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学发轫卷下 福州鼓山嗣祖沙门 元贤 述 资具 佛因见诸比丘在道行。皆大担衣。思欲立制。时初夜。在露地坐。着一衣。至中夜。觉寒。乃着二衣。至后夜。又觉寒。乃着三衣。因作是念。当来比丘听畜三衣。足以遮寒。不许过畜。又。佛一日出王舍城。南游至迦叶窟前。见水田畦畔整齐。顾谓阿难曰。三世如来衣相如是。乃命阿难教比丘作此衣。云。须知此是长条.此是短条.此是叶.此是缝.此是第一缝.此是第二缝.此是中缝.此条叶两向衣。条相必等。田畦者。譬此衣生诸功德。亦能为世福田也。用刀割截而成者。不为怨贼所劫也。听作安陀会。长四肘.广二肘。听作郁多罗僧。僧伽黎。长五肘.广三肘。肘量不定。佛言。当随身分量。叶极广四指。极狭如穬麦。要须却刺前去.或作马齿缝.或作鸟足缝。免灰尘入内。其有不缝合处。谓之明孔。象田畦出水之窦也。缘四指施鈎。后八指施纽。三衣破。但缘不断。不失受持。若坏。随孔大小.方圆补及如二指大。若不持三衣入聚落。犯突吉罗。入俗人处不着纽者。家家突吉罗。衣若下坏。得倒着上。下安鈎纽。在道行。为护惜衣叶。听背着入聚落。乃正着比丘所在之处。衣钵常随。如鸟两翼。如见佛.礼佛.问讯二师.入众等。时应偏袒右肩。若请斋.坐禅.诵经.入聚落。应覆两肩。现福田相。 三衣总名袈裟。袈裟本是草名。可以染衣。因将彼草目此衣号。诸师翻有多种。皆是义翻。非正翻也。其体用布为之。兽毛.蚕口非所应也。其色用三种坏色。五大上色非所应也。若以舍堕衣及邪命得衣。作不成受。大衣限五日成。七衣限四日成。五衣限二日成。过者。尼犯波逸提。比丘犯突吉罗。若成衣不受持者。突吉罗。 经云。袈裟。乃圣贤标帜。随顺寂灭行.慈悲心。未得沙门行。应起八法信重袈裟。一应起塔想。二应起寂灭想。三应起慈想。四应起悲想。五应起如佛想。六应起惭想。七应起愧想。八应起令我来世离三毒。具沙门行想。 悲华经云。佛于宝藏佛前发愿。愿我成佛时。袈裟有五种功德。一入我法中犯重.邪见。于一念中敬心尊重。必于三乘授记。二天龙人鬼。若能敬此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若有鬼神.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饮食充足。四若众生共相违背。念袈裟力寻生慈心。五若持袈裟少分。尊重恭敬常得胜他。 大悲经云。但能性是沙门。污沙门行。形是沙门。披着袈裟者。于弥勒佛至楼至佛所。得入涅盘。无有遗余。 论释云。受禁戒是沙门性。剃发染衣是沙门形。 海龙王经龙王白佛言。如此海中无数种龙。有四金翅鸟。常来取食。愿佛拥护。令得安乐。佛脱身上所着皂衣。告龙王曰。汝取是衣。分与诸龙。皆令周徧于中。有得一缕者。金翅鸟王不能触犯。持禁戒者所愿必得。 永明寿禅师云。昔莲花色比丘尼。曾为戏人。以披袈裟作戏。承此功德。今遇释迦牟尼佛获罗汉果。无有诚心尚获四果。何况至诚。 律云。有四事到他国不着袈裟无罪。一者。无塔寺。二者。无比丘僧。三者。有盗贼。四者。国王不好道。 安陀会。一名安怛罗婆沙。此云中宿衣。亦云作务衣。长四肘.广二肘。五条一长.一短。得割截作贴叶作。亦得襵叶及缦作。新者一重。故者二重。正衣有四种。谓。割截.贴叶.襵.缦也。从衣有二十二种。谓。割截.贴叶二种。上下增减不同也。凡作务劳役.路途往反.及睡时。当搭此衣。正缺。开将上二衣作从。受法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安陁会五条衣受。一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若是贴叶.襵叶。则改割截二字。舍法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安陁会。是我三衣数。先受持。