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广大庄严经卷第五 中天竺国沙门地婆诃罗奉 诏译 音乐发悟品第十三 尔时,佛告诸比丘:「菩萨处在深宫将欲出家,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娄罗、紧那罗、摩睺罗伽、梵释四王,常以种种供具供养菩萨,欢喜赞叹。又于异时,诸天龙神干闼婆等,各自思惟:『菩萨长夜成就众生,以四摄法而摄受之,是诸众生根器已熟,菩萨何故久处深宫,而不出家成道度彼?若不及时,恐致迁移善心难保,后成正觉而无可度。』作是念已,至菩萨前,顶礼希望,作如是言:『云何当见菩萨出家学道,坐菩提座降伏众魔,成等正觉,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佛法,三转十二行无上法轮,现大神通,随诸众生所有意乐,皆令满足?』」 佛告诸比丘:「菩萨长夜不由他悟,常自为师,了知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所行之行,知时非时,游戏神通未尝退失,应众生根。犹如海潮无时错谬,以神通智知诸众生,可摄益时,可摧伏时,可度脱时,可弃舍时,可说法时,可默然时,可修智时,可诵念时,可思惟时,可独处时,可往刹利众会,可往婆罗门众会,可往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娄罗、紧那罗、摩睺罗伽、释梵护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众会之时。」 佛告诸比丘:「一切最后身菩萨将欲出家,法尔有十方无边阿僧只世界诸佛如来神通之力,令其宫内鼓乐弦歌,出微妙音劝请菩萨,而说偈言: 「『宫中婇女弦歌声,  以欲而惑于菩萨, 十方诸佛威神力,  变此音声为法言。 尊昔见诸苦众生,  发愿与彼为依怙, 善哉若记昔诸行,  今正是时宜出家。 尊忆昔为众生故,  身肉手足而无悋, 持戒忍辱及精进,  禅定智慧皆修行, 为求菩提胜福故,  一切世间无能及, 是诸众生瞋恚痴,  尊以慈悲皆摄伏。 尊于愚痴邪见者,  而能广起大悲心, 积集福智已无边,  禅定神通极清净。 身光能至于十方,  如月无云而普照, 无数音乐声微妙,  劝请菩萨速出家。』」 佛告诸比丘:「尔时菩萨住于最胜微妙宫中,一切所须皆悉备具,殿堂楼阁众宝庄严,幢幡宝盖处处罗列,宝铃宝网而严饰之,垂悬无量百千缯彩众宝璎珞。一切桥道以众宝板之所合成,处处皆有众宝香炉烧众名香,珠交露幔张施其上。有诸池沼其水清冷,时非时华周遍开发,其池之中凫雁鸳鸯、孔雀翡翠、迦陵频伽、共命之鸟出和雅音。其地纯以瑠璃所成,光明可爱犹如明镜,庄严绮丽无以为喻,人天见者莫不欢喜。复于一时,诸婇女等乐器之音,由十方佛威神力故,而说颂曰: 「『尊忆往昔发弘愿,  愍诸众生无依怙, 若证甘露大菩提,  救济令之离苦恼。 如昔诸佛所行行,  独处空山林野间, 证得如来一切智,  见诸贫乏施财宝。 尊昔已行于大施,  一切财宝皆能舍, 为诸众生雨法雨,  今正是时宜出家。 尊于净戒无缺减,  自昔多劫常修习, 解脱众生诸烦恼,  今正是时宜出家。 尊修百千诸忍辱,  世间恶言皆忍受, 常以忍辱而调伏,  今正是时速出家。 尊行精进极坚强,  长时修习摧魔众, 灭除一切三恶趣,  今正是时宜出家。 尊以胜定除诸垢,  洒甘露雨洽群生, 充满世间诸渴乏,  今正是时宜出家。 尊以无边大智慧,  断除邪见愚痴惑, 尊应思惟昔弘愿,  今正是时速出家。 尊昔已行无量亿,  慈悲喜舍诸胜行, 以此一切诸胜行,  分布世间诸众生。 