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行集经卷第十四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译 常饰纳妃品下 尔时,世尊于后最初得成道已,时优陀夷即白佛言:「未审世尊!往昔之时与瞿多弥释种之女,有何因缘?乃能令彼舍余童子,直取如来,用以为夫,而心娱乐。云何得尔?」 时佛告彼优陀夷言:「汝优陀夷!至心谛听。其瞿多弥释种之女,非但今世嫌余释童而乐于我,过去世时亦复如是,不用彼等诸释童子,取我为夫。」 时,优陀夷即白佛言:「唯然世尊!愿为我说。此事云何?我今乐闻。」 尔时,佛告优陀夷言:「我念往昔,雪山之下,多有杂类无量无边诸兽群游,各各相随,任取所食。时彼兽中有一牸虎,端正少双,于诸兽中无比类者。彼虎如是,毛色光鲜,为于无量诸兽求觅欲取为对,各各皆言:『汝属我来!汝属我来!』复有诸兽,自相谓言:『汝等且待!莫共相争,听彼牸虎自选取谁,即为作偶,彼兽即是我等之王。』时,诸兽中有一牛王,向于牸虎而说偈言: 「『世人皆取我之粪,  持用涂地为清净, 是故端正贤牸虎,  应当取我以为夫。』 「是时,牸虎向彼牛王说偈答言: 「『汝项斛领甚高大,  止堪驾车及挽犁, 云何将是丑身形,  怱欲为我作夫主。』 「是时,复有一大白象向于牸虎而说偈言: 「『我是雪山大象王,  战鬪用我无不胜, 我既有是大威力,  汝今何不作我妻?』 「是时,牸虎复以偈答彼白象言: 「『汝若见闻师子王,  胆慑惊怖驰奔走, 遗失屎尿狼藉去,  云何堪得为我夫?』 「尔时,彼中有一师子诸兽之王,向彼牸虎而说偈言: 「『汝今观我此形容,  前分阔大后纤细, 在于山中自恣活,  复能存恤余众生。 我是一切诸兽王,  无有更能胜我者, 若有见我及闻声,  诸兽悉皆奔不住。 我今如是力猛壮,  威神甚大不可论, 是故贤虎汝当知,  乃可为我作于妇。』 「时,彼牸虎向师子王而说偈言: 「『大力勇猛及威神,  身体形容极端正, 如是我今得夫已,  必当顶戴而奉承。』」 尔时,佛告优陀夷言:「汝优陀夷!应当悟解,彼时师子诸兽王者,即我身是;时彼牸虎,今瞿多弥释女是也;时彼诸兽,现今五百释童子是。当于彼时,其瞿多弥已嫌诸兽,意不愿乐,闻我说偈,即作我妻。今日亦然,舍诸释种五百童子,既嫌薄已,取我为夫。 「时,净饭王为其太子立三等宫,以拟安置于太子故,第一宫内,所有婇女,当于初夜,侍卫太子。第二宫内,其诸婇女,于夜半时,供承太子。第三宫内,诸婇女辈,于后夜时,侍奉太子。其第一宫,耶输陀罗最为上首,二万婇女,围绕侍立。 「第二宫中,摩奴陀罗(隋言意持)而为上首。 「(诸师复言:『此意持妃,唯闻其名,不见现在及往缘事。』) 「第三宫内,即瞿多弥而为上首。如是次第,侍御太子,诸婇女等,合有六万。 「(复有师言:『侍太子者,诸婇女等,合有十万,以为三宫;二万悉是释刹利种,所余八万并是众杂异姓诸女。』) 「时,净饭王念阿私陀仙人所说,故于宫内复更别造一大好殿,犹如秋云叆叇光润,作事微妙实难思议,顺一切时而受快乐,鈎兰阁道一切正等,无有偏颇。何以故?恐畏太子处处游行,见诸浊秽。