至异众。与受大戒犯何事。彼众知应听否。答。若其师有非法事。沙弥及将去者无罪。若无非法。将去者犯重。坛上师僧犯舍堕。昔有一长老比丘。唯有一沙弥瞻视。有一比丘輙诱将沙弥去。此老比丘无人看视。不久命终。因此制戒不得诱他沙弥。诱他沙弥犯重。若有一比丘。见他沙弥瞻视老病人。教使舍去。沙弥若去。此比丘犯重。 释。诱。引也。相劝动也。若比丘以言诱他人之沙弥。将至异界之众。受大戒犯何事。彼异界僧知是诱者。应听受戒否。佛答。若其沙弥之师。有非法犯戒事者。沙弥不犯越法罪。将去者不犯重。故云无罪。若无非法事者。将去者犯重。此影沙弥之越法也。坛上下。答第二问。谓彼异众坛上师僧知者。不应听受戒。若听犯舍堕。以慢佛语故。昔有下。引证诱事致令命终制戒犯重也。若有下。况也。若有一比丘。见他沙弥瞻视老病人。教使舍去。彼若去者。此教舍比丘亦犯重。况诱引也。 △八受施事 受施事品第八 释。施。布也。散也。与也。谓比丘受领檀越。施与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之事。此施事有四种常住。如律钞云。一常住常住。众僧府库寺舍众具。花菓树林。田园仆畜。但得受用。不通分卖。故重言之。二十方常住。僧家供僧常食。体遍十方。唯局本处。三现前僧得施物。唯施此处现前僧故。四十方现前。如亡五彩轻物。若未羯磨。从十方僧得罪。若已羯磨。从现前僧得罪。上二种名四方僧物。后二种名现前僧物。然比丘受请有许可。佛无者何也。律云。佛默然受请者。佛贪结已尽。于食贪无染。故默然受。声闻辟支佛。贪结虽尽。习垢犹在。是故受请有许可。又断讥谤故。若佛于食发言许可。外道异见。当言瞿昙沙门。自言超过三界。而故于食有贪。佛现大人相故。食是小事。不以致言。 问。比丘受檀越请四事供养。所施物得分施人否。答。得。 释。若比丘已受檀越请与四事供养。而所受物得分施他人否。答。得者。以施他人显其不贪。是解脱事故。 问。已受四事长请。小小缘事出行。得食外食。得服外药否。答。施主听。得。 释。长请者。言长时受请。不限止故。小缘者。贸易瞻望等缘。食。啖也。取也。言取四大力故。得食者。五噉食也。服。用也。药者。黄连细辛等。调理四大故。若比丘已受四事长请。有小小缘事出界外行。若值修福者。而比丘得食外食。得服外药否。佛答。若施主听之皆得。以普欲令人修福故。影于不听不得。 问。他人欲施比丘物。先问比丘有无。比丘实自有。以贪心欺彼言无。他即施物犯何事。答。贪取犯舍堕。妄语犯堕。 释。他施主人欲施比丘物。而先问比丘有无。比丘实自己有。以贪心欺彼言无。他施主即施物犯何事。佛答言比丘贪心取犯舍堕。以畜长财故。妄语犯堕。以有言无故。 问。若众僧食。偏与上座。上座得食否。答。若上座贪心。犯舍堕。 释。上座者。言受戒四十腊。至长日时。皆通称也。若众僧食。知食比丘偏与上座。而上座得食否。佛答。若上座贪心取食。犯舍堕。以慢佛僧䟦语故。 问。比丘不病。称有患苦。求索好食。既得食之。犯何事。答。犯重。 释。病者。言风湿热也。好食者。乳酪鱼肉也。若比丘不有病疾。诈称有患苦。而求索施主好食。彼即施之。比丘既得食之犯何事。佛答犯重。以悲田诳欺取利故。 问。不着三衣受食。犯何事。答。犯舍堕。 释。受食者。谓佛始成道。食鹿女糜竟。若有出家弟子。着云何衣。及食。观诸佛皆着净衣褊袒坐受。食一坐食。我之弟子。法亦如是。欲作限碍能妨众戒。所以踞坐为净衣故。亦反俗流。若比丘不着三衣。受食犯何事耶。佛答。犯舍堕。以慢佛语故。 问。檀越适请二三人。