婇女弦歌甚微妙,  以欲而感于菩萨, 十方诸佛威神力,  一切皆令为法音。 尊忆往昔为国王,  有人于前而从乞, 与我王位及国土,  欢喜舍之无悔恨。 尊昔曾为婆罗门,  名曰输迦极精进, 慈孝供养于父母,  成熟无量婆罗门, 及余众生归善道,  舍是身已生天上。 尊忆往昔作仙人,  歌利王瞋断支节, 起大慈心无恼恨,  所伤之处皆流乳。 昔作奢摩仙子时,  父母居山同苦行, 王以毒箭误而中,  抱慈无恨欢喜死。 尊忆昔为金色鹿,  见人渡河而被漂, 因起慈心以救之,  后反加害无瞋恨。 尊忆昔者为仙人,  宝珠误堕于大海, 起精进心抒彼海,  龙王惊怖还宝珠。 尊于昔者为大仙,  慈心护彼归命鸽, 有人从尊索是鸽,  自割身肉而称之, 与鸽轻重乃齐等,  毕至命终为拥护。 又尊昔为奢摩仙,  人来问树有几叶, 善知多少而酬答,  其人不信天来证。 尊昔曾为鹦鹉鸟,  释化为人来诘问, 所依之树既枯折,  何为守之而不离? 答云依此而成长,  帝释便生希有心, 即令枯树重荣茂。  尊是受持功德者, 安处世间诸众生,  置佛无边功德海。 如是十方佛威神,  赞叹菩萨诸功德, 变诸婇女弦歌曲,  劝请菩萨速出家。 尊昔长劫发弘愿,  拔诸众生生死苦, 请忆往昔所行行,  今正是时宜出家。 尊忆往昔无边劫,  以金银等众珍宝, 头目王位及妻子,  见来求者欢喜施。 昔为首鞞幢牙王,  月灯珠髻及大悲, 坚猛妙目诸王等,  皆有威力能行施。 尊于多劫能持戒,  其戒清净如明珠, 坚持守护无纤过,  亦如?牛自爱尾。 尊忆曾为大象王,  猎师以箭中其身, 而起慈心无所报,  捐彼六牙而守戒。 尊忆多劫修诸忍,  因修忍故受众苦, 请忆昔日为熊身,  见人冻饿而温养, 彼归路逢畋猎者,  将来共屠心不恨。 尊以精进坚固力,  为菩提故修诸行, 当伏魔王及军众,  今正是时宜出家。 尊忆昔为骏逸马,  腾空利益诸世间, 于夜叉国济众生,  安置之于无畏处。 如是精进无边劫,  神通智力除烦恼, 心极调柔坐寂定,  以此利益诸众生。 尊于昔者为国王,  普使众生行十善, 是诸众生行善故,  命终皆得生梵世。 尊智能知善不善,  及了众生诸根性, 智慧能入诸理趣,  今正是时速出家。 尊愍众生堕邪见,  生老病死苦海中, 净除生死险恶道,  示现涅盘真实路。 如是一切十方佛,  赞叹菩萨诸功德, 皆变婇女弦歌曲,  劝请菩萨速出家。 尊昔为王名胜福,  尸利尼弥讫瑟吒, 及鸡萨梨千耶若,  法思光明坚强弓, 戒月光明进德光,  知恩能舍大威德。 王仙月形及猛实,  增长菩提求妙法, 善住月光殊胜行,  地尘勇施诸方主, 惠施宝发清净身,  作是及余无量王, 皆悉能舍于难舍,  为诸如来雨法雨。 尊昔值遇恒沙佛,  悉皆承事无空过, 为求菩提度众生,  今正是时速出家。 初事不空见,  值坚固花佛, 以一念清净,  见毗卢舍那, 又遇栴檀佛,  以草炬供养, 又佛入城时,  以金末散地, 逢法自在佛,  说法赞善哉, 值普光如来,  一称南无佛, 见大聚光佛,  供养以金花, 值光幢如来,  奉献以掬豆, 又见智幢佛,  无忧花如来, 持粥以供养,  于彼发弘愿。 又值宝发佛,  供养以明灯, 见花光如来,  供养以良药, 又值无畏佛,  施以宝璎珞, 婆胝伽罗佛,  施波头摩宝, 见娑罗王佛,  供养以纯乳, 施名称如来,  奉以师子座, 又见真实佛,  及高智如来, 曾顶礼围遶。  