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卷第三(之上) 蠡泽沙门 善熹 述 第七二乘回心者有六种说。 回心者孔目云回心义者大分有二一据未入佛法以明回心二据入佛法无流之际解脱分善以辨回心初据未入者谓其一阐提位相似修行作普敬认恶法会彼阐提令入一乘其法具如问答中辨。 一或一切二乘皆无回心以更无余求故如小乘中说。 以小乘不知有大故孔目云若约声闻自不退位已后不回。 二或一切二乘皆回心以悉有佛性力为内薰因故如来大悲力外缘不舍故根本无明犹未尽故小乘涅盘不究竟故是故一切无不回心向大菩提也此约终教说。 一切俱回以如来藏是一切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乃至六道众生等体又云佛性者亦法喻并说佛性者是一切凡圣因一切凡圣皆从佛性而得生长喻说者如乳是酪因一切酪皆因于乳而得生长是故下孔目云若约终教一切俱回。 问如瑜伽显扬论说诸识成就不成就中四句内声闻独觉入无余依涅盘者阿赖耶识及诸转识俱不成就既本识转识皆灭无余后生心以何为因无因而生不应理故。 孔目云辨成就不成就者若约成就有二义一相中辨成就义二约理体辨成就初相成就者依显扬圣教论问若成就阿赖耶识亦成就转识耶应作四句谓或成就阿赖耶识非转识谓无心睡眠者无心闷绝者入无想定者入灭尽定者生无想天者或成就转识非阿赖耶谓住有心位阿罗汉独觉不退转菩萨及与如来或俱成就谓所余住有心位者或有俱不成就谓阿罗汉独觉不退转菩萨及与如来入灭尽定若处无余依涅盘界难云既本识等灭后生心以何为因等。 答彼论依始教门引小乘故所立赖耶行相麤显不从真起故说有灭又为顺小乘故亦许彼涅盘非不究竟故说入已不复起也。 故说有灭者梁摄论云四德圆时本识都尽今言灭者楞伽经云唯心相灭非心体灭解云心相即空故无所灭是名为灭顺小乘者以声闻自不退位已后不回今大乘顺彼说入灭后不复起也。 今约终教中就实而说既以根本无明熏如来藏成梨耶识彼二乘人于此二法既俱未断证何因得灭阿赖耶识又由于彼无断证故所得涅盘岂为究竟化城同喻应便有失又由上四因故得生心也。 论云依如来藏故有生灭生灭即无明也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梨耶识良由真心不守自性随熏和合成阿梨耶今此二乘未断无明未证真如何因得灭阿赖耶识既无断证所得非真同彼化城权令止息圣言无失四因即上正释中佛性大悲无明涅盘故得生心回向也。 问如生心回向时分齐云何。 孔目云仍回心分齐多种不等或有从阐提入声闻者从声闻回向缘觉及初教者或有声闻回向直进及终教者或有回心向顿教及一乘者如是之义准之可解。 答由根不等故去有迟疾迟者迳劫乃起楞伽云味着三昧乐安住无漏界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觉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身解云此文但总相说。 引楞伽由根不等者回心法对彼五乘机性上下不同回心亦别故楞伽下总证。 若差别说者随其利钝各别迳时皆到阿耨菩提心位如涅盘经云须陀洹人亦复不定故迳八万劫则能得到阿耨菩提心乃至云独觉迳十千劫得到阿耨菩提之心解云此明最钝须陀洹人受七生已方入涅盘灭心心法如入灭定复迳八万劫乃得生心受佛教化即发菩提心若于一身得第二果受二生已即入涅盘经六万劫即能发心若于一身得第三果不还欲界即入涅盘经四万劫能得发心若于一身得阿罗汉即现入灭定经二万劫即能发心若独觉利经一万劫便能发心此五人发心之时即入十信菩萨位方名发阿耨菩提心又有义前五人从凡得小果入涅盘后起回心修十信行信满心已堪入十住初发心住已来随根利钝各经彼劫未必一向在涅盘中经尔许劫也如直往人既经一万劫修行满足堪能发心彼独觉人根最利故亦似直往人经一万劫余四钝根又差别故时多别也上来明迟者。 引涅盘二初正释涅盘说根有利钝智有先后须陀洹极迟经八万劫起灭尽定受佛教化即能发心得证初果乃至独觉人经十千劫已发菩提心证得彼果最钝极迟者经尔许劫根疾不定此上五人发心即入大乘成十信位又有下二别义由前五人在涅盘中定经尔许劫今从过去往劫已来从阐提位入声闻乘直至回心入十住方经彼劫涅盘回心二义不同也。 若极疾者如法华经云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盘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盘而于彼土求佛智慧闻得此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此上并约终教说。 余国者即天台四土中方便有余土也但法华唯以佛乘而得灭度又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余国得闻是经者则知不必定经尔许劫也。 三或一切二乘亦回亦不回谓决定种性者趣寂不回不定种性者并回向大如瑜伽声闻决择中说此约始教引二乘说。 声闻有四种一决定二增上慢三退菩提心四应化决定者约彼长时趣寂灭故增上慢人以世间有漏三昧三摩䟦提实无涅盘而生涅盘想如是颠倒退菩提心者即如身子二万佛所已曾教化今还令汝等忆念本愿所行道故应化者如富楼那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又阿难方便为侍者罗睺罗蜜行皆应化声闻也约决定拣非余三不定者遇熏而未至自位故。 四或非回非不回以离相故如文殊般若等说此约顿教说。 经云文殊白佛言世尊佛法菩萨法声闻法缘觉法乃至凡夫法皆不可得何以故毕竟空故。 五或合具前四说以是大法方便故此约一乘摄方便说。 一乘摄方便者则摄前四教为同教矣孔目云与彼究竟圆一乘为方便故故说一乘非即圆通自在义也。 六或俱绝前五此有二种一一切二乘悉无所回以望一乘皆即空无可回也如经中如聋如盲者是。 以二乘不知一故故云悉皆即空故。 二一切二乘等并已回竟更不复回如经中以普贤眼见一切众生皆已究竟者是此并约一乘别教说。 普贤等机具获十眼见一切众生本来究竟皆尽毗卢遮那能化分齐故此并下结上二义皆约别教说。 问如一乘摄方便中回心与三乘中回心所得法门分齐云何答若三乘中回心即入十信已去修行菩提心及大悲等法门次第而去若一乘中如下文舍利弗及因陀罗慧比丘等六千人于文殊师利边回心即得十大法门及十眼十耳等境界义当即是解行身遍于五位法也余义如别所说。 一乘同教回心与三乘回心所得云何三乘下孔目据入佛法无流际解脱分善者如来善巧设二门则一约始门谓依法华经穷子喻等义当是愚法声闻文判为辛苦穷也仍穷子身本是长者富有之子义当法性实相如来之藏不染而染分后若回心义当契其法性其理即合染而不染名王种贵也一乘下二约终义大智舍利弗与五百比丘身在佛法中义当聪明位当回之时即得十种大法等见闻解行证入今当解行身也若欲识华严经无尽教义者当依六相因陀罗微细智知余义如孔目章。 第八佛果义相者于中有二先明常无常义后明相好差别。 就果德以显佛身相貌不同故分二种。 前中若小乘佛果唯是无常以不说本性功德故如佛性论云小乘以无性得佛性但有修得也。 孔目云先须知教立其佛意若小乘但有二佛一生身佛二化身佛小乘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属其生身人天中佛亦同报身但有我无我别以不说本有法身功德但说修生所显。 若三乘始教法身是常以自性故亦无常以离不离故修生功德是无常以从因缘生故是有为无漏故亦得是常以无间断故相续起故。 问答云依三乘佛亦常亦无常法身佛究竟故常离不离故无常也应身一证究竟故常随对下位声闻凡夫得见增减故是无常化身如火有处然有处灭故是无常化德相续故说常也。 庄严论云自性无间相续三佛俱常住等。 论云常有三种一本性常谓自性身本来性常住故二不断常谓受用身恒受法乐无间断故三相续常谓变化身没已复现化无尽故云说三佛俱常住等。 若依终教有二义先别明后总说。 可知。 别中修生功德是无常以修生故亦即是常一得已后同真如故何以故本从真流故无明已尽还归真体故。 修生者信等善根先未现前赖缘始发故说修生是无常亦即是常者其如来藏性隐在诸缠今得无分别智始显法身出缠成净何以下出二所以故。 梁摄论云无不从此法身流无不还证此法身等宝性论起信论等盛立此义如彼应知。 一切染净等法皆从真如流出还归真如故宝性论正释如来藏经成立此义等。 又智论云萨波若不与三世合何以故过去世等是虗妄是生灭萨波若是实法非生灭故解云萨波若此云一切智即佛地圆智同真如故非生灭也。 佛智同真如者良以真如染净之所不亏始终之所不易是故不与三世合。 又摄论云犹如虗空遍满一切色际无生灭变异等如来智亦尔遍一切所知无倒无变异等是故当知非直无间断故以为常亦则同真如不变异常也。 虗空遍一切处而不与色合佛果圆极亦遍一切色无色边际而无变易故名为常。 法身是常以随缘时不变缘自性故亦即无常以随染缘起故何以故以诸功德既并同是真是故起用唯是真作。 法身者无性摄论无垢无碍智名为法身金光明经名大圆镜智为法身等以法身随缘虽作诸法而不失自性故十方齐应多机顿感故属无常以诸功德依真而起摄用归真故得为常。 故起信论中释报化二身属真如用大摄又论云众生心净法身影现等又云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谓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乃至广说。 起信用大中辨佛报化二身以彼用大依体相起会用归体故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众生心净自然显现又云下既在随染门中故云生二种相生已不离觉体故知净相者明本觉随染还净之相不思议者明还净本觉业用之相等。 二总说者由此法身随缘义故是故功德差别得成由不变故是故功德无不即真如举体随缘全相不变二义镕融无障碍故是故佛果即常即无常具足四句或非四句随义应知。 由不变随缘二义相资故得佛身即常即无常等又二义融镕无障无碍故得非常非无常等。 问若尔何故得说非一非异也。 既镕融无碍何故复说非一非异耶。 答若始教中以真如遍故智证真如故非异也有为无为不同故非一也。 真如是所证智为能证能所泯合故非异理是无为智乃有为有为无为二义不同故非一也。 若终教中功德有二义一缘起现前义以三无数劫功德不虗故二无自性义以离真如无自体故。 以法身随缘显义差别功德不虗故以法身不变湛然常存体无变易故但举体随缘而成不变由不变故方能随缘是故要在缘中方显无性。 此中初义与法身随缘后义与法身不变是非异门以举体全取故又此初义与不变后义与随缘是非一门以义差别故是即不动非异明非一也思之可见。 由缘起义故与法身随缘由无性义故与法身不变是非异门又缘起故即不变又无性故即随缘是非一门也是故即不坏非异而成非一也。 若依顿教以相尽离念故唯一实性身平等平等不可说有功德差别所不可说常与无常。 若依顿教即一切佛身相貌皆不可说以无相故。 若寄言显者如经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又经云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等如是准之。 涅盘经文即化显法故清凉引此用释终教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恐人谓言但是不断常非凝然常凝然常者即法身也又经等者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即问明品也孔目云此据三乘方便说。 