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女所问经卷第二
西晋月支三藏竺法护译
发意三十二宝品第二
尔时,贤者舍利弗问宝女曰:「今者女身岂能修于至诚之法、谊律行乎?」宝女答曰:「唯,舍利弗!其至诚者无有言辞,法者无欲谊不可获,计于律者身心寂然;又如彼者不可发遣、亦无所受。唯,舍利弗!其至诚者,则灭尽相、法憺怕相,仪离严饰律解脱相。以是之故,不有言辞亦不可说。唯,舍利弗!至诚无本法无差特,议无有二律无造谊,以是之故不有所说,亦无言辞不可赞咏。」
时,舍利弗复问宝女:「女所执宝为何等类,而尔名曰为宝女也?」
于是宝女答舍利弗:「菩萨则以三十二事,而现目前兴发宝心,一切声闻缘觉之乘所不能及。何谓三十二事?救济一切黎庶之类,皆令兴发诸通慧心。不断佛教则发宝心。将护法教则发宝心。亦不断绝圣众之令,则发宝心。劝导众生立贤圣安,无极之珍,则发宝心。蠲除黎庶尘劳之欲,去诸恼患至于大哀,则发宝心。一切所有琦珍异宝悉能舍施,内外所有璝琦之物无所贪惜,则发宝心。自能护己禁戒善行,能以救济毁戒之人,则发宝心。忍辱之力和雅安详,精进合集,令诸瞋诤、患厌怒害、贡高自大,怀结之众群黎之类,恃怙力势欲有所加,使兴忍辱,而令众生观于道法,忍辱之力,则发宝心。不怯不弱、亦无懈怠,坚固殷勤永不回还,于大乘行而不懈倦,开化懈怠众生朋党令大精进,则发宝心。心意专精而修一行,同等禅定三昧正受,所归差特开化众生,令于欲界而无所着,以权方便退还于禅,则发宝心。智慧分别,破坏一切诸窈冥法,犹如真正而无有二,入施一品感动圣达,则发宝心。等心一切而无加害,道无若干,寻以一味为诸通慧,则发宝心。离诸结滞而以平等,有为无为有形无形,亦无欢欣不离寂然,无心熙怡善住安谛,意不动摇苦乐不移,将护群黎,则发宝心。离于恐惧,于深缘起十二相连,奥妙之谊而无所畏,所当度者晓了超越,不取诸见,则发宝心。积累功德而无厌足周满相好,则发宝心。常志好乐欲见正觉而不违远,恒覩诸佛,则发宝心。求闻经法听省典籍,称量谊趣,则发宝心。如所闻法,可讲说者发无量心,所兴诸法无所师受,则发宝心。建立所行,覩毁戒者而以恩济,则发宝心。其无所学,志存新学而不轻慢,则发宝心。舍于贡高自大、甚慢邪憍之心,卑下谦顺而受教命,自屈稽首一切众生,则发宝心。志存微妙诸根明达,蠲除卑贱下劣之乘,信乐大乘直心向道,则发宝心。离于魔事除去劳尘,洁净清白而无垢浊便无瑕疵,贪欲染污乃以永除,乐处所有不以懈厌,则发宝心。而常专精行在澹泊,秉闲居德身心寂然,澹虚之行亦不污秽,生死之难志于大哀,则发宝心。
「于是菩萨舍于己身一切之安,欲安天人开化众生,遭苦患者于众恼热不以懈惓,则发宝心。斯菩萨者光明寂然,而如势力逮无漏法,观于解脱如察己事,假使欲令而不远舍所有之事,悉欲具足十方诸佛之法,则发宝心。斯为菩萨非常苦空无我非身,观斯诸法则无有厌,不染尘欲乐志无欲道品之法,则发宝心。斯为菩萨空无想无愿,于一切法而无所行,则以观察覩见众生,便于诸法而不造证,则发宝心。斯为菩萨覩于诸趣恐惧之难,忽如失火烧其头发,精进具足不可计会,无央数劫游于生死,而不懈废诸通之慧,则发宝心。是为菩萨设使亲近于佛道者,渐渐加增微妙之身圣慧之业,彼时行者不舍大法,伏意乐顺随诸穷匮,不增秽之不以懈厌,则发宝心。是为菩萨假使劝化群黎之党,第一精勤乐于道谊,不计吾我坚固志性至于大哀,则发宝心。
「唯,舍利弗!斯为菩萨三十二事而发宝心,则为名曰无极妙珍宝,一切菩萨之宝心也。」
于时,世尊赞宝女曰:「善哉善哉!甚快说此菩萨之行,所发宝心而得入道。又复宝女!斯诸正士有无量德所可叹咏,发于无上正真道意。所以者何?非声闻宝、非缘觉宝,斯则名曰为佛道宝、为菩萨宝。加复兴隆佛道之宝,因而生出声闻、缘觉。菩萨发心所兴之宝,皆悉出生一切诸宝。」