又见龙施佛, 供养以衣服,  见增上行佛, 施以栴檀香,  又见致沙佛, 供养以妙钵,  又见大严佛, 施优钵罗花,  又值光王佛, 以妙宝供养,  又见释迦佛, 施以金莲华,  又值宿王佛, 赞叹如来德,  又见日面佛, 施以庄耳花,  又值妙意佛, 散以真头花,  又见降龙佛, 施以摩尼宝,  又值增益佛, 奉上众宝盖,  又见药师佛, 奉以胜妙座,  值师子幢佛, 奉以众宝网,  又见持德佛, 以音乐供养,  又值迦叶佛, 奉以众末香,  又见放光佛, 以妙花供养,  又值阿鞞佛, 奉以妙胜台,  又见世供佛, 奉以妙花鬘,  又值多伽佛, 曾舍天王位,  又见难降佛, 施以众妙香,  又值大光佛, 舍身而供养,  又见尚花佛, 献宝庄严具,  又值法幢佛, 散以众妙华,  又见作光佛, 奉优钵罗花,  尽心而供养。 如是及余无量佛,  一一皆以诸供具, 供养承事无空过,  愿尊忆念过去佛, 及忆供养诸如来。  众生苦恼无依怙, 请尊忆念速出家,  尊忆昔值然灯佛, 获得清净无生忍,  及五神通无退失, 从此即能往诸刹,  一念遍事诸如来。 有为诸法悉无常,  五欲王位皆不定, 为苦所逼诸众生,  愿速出家救济之。 婇女弦歌奏清音,  以欲将惑于菩萨, 十方诸佛威神力,  所出众声演法言。 三界烦恼,  犹如猛火, 迷惑不离,  恒为所烧。 犹如浮云,  须臾而灭, 合已还散,  如聚戏场。 念念不住,  如空中电, 迁灭迅速,  如水瀑流。 由爱无明,  轮转五道, 循环不已,  如陶家轮。 染着五欲,  如被网禽, 欲如怨贼,  甚可怖畏。 处五欲者,  犹如履刃, 着五欲者,  如抱毒树。 智者弃欲,  犹如粪坑, 五欲昏冥,  能令失念。 常为可怖,  诸苦之因, 能令生死,  枝条增长。 由彼漂溺,  生死河中, 圣人舍之,  如弃涕唾。 如见狂犬,  疾走而避, 如蜜涂刀,  如毒蛇首。 如戈戟刃,  如粪秽瓶, 不能舍离,  犹如饿狗, 啮其枯骨。  五欲不实, 妄见而生,  如水中月, 如谷中响,  如焰如幻, 如水上泡,  从分别生, 无有实法。  年在盛时, 愚痴爱着,  谓为常有, 不能厌舍。  老病死至, 坏其少壮,  一切恶之。 有财宝者,  不知远离, 五家散失,  便生苦恼。 犹如树木,  花果茂盛, 众人爱之,  枝叶雕零。 弃而不顾,  老弱贫病, 亦复如是。  亦如鹫鸟, 世间恶之,  如霹雳火, 焚烧大树,  亦如朽屋, 不久崩坏。  有法能离, 生老病死,  愿尊出家。 为诸众生,  说如斯法。 生老病死,  缠缚众生。 如摩娄迦,  遶尼拘树, 能夺势力,  损坏诸根。 犹如严霜,  雕诸丛林, 盛年妙色,  因而变坏。 譬如山火,  四面俱至, 野兽在中,  周慞苦恼。 处生死者,  亦复如是, 愿速出家,  而救脱之。 尊观病苦,  损恼众生, 犹如花林,  为霜所雕。 尊观死苦,  恩爱永绝, 眷属分离,  无复重覩。 犹如逝川,  亦如花落, 能害有力,  令不自在。 独行无伴,  随业而去, 一切寿命,  为死所吞。 如金翅鸟,  能食诸龙, 亦如象王,  为师子食。 如摩竭鱼,  能吞一切, 亦如猛火,  焚烧丛林。 愿尊忆昔,  发弘誓愿, 今正是时,  宜速出家。 婇女伎乐,  欲惑菩萨, 诸佛神力,  变为法音。 是诸有为,  皆当坏灭, 如空中电,  无暂停息。 亦如坏器,  如假借物, 如腐草墙,  亦如砂岸。 依止因缘,  无有坚实, 如风中灯,  如水聚沫, 如水上泡,  犹如芭蕉, 中无坚实,  如幻如化。 犹如空拳,  展转相因, 愚人不了,  妄生计着。 譬如人功,  及以麻枲, 木轮和合,  以成其绳。 离是和合,  即不成绳, 十二因缘,  一一分析, 过现未来,  无有体性, 求不可得,  亦复如是。 譬如种子,  能生于牙, 牙与种子,  不即不离。 