若依圆教佛果常等义有三说。 圆教一乘佛故说二种十身融三世间十身及佛身自具十身今约体相用三义说。 一约用佛果既通三世间等一切法是故具有常等四句。 一乘十佛是常是无常等四句义则是一乘圆教从共教说。 二约德佛果即具四义谓一修生二本有三本有修生四修生本有圆融无碍备无边德是故亦通常等四句上二四句义思之可见。 至相云依一乘教本有及本有修生及修生本有是故具恒沙性德即同教义若一乘依行分说不分修生及本有义故。 三约体亦通四句谓此经中以不可说为显故是常与阿含相应故是无常二义无碍故俱有随缘起际故俱非。 要问云一乘十佛是常是无常非常非无常用不说为说故佛是常与阿含相应故是无常随缘起际故非常非无常也。 此上三义若体即俱体乃至用即俱用以融摄无碍故皆有常等无碍思之。 此上三义总明缘起本法互摄无碍竟。 二明相好差别者若依小乘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实法也。 要问云依小乘教见色身佛三十二相等则是实见名为见佛。 若三乘中或所但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化身之相仍即空是相义如金刚般若经对法论等说此约始教引小乘说也。 又云若依三乘见佛实色身等三十二相不名见佛由与分别徧计合故假使见可似之相即是谓似亦非见佛若知无性无来去相是名见佛如金刚下如来说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等此约始教似小乘说也。 或约报身说八万四千相并是实德此约直进及终教等说。 实德下以修生本有并皆实德始教直进及终教等唯一真如故。 问何故智论等于此化身辨金锵马麦等往业所致三十二相等各出因耶。 智论说佛化身有九恼苦事一六年苦行二孙陀利谤三金锵四马麦五瑠璃王杀释种如来头痛六入婆罗门国乞食空钵而还七旃遮女覆钵谤八调达推山九寒风索衣马麦金锵兴起行经备出既往业出因何云即空。 答为引二乘同下而说现业果不亡故圣道断惑非灭报故如罗汉飡沙金锵等亦尔小乘以为实始教即空说以是方便知大乘方便经说。 大乘为引少乘说业果不亡又以圣智断惑非灭业报孔目每章皆云初教门染净即空愚法小乘苦谛之教所诠实法有为无为等宗并不同义理各别也。 其相好出因其二义一亦是方便为引二乘即于此身示胜因果以实报身非彼所见故二此等亦即是实报相垂在此中显示现故得出因也。 于彼化身出因有二所以一为引二乘就下说以实报非彼见故二示以实报就化身说故。 问何故摄论中说三十二相等入法身功德摄也。 前以化滥报尚为所问今何以化滥法耶。 答此亦有二义一为回二乘方便渐说真实法身恐彼难信故以此功德说为法身令易信受以现见故二彼以功德为法身故摄在彼中也此上并约始教。 若依小乘二佛生身佛化身佛今始教于三十二相寄显法身方便诱引令易信受又以实报功德为法身摄在相中也。 又三十二相等即无性无性故亦即是真如法身此约终教说。 要问云若知无性无来去相则色是空非色灭空等此约实教说。 若依一乘有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相彼一一相皆遍法界业用亦尔所以说十者欲显无尽故如相海品说。 此经佛染净圆融帝网无尽莲华藏中依正浑融具三世间微尘数相是德是相是非德是非相由缘起理具足逆顺德相业用皆无尽故。 又观佛三昧经中约此三宗分佛相好以为三段。 言约此三乘宗者有谓彼经是三乘教故此言非也三乘宗者小乘三乘一乘为三宗也。 故彼经云略中略者我今为此时会大众及净饭王略说相好佛生人间示同人事同人相故说三十二相胜诸天故说八十种好为诸菩萨说八万四千诸妙相好佛实相好我初成道摩伽陀国寂灭道场为普贤贤首等诸大菩萨于杂华经已广分别。 同人相者要问云依小乘教以人相为佛一切智等则属于法余文可知。 解云此中三十二相等当略中之略为人天二乘等即当初也八万四千等义当但是略为三乘菩萨等当次也佛实相好如杂华说者义当广说即是指此华严相海品说此一乘别教相即异终也以杂华即是华严故余义可知。 即华严十身相海品列九十七大人相结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相皆徧法界等。 第九明摄化分齐者。 若依小乘中唯此娑婆杂秽处是佛报土于中此阎浮是报佛所依余百亿等是化境分齐也。 娑婆探玄翻云堪忍阎浮提此云胜金唯此阎浮释迦实报所依处也百亿即三千大千世界皆是摄化境界也。 若三乘中法性土及自受用土今此不说。 三乘中土有三种一法性土二实报土三变化土或说四土实报中开自他受用也今此下拣前二土。 其释迦佛随他受用实报净土或有说在摩醯首罗天化身充满百亿阎浮提是所化分齐如梵网经及对法论等说当知此约始教说。 梵网经报身在首罗天宫清凉云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即大化也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即小化也小化唯一四洲大化总该百亿梵网疏云若入大乘论说摩醯首罗天上有一实报成佛以一大千世界为所缘境化作百亿释迦一时成佛。 何以故为二乘教以释迦身为实报今即翻彼显其是化故于彼天别立实报又恐二乘不信界外有实净土故寄界内最胜处说其化身但充满百亿等亦顺彼说也。 色究竟处约摄报说为引二乘令生净信以大乘初门多影似故。 或有说释迦佛报土在三界外如涅盘经云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无胜是释迦佛实报净土此约终教说。 演义引涅盘经二十四高贵德王品西方去此四十二恒河沙诸佛国土彼有世界名曰无胜彼土何故名曰无胜其土所有庄严之事悉皆平等无有差别犹如西方安乐世界等今云去此三十二者恐传写之误。 以不随下说故为显娑婆唯是化故是故当知色顶之身亦非实报。 今界内界外用分权实也。 或说化境非但百亿如大智论中以三千大千界为一数数至恒河沙为一世界性又数此至恒河沙为一世界海数此又至无量恒河沙为一世界种数此又至无量十方恒沙为一佛世界所化分齐也此亦约终教说以摄化渐广于前故。 要问云若三乘终教三千等同类世界现成佛者并是化佛今引智论证摄化分齐渐广前约终教说。 又唯约须弥山世界说以局此界故未说树形等世界故非一乘也。 但约一类世界说未说异类等界故非后教也。 或说释迦报土在灵鹫山如法华云我常在灵山等法华论主释为报身菩提也当知此约一乘同教说。 云等者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稳天人常充满天亲释为报身菩提此即化以显报也。 何以故以法华中亦显一乘故其处随教即染归净故说法华处即为实也。 法华所显一乘即同华严故。 如菩提树下说华严处即为莲华藏十身境界法华亦尔渐同此故是同教也。 如华严在秽土说居摩竭提国即莲华藏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陀罗网等法华亦尔即染以显净渐同华严故云同教。 然未说彼处即为十莲华藏及因陀罗等故非别教也。 但法华虽说即染归净纵说一乘之义主伴不具然由未说十莲华藏等拣非别教也。 或有说此释迦身即为实报受用之身如佛地经初说此释迦佛即具二十一种实报功德彼论释为受用身也此亦约同教说。 佛地经指释迦即具二十一种殊胜功德亲光菩萨释为报身菩提。 何以故此释迦佛若三乘中但为化身若别教一乘以为究竟十佛之身。 释迦何以释为报身耶若在三乘以为化若在别教即为十身今即化以显报则当同教义也。 今此方便劝彼三乘显释迦身非但是化恐难信受故彼经中为约说佛果深功德处明佛身随教即权归实说为报身。 今以三乘参于一乘故于彼经显教深细故说佛身即权归实。 即方便显说华严一乘法时此释迦身亦随彼教即究竟十佛法界身也是故以此为同教摄也。 如说华严法时纵说释迦亦即十身今以即权归实故然由未显无尽身故拣非别教也问同教册引清凉一性一相等云此示能同即别教中彰其无碍也以华严为能同今何异耶答彼以后三为一乘自分能所今约能所似义与彼不同也。 或有说此释迦身即是法身如经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此约顿教寄言而说心相尽离念故。 文显可知问顿教是一乘耶三乘耶若云一乘何以今章前后皆曰三乘若云三乘何以今科在一乘中耶答因说佛身报体通终教及同教说终教之后连次同教故言一乘今顿教居后寄入此科以少从多非以顿教为一乘去情思之。 若别教一乘此释迦牟尼身非但三身亦即是十身以显无尽。 十身此有二种一融三世间十身二佛身自具十身。 然彼十佛境界所依有二。 十佛者要问云一无着佛安住世间成正觉故二愿佛出生故三业报佛信故四持佛随顺故五涅盘佛永度故六法界佛无处不至故七心佛安住故八三昧佛无量无着故九性佛决定故十如意佛普覆故摄化境界有其二种。 一国土海圆融自在当不可说若寄法显示如第二会初说。 诸佛如来所依国土重重无尽如海深广若寄法显示如普光明殿会如来名号品初说。 二世界海有三类一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陀罗等当是十佛等境界二于三千界外有十重世界海一世界性二世界海三世界轮四世界圆满五世界分别六世界旋七世界转八世界莲华九世界须弥十世界相此等当是万子已上论王境界三无量杂类世界皆遍法界如一类须弥楼山世界数量边畔即尽虗空遍法界又如一类树形世界乃至一切众生形等悉亦如是皆遍法界互不相碍。 孔目十世界章云今此世界海上下浅深略有三种一从三千大千世界已去乃至一切众生形类等界以为一类二如瞿夷所居成化之处十世界等为第二类三莲华藏世界海等已去尽佛境界为第三类如是等类世界海有十种事去来今佛之所演说与今章第一为第三第三为第一。 此上三位并是一卢舍那十身摄化之处仍此三位本来圆融相収无碍何以故随一世界即约麤细有此三故。 皆毗卢遮那摄化分齐处仍此下但为引机浅深不同遂有三别华藏世界为本余二为末本末镕融无有障碍何以下征世界海中随举一界具此三种麤细异故。 当知与三乘全别不同也。 与三乘小乘并皆不同义理各别也。 第十佛身开合者有二先义后数。 经有相海品孔目有相海章广显佛身一多开合先义后数也。 义中先约法身或唯真境界为法身如佛地论五种法摄本觉地清净法界摄法身四智摄余身此约始教说。 先约下或说三身一法身佛二报身佛三化身佛此之一义当回心教何以故由小乘人不立法身此依摄论文法身有二种二十一句功德等或属应身或属法身或说四佛谓自性身法身应身化身此义当直进教等何以故为欲显法身是差别德自性身是通一体故若望二身即俱是法身等佛地五种法者清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佛具三种身一者自性二者受用三者变化清净法界摄法身大圆镜智摄自性身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摄受用身成所作智摄变化身。 或唯妙智为法身以本觉智故修智同本觉故如摄论无𦊱碍智为法身金光明中四智摄三身以镜智摄法身故。 以妙智合本觉理故妙观察智即修生智也大圆镜智即本觉智也今以修生同本觉故亦摄法身引摄论为据次引金光明遮难则经论异出也孔目云或立二佛谓自性法身佛应化法身佛此义当终教何以故俱是法身故。 或境智合为法身以境智相如故如梁摄论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名为法身。 