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478 [Nos. 477, 479] 大乘顶王经 梁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译 归命大智海圆满净觉尊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毗舍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僧八百人俱,菩萨摩诃萨十千人俱,及诸天龙八部、鬼神。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毗舍离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游于净称里巷。尔时,净称里巷有一童子名善思惟,乳母抱持在于高楼重阁之上,手执莲华娱乐受乐,以宿善根即向乳母而说偈言: 「如是音乐声,  世所未曾有, 母今速放我,  我欲至阁下, 必是大精进,  世尊大光明, 我欲投右足,  因陀枳罗边。 微妙甚可乐,  众鸟悉围绕, 此声昔未闻,  亦生未曾覩, 必是大精进,  怜愍众生故, 以右足而蹈,  因陀枳罗边。 如母着璎珞,  贯之严其身, 未触出妙声,  令人意所乐, 必是天中尊,  功德光庄严, 放右足而下,  因陀枳罗边。 如人击铜鼓,  出于大音声, 于其一切处,  皆得闻此音, 必是人中日,  大牟尼光明, 入此大城中,  利益诸众生。 如树生花时,  种种花庄严, 随意出妙音,  令众生贪着, 必是大龙王,  善住天中尊, 我欲右足蹈,  因陀枳罗边。 如空净无垢,  周遍无尘翳, 光焰如金色,  令日光不现, 必是乐见者,  具足光明尊, 放右足而下,  因陀枳罗边。 如此诸天众,  住在于空中, 欢喜而赞叹,  旋转在空中, 必是利世者,  最胜天中尊, 放右足而下,  因陀枳罗边。 如此城众生,  悉生于慈心, 各各意相谓,  如母子相亲, 必是功德聚,  功德花庄严, 放右足而下,  因陀枳罗边。 如男子女人,  持种种妙花, 满掬而侍立,  欢喜相瞻视, 必是人中龙,  功德花庄严, 右足下而蹈,  因陀枳罗边。 天花及人花,  满于虚空中, 散以缤纷香,  令人心爱乐, 必是大精进,  欲请毗舍离, 无上尊入城,  利益诸众生。」 尔时,乳母闻子语已惊怖毛竪,即将童子至于楼下而作是念:「向所言者为是谁作?为是天也?若龙、夜叉、罗刹、鬼神、紧那罗、摩睺罗伽?为是人也?」还住本处而不移动。 尔时,世尊至其门已,时彼童子见佛世尊,在其阁下瞻仰如来,以佛神力在虚空中,即向世尊而说偈言: 「世尊住大智,  安住无上人, 怜愍诸众生,  愿受此莲花。」 尔时,世尊以偈答童子言: 「我住于实际,  非世间境界, 其际无有际,  此是实际相。」 尔时,善思惟童子以偈问曰: 「云何住于际?  实际中导师! 其际无有际,  若无云何住?」 尔时,世尊以偈答言: 「若际是实际,  即际是如来, 如住于实际,  导师如是住; 若际是实际,  即际是如来, 如住于实际,  童子!我住然。」 尔时,善思惟童子以偈问言: 「非际际为际,  其际有何相? 以何方便故,  名之为实际?」 尔时,世尊以偈答言: 「无取际非际,  故名为实际, 虚空是际相,  其空无空相。」 尔时,善思惟童子而说偈言: 「妙处是实处,  处处无有上, 愿一切众生,  住此如导师。」 尔时,善思惟童子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怜愍我故受此莲花。」 尔时,世尊即便受彼所施莲华。如来受已,时彼童子而作是言:「世尊!以此善根,愿我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无凡夫法、无声闻法。」 尔时,慧命舍利弗在大众中语善思惟童子言:「汝觉何法为众生说?」 尔时,善思惟童子以偈答言: 「诸佛及声闻,  一切无得者, 我觉如是法,  为诸众生说。 其法世界无,  亦无有言说, 智者应当知,  其法性如是。 