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776-A 序说
大宗地玄文本论。建立金刚五位。以众生无量劫来业果相续。非三僧只修证之功。不能尽除。故立无超次第渐转位。以众生一念相应。即同诸佛。故立无余究竟总持位。以众生心含法界。普融无尽。故立周徧圆满广大位。以众生念念着有。违解脱门。故立一切诸法俱非位。以众生弃有着空。趣于断灭。故立一切诸法俱是位。上之五位。为佛法之总纲。摄尽一切破障法门。该括一切称性法门。纤毫无遗。若明此义。则谈宗谈教。说有说空。皆不相妨。何有分河饮水。互相是非之弊哉。奈何千余年来。无人提唱。遂使无上妙法。祕而不宣。诚不解其何故也。或以论中名义玄微。皆是法身大士行相。非凡位所知。师家艰于应对。故不以此论示人。然一切悉知。必至佛果。等觉以还。随分演说。不害其德望也。儒门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会窃取此义。略加注释。所未知者。断不强解。庶几后学得一隙明。或有利根上智。顿入甚深法界。彻底通达。是所望也。其文义明显者。亦不诠释。阅者自能领会耳。
光绪三十二年冬十月石埭杨文会仁山氏识(时年七十)
No. 776-B 目录
卷第一归依德处无边大决择分第一
归依德处因缘大决择分第二
一种金刚道路大决择分第三
金刚宝轮山王大决择分第四
金刚山王道路大决择分第五
独一山王摩诃山王大决择分第六
卷第二大海部藏道路大决择分第七
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大决择分第八
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道路大决择分第九
大龙王重重广海无尽大藏大决择分第十
无尽无穷尽尘数量道路大决择分第十一
卷第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俱俱微尘本大山王大决择分第十二
不可思议俱俱微尘一切山王道路大决择分第十三
一切虗空一切微尘数量高王大决择分第十四
独地非乱一定一定道路大决择分第十五
独地独天一种广大无二山王大决择分第十六
独一无二山王自在道路大决择分第十七
摩诃无二山王最胜高顶一地大决择分第十八
𭺔𣅍陀尸梵迦诺道路大决择分第十九
𭺔𣅍陀尸梵迦诺本王本地大决择分第二十
𭺕尸梵诺本王道路大决择分第二十一
摩诃𭺕尸梵诺母原主天王大决择分第二十二
一种功德纯纯无杂大圆满地道路大决择分第二十三
一种功德摩诃本地明白离恶品藏大决择分第二十四
摩诃本地具足品藏非患道路大决择分第二十五
摩诃宝轮王广大圆满无上地地大决择分第二十六
卷第四系缚地地品类不吉祥道路大决择分第二十七
系缚地地自然本王摩诃𦅂品大决择分第二十八
自然本王广大转地无障无碍俱行道路大决择分第二十九
最极广大俱行山王无尽海海大决择分第三十
出离系缚地清白解脱道路大决择分第三十一
解脱山王根本地地无碍自在大决择分第三十二
解脱山王大道路大决择分第三十三
广大无尽解脱海海摩诃山王大决择分第三十四
摩诃空尘海藏王道路大决择分第三十五
大不可思议重重不可称量阿说本王大决择分第三十六
校量功德赞叹信行现示利益大决择分第三十七
校量过患诃责诽谤现示罪业大决择分第三十八
现示本因决定证成除疑生信大决择分第三十九
劝持流通发大愿海大决择分第四十
高丽古藏作二十卷。与起信论序相符。宋元藏皆未收入。明藏作八卷。复并作四卷。今从之。
此论穷微极妙。专接利根上智。兼为凡小权渐之机。作一乘胜因。伏愿见者闻者。熏习成种。久久纯熟。心光发宣。即能顿入金刚信位。圆修圆证。五位齐彰。与论主大愿。注者诚心。交光相罗。如宝丝网。辗转开导。无有既极。
No. 776-C 略标大意
第一分 归依德处八门。佛。法。僧。有情。无情。假有。空无。普融。
第二分 归依德处十种因缘(已上序分已下正宗分)。
第三分 金刚五位名相。根本五十一位梵名。
第四分 说八转相。同时异时。同处异处。各种差别。
第五分 五位各有三用。共十五种作用。
第六分 金刚五位。根本五十一位。各各互具。成立。一千二百七十五位。○以上四分。为一论纲宗。
第七分 内有六门。五种非空决定住法。五种无常虗假转法。共为第一建立名字不同门。第二所诠义理差别门。第三依位决定安立门。内有十种别建立位。第四依位法数具阙门。第五德患对量现宗门。第六随次别释广说门。
第八分 地藏大龙王有功德过患二义。从七分来。
第九分 功德过患二藏之中。各有十法。通为建立名字门。次说所诠义理门。内分治障对量差别门。安立金刚位地门。
第十分 说三种重。广大数量。令修止观。断惑证真。○以上四分。说对治法门。属渐转位。
第十一分 说十种变对法门。详示出世因果差别之相。
第十二分 说三种数量倍。一法宝。二僧宝。三佛宝。
第十三分 现示本体安立门。现示上末转相门。引经说次第十转。至不可思议无量品。