聪明品第三
于是贤者舍利弗白世尊曰:「至未曾有,天中天!此宝女身所问辩才,分别解说如所了慧聪明之慧,本岂达乎演畅要事?」
世尊问曰:「于舍利弗所念云何?斯宝女者,不以聪明慧演说法要。莫造斯观。此宝女者,已得聪明无断辩才。」
于时,耆年舍利弗问宝女曰:「女乐堪任分别聪慧解说缘便?」
宝女报曰:「唯,舍利弗!一切诸法悉而应说,皆归聪明所造之业。唯,舍利弗!菩萨意者分别解说为聪明慧。所以者何?摄取一切诸谊之要故发道心,是为于谊聪明之慧;等御法界故发道心,是则名曰辩才之慧;彼所说者皆归灭除,是为灭尽辩才哲慧;一切顺旨为聪明慧,发此心已至无碍颂无断辩才,是为辩才聪明之慧。」
宝女复谓:「舍利弗!无所行谊无所着谊,心志大谊聪明了谊,而常善思法如幻谊。计其心者则为法事,聪达之心心了诸门,有所归者归于明哲,不倚六情心无所着,辩才无碍分别聪辩,所有谊者则为非谊。见法澹泊,所谓顺趣假音声耳!其辩才者托于言辞,所云佛者无不觉谊,由是法生,缘斯顺应分别法矣!有辩才者,分别自恣法谊为谊。无恣之法乃为法矣!应顺之法乃为顺矣!法之辩才乃为辩才。无所有谊无为之谊,合会之谊为聪明谊,合会法者一法味谊,圣众顺灭乃为顺灭,有所分别乃为辩才。是为,舍利弗!诸法讲说章句,常观此法则为聪明谊也。」
问宝女品第四
尔时,贤者舍利弗问世尊曰:「其宝女者,发无上正真道意以来久如?为于何佛而志大道?」
佛告舍利弗:「乃往过去久远世,不可计会无央数劫,尔时有佛,号曰维卫如来、至真、等正觉,兴出于世,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为佛、众佑。世界曰清净佛土,衣被饮食、居宅游观,皆如第四兜术天上诸菩萨众。又彼佛时,纯悉一类唯菩萨众,菩萨之会七十六亿皆不退转,得诸总持出于辩才。」
佛言舍利弗:「时维卫如来至真,有转轮王名曰福报清净,主千世界,帑藏珍宝不可称计。福报清净中宫之内,夫人彩女八万四千,皆国中上真人玉女,王有千子悉皆力士威势难论。其王供养维卫大圣,三十六亿岁一切施安,而诸菩萨奉衣食、床卧之具、病瘦医药。」
舍利弗问曰:「唯然大圣!维卫如来寿命几何?」
世尊告曰:「寿十中劫。福报清净王供养维卫如来不可称限,中宫诸子眷属枝党九十二姟,侍从围绕诣维卫佛,稽首足下,明月珠璎其价百千奉上世尊,则而叉手白维卫佛:『唯然大圣!吾身所有供养众备,宁有供养超过此者进如来乎?』」
佛告舍利弗:「维卫如来答福报清净王曰:『大王!欲知有异供养,为尊为上、为无俦匹。王所未施设,百倍千倍万倍亿倍巨亿万倍,超胜于王前所施与供养之具。』」
又问:「何谓维卫如来见彼大王心之所念?」
则说颂曰:
「亿千诸佛国, 无数如恒沙;
至亿百千劫, 满中珍宝施。
而供养如来, 合集其福德;
不及愍众生, 而发道意者。
事亿千诸佛, 姟数如恒沙;
奉无数亿劫, 亦如江河沙。
佛道心哀胜, 七步为超殊;
斯供养诸佛, 最尊豪无上。
斯施为超越, 诫无量上忍;
此精进坚强, 定意慧无动。
其发道意者, 志愿于导师;
是福最无限, 所积不可尽。
名称远流布, 眷属巍巍妙;
财宝势力豪, 心念如侥获。
为转轮圣王, 威力天帝梵,
若志性欣豫, 断意诸通慧。
消灭诸恶趣, 悉无八难畏;
长益清净道, 常处天人路。
若人建立志, 离垢无上道;
诸根恒明达, 圣聪无暗塞。
覩诸佛奉事, 而听闻经典;
精求智慧圣, 常知弘道心。
心无犹豫结, 离谄常质直;
愍济众生故, 其志愿道意。
不乐诸欲乐, 志慕于法乐;
普世无所着, 行如水莲华。
不厌福德慧, 志求度无极;
发道心如是, 孰不建大道?
