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第一卷东汉孝明皇帝
沙门迦叶摩滕竺法兰
论
沙门安世高
沙门支娄迦谶竺佛朔
孝桓帝
优婆塞安玄严佛调
牟子自叙
牟子理惑二十篇
论
范晔东汉西域传
论
第二卷曹魏
沙门昙柯罗康僧铠帛延
沙门昙无德昙译支疆黎接
陈思王曹子建
吴主孙权
沙门维只难竺律炎
优婆塞支谦支亮
三藏康僧会
太傅阚泽
吴主孙皓
西晋
论
沙门竺法护
优婆塞聂承远
沙门耆域
沙门佛图澄
论
东晋叙
沙门吉友
丞相庾氷建议沙门致拜王者
尚书令何充等议不应拜
庾氷再议致拜
何充等再议不应拜
庾氷三议必欲致拜
何充等三议驳不应拜
尚书令何充
法师竺法潜
法师支道
临海太守郗超
第三卷法师道安
论
高士孙绰
逸士许询
法师慧远
嵩明教题法师影堂
论
遗民刘裎之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
论
法师道䂮 道融
法师道相 道标
法师僧肇
论
尊者弗多罗
尊者佛陀耶舍
第四卷远法师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
论
尊者佛陀跋陀
法师法显
凉国三藏昙无谶
法师道生
沙门僧群
论
魏托跋焘叙
魏书佛老志
论
魏太宗封沙门法果
魏光禄崔浩
道士寇谦之
司马温公通鉴论
禅师玄高
第五卷神僧杯渡
三藏求那䟦陀罗
宋文帝设大会
三藏求那跋摩
宋文帝与何尚之羊玄保议佛教
康乐侯谢灵运
沙门慧观 慧琳
论
法师法瑗 灵澈
魏太子晃
禅师玄高慧崇遇害
魏太武帝废教
将军王玄谟
魏崔浩族诛
论
高僧昙始
魏高宗复教亲为师贤落发
论
宋武帝访求那跋陀罗
法师道猷 宝亮
司谏上章欲沙门致拜王者
朱灵期
大士宝公
异僧邵硕
法主僧瑾
名士周颙
法师僧钟
论
魏显宗护位
沙门昙兰
第六卷齐法师僧远
法师法献玄畅
论
大士宝公事迹
沙门净度 普恒
沙门法道 慧嵬
中书何点 何胤
沙门慧安 昙超
隐士刘虬
逸士顾懽二教夷夏论
司徒袁粲二教难
常侍何镇之折顾懽书
常侍朱昭之朱广之难夷夏论
高僧慧通绍正驳夷夏论
道士孟景翼正一论
司徒张融二教门律周颙征辩
论
南齐叙
三藏僧伽跋陀罗
梁武帝与宝公问答
本朝太宗赐諡号诏
论
武帝妃郗氏
第七卷武帝废道教
武帝诏何点胤
法师法云
魏主自讲维摩经
法师僧旻
武帝涅盘经疏序
沈约中食论设会论
论
魏胡太后造塔
法师慧皎
沙门僧朗 道英
武帝命慧约法师授归戒
禅师慧达 道仙
法师智藏
论
魏孝明帝会僧道论教
魏书佛老志
论
初祖达磨大师(大乘八道四行)
论
第八卷双林大士傅翕(心王铭)
论
隐士阮孝绪七录
法师慧约
梁照明太子
舍人刘勰舍俗
逆贼侯景破京城
梁高祖武皇帝崩(史官魏征论)
论
三藏真谛
居士陆法和
北齐叙
禅师僧稠
名臣杜弼
道陆士修静与法师昙显试道术
论
法师法上
齐书王劭叙佛教
陈叙
禅师慧闻
法师宝琼 洪偃
第九卷后周叙
道士张宾与法知炫辩二教
法师道安二教论
周武帝废二教
法师静蔼
周武帝焚经像
周武帝废齐地二教法师慧远杭辩
周宣帝复教
沙门法藏 任道林
论
隋叙
法师昙延 尼智仙
律师灵藏 昙询
隐士李士谦
论
二祖可大师
天台智者大师(智顗)
文中子王通
东皐子王绩
论
隋文帝建舍利塔
论
第十卷禅师智舜
法师昙迁
法师明瞻对炀帝辩僧不拜王者
三祖璨大师(信心铭)
论
法师慧净与道士余永通论义
神僧法喜
论
唐叙
法师慧乘与道士刘进喜论义
傅弈上废释教表
唐高祖诏问佛教利害宰相萧瑀廷辩
法师慧乘等着破邪论
典仪李师政内德论
论
第十一卷高祖沙汰二教诏
论
太宗问治魏征对
太宗诫傅奕毁佛
太宗吞蝗虫
诏所在战场并剏建佛寺
论
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
四祖信大师为融禅师说法
三藏玄弉辞游西域
法师充琬
诏天下州府量定度僧尼数
论
张士衡答皇太子问
律师慧𠆫
诏老子在释氏之上
法师智实辩争不允
论
尚书虞世南
法师慧净与道士蔡子晃论义
法师慧琳
太原僧道请帝临幸
论
诏禁贩鬻佛像