须众唱否。答须唱。 释。适者。专也。谓檀越适于僧中。请二人。或三人。可须众中唱否。文云。大德僧听。某檀越适请僧福田。求愿灭罪。唱已差之赴也。佛答须唱者。以决众心。勿生犯僧次之念。是别请也。 问。大比丘羯磨分物时。尼来界内。应得分否。答。应得。 释。羯磨。此云作法。言比丘作为如教之法。成办分物之事。谓大比丘羯磨分物时。比丘尼来于界内。应得分否。佛答应得者。以现前僧分物应得与尼非衣。由尼亦是僧数故。 问。有人寄物施一处僧。物至后更有比丘来。分时在座。应得分否。答。打犍椎得。不打不得。 释。谓有缁素之人。寄物施一住处现前僧。物至一住处后。更有比丘来于界内。分时在座。此更来僧。应得分否。佛答。若僧打犍椎得分。以施物体通十方故。不打不得者。唯施此处现前僧故。 问。比丘行道中。妇人施物得受否。答。亲里若相识得取。 释。谓比丘行于道路之中。值有妇人施物。可得受否。佛答。若是比丘。父母六亲。乡故隣里。及相知识得取受也。明非亲里不得受。以律制非亲里乞物故。 问。比丘行道中。比丘尼施物得受否。答。施僧得受。非众不得。 释。律制比丘。不得于村中从非亲里比丘尼受食食。若比丘行道中。有比丘尼施物得受否。佛答。施僧得受者。以不失福田故。非众不得者。以不存顾念彼之有无讥嫌即生故。 问。供僧斋米僧去。齐主得供后人得食否。答。打犍椎得食。若不打。食一饱犯弃。 释。谓檀越供养一住处僧之斋米。僧伽已去。而斋主得供后来僧人。可得食否。佛答。后来僧人。若打犍椎得食。以有集众无私取故。若不打。食一饱犯弃者。即为盗僧物故。 问。四月八日䞋物。七月十五日本僧已去。寺主取与后僧。后僧分取者犯何事。答。打犍椎。现在僧共分无罪。若不打犍椎分犯盗。 释。四月八日者。言生时大会也。本僧者。言大会时本受䞋物之僧。后僧者。言大会后之僧。谓檀越于四月八日䞋。至自恣日而本僧已去。其界内寺主。取与后僧。此后僧未受䞋物。而分取者犯何事耶。佛答。若界内打犍椎。后僧与现在僧共分无罪。若不打犍椎。后僧不得取。以僧未现在前故。分者犯盗。按律五事成盗。一者他物。二者他物想。三者重物。四者盗心。五者离本处。若一二事不犯重。犯突吉罗。偷兰遮。 问。白衣有贳䞋物本道人去。与后人后人得受否。答。应取。问主人。本道人当来否。答言永不来呪愿取若言或来。不得取。取犯舍堕。知取犯弃。是僧物故。 释。贳。假也。借也。谓白衣有贳借本界道人䞋物。其白衣欲还本道人。而本道人已去于界外。又与后人。此后人得受否。佛答应取。以不令在家用僧物故。虽云应取。必明问于白衣主人云。其本借物道人当来此界否。彼若答言永不来此界。后人呪愿取。若言或来。后人不得取。是有主物故。若取犯舍堕。若知本贳䞋道人已亡。而取犯弃。以死后是四方僧物故。 问。比丘治生得物。施比丘衣食。得受否。答。取衣犯舍堕。穷厄无食处。彼使白衣作可食。治生道人。若白众言。此物非我物是使人物。若尔可食。若主不白。众食犯堕。二三人亦可白。若道人施他人。他人言是我物可食。 释。治生者。言治世资生之业求利息故。萨婆多毗婆沙云。此贩卖戒罪。于一切波逸提中。最为重者。宁作屠儿不为贩卖。何以故。屠儿正害众生。此贩卖一切欺害。不问道俗贤愚。持戒毁戒。无往不欺。又常怀恶心。设若居谷。心恒悕望。使天下荒饿。霜雹灾疫。若居贮集余物。意常止望。四方返乱。王路隔塞。夫贩卖者。有如是恶。若比丘死。更无贩卖。因是更听羯磨取物。此恶物设与众作食。众僧不应食。若作四方僧处。不得住中。若作塔僧不应作礼。又云但佛作意礼。凡持戒者。不应受用此物也。