以智证理理智冥合引梁论证。 此上二句约终教说。 或境智俱泯为法身如经云如来法身非心非境此约顿教说。 孔目云若依三乘或一佛谓顿教佛。 或合具前四句以具德故或俱绝前五以圆融无碍故此二句如性起品说此约一乘辨。 就一乘中目分同别若摄前诸教为此经方便则圆中同教义也若绝下则六相圆融唯属圆教之别教义也。 次别约释迦身明者。 此释迦身或是化非法报如始教说。 以王宫所生为化身居色究竟天为报身约界内最胜处显如梵网经对法论说。 或有是报非法化如同教一乘及小乘说但深浅为异也。 若依一乘三十二相是其德义如法华云我常在灵山等论主释为报身菩提也若依小乘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属其生身人天中佛云同报身浅深不同也。 或是法非报化如顿教说。 以显真如理故。 或亦法亦报化总如三乘等说。 要问曰三乘佛有三一法身佛二报身佛三化身佛。 或非法非报化如别教一乘是十佛故也。 一乘以应十数见其十佛故。 数开合者或立一佛谓一实性佛也此约顿教。 唯一无分别实性即是佛也。 或立二佛此有三种一生身化身此约小乘说。 可知。 二生身法身谓他受用与化身合名生身自受用与法身合名法身如佛地论此约始教说。 约本有修生说修生约他受用与化身合本有约自受用与法身合。 三自性法身应化法身如本业经说此约终教说。 孔目云谓自性法身佛应化法身佛此义当终教何以故俱是法身故。 或立三身佛如常所说通始终二教说。 约即不即分二教也。 或立四佛此有二种一于三身中受用身内分自他二身故有四如佛地论说此约始教。 演义云佛地论中亦说有四一受用非变化谓自受用身二变化身非受用谓变化身化地前类三亦受用亦变化谓他受用身化十地菩萨四非受用非变化所谓法身。 二于三身外别立自性身为明法身是恒沙功德法故是故梁摄论云自性身与法身作依止故三亦于报身内福智分二故有四如楞伽经云一应化佛二功德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此约终教说。 谓自性身等四佛皆离四过成其四德自性身有约体德自性身无即离相德亦有亦无随缘德非有非无离过德余身准之何以得知报身分二引楞伽证功德智慧二身别也。 或立十佛以显无尽如离世间品说此约一乘圆教说。 孔目云今此华严有人判属三身良恐未然此经无三身但有二种十身如前后说。 义理分齐第十有四门。 教海宏深包含无外色空交暎德用重重语其横収全収五教乃至人天总无不包方显深广等略分四门以显无尽有谓三性同异因门六义是法相所宗吾祖点化等误矣如孔目一一章皆结云上件法门摄下诸教通一乘三乘小乘等在一乘即圆融具德处三乘即一相孤门在小乘癈深论浅居凡有则唯事空文何云点化耶。 三性同异义一 六义为因缘起二 十玄缘起无碍法三 六相圆融义四。 三性同异义第一。 初三性同异说有二门先别明后总说。 清凉有三释一别释二通释三展转释今云总别。 别中亦二先直说后决择。 言三性者一徧计所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故唯识云由彼彼徧计徧计种种物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此二颂初一释徧计次二句辨依他后二句明圆成要问云三性法门本安意欲别法相知其解行理事教义分齐不同离其慢执故兴斯教。 前中三性各有二义真中二义者一不变义二随缘义依他二义者一似有义二无性义所执中二义者一情有义二理无义。 清凉云三性中各有三释初一通就当性说二约当性二义说三对三无性说云何三性各二义耶徧计二者一情有二理无依他二者一缘生二无性圆成二者一性有二相无唯圆成二义小异今云不变随缘耳。 由真中不变依他无性所执理无由此三义故三性一际同无异也此即不坏末而常本也。 真中不变者既不变故方能随缘由随缘故方知不变依他无性者缘生即无性无性即缘生若不推此无性安知无生所执理无者徧计无体如绳上虵故无可生灭也。 经云众生即涅盘不复更灭也。 即净名经。 又约真如随缘依他似有所执情有由此三义亦无异也此即不动本而常末也。 真如随缘者由随缘不失自性方知不变依他似有者依他而起因缘所生无有生故所执情有者情有合是生理无体是灭今此情有即是理无正理无处方是情有也。 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也。 即法身经。 即由此三义与前三义是不一门也。 由不动本与不坏末二门异故。 是故真该妄末妄彻真源性相通融无障无碍。 由真妄融通一异无碍也。 问依他似有等岂同所执是情有耶答由二义故故无异也一以彼所执执似为实故无异法二若离所执似无起故真中随缘当知亦尔以无所执无随缘故。 问似有精有义岂同耶答下虽各一体而似二性以徧计所执实托缘生依他众缘而得起故妄执定实有无一异若离妄情似无依故真如亦尔由不守自性而随缘成一切法。 问如何三性各有二义不相违耶。 但三性迢然即法相宗意今约彼问云何无异耶。 答以此二义无异性故。 即法性宗二义无异但二宗即不即小有不同便成天隔。 何者无异且如圆成虽复随缘成于染净而恒不失自性清净只由不失自性清净故能随缘成染净也。 何者征且如下出法性宗意然法相宗多成不即法性宗多成非异也。 犹如明镜现于染净虽现染净而恒不失镜之明净只由不失镜明净故方能现染净之相以现染净知镜明净以镜明净知现染净是故二义唯是一性虽现净法不增镜明虽现染法不污镜净非直不污亦乃由此反显镜之明净。 如镜明净能现秽物秽物现时反显镜净岂此秽物能污镜耶若不现染则无以显其不染是故现染释成不染义。 当知真如道理亦尔非直不动性净成于染净亦乃由成染净方显性净非直不坏染净明于性净亦乃由性净故方成染净是故二义。 全体相収一性无二岂相违也。 以真如性净故虽现染法非染所污非直现染之时非染所污亦乃由现染故反显本净是故二义互相包摄随取无碍。 依他中虽复因缘似有显现然此似有必无自性以诸缘生皆无性故。 由缘生无性即因缘故空无性缘生即因缘故有若无因缘不知无性。 若非无性即不藉缘不藉缘故即非似有似有若成必从众缘从众缘故必无自性。 可知。 是故由无自性得成似有由成似有是故无性。 二义相顺。 智论云观一切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生即无自性无自性故则毕竟空毕竟空者是名般若波罗蜜此即由缘生故即显无性也。 依他因缘而得有故从分别生即无自性。 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者此即由无性故即明缘生也。 推之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若不推此安知无生无生即无性也。 涅盘经云因缘故有无性故空此即无性即因缘因缘即无性是不二法门故也。 以缘生故得成有义以无性故得成空义既无自性所以从缘由从缘故所以无性二义无碍也。 非直二义性不相违亦乃全体相収毕竟无二也。 可知。 所执性中虽复当情称执现有然于道理毕竟是无以于无处横计有故。 即徧计但情执为有道理是无故云横计。 如于木杌横计有鬼然鬼于木毕竟是无如于其木鬼不无者即不得名横计有鬼以于木有非由计故今既横计明知理无由理无故得成横计成横计故方知理无是故无二唯一性也。 迷本见鬼如人夜行云月蒙胧见一杌木而生鬼想众生亦尔行生死夜妄想浮云蔽于慧月覩缘生法不了性空谓有定性如生鬼想若了知鬼因迷故有所执之法皆是妄情鬼喻徧计杌木喻依圆也。 当知所执道理亦尔上来直明竟。 第二问答决择者于中有三门第一护分别执第二示执之失第三显示其义。 今章三门要问云菩萨修行观如实因果成入道方便亦有三门一明护分别过二明其义三明违之成过但与今章二三上下。 初门护执者问真如是有耶答不也随缘故问真如是无耶答不也不变故问亦有亦无耶答不也无二性故问非有非无耶答不也具德故。 要问云初护义者略依灯光及燋炷明之身心诸事准之可解问云燋炷生光炎耶答不也炷从炎生故又问炎生炷耶答不也炎从炷生故又问炎从炷生耶答不也炎能生炷故又问炷从炎生耶答不也炷能生炎故又问可是不生耶答不也去炷炎随无故又问生不生俱耶答不也相违故又问非生非不生耶答不也违其因果如实生理故解第一门竟即今章圆成依他徧计三义也初圆成有五重四句初二四句显真如具恒沙性德故。 又问有耶答不也不变故何以故由不变故随缘显示问无耶答不也随缘故何以故由随缘故不变常住也余二句可知。 第三四二句离诸分别故非情识所谓增益损减也。 又问有耶答不也离所谓故下三句例然又问有耶答不也空真如故问无耶答不也不空真如故问亦有亦无耶答不也离相违故问非有非无耶答不也离戏论故又问有耶答不也离妄念故问无耶答不也圣智行处故余句准之。 后一四句约真如自体本离妄念真如乃圣智行处安得云无余句皆圣智所行也。 依他性者问依他是有耶答不也缘起无性故问依他是无耶答不也无性缘起故问亦有亦无耶答不也无二性故问非有非无耶答不也有多义门故。 依他六重四句初四重四句以自体具德故依他真理而得显现以缘起无性故。 又问有耶答不也缘起故何以故以诸缘起皆无性故问无耶答不也无性故何以故以无性故成缘起也余二句可知又以缘起离于四句又以无性故亦离四句并可知矣。 以观智所遣非真实有故以真理无生非定无故。 又问依他有耶答不也约观遣故问无耶答不也能现无性故下二句离相违故离戏论故可知又问有耶答不也异圆成故又约徧计分故又离所谓故问无耶答不也异徧计故以圆成分故又智境故余句准之。 依他有二分净分同圆成染分同徧计约染分异圆成故非有也又问无耶净分同圆成故非无也是无生智所观境故准上诸句。 徧计所执者问徧计是有耶答不也理无故问是无耶答不也情有故问亦有亦无耶答不也无二性故问非有非无耶答不也所执性故又问有耶答不也无道理故问无耶答不也无道理故余句准之又问有耶答不也执有故又问无耶不也执有故又亦有亦无耶不也执有故又非有非无耶不也执成故。 徧计有五重四句前三为自体后二显胜用初重四句理无者如绳上虵杌木见鬼绳因麻有鬼逐迷生情有者则知本无妄执谓有两亦者无二性故双非者迷悟异故二三四句可知但第三四句中云执成者以第四句双非故不言执有乃云执成是执所成故。 又有耶不也由无相故又无耶不也无相观境故余四准之又有耶不也无体故又无耶不也能曀真故余句准之。 无相者徧计乃横有如绳上虵本无其相观境者以观智所观无相故余句离相违离戏论故又有下以徧计即分别性以分别无体又无下徧计离无体情执𪾼真如理故余句无体曀真准知也。 第二示执过者若计真如一向是有者有二过失。 即要问明违之成过若言炷因生果亦可恒生常能生炎果故增益故若言炷不生亦可恒不生炎果无因不有故损减故炎生炷如前可知若亦生不生相违故若言非生非不生戏论故余义准之今计三性有无各有常断二过要问云问因生果何失答若生者亦可恒生亦可恒不生所以知之若生者则常生故又若生者现所有炎果是能生炷因则无所生故是断也又问因不生果有何失答亦有二失若炷因不生者则光炎无因故是常也又若炷不生者既炎无自生因复不生不可得有故是断也亦生不生非生非不生准以思之。 一常过谓不随缘故在染非隐故不得了因故即堕常过。 有三所以即堕常也。 问诸圣教中并说真如为凝然常既不随缘岂是过耶。 谓诸经论等皆说真如凝然不作诸法此诸经论岂堕常过耶。 答圣说真如为凝然者此是随缘成染净时恒作染净而不失自体是即不异无常之常名不思议常。 如经论说凝然常者是随缘而不变自性即无常之常也。 非谓不作诸法如情所谓之凝然也若谓不作诸法而凝然者是情所计故即失真常。 良以妄境从妄心生情执为常今言常者真理随缘而不失自性之常非情谓之常也。 