相国萧瑀
太宗幸弘福寺施绢
法师法顺
弉法师入只罗等国
原州献瑞石文
论
第十二卷法师玄弉至自西域见帝于东都
弉法师进新译经论请帝为序
太宗降勑不允
弉法师再请制序表
法师慧棱
方士李淳风
太宗命弉法师罢道辅政弉力辞获免
诏写新译经论宣赐九疏通
太宗三藏圣教序
弉法师谢表
皇太子菩萨藏经后序
诏赐弉法师磨衲
诏天下寺院各放度僧五人
诏禁中剏传法院留弉法师谈道
皇太子剏大慈恩寺
太宗崩(本纪赞)
论
四祖信大师
第十三卷高宗赐内宫亡人衣物助弉法师建塔
天竺国遣使致弉法师书
弉法师复天竺法主慧天书
法师窥基
法师慧立上于志宁书
尚药吕才见弉法师悔过
弉法师乞差译经润文官
高宗御制慈恩寺碑
弉法师谢表
京城迎大慈恩寺碑
诏除僧尼同俗刑
道士李荣与法师义襃论义
弉法师辞入嵩山制不允
道士黄寿与法师会隐论义
三藏法师玄弉示寂
论
律师道宣
香山妙善缘起
论
第十四卷僧道定夺化胡经
论
五祖忍大师
旧唐史达磨事迹
论
尊者佛陀波利
法师窥基 玄晖
十沙门上则天大云经
论
则天遣使于阗取华严梵本
法师法藏
国师慧安
三藏义净至自西域
宰相狄仁杰谏铸像表
论
御史张廷圭谏铸像表
诏贤首法藏讲新华严经
纳言李峤谏铸像表
中宗复位
诏六祖能大师
中书令张说国师神秀碑
国师慧安示寂
实叉难提再至京师
第十五卷禅师法仪
律师道岸
睿宗即位
普度僧尼道士
三藏菩提流志
神僧万回
论
大士僧伽
诏禅师一行辞不赴
六祖能大师
旧唐书六祖事迹
论
永嘉玄觉禅师
玄宗诏禅师一行至阙
禅师元圭为岳神授戒
论
三藏无畏召龙致雨
宰相宋璟入曹溪礼塔
诏禅师一行撰大衍历
沙门智升
禅师一行进黄道仪
沙门牛云
日本国僧荣睿
菩提流志示寂
禅师破竈隋
禅师一行示寂
论
第十六卷大师张说般若心经序(二法堂赞)
三藏金刚智
论
禅师义福
方士张果
三藏无畏
论
三藏不空游西域传教
沙门法秀
论
长者李通玄
论
青原行思禅师
禅师普寂
太子詹事严挺
禅师本净入内说法
张正甫怀让禅师碑
贺知章乞度为道士
道士吴筠
三藏不空至自田域
李华玄素禅师碑
三藏不空致天神降见
第十七卷左溪禅师玄朗
梁肃天台法门议
鲁山令元德秀
论
逆贼安禄山陷长安
玄宗幸蜀
肃宗即位千灵武
论
立内道场
新罗僧无漏
诏南阳慧忠禅师
颜鲁公天下放生池碑
左丞王摩诘
尼真如进天帝十三宝
论
代宗诏诸寺讲仁王经
法师良贲仁王经疏序
禁中作盂兰盆会
宰相杜鸿渐请禅师无住说法
论
国师慧忠与太白山人问答
径山道钦禅师
牛头慧忠禅师
西域大耳三藏
论
第十八卷严郢不空三藏碑
梁肃律师昙一碑
独孤及三祖大师赐諡碑
颜鲁公抚州戒坛碑
论
护国三藏崇慧
论
沙门圆泽隐士李源
国师慧忠示寂
论
宰相王缙
禅师崇慧
华严疏主澄
相国李泌
南岳明瓒禅师(懒瓒敬)
第十九卷荆溪禅师湛然
梁肃天台止观统例
论
马祖道一禅师
德宗诏法师澄观译经
石头希迁禅师(参同契)
高僧皎然 灵澈
权相国送澈上人序
权相国送玄禅师序
律师僧标
诏法师澄观入内升座赐号清凉国师
论
许尧佐律师熈怡碑
刘轲黄石岩高僧记
第二十卷柳子厚律师法证碑
隐士陆羽 王休
僧智崇
白乐天哭凝禅师八渐颂
盘山宝积禅师
柳子厚送浚上人序
柳子厚般舟和尚碑
太尉韦皐鹦鹉记
顺宗帝与如满禅师问答
清凉国师答顺宗心要
宪宗诏鹅湖大义禅师
寒山子 拾得
论
丰干禅师
柳子厚禅师如海碑
柳子厚送浩初上人序
论
宰相权德舆
草衣禅师宴坐记
第二十一卷清凉国师答宪宗华严旨要
孟简萧俛监护译经
论
禅者无着入五台山见文殊
太尉吕惠乡见衣蒲童子
禅师怀恽
居士庞蕴(百灵则川松山石林齐峯灵照)
柳子厚弥陀和尚牌
柳子厚净土院记
法师智𧦬禅师道树
百丈怀海禅师(禅苑清规)
论
柳子厚大明律师(碑阴)
柳子厚六祖赐諡碑
苏东坡题䟦
论
第二十二卷台山隐峰禅师
归宗智常禅师
供奉吴元卿舍俗
权相国章敬禅师碑
论
䧒右马郎妇
白乐天律师上弘碑
刘梦得灵澈诗集序
柳子厚悼灵澈诗
柳子厚复大云寺记
柳子厚无姓和尚(碑阴)
禅师元浩
论
宪宗迎佛骨
侍郎韩愈佛骨表
第二十三卷韩退之见大颠外传论
禅师大颠
刺史柳宗元
论
送文畅上人序琛上人序元暠师序
送方及师序玄举师序
论