从于无明,  能生诸行, 无明与行,  亦复如是。 不即不离,  体性空寂, 于因缘中,  求不可得。 譬如印泥,  泥中无印, 印中无泥,  要因泥印。 文像可覩,  依止根境, 有眼识生,  三事和合。 说为能见,  境不在识, 识不在境,  根境识中, 本无有见,  分别妄计, 境界相生。  智者观察。 曾无相状,  如幻梦等。 譬如钻火,  木钻人功, 三种和合,  得有火生, 于三法中,  本无有火。 和合暂有,  名曰众生, 第一义中,  都不可得。 譬如咽喉,  及以唇舌, 击动出声,  一一分中, 声不可得,  众缘和合, 有此声耳。  智者观声, 念念相续,  无有实法, 犹如谷响,  声不可得。 譬如箜篌,  弦器及手, 和合发声,  本无去来。 于诸缘中,  求声不得, 离缘求声,  亦不可得。 内外诸蕴,  皆悉空寂, 无我无人,  无寿命者。 尊于往昔,  值然灯佛, 已证最胜,  真实妙法。 愿尊于今,  为众生故, 雨甘露法,  使得充足。』」 佛告诸比丘:「菩萨闻是偈已,专趣菩提正念不惰。何以故?菩萨于长夜时,尊重恭敬供养正法及说法师,深生净信求于正法,好乐正法住于正法,随所听闻心无厌足,开悟众生。于法施主深生尊重,为他演说无所希望,亦不因法而求财宝,为众说法未曾悭悋。勇猛精进一心勤求,法为依止守护法藏,住于忍辱修行波若通达方便。」 佛告诸比丘:「菩萨于多劫来,远离世间五欲之过,为成就众生,示现处于贪欲境界,积集增长一切善根殊胜福德资粮之力,示现受用广大微妙五欲境界,而于其中心得自在。菩萨是时忆念往昔所发誓愿,由是昔愿思惟佛法皆悉现前,而起大悲观察世间,富贵炽盛会归磨灭,又观生死多诸烦恼险恶怖畏,欲速除断入大涅盘。」 佛告诸比丘:「菩萨久已了知生死过患,不取不着,乐求如来真实功德,依阿兰若寂静之处,其心常乐利益自他,于无上道勇猛精进,令一切众生得安乐故、得利益故、得寂静故、得涅盘故,常起大慈大悲,能以四摄摄诸众生无有厌倦,观诸众生犹如一子。于诸境界心无所着,设大施会增长福德,远离悭贪施不望报,于长夜中勇猛精进,善能降伏贪瞋憍慢悭嫉烦恼,未曾暂忘一切智心。着大施甲被精进铠,以大悲心度脱众生,智力坚强恒无退失,等心众生随其意乐皆令满足。知时非时悟法非法,回向菩提。于惠施中三事清净,以金刚智除断四魔,戒行成就善能守护身语意业,乃至小罪而怀大惧心常清净,于诸垢浊,恶言毁呰、轻弄诽谤、打辱系缚,曾无浊乱。具足忍辱心性调柔,所作事业常能坚固,于一切善心无退转。念智具足恒修正定,获智慧明能破诸暗。心常观见苦空无常不净之法,已善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又常安住奢摩他、毗钵舍那,深入缘起觉悟真实,恒自了知不因他解,游三脱门,了知诸法如幻如梦如影,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 佛告诸比丘:「菩萨从多劫来,于四威仪恒住如是智慧、如是功德、如是精进、如是利益。十方诸佛复令宫中婇女乐器出微妙声劝发菩萨。又欲化诸宫中婇女,即时证得四种法门。何等为四?一者方便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而摄取之。二者绍三宝种能使不绝,不坏一切智性不退愿力。三者智力坚固,大慈大悲不舍众生。四者有殊胜智慧资粮之力,分别一切菩提分法。大严法门得现前故,以此四种为欲成就宫中诸婇女故,即于是时作大神通,令诸婇女解悟乐音所出言词百千法门,所谓广大心,愍众生心,求菩提心,发起深心,而于佛法令生净信,远离憍慢尊重正法,知善不善,忆念诸佛,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神通,四摄法,四无量,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一一分别奢摩他、毗钵舍那。