今舍。一说。上二衣仿此。可知。若独住比丘三衣中有换易者。具威仪.手执衣。心念口言云。我比丘(某甲)此安陁会五条衣。今舍。三说。受亦如前。心念口言云。我比丘(某甲)此安陁会五条衣。今受。三说。余二衣仿此可知。若缦作者。受。不言条相。但云。此缦安陁会今受持。舍。但云此缦安陁会。今舍。余词竝同从衣。舍.受可知。 郁多罗僧。一名嗢怛罗僧伽。此云上着衣。亦云入众衣。长五肘.广三肘。七条得割截.作贴叶。作新者。一重。故者。两重。正衣有二种谓。割截.贴叶也。从衣有二十二种。亦是割截.贴叶。上下增减不同也。凡听讲.修忏.礼佛.坐禅.布萨.自恣。一切入众当搭此衣。如缺。开将上下二衣作从。受舍法同前。 僧伽黎。一名僧迦胝。此云重复衣。又云杂碎衣。长五肘.广三肘。当比七衣加四寸。九条.十一条.十三条。各二长.一短。名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各三长一短。名中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各四长一短。名上品。新者。二重。故者。四重。正衣有十八种。谓割截.贴叶各九种也。从衣有六种。谓七条有二种。五条有四种也。凡入王宫.入聚落.应供.说法.礼三宝.礼和尚.阿闍黎。当搭此衣。正缺。开将下二衣作从。受舍同前。 佛言。有五事得留僧伽黎。一有疑恐怖处。二有雨。三疑有雨。四作僧伽黎未成。五浣染。 缦安陀会上下二衣。一云。缦条。言缦者。止是一幅不割截。无水田相也。此乃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所受衣也。上衣量同七衣。准七衣用。下衣量同五衣。准五衣用。受.舍法同前。但称式叉摩那等三名为异耳。 近日丛林中。绝不识有此衣。乃以大僧三衣直付沙弥。其误甚矣。 僧祗支。一名僧却崎。一名僧迦鵄。此翻掩腋衣。律云。时比丘尼。露胸膊而行。居士见之讥嫌。白佛。佛制作僧祗支覆肩衣。故尼受戒时。付三衣之外。加付此二衣式。叉摩那.沙弥尼亦得受。祗支长二肘.广四肘。用覆左肩右开左。合受法。云。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僧只支如法作。今受持。三说。舍云。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僧祗支是我五衣数。先受持今舍。一说。式叉摩那.沙弥尼。受.舍法亦同。但改名为异耳。 覆肩衣。或云即瞿修罗。十三资具中。名副祗支。此衣与祗支不可竝着。着祗支则不着此。长.广未详受。舍法亦仿只支。 偏衫。非是佛制。因魏时请僧入内自恣。宫人见僧露臂。不以为善。遂作衣施。因缀于左边祗支上。因而受称偏衫。是祗支在左肩。偏衫在右肩。后人合之。总名偏衫也。 尼师坛。此云坐具。昔佛一日巡行诸寮。见卧具多为不净所污。乃制坐具。为障身.障衣.障卧具也。初制长四尺.广三尺。后因迦留陀夷身量大。见佛来。故以手挽尼师坛。佛问。何故。答言。欲令大耳。佛乃更增半磔手。今当随身之量。可加则加。新者。二重。故者。四重。不得单作.不得杂用.不得净施.不得离宿。离宿得突吉罗罪。不须舍。佛制作新具。用旧具。揲新具上。若无旧具。则已。佛初制袈裟角在左臂。坐具在袈裟下。后年少比丘。仪容端美入城乞食。多为女爱。由是制衣角在左肩。后衣角为风飘动。听以尼师坛镇之。后外道达磨多问。比丘肩上片布持将何用。答云。拟将坐之。达磨多云。此衣既可贵。有大威灵。岂得以所坐之布而居其上。比丘无以对。白佛。佛乃制还以衣角居左臂。坐具在衣下。但不得垂尖角。如象鼻.羊耳等相。受法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尼师坛应量作。今受持。 钵多罗。此云应量器。即常用食器也。出家在家九十六种尽皆有钵。但俗人多用杂.宝.铜.镴.木.石等钵。且其制自殊。今释子所用。