白乐天见鸟窠禅师
穆宗诏无业禅师(无业法语)
论
第二十四卷元微之石壁法华经记 中书王智兴请普度僧尼
古灵禅师
沈传师请普度僧尼不允
论
唐伸药山禅师碑
尚书李翱复性书三篇
论
白乐天石壁经记
丹霞天然禅师(玩珠吟)
淩行婆
第二十五卷文宗诏惟政禅师
李训请罢内道场沙汰僧尼
论
南泉普愿禅师
裴相国法师端甫碑
僧统清凉国师示寂
裴相国清凉国师碑铭
文宗皇帝国师𦘕像赞
论
圭峰宗密禅师
论
武宗立九仙玄坛授法箓
武宗议罢释教
论
制捡括天下寺院僧尼数
废释氏诏
武宗崩(旧唐史赞)
论
宣宗即位诏复释教
第二十六卷尚书白乐易(𦘕弥陀佛记)论
裴相国平章释教问答
贬李德裕崖州司户诏
论
华林善觉禅师
黄檗希运禅师
宣宗召宏辩禅师入内问法
论
崔黯复东林寺记
沩山灵佑禅师
相国郑愚灵佑禅师碑
论
李节送沙门疏言序
第二十七卷诏罗浮隐士轩辕集
宣宗崩(旧史赞通鉴赞)
论
德山宣鉴禅师
临济义玄禅师
论
长沙景岑禅师
洞山良价禅师
懿宗赐玄法师沉香座
法师知玄
论
禅源诸诠序
相国裴休(禅源诸诠序)
论
迎凤翔佛骨舍利
新唐史赞
论
第二十八卷岩头全豁禅师
论
仰山慧寂禅师
论
赵州从谂禅师
云居道膺禅师
论
五代序
雪峰义存禅师
玄沙师备禅
论
云门文偃禅师
论
清凉文益禅师
论
第二十九卷圣朝御制(附)
太宗皇帝圣教序
真宗皇帝述圣教序
仁宗皇帝广灯录
徽宗皇帝续灯序
论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终 编目 十五
刊头法眼宗应助雕此目录一卷并御制七纸
No. 1512
隆兴释教编年通论卷第一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东汉
永平七年。显宗孝明帝一夕梦金人。身长丈六。项佩日轮。飞空而至。光明照于殿庭。旦问群臣。时大学闻人傅毅进曰。昔周昭王时。西域有圣人出世。名曰佛者。容止光明。正如所梦。疑必此也。帝于是遣郎将秦景。愽士王遵.蔡愔(于今切)等使西域。访求佛法。景等次天竺隣境。遇沙门迦叶摩滕.竺法兰得经像。遂命与之东还。以十一年至洛阳。滕兰以沙门服谒见。帝悦。馆于白马寺。有方士费叔才.褚善信等忌之。片言非是。滕兰白于帝曰。吾佛出世间法。水火不能坏。请与方士验之。帝从其请。勑叔才等尽出所有奇经祕诀。与沙门所持来经像。就焚之。火作而沙门诸经独完然不烬。方士稽首钦服。帝益异之。由是滕兰习汉言。久之译四十二章.十地断结.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等五经。帝甞幸其寺。滕兰进曰。寺东何馆。帝曰。昔有阜。无因而起。夷之复然。夜有光怪。民呼为圣冢。因祀之。疑洛阳神也。滕曰。按天竺金藏诠所志。阿育王藏如来舍利于天下。凡八万四千所。今支那震旦境中十有九处。此其一也。帝大惊。即日驾幸圣冢。而滕兰随往拜起。忽有圆光现冢上。三身现光中。侍卫呼万岁。帝喜曰。不遇二大士。安知上圣遗佑哉。诏塔其上。受制度于滕兰。塔成九层。高二百尺。明年光又现。有金色手出塔顶尺许。如琉璃中见。天香郁然。帝驾幸拜瞻光。随步武旋绕。自午及申而灭。于时皇弟楚王英喜为浮图斋戒。甞奉缣赎罪。帝还之。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
论曰。昔西域圣人之教。既非衰周暴秦之君能致。然西汉二三英主有可致之德而圣人亦不至。独见梦于显宗。凡近古高僧皆推圣人去世登千载而后教至。曾未有考着。显宗之德有必感圣人之理。此予通论所以作也。夫两汉有天下。传二十四世。有君德者二祖四宗而已。二祖盖立极之主固无可议。若三宗。则各有其美而不能亡其弊。唯显宗为至焉。有太宗恭俭之美。而文雅威重过之。有世宗经略四夷之勋。而无世宗淫后之弊。有中宗政治之明。而崇儒尚德过之。斯盖兼有三宗之长而无三宗之短。是以班固.傅毅颂其勋德于汉为最盛。然世之学者不以班傅为信。徒见钟离意。传谓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隐发为明。遂以此为显宗实录。呜呼。