无常苦空无我不净,无贪寂灭,无生尽智,乃至涅盘。菩萨神通令音乐中出如是声。诸婇女等闻是声已,生希有心欢喜踊跃得未曾有。」 佛告诸比丘:「菩萨处王宫时,能令八万四千诸婇女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有无量百千诸天闻如是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说微妙偈,劝请菩萨速疾出家。」 感梦品第十四 尔时佛告诸比丘:「诸天劝发菩萨已,菩萨是时现梦于输檀王,王于梦中乃见菩萨,剃除须发行出宫门,无量诸天围遶而去。时王从梦寤已问内人言:『太子今者为在宫耶?为出游观?』内人答言:『太子在宫无所游观。』王心尚疑菩萨已去,怅然忧恼如箭入心,作是思惟:『如我所梦事相既尔,定知太子必当出家。』复作是念:『从今以往更勿复许太子游观,令诸婇女诱以五欲生其爱着。』 「时输檀王为菩萨故造三时殿:一者温暖以御隆冬,二者清凉以当炎暑,三者适中不寒不热。更造重门使难开闭,开闭之时须五百人,开闭之声闻四十里。所有善知天文极闲相法及五通仙,皆悉穷问遣其先记,如是等人皆云:『太子于吉祥门逾城而出。』王闻是已转增忧恼。诸比丘!后于一时菩萨即便欲出游观,乃命驭者:『汝可严驾,我当暂出。』驭者奏王:『今日太子欲出游观。』王闻是已,即时遣使扫饰园林,复勅所司平除道路,香水洒地散众名花,于宝树间悬缯幡盖,真珠璎珞次第庄严,金银宝铃处处垂下,和风摇动出微妙音,从城至园周匝莹饰,精丽清净犹若天宫。复使路边无诸可恶衰老疾病及以死尸,聋盲瘖痖六根不具,非吉祥事并令駈逐。 「尔时菩萨与诸官属,前后导从出城东门。时净居天化作老人,发白体羸肤色枯槁,扶杖伛偻喘息低头,皮骨相连筋肉销耗,牙齿缺落涕唾交流,或住或行乍伏乍偃。菩萨见已问驭者言;『此曰何人?形状如是。』 「时净居天以神通力,令彼驭者报菩萨言:『此老人也。』又问:『何谓为老?』答曰:『凡言老者,曾经少年渐至衰朽,诸根萎熟气力绵微,饮食不销形体枯竭,无复威势为人所轻,动止苦剧余命无几,以是因缘故名为老。』又问:『此人独尔,一切皆然?』驭者答言:『一切世间皆悉如是。』菩萨又问:『如我此身亦当尔耶?』驭者答言:『凡是有生,若贵若贱皆有此苦。』尔时菩萨愁忧不乐,谓驭者曰:『我今何暇诣于园林纵逸游戏?当思方便免离斯苦。』即便回驾还入宫中。时输檀王问驭者言:『今日太子园林游戏欢乐以不?』驭者答言:『大王当知!太子出城行至中路,忽于道上有一老人,气力衰微身体困极,太子见已即便还宫。』 「时输檀王作是思惟:『此是我子出家之相,阿斯陀仙所言殆实。』于是更增五欲而娱乐之。诸比丘!复于一时净居诸天,既见菩萨还处五欲,作是思惟:『我今应当更为菩萨示现事相,使得觉悟令速出家。』 「尔时菩萨复召驭者而告之言:『我今欲往园林游观,汝速为我启奏大王,严办车从,我当暂出。』王闻是已召集诸臣而告之曰:『太子前者出城东门,道逢老人中路而反愁忧不乐。今复求出欲诣园林,宜应从城至园悉令清净,悬缯幡盖烧香散花,勿使粪秽不净及老病死诸不吉祥在于衢路。』所司受勅严丽过前。尔时菩萨与诸官属,前后导从出城南门。时净居天化作病人,困笃萎黄上气喘息,骨肉枯竭形貌虚羸,处于粪秽之中受大苦恼,二人瞻侍在于路侧。又问驭者:『此为何人?』报菩萨言:『此病人也。』又问:『何谓为病?』答曰:『所谓病者,皆由饮食不节嗜欲无度,四大乖张百一病生,坐卧不安动止危殆,气息绵惙命在须臾,以是因缘故名为病。』