第十四分 二门同前。数量倍增。百千万亿。乃至无穷尽故。○以上四分。属俱是位。
第十五分 建立五种转相。说不可合一之法。一者上上一一转相门。二者本本一一转相门。三者俱行不离转相门。四者区区不杂转相门。五者圆满具足转相门。
第十六分 一者本一自性位地门。二者本一之本位地门。
第十七分 本转形相。上转形相。
第十八分 说十二无穷。引经一千二百无穷尽品具足俱转。○以上四分。属俱非位。
第十九分 七变修行。总有三种。一者功德七变。二者过患七变。三者等量七变。均有上转下转以为变相。
第二十分 三种百变。过患。功德。等量。名义同前。增倍数转。
第二十一分 三种千变。名义同前。增倍数转。
第二十二分 三种亿变。名义同前。增倍数转。○以上四分。属总持位。
第二十三分 五十一位。各具五十。成二千五百五十法门。位位具足性相本末四法。成立一万二百法。合总数有一万二千七百五十法门。
第二十四分 如前所说一切位中。各各摄差别转五十位。则成六亿三万七千五百法门。
第二十五分 一者横转徧到俱行门。二者竖转无杂一路门。
第二十六分 总别相摄。○以上四分。属圆满位。
第二十七分 入道初门。全仗对治。与第七分后先相映。建立智理障果四法。以为断证公据。
第二十八分 障轻理显。有无齐运。上转下转。至小无量。
第二十九分 行藏海中。常无常德。渐渐增进。至中无量。
第三十分 行常山王海中。有三种大无量。一者常大无量。二者无常大无量。三者转变大无量。○以上四分。说信。住。行。向。进道阶差。
第三十一分 十空无为。十有无为。依二十无为。五十一位建立二种转相。一者重重该摄无障碍门。二者次第乱转超过门。
第三十二分 空有互生。十空无为。一一出生十有无为常法。十有无为。一一出生十空无为常法。
第三十三分 一者空空转。十空各生十空。二者有有转。十有各生十有。三者位位转。五十一位各生五十。
第三十四分 通结体相用。归于无尽。○以上四分。说地上德用。自二十七分以来。凡八分。属渐转位。
第三十五分 统前三十二法。无不自在。
第三十六分 三十三法。没同果海。不可思议。不能穷了。○以上二分。因圆果满(已上正宗分已下流通分)。
第三十七分 说十二喻。赞叹论之胜用。
第三十八分 先说三喻。警醒愚迷。次说十偈。令离诽谤。后说一偈。丁宁诰诫。
第三十九分 马鸣菩萨自说往因。并随佛发愿。及遵敕造论缘起。
第四十分 普劝受持。
No. 776-D 大宗地玄文本论金刚五位图
【图:X46p0168_01.gif】
【图:X46p0169_01.gif】
【图:X46p0170_01.gif】
【图:X46p0171_01.gif】
No. 776
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卷第一
马鸣菩萨 造
陈 真谛三藏 译
清 杨文会 略注
(大宗地者。一切法门之总纲。如地发生万物。义理深微。故称玄文。千枝万叶从此分布。故名为本。论者决择。征释。翼赞佛经也。又本论之外。应有释论以伸其义。惜未传来)。
○归依德处无边大决择分第一
顶礼一切无余明 非一非一诸则地
不数不思无量一 并诸种种趣生类
本无量数断命品 与等尘尘无有法
兼不可说无所有 通俱非是等诸法
论曰。就此二行偈中(天竺偈颂。八字成句。四句为一偈。贝叶梵文。横书三十二字作一行。译成汉文。五字七字不等。亦以四句为一行偈)。则有八门。云何为八。一者显示中中主者门。二者显示道路轨则门。三者显示离杂合一门。四者显示无边毛生门。五者显示种种离识门。六者显示假有无实门。七者显示无所有事门。八者显示具足无碍门。是名为八。
(思议所及处。并所不及处。无非归依德处。则能归所归。融合为一。十界依正。悉入自心。所造之论。摄尽十方三世一切佛法。无欠无余。后生何幸。而能得此妙典耶)就显示中中主者门中。则有五种(佛宝)。云何为五。一者随顺随转应身主者。二者有无无碍变身主者。三者本体本性法身主者。四者本末俱绝满道主者。五者随应无碍自然主者。是名为五(以上开三身为五身。一是生身。二是变化身。此二是应身。三是法身。四是自受用身。五是他受用身。此二是报身○下文引经第一)。修集行因大陀罗尼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尔时花轮宝光明天子则白佛言。世尊。第一导师有几数量可思议不可思议。惟愿世尊为我等众开示显说。我等大众。闻其名字。常诵常念。出无明藏。到涅盘城。于是世尊告天子言。我若以神通力无量无边阿僧只劫中说其名字终不能尽。今当略言。为汝等众宣说其要。善男子。其觉者数广大圆满过于恒沙。略说五种。云何为五。一者随体佛。二者变体佛。三者法体佛。四者莫测佛。五者应转佛。乃至广说故。如偈顶礼一切无余明故。以何义故一切导师皆名主者。以三义故。云何为三。一者自在义。诸法王故(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二者顶上义。三界一故(天上天下。唯佛独尊)。三者周徧义。无所不至故(毗卢遮那。徧一切处)。是名为三。