复教宫内,色别置立诸杂音声,各各千数,其中所谓一千箜篌,一千具筝,一千五弦,一千小鼓,一千具筑,一千张琴,一千琵琶,一千细鼓,一千大鼓,一千具笛,一千具笙,一千铜钹,一千具箫,一千筚篥,一千具箎,一千具螺,诸如是等,一切音声,种别一千,一千种歌,一千种舞,其手及声,常于宫内昼夜不绝,犹大云内,出于隐隐甚深之声。如是太子在于最妙最胜婇女百千之中,前后围绕,受诸快乐,恭敬侍养,一切皆以种种璎珞,庄严其身。复以金钏七宝?环串于手臂,而作音声,犹如帝释,受诸玉女,娱乐歌舞,最胜最妙,语言姿媚,相嘱相笑,相抱相呜,相观相眄。或倾侧顾,或斜项看,工解颦眉,巧闲顿䀹,五色绮靡,四目㛹娟,能令太子欢娱受乐,不须远涉出宫外游,如帝释天玉女娱乐。如是如是,太子在于女宝之中,受诸欢乐,乃至其中诸婇女等,巧解五欲,常能沃弱,令太子欢,不听更出至于宫外。 「时,净饭王为增太子诸功德故,建立苦行,断于一切诸邪恶法,行一切善,布施诸物,造众福业,备行苦行,以此善根回资太子,为令增长诸功德故,愿莫出家。是故偈言: 「『大王增长太子故,  复以私陀授记因, 苦行调伏舍诸非,  恒共智臣坐思念。』 「如是次第,太子在于父王宫内,唯独一人具足五欲,娱乐逍遥,嬉戏自恣,足满十年,不曾外出。 「尔时,南方摩伽陀国,有一大王,姓膻连尼,名频婆娑罗,畏惧怨敌,心内恒愁,集聚群臣,常相议论,作如是语:『汝等诸臣!出入去来,观境内外,莫使更有一人胜我,若胜我者,恐彼人来,夺我王位。』时诸臣等即差两人,令巡境界。时彼二人闻王勅已,历自境内及隣界首,周匝欲还,闻有人言:『从此已北,有一最大高峻雪山,彼山麓下有别种姓,称为释迦。族内初新产一童子,其人端正,善得生地,兼彼姓氏,第一特尊,眷属豪强,众事具足,身有三十二丈夫相,亦复备于八十种好。彼生之日,有诸解相婆罗门等,以授其记:「今此童子,身体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炳着分明。其若在家,必定得作转轮圣王,统四天下,十善化民,七宝充备,不用兵仗,自然归降;若舍出家,当得作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十号具足,乃至说于清净梵行。」』 「时彼使人履涉回还,即向其王频婆娑罗,白于是事,乃至梵行,如上所说。『是故大王!及其幼年,速当起兵灭彼童子,莫令于后来夺我等大王之位。』作是语已,摩伽陀王频婆娑罗,即告于彼二使人言:『卿等二人莫作是说!何以故?若如汝言,脱彼童子必定得作转轮圣王,如法治化,我当敬奉伏接随从,依彼威神,我等受乐,安隐治化;若彼舍家得作佛者,慈悲怜愍,度脱众生,我等为其作于声闻受法弟子。今观如是二种果报福德因缘,不可兴心加害于彼。』 「时,净饭王于其太子所住宫院,周匝别更造立子城,唯置一门名为野兽,彼门下关安施机发,开闭之时,有五百人扶持拥卫,方得开阖,其门声动闻半由旬。次第二重中院宫合,亦开一门,其关键钥,皆安机发,开闭之时有三百人,其声闻彻一拘卢奢。次至内宫太子坐殿,复有一门,键钥累关亦安机发,开闭擎接有二百人,御备转严,非人间比,其声闻及半拘卢奢。