谓比丘为治世资生之业。求得利物。施与比丘衣食。可得受否。佛答取衣犯舍堕。以贪慢心。受不净财故。若于穷厄无食之处。彼治生者。使白衣作比丘可食。或治生道人。于穷厄无食处。若白众言。此物非我物。是使人物。若尔可食。若不白众者。众食犯堕。若二人三人。亦可白也。若治生道人。以物施他比丘。他比丘人言。是我物比丘可食。以施属他人。非不净物故。 问。比丘得出物否。答。不得。犯舍堕。 释。谓比丘可得出物入利息否。佛答不得者。以比丘初舍俗累之家。又戒禁衣钵之余。分寸不畜故。若出物犯舍堕。 问。长受百日请。中间得受他一食二食否。答。施主听得。不听不得。 释。谓比丘长受檀越百日之请。而中间得受他施主。一飡之食。二飡之食否。佛答初请施主听者得食。若不听者不得。若食之有罪。以违自言故。 问。比丘食或含一口饮吐之。取一抟饭弃之。犯事否。答。犯舍堕。 释。抟食者。言手团曰抟。熏闻云。其义则局。如浆饭等不可抟故。后译经者。皆云段食者。段。谓形段。香味触三尘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故言段食。谓比丘受食。或含一口之饮吐之。或取一抟之饭弃之。可犯事否。佛答犯舍堕。以比丘饮水食饭。尚愧寡德难消。若不存五观三匙。故吐弃者犯舍堕。 问。乞食长得与人否。答。先无贪心取长得施众生。若无众生。举着树头。有众生噉好。若无明日还自受水取食。不得弃。以信施重故。所以还得自取者。以更无主故。如郁单越取食法。 释。长。多也。言乞食。长多也。谓比丘乞食。长多。可得与他人否。佛答先无贪心取。长者。得施众生。影于有贪心取长不得施。以长施与。若无众生时如何。当举着树头。有众生噉好。若树头无众生噉者。明日还自受水取食。不得弃舍。以信施最重。所以得取者。以更无施主故。如北洲取食法。无人授与故。施设论云。北洲人。如何无我所执耶。答。谓以众生数多。境界广大。所受境界。咸皆悦意。平等无差。故无我所执。 问。主人殷勤得长受请否。答。若其处得行道。无难无短乏得往。 释。谓施财主人。殷勤长请比丘供养。而比丘可得长受施主。所居之处请否。佛答。若其施主所居处。可得行道。无八难因缘。四事无有短乏。得往赴也。 问。主人请食。得遣人代否。答。主人意无在得。若主嫌代。去犯舍堕。 释。谓施主人请比丘食。而比丘既受请已。或有别缘。恐失福田。可得遣人代受食否。佛答。若主人意无定在者。得代。若主人有在。嫌代去者。犯舍堕。以有贫富舍贫故。 问。鬼子母食可食否。答。呪愿然后可食。 释。鬼母食者。谓佛授鬼母戒不冷血食。遂教比丘。每日午施食。谓生台傍鬼子母食。比丘可食得否。佛。答。凡人施与。即属其主。不宜擅取。若欲食时。先须呪愿云。所为布施者。必获其义利。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此呪愿若食前即同乞化。或食已即呪愿之词。作是愿已。然后可食。 问。主人施比丘牛马奴供食直。得取否。答。得取用。不得卖。弓刀一切凶器仗。皆不得受。 释。谓主人欲供比丘食。或无资财。而施比丘牛马奴。以供食直可得取否。佛答。比丘以慈为主得取用之。但不得卖。恐有杀害故。若彼以弓刀等仗。皆不得受。且是损害众生之器。亦发人防忌心故。 问。人自出物供斋。斋竟去余物。后僧来得食否。答。打犍椎得。不打犯盗。 释。谓有人自出财物。供一住处僧伽之斋。斋既已竟。而僧已去。其斋所余之物。后有十方僧来可得食否。佛答。若打犍椎后来僧得食。若不打犍椎食犯盗。以私取故。 