岂笃论哉。昔仲尼平章讨论五帝三王治具以贻后世。迨其殁。遭暴秦燔毁之余。世宗仅能举之而已。至显宗乃始躬行儒术。尊养三老。五更飨射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是时冠带搢绅之士圜桥门。而观听者亿万计。济济乎。洋洋乎。由三代以来儒风之盛莫甚于永平时也。及章和之后。诸儒开馆授道着籍者动逾千数。盖永平之化行犹周南麟趾之应也。初虽狱讼繁剧。帝临政。刻意裁断精严。盖善善恶恶之实。犹孔子为司宼七日而诛少正卯。暂临夹谷而尽诛优倡。此诚不可少假于仁恕也。谓之偏察则过矣。予谓使孔子复生。必曰显宗吾无间然矣。由显宗包举西汉三宗之美。躬行古帝王之道。此所以精爽与吾佛感通。而圣教因之被于中夏。与儒相表里而广天下以善也。夫岂偶尔哉。
建和二年。安息国沙门安清至洛阳。清字世高。本世子当嗣位。让之叔父。舍国出家。既至洛京。译经二十九部一百七十六卷。绝笔于灵帝建宁三年。因附舟浮游次庐山之䢼(音恭)亭庙。舣舟祠下。庙神灵。甚能分风。迭往来之舟有乞神竹者。未许而斫。神怒。覆其舟致竹斫处。过者雀息汗下。高舟人奉牲请福。神輙降语曰。舟有沙门乃不与俱来耶。高至庙下。神复降与高语旧。因泣曰。弟子家此湖。千里皆所辖。坐宿多嗔。今报形极丑。又旦夕且死。必入地狱。有缣千段并杂宝玩。当为建寺塔为冥福。高许之。徐曰。能出形相劳苦乎。神曰形恶奈何。高曰第出之。于是出其首幔中。盖巨蟒也。高梵语呪之。蟒若雨泪。俄不见。高舟未发。有少年跪前。高又呪之乃去。舟人问谁氏子。高曰庙神已脱蟒形。故来谢。耳高至豫章建寺。即今大安是也。由高而名。盖江淮寺塔之始。
三年。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亦云支谶至洛阳。少时习语。大通华言。遂译经。至中平年。凡二十一部六十三卷。
永兴元年。桓帝于宫中铸黄金浮图老子像。覆以百宝华盖。身奉祀之。由是百姓向化。事佛弥盛。
嘉平元年。天竺沙门竺佛朔至洛阳。译道行般若经。弃文存质。深得经意。至光和中。同支谶译般舟三昧经。共三卷。
是岁安息国优婆塞都尉安玄至洛邑。同清信士严佛调译经七部。于时复有沙门支曜.康臣.康猛详.昙果.竺大力。皆善方言。终汉世译经凡三百余部。
献帝初平中。牟子未详名字。世称牟子。既修经传。诸子书无大小靡不好之。虽不乐兵法。然犹读焉。虽读神仙不死之书。抑而不信。以为虗诞。会灵帝崩后天下扰乱。独交州差安。北方异人咸来在焉。多为神仙辟谷长生之术。牟子常以五经难之。道家术士莫敢对焉。先是牟子将母避世。年二十六归苍梧娶妻。太守闻其守学。谒请署吏。时年方盛。志精于学。又见世乱。无仕官意。竟不就。是时州郡相疑。隔塞不通。太守以其愽学多识。使致敬荆州。牟子以为荣爵易让。使命难辞。会牧弟豫章太守为中郎将笮融所杀。牧遣骑都尉刘彦将兵赴之。恐外界相疑。兵不得进。乃谓牟子曰。弟为逆贼所害。骨肉之痛愤发肝心。甞遣刘都尉行。恐界外疑难。行人不通。君文武兼备。有专对才。今欲相屈之零陵桂阳。假涂于通路何如。牟子重违其意诺之。适其母卒。遂不果行。久之叹曰。老子绝圣弃智。修身保真。万物不干其志。天下不易其乐。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可贵也。于是锐志于佛道。兼研老子五千文。含玄妙为酒浆。翫五经为琴篁。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为背五经而向异道。欲争则非道。欲默则不能。遂以笔墨之间略引圣贤之言证解之。名曰牟子理惑云。
问曰。何以正言佛。佛为何谓乎。牟子曰。佛者諡(号也)。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也。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不行而到。无作而光。故号为佛也。
问曰。何谓之为道。道何类也。牟子曰。道之言导也。导人致于无为。牵之无前。引之无后。举之无上。抑之无下。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四表为大。蜿蜓其外。毫[氂-未+牛]为细。间关其内。故谓之道。