过去正遍知、  天人无上尊, 无得此法者,  导师入涅盘。 彼处无法界,  亦无众生界, 此是无上际,  非世间境界。 法界但是名,  名字而分别, 无分别分别,  分别毕竟无。」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以偈问善思惟童子言: 「云何于此法,  童子而修学? 甚深难知处,  智者于此惑。 汝生来未久,  智慧甚通达, 与声闻谈论,  智慧无障碍。 处处巧明净,  如成炼真金、 如王在大众、  如月在于空。」 尔时,善思惟童子以偈答慧命富楼那曰: 「汝今知己问,  彼处无有生。 诸法未曾生,  谁受于生者? 无一法生者,  自性不可得, 此是诸法性,  求法不可得。 法及于法性,  二俱不可得, 二俱未曾有,  而佛说妙法。 此是第一轮,  鹿苑中所说, 如卷把于空,  以觉诸声闻。 法音遍一切,  救度诸众生, 以得方便智,  如实而演说。 生者及与死,  是凡夫境界, 富楼那!汝有,  颠倒未除尽。 生者及死者,  此世间言说, 无言说法中,  言说是密语。」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白佛言:「希有,世尊!善思惟童子于此甚深法中智慧通达。」 佛告富楼那:「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佛问善思惟童子:「汝以何义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善思惟童子而说偈言: 「天人无上尊,  知已而故问。 如牟尼所说,  谁当有所求? 我今无所求,  而求无滞法, 甚深无上句,  清净离诸漏。 众生不可得,  非众生亦然, 于此不迷没,  能住于世间。 若能如是知,  甚深无上句, 一者及异者,  如上实际说。 觉悟诸众生,  众生不可得, 以无众生故,  亦无觉知者。 智慧及众生,  自性不可得, 若能如是知,  是名为智者。 世尊!我如是,  自然能觉知, 为一切众生,  而说无上法。」 尔时,阿难白佛言:「希有,世尊!善思惟童子以此甚深辩才于无证无得法中而能解说,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于此法中皆生惊怖。世尊!谁于此法而不修学?于此深法应先修学。」 尔时,慧命阿难而说偈言: 「善思惟童子,  在于大众中, 如须弥宝山,  观者皆爱乐; 譬如须弥山,  安处于大海, 如是善说法,  世间所爱乐。 非有名、无名,  童子之所说, 所说实际法,  非世间境界。 如是言说时,  不生惊怖心。 汝今为我说,  云何如是知?」 尔时,童子而说偈言: 「我不顾身命,  求法无所着, 如是求菩提,  多闻应当知。 因欲堕愦閙,  世间受诸苦, 我已不贪着,  见世导师故。 此诸佛境界,  救护世间者, 今在于佛前,  身无有诸过。 虚空及我身,  二俱不可得, 若无法可得,  于法有何怖? 虚空及与佛,  二俱不可得, 若能如是忍,  于法无所畏。 虚空及与地,  自性不可得, 善思此自性,  于法无所畏。 善思虚空地,  本无当亦无, 无自性无生,  畏者无自性。 虚空无高下,  毕竟不可得, 如是知法者,  于法无所畏。」 尔时,世尊问善思惟童子言:「汝不畏也?」 「不也。世尊!」 「汝不惊也?」 「不也。世尊!」 佛告童子:「善哉善哉!汝能于此甚深法中不惊不怖。」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于体生畏,  其体不可得, 若如是常忍,  其人求菩提。 说于众生想,  众生不可得, 若能如是知,  安住于此乘。 若不得菩提、  不得非菩提, 更无有所得,  彼则无所畏。 若能如是知,  不住有、无中, 如是汝应知,  此道是菩提。 「是故,善思惟!菩萨欲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欲觉知者,常想、乐想、净想、众生想、人想,应当修学此道,能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本行菩萨道时亦常修学如是之行,我得如此无上道已,不得一法名得菩提。」