以彼真常不异无常之常不异无常之常出于情外故名真常是故经云不染而染者明常作无常也染而不染者明作无常时不失常也。 真如全体动为诸法而恒不变真性故无常之常出于妄情所谓之有无是故下引胜鬘经证。 问教中既就不异无常之常故说真如为凝然常者何故不就不异常之无常故说真如为无常耶。 可知。 答教中亦说此义故经云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论云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成染心等以此教理故知真如不异常之无常故随缘隐体是非有也。 引楞伽起信证真如亦有无常义此乃随缘而隐于真理如水因风成波而隐于湿性。 问真如是不生灭法既不异无常之常故说为常不异常之无常故得说无常者亦可依他是生灭法亦应得有不异常之无常不异无常之常义耶。 真如是不生灭尚有常无常义耶例显依他是生灭亦应得有常无常义耶。 答亦得有也何者以诸缘起无常之法即无自性方成缘起是故不异常性而得无常故经云不生不灭是无常义此即不异于常成无常也。 以依他亦有二义征释可知经云下言无常者肇云小乘以生灭为无常大乘以不生灭为无常幽致超绝然亦不能明显今说不异真常而得无常故不异常而成无常也则不生灭是无常显然矣。 又以诸缘起即无自性非灭缘起方说无性是即不异无常之常也故经云色即是空非色灭空故又云众生即涅盘不复更灭故等。 缘起之法依他而起因缘所生无有生故若无因缘不知无性不待灭缘生方为空故经云下即净名经也。 此中二义与真中二义相配可知此即真俗双融二而无二故智论云智障极盲暗谓真俗别执此之谓也。 依他二义与圆成二义文相可知以真夺俗俗尽而俗常存以俗容真真泯而真常存是故此二不二存泯同时也引论证成。 是故若执真如同情所谓而凝然常者即不随缘隐其自体不假了因即堕常过又若不随缘成于染净染净等法即无所依无依有法又堕常也以染净法皆无自体赖真立故。 若执真如定常堕二过失。 二断过者如情之有即非真有非真有故即断真也又若有者即不堕染净染净诸法既无自体真又不堕不得有法亦是断也。 一切妄法从缘无性即非真有非真有故成其断有真如凝然不随缘生缘生无故即成断也。 第二执无者亦有二过失一常过者谓无真如生死无依无依有法即是常也又无真如圣智无因亦即常也。 妄法无体托真而起若无真如生死何依无依自立即成常也又无下智依真发无真则智何所因无因成智亦即常也。 又无所依不得有法即是断也又执真如是无亦即是断也。 可知。 第三执亦有亦无者亦具上诸失谓真如无二而双计有无以所计有无非称于真失彼真理故是断也。 执双亦者具断常二过真如无二者如理虗融平等不二心计有无失真如体即成断也。 若谓如彼所计以为真者以无理有真是即常也。 若双计有无执为真者以无理有真如依病眼妄见空华即堕常也。 第四非有非无者戏论于真是妄情故失于真理即是断也。 当知真如自性离于戏论今谓双非是真法者则同戏论即成断也。 戏论非真而谓为真者理无有真故是常也。 妄情倒境故非真理强执为真即堕常也初二常过在先后二断过居首但随文便耳。 第二依他起中若执有者亦有二失一常过谓已有体不藉缘故无缘有法即是常也又由执有即不藉缘不藉缘故不得有法即是断也。 依他无性由从缘生从缘生法即无自性若执有者则成二过。 问若说依他性是有义便有失者何故摄论等中说依他性以为有耶。 摄论等广说依他是有岂是过耶。 答圣说依他以为有者此即不异空之有何以故以从众缘无体性故一一缘中无作者故由缘无作方得缘起是即非有之有名依他有是即圣者不动真际建立诸法。 圣说有者约彼幻有从缘无性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故云幻有以不有之有方为幻有何以故征出所以从缘无体故要在缘中方显空理是故即空之有方为具德之有是则下结圣说为有也。 若谓依他如言有者即缘起有性缘若有性即不相藉不相藉故即坏依他坏依他者良由执有。 如言有者情谓之有则坏缘生以从缘生必无自性犹如幻事不可言有若言有者则不从缘不从缘故则非缘起之法也坏缘起者良由定执为有。 是故汝意恐堕空断励力立有不谓不达缘所起法无自性故即坏缘起便堕空无断依他故也。 以相宗说此缘生决定不空若此亦破则是断灭恶趣空摄非正法故猛意立有非谓不达缘起无性即坏缘生便堕空见失依他法。 二若执无者亦有二失若谓依他是无法者即缘无所起无所起故不得有法即是断也。 执无同前二失先举断过依他若无应非缘生如免角等缘起即灭不得有者即成断见。 问若说缘生为空无故即堕断者何故中论等内广说缘生为毕竟空耶。 中论等下以三论宗立难若此不破不已故理非尽故。 答圣说缘生以为空者此即不异有之空也何以故以法从缘生方说无性是故缘生有者方得为空若不尔者无缘生因以何所以而得言空是故不异有之空名缘生空此即圣者不动缘生说实相法也。 圭峯云以诸法无性即名真理如幻华无体即名太虗圣说空者由从缘生所以无性是故缘生无性是空所以既是从缘生法无性故空故曰真空不待坏彼差别法体然后方空是故其空未常不有即有以辨于空。 若谓缘生如言空者即无缘生缘生无故即无空理无空理者良由执空。 如情执所谓之空非是对妙有之真空乃是真空所破之病。 是故汝意恐堕有见犹励立空不谓不达无性缘生故即失性空失性空故还堕情中恶趣空也。 以空宗所立从缘生法决无自性汰法师本无论云非有有即无非无无即无故曰真空彼谓真谛一向无物为真空此但有二论□分空义。 问若由依他有二义故是故前代诸论师各述一义融摄依他不相违者何故后代论师如清辨等各执一义互相破耶。 前代则弥勒无着文殊龙树后代则清目清辨护法难陀。 答此乃相成非相破也。 圣意为立有故励力破空为立空故猛意破有是故相破则相成也。 何者为末代有情根机渐钝闻说依他是其有义不达彼是不异空之有故即执以为如谓之有也是故清辨等破依他有令至于无至毕竟无方乃得彼依他之有若不至此彻底性空即不得成依他之有是故为成有故破于有也。 然真空幻有各有二义真空二义即空与非空幻有二义即有与非有谓不异有之空成真空真空者由无性故空是空义缘生故空是空之所以即是因缘何以无性得成空义由从缘生所以无性是故缘生无性是空之所以既是从缘生法无性故空故曰真空清办等为成有故破于有也。 又彼有情闻说依他毕竟性空不达彼是不异有之空故即执以为如谓之空是故护法等破彼谓空以存幻有幻有立故方乃得彼不异有之空以若有灭非真空是故为成空故破于空也。 谓不异空之有成幻有幻有者由缘生故有是有义无性故有是有之所以何以缘生得为有义特由无定性故方始从缘而成幻有是故无性是有之所以既是从缘无性之有则此有常无自性故护法等为成空故破于空也。 以色即是空清辨义立空即是色护法义存二义镕融举体全摄若无后代论师以二理交彻全体相夺无由得显甚深缘起依他性法是故相破反相成也。 即色之空为真空即空之色为妙色是则非有之有非空之空为具德之空有也非直二说互不相违亦乃二义相由全摄无二圆妙融通无有异相。 是故如情执无即是断过又若说无法为依他者无法非缘非缘之法即堕常也。 是故下结断也又若下示常也。 第三亦有亦无者具上诸失可以准之。 问若据上来所说依他起情有无偏取此应不可双取有无应契道理如何亦有具上失耶答依他起性中虽具彼有无之理然全体交彻空有俱融而如所计亦有亦无者即成相违具上失也。 各取有无此属偏执今双取空有如何亦具上失耶答下依他虽具有无非定性有无是故二谛俱融不失中道而计有无成其过失依他起性今本情字误也。 第四非有非无者戏论缘起亦非理也何者以其执者于有无中所计不成故即以情谓非有非无为道理也此既非理亦具上失思以准之。 以前两亦成失情立双非为是此亦戏论缘起俱非理故。 第三遍计所执性中若计所执为有者有二过失谓若所执是其有者圣智所照理应不空即是常也若妄执遍计于理有者即失情有故是断过也。 徧计之法妄情谓有道理是无今言有者即堕常过徧计于理实有者则非情有失情有者即堕断过。 二若执遍计为情无者即凡夫迷倒不异于圣即是常也亦即无凡故是断也又既无迷亦即无悟亦无悟故即无圣人亦是断也。 定执无者圣人见空应是迷倒凡夫妄见则同圣智即堕常也匪唯同圣亦即无凡又既无凡即无于圣不见空华谁是病眼。 三亦有亦无者性既无二而谓有无即相违故具上失也。 四非有非无者戏论遍计亦具上失准以知之第二执成过竟。 第二下结。 第三显示其义者真如是有义以迷悟所依故又不空义故不可坏故余如上说又真如是空义以离相故随缘故对染故余亦如上又真如是亦有亦无义以具德故违顺自在故镕融故又是非有非无义以二不二故定取不得故余翻说准上知之。 此即要问三问中二明其义初约因明后约果论各有四义今约圆成依他徧计三性顺显真如是有义凡圣迷悟本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故性恒不变故空义谓离一切法差别虗妄相故随缘无自性故如摩尼珠对染不染故双亦义具足无漏性功德故空有无量故二义镕融故两非义以真俗双泯故互夺两亡故余翻准上者如前护分别处说。 二依他是有义缘成故无性故余准前知依他是无义以缘生无性故亦准前知依他是亦有亦无义以缘成无性故准前依他是非有非无义以二不二故随取一不得故准前。 以缘起法有四义一缘生故有二缘生故空三无性故有四无性故空。 三遍计是有约情故遍计是无约理故遍计是亦有亦无由是所执故是徧计非有非无由是所执故余准前思之上来明三性竟。 良由倒心妄境情有理无故上来下结别明竟。 第二总说者三性一际举一全収真妄互融性无障碍。 然此三性非空非色能空能色如摩尼珠随方各现故得幻色存亡无碍真空隐显自在为圆通无碍之法也。 如摄论婆罗门问经中言世尊依何义说如是言如来不见生死不见涅盘于依他中分别性及真实性生死为涅盘依无差别义何以故此依他性由分别一分成生死由真实一分成涅盘。 要问明三性异相则为大轨初引毗佛略经明有三性二引婆罗门问经证有三性三引阿毗达摩修多罗证有三性四复次有处世尊说等引常无常等三法圣教证有三性今引二经用证三性。 释曰依他性非生死由此性因真实成涅盘故此性非涅盘何以故此性由分别一分他是生死是故不可定说一分若见一分余分性不异是故不见生死亦不见涅盘由此意故如来答婆罗门如此。 三性中多就依他性说以显诸宗立义不同诸教浅深逈异此论乃天亲所造以依他性非生死非涅盘若说一分余义不少故云不见生死不见涅盘也。 又云阿毗达摩修多罗中世尊说法有三种一染污分二清净分三染污清净分依何义说此三分于依他性中分别性为染污分真实性为清净分依他性为染污清净分依此义说三分。 阿毗名对达摩名法修多罗名经为对法经此通指大乘经也一染污即徧计性二清净即圆成性二染污清净即依他性就依他义说三分也。 释曰阿毗达摩修多罗中说分别性以烦恼为性真实性以清净分为性依他性由具两分以二性为性故说法有三种一烦恼为分二清净为分三二法为分依此义故作此说。 即天亲论释分别性即徧计性由彼彼徧计徧计种种物无始以来虗妄熏习执种种物定为实有故真实性即圆成性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显此徧常体非虗谬依他性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依他众缘而得起故净分依他同圆成故染分依他同徧计故皆名分别能缘虑故染净依他皆此摄故。 此上论文又明真该妄末无不称真妄彻真源体无不寂真妄交彻二分双融无碍全摄思之可见。 前标三性一际真妄互融后结真该妄末妄彻真源前后一际要问云此文在三乘亦通一乘用何以故由此法门应法界性无边用故探玄云约双融者二有三无圆融无碍二相绝故俱离也。 缘起因门六义法第二。 将释此义六门分别一释相二建立三句数四开合五融摄六约教。 一切因有六种义具六义故方成缘起法欲释此义先立六门。 第一门中有二初列名次释相。 初列名者谓一切因皆有六义一空有力不待缘二空有力待缘三空无力待缘四有有力不待缘五有有力待缘六有无力待缘。 