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疏目次 卷第一释序品中缘起义释论第一(不完) 卷第六释初品中三十七品义第三十一(不完) 释初品中三三昧义第三十二 释初品中四无量义第三十三 释初品中八背舍义第三十四(不完) 卷第十四释初品中四缘义第四十九 释初品中到彼岸义第五十 卷第十五释初品中信持无三毒义第五十二(不完) 释报应品第二 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一(不完) 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余(不完) 卷第十七释叹度品第五 释舌相品第六 释三假品第七 释劝学品第八 释集散品第九上 释集散品第九下 释行相品第十 释幻品第十一 释义品第十二 卷第二十一释校量舍利品第三十七 释校量法施品第三十八 释随喜回向品第三十九 释照明品第四十 释信谤品第四十一 释叹净品第四十二 释无作实相品第四十三 卷第二十四释灯喻品第五十七之余 释梦中入三昧品第五十八 释恒伽提婆品第五十九 释学空不证品第六十 释梦中不证品第六十一 释梦中不证品第六十一之余 释同学品第六十二 释等学品第六十三 释愿乐品第十四 释称扬品第六十五 释称扬品第六十五之余 释嘱累品第六十六 释无尽方便品第六十七 释六度相摄品第六十八 释六度相摄品第六十八之余 释大方便品第六十九(不完) 大智度论疏目次(终) No. 791 大智度论疏卷第一 也一云行者即是田义。前言归敬佛宝。即是果头大圣今明僧宝。即次归敬因中诸圣。欲分别因果二圣。故云圣众行福田也。 学无学人以庄严者。上虽云圣众。未知何者是谓学无学人。学者苦忍已上。至罗汉向。三果四向七种学人。此并怖求进习。名之为学。唯罗汉果既息驾玄厚。无一所进习。所作已办。故名无学。学人有十八。无学果有九。合为二十七圣。若暖等四心。名非学非无学此义至后念僧章中。别广释也。 就菩萨法中。一未得无生法忍果名学。得无生法忍果已上是无学。二者功用道中名学。无功用道名无学。若对小为言者。地前四十心。应是非学非无学。若就因果明者。十地已来是学。唯佛果是无学。今此初既别归敬佛宝。已不论佛果。无学也。以庄严者。一云。明此学无学人。内有胜德。外有异容。共相光显。生物益。故言庄严。一云。明此人外以戒庄严身。内以定慧庄严心。此等圣人。唯以戒定智慧庄严身心。故云以庄严。所以大集经。以四璎珞庄严亦名戒璎珞庄严。亦名戒璎珞庄严定慧亦然也。 后有爱种永已尽者。一云。初三句。正明离过。即是断德。后一句次明集德。即是有为功德。于离过中。初二句。明离烦恼。后一句明离业苦。初句离爱。第二句离见。爱根本。所谓想受生烦恼。想受亦灭。故云已除。亦可前一云离三住地。我所既灭者。离见一处住地。根已除者。离无明住地。又云后有爱种永尽者。后有即是三有。明于果结。爱种者。即是子结。明举爱分烦恼。诸阿罗汉既断三果或尽。子结永无。小乘虽有见爱二轮烦恼。然三界受生去留唯听我爱。以爱尽故。三界业坏。后更不生受三界二十五有等诸有果报。故经云。唯爱能令诸有相续。有爱则生。爱尽则灭。爱既闰生。是诸有之本。以据爱为言。云后有爱种。但举其爱。则知五钝使俱亡。故下论云。若断一事。我则说汝得阿那含果。若阿罗汉。此未来子果两结。俱已永尽。虽有残身残习。是所不论。若三果四向。各分乖尽。今偏据四究竟极尽之处为语。故云永尽。又且分尽都尽者。皆各永灭。不复更生。故云永尽。不论如沙井退者。何以得知。今此中是叹德时。故但取其永尽之义不取退义。明义意各有时。若贤圣义中。为分别贤圣有退不退义故。所以论之。今此中但取其永尽义。不取其不永尽义也。若论菩萨。于初地时。三有果亦皆永尽。此之现身。酬前因得。前因业烦恼已谢。更不复论受后分段身。至于七地。二种生死皆悉永忘。亦云永尽。故楞伽经云。二种摄受生。智者应远离。即是无眼及四住。有漏无漏二业摄得。二种二生死。即初地离之。此义略出之。后别释果结。未来生死尽。即是非智缘灭。如人王经说也。问。若生死无分尽义者。烦恼亦无薄义不。不言断余三名为薄者。义亦六道余三名为分尽也。 我所既灭根已除者。有人言。我所既灭者。即是见分烦恼。根已除者。是爱分烦恼。今师解成实中。虽有示相不示相之名。而不解释。唯僧只律中释言。诸贪瞋等或明外章。名示相。或恨者结在内心。不形于外。故名不示相。或前明爱种。即爱分烦恼。或所既灭者。是见分烦恼。而所在前明爱在爱明见者。