如是已说显示中中主者门。次当说显示道路轨则门(法宝)。就此门中。则有六种。云何为六。一者音脐言导无碍自在轨则。二者所依本地平等一种离诸虗妄轨则。三者生长庄严一一有力轨则。四者究竟圆满无余尽摄轨则。五者非名非相非体非用无造无作轨则。六者自然现前常住不变无所诠了究竟净满轨则。是名为六(第三分中所说五种本位。以此中一二两法。为第三周徧圆满广大位。以第三法。为第一无超次第渐转位。以第四法。为第二无余究竟总持位。以第五法。为第四一切诸法俱非位。以第六法。为第五一切诸法俱是位。此六彼五。开合应知○引经第二)。金刚三昧无碍解脱本智实性修多罗中作如是说。
复次文殊师利。若我广说。总有十亿七万三千五十法门。行者履游道路则则。若我略说。总有六种行者履游则则。如是六则。通摄一切无量无边轨则藏海。云何为六。一者说则。二者等则。三者种则。四者上则。五者非则。六者常则。乃至广说故。如偈非一非一诸则地故。以何义故一切法藏皆名轨则。以三义故。云何为三。一者金区义。时人易转。法门之印常恒不变。如彼区故。二者引导义。摄将行者令趣治路。如彼导故。三者能持义。善持自相而不坏失。如彼持故。是名为三。
如是已说显示道路轨则门。次当说显示离杂合一门(僧宝)。就此门中。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结缚合一。一切无量无边无明烦恼之众类再生。虽无内合一。而有外合一。以数量等成立契一义故(凡僧)。二者解脱合一。一切无量无边三乘诸圣人等。内有道理之合一义。外有同尘之合一义故(三乘圣僧)。三者具足俱非合一。一切无量无边金刚中间大圣众等。具足能契所契之二义故(一乘圣僧)。是名为三(引经第三)。文殊师利论义第一无极无尽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僧众之海虽无有量。而其本体但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无根无诤地。二者俱根无诤地。三者有根无诤地。乃至广说故。如偈不数不思无量一故。以何义故一切诸僧皆名合一。有二义故。云何为二。一者积集义。集会无量无边一切散乱尘故(身合一)。二者一种义。安止无量无边一切波浪识故(心合一)。是名为二。
如是已说显示离杂合一门。次当说显示无边毛生门(有情)。就此门中。则有三门。云何为三。一者有类毛生无边门。二者空类毛生无边门。三者似类毛生无边门。是名为三。就初门中。则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湿生。四者化生。是名为四。如是四生。能摄一切无量有类根本名数。就中门中。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光明中藏空类。二者暗色中藏空类。三者风云中藏空类。是名为三(中藏者。在内安住也)。如是三类。空故非空(身如虗空非顽冥空)。以隐故空(隐而不现。故名为空)。应审观察。空类眷属。其数众多。不出此量。就后门中。亦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幻化呪术相相无理似类。二者变药方禁相相无理似类(上之二类。虽有相相。而不合理。故名似类)。二者随本现前影像似类(本人妄想所现影像。虽现在前而非实有。亦名似类)。是名为三。如是三类。能摄一切无量无边种种似类根本名数(引经第四)。集类法门修多罗中作如是说。有识种类。广说有十。略说有三。云何为三。一者心识亲近在有众生。二者处所隐藏不见众生。三者识远似有动转众生。是名为三。乃至广说故。如偈并诸种种趣生类故。以何义故一切众生皆名毛生。有二义故。云何为二。一者动转不定义。随趣受生无有定法故。二者众多无数义。方角无有数量故。是名为二。今此门中。为欲现示圣如角尠凡如毛多故。
如是已说显示无边毛生门。次当说现示种种离识门(无情)。就此门中。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共业建立断命品。二者别业建立断命品。是名为二。就第一门中。则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风轮大地断命品。二者水轮大地断命品。三者金轮大地断命品。四者火轮大地断命品。是名为四。如是四轮。能摄一切无量无边共业建立断命品类根本名数。言别业建立断命品者。谓众生身非执受摄发毛等类(引经第五)。业行本因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复次文殊师利。言众生居住世间者。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总轮世间。二者别持世间。是名为二。此二世间。善能摄持无量无边一切居住依止世间。乃至广说故。如偈及无量数断命品故。以何义故一切离识皆名断命。所谓无有了别智品故。