则以巨锭镣, 照济诸群?;
为尊上明师, 众生大导师!
处世为最上, 施药除诸病;
建立于道意, 亿无量无尽。」
佛告舍利弗:「福报清净王者从维卫如来闻发道意,咨嗟功德不可限量,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则发无上正真道意。时王中宫太子、官属群臣百官,及诸小王眷属翼从,说此颂曰:
「『今以建立, 最尊道意; 兴发慈心,
愍伤众生。 假使欲得, 吾所敬重;
则发道意, 令其坚固。 生死本际,
而不可知; 坐行非事, 堕于苦恼。
殷勤精进, 志尚佛道; 为众生故,
行愍善哉。 则能长益, 辩才智慧;
具足供养, 圣达如是。 维卫之佛,
得不可量; 为通慧心, 所行若斯。
欲获天世, 之所安隐, 帝释梵天,
转轮圣王, 有为之安, 无为之乐;
则当遵修, 于斯道意。 思摄禅定,
不可限量; 度于彼岸, 道亦如之。
圣通之慧, 靡所不达; 诸一切智,
所行如是。 十方佛势, 不可思议;
四无所畏, 如来所有。 诸佛之法,
弘广无边; 从清净心, 而获致斯。
假使欲动, 亿千国土; 音声普告,
而悉闻知。 修清净行, 恢弘无垢;
有聪达者, 当发道意。 则为十力,
之所奉敬; 而诸如来, 悉咨嗟之!
为诸众生, 无请之友; 有聪慧者,
当发道意。 设使佛道, 现无慧慈;
说其功德, 无数亿劫。 佛之道意,
所有功祚; 不可尽极, 况欲限乎!』
「尔时,福报清净大王适说此偈,九十二姟民人之众及王后宫并千子,则发无上正真道意,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十四亿天演劝助音发大道心。然后彼王转轮圣帝,则更恭肃十亿载供养维卫如来之尊,一切施安净修梵行清净之戒,常听如来所说经典,眷属俱往启受法教,则立长子而为国主,便下须发以家之信,离家为道行作沙门。作沙门已!寻则学是四无尽句,次第咨嗟称限求趣。何谓为四?至诚章句、法典章句、妙谊章句、律令章句。具亿千岁入权方便。其王出家学此以后,于千世界三昧正受超度众生,悉于维卫如来之所而作沙门。」
佛告舍利弗:「欲知尔时转轮圣王福报清净者,岂异人乎?莫造斯观,则是宝女!斯宝女者于维卫佛初,发无上正真道意。」
时,舍利弗问世尊曰:「以何罪盖受女人身?」
佛告舍利弗:「菩萨大士不以罪盖受女身也。所以者何?菩萨大士以慧神通,善权方便圣明之故,现女人身开化群黎。于舍利弗意趣云何?斯宝女者为女人乎?莫造斯观,承圣通力而有所变,则真菩萨也;当造斯观,无男子法无女人法,具足一切诸法之要,无来无去。此宝女者处阎浮提,开化教授九万二千诸童女众,皆发无上正真道意。」
于时宝女谓舍利弗:「耆年岂能现女人身,而为众生讲说法乎?」
舍利弗曰:「如今吾者则不好乐男子之身,况当复受女人之像?」
宝女问曰:「卿为秽厌于己身乎?」
便答女曰:「实患厌之。」
宝女答曰:「是故菩萨超越一切众生之类而无有侣。」
舍利弗曰:「以何等故?」
其女答曰:「唯,舍利弗!声闻之家所可秽厌,其诸菩萨不以患难。」
「声闻之家何所秽厌?」