问。比丘共盘。食他分犯何事。答。若问听无罪。不听取食犯堕。若不问亦犯堕。所以不犯者。以共仰手故受。 释。谓比丘彼此共于一盘。食啖他分。为犯何事。佛答。若共盘时。应问云。汝食否。彼答云。我不食听汝食之。所以无罪。若云。汝勿动我分。是不听。故取食犯堕。不问。亦犯堕。以非仪触恼他故。所以不犯者。以共仰手故受。 问。比丘乞。前人问好比丘非。答是。得物至犯何事。答实好言好犯堕。不好言好犯弃。 释。好者。言四果四向禅定解脱等。非者。言破见戒威仪净命。谓比丘乞求檀越。而前施主人。问好比丘非耶。比丘答是。得物至犯何事。佛答。若比丘实好言好犯堕。以上人法向说而取利故。不好言好者犯弃。以实无所知。自称言得上人法故。 问。比丘一切长物施人言。我后须还。自取得尔否。答。得与可信者。然后更语一人。我物施某比丘。若取还语。不得輙取。 释。谓比丘一切长多之物。展转布施余人言。我后须还。而作施比丘自取得尔否。佛答。若自取得与可信者。不失其约故。然施已后更语一人。我物施某比丘。以为证者。若欲自取还语证者。不得輙取。以悉故意妄言不与也。 △九疾病事 疾病事品第九 释。疾。患也。病。苦也。又疾甚曰病。谓比丘或有疾病之时。受持衣钵等云为之事。开遮重轻得不得故。 问。比丘病得离钵食否。答重病得。小病不得。 释。病者。言比丘得于风寒热。四大不调也。钵者。梵语钵多罗。此云应量器。言体色量皆如法故。此乃诸佛之标帜。有断除邪妄之功能。故制比丘持也。谓比丘有病。得离钵食否。佛答。重病得以不能坐用故。若小小病缘犹能坐持。不得离钵食。若不钵食犯堕。 问。比丘疾病。三衣不持。犯何事。答。大困无所识知得。有觉知不得。 释。衣者。乃羣戒之总首。寔表法之初章。内则顿悉乎诸心。外则长辞于俗务。诚沙门之幖帜。入道之通规。夫然者。可得离乎。谓比丘疾患病苦。三衣不持犯何事。佛答。若疾病大困。无所识知者得。若犹有觉知。不得不持衣。若不持衣犯堕。 问。看病人不语病者。私用钱与他病人。作食汤药犯何事。答。若用五钱犯弃。若后语病者欢喜不犯。若病人恚不偿犯弃。 释。谓看视病比丘之人。不语告病者。私用取钱与他有病之人。作为饮食汤药犯何事耶。佛答。若私用五钱犯弃。以不与取故。夺病人外命。即杀缘故。若先不语。后方语所看病欢喜不犯。以无盗夺意也。若所看病人聆知而即恚者应偿。不偿者犯弃。以同盗取故。 问。为病故。主人日供一百钱五十便足。余者得与余病者作食否。答。病者自与便得。 释。檀越为病僧故。其主人每日。供用一百钱。五十便足。而余者看病人。得与余病者。作为食否。佛答若病者自与便得。若看病者与同上。此不同前问者。以有余残故。 问。病比丘无人看。比丘得与作食否。答。若山野无人处。日中不得往还。得作七日。先净薪米。受取得作。 释。作食者。言比丘不自熟食故。净薪米者。言先比丘说净也。谓病比丘无亲识人看视。而比丘可得与作食否。佛答。若山野无人之处。日中不得往还者。得作七日。虽开此时。犹先说净。文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今为无人处。疾病因缘。此薪米作七日食。为经宿服故。今于大德边受。然后看病者。取得作食也。明有人处不得也。 问。病人须酒一升二升。下药可与否。答。若师言必瘥。得和药服。不得空服。 释。酒者。乃无明之药。昏性乱神。酒毒颇甚。增长愚痴。故律诫饮。升。登也。言十合为升。谓登合之量也。谓病比丘须酒一升二升。下与药内食。比丘可得与否。佛答。若医师言。用酒必瘥。得和药服。