唯因得有六义果中唯空有二义故云因门六义法以有力无力待缘不待缘分异。 二释相者初者是刹那灭义何以故由刹那灭故即显无自性是空也由此灭故果法得生是有力也然是谢灭非由缘力故云不待缘也。 言刹那灭者搜玄云一念念灭此灭是空有力不待外缘所以有力不待缘为同体未对缘事自迁动故。 二者是俱有义何以故由俱故方有即显是不有是空义也俱故能成有是有力也俱故非孤是待缘也。 是俱有力故所以知者为得外缘唯显体空俱成用力有力待缘非孤起也。 三者是待众缘义何以故由无自性故是空也因不生缘不生故是无力也即由此义故是待缘也。 观因缘是空无力待缘所以知者为得外缘唯显亲因非有无力能生果也要问云经云因因亦因因果果亦果果者简别因果亲疏有无力用分齐初因者亲因也后因者缘因也亦因因者二因相由也因不生缘不生故章多不字。 四者决定义何以故由自类不改故是有义能自不改而生果故是有力义然此不改非由缘力故是不待缘义也。 自类不改如糓不生余果所以知者以外缘未至性不改自成故。 五者引自果义何以故由引现自果是有义虽待缘方生然不生缘果是有力义即由此故是待缘义也。 如引显自果故所以知者得外缘时唯显自因得自果故引现自果是有义章多力字。 六者是恒随转义何以故由随他故不可无不能违缘故无力用即由此故是待缘也。 刹那转故如根损益枝等同故所以知者为随他故不可无不能违缘故无力也。 是故摄论为显此六义而说偈言刹那灭俱有恒随转应知决定待众缘唯能引自果。 无性摄论即无性菩萨所造今偈六义与前列不次章就空有各二义释。 第二建立者。 问何以故定说六义不增至七不减至五耶答为正因对缘唯有三义一因有力不待缘全体生故不杂缘力故二因有力待缘相资发故三因无力待缘全不作故因归缘故又由上三义因中各有二义谓空义有义二门各三合唯有六故不增减也。 何故定六义而无增减耶答为正因对缘故说三义因有三种约空有二门各具三义故合为六但全体能生自果故不杂缘力不生水土等故糓与水土互相资故藉缘生故因归缘故章错为杂因二字误矣。 问何故不立第四句无力不待缘义耶答以彼非是因义故不立思之可见。 既自无力又不假缘即非因义今约亲因能生自果故不立也。 问待缘者待何等缘答待因事之外增上等三缘不取自六义更互相待耳。 但云待缘待何等缘答待因事之外增上等三缘因事即因缘也此果上亲因故亲办果体故增上等三缘者因缘虽能亲办果体要待三缘果法得成谓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要问云未知待缘待何缘答此待炉油水土等外缘不取因事及自六义也拣上因缘及空有各三义更互相待今取增上等也。 问因望缘得有六义未知缘对因亦有六义不答此有二义增上缘望自增上果得有六义以还是亲因摄故望他果成疎缘故不具六亲因望他亦尔。 因缘相例问也答中有二义唯许增上缘等得有六义今增上缘望增上果则为亲因摄望等流异熟离系士用为疎缘亲因望他果者四谛望声闻为亲因望缘觉还成疎缘亦不具六。 问果中有六义不答果中唯有空有二义谓从他生无体性故是空义酬因有故是有义若约互为因果义说即此一法为他因时具斯六义与他作果时即唯有二义是故六义唯在因中。 因果相例问也答中果无六义还作因时得具六义摄论云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云何可见譬如明灯𦦨炷生烧同时更互又如束芦互相依持释曰譬如明灯于一时间灯炷𦦨生𦦨烧炷互为因果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于一时间互为因果其性亦尔。 问若尔现行为种子因岂得有六义。 谓现行七转识为种熏阿赖耶岂有六义。 答随胜缘不具如论说种子有六义此约初教。 随胜缘不具者前七识现行皆随强胜缘转非亲因也要问云成唯识论因缘谓有为法亲办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种子者谓本识中善染无记诸界地等功德差别能引次后自类功德及起同时自类现果此唯望彼是因缘性现行者谓七转识及彼相应所变相见性界地等除佛果善极劣无记余熏本识生自类种此唯望彼是因缘性乃至现行同类展转相望皆非因缘自种生故。 若缘起秘密义皆具此六义此约终教以此教中六七识等亦是如来藏随缘义无别自性是故六七识亦具本识中六义也思之可见。 约终教余现行转识既通如来藏能所互熏得有六义。 第三句数料简者有二种一约体二约用。 探玄云此门有二义一据力具有不有义故令相入二据体有空不空义故有相即。 初约体有无而有四句一是有谓决定义二是无谓刹那灭义三亦有亦无谓合彼引自果及俱有无二是也四非有非无谓合彼恒随转及待众缘无二是也。 一决定义谓自因生自果故二刹那灭义谓生已无间即灭坏故三亦有等唯能引自果故又因果不相违故四非有等恒随转如根损益枝等同故及待缘会遇众缘即因不常生也。 就用四句者由彼恒随转及待众缘无二故是不自生也由合彼刹那灭及决定无二故不他生也由合彼俱有及引自果无二故不共生也由其三句合其六义因义方成故非无因生也。 合成四句一不自生二不他生三不共生四不无因生探玄云释此四句诸论不同略有五说一约破外道谓诸法不从冥谛自在生故云不自生二不从梵天自在天等生故云不他生三亦非微尘大种和合生故云不共生四亦非无因自然而起故云不无因生等。 是即由斯六义因缘全夺显缘起胜德。 空有令夺其执两亡然执既尽其德自显也。 故地论云因不生缘生故缘不生自因生故不共生无知者故作时不住故不无因生随顺有故。 约因缘形夺。 又集论云自种有故不从他生待众缘故非自生无作用故不共生有功能故非无因生。 探玄云凡诸缘起双亡二句已为甚深况总亡四句是故缘起最极甚深。 问此六义与八不分齐云何答八不据遮六义约表又八不约反情理自显六义据显理情自亡有斯左右耳。 演义云略举八不即中论宗论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将六义与八不相对云何答有二义初约遮表二约情亡显理第四开合者或约体唯一以因无二体故。 或约义分二谓空有以无自性故缘起现前故。 以无自性是空义缘起现前是有义。 或约用分三一有力不待缘二有力待缘三无力待缘初即全有力后即全无力中即亦有力亦无力以第四句无力不待缘非因或不论也是故唯有三句也。 或分为六谓开三句入二门故也如前辨。 分三句入空有二门。 或分为九谓于上三义随一皆具彼三故何以故若非有力即无无力是故随一具三故有九也。 谓前约用开三句中随一皆具彼三义故何以故一具于三若非下约力用相资而释故一中具三故成九也。 或分十二谓于上六义空有二门不相离故随空即有随有即空空有有六有空亦六故有十二也。 据上六义以空有相即有空空有故各具六共成十二也。 或分十八谓于上六义中一一皆有三义故一体有无二力有无三约待缘不待缘三六成十八也。 一约体有空不空义二约用具有不有义三约缘待不待义三六成十八也。 或分为三十六谓于上六义随一皆具六何以故若无一余皆无故余门思而准之。 以互相资成若无一余不成故。 第五融摄者然此六义以六相融摄取之谓融六义为一因是总相开一因为六义是别相六义齐名因是同相六义为不坏相是名异相由此六义因等得成是成相六义各住自位义是坏相。 要问云其六义及前因果理事相成更以六法显之所谓总总成因果也二别义别成总故三同自同成总故四异诸义自异显同故五成因果理事成故六坏诸义各住自法不移本性故所述缘起并悉遍通随有事成验思可解耳。 问六义六相分齐云何答六义据缘起自体六相据缘起义门以法体入义门遂成差别。 搜玄云六义六相共成者六相有二义一顺理二顺事此二义中顺理义显顺事义今据自体义门分异为此经主别将六相照令入理故。 如以六义入四句显去非故即顺三乘入六相显自德故顺一乘是故四句与六相俱为入法方便也。 四句则体用二种如前句数料拣中列入法方便者探玄云泛论方便有三种一发起方便谓如加行发起根本即七方便等二无住方便谓由悲智巧相导引不住生死及涅盘故如方便度等三集成方便谓诸缘起巧相集成如六相方便等。 第六约教辨者若小乘中法执因相于此六义名义俱无。 孔目云依小乘教六因四缘相摄不与三乘同何以故不原因缘理故今六义小乘名义俱无。 若三乘赖耶识如来藏法无我因中有六义名义而主伴未具。 要问云此文在三乘一乘方究竟何以故称法界故孔目云三乘初教分达法空知法次细故约事委说熟教已去究竟法空会事从理故不多说。 若一乘普贤圆因中具足主伴无尽缘起方究竟也。 孔目云依一乘教具一切因缘理事教义人法因果等又总唯有因缘乃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即卢舍那佛普贤行因成就因果果与三乘等别。 又由空有义故有相即门也由有力无力义故有相入门也由有待缘不待缘义故有同体异体门也由有此等义门故得毛孔容刹海事也思之可解耳。 探玄云由此义故诸法相即无所障碍又云知一即多多即一等皆此义也是故无尽大缘起法无碍自在皆从此门而开现矣。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卷第三(之上)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卷第三(之下) 十玄缘起无碍法门义第三。 夫法界缘起自在无穷今以要门略摄为二一者明究竟果证义即十佛自境界也二者随缘约因辨教义即普贤境界也。 太一云一乘缘起自体法界不同大乘缘起但能离执断常诸过等此宗不尔一即一切无过不离无法不同也法界缘起不过自体因之与果所言因者谓方便缘修体穷位满即普贤是也所言果者谓自体究竟寂灭圆果十佛境界一即一切谓十佛世界海及离世间品明十佛义是也。 初义者圆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可说其状相耳。 以性海果分是不可说义谓圆融理智普别行等相即相入无碍自在是也。 如华严经中究竟果分国土海及十佛自体融义等者即其事也。 然彼十佛所依有二一国土海圆融自在当不可说二世界海有三类一莲华藏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陀罗等。 不论因陀罗及微细等此当不可说义何以故不与教相应故地论云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者即其事也。 法界缘起之内有法有义法当果分义属因分纵因陀罗及微细等义今亦不辨以圆融极果绝于说相所以不可以言说。 问义若如是何故经中乃说佛不思议品等果耶答此果义是约缘形对为成因故说此果非彼究竟自在果所以然者为与因位同会而说故知形对耳。 果分不可说者太一问不思议品等亦明果德何故得于因门说耶答虽是果德对缘以辨果非究竟圆寂之果是故与因同会说也。 第二义者有二一以喻略示二约法广辨。 至相云今约教就自体相辨缘起者于中有二一者举喻释成于法二者辨法会通于理。 初喻示者如数十钱法所以说十者欲应圆数显无尽故。 举喻者如夜摩天会菩萨云集品说云譬如数法十增一至无量皆悉是本数智慧故差别所以下孔目云十数之义含于二门一成圆教门二不成圆教门教义摄益中已引。 此中有二一异体二同体。 今举此十数为譬者复有二门一异体门二同体门。 所以有此二门者以诸缘起门内有二义故一不相由义谓自具德故如因中不待缘等是也二相由义如待缘等是也初即同体后即异体。 探玄云谓大法界中缘起法海义门无量约就圆宗略举十门谓诸缘起法要具此十义方成缘起故阙即不成演义云何以初异体门中云诸缘各别不相杂乱第二同体门中云互相徧应方成缘起释曰谓要由各异方得待缘要由遍应方自具德耳。 就异体中有二门一相即二相入。 异体门中复有二门一者一中多多中一二者一即多多即一。 