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我说于常想,  常体不可得, 常无常无故,  求之不可得。 乐想众生者,  不知于乐想, 此是颠倒想,  分别生于人。 是故彼有想,  命者及以人, 若有知法者,  彼此不可得。 非道得菩提,  非道亦不得, 此是诸法性,  求法不可得。 性及于实事,  智者不分别, 汝应如是知,  此道是菩提。 不行此妙乘,  佛乘、无上乘, 于此生分别,  是人不知法; 不行此妙乘,  佛乘、无上乘, 若不修此行,  甚深定难证。 诸法无实事,  实事不可得, 若无实事者,  云何得有乐? 若乐、若苦等,  犹如空中迹, 智者如说知,  其心得解脱。 我说有我者,  其法无实事, 以无有我故,  无有能知者。 无有知者故,  是智慧境界, 是以说命想,  毕竟不可得。 若我、若命等,  自性无实事, 大智能解知,  少智则迷惑。 性及于实事,  此凡夫境界, 不知此乘中,  佛乘不思议。 甚深修多罗,  不闻、不受持, 于此法门中,  无法可演说。 我不得一法,  亦无法可说, 我坐道场时,  不证一智慧。 无智亦如是,  菩提无得故, 菩提及道场,  说时不可得。 凡夫起分别,  称言佛说法, 此是微密言,  甚深佛所说。 若不闻此法,  最胜之所说, 甚深及与佛,  此是魔境界。 其人不知味,  守护一切法, 诸菩萨众等,  无不了此法。 诸佛及菩提,  二俱不可得, 如是妄言说,  称云佛说法。 如此云何有,  依止于可求? 若有智慧者,  分别甚深法, 如是信赞叹,  诸佛不思议。 是故,善思惟!  当修学深法, 其法义甚深,  甚深智能觉。 如是言说此,  言说亦无得, 众生见颠倒,  此非其境界。 非唯三昧故,  能知于此义, 三昧、非三昧,  于空中亦无。 此非智境界,  亦非非智境, 应觉知此际,  非是智慧境。 我昔闻此法,  行于甚深处, 众生所乐异,  信受者希有。 若不信此经,  最胜之所说, 多佛种善根,  是人乃能信。」 尔时,世尊复告善思惟言:「童子!是故菩萨应如是自庄严,于世间惊怖处不生惊怖,应如是庄严。」 童子言:「世尊!我于今者信乐受行,愚痴之人所不能信。」 佛告童子:「菩萨摩诃萨甚深之行当为汝说。诸法无诤,闻已不惊;一切法断,闻已不惊;诸法不断,闻已不惊;一切法有、一切法无,闻已不惊;一切法分别、一切法无分别,闻已不惊;诸法有为、诸法无为,闻已不惊;一切法有境界、一切法无境界,闻已不惊;一切法欢喜、一切法无欢喜,闻已不惊;一切法差别、一切法无差别,闻已不惊;一切法有求、一切法无求,闻已不惊;一切法清凉、一切法无清凉,闻已不惊;一切法明、一切法无明,闻已不惊;一切法有名、一切法无名,闻已不惊;一切法生、一切法无生,闻已不惊;一切法有畏、一切法无畏,闻已不惊;一切法生、一切法灭、一切法无灭,闻已不惊;一切法是道、一切法非道,闻已不惊;一切法般涅盘、一切法不般涅盘,闻已不惊。说此法时,不生惊怖。」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于一切法中,  自性不可得, 以无自性故,  应观其相灭。 一切法无灭,  其中亦无心; 一切法无故,  自性不可得。 一切法中诤,  其心不可得; 若法不可得,  亦无有诤者。 一切法无故,  其性无有实; 若性无实者,  其法亦无灭。 一切诸法断,  智者解不二, 此称为断者,  非显示于断。 一切法不断,  微尘不可得, 微尘及多尘,  法中不可得。 一切法无故,  言说中而现, 如彼不可得,  实有而不现。 一切法无故,  方便而有见, 若言无实者,  此则皆戏论。 一切法和合,  无诤故宣说, 求诤之自性,  毕竟无有实。 一切法无合,  无作亦无灭, 如是不可得,  远离于诸法。 一切法无得,  求始不可得, 以其无始故,  名之为实际。 一切法欢喜,  喜悦不可得, 若法不可得,  亦无有言说。 一切法无喜,  以法无二故, 自性中无实,  此是甚深相。 