「五阴、四大、衰入之事,声闻所患;菩萨执持五阴、四大、六入之事,不以为患。声闻秽厌所生周旋及受吾我;菩萨受身无所患厌。诸声闻众恶受生死;菩萨游入无量终始不以患厌。声闻秽厌所生众难;菩萨所生而无患难。声闻懈厌功德之业;菩萨积累众德,不以厌足亦无患难。声闻恶厌在于众会;菩萨开化群黎之党不以患难。声闻秽厌郡国、县邑;菩萨普入郡国、县邑、州域大邦不以恶厌。声闻秽厌己身尘劳;菩萨不患一切众生尘劳之欲。唯,舍利弗!声闻之家所可秽厌,菩萨大士无所患难。」
八力品第五
于是舍利弗问宝女曰:「菩萨大士承何威力无所秽厌?」
宝女答曰:「唯,舍利弗!菩萨八力无所患厌。何谓为八?一曰、慈力无所加害。二曰、哀力不舍群黎。三曰、和性之力不为下劣。四曰、慧力离于尘劳。五曰、权力心无所厌。六曰、德力行无所着。七曰、圣力则无愚戆。八曰、进力本志上愿。是为八力。菩萨周旋之所建立,道德之力无所患厌。」
耆年舍利弗问宝女曰:「汝岂具足如斯力乎,若能平等往来周旋耶?」
宝女答曰:「若以平等平等住者,设能如斯行诸平等,彼则无力亦不羸劣。其平等者,彼则不有亦复不无,无无所造不造所行,斯谓平等。平等犹空,一切诸法亦如虚空,其如空者则无虚空,空虚曰寂,便无言说若如旷野,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犹如虚空慌惚无形亦无言辞,如是平等则无羸劣亦无力势。
「唯,舍利弗!菩萨羸劣则有势力。所以者何?假使若以尘劳、爱欲而羸劣者,则以智慧而有力势。若悭贪劣,则用布施致于坚强。设以犯戒而羸劣者,则以戒禁而坚强矣!设以瞋恚而羸劣者,则以忍辱为力势矣!其以懈怠为羸劣者,则以精进为力势矣!其以乱意为羸劣者,则以禅定为力势矣!设以邪智为羸劣者,则以正智为力势矣!斯一切法设使菩萨于不善德而羸劣者,则以德本为力势矣!」
于时,世尊赞宝女曰:「善哉善哉!若有欲言,当作斯说。」说是语时,五百菩萨逮得法忍。
十种力品第六
宝女白佛:「所可谓言如来十力,以何等力为十力乎而得成就?」佛告宝女:「假令菩萨行菩萨道,未曾归于成立下乘也,终不兴造不善之业,彼则以斯坚固之力遵诣道场。」
宝女又问:「何谓十力?」
佛告宝女曰:「力达处处,以处处力审如有知;有限无限审如有知。设令,宝女!如来处处非处处事,有限无限审如有知,是为如来第一之力也。如来以斯,于众会中而师子吼,解无着要转净法轮,沙门、梵志、天龙、魔王、梵天、世人,巍巍之德莫能当焉,常如法故。
「复次宝女!行菩萨道,欲令余殃罪福之报未之有也,彼以得蒙遵修力势,逮成佛道,过去、当来、现在罪福悉知其原。设使如来知去来今罪福报应,善恶所趣审如有知,是为如来第二之力也。如来之力而于众会则师子吼,解无着处转净法轮,沙门、梵志、天龙、魔王、梵天、世人,巍巍之德莫能当焉!
「复次宝女!行菩萨道,观众生根而为说法,知其原已而度脱之,若使应于众人之根,以此具足逮成佛道,为诸众生以精进根限了黎庶审如有知。假令,宝女!如来现知众人根本而师子吼,是为如来第三之力,应如法故。
「复次宝女!行菩萨道,入于众生人物之界,随人所好如其黎庶而建立之,彼入斯界究竟之力,逮成佛道,而晓世间无数之形若干种体。假令如来入众生界,各从信喜而开导之,是为如来第四之力,应如法故。
「复次宝女!行菩萨道,群萌之类志若欲脱,因其所信而得勉济,求于慧见,覩如慈信而不恶秽,彼则以是信解脱力究竟之事,逮成佛道,而知黎庶若干种信,无量之乐审如有知。假使,宝女!如来了知仙人众生若干种信,所乐无量审如有知,是为如来第五之力。而于众中则师子吼,沙门、梵志、天龙、魔王、梵天,巍巍之德莫能当焉!