所以有此二门者以诸缘起法皆有二义故一空有义此望自体二力无力义此望力用由初义故得相即由后义故得相入。 缘起有二相即相入谓诸缘相望全体形夺有有体无体义缘起方成以若阙一缘余不成起起不成故缘义即坏又诸缘力用互相依持互相形夺故有全有力全无力义缘起方成故得相即相入也。 初中由自若有时他必无故他即自何以故由他无性以自作故二由自若空时他必是有故自即他何以故由自无性用他作故以二有二空各不俱故无彼不相即有无无有无二故是故常相即若不尔者缘起不成有自性等过思之可见。 探玄云是故一缘是能起多缘及果俱是所起是即多为一成多是无体一能作多一是有体由一有体必不得与多有体俱多无体必不得与一无体俱是故无有不多之一无有不一之多一多既尔多一亦然反上思之。 二明力用中自有全力故所以能摄他他全无力故所以能入自他有力自无力反上可知不据自体故非相即力用交彻故成相入又由二有力二无力各不俱故无彼不相入有力无力无力有力无二故是故常相入。 谓全有力全无力缘起方成是故缘起要互相依具力无力如阙一缘一切不成余亦如是是故一能持多一是有力能摄于多多依于一多是无力潜入一内由一有力必不得与多有力俱是故无有一而不摄多也由多无力必不得与一无力俱是故无有多而不入一也如一持多依既尔多持一依亦然反上思之。 又以用摄体更无别体故唯是相入摄体收用无别用故唯是相即此依因六义内准之。 体用双融义谓诸缘起法要力用交涉全体融合方成缘起探玄中有六句今用二句一以体无不用故举体全用即唯有相入无相即义二以用无不体故举用全体即唯有相即无相入也此依因六义中待缘等准之皆是入十玄无碍之方便也。 于中先明相入初向上数十门一者一是本数何以故缘成故乃至十者一中十何以故若无一即十不成故即一有全力故摄于十也仍十非一矣余九门亦如是一一皆有十准例可知。 今约十数明一中多多中一者今明初句若顺数从一至十向上去如一者一缘成故一中即有十所以一成若无十一即不成无性缘生故一中即有十所以一成故二三四等一切皆成也若一住自性即不成十十若不成一亦不成。 向下数亦十门一者十即摄一何以故缘成故谓若无十即一不成故即一全无力归于十也仍一非十矣余例然。 明次句多中一逆数十至一向下来但十玄章影在前门彼略不出耳今章别开也。 如是本末二门中各具足十门余一一钱中准以思之此约异门相望说耳。 本末即向上向下各具十门余一一门准上思之。 问既言一者何得一中有十耶。 既称一宁容有多耶。 答大缘起陀罗尼法若无一即一切不成故定知如是此义云何所言一者非自性一缘成故一是故一中有十者是缘成一若不尔者自性无缘起不得名一也乃至十者皆非自性十由缘成故为十此十中有一者是缘成无性十若不尔者自性无缘起不名十也是故一切缘起皆非自性何以故随去一缘即一切不成是故一中即具多者方名缘起一耳。 陀罗尼此云总持大法界缘起总持法若无下对缘以显一此一乃无性缘成一故得一中具十若不尔不得名一为此下反上是故缘起皆无自性一中具多方成一多缘起。 问若去一缘即不成者此即无性无自性者云何得成一多缘起。 既一缘无性多缘亦无性那得成一多缘起。 答只由无性得成一多缘起何以故由此缘起是法界家实德故普贤境界具德自在无障碍故华严云菩萨善观缘起法于一法中解众多法众多法中解了一法是故当知一中十十中一相容无碍仍不相是一门中既具足十义故明知一门中皆有无尽义余门亦如是。 此由法界实得缘起力用普贤境界相应所以一多常成不增不减也。 问一门中摄十尽不。 此门摄法为尽不尽耶。 答尽不尽何以故一中十故尽十中一故不尽四句护过去非显德等准之可解耳别别诸门中准例如是缘起妙理应如是知第一门竟。 亦有尽义亦无尽义何者一中十即是尽十中一具说即无尽又复知一中十十中一皆尽不尽义也四句者有无两亦双非离过显德准此缘起可解余之八门例此应知异体相入门竟。 初异体门中第二即义者此中有二门一者向上去二者向下来。 今异体中相即义亦具二门。 初门中有十门一者一何以故缘成故一即十何以故若无一即无十故由一有体余皆空故是故此一即是十矣如是向上乃至第十皆各如前准可知耳。 但一有体多无体故得一即多向上从一至十也。 言向下者亦有十门一者十何以故缘成故十即一何以故若无十即无一故由一无体余皆有故是故此十即一矣如是向下乃至第一皆各如是准前可知耳以此义故当知一一钱即是多钱耳。 由一无体多有体故得多即一向下来从十至一也十即一缘成故若十非一一不成何但一不成十亦不成如柱若非舍尔时即无舍若有舍亦有柱以柱即舍故有舍复有柱故一即十一即十故成一复成十也。 问若一不即十者有何过失。 由前谓一即多多即一故兴此问也。 答若不即十者有二失一不成十钱过何以故若一不即十者多一亦不成十何以故一一皆非十故今既得成十明知一即是十也二者不成一过何以故若一不即十十即不得成由十不成十故一义亦不成何以故若无十是谁一故今既得成一明知一即十又若不相即缘起门中空有二义即不现前便成大过谓自性等思之可知下同体门中准此知之余门亦准可知耳。 若不即者有二过一不成十十不成一是情谓之一所谓缘成一者一中具十故今章第二失中合云十不成一过传写之误又若不相即空有二义即不成立便有自性断灭等过下同体等准此故略不明。 问若一即十者应当非是一若十即一者应当非是十。 若一与十二互相即安有一十之存乎。 答祗为一即十故是故名为一何以故所言一者非是所谓一缘成无性一为此一即多者是名一若不尔者不名一何以故由无自性故无缘不成一也十即一者准前例取勿妄执矣应如是准知。 此明一即十者离一无有十而十即是一缘成故若不尔者自性无缘起不得名一则一不得成十即一者准此可知。 问上一多义门为一时俱同耶为前后不同耶。 至相十玄问若一多要待缘成者为是同时为有先后耶。 答即同即前后何以故由此法性缘起具足逆顺同体不违德用自在无碍故皆得如此。 缘起故常同时常前后所以然者一即十十即一故常同时向上去向下来故常先后逆顺自在故无障碍。 问如上所说去来义其相云何。 既有先后去来本相云何。 答自位不动而恒去来何以故去来不动即一物故但为生智显理故说去来等义耳若废智一切不可说如上果分者即其事也。 虽前后去来而常不动作为生智下今若辨去来者约智说若废智下体即息诸论道同于究竟圆果离说相故。 问若由智者即非先有如何说云旧来如此耶。 谓智乖本法即非先有何云旧来如此。 答若癈智即不论缘起由约智故说旧来如此何以故不成即已成即离始终故智及与法旧来成故。 由智方知本有以智照故不成即已成即离始终故。 问为由智耶法如是耶。 一多之体由智照耶法本有耶。 答为由智耶为法如此耶何以故同时具足故余义准以思之大段第一异体门讫。 法本有故智即能显由智照故方明本有二义同时皆尽无碍故一切诸法例如此知。 第二同体门者亦有二义一者一中多多中一二者一即多多即一。 还如前门二义相似。 初门中二一者一中多二者多中一初一中多者有十门不同一者一何以故缘成故是本数一中即具十何以故由此一钱自体是一复与二作一故即为二一乃至与十作一故即为十一是故此一之中即自具有十个一耳仍一非十也以未是即门故初一钱既尔余二三四五已上九门皆各如是准例可知耳。 是本数一中即具十者清凉云如一本自是一则为本一应二为二一应三为三一等只一个一对他成多喻如一人望父名子望子名父等同一人体而有多名。 二者多中一亦有十门一者十何以故缘成故十中一何以故由此一与十作一故即彼初一在十一之中以离十一即无初一故是故此一即十中一也仍十非一矣余下九八七乃至于一皆各如是准例思之。 摄他一同多己望于一摄之亦然皆是多也。 问此与前异体何别答前异体者初一望后九异门相入耳今此同体一中自具十非望前后异门说也即义亦准思之。 同体即入与前异体即入何别答前异体门一中十者以初一望后九故名一中十此门言一中十者即一中有九故言一中十。 二者一即十十即一亦有二门一者一即十亦有十门不同一者一何以故缘成故一即十何以故由此十一即是初一故无别自体故是故此十即是一也余九门皆亦如是准之可知。 如一有体多无体能摄他同己一有体摄他多也能成有体所成无体也。 二者十即一亦有十门不同一者十何以故缘成故十即一何以故彼初一即是十故更无自一故是故初一即是十也余九门准例知之。 十有体一无体多有体故能摄一故本一无体潜入多中。 问此同体中一即十等者为只摄此十耶为摄无尽耶。 此明一体为祗摄一中十亦摄他处十耶。 答此并随智而成须十即十须无尽即无尽如是增减随智取矣即十如前释言无尽者一门中既有十然是十复自迭相即相入重重成无尽也然此无尽重重皆悉摄在初门中也。 至相曰随智差别故亦尽亦无尽何者如一若摄十即名为尽若具说即无尽但展转相迭相互即重重无尽也。 问为但摄自一门中无尽重重耶为亦摄余异门无尽耶。 为摄自一中十无尽为余诸门中无尽。 答或俱摄或但摄后自无尽何以故若无自一门中无尽余一切门中无尽皆悉不成是故初门同体即摄同异二门中无尽无尽无尽无尽无尽无尽无尽无尽无尽无尽穷其圆极法界无不摄尽耳。 若一无尽余亦无尽若余不尽一亦不尽若成一一切即成若不成一一切亦不成是故此摄法即无尽复无尽圆融自在无不周尽。 或但摄自同体一门中无尽何以故由余异门如虗空故不相知故自具足故更无可摄也此但随智而取一不差失也。 祗摄自门中无尽于三四义犹若虗空即是尽更不摄余故名无尽故亦摄尽不尽。 如此一门既具足无穷个无尽及相即相入等成无尽者余一一门中皆悉如是各无尽无尽成宜如是准知。 清凉曰由异体相入带同体相入故有帝网门者同体相入一中已含于多而更入于异体故有重重之义同体相入如镜已含多影更入余镜故有重重无尽之义余门可知。 此且约现今理钱中况彼一乘缘起无尽陀罗尼法非谓其法只如此也应可去情如理思之。 喻则有限法乃无穷至相云法门具满无喻可况今说喻者但分喻耳若不去情难造妙旨此章合云现今事钱错为理字也。 第二约法广辨者略有二种一者立义门二者解释门。 然此章全依至相十玄贤首承用探玄修改清凉全依贤首新文以所立有次第故。 初立义门者略立十义门以显无尽何者为十。 先立所依体事十对分为十门一一门皆复具十以显无尽。 一教义即摄一乘乃至五乘等一切教义余下准之二理事即摄一切理事三解行即摄一切解行四因果即摄一切因果五人法师摄一切人法六分齐境位即摄一切分齐境位七师弟法智即摄一切师弟法智八主伴依正即摄一切主伴依正九随生根欲示现即摄一切随生根欲示现十逆顺体用自在等即摄一切逆顺体用自在等。 所言教义者教即是通相别相三教五乘之教即以别教以论别义所以得理而亡教若入此通宗而教即义以同时相应故二理事者若三乘教辨即异事显异理如诸经举异事喻异理若此宗即事是理如入法界品等经文是谓体实即是理相彰即是事也三解行者如三乘说解而非行如说人名字而不识其人若通宗说者即解即行如看其面不说其名而目识也相显为行契穷后际为解四因果者修相为因契穷为果五人法者如文殊即当妙慧普贤彰其称周明人即法也六分齐境位者参而不杂各住分位即分齐境位也七法智师弟者开发为师相承即弟子也八主伴依正者举一为主余皆为伴主以为正伴以为依也九逆顺体用者即是成坏义也十随生根欲性者随缘常应也如涅盘经此方见满余方见半而月实无亏盈若以此宗明者常增减而无增减以同时相应故今章但九十不次。 此十门为首皆各总摄一切法成无尽也。 然此十门体无前后同时相应既其具此十门余因陀罗等九亦皆具此十门其中一一皆称周法界所以举十门者成其无尽义也。 二言解释者亦以十门释前十义以显无尽。 随举教义理事等十门以一为首摄余九门即显无尽。 问何以得知十数显无尽耶答依华严经中立十数为则以显无尽义。 前已引竟。 一者同时具足相应门此上十义同时相应成一缘起无有前后始终等别具足一切自在逆顺参而不杂成缘起际此依海印三昧炳然同时显现成矣。 以是总故冠于九门之初即具教义理事等十门同时也何以得如此耶良由缘起实德法性海印三昧力用故得然也非是方便缘修所成故得同时。 二者一多相容不同门此上诸义随一门中即具摄前因果理事一切法门如彼初钱中即摄无尽义者此亦如是然此一中虽具有多仍一非即是多耳多中一等准上思之余一一门中皆悉如是重重无尽故也。 