又问:『此人独尔,一切当然?』驭者答言:『一切世间皆悉如是。』又言:『如我此身亦当尔耶?』驭者答言:『凡是有生,若贵若贱皆有此苦。』尔时菩萨愁忧不乐,谓驭者曰:『我今何暇诣于园林纵逸游戏?当思方便免离斯苦。』即便回驾还入宫中。时输檀王问驭者言:『今日太子出城游观欢乐以不?』驭者答言:『大王当知!太子出城行至中路,忽于道侧见一病人,气力绵惙受大苦恼,太子见已即便还宫。』 「时输檀王作是思惟:『此是我子出家之相,阿斯陀仙言不虚也。』于是更增五欲而娱乐之。诸比丘!复于一时净居诸天,既见太子还受五欲作是思惟:『我今应当更为菩萨示现事相,使得觉悟令速出家。』 「尔时菩萨复召驭者而告之言:『我今欲往园林游观,汝可严驾,我当暂出。』驭者又奏大王,王闻是已谓驭者曰:『太子前出东南二门,见老病已还来忧愁,今者宜令从西门出。我心虑其还不喜悦,宜遣内外庄严道路,香花幡盖倍胜于前,勿使老病死等不祥之事在于道侧。』所司受勅严饰倍前。尔时菩萨与诸官属,前后导从出城西门,时净居天化作死人,卧于舆上香花布散,室家号哭而随送之。菩萨见已心怀惨恻,问驭者曰:『此是何人,而以香花庄严其上?复有众多眷属而哀泣之?』 「时净居天以神通力,令彼驭者报菩萨言:『此死人也。』又问:『何谓为死?』答曰:『夫言死者,神识去身命根已谢,长与父母兄弟妻子眷属,恩爱别离永无重覩。命终之后,精神独行归于异趣,恩爱好恶非复相知。如此死者诚可悲也。』又问:『唯此人死,一切当然?』报菩萨言:『凡是有生必归于死。』菩萨闻已转不自安而作是言:『世间乃有如此死苦,云何于中而行放逸?我今何暇诣于园林,当思方便求离此苦。』即便回驾还入宫中。 「时输檀王问驭者言:『今日太子出游园苑欢乐以不?』驭者答言:『大王当知!太子出城,忽于路侧有一死人,卧于床上四人举舆,眷属悲号,太子见已惨然不乐,遂于中路即便还宫。』时输檀王作是思惟:『此是我子出家之相,阿斯陀仙无虚谬也。』于是更增五欲而娱乐之。诸比丘!复于一时净居诸天,既见太子还于宫内处在五欲,作是思惟:『我今应为菩萨更现事相,令速出家。』尔时菩萨复召驭者而告之言:『今日欲往园林游观,汝可严驾,我当暂出。』驭者又奏父王,王闻是已谓驭者曰:『太子前出三门,见老病死愁忧不乐,今者宜令从北门出,严饰道路香花幡盖使胜于前,勿得更有老病死等非吉祥事在于路侧。』所司受勅严好过前。尔时太子与诸官属,前后导从出城北门。时净居天化作比丘,着坏色衣剃除须发,手执锡杖视地而行,形貌端严威仪庠序。太子遥见问:『是何人?』 「时净居天以神通力,令彼驭者报菩萨言:『如是名为出家人也。』太子即便下车作礼因而问之:『夫出家者何所利益?』比丘答言:『我见在家生老病死一切无常,皆是败坏不安之法,故舍亲族处于空闲,勤求方便得免斯苦。我所修习无漏圣道,行于正法调伏诸根,起大慈悲能施无畏,心行平等护念众生,不染世间永得解脱,是故名为出家之法。』于是菩萨深生欣喜赞言:『善哉,善哉!天人之中唯此为上,我当决定修学此道。』既见是已登车而还。时输檀王问驭者言:『太子出游宁有乐不?』答言:『大王当知!太子向出至于中路,皆悉严好无诸不祥。忽有一人着坏色衣剃除须发,执持应器杖锡而行,容止端严威仪详审。太子即便下车作礼,言语既毕严驾而归,竟亦不知何所论说。』时输檀王闻此语已,心自念言:『阿斯陀仙言无虚谬。』于是更增微妙五欲而娱乐之。」 佛告诸比丘:「时净居天欲令菩萨速疾出家,重与父王作七种梦:一者梦见有帝释幢众多人舁,从迦毗罗城东门而出。二者梦见太子乘大香象徒驭侍卫从迦毗罗城南门而出。三者梦见太子乘驷马车,从迦毗罗城西门而出。四者梦见有一宝轮,从迦毗罗城北门而出。五者梦见太子在四衢道中扬桴击鼓。六者梦见迦毗罗城中有一高楼,太子于上四面弃掷种种珍宝,无数众生竞持而去。