「复次宝女!行菩萨道显发遣慧,有为无为、有形无形之所有法,求声闻乘缘觉之乘若复大乘,彼以斯慧具足之力逮成佛道,一切尽入究竟之慧审如有知。假使,宝女!如来普入众慧,靡不周达审如有知。独步众中而师子吼,天上世间巍巍之德莫能当焉,常应如法。是为如来第六之力也。
「复次宝女!行菩萨道,未曾废失往古德本,而不放逸超越本愿。彼则以斯往古本德不忘失力,具足究竟逮成佛道,心念过去无数劫事审如有知。假使,宝女!如来知己及他众生,不可计量往古之事,悉诚念之审如有知,而于大众师子之吼,是为第七之力。沙门、梵志、天龙、魔王、梵天,莫能当焉!常如应法故。
「复次宝女!行菩萨道,遵修禅定三昧正受心无所生,离于欲尘调隐柔仁。彼则以斯柔仁之力,具足究竟逮成佛道。了于黎庶一切禅思脱门、定意正受之行,尘劳怀结审如有知。假令,宝女!如来晓于黎庶一切禅思脱门、三昧正受,尘劳怀结审如有知,是为如来第八之力。而于大众师子之吼,沙门、梵志、天龙、魔王、梵天,巍巍之德莫能当焉!
「复次宝女!行菩萨道,未曾覆蔽众生之功,不轻未学不慢不及,逮致显明照于众生。彼则以斯弘大光耀,究竟具足逮成佛道,天眼彻视如有悉知。假使,宝女!如来至真道眼彻视,靡不覩见,是为如来第九之力。独游大众而师子吼,沙门、梵志、天龙、魔王、梵天,巍巍之德莫能当焉!
「复次宝女!行菩萨道,不御众生至有漏法,则为黎庶说漏尽法不长诸漏,以无漏道求于众生显示正路。彼此无漏笃信之力,具足究竟逮成佛道,普达一切尽诸漏慧审如有知。假使,宝女!如来悉尽诸漏慧者,开示一切无漏之慧,是为如来第十之力。如来以致斯真力者,则于众会而师子吼,了无着处转净法轮,沙门、梵志、天龙、魔王、梵天、世人莫能当焉!是为,宝女!如来十力。如来以是十种之力具足成就,乃得谓正觉。假使菩萨逮闻此力,以斯菩萨十种之力,而逮成就如来十力。」
四无所畏品第七
宝女白佛:「斯所可谓如来至尊四无所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又彼菩萨则以何行致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
世尊告曰:「行菩萨道,未曾于法违失师命,了知是像,常以等心愍于众生,一切所有施而不悋,等奉行法观察所归,无若干想以离众着,适成佛道则师子吼,吾以逮成平等之觉。汝等当知,吾以晓了于此之法无不觉达。假使若有沙门、梵志、天龙、鬼神、魔王、梵天及与世人,不能覩见如来瑞应弘雅威曜。设不能覩现应之德欲求佛短,都不覩见而敢生意,心自念言:『佛不得成平等正觉。』设有言尔,佛无恐惧、行无所畏,独步大众而师子吼,知无着处转净法轮,沙门、梵志、天龙、鬼神、魔王、梵天及与世人,巍巍之德莫能当焉!是为如来第一无畏。
「复次宝女!行菩萨道,知于内行别内外法,又复晓了罣碍之法,亦不习行废退之法,亦不顺从亦不自行,不以化人亦不宣布,见诸罣碍悉弃捐之。逮成佛道为师子吼,永不覩见沙门、梵志、天龙、鬼神、魔王、梵天及余世人而讼理言:『如来讲说罣碍之法而令人行。』虽有斯言,不以恐惧、行无所畏,转弘法轮于大众中而师子吼,是为如来第二无畏。
「复次宝女!行菩萨道而常奉行清白之法,无诤讼路讲说经典,净化一切众生之类,现在归趣超异之德,无数重担无为之业,则普得入净除结恨,而自积累无为之业,其佛劝化黎庶之原,逮成佛道则师子吼,吾以净除诸结恨事,而讲说法遵修此行,悉得严净。永不覩见,沙门、梵志、天龙、鬼神、魔王、梵天及余世人而讼理言:『如来讲说结恨之法。』虽有斯言,不以恐惧、行无所畏,转大法轮于大众中而师子吼,是为如来第三无畏。
「复次宝女!行菩萨道,未曾处于甚重憍慢,吾有所知吾有所见,余人无知而无所见。志常谦逊而不自大,觉了众事不着恶行。彼遵此法悉令具足,逮成佛道则师子吼,当知我身以尽诸漏,如是蠲除生死之患。复为众生广说经典,蠲除诸漏。永不覩见,沙门、梵志、天龙、鬼神、魔王、梵天及余世人而讼理言:『如来讲说不除诸漏诸漏未尽。』虽有斯言,不以恐惧、行无所畏,转大法轮于大众中而师子吼,是为如来第四无畏。
宝女所问经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