所以前明不受诸有者。只由无爱闰故。后有不生。业果相随。义相涉入。故在前说。今此既是随便所说。是于说时。非行时故。所以在后明见。于义无伤。一云。此是叹德。既难除在后而灭。先举胜德叹之。故创云爱尽。成叹德义也。恨者亦通于见爱。学人亦有亦有。随见随爱等恨今云已除者。此二种恨悉除。分除永除。故云已除。长法师乃云根已除。明以三毒为诸见根本。今三毒已尽。诸见亦亡。故云我所既灭根以除。我者是我见。所者是我所见。今明圣智并除。故云既灭。但举我见。则知五利通除。故云根已除也。 已舍世间诸事业者。生死为世间法有为事。若造生死诸有之业。名为世间事业。明诸圣众必更不造世间生死三有之业。唯修出世涅盘清净之业。故言舍诸事业。又云。毕竟不造分段世间生死事业。故言舍诸事业。不无犹造无为生死之业。但尔时此业既出分段世间故。故云不造世间诸事业。又事者是苦。业者是感苦业。若断烦恼。业种自燋。苦种不续。故云已舍事业。一云。事者阴界入等。不造世间五阴等业。故云舍事业。 种种功德所住处者。此圣众等。具诸禅定智慧。三十七品等智断功德。积集庄严之所成就。有无量有为功德。亦有无量无为功德。故云种种。此诸圣众。皆具此等无量二种功德。为依住处。住言所住。如依因义。以功德为能依。诸圣人身心为所依。故云所住也。 一切众中最为上者。此句举德显胜。成上第一句义。欲论诸道。既有九十六种。此九十六种皆悉有众。今此诸圣众。于九十六种众中。更无过者。最为第一。故云最为上也。 稽首真净大德僧者。此之一句。即是举德结成也。上明断德文。还为成此中真净义。总结归敬实僧。真净者。明此诸圣众等。既真证实相。断除烦恼。皆是真实清净之众。上圣众大海。还成此中大德僧义。此之烦或毕竟不生。故云真净也。大德僧者。此圣众等。于诸众中。其德高广。一切诸道众中。此之僧德最殊胜。故言大德僧。一云。智断有为无为功德。悉皆成就。故云大德僧也。问。龙树菩萨既是法身大士。云何乃归敬诸下位声闻僧等也。解言。僧名为众。如人虽复百臈若人法座。虽唯有诸小比丘。亦须礼拜。何以故。然我本敬众。不敬于人。此诸声闻虽言是小。为敬众故。龙树一人应法须归敬。一云。释迦无别菩萨僧众。菩萨入比丘众中。还须依僧次第作诸法事。此众之中。菩萨声闻一切俱有。是故龙树应须归敬也。 一心恭敬三宝已者。三宝义。此中应广说。自此文来即是第三归敬僧宝中。第二别归敬权僧三人。次师弥勒及二经主。此初一句即是结上生下。明论主先既总归敬三宝已讫。今次欲别敬三人。是故经言一心恭敬三宝已。龙树所以云。一心恭敬三宝者。明诸菩萨凡所施为终无乱意。归敬三宝亦不散心。至成尊重。故言一心。一云唯为欲造此论。合法流通。更不为余事。故云一心。一云。佛所以说此法者。为欲令物信解依教修行。我今承顺佛意造于论。亦复如是。与佛心不异。故云一心也。师又引阿育王来呪释。龙树既是大菩萨。所以归敬僧者。龙树既迹生像法。欲显佛在世时诸人德胜。所以归敬。明佛在世时。须达长者。以百亿斤金。为佛买地立精舍。阿育王。是佛灭后一百六年出世。为阎浮提王。领地下一由旬鬼神。地上一由旬鬼神。作䥫轮王。王一天下。问诸臣言。佛在时谁作功德最多名。声最胜。诸臣答言。闻道唯有须达。用百亿金作功德最胜。此不可及。育王言。我为阎浮提王。领一天下。何为所作功德名声远布。不如小小长者子。即以所有一切诸物。悉作功德。至临死时。始计算之。只得九十四亿金。少他六亿。佛灭度后。大䥫轮王功德。既不如佛在世时长者。又佛在世时。六群比丘威仪法则。犹胜佛灭度后。忧婆崛多大阿罗汉。以此义故。龙树菩萨。将欲显佛在时众僧德胜。令慕彼时。所以龙树今日虽是大菩萨。亦须归敬。故言归敬三宝已。 及诸救世弥勒等者。此句即是生下。问。弥勒既是僧宝。已入三宝中归敬已。今何故复言及诸救世弥等。解言。弥勒既是当来。此云绍尊位者。故须别归敬。言救世者。明世间众生行大黑暗。轮回生死。造业无穷困烦恼病。若无诸佛出世。授以法药。说诸大乘三乘妙典解脱等法。救众生者众生则常没世间。无由得出。由诸佛慈悲本愿力故。出现于世。说法教化世间众生。令远得涅盘出世间果。今日释迦既以本愿大慈悲力。在于今日。为救世师。弥勒当来。次补佛处。亦如今佛为救世师。是故归敬。举德显人。故云救世弥勒等也。一解言若身子善□等者。此当是别归敬二人。若弥勒者。非独自归敬弥勒一人。何以知然。偈云及诸救世弥勒等。既言及诸救世。复言弥勒勒。等云何只言一人。明诸佛道同。今日论主欲作论。弘宣三世佛法。但寄于此经。以明斯致一。一代佛法既尔。诸佛所说皆然。今日别明归敬一切十方。以补佛处。如弥勒等。