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第五
中京报恩传教寺崇禄大夫守司空诠圆
通法大师赐紫臣沙门 法悟奉 勑撰
已说(至)应审观察。
释曰后辨用大有二初结指举劝。
言本愿(至)相续义故。
释曰后依门释相有六一本愿无尽门有二初解义门梵语僧那此云誓愿阿世耶者此云意乐初总指陈诸佛清净誓愿意乐广大无际由承大愿发起五海故判科名大愿无尽一兴十方微尘数慈悲心海二修十方微尘数圆满因海三摄十方微尘数众生根海四立十方微尘数广大愿海五成十方微尘数自在果海后出所以由称实知一切众生同一无异如己身故。
如本(至)如己身故故。
释曰后合本论诸波罗蜜即配因海从尽欲下至于未来义当果海余文易见不繁具指。
已说(至)不着门。
释曰二离相不着门有二初结指。
言离相(至)平等故。
释曰后开示于解义中牒门总指出意别明又合本论中以释配本论义亦明显。
已说(至)平等门。
释曰三能所平等门有二初结指。
言能所(至)不假他力。
释曰后解释有三初明论义人法已下标释平等以一体下遣拂显性平等标三一人法平等二体用平等三智理平等谓法身下释三平等一法应化身即属其人二种净理名实实理二染净理名假假理即属其法人法一体无差别故二自性本身是体枝末应化是用体用一体无差别故三智理一体无差别故以一体下拂彼二一亦无无耳令绝迹故以此义下显性德故。
甚深(至)同同同相。
释曰次引教证有四一征同异相。
佛言(至)非观伪法。
释曰二释同异相异异异相答是无明无明具含惑业苦故由三多别言三异字同同同相答是明法明法含前三种平等由三平等言三同字真妄二法如牛两角相待假立非互消炼融归一体此但随根权宜施设如实真妄两法俱空空亦复绝此就上根了达同异二种本来一味不见对待虗伪法故。
于此(至)应觉知耶。
释曰三请问后句。
尔时(至)广说故。
释曰四对答空绝我诸经说异是无明同是明法为度愚夫权假而说今为文殊就真实说非观伪法同异归同(同谓一体)同同归空(体性亦拂)空空归绝(亦无空耳)。
如本(至)一切处故。
释曰后合本论以本配释逆次而具三种平等初三句是智第四句是理智理平等上四句是体次三句是用体用平等前七句是人后二句是法人法平等等字贯前三平等故。
已说(至)现应门。
释曰四无相现应门有二初结指。
言无相(至)一切角故。
释曰后解释有三初明法喻因法身性空故无像能现于众像犹兔角体虗故无角善生于诸角故肇公云法身无像应物以形般若无知对缘而照万根顿赴而不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干其虑动若行云止若谷神岂有心于彼此而情系于动静者哉既无心于动静亦无像于去来去来不以像故无器而不形动静不以心故无感而不应也。
谓法身佛(至)无他身故。
释曰次辨真应有二初真身无相法身如来一一非一寂寂非寂心言罔及灭断皆亡唯是自然作自然故准圣法记无下唯字阿谓自然真佛应佛法身智身如次配上二自然故下之征释证上可知。
而诸(至)无有关故。
释曰后应根现相根见佛现生闻佛说但自心中获得益故唯影无本于今可了华严经云诸佛无有法佛于何有说但随其自心谓说如是法法身体中无有关者以众生见见自心中随缘本觉不思议业相亦见自心性净本觉缘熏习镜身亦见自心自用大中应化佛身故于法身无关而已如见既尔于闻亦然。
如本(至)说为用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差别门。
释曰五随见麤细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初门(至)分分转故。
释曰后随门辨相有三初报应用差别有二初应身用相门又二初解义门凡小不了诸法唯心依妄事识见应化佛谓从外来执色大小不能通达身无分齐。
如本(至)不能尽知故。
释曰后合本论良以凡小不知自己转识心中法身现故谓有别佛从外来耳。
次门(至)无分齐故。
释曰后报身用相门有二初解义门从发心住至金刚心一切贤圣了达诸法唯心理故依彼业识发始觉智见报身佛作唯心解实知依正无有分齐。
如本(至)不失故。
释曰后合本论。
自此(至)说为报故。
释曰次报应相差别有二初具乐相名报无漏行熏即始觉熏不思议熏即本觉熏。
所言(至)说为应故。
释曰后非受乐名应。
自此(至)此义云何。
释曰后重明前所说有三初指征。
若三贤似(至)真如位故。
释曰次解释有三初三贤分见有二初解义门三贤位人以信真故分见报身了知色相无有去来但自心现不离真如仍带分别不同地上。
如本(至)法身位故。
释曰后合本论。
若得(至)之究竟故。
释曰次十地转胜初地已去所见身土位位增强地地转胜至金刚心见究竟故。
若佛(至)无二故。
释曰后佛果离绝有二初解义门由佛果位业识无故始觉无依没同本觉能所见空是知诸佛真如平等法身平等既无彼此对待之殊何有色相互相见故境虑悉亡真智斯显遮伽梨娑那提衣此云玉光耀罗衣帝释服用庄严之衣键尸多陀摩宫此云安乐变转宫此衣及宫俱属理性但随义便巧立其名摄持众德覆护智身居处安常栖神寂静自性无二本智独存故。
如本(至)迭相见故。
释曰后合本论迭犹递也互无见故。
何故(至)随麤细故。
释曰后问答因何应身依事识见复何报身依业识见欲显所依事识即麤业识即细依麤识觉唯见应身所见佛身随麤转故依细识觉则见报身所见佛身随细转故。
已说(至)说相可见。
释曰六问答决疑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问者(至)发起此问。
释曰后依门辨相有二初问又二初解义门问法身真体绝离色像非心所测岂口能宣何故无相现应章说法身无相能现色相若许法身出多色相则不可言法身离像。
如本(至)色相故。
释曰后合本。
论自此已下即决此疑。
释曰此答有二初标。
言法身(至)不二故。
释曰后释有五一法身现色门法身为所依色相是能依真心色相法尔平等既无二体又唯一心无相现相复有何违。
言显示(至)智身故。
释曰二智身形相门智性如金色相如黄以金摄黄唯名金器以智摄色故名智身。
言显示(至)法身故。
释曰三法身形相门以色摄智将此翻前法合喻况如文可知此前三门各出意者第一法身即是体大色相用大用依体出故无二也第二智身即是相大色像用大以相收用色归智故第三法身诸法通名以色摄智举用收相智归色故不云色身言法身者名义该通摄一切故以此三门三大无碍无相现相有色离色复何相违。
言广大(至)不相妨故。
释曰四广大无际门明前所说法智二身所现色相谓诸世界菩萨报身无量庄严周徧五界具足五用无分无碍不乱不妨故。
言不可(至)用义故。
释曰五不可思议门指前业用深妙尊胜非是凡小所能知故以是真如自在用故。
如是(至)以之为别。
释曰后料拣余义有三初二门三大异。
是故(至)不相舍离故。
释曰次一经二义证先说真如门各别立故后说生灭门得并立故。
余种种相(至)自当理明。
释曰后余相指别明即指下文第论七末以何义故四门结中皆悉通名随顺法性为欲显示法性虗空乃至广大圆满无分际故。
已说(至)破异门。
释曰后门自入门破异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真如门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与本量等。
释曰后作释有三初法说有二初解义门有四一入门遣执初略征释后蹑征释谓有众生执彼所入一法界心以是本故亦广亦大又计能入真妄二门以是末故亦狭亦小故以此论对治此执门亦所入与本量等意云既真如门亦是所入与其本法广大量等非是狭小云何妄执法广门狭问其真如门由是所入可与本等则破前执且生灭门既非所入云何亦说与本量等答非为生灭亦为所入方与本等良由所入是体能入是用体用相依不可定异故说生灭亦与本等云何妄执法广门狭若尔何故前论七异之中说生灭门与本别耶答前论为显能作本法一向纯净所作之门具通染净纯杂有殊言与本别非谓门法大小不同说与本别故今释论叙异执中真妄二门亦狭亦小双举二门齐生异执故对治中泛尔而言门亦所入与本量等以无言拣生灭一门非是所入不与本等或可以用合体与其本等故生灭门亦是所入又或生灭全入真如既真如门与法无异应知生灭与法不别故此二门皆属所入由是论指门亦所入与本量等或斯论意偏显真门是所入故学者应知。
复次(至)差别相。
释曰二显理绝相有为全真无差别故。
复次(至)平等门故。
释曰三等空契实五阴所空智见能空能所皆空入真门故。
复次(至)真如门实故。