彼之三门,内外悉罗壮士防守,身着铠甲精锐牢强,手并执持种种戎具,所谓弓箭、钺斧长刀、剑戟三叉、铁捶铁棒、鬪轮槊矛,禁卫宫闱。如是警严,恐畏太子舍离椒房,逾越出家逃窜山薮。 佛本行集经空声劝厌品第十五 「尔时,虚空有一天子,名曰作瓶,彼天见是太子,十年在于宫内受五欲乐,作是思惟:『此之护明菩萨大士,纵极多时在彼宫内受诸五欲,莫为贪着是五欲故,心醉荒迷情放盈溢。百年迅速,时不待人,护明菩萨今须觉察,早应捐弃舍俗出家。我若不先为彼作于厌离之相,则彼耽湎,未有醒寤发出家心。我今应当赞助其事,为成就故。』作瓶天子,即于夜半,而说偈言: 「『身自被缚欲解他,  譬若盲人引群瞽, 己身解脱乃免彼,  犹如有目能导人。 善哉仁今年盛时,  宜速出家令愿满, 应当利益天人等。  五欲行者不可厌, 没溺六尘境舍难,  唯有出世行大智, 乃能厌离此五欲,  是故仁今可捐弃。 众生多有烦恼患,  仁当为作大医师, 说妙种种法药王,  速疾将向涅盘岸。 无明黑暗所障蔽,  诸见罗网种种缠, 速然智慧大灯明,  早使天人得净眼。』 「尔时,空中作瓶天子说此偈已,威神感动发劝因缘,复以太子宿世善根福德力故,令彼宫内婇女伎儿所作音声歌曲,不顺五欲之事,唯传涅盘住持信解微妙之声,自然而述说于偈言: 「『世间事无常,  犹如云出电, 尊者今时至,  应舍家出家。 一切行无常,  如瓦坏瓶器, 如借他物用,  如积干土城, 不久便破坏,  犹如夏泥壁, 如河两岸沙,  缘生不能久。 犹如灯出炎,  生已速还灭, 如风无暂住,  急疾不曾停。 恒常无真实,  犹如芭蕉心, 幻化诳人意,  空拳诱小儿。 一切诸行者,  皆悉因缘生, 各各有缘因,  愚痴辈不觉。 犹如人索绳,  手木成因缘, 如因子生芽,  离子芽不生。 二相离不成,  复非常无常, 诸行因痴生,  彼不住无明。 无明亦非彼,  本性来空寂, 生灭无体故,  如印成印文。 非彼非离彼,  诸行亦如是, 眼不离于色,  识眼色因生。 此三不相离,  三亦不真实, 空净不净法,  眼等分别生, 此颠倒分别,  皆悉由识生。 若有巧智人,  推求识所生, 知彼无去来,  知我如幻化, 如两木出火,  第三因于手, 若无此三因,  则不得火用。 若智推求者,  彼亦无去来, 诸方寻求已,  不见火来去。 阴入诸界等,  因贪痴业生, 和合因众生,  真如无众生。 咽喉唇口舌,  而出诸文字, 字非是咽喉,  亦非离彼等, 彼等和合故,  出语随于智。 语言不在智,  亦复无色形, 生处及灭处,  智人求不得。 所观悉空寂,  语言如响声, 因木因诸弦,  人智三合故, 箜篌而出声,  彼声三处无。 若有智慧人,  求彼声来去, 诸方求觅已,  去来不可得, 因及有缘者,  诸行如是生。 有谛了之人,  空观应如是, 阴入及诸界,  内外悉皆寂。 求一切处我,  如虚空无形, 如是诸法相,  仁于定光佛, 往昔已证知,  今为天人说。 颠倒分别故,  欲等火焚烧, 应起慈悲云,  施甘露法雨。 仁昔于亿劫,  念施及持戒, 我得无上道,  圣财分诸世。 尊者念往昔,  圣财施贫穷, 以将圣财摄,  调御莫悭惜。 