为救世师。绍尊位者。悉皆归敬。何但独自弥勒一人。所以偈中言及诸救世。又言弥勒等。若别唯敬一人者。岂得言及诸救世。岂得言等。一云。及诸救世者。即是及二经主。弥勒等者。论其三人。何故知然。此中既别举名设敬。故不应论余人也。 智慧第一舍利弗无诤空行等者。此下明别归敬经主两人此彼若波罗蜜。既是真实空解。平等智慧。无相之。佛弟子中智慧第一。无过身子。常修空观无诤行第一。无过善吉。是故如来命此二人。对说波若。亦即是表出空慧二种法门。论主今日既将欲知经作论宣释。故别归敬对扬之主。虽知对扬。不知其德。云何欲令众生生深敬信。故举德显人。云智慧第一无诤行等。别明归敬也。二者。明此二人既是声闻。如来今日对此二人说波若者。当知波若是小乘法。恐有此疑。论主既是法身菩萨。尚别归敬如此二人。当知此人非实声闻。此人所说非小乘法。故命说品言。佛告须菩提。汝当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论主今欲拂迹归本。断后代疑。故提名举德。别中归敬。又此二尊者。皆悉是过去诸佛。既为影响释迦。迹现声闻。示为弟子。明此波若之理。其深微妙。若非诸佛如来。不可穷尽。唯佛与佛。乃能究之。故法华经言。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故前偈言。智度大海佛穷尽。如来将欲说此甚深微妙法故。命此二人。此之二人既是过去如来。论主今日欲断此疑故。所以别敬此二尊者耳。又法华云。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少欲厌生死。实自净佛道。示众有三毒。又现耶见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众生。今日时众几教相可。正在二人。故如来命说。所以别归敬也。舍利弗等立名因缘。如后文释。 我今如力欲演说者。此两行偈。即是归敬文中。大分第四明申造论之意。求听请圣加助。所以西国一切所作。皆悉归敬请圣加助。今日此间行斯法用甚少。少多行之。不如中国也。我今如力者。即是随力。明波若实相之法。平等大慧。唯佛乃穷。其理玄远。非义所测。然我今日既欲宣通此法。齐我所知随力随分。欲演斯指。故云如如力等也。 大智彼岸实相义者。大智即是摩诃波若。故云大智彼岸者即是波罗蜜。实相者即是常住波若。义者是第一义。彼岸有三种。已如开经中说。今言彼岸实相。义者。即是无彼此之彼岸。此中虽复亦明此三种波此岸。但诸佛如来所以说者。只欲令解于无说。今日经论宗指之意。为欲明第一义悉檀。实相波若无相彼岸。性净涅盘常住妙理。但其余者三种悉檀。既未尽其极。故非正意所明。但炎明之耳。今欲辨者。唯实相彼岸。故云实相义也。就以生死为此岸涅盘为彼岸中。若以因果分门者。今刚已来犹有烦习等义故。故亦名为此岸。唯至佛果。方便净涅盘圆足。不同相涅盘名为彼岸。此是一□大判如是。但声闻所见执此为实义。故下论云。是声闻法中彼此岸。若言据二种生死为此岸。二种生死亡为彼岸者。即七地已上为彼岸。六地已来为此岸。若就其似义明者。约次第行人为言。地前既未真证明曰断除生死。故云此岸。地上既真证明白断除生死。名为大乘入涅盘流如小乘初果名入流义。故云彼岸。若以得相似分常。圣胎解等。为彼者。则习种已上。既得入佛道。成于度义。亦得为彼岸。若习种前。既未得圣胎。未能折薄生死。故名名此岸。若就声闻回心入者为言。则轻毛已上亦有得是彼岸义。当广说。二云。六弊为此岸。佛道为彼岸者。若据得成度义为佛道者。则习种已上。得是相似度义。是相似佛道。得是相似彼岸。初地已上。为真佛道。为真佛道为真彼岸。苦提者。此间名道。故胜鬘经云。无明住地佛菩提智断者。此意云。于三乘道中。此属佛道智所断。佛道智者。即是大乘道智。此据因中为语。故云佛道。若至果时。乃是佛果。非是佛道。佛道据因。当知初地已上智慧。即是佛道智。当知初地已上断无明。佛断穷轻习尽。故涅盘经云。须陀洹人亦名为佛。何以故。正觉见道断烦恼故。习种已前虽有布施。既未得成度义。故施属河中。未得属度。亦未名佛道。六弊等障人在此岸。若习种已上施。悉得为相似渡布施河。已前施者。既未渡施河。犹名此岸回心入者。已如上释。三以无彼此为彼岸等者。以彼此为此岸者。生死涅盘俱为此岸。无生死涅盘。如为彼岸故下经须菩提言。若有一法过涅盘者。我亦。 大智度论疏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