一性法不动,  自性中无我, 以自性无故,  求动不可得。 无动是涅盘,  求法不可得, 以无有法故,  故名为涅盘。 一切法无常,  而说第一义, 此众生言说,  名之为分别。 诸法无分别,  无常、无住故, 众生不可得,  此是法中法。 一切法如幻,  其幻不可得, 以法不可得,  依行故言说。 一切法无为,  此是其自体, 以法不可得,  是故名无边。 所说之境界,  自体无境界, 凡夫虚妄取,  称言有境界。 自在说境界,  亦说无境界, 以其说境界,  应知无境界。 一切法是实,  其数不可得, 若身不可得,  是故无有异。 以其无得故,  则知有所得; 以有所得故,  则知无所得。 其中无清凉,  亦无不清凉, 无法、无清凉,  此是诸法实。 诸法不可得,  不可得说此, 以诸法无故,  则知诸法有。 一切法唯名,  名亦不可得, 若法不可得,  则知有涅盘。 受及与非受,  于受中而说, 此中无有说,  名之以为说。 非有名为有,  于有中而说, 以起分别故,  恒堕有、无中。 凡夫见幻人,  取之谓为实, 有、无法平等,  智者闻不惑。 法生及无生,  二俱不可得, 以下劣凡夫,  故说有生法。 法若有生者,  是则应有灭, 生法及灭法,  此二不可得。 一切法悉空,  无法而可得, 汝应如是知,  我所说深法。 菩提无言说,  亦无有作者, 若得菩提时,  于三有明了。 若分别菩提,  不名求菩提, 行及于菩提,  无有分别相。 一切物无生,  求自性亦无, 以自性无故,  此是涅盘相。 毕竟无有生,  求之不可得, 以自性无故,  非灭、非非灭。 若知此义者,  一切法自性, 彼无有生故,  则无有违诤。 闻说甚深法,  不生惊怖者, 应知彼众生,  佛说为菩萨。」 尔时,善思惟童子以偈白佛: 「世尊无上师,  为我故出世, 于此法中说,  异相求唯名。 牟尼出于世,  佛生不思议, 永断诸魔网,  而现正法网。 我断生死尽,  不久至道场, 若无异想者,  以相故演说。 世尊说可求,  见已入涅盘, 度脱诸世间,  断绝诸疑惑。」 尔时,世尊告善思惟童子言:「无疑惑行是菩萨行;护念之行是菩萨行;无分别行,离一切过,以甚深行怜愍一切诸众生等,是菩萨行。善思惟!相行、虚妄行是欲相,舍于欲行离诸瞋恨,于一切众生其心平等,以心不可得故;行大慈行,以求法故;行大施行,以不舍故;行无疑行,以不见他故;行无恼热行,以清凉故;行精进行,无疲倦故;行三昧行,心无边故;行于智行,知一切法相故;行无畏行,无怯弱故;行无障行,成就如来影像胜行故;观察十方一切世界,以无滞行故。」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说诸菩萨行,  远离诸疑惑, 行及于愚痴,  二俱不可得。 非行以为行,  是诸菩萨行, 若知此行者,  斯人行无碍。 说诸菩萨等,  护念于诸法, 以求无所得,  此是无上行。 若说我修行,  则住于颠倒, 以住颠倒故,  不能得无畏。 此是言说行,  言说不可得, 若能如是知,  行于无上乘。 大乘无上乘,  此乘无惊怖, 惊怖及不惊,  一切皆戏论。 我说一切行,  一切行皆无, 若一切行无,  是为无上行。 此行是甚深,  护念一切法, 护念及甚深,  此一切分别。 甚深及以行,  此中二俱无, 若知于此际,  不分别诸法。 无法可取着、  无法不可着, 此是诸法性,  无性而演说。 无坚、无欲等,  以求故显说, 文字不可得,  此是无上句。 我以方便说,  闻者勿生怖, 以求不可得,  亦无破坏相。 此诸众生行,  理实不可得, 若能如是知,  是名善修学。 一切众生无,  故我说众生, 而众生法尔,  此道是无上。 若心、若众生,  毕竟不可得, 此是第一义,  而大慈故说。 菩萨摩诃萨,  世间大施主, 以修常施故,  故名为施主。 若法不可得,  一切法皆无, 是时修施者,  菩萨无智故。 若法不可得,  于高下法中, 以不惊怖故,  名为真施主。 若佛不可得,  法则不思议, 此名真持戒,  诸法无所依。 佛境不思议,  为诸菩萨说, 愚者不觉知,  禁戒不清净。 于众生起忍,  众生不可得, 此是无上忍,  于此法中说; 若心不可得,  亦无有分别, 此是无上忍,  以法不可得。 