以和药故。无有酒味。不得无药定酒而服。若空服者犯堕。 问。比丘病得服气否。答。不得。同外道故。 释。谓比丘四大之中。或有病缘。为当服药。可得服气否。佛答。若比丘风寒热病。可宜药治。不得服气。同于吞饮日月精气。服虹饮雾之外道故。 问。比丘肿病得使唾呪否。答。得。 释。肿者。㿈也。钟也。言寒热气㿈钟聚也。此肿病属风大不调故。谓比丘肿病。为宜服药。使气通融。教有呪水。可得使人唾呪否。佛答得者。以病之缘起颠倒而生。呪是无为能消妄想。故云得也。故灌顶经云。以无虫水。呪一百八遍。与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灭。 问。比丘病困。或缺衣钵施众。或卖用作福德。犯何事。答。若更得獘故即受得。无有犯舍堕。 释。衣钵者。乃利生之威服。助道之要缘。昼夜恒持。如鸟二羽。似车二轮。无摄衣界。不得一宿离身。一尺之地。若离即犯舍堕。谓比丘病困。或缺三衣。及钵。以施众而修善。或卖用作福以消愆。不同故离。为犯何事耶。佛答。若缺卖衣钵。更得獘故。即受可得也。若缺卖已无有补者。犯舍堕。以破戒祈禳。慢佛语故。 △十死亡事 死亡事品第十 释。死者。终也。亡者。尽也。言比丘死亡终尽也。经云。生者新诸根生。死者故诸根灭。事者即比丘死亡分衣哭泣。衣棺葬埋等事。故昙无德部云。分亡者衣法。以出家人同遵出离。身行所为。莫不皆是僧法所摄故。身亡已后。所有资生。皆属四方僧。义同非时僧得施法。又僧得施。其用有二。一者随处。二者随人。故非时僧得施。从施主为定。亡比丘衣物。据轻重为判。重者。随即入住处。轻者僧作羯磨分。 问。亡比丘物。都不打犍椎。不羯磨而分。犯何事。界里一人以上。尽得打犍椎羯磨。若不羯磨而打犍椎。亦不羯磨尽犯弃。所以尔者。亡比丘物。尽属四方僧。故不得輙分。若界外五人以上得羯磨分。不打犍椎。以无界故。四人已下不得羯磨。若分犯弃。当赍诣僧中。若自取赍去至异众初入界不犯。出则犯弃。如是复至余众。一出界。一犯弃。弟子持师物去亦尔。 释。都。总也。打犍椎者。言集僧之法也。羯磨者。言此白二作法。是索大众忍可分物。无多少不平。故皆默然。分物者言亡僧之物。属四方僧故。增辉记云。佛制分衣本意。为令在者。见其亡物分与众僧。作是思念。彼既如斯。我还若此。因其对治。令恶求故。今不能省察此事。翻于唱卖之时。争价上下。喧呼取笑。以为快乐。悦之甚矣。仁者宜忌之。又毗婆沙论问亡比丘衣钵等。云何得分。答。彼于昔时。亦曾分他。如是财物。今时命过。他还分也。谓亡故比丘所有轻重之物。众僧都不打犍椎。及羯磨而分。犯何篇事。佛答二种分法之重也。一者。若界里一人以上。尽得打犍椎羯磨分。以有界集僧故。一人者。毗尼母论云。一人相应法者。二人共住。一人死。在者取衣口言。此某甲亡比丘物应属我。三说。以上者。即二三人众多法也。毗尼母云。四人共住一人死。应展转分。舍衣已赏劳法住。二人口和付言。大德僧听。我等持是亡某甲比丘物衣钵等。与某甲看病比丘。三说。集律本云。应彼此三语受。共分应言。二大德僧听。此亡比丘某甲衣物。应属我等。三说。若界里一人以上。不作心念羯磨。众多人人羯磨。僧法羯磨。而打犍椎。或不打犍椎。亦不作如是羯磨。尽皆犯弃。所以下征释。以亡物尽属四方僧故。须打犍椎羯磨。不得輙分也。二者。若界外五人以上得羯磨分。不打犍椎以无界故。若轻物现前僧分。若重物付近远有僧法寺也。四人以下。不得羯磨分。若分犯弃。以非五人僧故。若然者物当云何。此物当赍至近处。有僧法僧伽蓝中分之。若又自取賷去至异众。