惟有铁.瓦二种。其式乃世尊自作坯烧成。非一切人之所可共。乃恒沙诸佛之标帜也。其量四分云。上钵一斗。下钵五升。恐今人不能受持。十诵云。受秦三升。毗尼母云。下钵升半。若过三升。不成受持。以此观之。十诵之说为当。其色合熏作黑色.赤色。又云。鸠鸽色.孔雀色。不可作杂用。当敬之如目。比丘下钵。即是尼僧上钵。五众皆共受持。受法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钵多罗应量受。常用故。三说。下四众受法亦准此。若无人时。独受钵。即具威仪。手执钵。心念口言。我比丘(某甲)。此钵多罗应量受。常用故。舍准上可知。 迦絺那衣。此云功德衣。亦云庆赏衣。谓前安居人坐夏已满。功德胜故。以此庆赏之。乃七月十六日受也。后安居人。不得。又云迦提者。此云昴星。以昴星值此月。以此月得衣故名迦提也。受此衣时有五利。谓得畜长财.离衣宿.受别请.别众食.食前食后至他家也。受此衣至十二月十五日。即舍与沙弥等。复受三衣。此衣四周有缘五条。条作十隔。亦现田相。若得新衣。若檀越施衣.若粪扫衣.非死人者。新物揲作净。若已浣。浣已纳作净。即日来。不经宿.不以邪命得。方可受持。受时.舍时。俱当鸣钟集僧羯磨。具出自恣篇。 五纳衣。用五种衣纳成。一有施主衣。二无施主衣。三往还衣。四死人衣。五粪扫衣。无施主衣。谓道傍弃衣.河边弃衣.螘穿破衣等。往还衣。谓天竺人亡眷属。以衣赠送至林中。却取还施僧也。余可知。十诵云。纳衣有十利。一在粗衣数。二少所求索。三随意可坐。四随意可卧。五浣洗易。六少虫。七易染。八难坏。九更不余衣。十不失求道。纳衣成。不论重数。多少不用净施。但纳成亦须现田相。不现田相者。不许穿入聚落。 粪扫衣。凡十种。谓牛嚼衣.鼠咬衣.火烧衣.月水衣.产妇衣.神庙衣.为风吹.鸟啣至他处者.冢间衣.求愿衣.王受职衣.往还衣十种。取来浣染过用。 雨浴衣。因毗舍尼母请佛斋日。令婢来唱时到。适天大雨。佛命僧众就雨中浴。婢见谓是裸形外道。归白母。母令再请。佛与众僧俱来赴斋。食毕。母请施雨浴衣。佛因制长六搩手广二搩手半。 覆疮衣。初以粗布作。举起疮痛。佛令用极细布为之。长四搩手广二搩手。 涅盘僧。或云泥缚些那.或云泥伐散那。状略似此方之裙无有带。襻上将及心。下乃至踝。着时集衣为襵。束之以带。其带大三指。绕腰可三匝云。 舍勒。译云。内衣。即小涅盘僧也。作务及睡时着之。 漉水囊。护生行慈之要物也。故在六物之数。凡为僧者。不可旦夕离身。其底用致练。其匡用铁。初漉时。须深谛视。还放时。切忌损伤。大行由此而生。切莫轻为小物。 锡杖。一名智杖。一名德杖。乃圣贤之标帜也。三錞念三途.三灾.三界之苦。四钴.用断四生。通中。高五尺。用断五道轮回。十二环念十二因缘。三錞四钴合数成七。念七觉意。通钻。成八念.八正道。除八难。上分用锡。中分用木。下分用牙角。如法持之。现得威仪。助后得果。速成正觉。 日用轨则 教钵法。上堂欲把钵时。先须净手。于巾上拭手令干。中指夹巾。待敛钟声。即如法夹巾.把钵。念偈云。执持应器。当愿众生。成就法器。受人天供。 唵枳哩枳哩嚩日啰吽癹吒 把钵。当用两手捧下。令匙柄向身。把钵不得太高。不得太低。以当胸为度。至所坐处。先放巾.次放钵椀。钵常须离膝巾。不得安手置膝上。不得倾钵中余沥滴牀前。展钵。念偈云。如来应量器。我今得敷展。愿共一切众。等三轮空寂。 唵斯麻摩尼娑诃 凡所受食。须令盌钵离床。念供养时。右手大拇指捻无名指。左手持钵齐眉供。文如常。出生念云。法力不思议。慈悲无障碍。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 唵度利益娑诃 侍者送食。念云。汝等鬼神众。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共。 唵穆力棱莎诃 鸣指三下。午斋同此。不必别念偈呪.回唱。僧䟦云。佛制比丘。食存五观。散心杂话。信施难消。大众闻磬声。