释曰四以假归实生灭是假真如是实从假入实方究竟故此约生灭门中未得究竟觉从假入实归真如故若至究竟相尽成已无容更入真如门故已到一心更何修断前曾具指更不再陈。
如本(至)终不可得故。
释曰后合本论从妄入真行相云何令推五阴色之与心举外六尘彰内六根毕竟无念又空六识为其行者通观蕴处界等终不可得空无所有能推智心了无形相十方谛求终不可得能所皆空自然入实故。
以何(至)西方喻念。
释曰次喻合有三初总征问。
为欲(至)破世间暗。
释曰次别解释有二初喻觉欲显本觉出现智光破生死暗故以东方况于本觉如日发光破世暗故。
无明(至)清净明故。
释曰后喻念欲显无明出生染法隐净慧明故以西方况于无明如日没暗覆净明故。
如本(至)不动故。
释曰后合本论所迷东方喻于本觉所执西方喻于无明能迷之人以况众生由其迷故计东为西实非东方转为西耳盖因情迷谓东为西由其不觉执心作念实非觉心变为妄耳良以生迷谓心为念法合喻明于慈可见。
自此(至)真如门故故。
释曰后得益谓令众生了知真心无能所起即成修习真如随顺随顺因圆即成真如得入果满说念已离融归一心随顺既无得入何有。
已说(至)正解门。
释曰次对治邪执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不入实智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是名为四。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
言显示(至)作根本故。
释曰后辨相有四一根本总相门有三初解义门恒沙邪道一切定执皆以我见为根本故人我见者执有主宰法我见者执法实故问五种人见于真计执云何说为人我见耶答古师二释一凡夫初学有人我者起此妄执名人我见二如来藏中而有二义一本觉佛性即当人义于上妄执故名人执二理实佛性当所观法今取初义说为人执。
是故(至)为依而转故。
释曰次引教证一切虗妄定执邪道皆以我见为依而转譬如一切林树草木皆以山岳为依而转。
如本(至)法我见故。
释曰后合本论邪谓邪道执谓定执。
已说(至)对治门。
释曰二人见对治门有三初总结指。
言显示(至)无大要故。
释曰次别开解对治人见正化二凡令除谬执生正解故准本趣中通为三聚八因中第二唯被邪定龙树三文出没异者谓本趣中明造论意普使异生二乘菩萨除执着故由此彼文通为三聚八因中第二唯邪定者良以三聚散在八因各逐法门说其所被彼文正起对治邪执以为异生七执增盛且隐于余偏明此一故唯邪定此文而明邪不定者盖以谬执过失增故以正定聚极轻微故由此唯二如是三文各据一理互影偏彰俱无违故五种人见不广释者文相明故无大要故欲粗知者今应略辨初二于空遂生谬执佛说真空为除滞有而迷本意则谓豁然无物之空后三于有复起倒知佛说妙有为遣实有而迷本意则谓确实情有之有于人五种各具三文初执缘次执相对治一者已下妄执事空以为法体以不知下迷佛破有执色为身故说法身寂寞如空便计法身全同虗空云何已下正治妄执情有理无心离妄动真心周徧如斯性智岂同虗空二者已下妄执法体唯是空无以不知下迷佛破有执诸法实故说诸法本空离相便计真如涅盘亦空云何已下正治妄执三者已下妄执性德全同色心以不解下由迷佛说体具万德便计本觉有色心相云何已下正治妄执德本依真因染示现岂有色心自相差别四者已下妄执法性本有世染以不解下由迷佛说依真有染便计自体具有染法云何已下正治妄执净德本有妄染本无妄从法尔不与藏性而共相应若如来下反破可知五者已下妄执染净有始有终以不解下由迷佛说即是计执真先妄后众生有始涅盘有终还作众生云何已下正治妄执藏性离始则显生死无始藏性离终则显涅盘无终五种人执应如是知。
如本(至)后际故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对治门。
释曰三法见对治门有三初总结指。
言显示(至)不须重释。
释曰次别开解二乘异生有二法执一计生死二计涅盘皆为实有遂怖生死致取涅盘为治此执即说五蕴本性无生元是涅盘何起忻猒畏苦求乐。
如本(至)涅盘故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俱非绝离门。
释曰如俱非绝离门有三初总结指。
言显示(至)无所达故。
释曰次别开解由除二执即证二空通达诸法言断心灭言断既断唯照唯寂心灭已灭唯虑唯止不见别法名无所达又照寂俱亡名为断断虑止咸绝名为灭灭又人法执除名为断断照除心绝名为照寂(照亦绝故)人法空泯名为灭灭虑空心息名为虑止(虑亦息故)照虑皆亡无所达故。
如本(至)不入实智故故。
释曰后合本论生灭门中相待之法无相可说故知诸法一切皆非而有言说是佛方便假言引导本意令生离妄归真以念诸法令心生灭毕竟不能入实智故。
已说(至)道相门。
释曰后分别发趣道相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法身不现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说相可观。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指观。
言总标(至)趣入义故。
释曰后依门示相有二初总标门又二初解义门复二初随相道诸佛所有愿海因海果海所化徒海菩萨随应称愿称因称果称徒随次修行不超不过皆趣入故通取此门发趣道相即解立义分中通达轨则门故。
复次(至)如如行故。
释曰后离相道一切诸佛随修遣修随相违相故于位地都无趣向一切菩萨于彼无有趣向法中称如行故此依生灭说离相故又前段文明生灭门三世菩萨依佛次位趣向入故今此段文明真如门一切菩萨依佛绝相称如行故所以本论不显说者举生灭修彰真如故。
如本(至)义故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应审思择。
释曰后别释门有二初结指标观。
就第一(至)证发心故。
释曰后依文辨相有三初三种发心分剖门有二初开门合本论。
就初门中(至)是名为三。
释曰后依门解义有二初明信成就发心门有三初分门有二初总辨三门。
第一(至)应观审观察。
释曰后别指前一于信成就发心一门总标广说两重解释。
就第一(至)是名为四。
释曰次辨相有三初开问总标门次答释广说门二合分二初初重二门有二初开问又二初标意趣总问四者一问能修之人二问所修之行三问得成之信四问胜进之相。
如本(至)堪能发心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是名为六。
释曰后广答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显示(至)众生故。
释曰后依门辨相有二初别解二门又二初次第答释门有六一修行假者门准因缘分唯取上品十信众生以为所化此中通取三品十信为所化者因从正说此通兼正故。
言自然(至)善根力故。
释曰二本有熏习门。
言显示(至)信心故。
释曰三修行功德门。
言信心(至)差别相故。
释曰四言成时量门有三初牒门总指。
即此门中(至)十五异说。
释曰次引教别辨有四一指门征起。
一者(至)初发心住。
释曰二正引经文分十五段一因缘无主经。
二者(至)定金刚地。
释曰二无量大乘经十爱乐心即十信心以信真理深忻幸故十信心者准璎珞云信想菩萨略行十心所谓信心进心念心慧心定心戒心回向心护法心舍心愿心。
三者(至)决定不退。
释曰三慧明总持经。
四者(至)无所阙失。
释曰四法门名字经。
五者(至)信品成就。
释曰五清净三昧经难角地者即不定聚未如三贤得不退故具如前解。
六者(至)六十劫量。
释曰六金刚总持经。
七者(至)平坦无草。
释曰七智慧光明经父母天地地者十信善根与后贤圣为父为母作天作地下言地者即信位故。
八者(至)具足圆满。
释曰八实相本际经。
九者(至)具足成立。
释曰九圆满因海经。
十者(至)唯三万劫。
释曰十菩提因缘经。
十一(至)其思极乐。
释曰十一方便善巧经。
十二(至)具足建立。
释曰十二光明徧照经种子地者以十信心为后贤圣因种子故。
十三(至)真实信心。
释曰十三授记平等经信心性空十对遣拂言亡虑绝为真实信。
十四(至)圆满信地。
释曰十四如来藏识经以信为门收摄诸法无有一法而非十信乃至邪定不离信故。
十五(至)信成就处。
释曰十五菩萨璎珞经。
是名十五异说契经。
释曰三结数指说。
如是(至)应审思择。