问曰。孔子以五经为道。教可拱而诵履而行之。今子说道虗无恍惚。不见其意不指其事。何与圣人言异乎。牟子曰。不可以所习为重所希为轻。惑于外类失于中情。立事不失道德。犹调弦不失宫商。天道法四时。人道法五常。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之为物。居家可以事亲。宰国可以治民。独立可以治身。履而行之充乎天地。废而不用消而不离。子不解之。何异之有乎。
问曰。夫至实不华。至辞不饰。言约而至者丽。事寡而达者明。故珠玉少而贵。瓦砾多而贱。圣人制七经之本不过三万言。众事备焉。今佛经卷以万计。言以亿数。非一人力所能堪也。仆以为烦而不要矣。牟子曰。江海所以异于行潦者以其深广也。五岳所以别于丘陵者以其高大也。若高不绝山阜。跛羊凌其巅。深不绝消流。孺子浴其渊。麒麟不处苑囿之中。吞舟之鱼不游数仞之溪。剖三寸之蛘求明月之珠。探枳棘之巢求凤凰之雏。必难获也。何者。小不能容大也。佛经前说亿载之事。却道万世之要。大素未起。大始未生。干坤肇兴其征不可握。其纤不可入。佛悉弥纶其广大之外。剖析其𥥆妙之内。靡不纪之。故其经卷以万计。言以亿数。多多益具。众众益富。何不要之有。虽非一人所堪。譬若临河饮水饱而自足。焉知其余哉。
问曰。佛经众多。欲得其要而弃其余。直说其实而除其华。牟子曰。否。夫日月俱明各有所照。二十八宿各有所主。百药并生各有所愈。狐裘备寒。絺綌御暑。舟舆异路俱致行旅。孔子不以五经之备。复作春秋.孝经者。欲愽道术恣人意耳。佛经虽多。其归为一也。犹七典虽异。其贵道德仁义亦一也。孝所以说多者。随人行而与之。若子夏.子游俱问一孝。而仲尼答之各异。攻其短也。何弃之有哉。
问曰。佛道至尊至大。尧舜周孔曷不修之乎。七经之中不见其辞。子既躭诗书悦礼乐。奚为复好佛道喜异术。岂能逾经传美圣业哉。窃为吾子不取也。牟子曰。书不必孔丘之言。药不必扁鹊之方。合义者从。愈病者良。君子愽取众善以辅其身。子贡云。夫子何常师之有乎。尧事尹寿。舜事务成。旦学吕望。丘学老聃。亦俱不见于七经也。四师虽圣。比之于佛。犹白鹿之与麒麟。燕鸟之与凤凰也。尧舜周孔且犹与之。况佛身相好变化神力无方。焉能舍而不学乎。五经事义或有所阙。佛不见记。何足怪疑哉。
问曰。云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何其异于人之甚也。殆富耳之语。非实之云也。牟子曰。谚云少所见多所怪。覩馲驼言马肿背。尧眉八彩。舜目重瞳。皐陶鸟啄。文王四乳。禹耳三漏。周公背偻。伏羲龙鼻。仲尼反宇。老子日角月悬鼻有双柱。手把十文足蹈二五。此非异于人乎。佛之相好奚疑哉。
问曰。孝经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曾子临没启予手启予足。今沙门剃头。何其违圣人之语。不合孝子之道也。吾子常好论是非平曲直。而反善之乎。牟子曰。夫讪圣贤。不仁。平不中。不智也。不仁不智何以树德。德将不树。顽嚚之俦也。论何容易乎。昔齐人乘船渡江。其父堕水。其子攘臂捽头颠倒使水从口出。而父命得苏。夫捽头颠倒不孝莫大。然以全父之身。若拱手修孝子之常。父命绝于水矣。孔子曰。可与适道。未可与权。所谓时宜施者也。且孝经曰。先王有至德要道。而泰伯断发文身自从吴越之俗。违于身体发肤之义。然孔子称之。其可谓至德矣。仲尼不以其断发毁之也。由是而观。苟有大德。不拘于小。沙门损家财弃妻子。不听音视色。可谓让之至也。何违圣语不合孝乎。豫让吞炭漆身。聂政皮面自刑。伯姬蹈火高行截容。君子为勇而死义。不闻讥其自毁没也。沙门剔除须发而比之于四人。不已远乎。