如是已说现示种种离识门。次当说现示假有无实门(假有)。就此门中。则有五种。云何为五。一者如水中月假有。二者如闼婆城假有。三者如阳炎水假有。四者如幻化作假有。五者如谷响音假有。是名为五(引经第六)。大宝无尽莲华地地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如水中月等五种虗说譬喻。总摄五万五千五百五十诠虗说譬喻根本名字。乃至广说故。如偈与等尘尘无有法故。以何义故一切无量虗说譬喻皆名无有。所谓无有实自性故。名曰为无。无有其实非都无故。名曰为有。
如是已说现示假有无实门。次当说现示无所有事门(空无)。就此门中。则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如石女儿无所有事。二者如兔马角无所有事。三者如龟䠓(七由切。同䲡。鱼名)毛无所有事。四者如罗汉染无所有事。是名为四(引经第七)。本地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复次佛子。汝前所问何等法名为无所有品者。石女儿等四种本说。我若广说。其数无量。乃至广说故。如偈兼不可说无所有故。以何义故一切空法皆悉名为无所有事。有二种故。云何为二。一者彼空法体性空空如此四本说故。二者此空若不诠彼则是空故(假此空法。以诠他法之空。若不诠彼。则此空本无)。是名为二。
如是已说现示无所有事门。次当说现示具足无碍门(普融)。就此门中。则有十种。云何为十。一者心主法。二者心念法。三者色主法。四者色子法。五者非契应法。六者无为法。七者非有为非无为法。八者亦有为亦无为法。九者俱俱法。十者俱非法。是名为十。言心主法者。可一八识等诸心识本法故。言心念法者。与此相应一切数法。言色主法者。可一能造大种法等。言色子法者。可一所造种种色法言非契应法者。可一非色非心种种诸法。言无为法者。虗空等四种无为法。言非有为非无为法者。一心等诸本性法。言亦有为亦无为法者。一心等诸本性之法作业用相。言俱俱法者。大本之法其第一分。言俱非法者。大本之法其最后分。如是十法。今此门中。一有一无。一生一灭。一逆一顺。一品一类。不相舍离。是故说言现示具足无碍门焉(此门统摄一切诸法。为本论之纲要。故归依德处总汇于兹○引经第八)。最胜德王广大虗空修多罗中作如是说。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十方世界微尘之数。无量无边法门大海。一居一起。一住一止。终不分剖。亦不舍离。以此义故。建立称曰广大圆满虗空地地无尽无极法界大海门。乃至广说故。如偈通俱非是等诸法故。
○归依德处因缘大决择分第二
如是已说归依德处无边大决择分。次当说归依德处因缘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以有十种大因缘 造作归依德处海
所谓礼恩及加力 广大殊胜与无我
决定大海并赞化 兼通现示自本身
如是十种大因缘 圆满大士乃能具
凡非境圣亦非量 随分菩萨亦不能
论曰。何因缘故归依德处。以有十种大因缘故而作归依。如偈以有十种大因缘。造作归依德处海故。云何名为十种因缘。一者礼敬尊重甚深因缘。能作礼敬归依德处。摧伏憍慢增长善根故。如偈礼故。二者忆念恩泽报推因缘。而能造作胜妙论教。开晓一切狂乱众生。一切德处皆悉欢喜故。如偈恩故。三者仰请加力成为因缘。若为造作大论法门。彼诸德处不以加力。不能分别法门海故。如偈及加力故。四者开布广散令了因缘。以妙言辞示聪明诠。现了彼诸修多罗中祕密微妙深远文义大海。为令广大故。如偈广大故。五者劝物令生殊胜因缘。造作论教开示文义。若不归依。彼诸众生不能究竟信受奉行故。如偈殊胜故。六者修习忍辱无我因缘。发起欢喜。尊重归向广大心故。如偈与无我故。七者出生功德决定因缘。归依德处造作论教。若见若闻。若见见者。若闻闻者。若同国住。一切皆悉随时不移。出生增长无量无边一切功德善根之品。决定决定不谬违故。如偈决定故。八者大海无尽宝藏因缘。积集无量无边一切诸种种力。造作殊胜圆满大海如意宝轮金刚德藏。为欲救度无量无边贫穷苦恼众生类故。如偈大海故。九者方便善巧教化因缘。具足者中虽无别归。而赞教化为利生故。如偈并赞化故。十者现示过去本身因缘。所归德处一切皆悉无非自身之摄持故。如偈兼通现示自本身故(菩萨融三世间以为自身。所谓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法身。智身。此六是智正觉世间。业报身。众生身。此二是有情世间。国土身。虗空身。此二是器世间)。是名十种大因缘相。如是广大殊胜因缘。何人所作。佛菩萨作。菩萨菩萨当不能作。况凡二乘。如偈如是十种大因缘。圆满大士乃能具。凡非境圣亦非量。随分菩萨亦不能故(此论从一信心。具余五十位。又位位中。具金刚五位。是名佛菩萨。亦名圆满大士。东土谈教义者。以十住初心便成正觉。为圆顿极则。马鸣大士则言信位便该果海。实大法东来所未闻也。菩萨菩萨者。渐教三贤十圣。位位别修。不能一位摄一切位。故名随分菩萨。若一念与真际相应。则转偏成圆。转渐成顿矣。凡者六道众生也。二乘者声闻缘觉也。虽证圣道。只名小果耳)