释曰四问答说异如上诸经所说差别有极极近谓一刹那有极极远谓三僧只或从性说长短俱非或从相说延促不定白以应根施设异故致使垂教有多端耳。
今此(至)成就故故。
释曰后依经合本。
言显示(至)是名为三。
释曰五发心因缘门有二初略释科分。
言劝请(至)令发心故。
释曰后依科辨相有三初劝请因缘诸佛菩萨演教劝化十信行人令入发心不退位故。
言救度(至)能自发心故。
释曰次救度因缘十信行者见诸众生不集胜因长沦苦海欲垂救度悉使超升遂自发心置他乐处。
言护法(至)能自发心故。
释曰后护法因缘十信行人因见佛法欲破灭时不惜身命护令久住因此发心入不退故。
言显示(至)是名为十。
释曰六得益位胜门有二初解义门指信成就得解行者正明发心已去方具十名无退顺字名配解即十住行即十行随义理说通指三贤总称解行十向亦具胜解行故已得预入圣胎位故初住入胎登地出胎中问住胎故。
如本(至)因相应故。
释曰后合本论拣邪名正对缘称因正因二字即是因熏相应二字即是缘熏缘顺于因故名相应。
已说(至)是名为二。
释曰后举劣显胜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举劣(至)种子故。
释曰后依门辨相有二初举劣显劣门言举劣者以善既微薄惑又深厚故言显劣者虽值大乘不兴悲愿唯起凡小善种子故。
言举胜(至)若退故。
释曰后举胜显胜门有二初解义合本言举胜者谓善既深厚惑又微薄求学大乘胜妙法门言显胜者其人根性但未决定值顺则进遇逆便退故。
若不(至)之种子故。
释曰后随问还答心既不定何名胜人谓虽不定然望所求大菩提果得胜名故或望胜妙过凡小故。
自此(至)之大意焉。
释曰后总明余义有二初标门明本论中会十四经说信成就无定时故。
所谓(至)亦有发心故。
释曰后显相有三初信成时无定极远则历三只极近则经一念中间不定随根异故本论唯说未经万劫遇缘发心影取更有过于万劫方发心故。
自此(至)云何为四。
释曰次发心因缘相有二初指征四种。
一者(至)发其心故。
释曰后解释四相有四一见佛因缘。
二者(至)发其心故。
释曰二供僧因缘。
三者(至)令发心故。
释曰三惭愧因缘或见或闻二乘法劣因斯求胜发大心故。
四者(至)是名为四。
释曰四随兼因缘学他发心欲思齐故末句通结不繁科指。
自此(至)立不定称。
释曰后解不定结前有三初述意征起。
所谓(至)东西转故。
释曰次正辨行相值善师友顺缘向善遇恶师友逆缘造恶犹如轻毛随风转故。
如本(至)二乘地故。
释曰后属归本论。
已说(至)二种门。
释曰后后重二门有二初结指。
言复次(至)总问焉欤。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开问前重唯明信位行相若得成就决定发心后重复明信既成就要须发心发何等心。
自此(至)是名为三。
释曰后广答有四一标门总示。
于此(至)皆通二故。
释曰二科拣二利初直心缘真自他无二己益即他故通二利深心修善故唯自利悲心拔苦故唯利他次直心深心皆属自利念理起行唯自益故悲心利他拔苦与乐唯益他故后总显三心实通二利求益利他功归己故。
皆悉(至)应审思择。
释曰三指文劝思如言直心是标正念已下是释余二准知不繁具指。
言正智(至)法故故。
释曰四依文辨相有三初正智方便门直心是智即与地上根本正智作远因缘方便即是加行之义。
言福德(至)行故故。
释曰次福德具足门深心是愿即与后位万行功德而为依止住持因缘。
言安乐(至)若故故。
释曰后安乐成就门。
已说(至)是名为二。
释曰后问答决疑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前后(至)应审思择。
释曰后随门解义有二初前后相违难问门上文既说清净本觉离念离相证空证如一相一味名身名觉准此何不唯念真如下文复说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何须更假求学善行前后相违云何通会。
已说(至)是名为四。
释曰后开通会释消难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宝王大摩尼宝故。
释曰后依科辨相有七一决断彼难门有三初譬喻善巧门有四一宝珠喻喻示一宝义有九门一宝即珠体二处在黄石三色唯深黄四形当正方五量满一丈六诸石皆具七住次三种八小大咸周九因宝石黄喻说文明法合可解。
言性(至)体性明净故。
释曰二性净喻。
言垢(至)之垢故。
释曰三垢染喻。
言人(至)得净故。
释曰四人众喻本论唯明贫穷懈怠不求宝人释论复云并及精进乐求宝人本释二论互影显故。
已说(至)安立门。
释曰次合说契当门有二初结指。
宝喻(至)似彼石故。
释曰后解释有四一合宝喻以前喻中九门配后法中九段义既齐均不繁且出。
已说(至)离垢故。
释曰二合净喻。
已说(至)性德故。
释曰三合染喻。
已说(至)众生故。
释曰四合人喻。
已说(至)生解门。
释曰后法说生解门有二初结指。
于此(至)不须别释。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指劝除繁。
如本(至)为对治故。
释曰后属当本论。
已说(至)得益门。
释曰二行者得益门有二初结指。
谓若(至)法故故。
释曰后解释由彼行人断恶修善获得理实照暗除疑故。
已说(至)方便门。
释曰三善巧方便门有四一结指。
就此(至)有四种故。
释曰二开属。
就第一门(至)是名为二。
释曰三别释有四一修行根本门有二初分门。
言般若(至)不住生死故。
释曰后辨相有三初释二门有二初般若无住门慧观诸法本来寂灭元是涅盘岂住生死。
言大悲(至)不住涅盘故。
释曰后大悲无住门悲观诸法业果不空哀摄群生不住涅盘。
以随顺(至)不住道行。
释曰次示缘结所以悲智双行不住生佛二界者由顺法性不住染净故及结悲智成不住道行故。
修行(至)方便焉。
释曰后纵夺结修行虽众功德诚多最胜最尊唯悲唯智不住道行为根本故。
已说(至)不生门。
释曰二恶业不生门有二初结指。
此门(至)不令增长故。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显相为示行者无量恶业常生惭愧已作未作不令增故。
以随顺(至)总结其缘。
释曰后结缘所以此位能止恶者盖顺法性离诸过故。
已说(至)增长门。
释曰三善根增长门有二初结指。
此门(至)不退故。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显相此示行者略行五行一供养二礼拜三赞叹四随喜五劝请若取前门又具忏悔上至说十下至说二其数增减者随时广略尔受敬二字应作四句爱而非敬如母于子等敬而非爱如仆于主等亦爱亦敬如行人等非爱非敬如怨家等淳厚二字亦为四句淳而非厚暂时倾䖍厚而非淳虽久不精亦淳亦厚仰重尽终非淳非厚少时无奉由发爱敬意又启淳厚心感三宝护持致十善不退。
以随顺(至)总结其缘。
释曰后结缘。
已说(至)平等门。
释曰四誓愿平等门有二初结指。
此门(至)涅盘故。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显相此示行者发起愿海修习因海摄取根海成就果海故。
以随顺(至)总结其缘。
释曰后结缘。
自此(至)寂灭故故。
释曰四显胜谓以少文通结前四顺性广大能令行者意乐圆满故成胜相前文所指余种种相至结总持决择分中理当自明即是此也总少持多名结总持。
已说(至)功德门。
释曰四发心功德门有三初总结指。
此文(至)安乐故。
释曰次别征释此明初住起广大心相似观智见法身故愿力自在由愿力故缘物兴悲由悲心故出现八相随时处等令根益故。
如本(至)涅盘故。
释曰后合本论明说初住能示八相余住行向理极成故。
已说(至)是名为二。
释曰五上下显异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拣异(至)相应故。
释曰后依门辨相有二初拣异地上门初住菩萨不名法身前业未离征垢犹俱故异地上。
言拣异(至)自在力故故。
释曰后拣异具缚门初住菩萨无业果缚以大愿力自在受生非同已前仍有业系苦相身故初住菩萨既拣上下余住行向义必然矣。
已说(至)云何为五。
释曰六通经决疑门有二初结指标征。
一者(至)应如是观。
释曰次引经明义有五一文殊经有二初引经问地前地上此五十心何退何定答唯十圣位金刚智地性无转变已入真证为不退分前四十心颇梨珠地色随物现未得证智总名退分。