问曰。夫福莫逾于继嗣。不孝莫过于无后。沙门弃妻子损财货终身不娶。何违其福孝之行也。自苦而无奇。自拯而无异矣。牟子曰。夫长左者必短右。大前者必狭后。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妻子财物世之余也。清躬无为道之妙也。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又曰。观三代之遗风。览乎儒墨之道术。诵诗书。修礼节。崇仁义。视清洁。乡人传业名与洋溢。此中士所施行。恬惔者所不恤。故前有随珠。后有虓(许交反)虎。见之走而不敢取。何也。先其命而后其利也。许由栖巢木。夷齐饿首阳。圣孔称其贤。曰求仁得仁者也。不闻讥其无后无货也。沙门修道德以易游世之乐。友淑贤以贷妻子以欢。是不为奇孰与为奇。是不为异孰与为异哉。
问曰。黄帝垂衣裳制服饰。箕子陈洪范。貌为五事首。孔子作孝经。服为三德始。又曰。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原宪虽贫不离华冠。子路遇难不忘结缨。今沙门剃头发被赤布。见人无跪起之礼仪。无盘旋之容止。何其违貌服之制。乖搢绅之饰也。牟子曰。老子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三皇之时食肉衣皮巢居穴处以崇质朴。岂复须章甫之冠曲裘之饰哉。然其人称有德而敦厖。正信而无为。沙门之行有似之矣。或曰。如子之言则黄帝尧舜周孔之俦弃而不足法也。牟子曰。夫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尧舜周孔修世事也。佛与孝子无为志也。仲尼栖栖七十余国。许由闻禅洗耳于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不溢其情不淫其性。故其道为贵在乎所用。何弃之有乎。
问曰。佛道言人死当更复生。仆不信此言之审也。牟子曰。人临死。其家上屋呼之。死已复呼谁。或曰呼其魂魄。牟子曰。神还则生。不还则神何之乎。曰成鬼神。牟子曰。是也。魂神固不灭矣。但身自朽烂耳。身譬如五糓之根叶。魂神如五糓之种实。根叶生必当死种实。岂有终已得道身灭耳。老子曰。吾有大患以吾有身也。若吾无身吾有何患。又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或曰。为道亦死。不为道亦死。有以异乎。牟子曰。所谓无一日之善而问终身之誉者也。有道虽死。神归福堂。为恶既死。神当其殃。愚夫暗于成事。贤智预于未萌。道与不道如金比草。祸之与福如白方黑。焉得不异。而言何易乎。
问曰。孔子云。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此圣人之所纪也。今佛家輙说生死之事鬼神之务。此殆非圣喆(与哲同)之语也。夫履道者当虗无淡泊。归志质朴。何为乃道生死以乱志。说鬼神之余事乎。牟子曰。若子之言。所谓见外而未识内者也。孔子疾子路不问本末。以此抑之耳。孝经曰。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又曰。生事爱敬。死事哀戚。岂不教人事鬼神知生死哉。周公为武王请命曰。旦多才多艺能事鬼神。夫何为也。佛经所说生死之趣。非此类乎。老子曰。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又曰。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此道生死之所趣。吉凶之所住。至道之要实贵寂寞。佛家岂好言乎。来问不得不对耳。钟鼓岂有自鸣者。桴加而有声矣。
问曰。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孟子讥陈相更学许行之术曰。吾闻用夏变夷。未闻用夷变夏者也。吾子弱冠学尧舜周孔之道。而今舍之更学夷狄之术。不已惑乎。牟子曰。此吾未解大道时之余语耳。若子可谓见礼制之华而暗道德之实。闚炬烛之明未覩天庭之日也。孔子所言矫世法矣。孟轲所云疾专一耳。昔孔子欲居九夷。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及仲尼不容于鲁卫。孟轲不用于齐梁。岂复仕于夷狄乎。禹出西羗而圣喆。瞽叟生舜而顽嚚。由余产狄国而覇秦。管蔡自河洛而流言。传曰。北辰之星。在天之中。在人之北。以此观之。汉地未必为天中也。佛经所说上下周极含血之类。物皆属佛焉。是以吾复尊而学之。何为当舍尧舜周孔之道。金玉不相伤。隋璧不相妨。谓人为惑。特自惑乎。