(以上序分竟以下正宗分)。
○一种金刚道路大决择分第三
(唯此一乘。无二三。故称一种。究无坚固。不可破坏。喻如金刚。千竟圣所由。纵横无碍。名为道路)。
如是已说归依德处因缘大决择分。次当说一种金刚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一种金刚地 总有五种位 谓渐次究竟
及圆满等非 并及等是位 如是五种位
诸修多罗中 具足无余说
论曰。一种金刚道路无碍本地地中总有几位。广说虽无量。略说有五种。如是五位。一切总则。一切根本。一切中藏。一切出生。如偈一种金刚地。总有五种位故。云何名为五种本位。一者无超次第渐转位。二者无余究竟总持位。三者周徧圆满广大位。四者一切诸法俱非位。五者一切诸法俱是位。是名为五种根本位(第一第五两位。就生灭门说。第二第四两位。就真如门说。第三一位。真如生灭二门和合说)。如偈谓渐次究竟。及圆满等非。并及等是位故。如是五位。自家宣说。龟则方说(上问下答)。如是五位。直是方说。非宣说量(自家宣说者。随意发挥。应机无定也。龟则方说者。佛佛道同。古今一致也)。如偈如是五种位。诸修多罗中。具足无余说故。
位所依止本数名字。其相云何。偈曰。
所依止本数 总有五十一 谓虗假光明
四十种名字 不动真金刚 十种本名字
及大极地故 是名所依数
论曰。五种本位所依止之名字差别其数几有。广说虽无量。略说有五十一种名字。如是五十一种根本名字。一切天地。一切父母。一切体性。一切所依(天为日月星辰所依。地为人物草木所依。父母为有情所从生。体性为形色之本元。举此数者皆为一切世法之所依。以喻五十一根本位为一切佛法之所依○别一解云。五十一种根本名字。为一切万物之天地。一切有情之父母。一切形色之体性。一切法门之所依也)。如偈所依止本数。总有五十一故(若非根本五十一位。则金刚五位无所依止。以论中所阐。重在金刚五位。故先列之。次列五十一位以为依止。犹如一经一纬。相织而成一幅杂华云锦也)。云何名为五十一数。所谓虗假光明分中有四十种。真金刚中有十种数。此五十中。加大极自然陀罗尼地故。是故成立五十一数(此分初列根本五十一位。以地前四十心。名为虗假光明。地上十心。名为真金刚。且依通途教义而言。自第七分至论终。则五十一种皆名真金刚位。方显此论之玄宗。盖一信心。即具五十一位。因果交彻。非若他宗判十信为内凡。住行向为三贤。地上为十圣。天地悬隔也。华严论疏。说初住成佛。摄四十二位。以十信为相似觉。未入分证位。此论则以信心统摄真金刚位。诚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也)。名字分中四十种数当何等相。所谓十种爱乐心。十种识知心。十种修道心。十种不退心。各差别故。云何名为十爱乐心(十信)。一者必叉多(信心)。二者阿摩诃尸(念心)。三者谛度毗梨耶(精进心)。四者和罗只度(慧心)。五者奢摩陀提尸(定心)。六者摩诃阿毗䟦致多(不退心)。七者阿罗婆诃尼(回向心)。八者婆𡄣多阿梨罗诃谛(护法心)。九者尸罗俱尸阿尸罗(戒心)。十者摩诃毗呵阿僧那(愿心)。是名为十。云何名为十识知心(十解亦名十住)。一者留伽度(发心住)。二者留谛迦度(治地住)。三者留罗伽(修行住)。四者留摩诃(生贵住)。五者安婆娑(方便具足住)。六者毗䟦致(正心住)。七者阿毗䟦致(不退住)。八者必叉伽(童真住)。九者必阿罗(法王子住)。十者留山迦(灌顶住)。是名为十。云何名为十修道心(十行)。一者度伽呵(欢喜行)。二者度安尔(饶益行)。三者度只罗(无瞋恨行)。四者度和差(无尽行)。五者度利他(离痴乱行)。六者度生婆谛(善现行)。七者度沙必(无着行)。八者度阿诃(尊重行)。九者度佛阿(善法行)。十者度叉一婆(真实行)。是名为十。云何名为十不退心(十回向)。一者罗谛流沙(救护一切众生回向)。二者罗昙沙(不坏回向)。三者必自伽(等一切佛回向)。四者法必他(至一切处回向)。五者佛度陀(无边功德藏回向)。六者罗叉必(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者师罗文伽(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八者婆诃谛(真如相回向)。九者婆罗提弗陀(无缚解脱回向)。十者达摩边伽(法界无量回向)。是名为十。如偈谓虗假光明。四十种名字故。云何为十真金刚心(十地)。一者鸠摩罗伽(逆流欢喜地)。二者须何伽一婆(道流离垢地)。三者须那迦(流照明地)。四者须陀洹(观明焰地)。五者斯陀含(度障难胜地)。六者阿那含(薄流现前地)。七者阿罗汉(过三有行远地)。八者阿尼罗汉(变化生不动地)。九者阿那诃诃(慧光妙善地)。十者阿诃罗弗(明行足法云地)。是名为十。如偈不动真金刚。十种本名字故。此五十中。更复加婆伽婆佛陀(妙觉者上无地)。应审观察。是名五十一种名字。如偈及大极地故。是名所依数故。