今此(至)退分故。
释曰后辨义。
二者(至)节退相焉。
释曰二大悲经有二初引经明举四处名为退分各彼中间名不退分意显初信乍求出离欲免沉沦拟进却回故名退分二心已去定当不退又于初住始入贤位后于初地创入圣阶拟进却返故名退分二住地去定当不退后金刚心将成大果难进趣故名为退分既登果道定不退故。
今此(至)无边际故。
释曰后辨义。
三者(至)无退失理。
释曰三证得经有二初引经。
今此(至)金刚位故。
释曰后辨义。
四者(至)自然住心。
释曰四五明经有二初引经。
今此(至)无阙事故。
释曰后辨义十住位中果德已满有二义解一云终教初住成佛如梵行品初发心时即得菩提二云圆教亦说初住即得成佛如晋经云以是发心即是佛故清凉判云前则终教见性齐故后则圆教约法圆融故知十住果德已满顺论取前亦不退故。
五者(至)名为退分。
释曰五璎珞经有二初引经此说十住前六退分入第七住方获不退。
今此(至)勇猛心故。
释曰后辨义。
今此(至)应审观察。
释曰后辨此决疑有二初指劝观。
如本(至)勇猛故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功德门。
释曰七赞叹功德门有二初结指。
此门(至)发心功德。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显行相又二初总征释下即二乘初住菩萨于二乘地不怖堕故上即佛果初住菩萨于佛果地不怖求故。
如本(至)不怯弱故。
释曰后合本论。
以信知(至)之因缘故。
释曰后结因缘。
从上(至)决择分已焉。
释曰后总结。
自此(至)不须重释。
释曰后总指不解余义门谓有其余解行发心及证发心并大段中问答决疑因论生论四门义相以文显故不须重释或为显示举初影后欲使准知复增后学思惟力故所以不释今遵释旨以判本文略示大纲无繁曲说次解行发心门即有二门初总标叹胜门后别示胜相门言初门者前位信满入发心住今从第二住心已去历位修至十向满心总属解行比前发心转殊胜故如本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
已说初门后说第二门此有二门初显示时胜门后显示行胜门言初门者从初住心入劫修行至回向终初劫将满隣初地故胜未入劫修行时故如本以是菩萨从初正信以来于第一阿僧只劫将欲满故言后门者先总后别于彼总别皆具解行言深解现前及以知法性等即先明解言所修离相及随顺修行等即后明行如本于真如净法中乃至般若波罗蜜故。
已说解行发心门后说证得发心门即有三门初显发心体门次明示心相门后成满功德门第一门中复有三门初标释地依门次明示行体门后显说胜用门言初门者即明十地唯以正智证真如故如本证发心者乃至所谓真如故言第二门者根本正智所证真如由依动转生灭之识詺所证如说为境果或此转识三细一数举彼中转摄初后故但由本智依彼三细生灭妄识故说所证以为境界实论本智正证真如能所两亡何有境界唯有理智一相平等法身体故如本以依转识乃至名为法身故言第三门者此有四门一摄法上首门一随根延促门三实行不殊门四应根殊行门言初门者谓此圣者能于一念普至十方无穷刹中供佛请法利生依义故如本是菩萨于一念顷乃至不依文字故第二门者又能示现不次历地少时成佛化软根故复能示现多无数劫当得成佛导懈慢故随根能示无边胜用离言念故如本或示超地乃至不可思议故第三门者入地圣者实具四等因等行等证等时等故如本而实菩萨乃至皆经三阿僧祗劫故第四门者又能示现随处随根随欲随性行差别故如本但随众生乃至亦有差别故。
已说显发心体门次说明示心相门又此圣者发三种心一者根本智无分别心二者后得智有方便心三者所依细业识心此第三心本后所依亦有转现举细影耳实非此心是圣所发为是二智所依微细生灭之染不能同佛一向纯净故合所依为发心相如本又是菩萨乃至微细起灭故。
已说明示心相门后说成满功德门总明菩萨因位穷时现报利益功德成满异佛位故果位彰时后报利益寄色究竟处即于彼身示成菩提受佛位故别明菩萨起究竟觉契合本觉一念相应顿断无明成就种智自然而有应化大用周徧十方利群品故如本又是菩萨功德成满乃至利益众生故。
已说三种发心分剖门次说发起问答决疑门此有二门初兴疑致问门后以理正答门初门者谓有空处皆有世界有世界处皆有众生有众生处皆有心行如是境界分齐难知若无无明则无心想云何能知名为种智如本问曰虗空无边故乃至名一切种知故后门者谓由内尽妄想心故能外广知一切境界境虽无边不出一心既证心源何不能了真心之境离于妄念故尽妄念方始能知众生具妄见境有限妄不称性故不能了佛无妄见无所不见契一心源为法实性既诸妄法并在本觉佛心之上是能依相以体照相有何不知是故如来以同体智起胜方便开示法义摄化众生名为种智如本答曰一切境界乃至一切种智故。
已说问答决疑门后说因论生论问答门(正难种智微业用故名因论生论门焉)此有二门初发起难问门后决择通答门初门者谓如前说佛有自然难思议业现应化身徧十方界利乐众生众生见身乃至闻法无不获益何故众生皆多不见如本问曰若诸佛有自然业乃至多不能见故后门者谓佛法身徧众生心本无作意现不现时但依根有厌求感缘即现非佛法身自有出没生心如镜镜若有垢则不现像心若有垢即不现佛如本答曰诸佛如来乃至法身不现故。
已说(至)是名为七。
释曰四修行信心分有二初结指分门。
能治(至)具相云何。
释曰后依门辨相有七一能治所治门有三初牒征。
本曰(至)信心分。
释曰次唱本上句所治所化之境下句能治能化之教。
论曰(至)之教法故。
释曰后作释有三初能所对明于所化境谓能对治懈怠及不信故。
所化(至)正定聚故。
释曰次所化分齐。
言契当者(至)通利益故。
释曰后辨二契当为化邪定未信之人说信心分令起信故为化不定已信之人说修行分令起行故或后信修通利邪定不定聚故信而能修修具信故。
已说(至)分剖门。
释曰二信心品类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如实行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是名为三。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
言直问(至)信心故。
释曰后辨相有三初问信心。
言直门(至)修行故。
释曰次问修行。
就第三门(至)广答门。
释曰后答信心有二初分门。
言总答门(至)有四种故。
释曰后释相有三初总答。
言总问门(至)为四故。
释曰次总问。
就第三门(至)是名为四。
释曰后广答有二初分门。
言信本(至)法故故。
释曰后辨相有四一信本达彼诸法会归一实以信真如为根本故所信之境法界无穷能信之心功德称性。
言信佛(至)智故故。
释曰二信佛欣求净德发起善根一念信心终成佛道。
言信法(至)波罗蜜故故。
释曰三信法希求妙法信重大乘出生三世诸佛获得一切种智。
言信僧(至)如实行故故。
释曰四信僧欲阶圣位信敬众僧当得菩提绍隆佛种。
已说(至)善巧门。
释曰三修行善巧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无量三昧。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是名为五。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
言总标(至)此信故。
释曰后广示有五一答前所问门以前问云云何修行故此答云修行有五能成此信。
言通达(至)为五故。
释曰二总问所说门。
言略答(至)止观门故。
释曰三略答门数门有二初述义合本。
何故(至)法如是故。
释曰后征释次第称根说行从易至难自浅至深法应尔故华严大疏相应大论九门决择恐繁不引。
次就(至)应审思择。
释曰四略问广答门有二初合门劝思。
第一(至)谓开问故。
释曰后依门释相有五一施门有二初略问又二初牒指。
后后诸门应如是知。
释曰后例余。
就广(至)教法施。
释曰后广答有二初科分。
言财物施(至)所愿惜故。
释曰后解释有三初财物施有二初解义门又二初明无恡随时随处内财外财若有求者毕无恡故。
何等(至)是名为二。
释曰后显物类有二初总指二相。
就内物中(至)内财物。
释曰后别明二相有二初内财施心识无形云何行施谓示显密巧方便故令彼智慧得增长故。
就外物中(至)外财物。
释曰后外财施妻子奴仆爱无毕守衣严宫舍殒不随身幸遇求者于何不惠舍妻奴等问答损益相应大论广显示故。