此约理说以一入多多入一故名相容体无前后而不失一多之相故曰不同此即缘起实德非天人所作故。 此经偈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能尔。 然此一多虽复互相含受自在无碍仍体不同也所由如上钱义中释此有同体异体准上思之可解。 仍体不同若不尔者诸缘杂乱失本缘法缘起不成此则诸缘各各守自一也。 三者诸法相即自在门此上诸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圆融自在无碍成耳。 还就教义理事等十门取其三世间圆融无碍自在故一即摄一切成其无尽复无尽以其无尽故相即复相入此约用以说也。 若约同体门中即自具足摄一切法也然此自一切复自相入重重无尽故也然此无尽皆悉在初门中也。 太一曰此无尽复无尽相即复相入与因陀罗网及微细相容门有何差别耶答如喻说同体门中说者若就隐映相应互相显发重重复重重成其无尽者即是因陀罗网门摄若诸门一时具显不相妨碍者即是相容门摄若就三世间圆融无碍自在相即复相入成其无尽复无尽者即此门摄。 故此经云初发心菩萨一念功德深广无边际如来分别说穷劫不能尽何况于无量无数无边劫具足修诸度诸地功德行。 此即明其一即一切成其无尽何况者此即从二三至九十皆成无尽。 义言一念即深广无边者良由缘起法界一即一切故耳如彼同体门中一钱即得重重无尽义者即其事也。 此据缘起体性成其无尽复无尽故。 何况无边劫者即余一一门中各显无尽义者是也所以尔者此经又云初发心菩萨即是佛故也由此缘起妙理始终皆齐得始即得终穷终方原始如上同时具足故得然也。 良由始终相即复相入成无尽故先后因果不失虽不失先后以先后相即复相入故成其无尽。 又云在于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也是故得一即得一切又云知一即多多即一故也十信终心即作佛者即其事也。 信满成佛约位佛非行佛故。 问如同体一门中即摄一切无尽者为一时俱现耶为前后耶。 问意可知。 答于一门中一时炳然现一切者属微细摄隐映互现重重者属因陀罗摄余义即同即异即多即少即有即无即始即终如是自在具足一切无尽法门仍随举一为首余即为伴道理一不差失旧来如此此辨同体一门中具足自在无穷德耳余异体等门中亦准思之。 有三义不同余义下即此门摄。 问若一门中即具足一切无尽自在者余门何用为答余门如虗空何以故同体一门并摄一切无不尽故。 若一门自具足何用余门答余门如龟毛兔角不可得。 问此同体门中所摄一切者但应摄自门中一切岂可摄余门中一切耶。 但应摄自岂容摄他耶。 答既摄自一切复摄余一一门中无尽一切如是重重穷其法界也。 自他俱摄方能穷尽缘起无碍法界之义。 何以故。 圆融法界无尽缘起无一一切并不成故此俱论法性家实德故不可说其边量。 若无一一切不成如一㪷即摄一升若无升㪷即不成也。 故此经偈云不可言说诸劫中演说一切不可说不可说劫犹可尽说不可说不可尽又偈云一切众生心悉可分别知一切刹微尘尚可筭其数十方虗空界一毛犹可量菩萨初发心究竟不可测。 良由此一乘圆极自在无碍法门得一即得一切故耳。 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一或一切成一证一切证。 因果俱齐无前后别故地论云以信地菩萨乃至与不思议佛法为一缘起以六相总别等义而用括之明知因果俱时相容相即各摄一切互为主伴深须思之此事不疑。 以因果相即同时相应初心菩萨与证极果位同一缘起以六相圆融而总括之。 又此经云何以故此初发心菩萨即是佛故悉与三世诸如来等亦与三世佛境界等悉与三世佛正法等得如来一身无量身三世诸佛平等智慧所化众生皆悉同等又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具足慧身不由他悟如是云云无量广如经文。 初心菩萨与诸如来依正等说法等身量等智慧化生皆等至相云譬众流入海才入一滴即称周大海无始无终若余江河水之深不及入海一滴即用三乘中修三乘多劫不及在一乘中一念故。 问此等叹因中德耳岂可即果德耶答此一乘义因果同体成一缘起得此即得彼由彼此相即故若不得者因即不成因何以故不得果故非因也。 以欢因中德岂可同彼果德耶答此一乘因果欲论其成者成复成欲在后成者后复后。 问上言果分离缘不可说相但论因分者何故十信终心即辨作佛得果法也答今言作佛者但初从见闻已去乃至第二生即成解行解行终心因位穷满者于第三生即得彼究竟自在圆融果矣由此因体依果成故但因位满者胜进即没于果海中也为是证境界故不可说耳此如龙女及普庄严童子善财童子兜率天子等于三生中即尅彼果义等广如经辨应准思之。 既果分不可说何故十信终心即辨果法耶答今言作佛乃约三生即得彼果出所以因依果成又因位穷满没同果海但是证境离乎说相此如龙女义当流惑之身疾得成佛普庄严童子三生成佛祗在一念善财童子现身究竟普贤之行后生即见佛兜率天子从三恶道出现身成佛至解行生即尅彼果有谓龙女于南方成佛者终教示现八相成道岂同善财等于三世中尅证彼果耶答今同列者约彼所证是同非以教分渐顿之异演义云法华佛慧即华严佛慧者是也。 问上言一念即作佛者三乘中已有此义与此何别答三乘望理为一念即作佛今此一乘一念即得具足一切教义理事因果等如上一切法门及与一切众生皆悉同时同时作佛后后能新新断惑亦不住学地而成正觉具足十佛以现无尽逆顺德故及因陀罗微细九世十世等遍通诸位谓十信终心已去十解十行十回向十地及佛地等同时遍成无有前后具足一切耳。 可知答三下至相云若大乘明一念成佛义凡有二种一者会缘以入实性无多少故明一念成佛二者行行既满取最后一念名为成佛今此一乘明一念成佛如大乘取最后一念成佛即入一乘以后望初初念即成何以故以因果相即同时相应故。 然此一念与百千劫无有异也宜须思之。 然此下一念多劫延促无碍也。 此即第三诸法相即自在门讫。 四者因陀罗微细境界门此但从喻异前耳此上诸义体相自在隐映互现重重无尽。 即以帝释殿前珠网为喻十门唯此从喻受名犹如众镜相照众镜之影现一镜之中如是影中复现众影一一影中复现众影即重重现影成其无尽复无尽。 故此经云于一微尘中各示那由他无数亿诸佛于中而说法于一微尘中现无量佛国须弥金刚围世间不迫迮于一微尘中现有三恶道天人阿修罗各各受业报此三偈即三世间也又云一切佛刹微尘等尔所佛坐一毛孔皆有无量菩萨众各为具说普贤行无量刹海处一毛悉坐菩提连华座遍满一切诸法界一切毛孔自在现又云如一微尘所示现一切微尘亦如是余者云云无量广如经辨。 如第七地经以三偈配三世间初偈此即智正觉世间次偈此据器世间次偈此即据众生世间又云下三偈皆依正无㝵也。 此等并是实义非变化成此是如理智中如量境也其余变化等者不入此例何以故此并是法性实德法尔如是也非诸分别情谓境界但此可去情思之。 此即是其法界缘起如理实德非是变化对缘方便说故若是大乘宗所明即言神力变化故若此宗明相入不论变化神力乃言自体常如此等。 问上言一尘中现无量刹等者此但是一重现而已何故乃云重重现耶答此方说华严经时云一切微尘中亦如是说如彼微尘中说华严经时亦云一切微尘中亦如是说如是展转即重重无尽重重无尽也宜准思之。 一尘一刹但可乎遍云何重重答中据尘尘互遍展转无穷。 问若据此文重重无尽有何分齐云何辨其始终等耶答随其智取举一为首余亦为伴据其首者即名当中余即眷属围绕上诸教义等并悉如是自在成耳及前相即相入自在等皆悉如是摄一切法尽穷法界并悉因陀罗成也。 斯则浑无疆界无始无终何缘辨得因果分齐耶答祗以随智差别故举一为主余即为伴如是教义等十门皆得自在反前二三两门皆悉融摄无尽。 五者微细相容安立门此上诸义于一念中具足始终同时前后逆顺等一切法门于一念中炳然同时齐头显现无不明了犹如束箭齐头显现耳。 如一微尘即是小相元量佛国须弥金刚山等即是大相直以缘起实德无碍自在致使相容非人天所作故安立此约相说如瑠璃鉼盛多芥子顿然显现清凉云微细有三义一约所含微细犹如芥鉼以毛子能受彼诸刹诸刹不能徧毛孔故以毛据称性刹约存相二约能含微细以一毛一尘即能含故三约难知微细微尘不大刹亦不小而能广容即难知义今取束箭但同时齐头显现难见微细相容也。 故此经云菩萨于一念中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乃至流通舍利法住久近及所被益诸众生等于一念中皆悉显现广如经文又云一毛孔中无量佛刹庄严清净旷然安住又云于一尘内微细国土一切尘等悉于中住宜可如理思之。 可晓岂可须弥纳芥中将为难事哉理事等十门安立相容亦如是。 问此义与上因陀罗云何别耶答重重隐映互现因陀罗摄齐头炳然现者微细摄此等诸义并别不同宜细思之。 可知。 六者秘密隐显俱成门此上诸义隐覆显了俱时成就也。 还具前教等十门所言隐显者如涅盘经半字及满字昔说半字即显满字即隐今说满字即显半字即隐此约缘说隐显体无前后不相妨碍故名秘密。 故此经云于此方入正受他方三昧起眼根入正受色尘三昧起等云云又云男子身入正受女人身三昧起等云云于一微尘入正受一切微尘三昧起一切微尘入正受一毛端头三昧起如是自在此隐彼显正受及起定同时秘密成矣又此经云十方世界有缘故往返出入度众生或见菩萨入正受或见菩萨从定起又于彼十方世界中念念示现成正觉转正法轮入涅盘现分舍利度众生如是无量广如经辨又如佛为诸菩萨受记之时或现前受记或不现前秘密受记等。 可见。 如上第一钱中十钱名为显了第二钱望第一钱中十即为秘密何以故见此不见彼故不相知故虽不相知见然即此成彼成故名俱成也应如是准思之。 古本云成此成彼演义亦同今云此成彼成者误也。 七诸藏纯杂具德门此上诸义或纯或杂如前人法等若以人门取者即一切皆人故名为纯又即此人门具含理事等一切差别法故名杂又如菩萨入一三昧唯行布施无量无边更无余行故名纯或入一三昧即施戒度生等无量无边诸余杂行俱时成就也如是繁兴法界纯杂自在无不具足者矣宜可思准之。 此约诸度门说如就一施门说者一切万法皆悉名施所以名纯而此施门具诸度等行名为杂如是纯之与杂不相妨碍故名具德探玄中名广狭自在无碍门清凉云此门贤首新立以替至相十玄诸藏纯杂具德门意云一行为纯万行为杂等即事事无碍义若一理为纯万行为杂即理事无碍恐滥理事无碍所以改之。 八者十世隔法异成门此上诸义遍十世中同时别异具足显现以时与法不相离故。 三世区分名为隔法而互相在即是异成以时依法有如见华开知是芳春茂盛是朱夏等皆因于物知四时也此上诸义今章多一杂字。 言十世者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各有过未及现在即为九世也然此九世迭相即入故成一总句总别合成十世也此十世具足别异同时显现成缘起故得即入也。 又过去说过去过去说现在过去说未来现在说过去现在说平等现在说未来未来说过去未来说现在未来说无尽以九世摄归一念故云十世。 故此经云或以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或百千大劫为一念或一念即为百千大劫或过去劫入未来劫未来劫入过去劫如是自在时劫无碍相即入浑融成矣。 故教义理事等十门相即相入而不失前后差别之相。 又此经云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佛刹又云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诸佛佛事又云于一微尘中建立三世一切佛转法轮如是云云无量广如经文此普摄上诸义门悉于十世中自在现耳宜可思之。 所引诸经显彼时处无碍互相融通也。 