问曰。孔子称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御孙曰。俭者德之共。侈者恶之大也。今佛家以空财布施为名。尽货与人为贵。岂有福哉。牟子曰。彼一时也此一时也。仲尼之言疾奢而无礼。御孙之论刺庄公之刻桶。非禁布施也。舜耕历山。恩不及州里。太公屠牛。惠不逮妻子。及其见用。恩流八荒。惠施四海。饶财多货贵其能与贫困。屡空贵其履道。许由不贪四海。伯夷不甘其国。虞卿捐万户之封救穷人之急。各其志也。僖负覊以壶飡之惠。全其所居之闾。宣孟以一饭之故。活其不赀之躯。阴施出于不意。阳报皎如白日。况倾家财发善意。其功德巍巍如嵩泰。悠悠如江海矣。怀善者应之以祚。挟恶者报之以殃。未有种稻而得麦。施祸而获福者也。
问曰。人之处世莫不好富贵而恶贫贱。乐欢逸而惮劳倦。黄帝养性以五肴为上。孔子云。食不厌精。鲙不厌细。今沙门被赤布。日一食。閇六情。自毕于世若兹。何聊之有。牟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圣人为腹不为目。此言岂虗哉。柳下惠不以三公之位易其介。段干木不以其身易魏文之富。许由巢父栖木而居。自谓安于帝宇。夷齐饿于首阳。自谓饱于文武。盖各得其志而已。何不聊之有乎。
问曰。若佛经深妙靡丽。子胡不谈之于朝廷。论之于君父。修之于闺门。接之于朋友。何复学经传读诸子乎。牟子曰。子未达其源而问其流也。夫陈爼豆于叠门。建旌旗于朝堂。衣狐裘以当蕤宾。被絺綌以御黄钟。非不丽也。乖其处非其时也。故持孔子之术入商鞅之门。賷孟轲之说诣苏张之庭。功无分寸。过有丈尺矣。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而大笑之。吾惧大笑。故不为谈也。渴不必待江河而饮。井泉之水何所不饱。是以复治经传耳。
问曰。老子云。智者不言。言者不智。又曰。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君子耻言过行。设沙门有至道。奚不坐而行之。何复谈是非论曲直乎。仆以为此德行之贼也。牟子曰。来春当大饥。今秋不食。黄钟应寒。蕤宾重裘。备预虽早。不免于愚。老子所云谓得道者耳。未得道者何知之有乎。大道一言而天下悦。岂非大辩。老子不云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身既退矣又何言哉。今之沙门未及得道。何得不言。老氏亦犹言也。如其无言。五千何述焉。若知而不言可也。既不能知文。不能言。愚人也。故能言不能行国之师也。能行不能言国之用也。能行能言国之宝也。三品各有所施。何德之贼乎。唯不能言又不能行是贼也。
问曰。如子之言。徒当学辨达修言论。岂复治情性履道德乎。牟子曰。何难悟之甚乎。夫言语谈论各有时也。蘧瑗曰。国有道则直。国无道则卷而怀之。𡩋武子曰。国有道则智。国无道则愚。孔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故智愚自有时。谈论各有意。何为当言论而不行哉。
问曰。云佛道至尊至快无为淡泊。世人学士多讥毁之云。其辞说廓落难用。虗无难信。何也。牟子曰。至味不合于众口。大音不比于众耳。作咸池。设大章。发箫韵。咏九成。莫之和也。张郑卫之弦歌。时俗之音。必不期而拊手也。故宋玉云。客歌于郢为下俚之曲。和者千人。引商潡角。众莫之应。此皆悦邪声不晓于大度者也。韩非以管闚之见而谤尧舜。接舆以毛𨤲之分而刺仲尼。皆躭小而忽大者也。夫闻清商而谓之角。非弹弦之过。听者之不聪矣。见和璧而名之石。非璧之贱也。视者之不明矣。神蛇能断而复续。不能使人不断也。灵龟发梦于宋元。不能免豫且之网。大道无为。非俗所见。不为誉者贵。不为毁者贱。用不用自天也。行不行乃时也。信不信其命也。