如是五十一种心中。彼无超次第渐转位。安立属当。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位中 如次无超转 一中具一切
名为渐转位
论曰。唯一行者。五十一种别相位中回向趣入。如其次第无超过法。所以者何。此门位量法如是故。如偈五十一位中。如次无超转故。如是行者。以何行相而渐渐转。谓具具转故。云何名为具具转相。谓一信心位中。具余五十心而转。乃至一大极地位中。具余五十心而转故。若尔。一物耶。异物耶(上问下答)。实是异物。而一物故。所以者何。一信心中具一切位。非余位故。而一信中具一切位。同余余位中具一切位故。以何义故。一信心中具诸余位。更须渐转(上问下答)。具一中具。而不能具多中具故。是故须转。今此门中。五十一中。一切具具皆悉具足。方名渐转位故。如偈一中具一切。名为渐转位故(引经第九)。摩诃衍金刚种子修多罗中作如是说。金刚道路足行行者。以二大事而决定转。云何名为二决定转。一者徧度通达转。二者具具增长转。是名为二。言徧度通达转者。通徧经过五十一种大道路故。言具具增长转者。一一位中摄诸位故。乃至广说故。
(别教一乘。逈异三乘。故名唯一行者。五十一位。位位圆具。次第渐转。无超过法。是圣教之纲宗也。华严经中纯谈此义。行布圆融。圆融行布即渐即顿。亦构亦实。若非此位。则一切佛法无可安立故居五位之首。此段文义。甚为精妙。悉心体究。自能通达。不烦委释。一切经中。凡说多劫修行位位圆证者。皆属此门)如是已说无超次第渐转门。次当说无余究竟总持门。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位中 随其先得入 摄一切一切
名无余究竟
(随入一位。即全彰性德。所谓以少方便。疾得菩提也)。
论曰。有五十一别相位中。或有行者以信趣入(楞严经。五阴尽时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即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岂非从干慧地彻于究竟乎。有人判干慧地亦在信位。即是以信趣入也)。或有行者以真金地而趣入(楞严经。观音圆通。判位应在初住。而佛果妙用。一时现前。岂非无余究竟乎。古德亦有判作初地者。是以真金地而趣入也)。或有行者以大极地而趣入(达摩一宗。以大极地而趣入。内分二类。一从久远劫来。涤除心垢。忽遇机缘触发。一超直入。一是大心凡夫。奋起根本无明。忽然迸裂。顶门眼开。彻透心源。后世浅学之士。慎勿妄贪高举。承虗掠影也)。如是等诸行者。随其先得入位之量。尽摄一切一切位地。究竟无余。亦无移转。亦无出入。一一白白。是故说言总持门位。如偈五十一位中。随其先得入。摄一切一切。名无余究竟故(此义经中往往有之。后人不达。曲为解释。此论一出。方知奇特之法。超越常情。非通途教义所能该摄也○引经第十)。难入未曾有会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即是入楞伽经)。
回向则信心 信心则佛地 佛地则十地
究竟有何次
(依真如门。说乱住位)。
乃至广说故。
如是已说无余究竟总持门。次当说周徧圆满广大门。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种位 无前后一时 俱转俱行故
名周徧圆满
论曰。五十一位。无有前后。一时俱转。一时俱行。无有所余。亦五十一别相位中。所有无量无边诸位。无有前后。一时俱转。一时俱行。无有所余。是故说言圆满位焉。如偈五十一种位。无前后一时。俱转俱行故。名周徧圆满故(引经第十一)。法界法轮无尽中藏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尔时文殊师利闻世尊所说。即从坐起。合掌顶礼。前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横转无向修道人者。如宜世尊。为诸大众宣说开示如是大事。于是世尊即告文殊师利言。一种无二一道一区大地行者。一切行道。无前无后。一时发起。一时同转。一时住持。一时证入。一时安立。是名横转无向道人。乃至广说故。
(贤首清凉疏华严经。阐扬一时一处帝网无尽法门。正合此位)如是已说周徧圆满广大门。次当说一切诸法俱非门。其相云何。偈曰。