各正念。侍者鸣磬一声。作五观想。一计工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故。方受此食。初举匙。愿断一切恶。二匙。愿修一切善。三匙。愿所修善根。回向众生。普成佛道。凡一口之饭。须匙头一抄食。令匙头直入口。口不得大张。不得手安置食巾上而食。不得用匙筯刮钵椀作声。若有食遗落巾上。不得取食。当収聚安一处。待付与净人。钵盌中。若有余残。不得将归房内。结斋念凖提呪.或消灾呪。毕念云。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 次念。饭食已讫。如常受䞋。念心经毕。偈云。财法二施。等无差别。檀波罗蜜。具足圆满。 出堂。先举门颊边脚。当令匙柄向身。执钵当胸。不得顾视。出堂门外。须旁廊一边行。先入堂亦然。归房须先以水浸钵。当用一大合水于椀中浸。皂角可长二寸。钵牀若短当让上座。不得乱安着。欲洗钵。先须収揽衣服。勿令着地。洗钵先用清水一遍。次用盌中皂角汁。泻用其钵盂外。上二分为净。下一分为触。凡把钵。涤荡泻水不得高。当须曲腰低头泻水。令钵去地一侧手。用汤荡取。即不损钵光。若损钵光。钵即受腻难洗。洗钵去地七寸洗之。莫使有声。三易水欲弃水。不得洒地。弃洗钵水念偈云。我以洗钵水。如天甘露浆。施与诸鬼神。悉令获饱满。 唵摩休啰悉娑诃 又有七事。一钵中有余饭。不得便取弃之。二欲弃钵中饭。当着净地。三当用澡豆。若草叶。四澡钵不得于净地。当人道中。五澡钵当使下有枝。六当更净水。不得远弃污溅人。七欲弃钵中水。当去地四寸。不得使有高下。 拭钵五事。一当更澡手拭令燥。二当持净手巾着膝上。三当拭里使燥。四已拭表不得复拭里。五钵已燥。即当持净手巾。并覆着囊。若未燥。当俟燥。如有急事。当行。可着日中。若向火令燥。 分卫。应器常在左脇。带应器之仪。出时当以外向。得食来。还当以内向。所食便当呪愿。若请饭时。不得大挠刮钵中。不得筯叩案上。不得以食私所与.若摘与狗。有来益食者。不得言不用。若已饱当以手却之。树下饭时。不得水取净草熟拭钵。 出行时。擕钵随身。须钵口向外。不得挂钵于杖头。道中值师。当持钵着净地.作礼.如事说。取师钵并持。随师后去。 持锡杖法。出锡时。从沙弥边受得。即念偈曰。执持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 唵那㗚𠾱那㗚𠾱吒钵底那㗚帝娜夜钵儜吽癹吒 行时。着左脇下。以小指拘之。使两头平正。不令高下。住时。僧着左足上。尼着右足上。不得着地若乞食。近至三家.远满七家。若不得。更不容多过。若过。非行者法。若限内。得食。持杖挂树上。勿令着地。若无树。着地平处。不令倾侧。眠时。杖与身相顺。置之牀后。正与身齐。不令前却。行路止息时。头当向日。勿令倒逆违背。 持杖有十一事。一为地有虫故。二为年朽老故。三为分越故。四不得手持而前却。五不得担杖着肩上。六不得横着肩上垂两头。七出入见佛像。不听有声。八持杖不得入众。九不得妄持至舍后。十不得持杖过中出。十一不得将杖指人画地作字。有四事过中得出。一远请行宿。二至病患。家三送过世者。四外道请。 复有五事。一三师俱出。不得持杖自随。二四人共行。除上座不得普持。三到檀越门好正威仪。四入檀越门。三抖擞。三反不出。从至余家。五乞食出。应持杖着。左肘中央。 复有五事。一杖常在己房不。得离身。二不听下头着地。三不听杖许生衣。四日日须好磨拭。五杖欲出时。当从沙弥边受。若无沙弥净人亦得。 下单。念偈曰。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互。若于足下丧形躯。愿汝一时生净土。 唵逸帝律耶娑婆诃 行路不伤虫。念偈曰。若举于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 唵地利日利娑婆诃 嚼杨枝。念偈曰。嚼杨枝时。当愿众生。其心调净。噬诸烦恼。 唵阿暮伽。