若起疲倦时,  菩萨应远离, 如是上精进,  以名字故说; 身、心直精进,  不倚于诸法, 此是上精进,  为诸菩萨说。 菩萨于法中,  若不起疲倦, 无功而精进,  勤精进无上。 于内外法中,  心性不可得, 其心善调柔,  以心无得故。 攀缘及以心,  自性无所有, 无心三摩提,  是故名三昧。 善逝为我说,  此三摩跋提, 若不离此法,  我说善调伏。 不以智慧知,  法有少自性, 自性及以法,  此二毕竟无。 不得一切法,  心识之境界, 不以智知法,  自性毕竟无。 若能如是知,  是菩萨念力, 行于第一义,  非世间境界。 一切众无实,  而为说正说, 于彼大众中,  不起众生想。 彼众生如幻,  其幻毕竟无, 闻如是说时,  不生于碍想。 若自他等法,  此二毕竟无, 闻说如是法,  不生于碍想。 内、外等二法,  智者之所行, 心无高下故,  一切世间等。 一切法无碍,  犹如空中迹, 法自性亦尔,  如彼空中迹。 菩萨如是知,  名为善通达, 明了一切法,  知众生所行。 众生不可得,  求法亦复然, 智明了诸界,  其界毕竟无。 我说入此门,  行于无上道, 得如是道已,  知诸众生行。 界及于众生,  此二俱无实, 如是第一智,  知于一切法。 于内、外法中,  智慧无所着, 远离无着法,  是名为实际。 此法不思议,  名为诸佛法, 彼法无所有,  无亦毕竟无。 如是修行时,  不着于此世, 此智名无滞,  名为诸佛智。 诸法不思议,  于法理无实, 以其法无故,  佛法名觉者。 诸佛及佛法,  一切皆不着, 不着于菩提,  是名诸佛智。 此乘是大乘,  摄一切法门, 度脱诸世间,  世间不可得。 一切诸世界,  所有诸众生, 菩萨为求法,  皆亲近恭敬。 深观此诸法,  佛法不思议, 以不得诸法,  是人得菩提。 菩提及以法,  一切皆无相, 如是观察者,  能尽于佛法。 如是观察时,  于世间不着, 以心不着故,  能尽于菩提。 「复次,善思惟!诸菩萨摩诃萨未具庄严者,我今当说。若有得闻如是法门不生惊怖,当知是人已近道场、近佛境界,住无障碍解脱之道,观察十方心无所着,则为诸佛以大慈大悲不共佛法、不观顶相之所覆护。闻说如是甚深法门生信乐者,则为如来悉见、悉知;于此经中不信乐者,如来悉知。若于此经生信乐者是佛弟子,我是其师。」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我已坐道场,  道场毕竟空, 以不得菩提,  安住于智中。 其法无障碍,  法体毕竟无, 若法毕竟无,  解脱时乃知。 于一切法中,  智慧能到佛, 一切法及智,  此是佛所说。 凡夫妄分别,  说言有、无着, 诸佛不分别,  菩萨及智者。 观察诸世间,  世间毕竟无, 世间空寂故,  观智亦如是。 众生及以佛,  无有分别相, 以无分别故,  名为无上慈。 尽诸众生界,  虽为悲所触, 其悲无实事,  悲及于实事。 此凡夫境界,  如虚空尺寸, 本无当亦无,  世间亦如是; 是名无上悲,  此是无上法, 名为诸佛法,  求之不可得。 善逝之所说,  导师无上尊, 求色不可得,  如是法无色。 随世间故说,  虚空无有边, 处处不可取,  诸佛法如是; 随世间故说,  此无上智慧, 智慧不可得,  以智不可得。 彼智亦无实,  此岸若彼岸, 以相形故说;  以彼取相故, 不行甚深法。  当知此法中, 一切皆平等,  若以相说者, 则非善知识。  自众、若他众, 若说有求者,  以取相说故, 彼非善知识。  若谓法为有, 除遣得无法,  童子!我此法, 不作如是说。  我以知苦故, 性中无苦恼,  若如是说者, 不入于此法。  诸法本无集, 名之以为集,  若说断于集, 则远离此法。  若于此定法, 本无而分别,  于本无法中, 本来无有灭。  若以分别说, 本无今何灭?  童子!汝当知, 此见非正见。  修习于道者, 以求故演说;  付嘱于求者, 于道中修学。  我说诸菩萨, 大智、大名称,  于当来世中, 能解此深义。  若有持此经, 最胜之所说,  多种诸善根, 为诸众生故。  