如本(至)欢喜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随应施。
释曰次随应施有二初结指。
云何(至)与无畏故。
释曰后解释五根已坏有苦与救五根将失有难与拔遇病施安逢愚教智凡有来求随应施彼。
已说(至)教法施。
释曰后教法施有二初结指。
云何(至)菩提故故。
释曰后解释一切求法普为除疑增智修因出苦入乐如贪名利且失慈悲常行二利必证三身。
已说(至)是名为四。
释曰二戒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建立(至)邪见故。
释曰后依门辨相有四一戒相标宗门远离二字贯下三处谓贪嗔邪见故成十戒嫉欺诈谄相从说故。
言成就(至)寂静故。
释曰二戒品胜处门别劝出家寂处居故。
言具足(至)禁戒故。
释曰三戒行不轻门以佛禁戒乃名师母训匠轨范生功德故小罪生怖者如戒经云勿轻小罪以谓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故劝深防师母戒故。
言守护(至)过罪故故。
释曰四不令诽谤门防护嫌疑如重禁故。
已说(至)是名为二。
释曰三忍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显示(至)不坏报故。
释曰后依门释相有二初略忍伏我门。
言显示(至)法故故。
释曰后广忍无我门论解八法勒成四对如次即是利乐衰苦毁嫌称誉义势仿同相合辨故此八种法行相异者财荣润己损耗侵𣣋故名利衰遇过而谈遇德而叹故名毁誉依实德赞依实过论名为称嫌逼迫侵形心神适悦名为苦乐如是八法亦名八风四顺四逆亦名八贼四耎四强行者持心不令动故。
已说(至)精进门。
释曰四进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通示(至)怯弱故。
释曰后依门辨相有二初通显。
就别(至)精进门。
释曰后别释有二初分门。
言无障(至)速离众苦故。
释曰后示相有二初无障门如能精进为出离因若复懈怠是沉沦本。
言有障(至)增长故故。
释曰后有障门多劫余业今生现前为恶纵心修行作障诸魔外道恶鬼凶神事务牵缠病苦侵逼其心勇进起行对治礼忏殷勤请随谛敬回向大觉增长善根故。
已说(至)是名为四。
释曰五止观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总标(至)观义故故。
释曰后依门示相有四一标释止轮门此中止息缘变之识遮护散乱之思唯住一味真如静性不令其心出缘余境标陀云主阿罗云伴以定为主以慧为伴令缘真故谓加行慧为伴根本定为主预修加行随顺根本故或于止定同时有慧但定增胜慧为伴耳奢摩他者此云止也。
言总标(至)观义故故。
释曰二标释观轮门此中通达亲疎因缘之门善知自共生灭之相以观为主以定为伴令缘事故前后俱时准前可释毗跤舍那此云观也。
言略释(至)双现前故故。
释曰三略释随顺门定慧互藉止观相应息虑冥真双现前故。
就广释(至)是名为四。
释曰四广释止轮门有二初分门。
就第一(至)大因缘。
释曰后释相有四一止轮因缘门又四一总显缘数。
言住处(至)难成就故。
释曰二别释缘相有十五门一静处意绝攀缘处离愦閙是非既息止观必成。
言独一(至)互动烦故。
释曰二独一初习未久要近明师经炼既成故容独一。
言所居(至)有觉轮故。
释曰三方善有觉轮者觉是寻伺亦即恶慧轮具摧伏损坏定心故云觉轮亦可东方西方有觉有惑能摧散乱名为轮故谓东方日出表本觉明西方日没况无明暗观真治妄不亦然乎向东背西良有表也。
言衣服(至)不能入故。
释曰四衣服修道出家须被坏色观心入定要用法衣应是彼虫怖三色故。
言饮食(至)无有定故。
释曰五饮食干练伽摩伊陀耶者此云合集即是糯等所成粘食婆尼罗者此云散离即是粳等所成散食如无合集当用散离有仙性故者如昌𮑱苟𣏌久服长生薯蓣萝卜多飡白发以兹所食虽是非情能令身心有损益故受用时节自至日中已前不定俱许用故若过中食以非时故不得定故。
言结界(至)不能入故。
释曰六结界此中有三述相征起正陈呪句显示功业俱卢舍者此云净秽中间谓如竪布五百弓量又云一牛吼量谓二里半。
言舍宅(至)皆悉开閇。
释曰七造舍结齐茅舍尚索合仪屏息禅房要须如法。
言言语(至)心识出故。
释曰八不语声能乱定语最牵心随处随时唯寂唯默。
言坐像(至)是名为五。
释曰九造坐言坐像者即禅牀也以世掎机撼摇纵性故若坐禅牀安详敛心故。
言坐其(至)是名为十。
释曰十坐中两膝末中即全跏坐世人所坐多诸戏论非大人相跏趺坐者生诸功德是成佛仪[(同-(一/口)+巳)*或](音其)[出*(同-(一/口)+巳)](音戏)意因曲斜之义。
言出入(至)不出入故。
释曰十一时节辰容就粥午许结齐除此二时不出入故。
言知识(至)以为友故。
释曰十二知友痴禅毁作盖守屋愚正定观心要亲道友。
言印知(至)以之为别。
释曰十三印知像前持呪乃现字轮观察其形便知邪正。
言植善(至)是名为二。
释曰十四植树松木节橾欲令行者坚贞石榴辟邪悉使恶魔远离。
言字轮(至)当付此轮。
释曰十五字轮以此字轮服于冐臆由是因果大恩师故亦为贤圣大恩海故𭍱(音氷)。
如是(至)如是而已。
释曰三纵夺显意。
如本(至)静处故。
释曰四合归本论。
已说(至)云何为七。
释曰二修行止轮门有二初结指标征。
一者(至)观察故。
释曰后依门释相存心门中端坐正意唯向真空寂静理中令心住故不着身门身本不有色相元无既悟自性即空不着气息等故不着心门了知虑心性无有故见等诸想悉皆除故能除心相亦除遣故自此已下别出身心空无所以盖以诸法本来无相本非生灭何有身心实不空耶勿谓心空还纵空心外缘空境以心及境不可得故第四门中以第三门仍有总空身心无相能遣之心此第四门亦除遣故以至无遣是此门故第五门中恐有驰散动乱之心即当摄束令住一性第六门中显尽法界一切诸法唯是一心俱无外境然此一心亦无自相不可得故第七门中指前所说如是定心于时于处不离不舍故。
已说(至)得益门。
释曰三止轮得益门有二初结指。
谓若(至)不退故。
释曰后解释准因缘分明止观门被凡小根修定慧行良有益也谓今修止所获之利而有四种一者得入理定二者深伏烦恼三者增长信心四者速成不退。
已说(至)不入意。
释曰四拣入不入门有二初结指科分。
言入(至)入趣意焉。
释曰后依科辨相有二初得入意趣。
言不入意(至)不入意焉。
释曰后不入意趣有二初解义门。
如本(至)所不能入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是名为二。
释曰五赞叹三昧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体大(至)三昧故。
释曰后依门剖释有二初体大无边门修此定人了知法界生佛同体一相无二由是此定亦名一行真如三昧行犹相也相犹体也。
言眷属(至)三昧故。
释曰后眷属无尽门真如三昧以为根本而能出生无边三昧作眷属故。
已说(至)对治门。
释曰四魔事对治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外道见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是名为五。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总科。
言众生(至)阙四事故。
释曰后别示有二初略示总持门有五一众生胜劣门有三初总指具阙。
云何(至)终无离障。
释曰次别明具阙。
今此文中(至)无善根力故。
释曰后取阙合本。
已说(至)假人门。
释曰二障碍假人门有二初结指。
作障(至)是名为四。
释曰后解释有三初所治人有四一纵夺收束。
所言(至)故名邪道。
释曰通辨主属有二初列数类后明障乱二文合也。
魔及外道(至)且略不释。
释曰三决择四类有二初不释二因由。
鬼及神事(至)纲要略说。
释曰后略明二行相有二初总提纲领。
言十鬼者(至)是名为十。
释曰后别辨名义有二初鬼有五一显名字。
如是(至)是名为用。
释曰二释十用。
如是(至)如第一称。
释曰三辨三因四明总障五会用名此三合也。
十五神者(至)是名十五。
释曰后神有三初显名字。
此十五神(至)作应时境。
释曰次明别用。
如是(至)恼乱行者。
释曰后辨通障。
魔事及外道(至)应如是知。
释曰四科拣差别诸魔令作恶外道令舍善鬼能障身神能障心名随所能差别如是。