仁昔持净戒,  穷急不偷财, 愿开甘露门,  为诸众生说。 忆念往昔行,  当闭地狱门, 善开解脱路,  戒行心愿成。 往昔修忍辱,  闻他毁骂等, 建立忍辱故,  观诸行悉空。 念此往行故,  世间瞋恚多, 教住于忍辱,  莫舍彼愿力。 仁者行精进,  当得我净智, 在于烦恼海,  度众到彼岸。 念于往昔愿,  拔众四苦河, 出大精进力,  度脱厄难等。 往昔修习禅,  为断诸烦恼, 诸根不调者,  教令调伏故。 仁念于往昔,  愍众在烦恼, 寂静诸慧等,  调伏彼诸根。 仁昔修智慧,  愿破烦恼暗, 愍众在无明,  开示真如眼。 仁念于往昔,  众生烦恼瞑, 开无浊秽明,  仁最胜智慧, 应愍诸众生,  方便教令出。 三界生老病火炽,  饥渴热炎不曾休, 应当为世作大桥,  济渡令归到彼岸。 众生流转烦恼海,  犹如蜂在竹孔间, 三有循复若秋云,  上下往还无止息。 亦如戏场诸幻化,  又似山川逝水流, 众生老病死亦然,  或生天人三恶道。 诸有欲痴不自在,  展转五道无觉知, 犹如陶师旋火轮,  处处五欲自缠缚, 犹如飞鸟犯罗网,  亦如猎师布黐胶, 贪他财宝无厌足,  如鱼吞饵遇钓鈎。 诤竞忿怒结怨讐,  烦恼染着受诸苦, 五欲过患如利刀,  亦如妙器盛毒药, 应当弃舍如粪秽。  贪着爱恋失正心, 是因诸有相续生,  增长欲垢不曾断, 六尘境界炎炽盛,  犹如干草猛火烧, 速起舍离早出家。  智人观察诸欲境, 可畏犹如猛火坑,  亦如魁脍屠刀机, 亦如深泥忽溺人,  利刃蜜涂将舌舐, 如触蛇头及搅屏。  圣人观欲亦复然, 如箭如槊如剑戟,  如毒射肉难可食。 一切怨讐欲为首,  五欲功德如水月, 如影亦如山谷响,  亦如戏场众幻师, 犹如梦里见喜事。  智人见欲亦复然, 境界诸尘悉空诳,  怖畏不能得自在, 譬如阳炎无有实,  亦如水上聚浮沤, 此事皆从分别生,  智人应观如是等。 凡人处世年少时,  端正可喜着诸欲, 及至年老头须白,  为众弃薄如枯河。 富贵饶财多放逸,  如是之人多乐欲, 于后失财贫穷苦,  以不自在舍于欲。 如树多饶华果故,  众人竞来欲采摘, 人喜布施亦复然,  为他归投无厌足, 其人财尽年老至,  从他乞求不喜见, 色美财多气力充,  人喜爱见聚集乐, 财尽行乞人不喜,  年过膢脊手执杖, 如雹折树无人爱。  如是可畏衰老法, 汝当速出求正觉,  自证已后为人说。 老病瘦损诸人辈,  如摩楼迦绕大树, 衰老身力无精进,  干枯犹如朽烂木。 老夺好色生恶色,  怡悦颜面皮肤皱, 老坏华色为悴色,  欲乐夺乐令无乐, 老夺威势到命终,  众病至如鹿投穽, 汝见世间百病已,  速说解脱方便处。 犹如冬天风雪雨,  摧折树木软枝柯, 世间老病多种至,  诸根损瘦亦复然。 老至令人尽仓库,  世间欺苦莫过老。 死命鬼夺人气去,  如日没山不复现, 死命令人恩爱离,  使人憎嫉不喜会, 欲共恩爱之人合,  忽失如叶堕大水。 死至令人不自由,  命去如水漂一草, 人到彼世无有伴,  随其业缘而受有。 死命鬼饮无量众,  犹如摩竭吞海舟, 若金翅鸟噉大龙,  如猛火烧干草泽。 如是苦恼逼切已,  大士往昔起弘誓, 念彼愿力今时至,  舍欲应当速出家。 