弥摩𨽻。尔嚩迦啰。僧输䭾禰.钵头摩。俱么啰。尔嚩僧输陀耶。陀啰陀啰素弥么𠼐娑嚩诃 洗面时。念偈曰。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 唵㘕娑诃 剃发。念偈曰。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 唵悉殿都漫多啰䟦阤耶娑诃 饮水。念偈曰。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若不持此呪。如食众生肉。 唵嚩悉波罗摩尼娑婆诃 沐浴。念偈曰。洗浴身体。当愿众生。心身无垢。内外光洁。 唵䟦折啰恼迦吒娑婆诃 绕塔。念偈曰。右绕于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 南无三满多没䭾喃杜波杜波娑婆诃 登厕。鸣指三下。念偈曰。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嗔痴。蠲除罪法。 唵狠鲁陀耶娑婆诃 洗净。念偈曰。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唵贺曩密栗帝娑婆诃 洗手。念偈曰。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 唵主迦啰耶娑诃 去秽。念呪曰。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 唵室利曳娑䤈娑诃 搭五衣。念偈曰。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不舍离。 唵悉陁耶娑婆诃 搭七衣。念偈曰。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 唵度波度波娑婆诃 搭大衣。念偈曰。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奉持如来命。广度诸众生。 唵摩诃迦波波吒悉帝娑诃 展坐具。念偈曰。坐具尼师坛。长养心苗性。展开登圣地。奉持如来命。 唵檀波檀波娑诃 登道场。念偈曰。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唵阿密栗帝吽癹吒 临睡时。念偈曰。以息𥨊时。当愿众生。身得安乐。心无动乱。 [丮-(举-与)+廾] 观想阿字轮一气持(二十一遍)。右脇而卧。此篇偈呪。本非律中所有。但今律肆中率学之故。载以备用。 受戒辩误 戒律之学。自大智之后。鲜得其人。率皆迷谬相承莫知其非。葢数百年如斯矣。今为略出数条以订其悞。普告同学。愿依佛制。 沙弥付三衣悞。律中沙弥止服缦安陀会。萨婆多云。应持上下二衣。上衣当郁多罗僧。下衣当安陀会。南山随机羯磨中。亦有沙弥受缦安陀会法。根本百一羯磨云。求寂之徒。缦条是服。輙披五条。诚为非法。今此土师家。多付五衣。不知起于何时。若据根本所云。五条亦所不许。多三衣乎。近日受戒者。乃直以三衣顿付沙弥。大违佛制。非所应也。 比丘四人以上同羯磨悞。律中受比丘戒。初止一人受。后为八难事起.及余因缘。乃许三人同受。十诵律云。不得一时唱说。令四人得受大戒。根本杂事云。不得四人同受近圆。何以故。非众为众。而作羯磨。理相违故。五分律云。一切不得羯磨四人。后代诸师。不问多寡人数。竝一坛羯磨。其弊起于南北二戒坛。以人多故遂一坛受之。然戒坛科仪止称三人。亦可知四人以上之非仪也。 尼同比丘受戒悞。律中比丘尼戒与比丘不同。其受戒所问遮难。亦全不同。葢以男.女事异也。近年师家说戒。乃以尼混入比丘中同受。是以女而受男戒也。坛既混乱。非独尼不得戒。并诸比丘俱不得戒矣。思之。 造衣非量悞。律制安陁会。长四肘广二肘。郁多罗僧。长五肘广三肘。僧伽黎。亦然。近代师家。作小五衣。不知何人作俑.杜撰甚矣。