如是(至)俱非对治。
释曰次能治法有三初征列。
言随顺(至)随转对治。
释曰次别示有四一随转对治了其过患皆本觉德作此对治咸从如化由迷正理遂起倒心见有增微德分大水亦如前说有名数量无名数量二功德故。
言相逆(至)相违对治。
释曰二逆违对治汝现谓正我判为邪日出霜消明生暗灭。
言俱行(至)对冶相。
释曰三俱行对治前则慈心观德次以智心观失今则慈智均平故令逆顺一味德障俱治两边不滞。
言俱非(至)对治相。
释曰四俱非对治竟住繁兴心绝思虑欲为障乱其可得乎。
如是(至)略去而已。
释曰后指略。
如本(至)所惑乱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二者是别。
释曰三所作业用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总相(至)乱行者心故。
释曰后依门辨相有二初释总。
今当(至)男女故。
释曰后明别有二初异类鬼神多现四恶趣形令怖畏故魔多现作端正天形乱行者心外道多现男女人形退其志故。
言等相者(至)乱行者心故。
释曰后同相男修现男女修现女在家出家亦现同相欲令行者见其同类生乐着时乱其心故。
已说(至)行法门。
释曰四对治行法门五因治得益门二合有二初结指。
谓有(至)心摄法界。
释曰后辨相有三初别释对治有二初当念唯心是上大科对治行法门也。
无量(至)中中离相。
释曰后境界即灭是上大科因治之力得益门也。
一切(至)伏谬执故。
释曰次总须对论风风永止境寂离相波波尽住心澄无得由此摧邪及伏执故。
如本(至)修不为恼故。
释曰后以不通证。
已说(至)说相应观。
释曰后广示散剖门有二初结指科分。
就第一门(至)是名为三。
释曰后依门解释有八一现相门有三初明所治有二初所现三像。
若外道人(至)神力故。
释曰后能成六门有二初列释六门。
言造像者其相云何。
释曰后别造三像有二初总征。
且作(至)当如何耶。
释曰后别释有三初造天人像有六一造像门有二初明九处呪有三初总征。
谓头面(至)成立此处。
释曰次通指。
谓若(至)更转明利。
释曰后别示有九一造眼有三初标所为次明呪辞后显功业三文合也造耳等八皆有三文下不重释准斯例判。
若为(至)更转明利。
释曰二造耳。
若为(至)更转明利。
释曰三造鼻。
若为(至)更转明利。
释曰四造舌。
若为(至)方作面像。
释曰五造身。
若为(至)指圆爪具。
释曰六造手。
若为(至)指圆爪具。
释曰七造足。
若为(至)好女相好。
释曰八造头九造面二合明也此明外道欲乱行人造天人像信有威灵亦如经律异相中说南天竺国有一𦘕师北天竺国有一木师木师造女𦘕师描身互谓是实事可类也。
若种种根(至)无所不了。
释曰后辨心轮呪有承前标兼述行相并显呪句及明功业如文可见。
已说(至)祷祀门。
释曰二祷祀门有二初结指。
为成(至)为门之要。
释曰后解释有四合也。
已说(至)神呪门。
释曰三神呪门有二初结指。
以前(至)更须神呪。
释曰后辨释有二初承前征。
所谓(至)立神呪门。
释曰后须呪答有三初显二事。
若为(至)周徧庄严。
释曰次明二相明二初庄严亦有征为明呪显功。
若为(至)自在往来。
释曰后往来亦具三也。
今以此事为门之要。
释曰后结此要。
已说(至)立诵经门。
释曰四诵经门亦二合也。
已说(至)立阿呼门。
释曰五阿呼门亦二合也。
已说(至)立劝请门。
释曰六劝请门亦二合也。
已说(至)形相门。
释曰次造菩萨像有二初结指。
就此(至)诵经门。
释曰后示相有二初明六通别。
别相(至)云何。
释曰后决二别相有二初造像门又二初问答征起。
若为(至)具足成立。
释曰后广明行相有二初造根有九一造头具为呪业余八准此。
若为(至)具足成立。
释曰二造面。
若为(至)具足成立。
释曰三造眼。
若为(至)具足成立。
释曰四造耳。
若为(至)具足成立。
释曰五造鼻。
若为(至)具足成立。
释曰六造舌。
若为(至)具足成立。
释曰七造身。
若为(至)具足成立。
释曰八造手。
若为(至)具足成立。
释曰九造足此明外道为乱行者别用神呪造菩萨像。
造作(至)无所不了。
释曰后造心。
已说(至)等故。
释曰后诵经门二文合也。
已说(至)形相门。
释曰后造如来像有二初结指。
就此(至)所余五门。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略显通别。
造像(至)名别而已。
释曰后广明别相有二初根心合辨。
所加句(至)叉婆尼。
释曰后呪句别明有二初造根加句二文合也。
付心(至)无所不了。
释曰后造心别呪三文合也。
已说所治次说能治。
释曰次显能治有二初结指。
若清妙(至)难可了知故。
释曰后剖释有二初别治三像有三初对治天人像有二初邪正杂乱问二文合也。
解释(至)是名为六。
释曰后六门除遣答有二初总开六门。
言呪知(至)以之为别。
释曰后别示六相有六一根坏不坏门有二初呪知真伪。
诵呪(至)诵内呪故。
释曰后开示呪句有二初征释二意。
诵外呪时(至)以之为。
别释曰后决择二相有二初外呪。
言内呪者(至)皆无所有。
释曰后内呪有二初征释释中亦具所为呪业。
所余(至)略去不释。
释曰后略余。
已说(至)以之为别。
释曰二圆珠有无门二文合也。
已说(至)以之为别。
释曰三光入不入门亦二合也。
已说(至)以之为别。
释曰四发结不结门亦二合也。
已说(至)以之为治。
释曰五双背无着门亦二合也若实若虗皆是自己妄心分量显现境界行者尔时不取真伪皆非实故以之为治。
已说(至)以之为治。
释曰六俱取不着门亦二合也。
已说(至)无着门。
释曰次对治菩萨像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诵呪门(至)略而不说。
释曰后依科辨相有二初了知邪正门有三初征起次呪心后略余三文合也。
已说(至)无执着故。
释曰后观察无着门二文合也。
已说(至)名如前说。
释曰后对治如来像有二初结生征指亦具二门即前了知邪正门及观察无着门。
言神呪门(至)应审思惟。
释曰后辨呪劝思。
谓有(至)诵何等呪。
释曰后通治诸障有三初诵何呪。
谓有神呪是通非别。
释曰次指通呪。
所谓(至)不能恼乱故。
释曰后引经示有三初问答赞胜次具陈呪句后别叹功能三文合也。
如本(至)具足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是名为三。
释曰二乱识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如是(至)行者信故。
释曰后依门剖释有二初三人异说论言多说不遮少分有互说故各说自得贵乱行者生信乐故。
所说(至)相续作一焉。
释曰后三法别明有三初陀罗尼门有二初辨行相有二初天像邪呪三文合也天像行者两身光明合为一光故名相续。
尔时(至)终不为恼。
释曰后行人正呪三文合也。
如本若说陀罗尼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修行因门。
释曰次修行因门有二初结指。
修行(至)智慧故。
释曰后开示有三初纵夺显说次征释邪利后属当本论三文合也。
已说(至)果满德门。
释曰后果满德门有二初结指。
圆满(至)是真涅盘故。
释曰后开示亦三合也。
已说(至)或人门。
释曰三或人门有二初结指。
如是(至)云何。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征。
所谓(至)未来之事故。
释曰后释有二初令达过未二文合也外邪密令行者得智能知过去未来二世境界极远能知八万劫事极近善达经一生事惑乱行人令彼自信得过未智亦惑世人宗奉行者获圣智也。
言现达智(至)智故。
释曰后令达现在二文合也如对多人说彼心中所思善恶吉凶之事记别不差而其行者不知邪入谓是正智岂非惑也。
已说(至)缚缠门。
释曰四缚缠门有二初结指。
谓外道人(至)名利之事故。
释曰后辨释二文合也认为内德纵辨恃才不了外魔驰名染利为彼缠缚不得解脱。
已说(至)生乱门。
释曰五生乱门有二初结指。
所谓(至)牵缠故。
释曰后辨释二文合也善根征劣魔变多端但行心失常皆外邪所致。
已说(至)非真门。
释曰六非真门有二初结指。
谓外道人(至)变异故。
释曰后辨释二文合也外邪使人得相似定始自一日乃至七日适悦身心令无馁渴或饮食失则或面色更移若起着心皆堕邪道。