忆往昔行檀,  戒忍及精进, 寂静禅智等,  为他不为自。 时至今愿满,  速出复脱他, 仁昔施诸珍,  金银及璎珞。 恒立无遮会,  随他所须愿, 乞子与其子,  索孙即与孙。 求女与他女,  乞位舍王位, 乞资财不违。  仁昔作一王, 名为大闻德,  复一大德王, 名尼民陀罗,  复名阿私陀, 复名为师子,  此等诸王辈, 布施千种财。  昔复有大王, 名常思诸法,  复一大德王, 名为真实行,  此等思惟法。 往昔有大王,  精进名闻月, 复有一王子,  名曰福业光, 庶几大威德,  得至知恩义。 仁昔一大王,  名为月色仙, 复名健猛将,  次名实增长, 次名求善言,  次名有善意, 次名调伏根,  如是等诸王, 法行大精进,  仁往昔作来。 仁昔作大王,  名为月光者, 其次名胜行,  其次名连兔, 其次名方主,  其次名健施, 次名迦尸王,  次名宝髻王, 如是诸大王,  即仁是非异。 种种珍宝货,  来乞皆随与, 仁彼世财施,  今劝舍法财。 仁昔于过去,  见佛如恒沙, 彼诸佛世尊,  仁悉曾供养。 无量供养具,  布施无悭悋, 求道不休息,  众生解脱故。 今正是其时,  速出莫住家。 仁昔初覩佛,  名曰不空见, 持毗奢迦华,  喜心供养彼。 往昔有一佛,  名毗卢遮那, 一时欢喜视。  往昔有一佛, 名曰微妙音,  将一呵梨勒, 供养彼世尊。  往昔有一佛。 名曰白栴檀,  立于彼佛前, 暗然一草茎。  往昔有一佛, 名曰连兔者,  欲入大城时, 一掬末香散。  次佛名法主, 说法唱善哉,  闻法言快谈, 仁称说无量,  尊应当供养。 其次覩一佛,  名曰普示现, 仁见赞叹彼。  其次有一佛, 名曰炽盛分,  仁以欢喜故, 观察彼佛身,  又将金华鬘, 供养于彼佛。  今可忆念彼, 勿令心忘失。  其次有一佛, 名曰光相憧,  持一掬小豆, 用供养彼佛。  往昔有一佛, 号名曰智憧,  仁持输迦华, 以供养彼佛。  次复有一佛, 名曰调伏车,  仁见彼佛已, 于前立赞叹。  次佛名宝胜, 前然无量灯,  施妙无量乐。 佛名一切胜,  曾施真珠璎。 次见大海佛,  布施诸莲华。 至莲花藏佛,  布施大帐盖。 师子两佛边,  曾施软草铺。 于娑罗王佛,  布施诸所须。 到敷华佛前,  布施微妙乳。 耶输陀佛所,  施拘陀罗华。 实见佛覩已,  欢喜布施食。 昔佛名智山,  屈身礼彼佛。 有佛名龙德,  施彼佛己子。 高飞空行佛,  曾施旃檀末。 次佛名帝沙,  珠宝及赤花, 曾供养彼佛。  见大庄严佛, 持瞻卜香华,  而供养彼佛。 曾见光王佛,  持众宝供养。 昔见释迦文,  持妙多银花, 而供养彼佛。  其次帝释相, 见已喜赞叹。  昔有佛名曰, 广大日天面,  多持众花严, 供养彼世尊。  其次复有佛, 号名为胜尊,  持妙多银华, 庄严彼佛上。  往昔有如来, 名曰龙胜者,  然灯照彼佛。 富沙如来边,  曾施白㲲敷。 药师王佛边,  持宝盖供养。 佛名大牟尼,  复有师子相, 世尊胜功德,  持宝网供养。 有佛名迦叶,  杂音声供养。 昔佛名解脱,  供养杂末香。 宝相佛世尊,  天华而供养。 