问曰。吾子以经传理佛之说。其辞富而义显。其文炽而说美。得无非真。诚是子之辩也。牟子曰。吾非辩也。见愽故不惑耳。问曰。见愽其有术乎。牟子曰。由佛经也。吾未解佛经之时惑甚于子。虽诵五经。适以为华未成实矣。吾既覩佛经之说。览孝子之要。守恬淡之性。观无为之行。还视世事。犹临天井而窥溪谷。登嵩岱而见丘垤矣。五经则五味。佛道则五糓矣。吾自闻道以来。如开云见白日。炬火入冥室焉。
问曰。子以经传之辞华丽之说。褒赞佛行称誉其德。高者陵青云。广者逾地圻(巨宜切)。得无逾其本过其实乎。而仆讥刺颇得疹中而其病也。牟子曰。呼吾之所褒犹以尘埃附嵩岱。收朝露投江海。子之所谤犹握瓢觚欲减江海。操耕耒欲损崐仑。侧一拳以翳日光。举土块以塞河冲。吾所褒不能使佛高。子之毁不能令其下也。
论曰。牟子理惑三十有七篇。梁僧佑律师载之宏明集。可谓所从来远矣。观其崇德辨惑。闲邪御侮。发挥大教之耿光。盖闳览愽物之君子也。当是时。吾佛法源滥觞之初。凡西域沙门至中国者。由滕兰而下不过十人。所新出经三百余卷。俱小乘教。若微妙大乘诸经皆所未至。牟子乃能玄鉴頴悟契佛心宗。得法味若是之深。比夫汉末禰衡陈元龙孔北海诸公。虗负奇资终于不闻道。不过为一俗士而死矣。然则牟子贤矣哉。惜其书不能备载。聊取二十篇辅成通论。大抵世之惑也者。虽世尊在世尚莫能无矧。今去圣逾二千载。欲天下之廓廓皆正信。其可得哉。虽然。是书正不可不以垂世也。
汉书西域传史官范晔论曰。西域风土之载。前史未闻也。张骞怀致远之略。班超奋封侯之志。终能立功西遐。覊服外域。自兵威之所肃服。财赂之所怀诱。莫不献方奇纳爱质。露顶肘行东向而朝天子。故设戊己之官分任其事。建都护之帅总领其权。其后甘英乃抵条支而历安息。临西海以望大秦。拒玉门阳关四万余里。靡不周尽焉。若其境俗性习之优薄。产载物类之区品。川河障岭之基源。气节凉暑之通隔。梯山栈谷绳行沙渡之道。身热首痛风灾鬼难之域。莫不备写情形审求根实。至于佛道神化兴自身毒。而二汉方志莫有称焉。张骞但着地多暑湿乘象而战。班超虽列其奉浮图不杀伐。而精文善法导达之功靡所传述。予闻之后说也。其国则殷乎中土。玉烛和气。灵圣之所降集。贤懿之所挺生。神迹诡异则理绝人区。感验明显则事出天外。而骞超无闻者。岂非道秘往运数开叔叶乎。不然何诬异之甚也。汉自楚王英始盛斋戒之祀。桓帝又修华盖之饰。将微义未译而但神明之耶。详其清心释累之训。空有兼遣之宗。道书之流也。且好仁恶杀蠲敝崇善。所以贤达君子多爱其法焉。然好大不经。奇谲无已。虽邹衍谈天之辩。庄周蜗角之论。尚未足以槩其万一。又精灵起灭因报相寻。若晓而昧者。故通人多惑焉。盖导俗无方适物异会。取诸同归措夫疑说。则大道通矣。晔字𥳀宗。生晋末。仕于宋。凡史籍议论释氏自晔而始。
袁宏汉纪曰。永平十一年浮屠者佛也。西域天竺有佛道焉。佛者汉言觉。将觉悟群生也。其教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净。其精者号为沙门。汉言息心。盖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又以为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故所贵行善修道。以炼精神不已。以至无为而得为佛也。佛身长一丈六尺。黄金色。项中佩日月光。变化无方。无所不入。故能化通万物而大济群生。初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其形长大。因遣使天竺。问其道术。图其形像而还。有经数千万卷。以虗无为宗。包罗精麤无所不统。善为宏阔远大之言。所求在一体之内。所明在视听之外。世俗之人或以为虗诞。然归于玄微深远。难得而测。故王公大人观死生报应之际。莫不矍然而自失焉。本朝东坡居士曰。此殆中国始知有佛时语也。虽浅近。大略具足矣。野人得鹿正尔煑食之耳。其后卖与市人。遂入公庖中馔之百方。然鹿之所以美。未有丝毫加于煑食时也(袁宏汉纪论佛世。𤘰见全篇。东坡大全集所载袁宏论佛说。乃唐章怀太子注汉书楚王英传所引用。汉纪者当以此全篇为正云)。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