已说(至)离邪门。
释曰七难邪门有二初结指。
言劝请(至)业障故。
释曰后辨释二文合也筞心修智离染除愚不涉邪途自合正念。
已说(至)令了门。
释曰八令了门有二初结指。
所谓(至)外道见故。
释曰后辨释二文合也真如三昧十方诸佛证穷我见禅那一切外道尊奉观心见性宜修一行之禅舍妄冥真勿味世间之定。
已说(至)功德门。
释曰五赞叹三昧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之所惊动。
释曰后辨相有三初唱本。
论曰(至)是散说门。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
言总标门(至)利益故。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总标。
散说门中(至)别说门。
释曰后散说有二初科分。
言总问门(至)为十故。
释曰后决择有二初总问。
就别说门(至)而所成就。
释曰后别说有三初德由真成。
云何(至)之所惊动故。
释曰次征起别释。
如其(至)应审思择。
释曰后指次劝修。
已说(至)益损门。
释曰六两轮具阙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菩提之道。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是名为六。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科分。
就第一门(至)六何为四。
释曰后开解有六一阙观止失门有二初标举征起。
一者(至)观俱转。
释曰后示相结劝梵语释健诃尸此云气盛瓦炉如世窑室人入昏迷无观修止心定沉没阿那毗提此云风病中风之人必不勇健阙观修止心懈怠故婆多诃弥尸此云无根人天然无根不味于境无观修止安希集善第四失中如坏根人值难坏根于欲何利阙观修止心无悲故。
已说(至)是名为三。
释曰二修行观轮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就初(至)行苦。
释曰后依门剖释有三初苦相观有三初总开二苦。
言坏苦(至)坏苦而已。
释曰后别显二相有二初坏苦有三初所观破坏此一坏苦有二义解一云五有为中贪嗔痴等是不清净信进惭等是善清净或净破染或染破净所观善恶互坏名苦非乐受坏方名坏苦此解本论于世间中偏取有为染净相形释坏苦义二云世间有二一具足世间即生灭门摄觉不觉义收有为无为故前十异名世间门虽包九法然此偏取四种无为及四觉故亦可本觉圆满功德由是名为具足世间二妄想世间即五有为正解本论有为之法此二世间互相破坏行者观之故为坏苦。
若修(至)须臾变坏故。
释曰次能观成益后属当本论二文合也一自作一指生灭门所人一心也甚深之法唯从能作立其名故观成契本一自作一耳。
言行苦(至)以是故苦故。
释曰后行苦二文合也行者应观心行迁变微细生灭极生猒怖俱舍颂曰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若置眼睛上为损极不安愚夫如手掌不觉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缘极生猒怖。
已说(至)云何为三。
释曰次无常观有二初结指标征。
一者(至)忽尔而起故。
释曰后依科释相观过现未如梦电云暂有还无才生即灭。
已说(至)无一可乐故。
释曰后不净观二文合也从头至足无一可观行厕漏囊𦘕瓶虫舍举身不净徧体无馨秽恶交流于何可乐。
已说(至)是名为二。
释曰三缘生立愿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缘(至)甚为可愍故。
释曰后依科释相有二初缘生思惟门又二初解义门后合本论二文合也之者至也谓环巡三界轮转四生乍死乍生时来时往故曰又之。
言建立(至)第一义乐故。
释曰后誓愿徧布门亦二合也。
已说(至)不离门。
释曰四两轮不离门有三初总结指。
所谓(至)圆满果故。
释曰次别解释有三初述要由布愿云须霔行雨华严经云如龙布密云必当霔大雨菩萨发大愿决定修诸行。
若为(至)令无偏故。
释曰次征释。
具两轮相(至)分明显示。
释曰后引证有三初征指启请。
尔时(至)无上大觉地。
释曰次雄尊为演此有数段不欲繁唱但用科消足知义相以颂喻中初譬喻字及无有字贯下四用又颂合中初之三句通合阙一第四一句贯下四用后有七句顺返释成。
今此经文为明何义。
释曰后龙树重明有三初征。
谓为(至)俱转故。
释曰次释有五一动寂无碍境有动寂心分止观于寂境中止观俱行于动境中止观双运故寂中有动乃动中有寂故清凉云定慧虽多不出二种一事二理制之一处无事不辨事定门也(遗教经意)能观心性契理不动理定门也(涅盘经意)明达法相事观也善了无生理观也诸经论中或单说事定或单明理定二观亦尔或敌体理事止观相对或以事观对于理定如起信论止一切相乃至心不可得为止而观因缘生灭为观或以理观对于事定如下经云一心不动入诸禅了境无生名般若是也或俱通二如下文云禅定持心常一缘智慧了境同三昧是也或二俱泯非定非散或即观之定但名为定如观心性名止定是也或即定之观但名为观如以无分别智观名般若是也若说双运谓即寂之照是也所以局见之者随瞩一文互相非拨偏修之者随入一门皆有尅证然非圆畅今当事观对于理定此是菩萨微妙行门触目对境常所行用希心玄趣幸愿留神故斯具引宜遵妙劝此中所明观多就动就有就事止多就寂就无就理详之可见。
复次(至)俱转故。
释曰二有空齐照。
复次(至)俱转故。
释曰三事理双明。
复次(至)无有观故。
释曰四相待无性。
复次(至)无差别故。
释曰五互即亡差即体而用自智即用而体自寂法界寂然为止寂而常照为观。
如其次第应审思择。
释曰后劝前之三义心境历然自浅之深从易至难后之二义摄境从心相待二空互融一体诱𬓰行人有次第故。
如本(至)不可得故。
释曰后合本论即当前引清凉迹指或以事观对于理定如文可见。
已说(至)所治门。
释曰五两轮所治门有二初结指。
若有(至)怯弱之见故。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止轮所治由止达空能治凡夫着有由止见性能治二乘乐空。
若有(至)不修善根故。
释曰后观轮所治由观化物能治二乘舍悲由观修善能治凡夫无进。
已说(至)俱转门。
释曰六两轮俱转门有二初结指。
所谓(至)善提之道故。
释曰后辨相二轮之内若随阙一不证菩提为大过故故涅盘云定多慧少不见佛性慧多定少见性不了定慧等学明见佛性是知徧是徧慧是愚是狂若阙一门无明邪见此二双运成两足尊。
已说(至)不退门。
释曰七劝劣向胜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住正定故。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是名为七。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科分。
言显示(至)众生故。
释曰后决择有七一假人门十信已得信进念慧四心下品不胜进人。
言归依(至)初学是法故。
释曰二学法门十信下品初学诸佛地前地上大乘法故。
言厌恶(至)为欲退故。
释曰三退信门有三初总解释十信下品虽闻深法由根下劣怖而欲退。
云何(至)发退意耳。
释曰次别辨明一者怖处谓世界麤恶人情险詖违逆境多出离心少二者怖缘依正既乱圣贤不临纵遇出兴虑难从化。
如本(至)意欲退者故。
释曰后合本。
论言如来(至)因缘故。
释曰四殊胜门有三初总解释次别辨明后合本论三文合也。
言承力(至)净土故。
释曰五妙处门。
言得善(至)恶道故。
释曰六不退门。
言引经(至)住正定故故。
释曰七证说门。
已说(至)利益分。
释曰五劝修利益分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应勤修学。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是名为八。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
言举前(至)我已总说故。