阿刍婆诸佛,  劝请坐像舆。 世间王尊佛,  供养以华鬘。 尸弃佛世尊,  舍王位布施。 有佛名难降,  一切香供养。 大然尊佛边,  布施自身体。 莲花上佛前,  布施诸璎珞。 法憧如来上,  散诸妙花香。 然灯世尊边,  五青莲奉施。 如是等诸佛,  自余无有量, 难说不思议,  往昔诸世中, 仁并曾供养,  复持无量种, 最妙供养具,  供彼过去佛, 无有疲惓心。  今念彼供养, 思惟往诸佛,  为诸众生辈, 生慈解脱故,  觉悟莫恋家。 尊于过世时,  在然灯佛所, 供养彼佛已,  逮得上无生, 及获五神通,  复证顺法忍。 于后仁尊者,  供养佛胜前, 僧只数僧只,  如是诸劫数, 彼诸劫皆尽,  诸佛亦灭度。 仁往昔诸身,  彼世中所受, 种族及名字,  亦皆悉灭无。 诸行法非常,  世间相不定, 速舍空诳境,  疾宜早出城。 生老病死随,  难当甚可畏, 犹如劫火起,  炎炽烧世间。 无常火亦然,  烧尽一切世, 如是诸苦逼,  云何可暂停? 应观诸众生,  没在烦恼暗, 愚痴无慧眼,  不能自觉知。 发大精进心,  令功德圆满, 为诸众生辈,  速出莫住家。』 「时彼宫内诸婇女等,作音声时,其音声内,皆出如是诸法之声,欲令太子厌离世间心生觉悟。 佛本行集经出逢老人品第十六 「尔时,作瓶天子欲令太子出向园林,观看好恶发厌心故,渐教舍离于彼宫中。是时宫中,所有婇女,作诸音声歌唱,疲极自然次第,更复赞叹园林功德,其音称言:『圣子谛听!园林之地,甚可爱乐,所谓其地,布青软草,树木可喜,枝叶扶踈,华果敷荣,蓊欝滋茂。复有诸鸟,所谓种种鸿鹤孔雀、鹦鹉鸜鹆,及拘翅罗鸳鸯等鸟,出于如是微妙之声。』 「尔时太子闻是声已,发出游心,即唤驭者而谓之言:『汝善驭者!今可速疾严饰庄挍贤直好车,我今欲向于彼园林观看善地。』是时驭者闻此语已,白太子言:『谨依命教,不敢有违。』是时驭者,速疾即奏净饭王言:『大王!当知,太子今欲出向园林观看善地。』时净饭王出勅,宣令迦毗罗城一切内外,悉遣洒扫,清净庄严,除却土堆砂砾瓦石,秽浊粪聚皆使端平,以妙香汤洒散地上灭诸尘埃,又以香泥用涂其地;复持种种香华,散上于诸街巷,处处皆烧杂妙好香。其诸街巷,四衢道头,置满瓶水,安诸杂华,以芭蕉树,处处庄严。于诸树间,悬杂色幡。复于树上,或以宝物,或以缯彩,作盖作幢,用庄严树。树间复悬真珠璎珞七宝罗网而覆其上,其罗网目节节复悬金银宝铃,和风吹动出微妙声。或以七宝,作日月像及诸天形,各持璎珞,厕罗网间。于罗网间,又复更悬白猫牛尾及杂毦等。时净饭王如是教勅,杂妙庄严迦毗罗城,精丽犹如干闼婆城,一种无异。庄严城已,复饰园林,除却沙石及诸粪秽,乃至交珞悬众宝铃,如上所说。其诸树中,有男名者,以男璎珞而庄严之,若女名者,以女璎珞而庄严之。复教打鼓振铃,遍告城内人言:『汝等悉皆除却道上,或老或病,或复死亡、盲聋瘖痖、六根残缺不具足者,悉令駈逐。但是心意所不好喜,及非吉祥,并令除擗,勿使太子于路见之。』是时驭者庄饰车乘,驾善调马,悉严备已,白太子言:『圣子当知!今已驾被车马讫了,正是行时,可乘而出观看善地。』 「尔时,太子从座而起,至辇乘所,登上宝车上已,秉持大王威神,巍巍势力,从城东门,引导而出,欲向园林观看福地。