诸无量无边 一切种种位 皆悉非建立
名俱非位地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此俱非门。非因非果。非位非地。非有非无。非名非义。非事非理。非坏非常。非生非灭。一切一切分悉非故。如偈诸无量无边。一切种种位。皆悉非建立。名俱非位地故。若尔。以何义故建立位名(上问下答)。以其非义立为位故(般若波罗蜜如大火聚。烧尽一切世间悉无有余。而不损一草。又云。般若妙智。不与二十二根相应。皆此位义也。故菩萨行深般若时。证入空如来藏。四句离。百非遣。何有一法当情耶○引经第十二)。大明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即是般若经)。无位位。第一位(禅宗说无位真人。正符此义)。乃至广说故。
如是已说一切诸法俱非门。次当说一切诸法俱是门。其相云何。偈曰。
一切种种法 无非金刚身 以一身义故
名为俱是门
论曰。无量无边一切位法。一切皆悉是金刚身。等无差别。唯依一身。是故说言俱是门焉。所以者何。今此门中。无一一法而非金刚真实身故。如偈一切种种法。无非金刚身。以一身义故。名为俱是门故(引经第十三)。种金大地修多罗中作如是说。无病道人。唯见积影。不见散身故(此位顺不空如来藏。金刚身者。法界体性也。三千性相。皆是法身所现影像。台家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者。盖有见于此也。入此位中。求纤毫过患不可得。故名无病道人。散身者。随业感果。苦乐万殊者也。既见实相。则触处全真。无染幻之形状矣)。
○金刚宝轮山王大决择分第四
(此分言种种差转相。故名宝轮。别王表果德。位山位有果也)。
如是已说一种金刚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金刚宝轮山王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渐是尽满非 一时及前后 与俱并俱非
一异时处转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一身金刚大力宝轮山王体中。次第渐转。诸法等是。无余究竟。周徧圆满。俱非绝离。此五种位。一时转。前后转。俱有转。俱非转。亦一时转。亦异时转。亦一处转。亦异处转。具足具足。自在自在。无所障碍故(差别转相。略说八种。若明此义。则知古今宏法大士。于五位法中。有单提一门者。如南岳青原以下五宗禅德。即是异时异处转也。有兼阐二门三门者。有具转五门者。如天台贤首清凉永明诸公。皆名一时一处转也○引经第十四)。大严尽地虗空法界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复次龙明。汝前所问云何名为金刚本身广大地地无障无碍恒沙功德品者。殊胜极妙。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五种金刚道路足行地地。无尽中藏之根本自性。出生增长所依止藏。乃至广说故。
○金轮山王道路大决择分第五
(以十五种作用。名为道路)。
如是已说金刚宝轮山王大决择分。次当说金轮山王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山王道路中 总有十五位 体五种位中
各有三用故
论曰。此金轮山王道路中。建立几位为道路量。广说虽无量。略说有十五种位。以如是位为道路分。如偈山王道路中。总有十五位故。以何因缘分明了知此道路中有十五种根本之位。谓彼金刚大力宝轮山王体五种位中。皆悉各各有三种自在作用故。以此义故。成立十五差别名数。如偈体五种位中。各有三用故故(引经第十五)。方修多罗中作如是说。一区王民行地地中。唯有十五种体分业数位。无所余位。乃至广说故(引经第十六)。然明神妙理修多罗中作如是说。有二十五种差别位者。取王家转。非取作转故(金刚五位中。位位互具五种。则成二十五种差别位。以互具者。皆是本体五位。故名王家转。此分所说位位各有三用。乃造作转。与彼本位有别)。造作转摄十五种位名字形相当如何耶。偈曰。
明了及远数 相续并三合 徧动徧不动
字等兼广大 徧到不徧到 融立与俱离
是名十五名 如次应观察