释曰后开示有八二总结门以一总字总结八种摩诃衍者此有二解一准因缘分八因第一总相二字谓以总字唯属前重八种所入摩诃衍法相之一字即余二十四种门法故此总字但结初重八种摩诃衍以其根本摄枝末故二准立义分龙树解总字此一总言于两处中是总体故所谓望止及下临故上目前重下即后重各取所入是总体故此中八种摩诃衍法具收前后两重本法前后两重俱名八故又此两重能作之体俱名为本两重八门俱名为末以本摄末故无所遗宜记此语后亦用故。
言举益(至)无上之道故。
释曰二令修门欲成行因以严佛果当于此论受持其文思惟其义修行其行圆证其觉十法行中略陈三故。
言显(至)所授记故。
释曰三功德门上蒙诸佛授记下感菩萨护持本论略无释论影出。
言此类(至)不可为喻故。
释曰四示胜门。
言举(至)不可思量。
释曰五赞扬门有三初总相解。
若假使(至)能称叹之。
释曰次别义释有二初举胜况劣胜谓诸佛劣属凡少本论举诸佛莫赞释论添菩萨难宣意显因果迭称岂说功德少分。
一日(至)不可说故。
释曰后以少况多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者议即言说疑剩二议合加中故应云不可思中不可思故于意既足在句亦文耳。
如本(至)无有边际故。
释曰后合本论。
言举(至)受大苦恼故。
释曰六令怖门有三初明谤过如般若经广说诽谤大乘经罪徧历十方大地狱中受大苦故。
是故(至)劝请行者。
释曰次牒结劝。
自此(至)三宝之种故。
释曰后重示失。
言殊胜(至)具因海故。
释曰七离谤门有三初圣贤因海横竪时处因果圣贤皆以摩诃衍法而为根本果具因海因圆果满故。
如是(至)本觉佛故。
释曰次诽谤罪深伐一如来伐一菩萨罪尚难陈况伐一切诸佛菩萨罪何可量况更断绝自本觉佛据障深厚隐覆说故。
如本(至)得成净信故。
释曰后合归本论三世菩萨悉皆依此摩诃衍法成就净信如是胜法何得谤耶。
是故(至)应审思择。
释曰八劝人门。
已说(至)徧布门。
释曰后结前回向分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普利一切众生界。
释曰后开解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应审观察。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指劝。
诸佛(至)此义云何。
释曰后分析裁门有三初总结门有二初摄前所说门有二初通解总征于上论中立义所说三十三释今此一句通括摄故末句总征。
言诸佛(至)其德胜故。
释曰后牒文别释有三初二字明不二分二初牒本释论举诸佛意彰不二良由不二离根离教难思难议故此以人显法以劣显胜举诸佛犹劣彰不二独胜论置形言意在于此。
大本(至)劣故。
释曰次引经证圆圆海者有三义解一云两重八种所入之法第一义谛圆满因海当上圆字此不二法无德不具既深复广名为圆海与八所入为所依故从法得称圆之圆海名圆圆海云云诸佛证果已圆满故当上圆字不二圆海法尔成就彼诸佛故从人得称名圆圆海一云圆离门法根教别相圆与门法根教为依果海自体立圆圆名斯则圆之又圆其犹玄之又玄此圆圆海成就诸佛独尊胜故然彼诸佛不能成就圆圆果海诸佛劣故虽是果佛仍属因分若对果海还成劣故。
若尔(至)是故无过。
释曰后会违妨若说诸佛不能成就圆圆海尔何故华严说舍那佛摄三世间而为身心以三世间无法不摄彼佛岂不摄圆圆海若许佛摄宁不成就答舍那虽摄三种世间然是因分摄为身心彼三世间如四法界十玄六相俱属因分故庐遮那摄三世间以彼同是因分法故然非诸佛能摄果分以彼佛劣不能摄胜圆圆海故美哉龙树善决前疑举摄不摄答之妙矣。
言甚深(至)应审思择。
释曰次二字辨所入两重能入已得名深两重所入胜如能入故名甚深上立义分解轨则门通举诸佛三世菩萨无不乘此三十二种甚深安车入佛地故彼中能入名甚深者盖从所入名甚深故。
言广大义(至)名字焉。
释曰后三字解能入能为自法作名义者有二义解一两重能入真俗各自与所入法作广大义即与所入作名义故门中广大非是法中大乘二字之大义故一云两重能入真俗自体从能依义立广大名斯则自门自体能依广大二种名义还与所依自门自性作名义故。
已说(至)字相门。
释曰后能说自相门有二初结指。
言我今(至)此焉欤。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牒本释此中总字持种种说指立义分者下总字即与此同意以一字目彼两重所入总体以本摄末两重能入不出本外故一总言通持多说能说自相正曰总字总言含摄无所遗矣又以带言显离言故。
何故(至)如意论故。
释曰后伸问答显大乘论何义不具似如意珠随意皆雨。
已说(至)令广门。
释曰次令广门有二初结指。
言回此(至)应如是观。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明行相此有牒释彼列问答如文可见但以本论如法性言分为三处如谓真如法谓一心性谓本觉出常情故。
如是(至)亦如是故。
释曰后辨利益所举三喻次配三法如地平等如海广大如空明了或复三喻通显三法以小成大展狭为广等无差故。
已说(至)普利门。
释曰后普利门有二初结指。
言普利(至)众生界故。
释曰后解释以前平等广大明了圆满功德施众生界成正觉故。
欢喜(至)众海中。
释曰四示劝流通有四一述圣劝生又四一显位劝根十地初一名欢喜地初获圣性具证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又历大位复经大劫修于大行求证大果名为大士自言至心诱劝佛子令大众海发敬信故。
我已超(至)始入无。
释曰二彰自入地菩萨自言今我现身已出十信毛头凡夫又出三贤不退凡夫三角即当三贤位人能与惑风角其力故或得不退如麟角故经过加行能生见道七觉华位修四善根出三贤位入十圣地初无数劫已经历满第二僧只才始入无谓绝二相具证二空名始入无亦可此中回文不尽应以无字置二字下就此方言始入第二无数劫就西言始入第二阿僧只。
如宜(至)人我之名。
释曰三捧文涤障论主正劝内外佛子宜用左右手捧展本释文如临明镜即覩形容窥自七识之面见带六欲之尘内观法执之秽形外视人我之垢体宜将法水洗涤尘劳令用教风吹竭欲海。
汝等(至)具出生。
释曰四尅果满德汝等佛子依劝遵行三身菩提如伊三点四德涅盘如池四口圆现具出不亦宜乎。
我从(至)具足说。
释曰二赞论含经有三初覩广在略龙树大士上从天界下入龙宫所窥圣教总一百亿其于了义尽向本论立义分收。
有善男子(至)不能尽。
释曰次捧诵功奇若有男女自手捧执此本论卷如自捧执百亿本经或复自口诵斯本论立义分文如自口诵百亿本经所得功德诸佛圣贤出尘数舌经恒沙劫说不可尽。
何况(至)之所诠。
释曰后思修德胜若但手捧或复口诵所得功德尚说不尽何况观察思惟深义所获功德不思议中不思议故。
有善男子(至)不能尽。
释曰三起谤𠎝深有四一谤罪难宣。
是人(至)不能救。
释曰二诸佛莫救。
是故(至)应修行。
释曰三洪慈再劝。
实不可生(至)大乘教。
释曰四大悲重止。
当愿此劝(至)不说刹。
释曰四冀劝周布上句穷时下句周处显悲愿之广大徧劫刹之弥纶然夫大士挺生垂良规而激劝群灵禀命究奥义以遵依盖仁君弘外护之心致坠典有中兴之力复承睿览尤尚斯文斫详三谛之幽宗洞彻两重之妙旨博学逈齐于龙树深源独测于马鸣御解弥高愚徒有赖法悟宿殖善本今遇明时疏宝𠕋之玄微诚惭懵昧仰玉宸之印决幸庆流通敬仗胜缘冀延景祚普摄四生四众咸归一体一心差别泯绝于因门平等冥同于果海颂曰。
果海三谛义 随分总指陈 回德治群灵
速成常乐果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第五(终)
耗呼到切减也败也。
𣣋力齐切欺𣣋。
𠆴如昭切不静又猥也扰也。
閙同上。
穤奴过切俗稬字。
稬乃唤切[委*占]也又乃卧秫名。
穤同上俗。
粘女廉切与黏同。
菖尺良切菖蒲也。
薯音署薯蓣药。
蓣音预薯蓣。
撼胡感切摇也。
掎居绮切牵一脚说文云偏引也。
□骨许容切齐也亦作㐫骨。
描因孝斯。
餧奴罪切饥也鱼败曰餧。
馁同上。
炉可之捡。
窑余招切烧瓦竈也。
䀹子叶切目旁毛也。
睫同上。
睛子盈切目珠子又七并切。
厕测吏切圊溷也杂也次也侧也。
敌大的切对也。
𬓰半益切持臂又𬓰庭也正门之旁小门也。
詖彼寄切倭谄也辨论也慧也。
懵牟乳切心乱心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