七者梦见离城不远忽有六人举声号哭。时输檀王作是梦已,心大恐惧忽然而觉,命诸大臣而告之曰:『我于夜中作如是梦,汝宜为我唤占梦人令解斯事。』 「时净居天化作一婆罗门,着鹿皮衣立在宫门之外,唱如是言:『我能善解大王之梦。』诸臣闻奏召入宫中。时输檀王具陈所梦,语婆罗门:『如此之梦是何祥也?』婆罗门言: 「『大王当知!所梦帝幢众人舁出城东门者,此是太子当为无量百千诸天围遶出家之像。 「『大王当知!所梦太子乘大香象徒驭侍卫从城南门出者,此是太子既出家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以十力之像。 「『大王当知!所梦太子乘驷马车从城西门出者,此是太子既出家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四无畏之像。 「『大王当知!所梦宝轮从城北门出者,此是太子既出家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法轮之像。 「『大王当知!所梦太子在四衢道中扬桴击鼓者,此是太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诸天传闻乃至梵世之像。 「『大王当知!所梦高楼太子于上弃掷宝物,无数众生竞持而去者,此是太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于诸天人八部之中当雨法宝,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种种诸法之像。 「『大王当知!所梦去城不远忽有六人举声号哭者,此是太子既出家已,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外道六师心生忧恼之像。』 「尔时化人为输檀王解彼梦已,白言:『大王!宜应欣庆,勿生愁恼。所以者何?此梦吉祥获大果报。』作是语已忽然不现。 「时输檀王闻婆罗门解梦因缘,恐畏太子出家学道,于是更增五欲之具。 「是时耶输陀罗亦梦二十种可畏之事,忽然觉悟,中心惊悸惶怖自失。菩萨问言:『何所恐惧?』耶输陀罗啼哭而言:『太子!我向梦见一切大地周遍震动;复见一鲜白大盖常庇荫者车匿輙来夺我将去;复见有帝释幢崩坏在地;复见身上璎珞为水所漂;复见日月星宿悉皆陨坠;复见我发为执宝刀者割截而去;复见自身微妙端正忽成丑陋;复见自身手足皆折;复见形容无故赤露;复见所坐之床陷入于地;复见恒时共太子坐卧之床四足俱折;复见一宝山四面高峻,为火所烧崩摧在地;复见大王宫内有一宝树被风吹卧;复见白日隐蔽天地黑暗;复见明月在空众星环拱,于此宫中忽然而没;复见有大明烛出迦毗罗城;复见此护城神端正可憙住,立门下悲号大哭;复见此城变为圹野;复见城中林木泉池悉皆枯竭;复见壮士手执器仗四方驰走。太子!我梦如是心甚不安,将非我身欲有夭丧?将非恩爱与我别离?此是何征,为凶为吉?』 「尔时菩萨闻是语已,心自思惟:『出家时到表是征祥,乃令此妃见如斯梦。』慰喻耶输陀罗言:『妃今不应怀此恐惧。所以者何?梦想颠倒无有实法,设令梦见帝憧崩倒日月陨落,于妃之身何所伤损?车匿持盖将去,既曰梦夺,皆为虚妄,但自安寝不假忧愁。』其夜菩萨自得五梦:一者梦见身席大地、头枕须弥、手擎大海、足践渤澥。二者梦见有草名曰建立,从䐡而出,其杪上至阿迦腻吒天。三者梦见四鸟从四方来,毛羽斑驳,承菩萨足化为白色。四者梦见白兽头皆黑色,咸来屈膝舐太子身。五者梦见有一粪山状势高大,菩萨身在其上周匝游践不为所污。」 方广大庄严经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