善说修多罗, 智者能受持,  是人当来世, 能护我正法。  说于此法者, 住如无分别,  如此是菩提, 菩提不可得。」 说此法时,善思惟童子得无生法忍,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诸佛法常为诸菩萨授记莂时现希有事。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诸光明,青、黄、赤、白、紫、颇梨色。此光出已,遍照无量一切世界上至梵世,照世界已还至佛所,遶佛三匝从佛顶入。是时大地六种震动。尔时,空中有诸天众,雨众天华、沈水、末香,于虚空中作天伎乐,出妙音声。尔时,三千大千世界清净庄严如欝单越。 尔时,阿难从坐而起,整理衣服,恭敬合掌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如来现此希有之事?若无因缘,如来则不现此瑞相。」 尔时,阿难而说偈言: 「无上导师人中尊,  无缘则不现奇变, 唯愿世尊为众说,  今此瑞相何因缘? 诸天在于虚空中,  供养最胜无上尊, 欢喜踊跃而赞叹,  善说微妙胜法门。 譬如北方欝单越,  种种妙华而庄严, 此诸光明亦如是,  照此世界皆严净。 一切诸佛法如是,  为诸菩萨授记莂, 放此妙色大光明,  遍照十方从顶入。 无上精进牟尼尊,  现此光明希有事, 如来何缘放斯光?  唯愿大悲为我说。」 尔时,世尊即为阿难而说偈言: 「善思惟童子,  于诸如来所, 广种诸善根,  当作人中尊。」 佛告阿难:「此善思惟童子于当来世当得供养无数亿佛,于诸佛所信乐恭敬,以诸供具、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供养彼佛。彼诸如来般涅盘已,取佛舍利起大宝塔高百千由旬,一切众宝以为严饰,以一切华香、宝幢、幡盖、栴檀、沈水、种种末香、伎乐歌颂、供养、赞叹彼诸如来。当得作佛,号净月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十方诸世界,  珍宝满其中, 以此珍宝聚,  奉施诸如来。 世间无上师,  世尊之所说, 若闻能受持,  功德多于彼。」 尔时,慧命舍利弗以偈白佛: 「甚深胜法门,  最胜之所说, 云何名此经?  我等顶受持。 于此法门中,  不说一法无, 有亦不可得,  胜法门所说。 一切有漏法,  及以无漏法, 于此不可得,  微妙经所说。 一切有为法,  及以无为界, 二俱不可得,  于此经中说。 世尊无上师,  说于一切行, 一切不可得,  于此经中说。 佛之所说法,  于此亦不说, 所说甚微妙,  求我不可得。 十方诸世界,  世尊之所说, 世界无自体,  于此经中说。 导师无上尊,  唯愿为我说, 云何名此经?  我等当受持。」 闻如是语已,  佛告舍利弗: 「此经名『顶王』,  其顶毕竟无, 大智汝当知,  应如是受持。 若能受持此,  最胜之所说, 彼人能觉知,  诸天及世人。」 佛说此法时,  众中百万人, 诸善根增长,  悉发菩提心。 「以得闻此经,  甚深无上法, 此众必当得,  世间无上尊。 于甚深法中,  皆悉明了知, 此众毕当作,  受持此章句。 若能受持此,  所说顶王经, 于一切法中,  不生悕望心。 此中无一忍,  亦无第二忍, 若法不可得,  亦无法可说。 若有能受持,  顶王修多罗, 以观此法故,  能生于辩才; 若有智女人,  能受持此经, 能速转女身,  成就丈夫法。 以一知一切,  以此一切知, 诸法陀罗尼,  于此经中说。 言说一切法,  容受于一切, 如是说此分,  法光靡不遍。 彼彼诸世间,  种种名应知, 于处处说者,  其法不可得。 法不可攀缘,  求之不可得, 一切法如是,  总持者安乐。 若法不可得,  法中无有、无, 此是诸法性,  名之为总持。 若有能持此,  所说顶王经, 持法之光明,  遍照一切处。 一切法甚深,  其法不可得, 若法不可得,  亦无所有、无。 若人具智慧,  辩才无所碍, 乃能知此义,  毕竟无有实。 如阿耨达龙,  处空注大雨, 水非从外来,  不思议力尔。 若欲知诸法,  分别无所碍, 学此修多罗,  不依一切法。 