又有作五衣量与七衣同者。亦非佛制。至于七衣.大衣。多作长六肘。既多一肘不可搭。乃折在左臂上。予甞问其故。则曰。释子圆顶方袍。长五肘则不方也。不知方袍二字本非佛说。何苦执定。况即作五肘。又何不可名为方乎。俗习相传。曾不自考。可胜叹哉。 轻弃亡僧衣悞。律制亡僧衣.钵。不许亡僧自授。亡后。佛许与看病人。若看病人已有。可众中白二羯磨分散。但衣须从人受过。方可披搭也。近日师家。多谓亡僧衣不可搭。乃教悬之树上。任其烂坏。大与律违。况佛谓衣。虽极破不可搭.亦不可轻弃。乃至为灯炷。亦能为施者增福。今任其烂坏可乎。 居士付衣悞。居士受五戒。不必搭衣。若受梵网戒.及入道场时。许搭衣。但不割截。单缝所成。非却夹所成。如大僧衣也。故佛曰。此衣一名三衣。亦名俗服。岂可付以大僧衣乎。纵造单缝衣受持。亦难如法。妻子同宿。则此衣置之何地。越法之罪。与日俱积。则不若不持之为愈也。故慈云辩之于前。云栖禁之于后。岂无识哉。 不受学戒悞。佛制沙弥尼。欲进具戒必先受二年式叉摩那戒。使其学大尼律仪。然后进具。故受大尼戒时。问遮难毕。更问云。汝二年学戒否。答。已学。又问。学戒清净否。答。清净。复向诸尼亦如是问。诸尼亦如是答。是不受式叉戒。则不得大尼戒也。今全不受此戒。且有言式叉摩那。是戴发女者。迷谬相承。其陋至此。真可痛也。 妄改科文误。受戒之法。诸部中俱有明文。昭庆戒坛本已属后人增饰。非大智照师之旧。如问遮难有两错。三羯磨中有三错。识者难以依用。近日有师自恃聦明。全不知律。又妄以己意。更改将三衣。先付与白衣习学。不知出自何律。至于临坛多增唱诵。悦人观听宛类应赴之俦。岂是弘律之则。若肯阅律一徧。亦当自知其丑也。 混乱登坛悞。凡受戒者。先请十师。请毕。十师登坛。乃作白差教授师。教授师下坛。在眼见.耳不闻处。问遮难。问毕。乃上坛白诸师。白已。始召戒子上坛。此古规也。昭庆戒科亦如是。近年诸师将戒子俱集一坛。请十师问遮难.及羯磨受戒。止在一处。但将科文从头念过一徧。既非佛制。亦非昭庆旧式。不知成何轨则。混乱坛法。莫此为甚。智者当自考之。 律家法数 戒有二种一性戒。谓其事性本是恶。昔来皆禁。如杀.盗.淫.妄四戒是也。二遮戒。谓其事非恶。昔来未禁。佛出世始禁。如饮酒一戒是也。 羯磨二意一成善如结界.受戒等是也。二治罪如忏悔.及调伏永摈皆是也。 军迟二用一净用甆瓦。二触用铜铁。 头陀二时正月十五至三月十五。八月十五至十月十五。此二时中常行头陀。 羯磨三种一单白羯磨。谓单白一遍者。二白二羯磨。谓白一遍又羯磨一遍者。三白四羯磨。谓白一遍又羯磨三遍者。此三种具一切羯磨。 羯磨三法一人独居。但心念口言。三人以下同居。对首同白。四人以上同居。集众羯磨。 律有三名一毗尼。此云善制。亦云灭。二波罗提木叉。此云保解脱。亦云别解脱。三尸罗此云戒。 持戒三心一厌诸有为。二求趣菩提。三悲愍有情。 夏腊三座一无夏至九夏名下座。二十夏至十九夏名中座。三二十夏至四十夏名上座。五十夏已去名耆宿。一切沙门之所恭敬。 食离三过一上味起贪。二中味起嗔。三下味起痴故。必防心离过。 明相出有三一日初照阎浮提树。身天作黑色。二日照树叶。天作青色。三日照过树。天作白色。律中言。明相出者。取白色为正。 安居离三过一无事游行。妨修道业。二损伤物命。违慈实深。三所为既非。故招世谤。 浴佛钱分三分一分佛中用。一分法中用。一分僧中用。余处不许用。 四种和尚一有法.有衣食。二有法.无衣食。三无法。有衣食。四无法.无衣食。前二种可依后二种不可依。 四不可附寄一老人。二远处恶人。四大力。 四利须食一资身为道。二养身中虫。三生施者福。四破饿外道。 四种常住一常住常住。谓众僧厨库.寺舍.众具.花果.树林.田园.仆畜。但得受用不许分卖。二十方常住。谓僧家供僧常食。体通十方。唯局本处。三现前现前。谓僧得施物。唯施此处现前僧故。四十方现前。谓五众既亡。所有轻物应分散。未羯磨时。十方僧到者。皆得分。已羯磨后。十方僧到者。不得分。 四种邪命食一方口食。谓曲媚豪势。通使四方。