九者唯心回转善成门此上诸义唯是一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转也但性起具德故异三乘耳然一心亦具足十种德如性起品中说十心义等者即其事也所以说十者欲显无尽故如是自在具足无穷种种德耳此上诸义门悉是此心自在作用更无余物故名唯心回转等宜思择之。 此约心说前诸义门等并是如来藏性清净真心之所建立若善若恶随心所转故云回转善成心外无别境故依古本多一为字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要问云一乘唯一心显性起具德故探玄改为主伴圆明具德门以唯心作玄门所以故不立之。 十者托事显法生解门此上诸义随托别事以显别法谓诸理事等一切法门如此经中说十种宝王云等事相者此即诸法门也显上诸义可贵故立宝以标之显上诸义自在故标王以显之表上诸义润益故资泽故齗腭故以云标之矣如是等事云云无量如经思之。 此约智说言托事者如经举金色世界之事即显始起于实际之法一切幢一切盖等事是行体也又如法界品云开楼阁门见弥勒菩萨所行因事至菩提道以楼观即菩提相所以言显法生解也齗腭者乃云之相探玄第二云重(平声)云是齗腭义又重(上声)云是叆叇义第五又云菩萨是体云是相以诸菩萨含法雨故相齗腭故。 问三乘中以有此义与此何别答三乘托异事相表显异理今此一乘所托之事相即是彼所显之道理更无异也具足一切理事教义及上诸法门无不摄尽者也宜可如理思之。 蹑上以问三乘宗中所明亦托事显法即以异事显于异理如衣表忍辱室表慈悲灵云见桃花香严击竹等皆以异事表异理也今此随举一事摄无尽法故。 此上十门等解释及上本文十义等皆悉同时会融成一法界缘起具德门普眼境界谛观察余时但在大解大行大见闻心中然此十门随一门中即摄余门无不皆尽应以六相方便而会通之此可准。 同时具足等十门人法十义皆悉同时成大法界缘起法门起在大解大行离分别菩提心中问此与性起何别答但由佩诠故不及性起。 上来所明并是略显别教一乘缘起义耳又于其中诸余法相及问答除疑等与彼三乘或同或异所因所说为方便等广如经论疏钞孔目及问答中于彼释矣与彼三乘全别不同宜可思广依华严经普眼境界准之。 别教一乘缘起义者孔目云一乘缘起缘聚不有缘散未离广如下孔目用教分齐中依七种教证华严文义分齐一经谓法华胜鬘等二论谓十地摄论等三疏四章五钞六问答七杂孔目与彼三乘全别不同者三乘缘起缘聚则有缘散则离思之。 问此上道理与彼三乘义别不同此可信矣又以何文证知三乘外别有一乘耶。 可知。 答此经有诚文故偈云一切世界群生类尠有欲求声闻道求缘觉者转复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是法甚为难。 偈云下贤首品文前建立一乘中已引以对彼三乘决之。 良由此法出情难信是故圣者将彼三乘对此决之又偈言若众生下劣其心厌没者示以声闻道令出于众苦若复有众生诸根少明利乐于因缘法为说辟支佛若人根明利有大慈悲心饶益于众生为说菩萨道若有无上心决定乐大事为示于佛身说无尽佛法由此一乘非下机堪受是故大圣善巧于彼三乘位中随其机欲方便少说由不穷法界源故权显二身三身等佛今为如是无上心机乐大事欲方始显佛十身境界说无穷尽佛法可名现佛身说无尽法也三乘但随机而已未显诸佛十身自境界故非现佛身又随机少说一相一寂一味理等故非穷尽说也何以故三乘以此无穷为过失故然此一乘以无穷为实德故耳。 此经为普贤等机说无尽佛法现佛十身自证境界与彼三乘不同一相一寂一味一理等所谓三乘终教一相真如等于初教染净即空愚法小乘苦谛之教所诠实法有余无余等宗并皆不同义理各别。 又此经云于一世界中闻说一乘音或二三四五乃至无量乘此据本末分齐说耳。 今为上机说无尽佛法或说二三等者以本末差别相对决显二宗不同也。 圣教文义显然不可以执情而惊恠者矣。 当知三一各别理无疑也。 六相圆融义第四。 六相缘起三门分别初列名略释二明教兴意三问答解释。 六相之义本出地经世亲菩萨造论解释谓此六相为显缘超圆融无碍自在法故三门分别探玄云此六相义作六门一明教兴意二种类者三明所出者四明建立者五问答决择者六释文今用三门问六相何故唯立六不多不少者谓泛论缘起法要有三门一末依于本有起不起二彼所起末既带于本是故相望有同有异三彼带本之末既为本収是故当体有存有亡若不具此三不成缘起三中各二故但为六。 初列名者谓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 要问云所谓总总成因果也二别义别成总故三同自同成总故四异诸义自异显同故五成因果理事成故六坏诸义各住自法不移本性故。 总相者一含多德故别相者多德非一故别依止总满彼总故同相者多义不相违同成一总故异相者多义相望各各异故成相者由此诸义缘起成故坏相者诸义各住自法不移动故。 演义云列名异释中亦依此列但成相中今本中阙一义字由此诸义缘起成故列名皆是论文论云总者是根本入别者余九入别依止本满彼本故同相者入故异相者增相故成相者略说故坏相者广说故。 第二教兴意者此教为显一乘圆教法界缘起无尽圆融自在相即无碍容持乃至因陀罗无穷理事等。 彰其立意欲显普贤圆因证入遮那果海。 此义现前一切惑障一断一切断得九世十世灭行德即一成一切成理性即一显一切显并普别具足始终此齐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以此六相缘起方便会入一乘法界圆融自在一断一切断一证一切证一行一切行一得一切得故得断障行德理性等法前后圆融皆悉无碍。 良由如此法界缘起六相容融因果同时相即自在具足逆顺。 法界无碍皆由六相融通故得然也。 因即普贤解行及以证入果即十佛境界所显无穷广如华严经说。 孔目云依一乘教具一切因缘理事教义人法因果等卢舍那佛普贤行因成就因果与三乘等别广如本经。 第三问答解释者然缘起法一切处通今且略据缘成舍辨。 六相者宗镜云古德约喻说六相一切处通者贤首金师子章括六相狮子是总相五根差别为别相共一经起是同相眼耳各不相知是异相诸缘共会是成相诸缘各住自位坏相义海百门以尘显六相演义以论六决定义以显六相等今以舍显。 问何者是总相答舍是。 问此但椽等诸缘何者是舍耶答椽即是舍何以故为椽全独能作舍故若离椽舍即全不成故为此若得椽时即得舍矣。 谓此椽等要互徧相资方成缘起如一椽能具多缘故若此一椽不具多缘则不成缘起。 问若椽全自独作舍者未有瓦等亦应作舍答未有瓦等时不是椽故不作非谓是椽而不能作今言作者但论椽能作不说非椽作何以故椽是因缘由未成舍时无因缘故非是椽也若是椽者其毕全成若不全作不名为椽。 若椽全自作舍无瓦等岂成舍耶答无瓦等不成椽若阙一缘余不成起起不成故椽义即坏而不能作舍此本脱一舍字古本与演义同若是下得此一缘令一切成起所起成故缘义方立。 问若椽等诸缘各出少力共作不全作者有何过失答有断常过若不全成但少力者诸缘各少力此但多个少力不成一全舍故是断也诸缘并少力皆无全成执有全舍者无因有故是其常也又若不全成者去却一椽时舍应犹成在舍既全不成故知非少力并全成故。 少力不全作有断常二过去却一椽时舍应犹在既无椽安得有舍耶舍不全成故知诸缘并非少力要须一一全力成也。 问无一椽时岂非舍耶答但是破舍无好舍也故知好舍全属一椽既属一椽故知缘即是舍也。 问既舍即是椽者余[木*(钺-戈+弋)]瓦等应即是椽耶答总并是椽何以故却椽即无故所以然者若无椽即舍坏舍坏故不名[木*(钺-戈+弋)]瓦等。 谓揽别成总举椽之总力贯诸缘若去一椽瓦等亦坏。 是故[木*(钺-戈+弋)]瓦等即是椽也若不即者舍即不成椽瓦等并皆不成今既并成故知相即耳一椽既尔余椽例然是故一切缘起法不成即已成即相即容融无碍自在圆极难思出过情量法性缘起通一切处准知。 大法界缘起法一成一切成无成无不成。 第二别相者椽等诸缘别于总故若不别者总义不成由无别时即无总故此义云何本以别成总由无别故总不成也是故别者即以总为别也。 问若总即别者应不成总耶答由总即别故得成总如椽即是舍故名总相舍即是椽故名别相若不即舍不是椽若不即椽不是舍总别相即此可思之。 谓舍即是椽故名别相今无舍字古本与演义皆有。 问若相即者云何说别答只由相即是故成别若不相即者总在别外故非总也别在总外故非别也思之可解。 问若不别者有何过耶答有断常过若无别者即无别椽瓦无别椽瓦故即不成总舍故是断也若无别椽瓦等以而有总舍者无因有舍故是常也。 古本云故是断也今云此字误。 第三同相者椽等诸缘和合作舍不相违故能名舍缘非作余物故名同相也。 问此与总相何别耶答总相唯望一舍说今此同相约椽等诸缘虽体各别成力义齐故名同相也。 问若不同者有何过耶答若不同者有断常过也何者若不同者椽等诸缘互相违背不同作舍舍不得有故是断也若相违不作舍而执有舍者无因有舍故是常也。 第四异相者椽等诸缘随自形类相差别故。 问若异者应不同耶答只由异故所以同耳若不异者椽既丈二瓦应亦尔坏本缘法故失前齐同成舍义也今既舍成同名缘者当知异也。 问此与别相有何异耶答前别相者但椽等诸缘别于一舍故说别相今异相者椽等诸缘迭互相望各各异故也。 问若不异者有何过耶答有断常过也何者若不异者瓦即同椽又二坏本缘法不成舍故是断若坏缘不成舍而执有舍者舍无因故是常也。 第五成相者由此诸缘舍义成故由成舍故椽等名缘若不尔者二俱不成今现得成故知成相耳。 问现见椽等诸缘各住自法本不作舍何因得有舍义成耶答只由椽等诸缘不作故舍义得成所以然者若椽作舍去即失本椽法故舍义不得成今由不作故椽等诸缘现前由此现前故舍义得成矣又若不作舍缘等不名缘今既得缘名明知定作舍。 即失本缘法古本与演义皆缘字今椽字误。 问若不成者有何失答有断常过何者舍本依椽等诸缘成今既并不作不得有舍故是断也本以成舍名为椽今既不作舍故即无椽亦是断若不成者舍无因有故是常也又椽不作舍得椽名者亦是常也。 第六坏相者椽等诸缘各住自法本不作故。 问现见椽等诸缘作舍成就何故乃说本不作耶答只由不作舍法得成若作舍去不住自法者舍义即不成何以故作去失法舍不成故今既舍成明知不作也。 古本云不住自法者今云有字又作去失本法今脱本字。 问若作去有何失答有断常二失若言椽作去即失椽法失椽法故舍即无缘不得有故是断也若失椽法而有舍者无缘有故是常也。 此上文显但晓缘起相由诸缘各异互徧相资俱存无碍等自然造入。 又总即一舍别即诸缘同即互不相违异即诸缘各别成即诸缘辨果坏即各住自法乃为颂曰。 一即具多名总相  多即非一是别相 多类自同成于总  各体别异显于同 一多缘起理妙成  坏住自法常不作 唯智境界非事识  以此方便会一乘 清凉云总则揽别而成别则分总为别同则别别带总异则别别互乖成则双揽同异方成若无异相总不成故如舍椽梁总皆相似终不成舍坏则唯别各住自性故此三对历然不同孔目云依六相总别义即是一乘随相行布义即是三乘此约教分说又云若欲识华严无尽教义者当依六相因陀罗微细智及陀罗尼自在法智知以此方便会一乘者欲识别教一乘当以六相十玄作入法方便也文类云华严六相颂终南山俨尊者述义分齐中承用贤首自云具录和尚征言勒成义纪今云复古者以先师专用搜探二玄孔目问答等解释前代诸师作记全不体其本故多注误可堂和尚干道丙成撰此记文至断惑分齐第二断惑得果偶疾而终不复毕矣自兹以下门人善喜用读其后以全部帙庶广流通。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卷第三(之下)(终) 庆元丁巳四年立夏日 比丘善憙 施财刊板比丘 惠净 敬书 五教章奥书 延应元年(己亥)五月十二日于西山栂尾之禅房依两三人之殷勤劝进拭老眼加假名之点了大旨以古来点为本少少私有交加之点矣后贤必可糺定矣 喜海 复古记奥书 建保四年二月四日于高山寺草庵以新渡御本如形书写毕 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