于此法门中,  法无所从来, 一切法无生,  于此经中说。 譬如日光明,  光无所不至; 此经亦如是,  遍照一切法。 若辩才比丘,  应受持此经, 学此修多罗,  微妙顶王经, 速疾能得成,  不思议辩才, 修学此经已,  能利益世间。 若有于此经,  能信生随喜, 总持者难得,  以不知味故。 比丘、比丘尼,  若不修行此, 行余虚妄行,  去我法甚远。 于我弟子中,  若能修行此, 能为世间眼,  一切无与等。 如忉利天王,  能覆护世间; 此经亦如是,  能为世间舍。 如住须弥顶,  见一切世间; 如是住此经,  观察一切法。 如夜火星流,  一切皆悉见; 持经者光明,  一切法中胜。 譬如日光明,  遍照一切处; 此经亦如是,  能灭一切暗。 如月在空中,  照已而不住; 此经亦如是,  能照十方界。 此印是法印,  一切印所印, 此印住世间,  为诸菩萨故。 如虚空中印,  本无当亦无, 虚空及与印,  二俱是分别。 如是诸佛法,  于此经中说, 诸佛不可说,  法亦复如是。 如王命将终,  国嗣付长子, 勅告群臣众:  『悉以付我子。』 如是圣法财,  贤圣所守护, 付阿难比丘,  为诸菩萨说。 守护持此经,  为诸菩萨故, 成就善根者,  此经入其手。 若有能受持,  演说此经者, 是人必得佛,  决定无有疑。 若人求辩才,  于法无依止, 应受持演说,  顶王胜法门。 说于世间法,  即名为菩提, 如是无差别,  通达于此经。 于一切世间,  此人无疑惑, 能受持此经,  亦为他人说。 闻如是经已,  觉知诸佛法, 以此甚深法,  利益诸众生。」 佛说此经时,  诸佛皆称赞: 「善哉,无上尊!  所说甚微妙。 建此大法幢,  法幢不思议, 能以四句偈,  为众生解说。 此不思议经,  若为他解说, 能观无量法,  法观不思议。 诸佛无上尊,  永断一切法, 皆同说此经,  不思议法门。」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阿难言:「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闻是法已,受持、读诵、为他解说,所得功德甚多无量,不可穷尽。譬如虚空不可穷尽。如是,阿难!若人于此甚深法门受持、读诵一四句偈、为他解说,其人功德亦复如是,说不可尽。」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无边甚深法,  此经说大义, 受持、解说者,  应善护此经。 若以分别说,  虚空尚可穷, 于此经功德,  说之不可尽。 若受持此经,  则为已供养, 十方世界中,  一切诸世尊。 十方世界中,  所在大牟尼, 受持此经者,  则礼拜供养。 十方世界中,  十号具足尊, 若有闻此经,  则为已供养。 过去诸世尊,  及以当来佛, 十方世界中,  现在人中尊, 若有受持此,  如来所说经, 皆悉已供养,  师子牟尼尊。 以资生供养,  此是世间智, 受持此经者,  无上智慧供。 若人以珍宝,  充满十方界, 持以施诸佛,  其福德甚多。 若复于此经,  善学为人说, 此人所供养,  佛说为第一。 我所说法中,  求佛不可得, 于此不惊怖,  即是供养佛。 此第一供养,  世间所不及, 若不毁呰者,  亦名为供养。 诸佛及以法,  求之不可得, 此第一供养,  最胜之所说。 然灯正遍知,  以此法供养, 此第一供养,  为诸菩萨说。 我于彼世尊,  以此供养已, 然后得授记,  当来世作佛。 若欲求佛道,  为众生上首, 净修行此道,  而供养导师。 如是供养已,  得菩提不久, 应修此供养,  通达一切法。 此第一供养,  一切诸佛法, 诸导师世尊,  一切悉皆得。 得入佛境界,  佛智不思议, 能作师子吼,  我应受世供。 作师子吼已,  一切法无畏, 度无量众生,  入无漏涅盘。」 佛说此经已,善思惟童子及诸比丘僧,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干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大乘顶王经