二维口食。谓种种呪术卜筭吉㐫。三仰口食。谓仰观星宿。以自活命。四下口食。谓种植田园.和合汤药。 毗尼四义一是佛法中平地。万善由之以生。二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一切众生依戒而有。三是趣涅盘之初门。四是佛法璎珞。能庄严法身故。 尸罗四义一清凉义。离心热恼故。二安隐义。能为他世乐因故。三安静义。能建立止观故。四寂灭义。得涅盘乐因故。 头陀四食一乞食。二不作余食法。三一坐食。四抟食一器盛。 头陀四位一衣。谓衲衣.三衣。二食。谓乞食.一坐食等。三处。谓兰若.冢间.树下。四常。谓常坐此无次第。 乞食四意一福利群生。二折伏憍慢。三知身有苦。四除去滞着。 乞食四分一奉同梵行者。二与穷乞人。三与诸神鬼。四自食。 五邪命一为利养故。现奇特相。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卜相吉㐫。为人说法。四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说得供养。以动人心。 忏悔五法一偏袒右肩。二右膝着地。三至心合掌。四头面礼足。五口说罪名。 五处供养一父。二母。三亲教师。四轨范师。五病人。佛言。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又云。我听五处。纵极破戒。亦应供养。 五不应游一官家。二酒肆。三屠儿家。四淫女家。五旃荼罗家。 五种闍黎一出家闍黎。二羯磨闍黎。三教授闍黎。四受经闍黎。五依止闍黎。 五种水罗一方罗用绢。二尺或三尺。随时大小作。二法瓶即阴阳瓶也。三军迟以绢系口。绳悬水中。待满引出。四酌水罗。但取密绢方一搭手.或系瓶口。五衣角罗或钵中滤水。 五种净地一起心。谓初造寺时定基已。一比丘应起心于此寺。可一房为僧作净厨。二共印持。谓定基时。一比丘告众比丘言。今诸具寿用心印定于此寺。可一房为僧作净厨。三如牛卧。谓寺中房舍犹如牛卧房门。无有定所。纵元不作法。此处亦可作净厨。四故废处。谓经久僧舍废处如重来者。至旧触处即净也。五秉法。作谓众定(某)处秉白二羯磨结净厨界也。 比丘五德一怖魔。二乞士。三净戒。四净命。五破恶。 持斋五福佛言。一日持斋有六十万岁粮。复有五福。一少病。二身安。三少淫。四少睡。五生天知宿命。经中凡言斋者。非止不食肉.不饮酒.不食五辛。更当过午不食.及息诸恶业也。 入众五法一须慈敬尊重于人。二应自卑下。如拭尘巾。三知坐起俯仰得时。四在彼僧中不为杂语。五不可忍事。亦应默然。 食果五种净一火净。二刀净。三疮净。四鸟啄净。五不中种净。此五种净应食。是中刀净.疮净.鸟啄净。应去子食。火净.不中种净。都食。复有五种净。若皮剥落.若㓟皮.若腐.若破.若瘀燥。 睡眠五过一恶梦。二诸天不护。三心不入法。四不思明相。五喜出精。 嚼杨枝五利一口滋味。二除热。三除风。四消食。五明目。 不嚼杨枝五过一口气臭。二不别味。三癊不消。四不引食。五眼不明。 食辛五失一生过。二天远。三鬼近。四福消。五魔集。 入俗舍五法一入门小语。二摄身口意。三卑躬。四善护诸根。五威仪详序。令人生喜。 受菩萨戒获五种利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 午后不食得五种福一少淫。二少睡。三得一心。四无下风。五身安少病。 大比丘五事故经营一报佛恩。二长养佛法。三灭凡劣众。自贡高。四将来弟子折伏憍豪。五发启将来福业。 优婆塞五不应作一贩卖畜生。二贩卖弓箭刀仗等。三沽酒。四压油。五大色染业。外国压油.染色俱大伤物命。故不应作。 僧伽六和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 比丘六物一僧伽胝。此云复衣。二嗢呾啰僧伽。此云上衣。三安呾婆娑。此云内衣。四波嗢啰。此云钵。五尼师但那。此云坐具。六钵里罗啰伐拏。此云滤水罗。