初入界不犯。出则犯弃。以盗异众之物故。如是复至余众。一出界一犯弃。以皆盗现前僧物故。弟子持师物去亦尔也。 问比丘亡弟子。不持师物与众輙自分处。供养僧。僧可食否。答。其弟子先知法者有罪。僧不打犍椎。不羯磨而食。犯舍堕。 释。輙自分处者。言师心制法。不如法律之教也。谓比丘亡后。其弟子不持师物与众。打犍椎羯磨分之。輙自分处供养众僧。既乖律法。僧可得食否。佛答。其亡者弟子。先知羯磨法等。自分有罪。即舍堕也。僧应打犍椎羯磨食。若僧不打犍椎羯磨食者。犯舍堕罪。 问。若师亡。僧羯磨分物。弟子应得分否。答。应得即是僧故。 释。若比丘之师亡。僧作羯磨分物。其亡者弟子。应得分否。佛答。僧分物时。亦应得分。以弟子即是现前僧故。 问。僧亡更无余僧。唯有弟子。或五戒十戒。得羯磨分此物否。答。即是僧故得分。但打犍椎羯磨。不打不羯磨不得。 释。谓界内之僧已亡。更无余僧在界。唯有弟子。或五戒十戒。此亡物应僧分之。不知弟子可得羯磨分物否。佛答。虽五戒十戒弟子。即是僧故。所以得分。故律云。十戒等即是名字比丘现前僧也。但要打犍椎羯磨分之。若不打犍椎不羯磨不得分。以盗僧物故。 问。病者无常。供病余物。后人得与余病者否。答。此是僧物。不得輙与。直五钱犯弃。 释。无常者。正理论云。本无今有。暂有还无。故名无常。谓有病者无常。供病所余之物。后人可得与余病者否。佛答。此亡余物即是僧物。不得輙自与之。若直五钱者犯弃。若减五钱等。即三聚六聚也。 问。师徒父母兄弟死得哭否。答。不得。一举声犯舍堕。可小小泣涕而已。 释。哭者。哀声也。大声曰哭。泣涕者。细声有涕曰泣。而已者。结尽之辞。谓比丘之师及徒。与俗中父母兄弟死亡可得哭否。佛答。不得。以僧不应同俗故。若一举声犯舍堕。但可小小泣涕而已。故辅教篇终孝章云。父母之丧。缞绖则非其所宜。以僧服大布可也。凡处必与俗之子异位。过敛则以时往其家。送葬或扶或导。三年必心丧净居修我法。赞父母之冥。过丧期唯父母忌日。孟秋之既望。必营斋讲诵。如盂兰盆法。是可谓孝之终也。昔者天竺之古皇先生。居父之丧。则肃容立其丧之前。如以心丧。而略其哭踊也。大圣人也。及其送之。或舁或导。大圣人也。夫目犍连。丧母哭之恸。致馈于鬼神。目犍连亦圣人也。尚不能泯情。吾徒其欲无情也。故。 佛子在父母之丧。哀慕可如目犍连也。心丧可酌大圣人也。居师之丧。必如丧其父母。而十师之丧。则有隆替也。唯禀法得戒之师。心丧三年可也。法云在父母之忧。哀慕殊甚。食不入口累日。法云古之高僧也。慧约殆至人乎。其父垂死与诀皆号泣。若不能自存。然丧之哭。虽教略之。盖欲泯其爱恶。而趣清净也。苟爱恶未忘。游心于物。临丧而弗哀。亦人安忍也。故泥洹之时。其众抚膺大呌而血现。若波罗奢华。盖其不忍也。吾徒临丧可不哀而泣涕乎。又西域记云。出家僧众。制无号哭。父母之丧。诵念酧思追远慎终。实资冥福。如是则知在家当哭也。 问。或比丘死时在。羯磨时不在。或死时不在。羯磨时在。各应得分否。答。及羯磨尽。得。死时在。羯磨时不在。不得。 释。谓或比丘死时在。羯磨时不在。或死时不在。羯磨时在。如上二种。在与不在。各应得分否。佛答。若死时不在。及羯磨尽者。得分。若死时在。羯磨时不在不得分。又佛听乞耳。复有所不应分物。何者。存在时。所有经律。应分处与能读诵者。若不及分处。现在僧应与能诵者。此物不应分卖也。 问。比丘死。后人与买棺木衣服葬埋。与者犯何事。答曰。白僧与泥洹僧。僧只支自覆。自余应入僧师物一切不得埋。埋过五钱犯弃。若弟子私物得亡者。知法已得分。处分者无罪。 