论曰。就次第渐转体中。则有三种用。云何为三。一者分明了达审地作用。不乱次第。建立位地。行道分明。名义俱了故。如偈明了故。二者远行远修无数作用。经无量劫。过此诸位。修集功德。无穷尽故。如偈及远数故。三者无断无绝恒转作用。刹那刹那。中间中间。常恒不息。自然转故。如偈相续故。是名为三。就诸法等是体中。亦有三种用。云何为三。一者能诠能了一合作用。善巧言说。无碍觉慧。其数无量。一金刚故。二者所诠所证一合作用。甚深极义。胜妙玄理。唯是一区。唯是一身。无二歧故。三者随应有名一合作用。随其所应一切有名。一切皆悉一金身故。是名为三。如偈并三合故。就无余究竟体中。亦有三种用。云何为三。一者周徧圆满动转作用。第一时中。依一位中通摄一切而究竟转故。如偈徧动故。二者周徧圆满不动作用。如是转者。所余一切无量位中。不移不转常决定故。如偈徧不动故。三者名句文字无别作用。随其先唱。与余一故。如偈字等故。是名为三。就周徧圆满体中。亦有三种用。云何为三。一者无量无边广大作用。其法自体出现业相。尽极广大无分界故。如偈广大故。二者无碍通达徧到作用。一时建立一切位故。如偈徧到故。三者极极无数不徧作用。徧通经过。而唯有一边故。如偈不徧到故。是名为三。就俱非绝离体中。亦有三种用。云何为三。一者消融无所建立作用。一切诸法皆悉遣除。无所许故。如偈融故。二者建立诸法悉持作用。一切诸法。以俱非义是理成故。如偈立故。三者消融建立俱绝作用。究竟绝道广建立故。如偈与俱离故。是名为三。是为十五种位名字焉。此道路位。大利根者乃能通达。钝根众生决定难了。如偈是名十五名。如次应观察故(上来十五种作用。文辞巧妙。义理深玄。利根上士。智慧观察。即能通达。钝根众生。虽难明了。苟能深心体究。亦作将来胜因。幸勿自生退屈也)。如是诸位。亦一时出兴。亦异时出兴。亦俱时出兴。亦一处转。亦异处转。亦俱处转。亦不出兴。亦不移转。亦唯一种。亦是多种(出兴移转有十种不同。是故圣贤应世。于十五用。或具或阙。或隐或显。人莫能测也)。于彼本法。有作功用。有作方便。自然自在。建立造作。应审观察。
○独一山王摩诃山王大决择分第六
(独一者。无对待也。摩诃。此云大。超出凡小权渐也)。
如是已说金轮山王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独一山王摩诃山王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摩诃山王中 总有千二百 七十五种位
谓五十一种 大根本位中 皆一一各各
渐转等五位 具足安立故
论曰。此独一山王摩诃山王体中。建立几位以为体分。广说虽无量。略说其要。唯有一千二百七十五种决定位故。如偈摩诃山王中。总有千二百。七十五种位故。以何因缘。山王体中。有千二百七十五位。分明现知。所谓常恒五十一种根本位中。一一各各。次第渐转。诸法等是。无余究竟。周徧圆满。俱非绝离。五种位。具足转故。亦渐转等五种位中。各各开示渐转等五种别位故。是故成立一千二百七十五位(五十一种根本位。各具渐转等五位。即成二百五十五位。又渐转等五种位中。各具渐转等五位。便成一千二百七十五位)。如偈谓五十一种。大根本位中。皆一一各各。渐转等五位。具足安立故故。此独一山王摩诃山王体中。如是千二百七十五种位。亦一一时转。亦异一时转。亦俱一时转。亦皆非转。亦一时一处转。亦一时异处转。亦异时异处转。亦皆非转(八种转相。与第四分有别。盖第四分专论五位。此分则论位位互具。成一千二百七十五位。是故转相更变耳)。自在自然。无障无碍。是故说言无尽虗空大陀陀筏罗法界本藏。地地出生无穷无极广德大海法门藏焉(引经第十七)。大智庄严法界性身甚深修多罗中作如是说。非比非喻。难得惟说。大海中藏。大海一体。本地地中三品德类。具足圆满无所阙失。云何为三。一者上品德类。其位名字。众多无数。与十方世界微尘之数其量等故(华严经内。海云比丘受持普眼法门。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须弥聚笔。书写此经一品中一门。一门中一法。一法中一义。一义中一句。不得少分。即此上品德类也)。二者中品德类。其位名字。与百百百亿三千大千世界微尘之数其量等故(龙树菩萨入龙宫所见上本华严经。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华严经。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皆中品德类所摄)。三者下品德类。其位名字。有一千二百七十五位故(下本华严经。十万偈。四十八品。乃下品德类所摄)。是名为三。如是诸位。一一一一一一。乃至无量无量无量无量无量无量(心真如门。为万法之本。平等无二。故说为一。信。住。行。向。地。佛。有六位。以六个一字括之。心生灭门。显示差别相用。不可穷尽。以六个无量括之。若引世典表法。六一者干之六爻也。纯粹至精。称之为一。六无量者坤之六爻也。万物资生。故称无量)。乃至广说故
(以上四分为佛法之总纲。第三分开演正宗。首举金刚五位。普摄经中差别门径次列根本五十一位以为依止。则无尽教海纲举目张矣。第四分总括前文。详示转相。第五分就五位中开出十五种作用。为无边妙用之根源。第六分明位位互具。为后文广大法数之张本。一部论义。揭示昭然。所谓大宗地者此也。以次三十分。层层两扬。皆从此中流出耳)。
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