比丘以此六物随身不可暂离。 持律七功德一能持佛内藏。二能善断诤。三持戒。四外道顶住以律故。五不咨他于众说法无畏故。六能断有疑故。七能令正法久住故。 八事法灭相一好乐衣服。二纵逸嬉戏。三奴为比丘。四婢为比丘尼。五不乐不净观。六毁谤毗尼。七袈裟变白不受染色。八贪用三宝物。此八事近日僧尼已犯其七。惟袈裟未变白也。不亦危乎。 九净肉一不为己杀。二不见杀。三不闻杀。四不疑(为己)杀。五自死。六鸟残。七生干。八不期遇。九前已杀。 乞食十利一自用活命。自偶不属他。二施我者命住三宝。然后当食。三长生悲心。四随顺佛教。五易满易养。六破憍慢法。七无见顶善根。八见我乞食。余者效我。九不与男女大小。有诸事故。十次第乞生平等心。 乞食十法一为摄受诸有情。二次第。三不疲厌。四知足。五为分布。六不躭嗜。七知量。八为善品现前。九为善根圆满。十为离我执。 粥有十利一色。二力。三寿。四乐。五词清。六辨。七宿食消。八风除。九止饥。十消渴。 饮酒十过一颜色恶。二下劣。三目视不明。四现嗔恚相。五坏田业资生。六致疾病。七益鬪讼。八恶名流布。九智慧减少。十死堕恶道。 不杀得十种功德一于一切众生得无所畏。二于众生得大慈心。三断恶习业。四少病。五长命。六非人所护。七无恶梦。八无怨。九不畏恶道。十命终生善道。 十三资具一僧伽胝即大衣。二嗢呾啰僧伽即七衣。三安呾婆娑即五衣。四尼师但那即坐具。五裙。六副裙。七僧却崎即掩腋衣。八副却崎即瞿修罗。九拭身巾。十拭面巾。十一剃发衣。十二覆疮衣。十三药资具衣。 食肉有十三种过一无始众生皆我父母。二众生与己躯命无别。三伤损慈心。四增长杀业。五增长债业。六增长罗刹习气。七长积秽浊。八诵经礼佛俱无功德。九学持呪印。俱不成就。十天神日远。十一恶鬼日亲。十二畜生见之惊怖。十三死堕恶道。 夺比丘三十五事比丘犯粗恶罪作诃责羯磨竟夺三十五事不应作。一不应授大戒。二不应受人依止。三不应畜沙弥。四不应受僧差教授比丘尼。五僧差教授不应作。六不应说戒。七僧中问毗尼义不应答。八僧差作羯磨不应作。九僧中简集智慧者。共评论事。不得在列。十僧差作信命。不应作。十一不得早入聚落。十二不得逼暮还。十三应亲近比丘。不应亲近外道。十四应好顺从比丘教。十五不应作异语。十六众僧随所犯。为作诃责羯磨已。不应复犯。十七亦不应犯相似罪。十八亦不应犯从生罪。十九亦不应犯更重于此者。二十不应嫌羯磨及羯磨人。二十一善比丘为敷座供养不应受。二十二不应受他洗足。二十三不应受他安洗足物。二十四不应受他拂革屣。二十五不应受他揩磨身。二十六不应受他礼拜。二十七不应受他合掌。二十八不应受他问讯。二十九不应受他迎送三十不应受他持衣钵三十一不应举比丘作忆念三十二不应举比丘作自言三十三不应证他比丘事。三十四不应遮布萨.自恣。三十五不应共比丘诤。 二十五护戒神不杀生茶刍毗愈陀泥 输陀利输陀尼 毗楼遮那波 阿陀龙摩坻 娑罗桓尼和婆 不偷盗坻摩阿毗婆駄 阿须输婆罗尼 婆罗摩亶雄𡹐 婆罗门地鞞多 那摩呼多耶舍 不邪淫佛陀山陀楼多 鞞闍耶薮多婆 沮坻[醢-右+(乞-乙+口)]陀多耶 阿罗多赖都耶 波罗那佛昙 不妄语阿提梵者珊即 因台罗因台罗 阿伽风陀罗多 佛昙弥摩多哆 多赖叉三蜜陀 不饮酒阿摩罗斯兜嘻 那罗门闍兜帝 萨鞞尼干那波 闍鞞鬪毗舍罗 迦摩比那闍尼佉 四种僧一四人僧。除授大戒.自恣.出罪。余羯磨得作。二五人僧。除授大戒.出罪.余羯磨得作。三十人僧。除出罪.余羯磨得作。四二十人僧。一切羯磨得作。 八难凡说戒.自恣等遇八难起。得略说。八难者。一王。二贼三水四火五病六人七非人。八恶兽。 八事失夜比丘犯僧残。行别住法。每夜须白众。若八事不白。谓之失夜。八事者。一往余寺不白。二有客比丘来不白。三有缘事自出界不白。四寺内徐行比丘不白。五病不遣信白。六二.三人共一房宿。七在无比丘处住。八不半月说戒时白。随违一事失一夜。得突吉罗罪。 律学发轫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