释。棺者。周尸曰棺。泥洹僧。此云裙。裙。接也。连接而幅故。僧只支。此云覆膊掩腋衣。谓比丘死已。后作法人。将死者物。与买棺木等葬埋。犯何篇事。佛答。若彼死已应白僧。与泥洹僧。僧只支自覆其身。自此之余应入僧伽。何者。以师物一切不得埋。埋过五钱犯弃。以盗四方僧物故。若弟子私物。感师之德。随意而过得与亡者。若作法人知羯磨法已得分。是以处分者无罪。 问。父母诸亲死。比丘与办衣棺木埋否。答。不得。若父母亡日。若病无人供养。乞食与半。若自能绳线不得。与食犯舍堕。与衣犯舍堕。况复棺木葬埋耶。 释。若人父母诸亲死。比丘与办衣棺木埋否。佛答。不得。以信心之施俗难消故。若父下。引亲况明。若比丘父母亡尽之日。若或病缘。无人供养。宜乞食与半。若父母自能绳线。不得与半。若与食衣二皆舍堕。自亲衣食尚然。况人父母与衣棺木也。 问。病者无常。衣钵先与看病者竟不羯磨。看病者卖为饭僧。得食否。答众未得羯磨食。众犯舍堕。若看病不知法。已作羯磨得食。若未作众当语法。 释。先与者。言未亡先与酧劳也。竟不羯磨者。言看病者于亡者打犍椎羯磨竟。不白僧作赏德白二羯磨也。谓病者无常。以衣钵先与看病者。此人见僧作法竟。不白僧作法。后卖为饭僧。僧可得食否。佛答。若亡者作法之众。此衣钵未得羯磨之食。众若食之。僧犯舍堕。若看病者不知佛法。仍须僧作赏德法与之。若众已作羯磨。众可得食。若比时现前僧。未作赏德羯磨法。欲受食之众当语看病者法。作已可食。 问。比丘借人物。前人死得还自取否。答一切不得自取。取。犯突吉罗。白众。众还得取。众不还犯突吉罗。若众不与强取犯舍堕。 释。谓比丘借与人之物。而前所借物人已死。可得还自取否。佛答。若公私多少一切物。皆不得自取。若取犯突吉罗。以人死物皆属僧。应白取故。若白众。众还得取。众。若不还犯突吉罗。以佛言僧分衣时。应问谁负病人物。病人负谁物故。若众不与。而比丘强取犯舍堕。以坚执我所慢佛言教故。 问。比丘得为亡师起塔否。答。自物得用。师物作不得。 释。起塔者。如佛四处起塔。俾人信敬供养生福故。若比丘师故追拔济之恩。得为亡师起塔否。佛答。言比丘自物得作塔婆。以表孝敬心故。若师物不得作。是僧物故。 问。比丘得向师冢礼否。答。得。难曰。生是我师。已死尚非比丘。惟枯骨而已。何由向礼。答。若佛在世应供养恭敬。泥洹后亦是枯骨。何以供养耶。师生以法益人。后亦恭敬礼拜。有何过也。 释。礼者。言比丘事师。应朝晡问讯。存礼数故。师冢者。按经云。释子死之所归。即涅盘为果故。又月上女问舍利弗言。佛弟子当住何处。答。当住涅盘。以比丘始出家名求寂。洎受戒已。名邬波三般那。唐言近圆。此二皆涅盘称故。若比丘欲礼师者。为当礼于涅盘。可得向师冢礼否。佛答。得礼者。以念师恩故。难曰。言此是佛预设。以防或者之难。令比丘答难之辞。或曰。生则是我师当礼。既死之后。尚非比丘之形。唯存枯骨而已。何由向礼。答。若佛在世。应供养恭敬。泥洹之后亦是枯骨。亦勿向礼。何以人皆供养耶。若谓佛虽灭。法恩难尽故。师生以法益人。后亦恭敬礼拜。以感慈训之恩。有何过也。 问。分物时羯磨已讫。更有僧来得分否。答。若羯磨讫。不与无咎。若及后羯磨。犹故得分。 释。谓僧于界内分物之时。羯磨已讫。更有僧来。可得分否。佛答。若更来僧虽云现前。而羯磨已讫。不与无咎。以如法事竟故。若及后索欲羯磨。犹故得分。以如法事未终故。此影单白羯磨得分也。 佛说目连五百问戒律中轻重事经释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