是时作瓶天子于街巷前,正当太子,变身化作一老弊人,伛偻低头,口齿疎缺,须鬓如霜,形容黑皱,肤色黧黮,曲脊傍行,唯骨与皮,无有肌肉,咽下宽缓,如牛垂?,身体萎摧。唯仰杖力,上气苦嗽,喘息声麤,喉内吼鸣,犹如挽锯,四支战挑,行步不安,或倒或扶,取杖为正,如是相貌,在太子前,顺路而行。太子见彼老人身体如是战栗,不祥衰相如上所说,于太子先,困苦匍匐。太子见已,即问驭者:『此是何人?身体皱?,肉少皮宽,眼赤涕流,极大丑陋独尔鄙恶,不似余人,兼其头颅,发稀脱落;如我所见,余人不然。又复眼深,与众特异,口齿缺破,无可观瞻。』即向驭者,而说偈言: 「『善驭驾乘汝今听,  此是何人在我前? 身体不正头发稀,  为生来然为老至?』 「尔时驭者因被作瓶天子神力,白太子言:『大圣太子!如此人者,世名为老。』太子复问于驭者言:『世间之中,何者名老?』驭者即事报太子言:『凡名老者,此人为于衰耄所逼,诸根渐败,无所觉知,气力绵微,身体羸瘦,既到苦处,被亲族駈无所能故,不知依怙;兼且此人,亦不能久,非朝即夕,其命将终。以是因缘故名老坏。』即为太子而说偈言: 「『此老名为大苦恼,  劫夺美色及娱乐, 诸根毁坏失所念,  支节举动不随心。』 「尔时太子闻此偈已,问驭者言:『此人为是独一家法使其如是?为当一切诸世间相悉皆如斯?』是时驭者报太子言:『圣子!当知,此人非独自一家法使其如斯,但是一切世间众生,皆有是法。』太子复问彼驭者言:『我今此身,亦当如是受老法耶?』驭者答言:『如是如是,大圣太子!贵贱虽殊,凡是有生,悉皆未过如是老法,即今人身具有如是老弊之相,但未现耳。』太子复问于驭者言:『若我此身,不离是老老法,未过有是丑陋衰恶相者,我今不假向彼园林遨游戏笑,宜速回驾还入宫中,我当思惟作何方便得免斯苦。』是时驭者答太子言:『如圣子勅,我不敢违。』即回车乘,还入于城。是时太子至其宫内,坐本座上,正念思惟:『我亦当老,老法未过;云何纵逸,自放身心?』 「时净饭王问驭者言:『汝善驭者!今从太子,从宫内出,至于园中,游戏观看,恣情极目,欢乐以不?』其驭者跪报于王言:『大王!当知太子出游,至于半道,勒驾回还,不到园苑。』时净饭王问驭者言:『太子何故不至园林,中道而返?』驭者答言:『大王!当知太子欲向园林游戏,始至半路,忽于道傍,见一老人,乃至身体,战栗拄杖,或倒或起,不能正行。太子如是见彼人已,即勅回车,还入宫内,加趺而坐,正念思惟。』时,净饭王即心念言:『希有希有!此之形相,阿私陀仙授记语言,必定真实,决恐太子舍家出家。我今宜应更为太子增益五欲,若其广见五欲之事,充足心眼,染着情迷,不舍出家,称适我意。』时,净饭王即为悉达,加足种种五欲诸事,悉令增广,使太子心,着于爱乐,不听出家。而有偈说: 「『彼宫内中多受乐,  欲出游戏见老人, 还入宫内心忧愁,  呜呼我未脱此老。 父王闻此语言已,  心思畏子舍出家, 增益五欲及宫人,  令着恩爱绍王位。』 「尔时,太子在于宫内,充足五欲娱乐游戏,无有疑难,尊重贵胜,唯独一人。 佛本行集经卷第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